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 社会发展 道德培养路径

一、职业素养的含义

所谓职业素养就是人们在开展某项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品质,是从事这个职业所具备的条件。主要表现为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等等。就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素质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它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是社会人都基本的个性特征,包括社会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等,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重要基础。另一个是职业素养。它是作为“职业人”所具备的,是不断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素养,除了有共性,还有个性,共性是所有的职业人都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构建不系统。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往往注重理论系统,而实践部分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切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学生业规划、职业道德及意识养成、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撑力明显不足,教辅资料匮乏,对于相关课程考核方式仍然仿照其它专业课考核方式,缺乏相应创新,对学生的督促和全程指导作用不强。

2.师资队伍结构及整体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往往存在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具有职业指导咨询资格证书的人数较少的问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也不够充分,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管理及人才招 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资深职业指导师。

3.过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往往容易被简单理解成职业技能,从而导致高职院校过度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甚至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视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人文教育、职业道德等关注严重不足:将职业教育等同为技能培训,培养出的学生空有一身专业技能,不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刚队合作意识等品质,从而导致职业发展的后劲乏力。

4.趋向功利化、商品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使命固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教育的最终价值是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而不是高技能的劳动工具。职业素养教育趋向功利化和商品化,缺乏人文素 养 氛围的熏陶。在此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学 习混杂了职业晋级、职务提升、职后待遇和就业质量等多方因素,在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路径探寻

1.在思政教育中重视职业理念育养

高职院校大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发展教育课,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在坚守政治性、思想性的同时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就必须在外延上有所延伸。首先,在三观教育中侧重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思政教育要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来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价值观,并由此延伸至培养学生开放的职业心态、坚定的职业信念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其次,在理想教育中侧重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意识。高职院校要经常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职业发展交流座谈,也可以编写优秀校友风采录并在校园信橱窗里进行展览宣传。思政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大一新生分批、分组参加人才招聘会或在课堂上开展班级模拟招聘会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职业意识,通过强化个人努力与事业成功的因果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辅导员要狠抓常态化理想教育,经常勉励学生成功的事业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鼓励学生努力通过自考、专 本等方式来提高学历层次、提升自身职场竞争力。再次,在品德教育中侧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没有内藏于心的职业道德就没有外化于行的职业品质。思政老师要从意识培养的维度和职业发展的高度告诫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科学评价自我,敢于正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优缺点。也要真诚待人、坦诚做事、注重信誉、信守承诺。最后,在法纪教育中侧重培养学生职业纪律意识。高职院校要在普及开展劳动法等职业法规教育过程中教导学生遵纪守法,更要教育学生遵守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要通过权利义务对等教育来强化学生责任感培养,在剖析权责对应关系过程中重点强调义务的承担和责任的担当,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奖惩制度的认同和接纳。高职院校要通过意识、知识互动教育来强化学生的守法意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以此来提升学生对考勤制度的理解和尊重。

2.在实践教育中强化职业技能锤炼

“高职的职业素养训练是重技能、重应用的”。实践教育是技能训练的练兵场,高职院校专业课实践教育主要有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两种方式。一方面,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强化全真演练,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战性。实训室是学生校内实训的场所和平台。校内实训室普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块短板。高职院校要积极筹措资金,着力加快校内实训室建设,特别是文科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建设。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校内实训的管理力度,要不定期检查校内实训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和实际进展,通过以查促建、以查促教来克服校内实训的随意性、形式化、低质化倾向。教学部门要组织同专业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通过交流、探讨的方式来集群体智慧以拟定科学、合理的校内实训计划,进而根据实训计划来设计项目化的实施方案。项目化的实训方案要经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大学生实训奖惩力度,要将校内实训成绩纳入奖学金评定范畴,对实训表现优异 的学生要在评奖、评优方面优先考虑。高职院校要鼓励实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报 名参加部级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对于实训刻苦、竞赛获奖的师生要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给予必要奖励。另一方面,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坚持顶岗实习,提升技能锤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高校本 身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组织系统”,高职院校必须开门办教育,必须制定各种制度、 采取系列措施来激发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合作热情。对口实 习单位 要加大学生实习管理力度,通过强有力的考勤和评比制度来保障学生实习的实效性。带班师傅要 严格 要求、精心指导 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和学校要建立联系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实习评比会,通过评比最优、最差带班师傅和实习学生的方式来奖优罚劣,提升师傅、学生双方的实习积极性 。校企双方要定期召开学生实习交流会,通过写心得、谈体会、传经验和提希望的座谈方式来实现师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面对面零距离交流,积极、高效的交流座 可以实现以老带新、以优促劣的目的,最终实现实习实效的整体提升 。高职院校要在对口实习单位设立 教师驻企工作站,定点检查和督促学生的顶岗实习。驻站教师要随时监控带班师傅的指导情况,要严查并禁止带班师傅以管代教、以罚代教、行为粗暴、语言粗俗的违规行为,切身维护好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好学生的实习积极性。驻站教师更要 密切关注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绪波动,通过耐心的、温和的教育和劝解来及时纠正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成见和误解,巧妙化解学生焦躁倦怠和不满的实习情绪。

3.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职业品质教育

首先,专业课上穿插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关爱他人的职业素养。高职学生大都是中学时期的问题学生,他们往往会被群体冷落化、边缘化。专业课教师决不能冷淡和漠视他们,反而要科学地尊重和关爱他们,要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赞赏和鼓励他们。科学的尊重和关爱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更加珍惜温馨、温暖的人际氛围,这种情感体会与需要会延伸和传承到其未来职业生涯,有利于培养他们尊重、关爱他人的职业素养。其次,专业课上强化情景熏陶,历练学生职业责任操守。专业课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内实践环节,积极创设职业情境,通过全真的、模拟的职场情景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利用职业领域正、反两方面现象对比来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感情碰撞,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观,增强学生领会、遵守规则的责任感,进而达到历练学生职业责任操守的目的。模拟招聘、影视观摩、校友座谈、职业小品、专题演讲等都可以很好地创设社会职业情景,都是值得尝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专业课教师在情景模拟实施完毕后要注重启迪和提升,要以作业方式让学生写心得感悟和学结,从而巩固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作风,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再次,专业课上注重创建和谐氛围,陶冶学生和睦友善、团结互助的职业情怀。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捕获学生的情感体验信息,克服空洞、枯燥单向式的说教交流,努力通过活泼、有趣的师生互动来化解学生的隔阂心理和胆怯心理,培养其与人交往的胆识和技巧。专业课教师要经常强调人际和谐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设计职场人际难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辩论,也根据情况安排学生充作职场角色,引导其自行发现人际矛盾、主动探寻解决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及时、科学地点评和讲解。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注意启迪、告诫学生注意细节、关注小事,遇到矛盾时尽快沟通、及时化解。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立行。高职院校育养学生职业素养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思索、尝试和革新。只有积极创新培育理念、大胆探寻培养路径,才能真正走出改革的新路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提高到新的水平 。

参考文献:

[1]阿瑟・克莱曼.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M].上海:上海译文出板社,2008:125.

[2]赵祥麟,王成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23―124.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Ol0:66.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性 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32-01

1 职业教育职业性

职业教育来源于传统的手工业学徒形式,起源于职业社会。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创造一定的工作条件,以便于获取实际工作的职业资格,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劳动形式获取生存条件、实现自身价值是就业的本质,它是以专业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因此,作为培养劳动者职业劳动所需技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世界本身具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性就是对此种紧密相连关系的总体概括,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差异。

2 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缺失的现状

2.1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具有缺乏市场导向、专业分支过细、专业交叉覆盖现象严重的缺点,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企事业单位不认同职业教育毕业生,严重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学知识相对较老,陈述性概念、定义和原理较多,实践课程设置在内容和课时上较少。课程设置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与社会实际需要严重不匹配,导致毕业生知识框架不合理,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2.2职业教育缺乏职业性理论指导

实践的发展是理论形成的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实践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为实践提供先导性的指导。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客观现实中,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指导却严重缺位。职业教育职业性理论的缺乏导致其理论指导的缺失,这进而会导致职业教育职业性缺乏有效的内涵论证和本应具有的理论支撑。职业性在职业教育的诸多特性中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特性,关键是我们应怎么把握职业性,全面理解职业性的发展的、全面性的内涵。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职业教育职业性理论指导与研究。

2.3没有给予创业教育足够的重视

强化创业教育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但是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具体操作中,创业教育被“业余化”。在现实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被分离开来,并未将充分融合于职业教育的整体教育体系中,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是通过课外业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教学,导致创业教育无法获得学科专业的有力支持,进而导致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在定位中,创业教育被表面后。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通常只停留在口号和纸面上,落实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再次,在范围上,创业教育被局限化。创业教育起源于创业比赛,具有很强的精英气息,各职业院校通常挑选少数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以便让他们能迅速发挥招牌作用,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

3 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回归的对策

3.1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科技发展要求和经济结构产业优化的需要,职业院校应逐渐调整学科专业构架,不仅要调整学科专业,如设置综合交叉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专业,进行学科融合和渗透,强化综合性学科专业建设,还要调整课程结构,如,实行主辅修制、全面学分制等。各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既要考虑自身客观情况,又要考虑当前经济发展需要,要不求攀高求全,只求自身特色,力求办出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真正起到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作用。

3.2加强职业性理论研究,准确、全面的理解职业性内涵

理论源于实践,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事物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当前,我国在职业教育职业性上,比较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以至职业性理论缺位比较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进步,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准确、全面的把握职业性内涵,强化职业性理论研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首要基础。职业教育将职业就业和职业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全面把握和理解职业性内涵,不但要注重就职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理解,更要注重职业道德思想建设等的综合性发展的理解。让职业劳动者获得全面、综合发展与进步是职业性的根本内涵。

3.3注重创业教育,为毕业生奠定创业基础

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向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的时代要求。为实现这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创业课程设置,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想要有效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快速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必须注重创业课程的设置。不但要注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二,提高创业教育认识。创业教育不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意识,还是职业教育匹配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第三,注重创业教育氛围的营造。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基本的课程设置,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例如,成立“创业社团”等,组织各种创业集体活动,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担任活动指导,拓展学生知识面。

4 结语

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发展速度相当较慢,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理论尚未完全脱离于普通教育原理,还没有建成完善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也就很难发挥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与引导作用。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回归必须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课程和专业设置,实现职业引导全程化、实用化和专业化,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合理有效的进行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翟海魂.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4(19).

[2]周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4(07).

[3]米靖.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值得思考。 

1.结构体系不成熟 

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一种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并不适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普教化”问题,移植和复制的倾向较明显,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努力反映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把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几块内容组合,将这些内容相加包容于一体,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2.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科划分上,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属于教育心理学,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学科发展走向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也可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较适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3.学科形象不如意 

在职业院校,许多教师的感觉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如同“塑料花瓶”一般,让人觉得“好看不中用”,说起来相当重要,做起来排在次要,忙起来根本不要,只是在特别需要时才被搬出来作为“装饰与摆设”,或是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或是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被一些研究者想起。 

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科学思路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为职业教育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与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新理念为指导,突出重点,凸现特色,强化质量,优化效益,全面加大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发展品牌,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为基本依托,以科学研究来促进创新发展,以服务职业教育来积极塑造社会形象。 

在发展范式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从走“独木桥”变成走“立交桥”,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将来,既统领全局又兼顾局部,做到学科建设、巩固与提高并重。目前,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 

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成长”,其发展范式也应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既有偏重于对职业教育基本范畴心理规律研究的教育学科范式,也有侧重于对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心理学科范式;既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教学心理规律的范式,也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学习心理规律的范式。应该说,职业教育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其逻辑起点必然是多元的,而且心理学的发展更是流派纷呈、此起彼伏,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是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向社会开放,把握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主动向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开放,欢迎、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从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要组织召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就学科当前的焦点和重大问题进行国内或国际合作研究。 

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要自觉深入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参与职业教育决策,从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实现理论进步。而实践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研究者主张,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分为理论、应用和专项3个层次,其中应用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又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 

从教育主体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有职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类别;从纵向层次上划分,有初等、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从横向服务范围来看,有岗前、转岗和在岗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是,能站在当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学术发展的前沿,处理好为实践服务和推进学科建设的关系,在科学分层的基础上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着力建设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求真,就是要倡导科学性,研究、把握职业教育心理的特殊规律,研究本真的职业教育心理学问题,科学界定其课程性质,科学推进课程建设。务实,就是课程建设要有针对性,尤其要紧密联系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职校生发展实际和职业学校办学实际,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站在培养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和彰显办学特色的高度,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水平。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职业教育是由人来实施”的这一特殊现象,围绕“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展”问题,加强实践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研究。要坚持“以服务特色人才培养为本,以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为本”,加强服务职教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教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教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教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实践服务。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攻方向。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注重校本研究、行动研究,积极倡导发展性研究、服务性研究。 

应用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同时要立足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和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心理学课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对职校生这一主体的研究,研究职校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决定性的关键要素。要以加强专业化、网络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既要搭建学术平台,也要吸引其他学科学者加盟职教心理学研究队伍。今后要逐步建立网络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交流组织和研究机构,可以建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省、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所(中心)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室(中心),建立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人才档案和人才库,善于发现和汇聚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人才,培育研究队伍的团队协作精神,支持优秀中青年人才潜心研究、多出精品。要通过5~10年的努力,造就一批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职业教育心理学专家。 

 

参考文献 

1 刘重庆、崔景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0(13) 

2 李晓玲.中国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进展及其问题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3 徐国庆.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运用自学——研讨法的初步实验研究[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3) 

4 包昆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 

5 刘重庆.突出重点坚持特色——课程建设总结[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放性;实际体现

作者简介:张宏志(1970-),男,安徽灵璧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7-0047-05

对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是“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从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要求”,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以及要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能够感受到,将要构建的这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或者说开放性是其最为突出的基本特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笔者认为未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将实际体现在开放性教育理念、开放性教育功能定位、开放性教育层次、开放性教育模式以及开放性区域发展等方面,也正是这些将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成为现实。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教育理念:终身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要构建一个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这一战略目标的科学内涵在于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2]从这里能够看出,一方面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它向社会敞开,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个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是终身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讲,教育伴随他整个人生历程,对于全社会来讲,就是要达到人人“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如果说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母体,那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一个子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作为终身教育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就体现出开放性特征,它以终身教育作为自己的核心教育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把终身教育确立为核心教育理念符合时展要求。今天,人类已经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或者说后工业时代。如果说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早期,财富主要是来源于土地,那么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财富则主要是来自于人的智慧,而知识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在这个知识主宰一切的新时代,人们才真正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真正明白知识才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引擎。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主题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终身教育对世界教育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拉开了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序幕。

在现阶段,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个时期,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实现大众化教育和终身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人们共识。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理应与整个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相一致,确立终身职业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终身职业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把营造完美人生作为其终极价值目标。因此,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绝不意味着是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建立什么终身教育机构,事实上它是以各种类型教育为载体的,尤其是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动力来自提高职业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社会需求。因为人的一生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在其所从事的社会职业中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神圣。在实践中,人们的职业发展呈现为不断变化的动态,它包括对职业的认识、准备、确立、再准备、转业等不断追求人生完美的诸多阶段。正是借助职业教育的职业,人们才可以追寻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由此,现代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终身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3]从办学层次、办学形式、课程设置都应更加开放化和多样化。在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学习对象的年龄不受限制,学习场所也不受限制,逐步做到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以提高自己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教育功能定位:在科学定位基础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要以对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定位为基础,“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从这里能够看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发展层次,在各自发展层面上都有自己的功能定位,但同时这两个教育层面又是彼此开放的,其开放性的教育功能统一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就在于此。

首先,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5]从这里可以知道,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层次,其教育功能具有基础性,主要在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较快,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却日渐萎缩的趋势。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协调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当前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厘清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学员职业定向后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它包括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技能,成为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以具备初中文化基础、寻求中等职业教育帮助的人为教育对象,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已经具有初级技术水平的中职毕业生,如果暂时不想就业,而希望进一步提高职业水平以便职业晋升,可以通过对口招生考试,进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下一个阶段,就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

其次,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6]一方面,在终身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体系属于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一起共同构成,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存在着很大区别,集中体现在两者培养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属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职业技术属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发展需要的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人才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强调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性。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建构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分别居于不同的层次,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高等职业教育居于职业教育的上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7],并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相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居于职业教育体系的下层,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如前所述,尽管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分别处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两个不同层面,但二者又是相通的。在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主要借助对口招生考试和短期职业培训得以实现。在未来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渠道将会更加开阔,在顺畅沟通中二者协调发展。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教育层次:职业教育纵向与横向的顺畅沟通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分层次的教育,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既相互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又相互密切联系,彼此在衔接部位敞开大门,形成顺畅的纵向沟通。另外,根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8]的教育改革发展安排,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母系统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与其它教育子系统发生有效联系,形成顺畅的横向沟通。

首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纵向沟通。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所处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要求其教育层次应当随着社会不断提高对人才培养要求而进行相应提升。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作用和特色决定了它不可能只是单一的低层次教育,而应为多层次的、复合型教育。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大层次,而二者发展不够协调。一段时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愈来愈不被看好,呈现出日趋萎缩趋势。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迅速,但主要限于大专层次,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还为数甚少,至于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鲜有开展。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形势发展要求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不应该只有中职和大专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还应该有高职本科、应用性硕士、博士等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构建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健全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未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除学历教育外,还应该有非学历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这些不同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的职业教育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衔接、上下纵向贯通的统一整体。

其次,在终身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的横向融通。从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出发,作为高等教育两大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不是完全分隔、不可逾越的,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比如,高职学生经过一定的相关理论测试后,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学习。同样,普通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只要通过了一定的应用技能测试后,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和层次学习。这就是说,在终身教育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开放的,不仅要求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上下贯通,还要与其他教育类别相互融通,实现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无缝对接。因为要真正地实现终身职业教育,就必须使不向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可以顺畅地选择其他教育形式进行继续教育。这就要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设计合适接口,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就要对入学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设计合适接口,使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有效衔接。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教育模式: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模式方面,我们可以在立足本国国情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开放性职业教育模式。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成功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美国的社区学院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等。

首先,美国的社区学院教育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产生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已成为美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的社区学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点:一是立足社区,定位合理。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宗旨在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区学院在学科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上强调以实际应用为主。二是与普通高校沟通顺畅。社区学院为没有机会和能力进四年制大学的学生或有潜质并有进一步求学欲望的学生奠定进入相应大学继续学习的基础。职业系科的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转学的时间比较灵活,可以一毕业就转学,亦可工作几年后再转学,还可以没有读完两年就转学。社区学院既保持了与上一个层次的联系,培养可以转入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又可独立成为一个层次,培养社会急需的熟练工人、初级技术人员和服务业急需的各种人才。三是社区学院采用开放式办学,实行“无试招生,开门录取”的政策,学生交纳的费用较低,重视对科技经济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情况的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及时增设社区需要的专业、课程。社区学院还十分重视与企业联系,通常采取与企业协作办专业、联合办学科、共同培训职工等方式进行合作。四是独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模式上,社区学院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半或者更多。

其次,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形式。“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与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培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存在两个教育主体,一个是企业,另一个是职业学校,企业对受训者着重进行实际技能操作的训练,学校着重对受训者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培训企业在教育中往往起骨干和核心地位。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在企业进行,特别重视实践课,突出技能培训。一般来说,学生是以在企业学徒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学徒期结束并接受行业组织的考核合格者,领取各州均予以承认的毕业证书。“双元制”由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实行三重负责制。由于训练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生产密切结合,所以学生能够及时估计到职业机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由于训练与直接的生产过程密切结合,所以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人员条件,节省办学成本;由于在训练中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生产过程,既可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创造物质财富,从而改善了学生本身的生活条件。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

再者,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把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到一起,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到一起,实行柔性的教育培训方式,突破了一次性教育的局限性,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终身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建立了国家资格认证体系,规范了就业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实施了国家资格框架、认证框架和国家资格认可标准,又称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建立了一个全国技能认证体系,规定各行各业中技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必须持证才能就业。各TAFE学院要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依据培训包的要求设置课程,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并对毕业生和受训者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二是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由行业统揽。行业在TAFE教育模式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行业主导把握相关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宏观政策、行业参与TAFE学院办学的全过程、行业负责教学质量评估以及行业投资岗位技能培训等方面。三是灵活多样的证书培训模式。培训提供从低级到高级六种等级的专业证书,为在职人员提高岗位职业技能素质创造了条件。

上述典型的国际职业教育模式对于我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我们应当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置于战略地位,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确立职业技术教育的合理定位,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科学化。

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区域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在区域发展方面,未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集中体现为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在现阶段,相对于城市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在今后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我们应当不断加大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力度,以推动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9]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力度、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一是在办学方向上要着眼于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破职业教育服务的城乡分割局面,不再把农村职业教育局限于县及县以下职业高中和农林专业学校,要本着城乡统筹的原则,使所有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担负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任务。二是在资金筹措上应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办学机制。鉴于农村地方财政实力薄弱,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应改变过去那种国家单一投资办教育体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多元投资主体举办农村职业教育。三是在发展模式上农村职业教育应当与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相适应。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状况,发展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职业教育。四是在专业结构上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农林牧专业,要考虑到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绿色化要求,将传统农业类教育与第二、第三产业类教育协调起来。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设有关农业和非农业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方面的课程,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所要求的新型农民,以便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五是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应完善农村中介服务体系,利用中介服务市场拥有的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六是在培养目标上既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建设者,又要兼顾劳动力向省外、境外和国外输出,根据劳务输入地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总之,建构一个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应确立终身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的功能进行合理定位,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别融通,加强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之间沟通,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建立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四通八达的教育“立交桥”。

参考文献: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10-30(013).

[3][4][5][6]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7]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教兴国;职业教育;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C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18―03

现代职业教育是推动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一直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快发展,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国民教育体制,通过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使我国的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多层次、多技能、多专业的人才,以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发挥后发优势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普通教育及其他各类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职业教育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应用和实际的角度出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把职业教育置身于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使学校与社会建立起广泛深入的联系,更加有效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国家领导、地方政府统筹、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管理模式”,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职业技能、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有力地改善了我国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职业教育发展体制僵化

在管理体制上,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来统筹和协调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业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权分散、协调性差,常出现“谁都想管,谁都管不了”的现象,缺乏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统筹协调管理机构,造成了职业教育整体优势不能形成,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效益低下等各种弊端。在办学体制上,“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既有由行业或系统主管部门兴办的职业教育学校,也有由劳动部门或行业企业兴办的职业学校,极易导致无序抢夺生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人为造成就业困难等问题。

(二)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满足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职业教育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和对学生实施技能训练,投入不足从根本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师资水平亟待提高;现阶段我国职业教师师资知识结构单一、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口径狭窄,重理论轻实践、操作技能差、新技术新工艺接受和转移能力严重不足。

(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恶劣

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是“二流”教育,是上不了普通高中、上不了大学的无奈选择;由于“重文轻技”的社会偏见,在人们的观念中,人才等同于知识分子,大量各类的“技能分子”基本上无缘跨入“人才”之列。国家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劳动准入制度,劳动市场还没有对就业者普遍提出必须具有职业资格的限制要求,因而导致了劳动者接受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都可以就业的不合理的就业状况;职业教育培训水平与岗位需求相脱节,培训与就业缺乏紧密联系,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没有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是普通教育立法体系的附属部分,导致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缺失,职业教育的一些政策性规定,没有实际的、可操作的具体规定,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维护。

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职业教育在西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德国被当作复兴经济的“秘密武器”,在日本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柱石”。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发展规模、政府和社会重视程度、自身体系的完善程度等方面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美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颁布了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案《莫雷尔赠地法案》,又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乔治―埃尔法》、《国防职业教育法案》、《职业教育法》、《职业前途教育》和《职业培训合作法》,使得美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德国职业教育早在1869年就颁布了《强迫职业补习教育法》,其《工业法典》、《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是西方国家中比较严密和详细的职业教育法规。日本拥有《工厂法》,其后有《工厂法施行令》、《职业介绍法》、《教育基本法》、《职业安定法》、《产业教育振兴法》、《职业训练法》和《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等一整套法律法规。

(二)建立完备的管理体制,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美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联邦政府引导、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重心在地方的管理体制和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英国职业教育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澳大利亚具有健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及培训体系与标准的制定。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中,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工业部门、雇主组织等通力合作,职业教育不再是教育管理部门独有的领地,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教育的管理和决策。

(三)办学形式多样化,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融合

美国工商界参与公立职业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是直接购买培训,即给予经费补偿或特定项目培训,公司与学校根据合同确定提供培训,并按协议收付费用。德国有“双元制”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成功范例;所谓“双元制”就是政府与企业二者的结合,企业和学校以合作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日本的职业教育主要采用产学合作的模式,采取社会化的多渠道的职业训练投资模式,产业部门、企业取代政府作为职业训练的投资主体,而政府投资为辅助形式。

(四)构建合理的办学层次,培养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

发到国家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趋势明显,加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德国明确职业教育要向普通教育阶段渗透和延伸,要求普通中学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加强职业指导,全面地、多途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日本的职业高中除必修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相应的选修科目学习。

(五)灵活的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

美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学生“应知、应会”为原则,课程教学内容从职业需要出发来安排,基础理论教学相对宽泛而浅显,技术实践教学则强调实用性,突出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的,即科学地分析职业性质与需求,以此来设置专业,使其能够覆盖相当数量的社会职业;目前的专业设置更注重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所培训的职业进行重新界定;专业设置口径较宽,下设许多专业方向,可以使适应性和针对性较好地结合起来。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呈现“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特点,注重课程改革,加强基础课程、跨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确立和课程选修制度建设,注重课程建设的国际化。

(六)投入大量资金,兴办职业教育

美国的《产业教育振兴法》核心内容就是规定了政府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财政援助政策。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约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而新西兰政府的投入则高达70%。

(七)培训良好的师资,奠定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有着健全的培养体系和稳定的来源。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宏观上“三个统一”、微观上“三个多样性”和制度上“三个保证”的路径选择。

(一)宏观上做到“三个统一”

1.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应该加强责任感、使命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保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在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一部可操作的职业教育法是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真正需要。对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职业也应该制定不同的具体规章,以便各地的职业教育学校有所依从,从而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准化、体系化打下基础。

2.统一负责指导协调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机构,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指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我国应尽快建立这样的统一机构对我国不同部委、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职业教育进行统筹、协调和指导管理,以磨合我国职业教育各层次间、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间、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间出现的不和谐、不协调,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制衡作用。

3.统一企业用工的劳动准入制度,以适应职业教育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和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制约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是确保劳动者素质提高和职业教育长久不衰的根本措施。

(二)微观上实现“三个多样性”

1.要实现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在办学形式上,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本行业或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办学模式。

2.要实现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多样性。随着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大量应用,要求生产者具有更高深的知识和更现代化的技术,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延伸和发展;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建立多样化的职业教育结构,在普通学校加强职业教育,在职业学校加强普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最终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加强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建设,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3.要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多样性。面对社会高科技化、信息化、学习化、竞争跨国化等趋势,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全面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人格的完善发展为目标,注重多样性,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才;在课程结构方面,要实施综合化、模块化,建立“多元整合”课程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要相对统一;教材要“一纲多本”;在课程内容上,要采取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多重、多种组合的综合化策略;在课程实施上,采取弹性选课制、学分制,并在教学上实施个性化教育。

(三)制度上提供“三个保证”

1.要提供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保证。政府有责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奉行“谁用人谁投入”这一占有教育成果与分担教育成本相对等的公平原则,调动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要提供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保证。师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保证师资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解决职业教师队伍稳定,要以高等学校为主要依托,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和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网络,逐步完善师资的培养机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3.要提供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保证。积极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职业教育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解决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保证就业。

参考文献:

[1]邓国光,黄珍珍.职业教育分层次办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87―89.

[2]白当伟.比较优势与中国的职业教育[J].教育评论,2003,(1):24―27.

[3]周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J].职教论坛,2007,(9):4―9.

[4]杨生斌,韩青蚕.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判断、分析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7,(3):9―11.

[5]姚志华.中等职业教育应具备的两个立足点[J].职业教育研究,2007,(5):48―50.

[6]张宁.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9,(2):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