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的艺术

教育的艺术

教育的艺术

教育的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艺术;艺术教育;综合材料

综合材料,是用于界定现代绘画中那些非传统材料的绘画作品,在艺术创作中通过有机运用各种媒介所创造的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视觉语言,也指正在发展的新发现、新材料及其表现技法等等。[1]综合艺术则是通过合理的运用这些综合材料的原本特性,对综合材料进行合理的组合利用从而形成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能够传达出艺术家的艺术思想,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能够成为艺术人文精神与创造精神的载体。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综合艺术也越来越受到艺术家的青睐,所以艺术教育者们也开始探求与时代相联系的综合艺术教育的新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并且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

一、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最初起源于西方,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材料艺术表达了一个新的绘画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是对当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从而导致艺术家的思想革新的反应。最初把综合材料运用到绘画中的艺术家是西班牙画家现代艺术创始人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Picasso)和法国现代绘画大师乔治勃拉克(GeorgesBraque),这两位著名的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把报纸、沙子等现成的物质媒介材料直接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思想的变革,现代主义艺术快速发展,综合材料在艺术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艺术家们也从多方面赋予材料以艺术的特性。在材料方面,首先,综合材料自身所具有时代性,综合材料大多是现成品,来自于生活,这也就形成了材料的时代特征。其次,综合材料自身所具有情感特征,在我们眼中,一个物质的形态和色彩都会引起我们情感的波动,最为常见的冷色调和暖色调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最后,综合材料本体具有表现性,物质媒介材料的质地,媒介的属性和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都具有其本体的表现性。综合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物质材料媒介,其材料也是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表达艺术观念的载体,所以材料在艺术作品中会被赋予一种艺术的语言,使它在具备本身独有的形式语言和基本属性的同时也能够表达出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艺术观念。材料所传达的观念与其本身的语感是密不可分的,作品中无法缺失任何一种元素,只是倾向各有不同,艺术大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学院教学面临转型。[2]在综合艺术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接触各种材料了解材料的特性,对综合艺术有直观的了解,并思考材料在自己艺术创作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将要赋予什么样的艺术语言。世界万物都可能是艺术材料,材料中也隐藏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创作者们把他开发挖掘并表达出来赋予他灵魂升华成艺术品,是人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载体。

二、艺术教育中的综合艺术教育

以综合材料为媒介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到中国。当时国内的年轻艺术家不满足于传统的绘画价值观,非常渴望从其他的艺术中汲取营养,所以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随着当时我国创作环境相对宽松,思想比较自由,所以在这一时期,以森达达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模仿西方行为和装置艺术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一系列的大型展览走进大众的视野,在当时使人们对这种新奇的艺术表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美术界经历了一次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冲击,中国美术也迎来了一个转型期,这一事件被称为“85美术新潮”。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并为广大的艺术界人士所接受,而且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艺术的发展也趋向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艺术教育家开始根据当前艺术的发展潮流逐渐在艺术教育中把综合材料艺术与我们的传统绘画相结合。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上,材料作为一种艺术的创造媒介,在20世纪90年代,央美、国美、川美等相关高校都开设了综合材料绘画方向的艺术教育课程。[3]各个高校对综合材料的重视,也促进了综合材料艺术在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普及。综合材料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其主要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学生运用物质媒介材料为载体探讨各种艺术知识结构的相互融合和激发表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在综合艺术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东西方艺术,让学生明白,综合材料艺术,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各个画种的肤浅组合,也不是各个物质媒介材料的简单罗列,他是一种以物质媒介为载体,传达特定的艺术观念的艺术作品,是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在材料的选择上,每个人都会因其个人喜好和想要表达的艺术理念选择不同的物质媒介材料,这种选择材料的随意性和思想的独创性也就决定了其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意义,且随着对物质媒介材料的运用和创作理念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会得到锻炼。综合材料艺术培养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也衍生了学生对艺术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综合艺术相较于传统艺术运用笔墨颜料进行作画,综合艺术则由于表现形式的多样,对于物质媒介材料的可选择性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想法对材料进行分析,在学生通过运用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材料的把握能力,从而使材料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学生们的艺术想法,这种综合材料的运用把传统的单一的绘画方式转变为拼贴,组合等多种创作方法,从而能够使学生以各种形式去探索自己的艺术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艺术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探索艺术的习惯。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方面来看,在小学艺术教育中,学生对艺术的观念还处于一种相对模糊的观念,通过以综合艺术为主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不仅仅只是存在于绘画中,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明白,材料只是一种语言,能够表达出艺术观念。在艺术教学中,学生通过收集各种现成品,充分把握物质媒介材料的特性,然后通过自己的思想方式进行加工组合,创造的一个艺术作品,这个艺术作品则就是一件独特的综合艺术。通过这种艺术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的艺术视野拓宽到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对艺术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博物馆、艺术馆等画廊机构中,通过对日常现成品媒介的加工,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处处皆艺术。综合艺术教育对艺术教学理念和方法方面也具有促进意义。教学理念和方法是艺术教学水平提升的基础,教师一定要明确艺术教育的真谛,把握艺术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3]在进行综合艺术进行教学课程中,教师结合综合艺术的特点对传统的艺术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绘画也有初步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老师通过综合材料艺术的普及,引导学生对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认识,拓展以后学生艺术创造方法的广度和深度。

教育的艺术范文第2篇

人都渴望得到爱和尊重,学生也一样。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像父母那样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自己,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而教师肯定、欣赏的言行,对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必将燃起学生自信的火焰,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爱,甚至讨厌学生,那么就可能毁掉学生。

一、热爱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关爱差生

教师的爱应是平等的,一视同仁的。但是,教师往往容易偏爱好学生,这样做无疑会给其他学生造成伤害。其实教师爱好学生,更要爱差生;爱“白天鹅”,更爱“丑小鸭”。因为那些差生,尤其是调皮“捣蛋”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教师更要尊重、关心和信任他们,更要付出无私的爱。只有把爱给了这些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他们,让他们鼓起信心,迎头赶上。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他们。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而且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家庭情况甚至生活习惯等等。可以通过课上学生的神色、回答问题的情况等表现来了解;也可以通过作业练习、日记完成情况等课后情况来了解;还可以通过谈话、家访、书面问卷等方式了解。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人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是教育好差生的前提。

我曾有这样一个学生,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于是,我找他谈话,没有对他劈头盖脸一顿数落,而是和风细雨耐心开导。希望他能遵守纪律,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虽口头上答应了,行为却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有人劝我说,对“不可雕的朽木”还是算了吧。我毫不灰心,同时认识到只有先从情感上感化他,才能从思想上教育他。于是拿出真心付出爱,不断地去了解他,走近他的内心世界,用爱去感化他。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成绩也逐步提高,进而转化为优生。

二、热爱学生,教师要有爱的能力和艺术

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有爱的情感和行为,更是要有爱的艺术,爱的能力。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业务精良,精通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全面;而且要师德修养高,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这其实只是一个方面,即胜任“教书”的方面;教师还必须有另一方面,即胜任“育人”的方面。“育人”离不开爱,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还要有较高的“情商”。不仅要有了爱的能力,还要懂爱的艺术。这样才能由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教师,才能建立融洽、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才通符合时代给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否则,就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甚至被淘汰。

特级教师丁榕曾处理过一起小学生偷笔的事件。在发现被偷的笔在某学生的书包里时,她没有声张,课后特别送他一支笔并说:“我知道你需要笔。”这个学生声泪俱下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将笔还给同学。三十年后,当年的小学生已成为一个部门经理,他找到丁榕,当着自己已经上了初中的孩子的面,向丁榕“扑通”跪下,并对孩子说:“没有丁老师就没有爸的今天。”试想,如果当时这个学生被冠以“小偷”的帽子,他的人生道路是否会被改写?这就是丁榕处理犯错学生的艺术,也是爱的艺术。此艺术基于她的学生观,作为不成熟的个体,出现错误在所难免。相信他们有自尊,知错能改。对他们给予充分尊重和真诚的爱。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老师,才会喜欢其所教的学科;只有喜欢该学科,才能大幅度提高成绩。而一位老师能否被学生喜欢、敬爱,决定于教师自身素质高低和对学生关爱的程度。

三、热爱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要爱学生,但爱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学生由于年龄小,经验不足,往往不能分清是非,再加上自制能力差,常会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有些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甚至还骗家里的钱去玩,连学都不想上;有些学生享受主义思想的影响,喜欢高消费,花大钱请客过生日,讲究吃穿打扮时髦等。对类似的错误,教师如果不管,不对学生严格要求,一切顺其自然,那就是不负责任。这样做从表面上看,学生高兴,教师也省心省力,但这不是爱学生而是害学生。因此,教师要爱学生,更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才是真正的关爱。

教育的艺术范文第3篇

近年来,由于艺术教育粗放式的发展,艺术教育的方式与观念趋势呈现多元化的走向,引起一些对现实社会的处境与思考空间的不理解,导致一些人造成了对美的盲目追求,使这些人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以后,不能够真正地体验人生的幸福。而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感性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艺术教育提高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关注,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对个体幸福提升、国家文化繁荣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现中国当代艺术对提问现实社会的特定话语权,对社会现实产生效力,让艺术更具活力和产生的能量,让艺术教育真正成为中国梦的动力与源泉。

艺术教育与中国梦的关系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是中华民族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又一思想理念,是指明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完善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弘扬了民族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伟大使命。

艺术没有国界,但是艺术是有灵魂的,当代中国艺术的灵魂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历代艺术家用笔最多、用色最亮的主题。艺术的灵魂是通过艺术教育这一手段来体现的,艺术教育通过教育形式的灵活性、生动形象性,引导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追求向善向美,促使其意识形态中的改变,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使人的知情信义得到统一,真正体现艺术教育和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通过艺术形式最终打动人的都是其形式背后富含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关怀。我们在领略艺术美的同时,提高了艺术修养、情感表现和道德修养,使我们的身心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重视艺术教育的创新精神和文化理念的传承,将科学、政治、经贸、宗教、旅游、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有效的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改善和自我创新,体现出没有艺术教育,就没有全民族审美素质的提升,就没有大国梦的实现。艺术教育是中国梦最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充分利用艺术教育改变人们观念,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梦是当今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当代艺术十分重要的价值追求。实现中国梦有助于我们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艺术教育对个体幸福提升、国家文化繁荣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艺术教育存在的现状

在目前的教育方式下,有一部分人只追求教育的“捷径”。这种建立在美学思维上的二元论的基础之上的教育形态存在两种现象。

一方面,艺术教育的边缘化。当前有一些家长和学校以升学率的高低为标准来衡量学生还有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校的水平。然而,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丰富生命体验还有激发人们的自由意志。所以一些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容易造成重视文化课程,轻视艺术教育的问题。尤其是有些中小学甚至取消了书法、美术、音乐课,即使存在艺术课程教学,也只是片面的艺术职业教育。如果艺术教育长期得不到普及,这样容易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这些问题是与当前提出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政策不相符合的,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独特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亟待来解决艺术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支持中国梦的实现。

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职业化倾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艺术教育不仅要塑造孩子热爱艺术、享受艺术的理念,更要培养他们真正热爱艺术和追求艺术的人生价值,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艺术,并为艺术教育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艺术教育不是简单技能教育,不是让孩子学所谓最“有用”的东西,而是将技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的一种学科,是以艺术教育为主导的,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文化价值传达给别人,让自己的对象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完善艺术教育体系建设,打破当前当前的结构才可以从价值、观念等方面改变问题重启界面。就像乔布斯在短短7年的时间就创建了电脑界的奇迹,原因在于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审美素质。由此可见,从小培养人们对美的感性教育和审美能力,追求完美的生活品质和对美的追求是相当重要的。放弃一部分经济利益,可促使我们健全完善艺术教育体系,加快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即实现中国梦。

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出路

艺术教育体系建设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保障方式之一。但是,回顾艺术教育发展历程,当前在艺术教育方面,人们很容易忽略对对真善美的追求,造成了诸多学生盲目地追求学习,学习艺术,这样容易造成艺术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的不合理。

如何能够使艺术教育健康发展,有效的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是目前艺术教育体系所面对的问题之一,不断谋求艺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适应对应社会关心的问题,让艺术能够准确切入社会问题,制定一系列符合时展、符合中国梦思想理念的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构建科学合理健康的艺术教育体系,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的从现实社会入手,充分利用中国梦这个“推动力”,改变艺术教育存在的自身价值和观念的问题。准确定位,尤其是停止原有习惯性的问题认知方式,真正打破目前的解构才可能重新找到方向。打开观念多样化表达的空间,尽可能集中艺术界各种观念,通过艺术教育的自身活力和所能产生的能量,使其产生实效, 最终实现“艺术梦”。

建立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必须充分利用中国梦这一契机,完成时代赋予艺术教育的神圣使命,我们学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结合中国梦提出的“五位一体”,立足实际、结合目前艺术教育现状,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科学合理全面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将艺术教育作为一门必须课来要求,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有区别的分层教育和评价考核,结合文化知识和技术,打破以我为中心的功利思想,采取一种兼容并蓄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们艺术文化素养,提升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二、深入探讨中国梦的内涵,整合艺术教育资源,使集中在大中等城市的艺术教育资源向西部和贫困地区倾斜,向农村倾斜。加强这些区域学生的艺术教育资源支持和观念的转变,增设艺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艺术教育让每位学生能够有目的、愉悦的、全面的承担起复习中华的伟大使命。三、作为相关的学校,应该从提升艺术教育的审美素养方面和品质方面下大功夫。

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绪和个人修养,而且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培养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创业意识,甚至激发出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作为育人的主体之一,我们应该根据其艺术特点,因材施教、个别指导的实践教学方法,从思想、观念、艺术修养等方面全方位的去影响学生成长成才。

中国梦对艺术教育的启示

中国如何才能拥有强大、理性、文明、自尊的公民?只有通过文化的教育与艺术滋养才能实现。文艺界百花齐放的大发展大繁荣不应该成为政绩工程,人的全面发展才是艺术教育大发展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著名导演陈凯歌这样描述他的“中国梦”,“我们要从中小学开始,对孩子进行国民文明教育。文化公民强大了,又何愁中国不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传统艺术所坚守的中国文化独有特性,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滋养人民和培养下一代,尽自己所能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让和谐美好的中国文化传遍全世界,这就是我的“中国梦”。以艺术形式讴歌“中国梦”,是时代赋予艺术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了我们的这一时期励志报效国家,大有可为的时代,脚踏实地的肩负时代赋予的时代使命。中国梦要实现的话必须重视教育,而教育如果要复兴的话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因为中国梦是一个国家复兴的梦,复兴梦想必须从教育开始,从人的意识形态开始,只有艺术教育有这种将感性和理性结合的艺术魅力,艺术教育是集创造与审美为一体的学科,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认真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完善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的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艺术教育;现代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46-02

“艺”的本意是一种技术,如果从孔子提倡“六艺”教学开始,我国的艺术教育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当时的“艺”与现在的“艺”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六艺”中的“礼、乐、书、数、射、御”,只有“乐”与现在意义上的“艺”有重合。不过,从理论上来推测的话,有艺术事实的年代,就有艺术传承,有艺术的传承,就理所当然的有了艺术教育了。想那原始社会中,奇云诡谲的彩陶艺术就可以给我们相当大的例证。“艺术教育”更多的具有的是传统的意义,是作为一种“技艺”来学习的,“接”与“受”的双方都没有扩大、普及的义务、意识,而且,这种传承,与血缘系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彩陶期的半坡庙底沟、马家窑,马厂等典型,相互之间虽然都有交流的痕迹,但是明显地地域性却是其成形的重要原因。之后,我国的艺术实践的传承仍然是沿着这一条线索发展得,即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如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李成、范宽、关仝等人。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师徒之间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相互之间更为了解,对于艺术知识的“接”与“受”都更为方便,因为能够长期的生活、工作在一起,对于形成具有地域性的艺术特征也更为有利,而明显的艺术特征,无论对于哪一个艺术家来说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杨永善先生曾经作过这样的一个比喻:科学是许多人共同登一座山,后人沿着看前人的足迹向那种更高峰不断攀登,后人取得的任何成就都与其他人有或多或少的关系,而后人也必须比前人有所突破才能有所成就,而艺术则不同,从事艺术的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座山,每个人都是需要登上自己的那座山,每座山之间是不同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此可见,显明的艺术特征对于艺术家的重要性。

虽然那精彩绝伦的彩陶画、幽深神秘的楚墓帛画《人物御龙图》、纷繁庞杂的汉墓画像石、画像砖的作者,大多已不可靠,但是,却正是通由这些默默不能言的作品,积累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石。如对人物的表现,多不重视外在的肢体动作,或者是通过外在肢体动作去表达人物深层的心理活动,最有利的证据便是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定此诗,定知非诗人”,倪瓒也有“逸笔草草,聊以自娱耳”。都把外在造型的准确与否放在了绘画中次要的位置。把外在的造型看得的不那么重要了,就出现了中国绘画中常有的,山虽然似山,但又决不能指出是哪一座山,树亦不辨是何种树木,甚至只能大略的看出其是树,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古代艺术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并没有拘泥于事物的外在造型,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过程,也就使得画家所传达的内容成为画家心声的表达,是画家内心世界的物象化。文人参与绘画的过程,使得中国绘画史平添了几份书卷气。儒家影响的文人,将绘画看成是一个避难的港湾,理想的家园,在绘画里,没有政治迫害,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有的是团圆、游乐等等,是人为的滤除了凡世俗务,痛楚的“桃园”,那里的世界“如入芝兰之室”,“一任风吹满袖香”,“野花香满路,幽鸟不知春”。可是,古代社会毕竟是一个被儒家教义填充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表面上的逃避就只能是暂时性的了。在他们心中涌动着的仍是救世济民,仍是国家天下,“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仍是他们不自觉的追求。而从中也透漏出,传统艺术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反举一例即可说明此事。中国花鸟画中的花鸟是活的,也才有“孔雀登高的讨论,必先举左”讨论,而西方绘画中的花是假花,鸟是死鸟,他们只需静坐照描即可,而传统只需要做的工作是观照,是内心与外物之间的交流。

这是中国艺术的大义,也即是,在几千年不断艺术教育方式中,我们可以寻出一条很明显的脉络对其加以探究,在这种艺术教育方式中,所要求的、所传达的,不仅仅只是艺术造诣上的精髓,在传统画论看来,技术上的造诣,只是手段,共同的是要表现人物的内在心理,人的道德修养、人的人格追求,而在这其中,又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最为普通。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诠释焦点不是单单局限于艺术技艺上,共所追求的是完善的人格。是与儒家的理想一致的精神追求,虽然,它是通过更多具有道家因素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传统艺术教育模式是统摄于传统教育的限定范围之内的,与封建国家君臣父子,忠孝仁义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并没有脱离出窠臼。

鸦片战争的出现,使得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开始出现与以前不一样的变化,在巨大的民族危机面前,艺术、艺术教育从业者也在思索新的出路。在欧美强势的资本主义文化的攻势下,向西方、相欧美学习成为必须的选择,徐悲鸿、林风眠、常书鸿、陈之佛等人遂渡海跨国,走向了他国学习完全易于本国传统艺术教育的新式艺术教育模式。在欧美争雄的立体派、未来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不但使当时的中国留欧学生大开眼界,同时,在国内,也使写实、非写实的问题展开了论争。此时,对于中国艺术界影响显著的,还有便是美术教育的方式。1864年即清同治三年李鸿章(1823-1901)在《致总理衙门书》中指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欲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由此也可看出,洋务运动期间出现的艺术教育有着明显的“用”的痕迹、将近八十年之后的1942年5月,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次讲话的内容对于当时解放区的文艺工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对建党后全国的文艺工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讲话中指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上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鸦片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一百年的时间里,通过以上两则引文也可看出,“引用”的思想在美术教育中仍是占据着很大的位置,其间虽有国外大量的美术教育方式传入中日鸦片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外部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国人对于西方绘画的理解也日渐深入,在指导思想上,此一时期与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虽然没有转折性的变化,但是,两者在教育的具体方式上却已是不可同日而语。美术学校、美术学院、艺术大学的成立,说明古代在皇家指导下的画院已是昨日黄花,“秘不示人”的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正在渐渐地迟滞历史的帷幕之后。此时期,我们不得不说,西方来了,只是,这来势汹汹,古老的东方人还没有从古老的历史中走出来,在西方艺术的光辉照耀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之时,我们还没有作好准备。矛盾,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清代画家恽南田说:“香山翁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有,所以为逸。”“云林画天真澹简,一木一石,自有千岩万壑之趣。今人遂以一木一石云林,几失云云林矣。古代的绘画在画面上追求的是画面的意境,是空的意境,是逸的意境,这种意境的出现,并不是通过画面的多样来实现的,而且,就像上面提到的,以外在的形式去模仿倪云林反而会失去失却倪云林一样,这种境界的取得,是一种人格境界。只有人的品格达到了,修养达到了,才能在画面上表现出这种境界来。前文对此已有所提及。画境的追求,艺术的表达,其基础是人格的完善。所以,在艺术水平的角逐中,人格、品行的陶养是基本功。这样说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倒也有诸多的优势。前文已述,此不赘音,反观同外现代艺术教育传入之后,学院式教学方式成为最重要的方式,学生数量的增加,使老师的工作量呈数倍的增长,而且,因为人数多,老师、学生之间的了解又很少,使得学生的个人特点并不能充分发挥。在学院教学中,学生的培养被教育部地一纸通知,就划分成了若干的阶段,每人都是如此,但是却不知,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老师也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加之还有其他的教学活动,学生、老师之间的接触并不能完全的合拍,甚至在研究生教学中也是如此,但是,这岂是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能解决得了得。再者,在国外艺术统派纷呈的现当代,我们的学院所恪守的仍是规规矩矩的写实风格,写实风格首重形式,这与千百代中国云师所追求的意境已是南辕北辙了“论画已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古训犹余未散,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市场经济充溢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今天,让自己的画能被大众人所接纳,让自己的学生能找到好的工作的心思,是大多数人所考虑的问题。“同其上,得其中;同其中,得其下”的古语仍是在警示着我们对于自己不断进取的追求是必要的,我无意于批判写实风格,只是在想,它的进入我们的视界,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或者更重要的是,我们失去的是什么?人立天地之间,不应只求苟活,曾听的这样一句话:艺术站在人类的最高峰,俯视芸芸众生。我们的艺术教育,从少处说,也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想要再回到往前,异于痴人说梦,只是,我们在学习别人的同时,保持住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难道很难吗?

参考文献:

[1]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教育的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有效途径

当前,素质教育深化改革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定义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其目的在于促进受教群体发展,保证受教群体知识内化,从发展公民素质素养的基础上,保证公民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基石,共同打造科学发展观下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1]。对此,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在高校教育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核心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艺术教育作为引导学生审美,塑造学生内涵,优化学生思想与丰盈学生心灵的科学手段,对提升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感性思考来说效果显著。因此,行之有效的运用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课堂之上培养学生艺术领悟力,可保证学生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本文正基于此,在研究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背景及开展价值的基础上,分析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潜在问题,提出科学的艺术践行策略,以期优化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环境,保证公共艺术教育效果凸显,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行为素质。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背景及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背景

公共艺术的形成于国外且发展较为优越,以美国为例,其高校教育中尤为重视学生的艺术培养,这与西方诸多国家的教育情况相仿,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其高校学生的感性思维,并保证了学生的素质素养提升。相对的,我国作为传统的文化大国,对文化的研究要优于艺术的探讨,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不过,随着《教育规划纲要》将素质培养定性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公共艺术教育的受注程度逐渐提升,打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于素质教育下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从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来看,高校公共艺术开展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爱好,构筑学生审美力,提高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公共艺术开展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将于艺术的海洋中感受艺术魅力,体会艺术价值,并内化艺术知识与艺术素养于自身知识与能力体系中,在艺术的熏陶下提升自己的行为素养与对生活的感悟力,感受力。可以说,利用艺术教育的完美指导,大学生将于社会中找准自身定位,明晰自身价值,并最终依靠自我完善来推动社会基础发展,保证社会素质提升[2]。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在教育教学发展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教育教学优化的关键。然而,现阶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稍显不足。很多教师并未明确认知公共艺术开展的价值,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逐步趋向于形式化,并未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的素质素养提升。

(二)公共艺术教育内容有待完善

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陈旧与腐朽也令公共艺术流于形式。作为艺术培养与审美价值塑造的高校素质教育重点,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教育涵盖的异彩纷呈对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审美能力建设而言意义重大。因此,陈旧腐朽的教学内容,不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

(三)公共艺术教育方法有待优化影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不科学的关键还在于教学方法的陈旧。没有积极的教学思维,没有有趣的教学内容,加上没有新颖的教学方法,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乏味可陈,很难真正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审美能力建设。

三、公共艺术教育融入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强化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科学强化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是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前提。对此,强化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应注重以下两点的践行:其一,订立公共艺术教育培训体系,引进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手法,利用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培养。例如,定期开展艺术教育培训,为教育者打造科学的研习途径,敦促其优化自身艺术素养,确保其艺术能力提升。其二,积极构建科学的激励奖励体系,保证教师队伍充满积极性,令其愿意参与到各项学习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例如,构筑完善的教育审核、晋级及评定机制,为教育者提供科学的晋级之路,令其具有自我完善的动力,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支持公共艺术教育发展。

(二)积极完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

完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将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让受教者于其中领悟艺术技巧,掌握艺术能力,并融入艺术教学之中。对此,为行之有效的优化公共艺术教学内容,应尊重各高校本身的办学情况,在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来科学优化公共艺术教学内容。例如,部分科系的学生喜欢美术教育,可按照个人喜好分为国画、油画、素描及漫画等不同门类,针对不同的爱好给予不同的教育,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绘画的追求,以便其愿意参与到公共艺术教育中[3]。另外,针对音乐鉴赏、音乐创作与音乐演奏进行系统划分,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充分的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才能使其更好的融入到公共艺术教学中,科学有效的培养自身艺术能力,提升自身精神素养[4]。

(三)合理优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

科学活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入多元教学理论,将培养学生能力,还学生主动性为教学基础,激发学生创作与研习艺术的本性,让其充分融入到艺术教学之中。对此,教育者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可作为引导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强行灌输学生学习艺术的思想。例如,在美术教学之中,教育者可利用对自然的爱好来进行写生训练,让学生充分融入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美丽的景色并纳入自己的画布之中。但是,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最多需要规定的仅是作画的主题,具体的风景,作画形式、颜色格局都可交由学生自己来揣测良多,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逐渐掌握审美与审世的能力[5]。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为现代教育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现代教育发展逐步注重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越来越多的大中院校将培养学生素质素养作为自身教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以激发教学活力,选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来保证教育教学开展的科学实效。基于此,现代高校建设应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利用教育团队打造,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优化的方式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开展,使其成为现代高校素质培养的有力武器,敦促学生行为素养优化,科学完善学生思想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钟天娥.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84-87.

[2]李顺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和谐发展[J].艺术探索,2015,(04):69-70.

[3]张皓鹏.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南昌高专学报,2016,(01):81-83.

[4]黄皓华.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征———兼论如何优化高校公共音乐课程[J].云梦学刊,2015,(04):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