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第1篇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文字的语音变迁基本上不大,如今读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并且,所选诗歌皆为五言、七言律诗、绝句或词,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诗歌时,心里不会有惧怕感,并且自然而然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这是培养兴趣的良好基础。

有了良好的兴趣作基础,教师再作鼓动,学生要记忆背诵书本上的古诗词,是非常容易的。学生有了成功的甜点,工作的第一步也就成功。作为语文教师,就应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学生广泛阅读诗歌的兴趣。我在教授古诗词给学生时,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推荐同一作者的诗歌给学生外,还尽可能推荐同题材的诗歌给学生,使之能融汇贯通。引导学生涉猎课本上没有的、新奇的,又是与课本上有联系的、浅显易懂的诗歌,学生不但易于接受,还兴趣大增。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调动了学生的猎奇欲、求知欲,再加上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基础,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就不是一句空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合理地发掘诗歌的思想意蕴

中国古诗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即“诗言志”,也就是说,任何是个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要么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要么是对时代精神的艺术阐发,要么两者兼有。因此,教学生一首诗歌,思想内容的发掘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衡量诗歌教学成败的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诗无达诂”,诗歌的思想蕴含往往又是多重的,更是丰富厚重,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鉴于此,对思想内容的发掘的度的把握,是诗歌教学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发掘过深,学生不知所云;发掘过浅,流于表面,对理解整首诗而言,其实也是不知所云。

介绍一些常识性的古代诗歌知识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社会文化背景;蒙古语诗歌;语言艺术特征

一、诗歌艺术口语化

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蒙古族诗人时常会将叙述以及抒情等手法结合在一起应用,以此将新时期背景下复杂而又多元化的社会心理以及生存现状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那个一味歌颂、赞扬的时代已经终结,人们喜欢在宁静的状态下思考,发散思绪,而这便使一种新的具备原生态口语化特征的蒙古诗歌类型衍生了出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的一种艺术追求形式。如:在《及时雨》(巴宝音贺希格)中我们能够看出:诗歌有着非常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其是对日常生活情境最真实的描述,原生态的用词是真实情境的再现,又如蒙古族诗人吉青格勒的很多诗歌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征(《杏花》、《宝日浩特》等)。口语化诗歌是诗人对日常生活情境中鲜明、具体事物的总结,是热爱家乡的直白表达,通过简明直接的手法阐述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将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全部浓缩在清晰朴素的结构形式之中。

二、诗歌艺术大众化

新时期背景下的蒙古语诗歌,表现的更加大众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化的影响。当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大众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的影响,蒙古族人们为了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慢慢走向城市,身处于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有新的文化袭来,自然免不了受到各种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蒙古语诗歌创作方式,使其更加偏向于大众化。每一座城市中心都能够被看作是这个地方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集中区,在这个文明的中心地带,是文艺青年、知识分子最喜爱、最向往的地方,这里聚集了大批佳人才子,这里每天都有新的诗歌产生。当有新的诗歌主题出现,自然会使原有的创作空间得到拓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等描绘,而这也使新时期背景下诗歌创作朝着大众化与平民化等方向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环境的改变,逐渐形成了极具本时代特征的大众化语言艺术,当诗歌主要的表现形式被大众化语言风格所取代,原有的歌唱踌躇、赞颂就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从当代蒙古语诗歌创作的手法看,一味的抒情和歌颂生活、土地一级祖国的方式已经被直白的事件陈述、场景排列等方式所取代,原本呆滞的诗歌形象慢慢变得生动活泼,转而出现“有情有味”的意象,这便是大众化蒙古语诗歌主要的语言艺术特征。要想如实地将生活情境反映出来,就需要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对生活场景进行描绘,如:包乌尼尔所描述的思念远方人儿时“心儿沉浸在那,老哈河水柔波中”,这便是对生活、对思念最真实的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项事物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角色或位置存在,要想准确找到这一“位置”,就必须在大众化语言的结合下进行,当生活中存在的丑恶事物融入诗歌语言中,那么原本华丽、高尚,歌颂美丽意境的诗歌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丑恶与灰暗。生活本来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或物,诗歌所反映的也不应当全是善良与美丽,只有中间夹杂着丑恶与灰暗,才能够反映出最真实的生活。生活有很多面目,我们只有全面而正确的对语言本质进行了解,才能够更充分和具体的将存在于其中的有机统一性认识到,只有华丽的词藻被丢弃,脱下伪装者的面衣,才能够将最朴实无华、最原生态的生活在诗歌中展现出来。熟读蒙古灵魂诗人道日那腾格里的诗歌,我们都能够感知到当下最真实的人民生活,冲破诗歌被禁锢很长时间的语言模式,才能够将更加大众化的诗歌载体创作出来,才能使现代化诗歌语言创作形式以及艺术特征得以见天日。

三、诗歌艺术乡土化

民族情感的承载来源于诗歌,千百年诗歌的传唱是对伟大民族最纯真的记忆,通过诗歌才能够获得本民族独有的文化体验以及文化印象。我们认为地域文化最好的展现是地域文化的回归。诗歌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的记忆,也是民族风格的沉淀和情感的迸发。在诗歌创作中,每一个诗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艺术追求,我们将其视作是一种民族文化觉醒的原动力。新时期背景下,蒙古族诗人的创作形似逐渐向着特色乡土化方向转移,并且以群体的方式不断涌现着,如:锡林郭勒诗群、科尔沁诗群以及巴林诗群等。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打开的不仅是经济世界的大门,还有政治、文化等世界的大门,当世界文化侵入,蒙古诗人在创作中难免不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从而本民族的诗坛慢慢开始分化,有守旧派,也有先进派,当创作的环境逐渐变得宽松,诗人们审美的追求以及创作的对象就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旦文化意识觉醒、主体意识复苏便意味着传统诗歌创作体裁被打破,多样性的语言艺术形式奔腾而至,在大众化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下,蒙古族诗人们反而倾向于回归乡土化,更思念那个梦中出现的地方。如:锡林郭勒诗群总是营造出草原中万马蹦腾的景象,朗诵诗歌我们仿佛能够呼吸到来自草原的空气,大部分的诗歌所展现的是游牧生活的惬意、美好,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美丽的草原风光,策马奔腾的汉子,诸如:起来吧,我的诗歌;喂,天都亮了!起来吧!科尔沁诗群则喜欢用朴素的情感以及沉重的笔调来抒发游牧民族的苦难与无奈,描绘最多的是文化的伤痕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幸,就新时期背景下的蒙古族诗坛而言,这是新的语言审美形式。熟读科尔沁风格能够了解到,诗歌中总是充斥着英雄情结、生活苦难以及农耕文化等色彩,这是对古老的民族文化的祭奠,是原始生活的崇拜,如:房间内的油灯下,满屋节日气氛,外面的爆竹声声,铁锅中炒米般的热闹。巴林诗群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对巴林经验以及文化进行描绘,诗歌中所显露的是巴林地域性风格,字里行间都表示着对蒙古族语言的喜爱、崇拜以及传统文化眷恋等情感,总之是对新生活的向往,世间美好事物的期许。如:没有一丝的风,也没有一点的声音,没有污垢,没有尘土,出奇的洁白,是雪停了吗,望向天际。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古典诗歌;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83-02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过去私塾教育时代就作为启蒙读物的材料,现在小学所选古典诗歌也不少。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手段,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加以运用,不但可以摆脱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通过多感官的合作,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历的限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根据学生实际和古典诗歌特点进行教学。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 突出吟诵,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枯为趣

小学所选古典诗歌基本上是唐诗绝句,其语言凝练,平仄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具有音乐美,所以在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前,先指导和督促学生背诵,一定让学生读出鲜明的节奏和神韵。背诵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对课堂教学环节来说,是对诗歌进行内容理解、体会情感的一种准备,有感情的朗诵本身就包含着对诗歌情感的体悟和表达。

学生背诵后,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难理解的枯燥的古典诗歌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变成有声的音乐。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典诗歌的欲望,为古典诗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为了突出吟诵的重要作用,先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强化朗读能力。在指导学生背诵时,第一遍,播放古典诗歌的相关录像,配以轻声的录音;第二遍,录音没有了,在画面旁有重点词的提示,学生依据提示词语复述整首诗歌;第三遍,学生依据画面展示的内容轻声背诵。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记得牢,背得快又准。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让学生沉浸在古典诗歌的意境中,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一下子就爱上了古典诗歌,学习兴趣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 突破时空,利用多媒体连通古今,化难为易

古典诗歌及其背景离当前这个时代较远,教师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缺少历史知识的小学生的理解程度就更可想而知了。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古典诗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接形象的知识。同时,凭借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当然,设置相关的动画、音乐、图像等,要结合学生认知实际,不能简单按照某些资料的专家介绍,一定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比如杨炯的《从军行》,该诗开始写出征打仗的场面的隆重和庄严,这时可播放相关的画面、声音,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诗歌最后“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愿当兵当个“小排长”,也不在京城做个小官当个书生,诗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参战打仗?这时,通过影像资料介绍,把当时的背景、诗人遭遇等利用多媒体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学生就来了兴趣。可以给学生这样介绍:初唐刚建国,人人自信,都热爱这个国家,都想建设这个国家,国家又想收复和扩展边疆,重视军人,谁立功就封给他官职以示奖励,所以,想成名想实现个人理想的年轻人就特别想从军,打仗回来立功封侯。学生如身临其境,知识很快就化难为易了。

再如《寻隐者不遇》,文本中的隐者是现代学生不大理解的现象,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进行介绍:古代不肯做官,不愿与世俗的人交往而隐居在深山野林的人,往往是一些得道的高僧,找到他们往往很不容易,而贾岛本人年轻时出过家,也曾和师傅隐居过,此时拜访这些人,也是他对这方面感兴趣。这样介绍学生就对这首诗发生的背景了如指掌,而且通俗易懂。另外,利用多媒体展现他们隐居的美景,更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

3 还原生活,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化虚为实

诗来自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提炼,是敏感的诗人对生活真实的感受。诗抒发的是人情人性,是诗人面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联系自己的体验或设想,才能更好地懂诗。而在这方面,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受年龄的限制,往往有些教师要么过度拔高,在那里大发议论;要么是概念化解说,让学生记忆,学生感觉高深莫测,会对精美的诗歌望而却步,敬而远之。这样的教学会适得其反,打消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针对这一点,要想法设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诗歌表现的内容或者情感尽力还原到学生的现实生活里,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更能在文本的学习中得到心灵的成长。

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情感表露的一处是“情更怯”,为什么怯?害怕担心什么?这里面就有生活了。单独琢磨近乡情怯,那可能性多了,如在外混得不好,丢人,不敢问别人,怕人家认出来奚落,偷偷回家。要联系前几句,这是一个整体的叙述,开头说“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好几年在外没有家的任何消息,这下就顺着这个逻辑可想而知,这几年,不知家里情况如何,有何变故,天灾人祸,他太不敢听了,怕有不幸啊。诗人常年漂泊在外夜夜惦念,常常怀有美好愿望,这些问题马上就要知道了,去又害怕起来,怕毁灭了自己美好的愿望!这样的解读就让学生感觉是一个现代人现实的遭遇。同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引导学生观看“因为思乡矛盾徘徊”的场面。这样学生马上把人们低落的思乡情绪、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意识到了,解决了一开始难以体会到的虚的情感,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4 巧借网络,利用多媒体拓展知识,培养能力

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很多便捷,网络的发达更让教师可以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语文教师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应该针对不同诗歌的内容特点多设计一些开放的作业,多安排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的作业。

例如,在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布置学生搜寻关于大海的相关信息,学生要较好地完成作业,就需要寻找大量资料,同时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整理,整个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蓬勃兴起,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古典诗歌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它也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要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寻找多媒体技术与小学古典诗歌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孙厚钊.多媒体网络教学浅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3(5):46-49.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第4篇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弊:滞后与含混

(一)滞后:教与学的错位

“滞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诸多病症中的一个重要症候。当文学学术界早已引进“叙述视角”等进行小说解读时,现行中学语文小说教学还仍然仅仅围绕“三要素”大做文章。以《祝福》教学为例,如果我们不关注文中叙述者“我”,就很难在文本主旨探求上有深度突破:从单纯批判封建礼教的维度看出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自我反省的意旨。而这,远非个案。

现代诗歌教学,一方面,教材选文与学生接受心理存在时差。纵观现行各版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选例,不论是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唯美诗作,还是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赞美》等运用现代诗歌技法的诗文,多数间离当下已逾半世纪。不可否认,经典需要时间磨洗与积淀,但是,这也就让这些作品从天性上与学生铸成了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贮备与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落差。就高校语文师范教育而言,现代诗歌教学明显卑弱于其他专业学科。自然,秉持而出,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发展中的艺术流派与审美追求的把握上,大多中学教师便捉襟见肘了,难以满足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知欲求。

(二)含混:古与今的一致

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含混”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授理念上的古今一致。换言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乐于采用轻车熟路的古典诗歌教学套路去分析现代诗歌。这种一层不变的教学理念,直接导致了现代诗歌教学的“失重”。

下面是一则关于《再别康桥》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徐志摩与写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梳理字词,把握节奏;

3. 鉴赏诗歌:

(1)品味意象:“金柳”“浮藻”等;

(2)感悟情感:体味作者难以排解的别愁。

再来关注一则《秋兴八首》(其三)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创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教师纠正学生误读字音,训练学生朗读技巧;

3. 鉴赏诗歌: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作者哪些情感?

4. 总结诗歌表达技巧。

上述两个教学设计,司空见惯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平心而论,以简窥繁,我们不难看出,古典诗歌教学与现代诗歌教学,不论从教学流程,还是从教学主干内容提设上而言,均无二异。这点认识,不仅是语文教育客观批判与语文教学主观惶恐的交集,更是我们重新审议与践行现代诗歌的一个迫切而深沉的出发点。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津梁:定位与养护

毋庸讳言,现代诗歌受到古典诗歌的烛照熏染,“丁香”“梧桐”等古典意象大量存现于一些现代诗歌中。但是,与古典诗歌相较,现代诗歌仍有大量独特的地方:现代诗歌的意象选取、技法运用等维度的建构不仅根植于古典诗歌,更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对年青一代的影响亦是持久而强大的。因此,现代诗歌是“融合”的产物,既为融合,教授时,定位非常重要,否则,滞后与含混再所难免。

(一)定位:现代诗歌教学的肯綮

1. 诗歌史学意识定位

任何样式的文学都有着循序发展的历程。就现代诗歌而论,其发展大体历经三阶段,即:1919—1949年、1949—1966年、“”时期。

1919年至1949年,现代诗歌,无论是语言,还是技法层面,均显稚嫩与粗糙。由于急于跳出传统诗歌的桎梏,诗人们热衷寻觅西方文化的因子,大量借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的主张。如穆木天、李金发等以法国象征主义为师,开中国现代派新诗的先河。自然,文化充分涤荡的时代,亦是才人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戴望舒、徐志摩、冰心等现代诗文大家。1949—1966年的现代诗歌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文艺理论,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作为代表人物,诗体形式一般为楼梯体或民歌体,政治抒情味道十分浓郁。1968年以来,以食指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开始颠覆时期政治口号式的诗歌。“朦胧诗”意象繁复、表达隐晦,重视书写个体精神。

脱离了文学史的定位,教师便很难有明晰的立场去审读现代诗歌。面对朦胧诗歌,我们沿袭浪漫主义抑或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必然会出现失语的困窘。这便突显出厘清现代诗歌沿承脉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释解兹题,语文教师可参读龙泉明的《中国新诗流变论》,常立、卢寿荣的《中国新诗》,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等著作。

2. 诗歌解读意识定位

面对现代诗歌,我们除了应备具宏观意义上的史学定位观念之外,还应积极介入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让现代诗歌具有“现代”的生命,核心是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现代”的眼睛。否则,必将现代诗歌的解读推回古典。首都师大的孙晓娅在《新诗的思维术——新诗教学的改进策略》一文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读现代诗歌之“现代”的别样门径。现摘录部分: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范文第5篇

1.要明确古诗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2.要给古诗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教会学生运用比较策略进行古诗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研究性学习;内容;创造条件;比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54-01

古诗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传统文化之一。初中语文中的古诗篇章,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个途径,更是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出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又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在古诗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还是采用朗读、理解、背诵三位一体的陈旧的教学方式,不重视挖掘其内在价值,常常以读代教,以讲代学,甚至让学生读读抄抄背背,默写一下就算学习了。这样的学习不仅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连过程和方法都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被生硬移植。古诗研究性学习能改变以上现状,在古诗教学中全面实践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在接受古诗的熏陶之时,提高学习古诗的综合能力和多方面的人文素养。那么,怎样在古诗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1.要明确古诗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1 研究古诗语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短小精悍的作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但内容却很丰富,思想感情很复杂。阅读和学习时要学会抓关键词句(能够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理解诗意。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找诗歌的"诗眼"、主旨句,关注古诗的音乐美(节奏、押韵等)。

1.2 研究古诗创作方法。古诗语言高度凝练,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更具美感,从而更好地表达情思。用典在古诗中也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方法,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使用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内在意蕴,增加了诗歌的抒情美。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修辞和用典展开具体分析,理解其妙处。

1.3 研究古诗中的意象。在古诗中,诗人往往通过含蓄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中的意象具有继承性、固定性,某一个意象生成之后便被不同时期、不同诗人所沿用,而有些艺术感染力强的意象,如"月"、"梅"、"菊"等意象经常被诗人运用,它们一般也有固定的寓意。在开展诗歌意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来查找,对一些常见的意义较为固定的意象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更好地鉴赏诗歌。比如梅的洁白代表高洁的品性,不畏严寒、独自开放表明坚强不屈、敢于斗争;柳的惜别之意,梧桐的凄苦之情等。

2.要给古诗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去体验古诗的诗情画意。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好引导、激励工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具体情境氛围 教师要从古诗学习实际需求出发,创设相应情景,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研究的热情。在古诗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比赛、唱诗、做古诗积累卡、让学生讲诗、举行辩论比赛、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都能在古诗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新课标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形成。在古诗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四人一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学习内容分工协作,各组激烈竞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研究性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它和自主学习形成了有益的互补。小组同学之间的讨论给学生带来了思维启发,使学生对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的思考。

3.教会学生运用比较策略进行古诗研究性学习

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是开展古诗学习的重要策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通过比较探究赏析,能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更加深入,理解的更加透彻。比较研究同一作家的作品,比较研究同一题材,同一主题的作品,比较研究不同流派的作品等,会让学生更深刻领略带诗人的风采,真正走入诗歌所营造的美丽世界。在开展古诗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比较策略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究古诗内在蕴含的能力,使他们扩大诗歌阅读量,拓宽阅读视野,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风格特色。于此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古诗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是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充沛。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以及作家的生活情况的变迁等,即便是同一作家,其创作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在比较研究同一诗人作品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发展变化,去探求诗人创作风格特色的变化,如在学习完《杜甫诗三首》后,我让学生对杜甫的诗进行研究性学习。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我首先让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杜甫生平,了解其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然后又让学生课堂交流看法,最后结合资料联系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小论文,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更加喜欢杜甫的诗了,也更深刻得认识了杜甫的伟大,学生打心底里更加敬重这位伟大的诗人。

当然同一题材、同一主题、不同流派的作品等都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我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在古诗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还要巧设问题,做到寓教于乐,联系生活,鼓励学生创新等,总之,教师要充分担任起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想方设法,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研究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陈雪元:《浅议初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