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中韩大学生 留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80-01

一、嘉兴学院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现状

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长三角杭嘉湖平原腹地,毗邻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浙江省省会――杭州,在地缘区位方面,嘉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其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嘉兴与韩国的人文关系非常密切,20世纪30年代,韩国商会出资、组织修建嘉兴梅湾街,二战时期韩国临时政府领袖金九先生等政府要员曾避难于梅湾街。由此,嘉兴这座城市在中韩文化交流中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标志,这也使嘉兴自然而然地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一个理想平台。

二、嘉兴学院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难度大

1.具体生活上的问题

韩国留学生首先要面对的是具体的生活问题。气候、时差、饮食、作息制度乃至日常生活事务的改变往往容易使留学生产生不适感。两地的气候、饮食习惯差异尤为明显,韩国普遍喜好酸辣口味,而嘉兴本地偏好甜食,很多留学生刚来到嘉兴学院会感到不适甚至生病。

2.语言上的问题

语言交流的障碍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语言问题不仅阻碍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而且影响了他们与中国学生的有效沟通。

3.观念意识上的问题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容易忽视韩国留学生所具有的强烈群体意识,他们往往会产生“抱团取暖”的观念,寻找文化认同感来消除孤独寂寞的心理,这就导致他们为了群体利益或帮助某个群体成员而不顾及行为的正义性,甚至不择手段地去维护其同胞的利益。

(二)嘉兴学院在校生国际跨文化交流经验不足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学生对有关于跨文化交流知识、外国文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书籍著作知之甚少。在狭窄的知识面的影响下 ,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在外语学习中,我校学生往往只重视语法、句式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语言环境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和对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促进嘉兴学院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对策

(一)人性化服务的留学生工作准则

学校在留学生适应工作上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学校硬件设施与生活服务。在韩国留学生具体生活中的问题上,校方应给予重视和适当的关照。如饮食上,学校应在食堂中增添提供韩国料理的餐饮窗口,满足留学生的饮食需求,让留学生群体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

学校要引入心理健康咨询机制,帮助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韩国留学生刚来到嘉兴学院,不仅需要适应各种具体的生活事务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承受孤独、失落、自闭等心理问题。学校有必要专门为留学生设立心理辅导机构,聘请心理医师为他们提供跨文化心理辅导。可以集中大多数留学生进行开班辅导,对个别情况较严重的留学生提供一对一服务等。

(二)重视培养在校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应把跨文化交流能力列为学生综合成绩考核的重点指标。到目前为止,嘉兴学院仍未重视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与跨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仅仅在外语课上有所提及,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在许多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并没有得到重视。除了外语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与跨文化密切相关的专业,所有其他专业,都应开设介绍世界主要文化的入门课程和跨文化交流基础课程,并且将其纳入毕业成绩考核当中。

嘉兴学院存在一定数量有多种文化背景的人员,他们时常会把不同文化交融后产生的新理念带到校园。例如:导师、客座教授、曾经出国留学的交换生或外国留学生等。学校要积极地引导利用,去帮助在校学生理解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此促进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嘉兴学院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发展有其自身优势和局限因素。为了促进嘉兴学院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共同合力,互相协作。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确保跨文化交流往正确方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5).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走出去”;企业;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39-02

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然而由于各国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如何摸索出合适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方法,尽快使企业融入当地文化,解决跨文化差异十分必要。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在企业文化中的表现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则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中国传统文化为大陆农业型,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提倡个人行为服从集体行动。中西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在企业文化上自然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大体来自四个方面,即个性表现特质,个人—组织关系,权利—义务关系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文化价值观是直接影响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的。譬如中国的管理者可能注重“好”与“坏”的差别,而西方的管理者则会强调“对”与“错”的区分。这两种不同管理价值取向足以证明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在企业文化中确有不同表现。

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解决文化冲突问题

1.跨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是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交流的能力。所谓有效交流(Competent Communication),就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其目的是按照某种方式实现有价值的目标,这种方式在这个交际的场合下是得体的(Brian H.Spitzberg,1988)。有效交流的定义包含两重意义,一个是交流有效(Effective),即能够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另一个是交流得体(Appropriate),即交流方式能够被对方接受且愿意接受。得体性和有效性必须有机结合,因为得体的交流不一定能达到有效的结果,而有效的结果必定是通过得体的交流而实现的。

2.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即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下面就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几种途径。①理解差异,利用差异,实施有效交流。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努力最终理解这些差异。在利用两种文化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打造双方都乐于接受的、有益于公司持续发展的特色企业文化。其次,对待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持有辩证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到文化差异的负面现象时同时还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和谐发展创造契机。②实施培训,提升能力。实现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就是进行系统的跨文化培训。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有针对性地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进行专门、系统的理论和实战文化能力培训,为他们最终适应新的、不同的文化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化能力培训涉及的方面很多,具体说来有如下四个方面,即文化教育、环境模拟、跨文化研究和语言培训。这四种培训方式的具体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和实施办法在形式上自成体系,内容上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其方案细则如下表所示。

以上的跨文化培训方案中,文化知识教育和跨文化研究是重点。该培训方案的难点应该是环境模拟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员工需具有很强参与意识和较高的感悟能力,毕竟要学会用一种异文化的方式进行思维需要一个过程。另外,在理论上,跨文化培训应当偏重文化知识,但是语言训练是文化培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渗透于语言之中,二者密不可分。经过语言培训,员工们不仅可以掌握相当的语言知识,而且还可以熟悉东道国文化有的情感表达和交流方式,如手势、符号、礼节和习俗等,因此语言训练是文化培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③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共情”(Empathy),意思就是“感受别人思想、情感和经验的能力”(Myron W.Lustig&Jolene Koester,2006).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就是自己所不希望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立足,就帮助别人也能立足,也就是在交际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一般来说两种不同文化的相容大体上是通过两种策略来完成的,即平行相容策略以及和平相容策略。顾名思义,“平行策略”就是当母国文化和异国文化存在差异时采取“平行操作手法”,两手一起抓,利用两种文化的差异,使其能够互为补充而绝非相互排斥。具体到公司运作中就是让二者同时运行于公司管理操作中,最大限度地让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跨文化交流的优势在公司运转中得以充分施展。“和平相容策略”就是在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者有意识地模糊两种文化的差异,合理、巧妙地避开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冲突,本着“和平容忍”的态度,使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们在工作中能够和平相容,和睦共处,和谐共事,做到在差异中相容,在相容中共存。这两个策略在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时缺一不可,其中“平行相容策略”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④多次沟通,及时反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次沟通交流。不仅要向对方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还要主动询问对方国家的传统文化、对方的思维方式。交流是双向的,有来有往,多次反复,这样对方才会感到亲切,彼此才能更容易沟通。交流的结果如何,不能全凭自己主观的感觉,要及时取得反馈,才能客观地作出判断。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出去”企业只有加强对员工队伍的跨文化培训,切实提高他们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方可凝聚队伍的向心力、激发团队的合作力,提高和保证公司的运行效率。总体说来,中国“走出去”企业员工跨文化交流能力培训总结起来大致为这几个方面:①了解本国文化的实质和对象国文化的精髓;②加强员工文化敏感度培训;③提高员工语言技能;④培训员工异文化适应能力。作为一面镜子,许多跨国的大型企业刚进入中国发展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处理好跨文化管理问题,结果遇到很多的困难甚至造成企业倒闭撤资。相反,作为一面旗帜,很多知名的在华跨国企业,吸取多方教训,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化磨合,研究了中国文化,掌握了中国市场,最终在中国成功创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吸取“走进来”的外国企业创业和立业的经验教训,真正做到战略上高度重视和战术上切实实施跨文化管理和培训。只有这样,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才能登上一个新的高度,为有朝一日中国企业管理引领时代新潮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光华,王文臣.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C]//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台北:东方出版社,1986.

[3]何银燕.跨文化管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协同[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6).

[4]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田辰山,西方文化的精髓[J].中国新闻聚焦,2007,(7).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外中资企业;管理现状;管理措施及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51-02

一、海外中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现状与问题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表现为一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宗教、信仰、道德、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冲突,这种融合与冲突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海外中资企业处于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里,必然会经历不同文化的相互撞击、冲突和磨合,因此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既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

海外中资企业目前虽然发展迅速,但相对于西方老牌的跨国公司而言,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跨文化管理的经验严重不足,普遍存在着以下方面问题。

1、跨文化沟通意识不强。不少企业走出国门不久,没有意识到跨文化管理对企业成功经营所起的关键作用,对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重视不够;外派人员主动沟通的积极性不强,思想趋于保守。

2、跨文化沟通能力薄弱。沟通能力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大部分海外中资企业运用所在国语言文化进行宣传、沟通能力较弱,信息交流沟通渠道较窄。外派人员因语言障碍和对所在国本土文化的了解不足,致使沟通能力普遍较低。与本地员工信息传达和交流较为困难,很难达到思想的自由交流。

3、跨文化管理不到位。由于企业对跨文化沟通重视不够,采取的管理培训手段、措施和方式方法较少,沟通效果较差,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进行管理和控制。

4、跨文化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尽管国外跨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但海外中资企业通过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形式组织进行对所在国的文化探讨和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难以指导和诊断不同文化交融中的疑难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致使目前部分中资企业因文化沟通不畅造成企业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上升,组织协调难度大,员工关系紧张,市场竞争力不高,甚至导致企业经营目标难以实现。部分海外中资企业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被动局面,主要原因是对所在国文化的分析了解不够,没有用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冲突的认识不够,意识不强,培训学习不到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不断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跨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造成的。

1、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它使人的行为具有稳定的倾向性。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建立在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包括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中西方文化来看,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行动自由、权利、竞争和独立,以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中方文化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崇尚“中庸之道”,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讲究团结合作,发对彼此倾轧。

2、不同。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社会生活的憧憬和虚妄的见解,相信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宗教已在人们特别是在者中产生强大的影响,据统计,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约占到世界总人数的80%以上,宗教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着强烈的影响。宗教与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中外文化中的差异不可忽视。要尊重宗教文化,尊重,积极倡导不同的人、有的人和无的人应该彼此尊重,和谐相处。

3、民族性格不同。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的一系列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是民族共同体与民族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一般性的行为与性格特点,是在各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不同,性格特点大不一样,如法国人绅士浪漫、德国人细致严谨、美国人崇尚自由、巴西人热情豪放、中国人中庸善良等等,这些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往中要给予高度重视。

4、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不同差异。在思考问题时,东方通常是从总体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关系,主体和客体相融合;西方倾向于把主体和客体看成是独立存在,主体和客体相分离,强调化整为零,从局部入手,通过对局部的认识达到对整体的把握。在分析问题时,西方尽量拿事实、数据和报表说话;在制定目标时,强调目标的可度量性,注重将目标细化、量化、节点化,注重把握事物推进的节奏。东方倾向于从事物的性质上加以把握和判断,注重“定调”和弘扬主旋律,把定性放在首要和优先的地位。西方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东方思维模式表现出直觉和归纳。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正确认知和充分尊重。

5、行为规范不同。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是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包括行为规则、行政规章和法律规定等。行为规范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作用,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西方文化遵守法律、注重契约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讲究规则、工作程序和计划性,轻视人情和传统习俗。东方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和人情关系,追求心理上的认同、信任、和谐,对于企业规则和契约往往认为是由于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的补充约束,这种差异经常造成相互沟通的困难,产生误解、不快,出现决策冲突。

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特点,承认并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适宜方法,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创造出融合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三、强化跨文化管理的措施和手段

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着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环境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发展来说影响力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要解决目前部分中资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障碍问题,必须从跨文化管理的高度提高企业外部的适应性和内部的和谐性。

1、正确认识跨文化差异,有效发挥跨文化优势。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范围和空间的逐步扩大,企业面临的文化环境也从单一的文化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跨文化模式。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的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和融合的过程。文化差异一方面带来了文化冲突,给企业跨国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文化差异能够带来跨文化优势,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严格的分析提高制定决策的能力和决策质量,适应多种市场需求,提高创新能力和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和补充,能够弥补单一文化存在的许多不足和缺点,给跨国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和丰富的利润回报。例如,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000年,我国政府评选该年度中国经营最成功的食品公司时,获得第一名的不是任何中国籍企业,而是来自美国的肯德基公司。而1994年投资的广州标致,由于中法两国管理人员融合艰难,文化观念冲突难以消除,到1997年时累积亏损29亿人民币。为此,要转变观念,积极促进优势互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跨文化沟通的潜在优势,重视跨文化管理,使中资企业跨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跨国经济目标。

2、着力提高跨文化意识,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沟通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沟通的前提。为此,要积极了解文化的不同类型,全面掌握本地文化和异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敏感地观察和分析文化,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强化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正确做出跨文化的判断并积极寻求沟通和认同,

3、加强跨文化学习培训,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进行跨文化培训,营造多种文化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语言、跨文化沟通和冲突处理等方面的培训,尽量消除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发生的误会和冲突的可能性。培训可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如授课讲座、敏感性训练和文化适应性训练等,以增强跨文化适应能力。要重视员工所在国语言的培训。根据研究结果,采用所在国语言文化直接沟通效果最好,采用翻译或第三方语言文化沟通效果次优,而在非华人社会里采用汉文化进行沟通效果几乎无效,为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和加强对所在国语言的培训,营造中国跨国公司良好的国际语言文化环境。重用本土人才既能够协调各方关系,开展企业对外推广和宣传,又能够处理重大矛盾和纠纷,有效提高跨文化沟通效果。海外中资企业要积极推行和坚持“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实现企业“经营本地化”,使企业更亲近本地文化,融入本土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融合中外员工,如利用郊游、节日庆典、习俗和文体活动等创造中外员工交流机会,逐步增强外籍员工对中国企业的忠诚感。海外中资企业要自觉开展“公共外交”,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以良好信誉赢得所在国民众的尊敬。

总之,企业跨文化管理是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刚刚走出国门的中资企业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和满腔的信心迎接跨文化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宏伟目标和任务。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钰,周颖.论跨文化交融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市场,2010(18).

[2]陈辉荣.企业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商业时代,2006(10).

[3]徐飞.东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夏先良,冯雷.中国海外企业的跨文化沟通问题.开放导报.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中小学;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83-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不再是单个地方的教育,或者说是同属于一个地方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而是跨国家、跨地域的教育。换句话就是,教育在适应着全球化发展的要求,自身发展也走向全球化。在跨文化背景下,教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这是因为教育发展向全球化时,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由于各方面条件与原因,受到跨文化的影响大,而接收与承受能力弱,教师的跨文化管理是学校较好应对跨文化所带来的问题与冲突的一个管理出发点。

一、跨文化教师管理概述

跨文化(Inter-Cultural)又叫交叉文化(Cross-Culture),是指具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通常,凡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存在跨文化差异的员工所组成的,并往往跨越了地域、民族、政体、国体的跨文化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都存在跨文化管理问题。跨文化的教师管理就是指不同文化群体的教师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极大提高教师资源的整体协作水平,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优配置。

一个有效的教师管理体系既包括学校范围内的教师资源管理政策与程序,也包括适应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教育资源管理政策和程序。对于从他国、他地区的教师而言,通常需要调整学校的教师资源管理方式,以适应管理的其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这些教师很可能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他们更可能期望学校的教师资源管理方式符合他们内心的需求。若将不适当的管理方式强加给种族、民族、信仰、习惯、价值观不同的都教师,就可能带来触犯他们自尊心,导致他们的不满,甚至导致违法的行为。从这一角度说,跨文化教师管理就是指学校的经营管理中涉及到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的管理,其目标是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其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教师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在跨文化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师资源配置与适用效率和效益,在人员选择与任用、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和劳资管理等方面,根据文化差异的特点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跨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管理协调的障碍

跨文化对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常常在无形中发生作用,当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时,后果却已经形成。很多学校在教师管理过程中由于忽视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导致管理的困难。文化的多要素和多层次的差异性,使跨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在中小学教师管理中产生了许多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忽视文化差异,导致沟通障碍

与来自其它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十分必要。理解文化差异,遵循多样化政策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小学教师管理能力的心要条件。中小学要将跨文化培训融入其多样化政策,因为它使教师队伍趋于多元,并鼓励教师珍视教学过程所存在的文化差异。这样教师便可能对文化差异有开放的心态,更好地觉察到那些差异,并对此宽容。另外,中小学要强调其竞争优势:要成为创新、创造力、解决问题和组织灵活性方面的领袖,必须有多样化的视角、才能和团队,以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

但由于有些管理者缺乏广博的文化知识,对文化敏感力和适应力较弱,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和方法,或者对沟通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当面对教师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时,不能很好地协调和处理。

(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跨文化冲突

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跨文化管理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活动方式是不同的。在相同语境中,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会给教师们发生很大的冲突。文化的差异所形成的价值观的不同也导致了管理方式方法的差别。比如东方教师强调协作和共同承担责任来教学,而西方教师则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培养,提倡竞争并鼓励创新。不同类型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容易给教师管理的沟通造成障碍。

(三)劳动力成本水平存在差异,给教师管理带来了困难

在不同的国家,劳动力成本通常是不同的,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相对高。这就导致了对待本国教师与外籍教师酬薪管理的差别,外籍教师的工资往往高于一般的教师,尤其在中小学中表现明显。工资的差异,会导致教师工资的积极性,给教师管理带来了难题。由此,是否把握好教师成本并对教师进行激励是跨文化教师管理中的难题。

(四)文化差异认识不足,导致对教师的人性关怀不够

由于跨文化的教师群体存在多元的信仰、观念、 看法和态度等,这往往成为内部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同时,作为某一特定文化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而形成的偏见也会使教师管理过程遭到破坏。这又往往导致对教师的人性关怀不足。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跨文化差异认识不足,或者缺乏清醒的认识,从而导致不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学校领导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文化差异,从教师内心的需求上给以真诚的关心,而单纯凭借行政手段对教师进(下转85页)(上接83页)行管理,势必阻碍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跨文化教师管理的有效整合

跨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反映了教师管理的现实,同时也警示我们如果教师管理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善,不仅会危及教师的个人成长,而且也会对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及国家基础教育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实行有效的跨文化教师管理逼在眼前。

(一)识别文化差异,积极进行文化交流

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必须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识别。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尊重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地区的文化,积极、开放地予以吸收接纳,理性的对待其它文化,积极开展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提高文化的认知能力。通过对他文化理解、参与和尊重,通过交流和整合,对不同文化进行融合创新,减轻可能的文化冲突,维持组织成员良好稳定的人际交往,加强教师团队协作精神与学校凝聚力。也坚信本国优秀文化的特色、魅力与影响力,并把它变为强势竞争力,提高跨文化管理的层次。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识别和区分文化差异,积极进行与教师的交流,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二)加强跨文化培训,造就高质量的跨文化教师

由于各自教学工作习惯、管理方法的差异,外籍教师可能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要求,此时,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教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得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多种方式的跨文化培训,能使学校避免交流和沟通中的文化误解和减少文化冲突,达到文化的融合及建立和谐的教师管理模式。开展不同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以及冲突的处理等的跨文化培训,把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的文化教育、文化研究、语言培训等,以便打破个人心中的文化障碍,找出不同文化间相同之处,提高不同文化间的合作意识和联系。现时,学校要突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多创新,促进教师自身不断获得发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面向世界,实行教师管理战略的国际化

教育要面向世界,在教师管理方面就得实施国际化的管理战略,多种角度去获取人才,不仅要求任用和培训具有跨文化背景的教师,而且更加注重其与任教的职能的匹配性,淡化跨文化间的冲突,使之主动接受本区域学校环境。实现从重视环境因素出发,重视人的价值、尊严和发展,主张教师是主体,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关注人性的最完美发展,服务于人的人本管理。

实施教师管理国际战略,一方面要求不受国籍和地理限制建立全球范围的教师库,使学校在全球范围吸引、获取其所需要的教师;另一方面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师薪酬和绩效机制,由于教师的文化背景、信仰、生活方式不一样,学校可以提供除基础利外的选择利,留住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也是在更高的层次上为置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小学和教师达到跨文化管理目的的战略决策的需要。

总之,随着市场日益全球化,跨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广,教育管理、运行和程序的标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适应进行跨文化下的教师管理,就要利用跨文化优势,消除跨文化冲突,促进文化交流,造就具有高素质教师,使教育走向国际化。跨文化背景下的教师管理,必须不断进行文化的适应和变革,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发展,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法.跨文化的学与思[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2,1-38.

[2]冯・特姆彭纳斯、查尔斯・汉普顿-特纳 著,陈文言 译.跨越文化浪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229-265、282-300.

[3]崔子龙.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经济论坛,2008.1,81.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来华留学生 跨文化适应 主要问题 应对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升,我国留学环境的日益优化,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面对陌生文化环境,留学生通常会出现不适应感,要有一个逐步调整、适应与融合的过程。因此,若要让来华留学生缩短不适应过程,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环境,教学者与管理者就需要充分了解跨文化适应的常见问题,对症下药,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在新环境中更好地生活与学习。

一、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问题

离开故土,置身于异于本国文化的异族文化与环境中,留学生常常会面临如下跨文化适应问题。

1.遭受文化冲击。

对来华留学生来说,文化冲击是显著问题。因受本族文化影响,留学生已有自己思想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来到中国后,他们处于一个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别的陌生环境中,这里的饮食与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与价值观大不相同。同样的行为,在本国十分正常,在异国就有所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就产生了跨文化适应问题。如接受他人礼物赠送时,西方人通常是当面打开,以示礼貌。但在中国不能当面打开。倘若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产生文化冲突,中国人感觉西方人不懂礼貌,而西方人觉得中国人不真诚。

2.汉语交际水平不高。

有些留学生汉语水平不高,跨文化知识有待丰富,技能有待提高,无法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就制约了来华留学生与和中国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影响人际适应,身处陌生环境中,没有家人与朋友,这些留学生会产生孤单、失落等消极情绪。

3.认识中国文化的途径受限。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通常是因、思想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差异而形成的。若要克服这些问题,则需要通过有关渠道接触与认识异族文化。另外,有的留学生来华的期望过高,无形中给跨文化适应增加了难度。认识一定的东道国文化,可让留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关准备,放正期待,缩减跨文化适应过程。院校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性,给他们准备了专用宿舍与教学楼,分开管理,这就“隔离”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留学生难以融入到学校主流文化活动之中。不少中国学生没有主动与来华留学生交朋友等。来华留学生通常活动于自己的群体中,接触与认识中国社会文化的渠道不广,影响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院校不断探索有效对策,增强来华留学生的适应性,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与生活。

二、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应对策略

1.营造和谐环境,予以人文关怀,加快跨文化适应过程。

对留学生而言,置身于新文化环境中,见到的是陌生人群,听到的是不熟悉的语言。除了最初的神秘感、新鲜感、兴奋感之外,还会产生孤独感,出现思乡情绪。为了缩短来华留学生的适应过程,院校需要予以人文关怀,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1)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着明显的生活习惯与饮食文化差异,有的不吃牛肉,有的不吃猪肉,等等,不适应中国饮食。高校需要针对华留学生的生活、饮食习惯,在衣食住等方面做些特殊准备,如提供适宜的住宿条件;提供不同国家的一些特色食品与菜肴,等等,给留学生宾至如归之感。异国菜肴与食品还会唤起一些中国学生对异国生活与文化的了解欲望,希望和远道而来的留学生做朋友,进行跨文化交流。另外,注意予以人文关怀,沟通情感,让留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新环境与新集体。如留学生初来报到时,由懂该国语言的师生接待,发送相关材料,介绍校园及其周边环境、学习设施、校园生活和、交通工具、换币等,营造“家”的温暖氛围。

(2)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交流,加快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如:①迎新联欢会,让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教师们赛歌赛舞,一起玩游戏,拉近高校、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来华留学生在新环境中感受温暖,找到归属感,尽快投入新学习与生活;②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让留学生业余生活更丰富多彩,帮助他们弥补心理失落感,克服孤单感与思乡病,更体会中国文化气氛,快速融入校园环境与生活。③“国际交流窗口”、中外学生联谊会,搭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桥梁,帮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2.强化跨文化沟通,培养文化意识,快速融入跨文化生活环境。

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管是思维方式还是风俗习惯等,都和中国人存在明显差异。若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心理交流,则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思维与跨文化交际策略,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强化跨文化沟通。

(1)足够了解来华留学生所在国的、人文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风俗禁忌等背景文化知识,把握和不同留学生的交际与交流方法,诱导留学生更主动参与活动,进行跨文化交际;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理解和接受的前提下,运用多样方式给来华留学生讲述该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降低因不同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的文化冲突,使其快速融入中国社会生活。在传递知识与信息时,需要规范语言,准确用词。当留学生出现疑惑或不解时,教学者需要耐心解释。当出现歧义时,教师应快速变通。当遭遇矛盾冲突时,需要遵循“求同存异、理解尊重”的理念,以宽容、包容的态度对待。

(2)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教育者与管理者应该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主动接近留学生,如组织一些非正式学习活动,去外面吃饭、周末假期一起游玩等,与留学生交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构建相互理解、融洽和谐的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留意留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开导与疏通、指导与帮助,解决困难与问题。另外,注意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强化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学会考虑不同文化背景、思想方式,设身处地,能在不同文化环境下顺利交际,表达思想与情感,快速融入中国文化环境。

3.拓宽学习渠道,提高交际能力,强化跨文化适应能力。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因文化背景差异,加之受到语言水平的限制,而且有些留学生比较害羞,不愿先开口说话,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就会遭遇障碍,从而制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高。为了改善上述状况,教学者与管理者需要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渠道与机会。如课前几分钟,请学生围绕自己国家的文化等内容做主题报告,让学生认识不同的文化,加深理解;鼓励留学生参与中国书法、太极拳等选修课程,衔接课堂教学和中国文化。其次,可以让有较强交际能力的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使其学会日常用语,克服汉语入门难关,提高汉语交际水平,从中学习中国文化,中国学生可向留学生学习外国文化,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建立友谊。另外,开放校园设施,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住宿舍,增进沟通。

总之,高校需要充分研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全面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应对与交际能力,克服适应问题。但除上述问题与解决对策外,院校还有要不断努力与完善之处,比如关注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设置相应心理咨询机构与社团,开展心理讲座等,减少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问题;既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又整合社会资源,打破单一闭门管理,使管理更专业、深入而全面,确保来华留学生尽早尽快适应中国生活。

参考文献:

[1]鲁洁.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研究与管理――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成功(教育),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