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外文化交流意义

中外文化交流意义

中外文化交流意义

中外文化交流意义范文第1篇

摘要: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的全球化。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进行分析,对存在于中外文化中的一般规律,还有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怎样将国外的文化借鉴成我国自己的文化。由于文化间相互的交流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国民健康还可以推动我国国情的发展。

关键词 :全球化;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会上第一次对我国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扬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第一次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这表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

一、中外文化交流意义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消除不同的价值观,文化的理解必须通过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繁荣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需要。

1.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繁荣中华民族文化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有四大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向来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着非常大的传统性以及开放性。将国外的文化吸收以及借鉴,可以促进我国的民族文化开放与发展。使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融合于世界的文化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还可以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2使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非常的重要的位置。将世界各国的文化学习以及引用的基础上一起探求更高的文化组织与结构,提升我国民族的思想素质以及文化素养,促进全国身心发展,建设良好的社会主义基础,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得以进步。

2.促进世界文化发展,增加中外文化文化交流

在世界的每个民族中都有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它不仅是各个民族的血脉还是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文化集结了伟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反复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间,都要通过积极文化的引领、丰富的人民精神世界和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特色优秀的世界各族文化,以它独特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学习中进行文化的互补,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人类文化的进步以及繁荣发展。

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要以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为前提

文化属于社会思想的上层建筑,在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当中,不仅使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了世界还学习以及引鉴了许多的国外优秀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威胁到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独立的民族意识形态和思想作风,可以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在我国第17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强调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所以在进行中外文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刻刻把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社会主义的利益为根本。今天,我们借鉴学习国外文化,主要是问了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文化,并创新发展新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国外的落后的及腐朽的思想文化与之相悖。因此,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取其精华,抵制和排斥国外文化的糟粕,来维护我国的国家优秀文化的稳定以及安全。中外文化的加强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主体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方向,将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位,学习引鉴国外的优秀文化,取国外优秀文化的之所长,将我国文化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

三、做好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往的意义就是,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中的共性价值,不仅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然而我们需要通过文化交往把民族的文化转化成世界的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体现了核心的价值所在还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所在。3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的精神,要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中国文化,就一定要努力将我国文化建设成可以适应国外的中国文化,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与国外的先进文化进行结合,不仅可以突出世界性还可以突出社会主义民族特色。进一步挖掘我国民族文化的自身价值,并且吸收更好的,更好的西方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更大力度地将中西文化结合到一起培养更多的中西合璧的优秀人才,这才是体现出中西文化结合的重要基础。

文化交往既是世界文化民族化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世界化的过程。加强全球化与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正确处理文化交往与民族文化世界化的关系文化交往。

参考文献

[1]孙丽娟.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01.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wenku.baidu.com/view/dbda1028b4daa58da1114a05.html).

中外文化交流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文化缺失

一、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含义及重要性

Larry A.Samovar,Richard E. Porter等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就是跨文化交际”(王春晕,2001)。李建忠则把跨文化交际简练地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李建忠,2002)。根据以上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涉及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心理因素、行为规范和交际语境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奥运会和世博的成功举办,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跨文化交流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身处地球村的现代人来说,了解并熟悉异质文化对于更好地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创造社会财富,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地要依托语言交流加以实现,换言之,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因素、行为规范等。剥离了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的语言,即使有规范的形式,也未必能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仅仅具备掌握该民族语言的能力,就会发生交流障碍、交际失误。反过来说,越深刻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哲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情况,就越能正确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柏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陈祖福,1997)。果真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三、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教授语法和词汇作为外语教学的重心,忽略文化教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教学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后来的教学便长期以语言形式为主,使其成为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虽然经过多次修订,大学英语教材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涉及的文化内涵,但是鉴于每个单元内容过于繁杂及课时有限等现实情况,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应试目的,往往采取精讲词汇和语法,弱化或忽略词汇、习语、篇章等所蕴含和传达的文化信息,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几乎每个具有基础英语水平的学生都知道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却很少有学生能比较完整准确地讲述它的来源及习俗。事实上,许多旅居英语国家多年的人士,即使在对英语应用自如的情况下,也难以和英语国家人士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交谈,个中原因在于对其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刻,而这和中国的传统英语教育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2.外语教学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其社会意义及语用意义。由于没有充分意识到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同时又担心外来文化的渗透,我们的教材中大量充斥着外国语境被转换成本国语境,强调本族文化的标准和价值的现象。课堂教学时间大都用在语法规则和句型操练上,且情景对话中也不乏大量文化禁忌(李静,2004)。忽视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和交际语境,模糊了书面语和口语表达的区别,导致课本上的书面规范语言被不加区分地用于日常口语交流,从而造成交流障碍和误会,出现了所学和所用相脱节的后果。例如,我的一名学生曾在和外教交谈时用nippers来表达“钳子”之意,而外教则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单词。一番解释说明之后,方了解到英美人士日常多用pliers一词表达此意。因此,简单地进行单词含义的教授远远不够,更需要对单词的使用习惯和交流语境进行说明。再如,我曾经在和一位在华从事英语教学的美国朋友通信时写道:“You had better present the second question before the first one.”朋友在回复中指出,虽然他理解我是出于善意,但是在向他人提出建议时,最好采用“It might be better(for you)to...”或“You might as well...”等句式,因为前者常用于长辈对晚辈,且多带有“命令”、“责备”之意;而后者则显得更为委婉礼貌。一个外语表达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较大。

3.注重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忽略英语思维模式的训练培养。有些人将外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视为跨文化交际的全部。四会能力固然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交流对象、交流场合和交流方式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禁忌,有时候交谈内容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很多中国人即使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总有一种与外国人交谈不尽兴的感觉。归根结蒂,他们只学会了英语语言的形式,却忽略了对英语国家人士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和行为准则的了解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史晓慧,2005)。

四、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因而,针对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培养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现状,从而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

1.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把握中外文化差异。词汇教学不仅包括简单的词语用法和搭配的教授,也应该涵盖词汇蕴含的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的产生、发展、消亡和新陈代谢是和它所运用的时代紧密相连的。词汇提供了文化发展的信息,文化发展的过程又对词汇的意义产生影响。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关于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

2.充分利用多样的形式和手段在教材和教法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1)把文化背景知识放在课文讲解部分加以介绍,使文化知识和具体语言素材融为一体;(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布置他们在课前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查找课文涉及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3)针对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借助电影、录像等生动直观的音像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3.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观赏英美影视作品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了解国外社会情况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的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脾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窗口。阅读报纸杂志、观赏英美影视作品是了解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最直观的途径。关键是如何阅读、如何观赏,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词汇的积累和故事情节的欣赏上,那就会收效甚微。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经常被忽视的是词义相近的词汇之间的细微差别,但这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语言运用的恰当和语言形式的正确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编对话,设想自己是什么人,谈什么事,这就涉及角色身份。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对于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身份的话应该指出来,使学生逐步获得“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敏感”。

5.遵守文化规则,培养跨文化意识。沃尔夫森(N.Wolfson)认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文化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颜小娜,2005)。例如:

A:Thank you for spending the whole morning with me visiting the library.(你花了一个上午时间陪我参观图书馆,太感谢了。)

B:It is my responsibility.I’m your assistant teacher.(不用谢,这是我的责任,而且我是你的助理教师。)

外宾出于礼貌和真心而说“Thank you”,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中方的答话“It is my responsibility.”却只是符合汉语语言环境的言语行为,是一种谦逊的回答。外宾会理解为:不用谢,我是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外宾期待的回答应该是“It is my pleasure.”。很明显,他们的交际没有成功。因为双方文化背景相异,价值观念不同,对话语的理解也就不同,结果未能正确判断其话语的目的而犯了“文化错误”,导致交际失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是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教师应当将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即在英语课堂上,着眼于对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使得他们在使用英语时能遵守英语语言规则及文化规则。

五、结语

了解并熟悉异质文化,注意语言的语用含义,有利于我们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靠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两方面的结合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敏感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忠.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几种要因[J].外语教学,2002.

[2]陈祖福.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3).

[3]李静.关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4]史晓慧.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外语教学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中外文化交流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跨文化交际

前言

网络掀开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网络交际是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汇聚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又由于交流语言、交流手段、交流语境的差异性,为了方便交流,一些新的汉语语言表达方式由此产生。本文将主要从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外语的角度阐述网络语言中的跨文化特征,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网络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网络语言,所谓全新的语言媒介日渐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照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来说, 属于一种社会方言/变体。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不仅包括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编程专业语言(毛力群,2002);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信息符号,本文主要关注后者。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除研究文化、交际的定义、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外,还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会准则、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等;其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 跨文化交际的适应能力和技能。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和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主要是语言交际的过程,那么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特点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付林林,2008)。

二、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

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汉语普通话、方言和外语的相互结合来表达意义方面,其中有的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有的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冲击。

(一)方言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语中涉及到的方言的数量不计其数,由于网络交流的广泛性,某些方言如闽南话、四川话等由于发音有趣新奇而受到万千网友的追捧,进入网络语言系统。

具体来说,语音和词汇方面,由于某些方言中“h”与“f”,“n”与“l”等的发音混淆不清,因此词汇“否定”变为“吼定”,“南京”变为“蓝京”。港台等地的方言有合音和反切现象,合音指的是两个音节词汇由于快读而拼合成一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原来的两个音节的意义者,如“知道”合音为“造”;反切指的是当声母为zh、ch、sh、r、z、c、s,韵母为i的音节,在与零声母字组词快速连读时,就会出现合为一字的现象,如“丑”反切成“吃藕”,这其中也蕴含委婉意义。语法方面,粤方言中有一种倒置的语法结构影响着语言的标准结构,如“宾语+谓语”(饭吃好了),“副词+宾语”“别说话先”。

方言特点与普通话的结合使得网络语言更加丰富有趣,也促进了各方言使用者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间的感情。

(二)外语特征

网络语言中的外语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英语的应用,但日语、法语、泰语中的日常用语在网络语言中也拥有一席之地,如对日语“我回来啦”(ただいま)的音译为“他大姨妈”。

语音方面,汉语中把英语独有的语音吸收进来,如汉语中没有“th”,故而把/?/吸收进来(康忠德,2011)。词汇方面,主要有首字母缩略。如:GF指女朋友。语法方面,网络语言中应用最多的一类是进行时的改用,构成“×ing”表达形式,表示 “×”进行中, “×”的词性主要涉及形容词和动词。如:“不开心ing”表示正处于不开心的情绪当中。

网络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都和英语相结合,可能会导致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影响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平等和平衡发展(李婷,2006)。

(三) 综合特征

所谓综合特征指的是对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处理或在交流中几者共存的现象。

将汉语普通话、英语、方言等多类语音混合使用以及相互代用的的现象有很多,例如数字谐音代替外语:比如88(byebye);谐音与常态组合:I服了U(我服了你);方言与外语组合:What are you 弄啥嘞?

网络语言中很多交流的语言都是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的双重处理体,如“你真是史努比的弟弟”是对“你真是stupid” 的再次处理。

此外,表情符号几乎通用于所有语言使用者,包括标点组成的表情如“^_^”表示“微笑”,聊天软件里系统的表情如 “”表示“好的”。

由于这些跨文化特征的出现,网民更加自由地投入网络交流中,交流时使用的汉语句子中经常夹杂着方言和其他外国语言,这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与热情。但这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如对于上面提到的双重处理,无论英语使用者还是汉语使用者,若没有对跨文化特征的了解,就会阻碍跨文化交流。

三、成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的原因大致为内因和外因,前者是语言本身发展的需要,外因是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因为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的产生与变异必然受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影响(曾利娟,2007)。

四、结语

汉语普通话、方言、外语和符号并用的跨文化网络词汇的出现预告一个新时代的语言变革(李进喜,2008)。在应用跨文化语言时,使用者要充分了解其反映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促进其向有益的方向发展,降低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可能性,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机会的平等。

参考文献:

[1]付林林.(2008).网络交流与跨文化交际.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汉文综合版,28(4),104-105.

[2]康忠德.(2011).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考察[J].

中外文化交流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发展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交流的日益深入和扩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常与不同文化群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而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这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在我国,受传统的外语教育观的影响,一直以来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教育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

三、在口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是只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的运用能力,而没有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教学中揭示词汇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在外语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词汇,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要揭示词语蕴藏的文化内涵。对高校学生而言,困扰他们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恰当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的不对应现象。如介绍有关”dog“这个词的文化含义时, 因为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里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狗憎恶的情感,学生难免会误解。于是教师应抓住机会向学生解释:在西方文化中,狗是非常受人喜爱的大众宠物。人们常常在它们身上花费大量精力并视之为家庭成员。报纸上有时刊登文章,说一些聪明的狗如何拯救小孩性命,如何在走失后不远千里找回自己的主人。狗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也是褒义的,或是中性的。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lucky dog“意为”幸运儿“。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某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如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之间模拟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做出表演等,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此外,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教师都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

(二)创设听、说的文化语境

教师还应在口语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即在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不妥.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说话人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英语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的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口语教学的课时虽然非常有限,但是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体、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的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汲取文化知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业余时间让学生们听外教做报告或讲座,或者通过举办英语角让外籍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等不同的形式,使得外教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多数中国人学英语都不可能具有母语学习时的环境,而充足的情景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需要口语教师在课堂内设置不同的情景,如打招呼、问路、面试、帮助别人等,或者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或播放一些反映国外文化的大片电影,让学生观看并参与讨论影片所反映的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举行各种英语竞赛、英语小晚会或邀请学生进行短剧表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中外文化交流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合作

一、前言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存在着文化差异,要是贸易合作畅通、合理,达到合作双方满意双赢的结果,就需要有效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同时,由于商品凝聚着民族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才能使商品更具有国际性。因此,研究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化及文化交流的内涵

探讨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问题,首先要对认识国外对文化的理解。国外关于文化的研究主要在社会学和人类学著作中,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这个定义将文化看作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事实上,“文化”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社会学和人类学著作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文化”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社会”一词。“文化”在西方国家概念中既包括观念形态,又包括行为方式。文化作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它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由于文化并非源于生物学,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因而文化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罗杰·基辛从广义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了定义,认为“文化是用作为把人类群体与他们的生态结合起来社会地传播着的行为方式(mode)、生活方式(settlement patterns)、社会群居和政治组织的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和实践”。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以民族精神和气质(ethos)为核心的属于价值形态,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认为:“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从1840年雅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是一种畸形的状态,自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向正常化方向发展。当今社会国际贸易日趋频繁,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和文化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了解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助于国际贸易的正常化发展,也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中外国际贸易中传播中国文化,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由于文化交流在国际贸易中其中重要的作用,要在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交流实践中实现无障碍,就需要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东西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具体礼仪规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三、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方式与思考

国际贸易中的人际交流方式是多样的,但主要还是直接交流与谈判。实践证明,国际贸易中的沟通成效除了与谈判者的综合素质和信息解读的保真程度有关,更重的是与文化差异程度和文化交流畅通程度有关。其中,文化交流方式是影响国际贸易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谈判者个人可能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并且在谈判风格中体现出来。谈判者很可能来自非常不同的文化,亚文化的环境,面对陌生人自然会保持高度的戒心。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并加深误解,增加交流的难度。文化是多元性的,交融的,超越了国界。沟通中的误解和曲解是难以避免的,问题是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的文化观念来判断对方的利益和行为,则难以达到平息纷争、实现合作的目标。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虽然大多用英语进行交流,但双方的母语往往又不都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加之,不同的国家存在着文化的不同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跨文化问题主要通过语言、礼仪、禁忌与宗教信仰、谈判风格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对方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并且在国际贸易交流中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在礼仪方面,健康、必要的礼仪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广交朋友,避免隔阂和怨恨。首先,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严,增强人们的尊严感;其次,它有助于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遵守国际惯例和一定的礼节,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

四、结论

国际贸易活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当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合作时,由于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因此,各自的民族文化、习俗以及礼仪等差别比较悬殊。如果违反礼仪规范,不仅会影响双方融洽关系的形成,而且还会影响对方对自己在修养、身份、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甚至影响国际贸易合作的成效。在国际贸易中,重视并加强懂文化交流,掌握必要的礼节与礼仪,是国际贸易合作的基础。人们之间的交往要符合一定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

参考文献:

[1]李德尚玉.浅谈民族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