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设计;特色化;教学

当代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在思考商业价值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设计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素养、审美内涵以及文化风格的定位。当前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审美需求和日趋多元化的商业氛围,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在艺术设计教育存在同质化问题的当下,各高校需要不断地调整组织体系,改革、完善教学内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不但需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感受各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化,吸收不同国家优秀的设计文化,更需要立足本土,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利用地域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地域民族民间艺术有的艺术形式和美学特征,将其整理、归纳、分析并补充到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资源中,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设有地域特色的设计类专业核心课程,以形成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更好地培养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人文美学观念。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利用价值分析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它本身所包含的民族风情、民俗风味、历史文脉等因素会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亲切感。无论在内容还是视觉形式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里包含的民族性和象征性都是当前中国设计中稀缺的特征元素。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品类繁多,表现内容丰富,审美风格质朴,体现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形成了崇尚自然的原始、奇特的文化形态。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的商业化对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同质化,专业设置重复、课程模式陈旧、办学定位不准确、盲目跟风、软硬件和办学目标不匹配等现象限制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产品设计教学民族化、特色化的发扬。基于此,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结合,在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研究、保护和运用本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其个性化的文化形态和审美特征,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融入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做到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强有力地促进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探索不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特色化办学的可能性。

二、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合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途径

1.立足地域传统文化之本,构建特色人文教育环境教育和精神世界最初级的生活是一种依存关系,教育依赖精神世界的活动,也有利于精神生活更好地传承。教育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中有所表现,彰显了人们对存在的关注和对生活的实际态度。云南省众多少数民族在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孕育出相当多的民族文化精华,并经过各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和加工,经过历史和文化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独具特色。立于这样丰厚的传统文化沃土,西南林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从成立之初就把挖掘、分析、发展、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作为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以项目为导向,教学团队围绕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申请了多项研究课题,涉及少数民族家具艺术、少数民族原生态包装艺术、云南民族民间竹作手艺等,以研究带动教学。通过以上学术研究活动,教学团队提升了科研能力,丰富了知识储备,也拓展了教学平台,以研促教,不断地把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先后开设了民族工艺品设计、布艺纺织品设计、陶艺产品设计、装饰壁画设计与制作等融合少数民族民间特色的选修课程,另外,在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灯饰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等课程中也融入大量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在教学的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导入云南民族民间艺术符号,在各类设计竞赛中也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寻找灵感与素材,鼓励学生学习、了解、亲近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加强地域艺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熏陶,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学习的“基座”,使他们不至于迷失在时尚文化的浮华中,还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乐观人格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以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资源补充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举措,旨在和其他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形成差异化,体现学校办学特色。2.深入调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于调研开展设计实践我国目前一些设计作品盲目追随潮流,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学生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缺少文化积淀,一些学生完成的艺术设计并没有前期的市场调研环节,多是对国内外已有案例的模仿、抄袭,通过计算机软件快速拼凑的作品。鉴于此,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在产品设计教学中注重对本土文化的调研,从中汲取营养并运用于设计实践,参与设计竞赛。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去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及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调研,实地感悟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将其融入艺术设计实践,使艺术设计更加饱满、真实、生动。学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融入自己的作品,创作水平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在各类设计竞赛中获得奖项。3.融合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与现代设计,加强校企合作交流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于2015年开始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了地域主题性质的本科毕业设计作品设计,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其中,指导学生针对云南地域文化进行富有特色的艺术设计。学生在陡坡白族农家乐餐厅家具设计、陡坡白族室内灯具设计、白族民居室内设计等毕业设计中以昆明沙朗西翥社区陡坡村的白族文化为创作根基,完成应用性作品设计;在海门村民居群景观规划、隔河村民居室内设计、江川县海门村玉带河湖滨带生态景观修复设计中,则与云南江川县海门村、隔河村村委会合作,深入挖掘该地的民风、民俗并融入艺术作品设计。这些融合民族民间资源的设计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赞誉。

三、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化的具体改革思路

1.培养目标的改革产品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在兼顾德、智、体、美的基础上,培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为、文化素养、审美能力、设计与表达能力,并掌握相关的艺术学、设计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专门人才。教学团队积极思考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和如何凸显自身的学科特色。经过对全国林业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和云南省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对比分析,确立在全国林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竞争中融入云南地域文化特色,实现艺术教育的特色化、差异化;在云南省艺术设计高校竞争中融入绿色生态文化教育,加强实践,形成独特的学科优势。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教师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讲授中加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知识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2.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林业院校中开展艺术教育会面临诸多困难,如,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和共享资源,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要求各个专业的学时比例保持一致,而无法顾及设计专业有技能要求较高、师资和教学的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性,导致学生专业学习课时减少,专业能力不足。此外,课程的开设也比较分散,不能集中授课。但是,转换角度思考,林业综合型院校也有自身的优势,利于构建多学科渗透交叉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办学条件的利弊,在课程体系中我们采用了精选必修课、加大选修课、提高实践课比例、加大设计调研力度、扩展设计调研范围、组建各种校内外实践基地、创建工作室延伸课堂教学等措施,通过院内跨专业选修、参加设计竞赛等手段提高实际教学效果。3.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突破固有的单一式教学,积极推行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创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在进行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理论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时,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在讲授民族民间工艺、造型、材质等视觉符号时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视觉语言;在带领学生调研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少数民族民间事物,积累素材,增加创作灵感;在学生创作设计时,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带领学生分析每件设计作品,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设计思维的碰撞;在设计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在调研、讨论后把头脑中的想法落实到图纸上的动手能力,通过课题的训练弥补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4.科研方向的改革围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涉及的各个方面,教师需要结合自身擅长的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的研究,旨在保护与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给现代设计带来启示。

结语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两大职能,专业设置和发展定位是产品设计专业能否形成特色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学校有不同的侧重。产品设计等艺术设计课程需要考虑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等进行改革创新,寻找优势资源,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从而培养更多的中国设计人才。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Y340)资助,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A2016QNS020)资助。

参考文献:

[1]张红颖,张宗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同质化与特色化.艺海,2011(11).

[2]段剑源,刘春.民族民间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价值解析——以云南高校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为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3]贾丽丽.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设计特色化教育模式研究.艺术研究,2015(2).

[4]王晓蕾.本土民间、民俗艺术资源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开发利用.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色彩、设计、教学

作者简介:王鹤,男,1980年生,天津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及设计史论。已出版专著8部、合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各一项,获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两项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形式具有综合性、创作过程具有开放性的新型艺术形式,正在提升社区活力、繁荣城市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虽然公共艺术发展快速,社会对此需求大,但相关教学方法却远未成熟。而且与传统雕塑、景观等艺术形式相比,公共艺术设计对色彩,特别是明快的色彩运用格外重视,这是由公共艺术自身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基于此,笔者在天津大学开设的《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中充分发挥理工科学生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以公共艺术自身的多学科交叉特性为切入点,借鉴相关学科成熟知识体系,结合公共艺术自身特点,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相关公共艺术色彩设计教学探索。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初步摸索出一套完整、实用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体系。

一、基于色彩学基本理论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

公共艺术设计具有设计活动的共性,因此普及色彩学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是进行公共艺术色彩设计的前提。但由于学时所限,应当限于最能够直接运用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知识要点进行教授。比如,相比视觉传达设计、服装服饰设计,公共艺术自身色彩搭配和变化往往相对简单,因此错视等概念应用较少。同样,运用奥斯瓦尔德色彩系统和孟塞尔色彩系统进行色彩设计也缺少必要性。与之相对,对色彩三属性:色相、纯度和饱和度的讲解应当作为重点。[1]与上述简化的理论知识点相对,在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于色彩心理学应该有深度的讲解。举例而言,由于波长和振幅区别,红色的运用能使人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加快分泌。在视觉上首先给人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使人想到热情、青春、爱情、革命。因此,大量欧美几何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都选用红色作为主基调,除了后文会提到的环境与形态限制的因素外,利用红色产生警醒也是重要的色彩心理学功能。另外,黄色是明亮的、温暖的,黄色在适当的背景下十分醒目,亮度和纯度都较高的黄色可以很快吸引人的注意力。另外,蓝色是冷静、理智的色彩,大海和天空又为蓝色标注了广阔无垠的特征,带有浓厚的自然清新气息。另一方面,蓝色还是科技的色彩,蓝色与银灰色都可以用来表示人类的科技产品和对未知世界的征服。白色则有纯净之感。黑色则使人压抑、警惕。这些色彩特性都在公共艺术中有广泛运用。这方面的教学范例是罗伯特印第安纳的“LOVE”系列。印第安纳将“LOVE”拉伸以具有一定的三维厚度,并按照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将其排列起来后,产生了风靡世界的“LOVE”公共艺术品,醒目红色的运用使这件作品超越了字母所传达的信息,而上升为一种流行文化的符号。同样,国内以字体(包括汉字、拉丁文字与自创字符)为主创作的公共艺术大多选用鲜明的色彩,特别红色来突出这一心理感受,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教学实践案例:《逝去累积》(赵夏瑀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以二维图像为出发点,采用了带有文化含义的“Time”、“Goal”单词为主要造型,通过形体变化表现出时间流逝和成功积累的主题。方案主题鲜明,尺度得当,形态变化丰富,二维公共艺术沿线性空间布置以节省空间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设计者运用明黄、大红和亮白三种醒目色彩来唤起公众注意,更突出阐发了作品主题,发挥出了最佳视觉效果。

二、基于类型学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

当代公共艺术与设计关系紧密,其成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于设计方法论的研究范畴。如果基于类型学视角开展分析,现成品复制、二维图像的运用以及构成,无疑是三种最主要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由于各自设计方法伴随优点而来的内在局限,运用这三种方法设计出的公共艺术作品都对色彩的表现力有必然的需求。基于上述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尝试,选取三位建筑学院建筑学和环境设计专业同学的公共艺术概念设计方案,分别运用了现成品复制、二维图像拉伸和构成的设计方法,从不同角度验证强调公共艺术色彩教学的重要性。

1.现成品公共艺术

现成品公共艺术是当代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类型,以奥登博格为代表的现成品公共艺术不能脱离色彩而存在,因为这些作品摹仿自工业现成品或其他,这些物品本身就具有色彩,因此将它们放大、扭转、组合运用后的公共艺术品必须着色,才能准确表现出作者的想法。如奥登博格和他的妻子布鲁根所说:“我们也需要用一个十分相关的能够在漂亮的色彩中被唤起的图像。如果没有那些,我们的雕塑就不能在充满巴士、小汽车和烟雾的环境中脱颖而出。”[2]教学案例:《插电生活》(吴闻达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还处于概念阶段,尚未深化,但设计者选取插头和插座这一现代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事物进行放大,达到表现生活,营造幽默感的设计目的,充分结合环境设计了悬吊结构以承力,同时不妨碍交通流线。为了强化视觉美感和幽默效果,借鉴了奥登博格在埃因霍温《PING》中运用多个保龄球瓶的方法,运用了多个尺度相同的插头,并添加黄、绿、蓝等色彩,熟练掌握了利用色彩进行区分多个现成品相同元素的设计方法。

2二维公共艺术

二维型公共艺术,特别是二维厚度拉伸的人物形态公共艺术虽然具有直观鲜明的特点,但是由于表现手段使然,视角受到局限,细节不足,因此必须辅以明亮、对比鲜明的色彩,提升自身表现力,因此对色彩表现有着强烈需求,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基斯哈林红、黄、蓝的卡通小人形公共艺术。这些作品普遍表现了儿童游戏般的稚拙天真,同时造型上稳定、均衡又富于变化。由于契合时代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造型简单而形态多变的红、黄、蓝的卡通小人形象影响甚广,甚至成为现代流行文化的象征之一。教学案例:《Returntonature》(史文舒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以二维人物剪影的厚度拉伸为设计方法,以活跃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手工模型表现方法。设计者特别注重了色彩心理学相关理论,借鉴了不同色彩与相应心理状态的联系。以色彩为主,以尺度为辅表现抽象人体的年龄阶层等特征,弥补了剪影型公共艺术缺少细节表现的不足。

3构成

构成型公共艺术主要依靠相同尺度或不同模数的元素,进行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组合。因此,合理的色彩运用是避免单调视觉效果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教学范例除了最经典的亚历山大利伯曼红色的系列作品外,还有查尔斯佩里惯用的明黄色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以及位于纽约时代生活广场的蓝色构成作品都是这方面的范例。教学案例:《升腾的光影》(张昊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利用五边形为基本元素,以渐变构成为切入点,有着清晰的形式美感生成逻辑。作者特别注重了色彩运用,运用五色调和原理,选用红、黄、蓝、绿、紫五种色彩,使公共艺术作品立面呈现丰富、和谐的视觉效果。设计者特别注意了光照角度的问题,进行了局部调整,使红、黄这样的暖色调处于阴影中,保证了整体色彩运用效果的醒目和科学。

三、立足中国国情归纳公共艺术色彩运用前提

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虽然距离作品落成还有很长距离,但必要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外部因素不能忽略,如城市色彩、社会禁忌等。同样,由于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诞生于欧美的新型艺术观念,在引入中国后必然需要根据中国国情调整主题、形态以及色彩。这些都是决定一个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

1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色彩统一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城市化,因此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注意与城市色彩协调统一。这方面可以依托规划学科相关成果,对天津等城市色彩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

2大环境需要考虑纬度要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共艺术都位于室外开放空间内,因此其视觉效果必然受到大气候环境的影响。位于高纬度国家或城市的公共艺术,普遍具有色彩鲜艳的特点。以便在漫长的景观萧瑟的冬季,带给公众醒目且富于生命力的视觉体验,进而改善心理状况。这方面用于教学的典型案例包括奥登博格落成于荷兰埃茵霍温市的《PING》,大量分散布置的保龄球瓶没有运用传统色彩,而是换成醒目的橙色,在白雪皑皑的冬季依然带给人温暖的体验。同样的案例还可见休格曼位于美国底特律等五大湖地区的公共艺术,更多使用红色、橙色和黄色。而他在美国南部各州的作品则较多使用蓝色和白色。

3社会学与民俗学视角下的禁忌因素

中国当前的公共艺术方案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禁忌心理因素,不能一味套用色彩搭配的科学原理和色彩心理学的现有理论。中国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都认为红色是吉祥的象征。另一方面,红色也是血液的颜色,事故和危险也多用红色作标志。比如同样是红色的运用,青岛的《五月的风》,就成功利用红色突出了的主题,视觉效果突出,广为大众所接受。但位于广西南宁市的《盛开的朱槿》(一般称“朱槿花雕塑”)。由海外知名景观设计公司主持设计,虽然红色是朱槿的色彩,但由于设计方运用了花瓣形式,意图通过乘坐交通工具的观众,在动态中形成朱槿花的视觉形象。但是由于很难达到理想的车速和角度,所以反而使公众感觉很像血淋淋的刀片形状,从而遭到猛烈抨击,最后在落成八年后于2010年拆除。[3]这就是公共艺术形态与色彩设计结合不当,触发民俗禁忌的失败案例。

四、结语

很少有哪种室外立体艺术形式像公共艺术这样与色彩运用不可分割。但在当前,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错误运用色彩或因害怕错误而避免使用色彩的案例屡见不鲜。这就需要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加以解决。但更需要立足学科交叉,从教学阶段进行色彩教学内容科学化探索以解决这一问题。这方面的努力既能够为中国公共艺术实践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后备人才,也能够丰富中国色彩研究和探索的理论体系,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悦杰、历泉恩•、张超军编著.色彩构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劳拉坦西尼.雕塑的方式——克拉斯奥登博格和库斯杰范布鲁根[J].世界艺术,2009,(1)译自美国《雕塑》2007(10)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范文第3篇

艺术性,是指海洋旅游文化中的基础设施、宣传、纪念品以及服务过程的艺术化处理。艺术性要求运用一定的形式结构、表现技巧来塑造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象,通过形象来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其艺术性越强,感染力就越强,就越受游客喜爱。②旅游文化是一种语言文学艺术,艺术性要求较高。它隶属于文学,与导游材料和旅游手册截然不同。旅游文化艺术特色体现在:一是注重语言艺术。历代但凡艺术性强的旅游小品,其语言流畅精炼、文采斐然、栩栩传神、真切感人。二是注重烘托艺术形象。创作者对所见所遇的景象事物认真遴选、淡化背景、突出主题,展示出饱满、深刻而富有情趣的景象。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及产品设计在体现海洋特色文化、区域优势与民族性的同时,还要注重艺术性。艺术性是体现海洋旅游设施和产品包装设计的精髓,是海洋化设计文化意蕴的精神载体。海洋旅游设施和产品的海洋化设计首先要满足实用性,更应挖掘其艺术性,这也是设计的深层次要求。首先,在海洋旅游设施和产品的设计中,造型可从海洋特色艺术形式中萃取,如海洋特色元素、区域特色元素或者特色元素的延伸等,呈现海洋特色的外观,并传达出潜在的海洋文化,即人们的审美心理及文化心理。其次,以海洋化的特色图案来增强旅游产品的艺术特性,不论是从表现手法还是艺术风格方面都体现出浓郁的海洋文化和艺术特色。海洋特色造型、色彩及材料所传达出的淳朴理念广受人们认可和喜爱,其艺术特性更能征服当今竞争激烈的工业社会中孤独压抑的人们,给人以亲切感和心灵抚慰。如能进一步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海洋特色元素,融会现代设计理念,对海洋旅游设施和海洋旅游产品进行设计时,既留存海洋特色的艺术韵味,又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旅游者将会拥有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和文化体验。

二、艺术性对海洋旅游文化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艺术性再现了海洋旅游文化特色。滨海地区旅游业方兴未艾,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为海洋艺术作品走向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海洋旅游设计的精华集中体现在独具特色的设施和相关产品的造型及色彩上,我们从中能体味到海洋元素所包含的美的形式、海洋的历史印记和文化意蕴。在造型上,海洋特色和元素个性鲜明,色彩在整体搭配中起到了映衬与对比的作用,装饰性极强。艺术性提高了海洋旅游文化特色的附加值。将海洋旅游设施与旅游纪念品相结合,探寻海洋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轨迹,是社会发展所需。滨海旅游饰品开发设计可以从海洋艺术中提取其“形”的元素,并运用错位、切割、分裂、变异及破坏等手法,将这种源于海洋艺术原型又对原型不断解构的衍生形态融入形象设计之中。这样既能保留海洋文化艺术特色之神韵,又能呈现浓郁的时代特征。博采众长,提炼艺术特色,设计出高水平、高科技的海洋旅游产品,创造高附加值,推动青岛滨海地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艺术性强化了海洋旅游文化特色的内涵。设计者的思想情感与自身特质,使得海洋旅游设施和产品拥有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并成为艺术精神、艺术价值和艺术个性的载体。在这个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加强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才能进一步彰显自身鲜明特色。旅游产品如何生动体现中国海洋文化的意蕴和特质,是其开发设计的重点。

三、基于艺术性对青岛海洋旅游文化内涵建设的策略

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和乘数效应。青岛海洋旅游文化内涵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其内涵建设,提出如下发展策略:第一,海洋旅游设施的艺术性。海洋旅游设施的艺术性是指在青岛海洋旅游基础设施的设计中,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色彩上,都要契合海洋元素,并具有良好的艺术性。既确保旅游设施的功能性,又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第二,海洋旅游产品的艺术性。海洋旅游产品的艺术性是指青岛海洋旅游纪念品必须成为艺术品,必须彰显艺术性。运用一定的形式结构、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塑造具有创造性的完美形象,进而准确、显明地诠释青岛海洋旅游的深刻内涵。对于标志性产品、标志性建筑,应该重点开发,例如“栈桥”、“五月的风”等。开发代表蓝色青岛、海洋旅游的标志性建筑,进而丰富海洋旅游的文化内涵。第三,海洋旅游宣传的艺术性。海洋旅游宣传的艺术性是指在青岛海洋旅游宣传的过程中,在其原有的海洋旅游设施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在排版、设计、印刷、宣传的过程中进一步美化设计,让人们在了解海洋旅游设施功能和产品纪念性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体会到海洋旅游的内在品质。第四,海洋旅游服务的艺术性。海洋旅游服务的艺术性是指在海洋旅游设施、产品和宣传艺术性的基础之上,在海洋旅游服务中彰显艺术性,贴近生活,更具人性化。既能让人们体验到海洋旅游的舒适性和娱乐性,还能让人们体会到海洋旅游的艺术性,使旅游者获得审美情趣和心灵洗礼。第五,青岛海洋旅游保护的艺术性。在青岛海洋旅游业开发、拓展过程中,要始终重视保护海洋环境,并不断丰富海洋旅游的艺术内涵。建立健全旅游环境影响评估体系,由政府统筹规划,严防盲目、低层次开发和重复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青岛市海岸带规划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破坏青岛沿海旅游环境的行为,要严肃追责;广泛利用宣传教育手段,增强广大游客和居民的海洋旅游环保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青岛海洋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语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油画;思考;艺术体系

一、前言

中国油画的发展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观念,在向国外学习的同时,也应融入中国文化艺术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使中西方文化融合。由于中国油画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油画应向现代主义绘画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使中国油画的发展逐步走向世界。

二、中国油画发展现状

纵观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借鉴西方油画的艺术风格、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让中国油画具有西方油画的艺术特色。但中国油画仅仅只是模仿西方文化的外表,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思想和情感内涵,导致中国油画作品仅仅是表面技术手法的表现,没有精神文化底蕴。虽然在对中国油画艺术的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中国油画艺术家面临着艰难而漫长的挑战,但是我国优秀的中国油画艺术家还是应该继续探索,去构造一个有效且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艺术体系。[1]

三、对中国油画发展现状的思考

1.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构建有特色的中国油画艺术体系

基于中国油画发展的现状,要推动中国油画进一步地发展,就必须把握艺术的基本特性,探索深层次的油画艺术,根据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情况,加强中国油画的艺术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探索;还要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变化,寻求中国精神文化底蕴,同时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也要合理适当地引用新的审美观念。

中国的油画艺术借鉴西方艺术的科学理性精神,是在真实基础上创造了特定的、具有美学特征的艺术文化形态。而从社会精神层面的角度上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环境不断改变,出现了城市建筑、高速公路、立交桥等地貌变化,展现了大量的平面和直线的空间构成。除此之外,人们的服装、居住环境等也在丰富人们的视觉,使人们的社会情绪发生改变,艺术认知不断深化,使相应的艺术创作的内容和表现跟着发生变化。而且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也不同,中国油画家要关注时代各阶层人们的心理变化和外在表征变化,不断掌握新的时代特征,寻找油画的当代感。

基于中国油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状况,中国油画艺术家应该将中国油画与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绘画学派,即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融入中国油画的创作中,使中国油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此来充分展现中国油画的自身艺术特色。

2.要重视提高油画艺术水平,使油画艺术经得起历史沉淀

要让油画艺术经得起历史的沉淀,油画艺术品就要具有永久的艺术价值。所以中国油画当下的发展极其需要一批具有使命感的、高素质文化修养的艺术家,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中国油画作品来引领中国油画艺术进一步发展。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全国上下都急切地希望改变落后的状况,使得一部分油画艺术家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文化素质的积累。使中国油画艺术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阻碍了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加之,人们常常需要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而油画艺术品的风格并不能完全体现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在艺术样式多元化的时代,作品的风格只显示作品之间的不同和格调的雅俗,而真正决定作品艺术价值的是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水平。[2]

因此,中国油画艺术家不应该只是做一个从众,应该要明白自身优势和缺陷,不追赶潮流,走自己的创造之路;要不断激发创造力,保持探索和追求的动力,清楚认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不同作用;要着眼于提高所有人的精神文化品质,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

四、结语

中国油画的发展一直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艺术形态的影响。鉴于此,中国油画家不仅要注重学习西方的技术手法和流派特色,更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注重发扬和吸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要把西方油画的文化特色与中国油画艺术特色结合在一起,构建有特色的中国油画艺术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江东.对中国油画发展现状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3(23):137.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博物馆 知识生产 交融共生

美术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承载着文明的传播和民族艺术的演化。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在人类民族艺术的演化过程中起着记录和展示的作用。无论在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国家的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信仰、不同观念。虽然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都十分重视美术博物馆的收藏质量与研究品位,并且都从自身的文化脉络和审美特质梳理了风格迥异的艺术品,相继建立了世界上著名的特色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观念与目标定位也成为美术馆人始终追求的学术恒定信念。

美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艺术机构,约有300年的发展历程,其主要职能是收藏与研究、教育与引导。美术博物馆的研究主体不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以深刻的国家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作为支撑。因此会呈现出强大的主流性、意识性、形态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这不仅激发了人们对潜在文化价值的认可,并且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社会前进、体制完善、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美术博物馆在艺术品典藏以及专业运作方面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良好的典藏研究、风格取向、管理模式、类别梳理、学科交叉等相关的重要环节。

美术博物馆的重心是教育,核心是艺术生产力。在艺术管理中有三种专业精神是必备的,即追求艺术的卓越性和真诚性,追求亲和力以及对受众的开发,追求公众社会责任感。美术博物馆作为学术研究机构,首要任务是面向公众策划各种高品位的艺术展,在呈现以及演示艺术形态的同时保证其完善性与艺术性,强化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特征,鼓励创造艺术的鲜明变化,并获得更多的观众群体,以开放的、多样化的姿态塑造美术博物馆的学术权威,并且有别于传统权威和陈旧老套的以往形象。美术博物馆能否挖掘师生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关键要看其是否为师生创造了高品位的艺术饕餮大餐,是否接受艺术方式的主动性,以及是否营造了多学科再创作的知识环境。美术博物馆倡导学术视野与文化互动,其以多种维度视野和精确角度审视艺术品的各个层面和细节,对文化脉络、艺术属性、展示空间、建筑设计、教育心理等多领域的整合延伸了美术博物馆与观众间的互动关系,属跨学科和专业的综合研究。再次,我们特别强调文化属性、文化生态、哲学历史、、语言文字、美学判断、绘画雕塑、建筑景观等学科的交叉互融建构了知识生产系统,在美术博物馆的空间内孕育、迸发并输出了源源不断的知识生产力。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不同时期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际化造型艺术博物馆。其是展示学院教学、创作与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同时还担负着对外文化交流和推动国际美术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具有收藏、陈列、交流、教育、研究等诸多功能。因此,美术博物馆极具知识生产力,为多学科的交融提供了源泉。美术博物馆的永久藏品将成为西安美院学术培养计划的催化剂,将藏品充分使用并融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有利于使美术博物馆实现培养中国特色造型体系审美功能目标,且扩展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基本内容与核心。

美术博物馆建馆的目标是要让视觉艺术成为教学、科研、创作的核心。我们已清楚意识到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在培养塑造人才以及文化传承和视觉艺术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坚持高水准的典藏和国际前沿的学术研究为建馆宗旨,集中体现各时期艺术类型的特质,完整展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和美术史,以教学科研、创作交流为中心,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百花齐放、特色发展”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坚持以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传统、延安革命文艺传统、西北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当代“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等“四大传统”和以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为导向,将艺术人才培养与美术博物馆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美术博物馆更是体现四大传统的支撑体,也是教学的第一课堂,特别是全院新生入学教育,以及造型艺术部的基础训练全部在美术博物馆完成,教学改革中提出的重塑中国特色造型艺术体系就是以中国传统雕塑为切入点,同时还强化了美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建筑美、结构美、光影美等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此可以训练素描、色彩、雕塑、水墨画、当代设计等内容,因此美术博物馆成为真正的教学延伸和学习场所。以上诸多要素都来源于美术博物馆的典藏与研究,其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实物资料与学习转化的过程,其理念与创建一流美院的学术目标相称,与“百花齐放、特色发展”的大学精神相称,与学院的精神文化取向相称,与当下艺术思潮的审美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

知识生产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生态系统,其涵盖了哲学历史、、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且在此系统中与美术博物馆恰好形成了不可取代的艺术模式。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都依附于知识生产系统之中,互为辩证弥补共生。特别是在整个人文社会之中成为人们美的共识,西安具有丰富的周秦汉唐历史遗存,有着黄土文明历史悠远的厚重文脉,也有着延安革命文艺的光荣传统,因地制宜地走特色发展之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也是地处文明古都的美术博物馆的学术特色。然而,本着与当下艺术观念、审美状态等结合紧密,作为艺术教育和科研的殿堂,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自建立以来,立足古都,面向西北,关注全国乃至海外,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血浓于水的情感体现,其是记录文明的进程、承载着灿烂文化的历史记忆、担负着美术兴国的理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美术中的成就,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博物馆和地面上,成为后人永久无法替代的历史成就,成为这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记。美术博物馆集收藏保护、学生教育、展示研究、传播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其核心动力就是知识生产,即美术博物馆是由知识生产而建构的人文系统,其以知识生产为契机,逐步展开谱系梳理、知识聚能、综合学科、中西比对、艺术培养、特色发展等有效的知识生产机制。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艺术中心,更是西安美术学院“百花齐放、特色发展”办学理念的实验室和窗口。其就像一本综合教科书,兼容、自由的学术精神,直接服务于教学,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不仅为学生提供临摹学习的平台,更显示了传统艺术魅力的恒久价值。在博物馆中每件藏品都在述说着一段灿烂的文明史和脉络学术史,散发着生命的活力,使身处其间的学子不断增加炎黄后裔的自豪和发奋拼搏的责任感,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有了形象化的比对与阐释。

知识生产也来源于从谱系梳理上升到比对研究的过程。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藏品数量2万余件,分展馆9个。一层古代绘画精品馆以五代至明清时期绘画为主,藏品近1000件。二层中国历代绘画陈列、临摹馆中藏品2000余件。三层现当代名家作品馆、学术报告厅中藏品1300余件,包括国内外名家校友、学院教授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艺术设计、美术理论等作品。四层艺术考古馆中藏品2100余件,自史前至明清时期涵盖彩陶、青铜器、玉器、瓦当、陶俑、三彩、瓷器及佛造像等类型。民间美术馆中藏品12000余件,包含剪纸、泥塑、面具、皮影、刺绣、泥玩、石刻及木版年画等。五层校史馆藏品约900件,以珍贵实物展示为主,丝绸之路艺术馆藏品约1000件,石刻精品馆藏品约40余件。美术博物馆立足传统文化,博古厚今、融通中西、风格各异、兼容并蓄。置身于空间中更是心境的调整、视野的拓展、观念的变革、文化的交融、艺术的升华。美术博物馆文化属性是多元一体的,如何建立健全符合当代艺术发展规律,促进艺术创作繁荣、持续发展的美术博物馆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和人性化品格的体现。建立一个良好的美术发展生态,全面提升文化传承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传播能力,开创美术事业的新画面,这是美术博物馆公共艺术给予我们的启示。

知识生产是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综合功能中的主体核心,学术研究将依托于对中华各类优秀遗存进行解析,特别是针对唐代以前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不同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如木偶、皮影、剪纸、面具、马勺、泥玩、刺绣、石刻、木雕、陶瓷等民间艺术品。开展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和学院的教学与科研、交流提供了真实可感的资料和借鉴。同时,博物馆立足传统文化,以中国西部和丝绸之路的典型文化遗物为收藏代表,博古厚今、融通中西。藏品以绘画、雕塑、民间艺术为主体,兼收对美术史构成意义的多类美术考古标本以及有关的美术图书和文献资料。其在当下的作用已超出一般教学科研的范畴,在知识生产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作为西安美术学院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还担负着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学术研究中心的重要艺术角色,对于推动当代美术事业发展,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该馆综合功能中的主体和核心是研究工作,是开展收藏、陈列展览、教育推广等业务工作的前提。学术研究将依托该馆对古代遗存和近现代以来美术作品、民间艺术品的收藏,开展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以及围绕美术馆功能和业务的美术馆学术研究工作,积极推动当代美术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