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护理的目的

康复护理的目的

康复护理的目的

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第1篇

目的了解康复患者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需求程度,为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构成及培训要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56例康复患者进行抽样调查。内容包括:①患者基本资料。②护士核心能力要素: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理论水平、技术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5个维度18个二级条目。结果康复患者认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理论水平、技术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5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个二级条目中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重要程度前5位依次为:协调沟通能力221例次(86.33%)、尊重爱护康复患者192例次(75.00%)、康复治疗前后护理干预能力188例次(73.44%)、心理辅导能力173例次(67.58%)、病区管理能力154例次(60.16%)。结论康复患者认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重要程度依次为:协调沟通能力、尊重爱护康复患者、康复护理技能、心理护理技巧、病区管理能力;军人康复患者对专科护士协调沟通能力、心理护理技巧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要求均高于地方康复患者;年龄越高对护士交流能力、心理护理技巧要求也高;高层次文化程度(本科以上)康复患者选择病区管理、法律知识与伦理次数高于低层次文化程度康复患者。

【关键词】

康复患者;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期望

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创伤康复专科护士在康复团队中的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了解康复患者对康复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及期望程度,对完善康复护士的核心能力体系,培训康复专科护士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13-10—2014-12在我院康复中心开展了康复患者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及期望度的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6岁,住院康复2周以上,意识清楚,能独立或通过研究者帮助填写问卷,愿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年龄≥80岁,有语言及沟通障碍,认知异常,意识不清。共调查256例,其中男196例,女60例;年龄16~79岁;军人34例,地方人员222例;来自城市172例,来自农村84例;生活自理(ADL)程度:部分自理104例(2级、3级),不能自理152例(4级)。

1.2方法

1.2.1调查表设计①基本资料包括身份、职业、性别、年龄、地域、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②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要素包括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理论水平、技术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5个维度,18个子项目。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康复专科护士工作体验质性研究[1]的基础上,拟定创伤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问卷一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理论水平、技术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5个维度调查表,问卷采用5级评分法,每个维度按很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统计得分,问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需求程度越高;问卷二为子项目调查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维度包括热爱康复护理事业、尊重爱护康复患者、服务意识及责任心3个子项目;理论水平包括康复护理理论、康复专科知识拓展2个子项目;技术水平包括康复护理实践考核、康复治疗前护理评估、康复治疗后护理干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带教能力、心理辅导能力6个子项目;沟通协调能力包括应急处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病区管理能力、法律知识与伦理、评判性思维能力5个子项目;专业发展能力包括患者满意度、临床科研能力2个子项目。18个子项目由患者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可以多选,结果统计每个子项目被选的总人次数。

1.2.2调查方法由人力资源部成员发放问卷,如有疑问,由发放问卷人员当场解释,问卷当场回收,进行统计。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康复患者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各维度认知情况(表1)康复患者对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理论水平、技术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5个维度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康复患者对康复护士核心能力各项期望程度的选择情况(表2)

2.3其他通过方差分析得出:性别、地域、ADL自理能力患者对康复护士的核心能力期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身份患者对协调沟通能力、心理护理技巧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军人高于地方患者(F=5.68,P=0.02;F=4.09,P=0.03;F=5.70,P=0.02);不同年龄患者对协调沟通和尊重爱护患者能力的重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5,P=0.03;F=3.46,P=0.02);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病区管理能力、法律知识与伦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0,P=0.02;F=3.50,P=0.02)。

3讨论

3.1康复患者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要素期望程度差异性分析本调查显示,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5个维度,18个子项目中,协调沟通能力选择最多为221例次,占86.33%,说明良好的沟通技能是患者高度需求,也是融洽护患关系、创造良好康复氛围的基础,而且沟通中的互动使护患之间互补、互谅,减少护患纠纷,后续治疗护理得以顺利进行[2]。这与兰美娟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对尊重爱护康复患者选择占75.00%,对康复治疗前后护理干预能力选择占73.44%。分析认为住院康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自理能力受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对康复效果期望值高,护士的尊重与关爱,可建立患者康复自信心。对康复治疗前后护理干预需求程度,说明专业技能是专科护士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能力。康复治疗前的身心准备及治疗后出现的问题解决,是减轻患者痛苦、最好发挥康复治疗效果的有力保证。康复护理研究对推动康复护理学科发展,提高康复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4]。徐少波等对护士核心能力研究进展进行阐述,评判性思维包括质疑、分析、综合、解释、归纳、演绎、推理、创新等[5]。本体系专业发展能力子项目中,纳入了科研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本调查结果显示,科研和评判性思维能力选择次数为最低,分别为23.83%和17.58%。分析原因,从患者角度看,科研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概念比较抽象,与患者康复没有直接关系;尤其科研选择,与专家意见差异较大,说明专家更多重视的是专科护士特有的分析、推理、创新等能力对患者的影响,而患者关注的是康复护理效果,通过直觉作出选择,两者差异并不冲突。患者对科研选择多于评判性思维,可能是由于康复中心最近几年科研意识较强,成果较多,又被评为“全军研究型科室”,各项宣传报道、接待参观学习团队较多,且科室浓厚的学习氛围、病例讨论与会诊查房等行为对患者有直接的影响。

3.2康复患者一般资料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要素期望的差异性分析本研究中患者基本资料包括身份、职业、性别、年龄、地域、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其中身份、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期望有差异。不同身份患者对协调沟通能力、心理护理技巧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期望有差异,军人患者高于地方患者,分析认为一是该项目描述比较抽象,二是二者对条目内涵的理解和关注程度不同,地方患者更多关注的是技术、费用等真实体验,而军人患者除了目前康复效果的需求,还会考虑专科治疗护理效果的间接、长远影响,对军队康复学科发展及护士综合水平有一定的评判能力。对于协调沟通和尊重爱护患者能力,兰美娟等[3]研究认为,老年患者有更多的与医务人员交流期望,且年龄越大期望值越高。本研究显示,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对护士的沟通交流和尊重爱护期望越高;这可能与这部分患者长期住院,缺少信息来源、获得信息的能力较弱,对关爱、尊重以及康复医学知识的需求更迫切有关系。良好的护理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和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6]。在护士核心能力要求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认为法律和伦理实践是护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5]。创伤康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和残疾,残疾者往往会有自卑感,所以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力显得格外重要[4]。专科护士的伦理道德、法律观念以及创造积极的康复环境,可促使康复患者恢复功能、回归社会、体现生命价值。本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对专科护士法律知识与伦理要求也高,认为这与文化水平有一定关系。患者对护士病区管理能力的选择排序(第5位)与专家意见(第18位)差异较大,分析认为二者关注角度不同,康复患者住院时间普遍较长,均在3个月以上,除了对康复治疗护理需求外,对住院舒适度、生活方便度、住院环境等要求较多;而专家关注的是护士在康复环境安全中的作用。

4小结

目前,国际上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上没有统一概念,但都关注了核心能力的多元性,在重点关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态度、自我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要求,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强调关爱、伦理、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对护士的重要性,认为法律和伦理实践是护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我国于2003年,提出了中国护士的核心能力。护理界也存在不同见解,专家大多倾向于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来界定护士的核心能力[6]。本研究调查的核心能力项目,是由我院康复中心依据国内外康复护理实践和专业发展情况构建,通过函询我国军队和地方康复机构管理者和相关学术专家形成的核心能力体系标准,不等于康复患者对护士的能力期望。通过对住院康复患者调查得出结论,康复患者认为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重要程度依次为:协调沟通能力、尊重爱护康复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护理干预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病区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及责任心、应急处置能力、热爱康复护理事业、健康教育能力、康复护理实践考核、患者满意度、康复治疗前后护理评估、康复专科知识拓展、康复护理理论、法律知识与伦理、带教能力、临床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建议将患者的需求作为康复专科护士培训的加强要素,从而提升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以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实际需要,不断提高康复护理质量,更好地促进康复护理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秦静,薛蓓蕾,马修堂,等.创伤康复专科护士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杂志,2014,31(11):29-31.

[2]冯佳,俞申妹.流程化沟通方式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8):696-698.

[3]兰美娟,孟羽飞,王淑卿.患者对护士执业能力期望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7):878-880.

[4]郑彩云,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8,74.

[5]徐少波,叶志弘.护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64-766.

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康复科护理;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不断更新。现代医学已从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康复医学做为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治疗、训练等问题。目前大多数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薄弱,健康教育无法满足患者对康复知识的需求,阻碍专科化发展。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现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1]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科自2003年7月起,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知识做为科室重点,由医生、护士、治疗师组成健康教育团队,"一站式"系统化从患者入院至出院全过程,提供个性化的康复知识宣教与引导,取得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方法

1.1"一站式"健康教育理念 此观念盛行于欧美康复医学领域,认为健康教育不只是护士的工作。在康复医学领域,医生和治疗师应做为主要力量更多的参与其中,从患者住院直至出院、回归家庭的所有环节,康复知识指导和教育都应该无缝链接的贯穿始终。

1.2准备阶段

1.2.1 人员的准备 我科由科主任带头,医、护、技骨干力量组成健康教育团队。

1.2.2健康教育资料的准备 以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中医针灸传统医学三大块为主,从医疗、护理、康复治疗三方面入手,整理国内外本专业最前沿资料。团队成员逐一审核,达成一致版本,从疾病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形成系统的宣教资料并配相应图片,以病区墙壁图版、资料册、视频的形式,方便患者学习和练习。

1.2.3 工作模式的转变 全科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过去不统一的宣教方法。治疗师相对固定的管理病房,可以较全面了解每1例患者的病情。每日由主管医生、主管护师、病区治疗师共同查房,了解患者的治疗康复状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计划调整,共同进行康复知识的宣教。

1.3 实施阶段

1.3.1 收集健康教育问题资料 患者入院后治疗师、护士通过交谈、询问、查体、查阅病历资料等方法收集资料,分别完成康复评定表和入院护理评估单。根据个人评估情况,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出初步的康复方案和健康教育内容,并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时间排序形成计划单,教育内容在住院期间补充修订,每项教育内容可重复实施和评价。

1.3.2 确定教育目标

近期目标是住院期间熟悉自身疾病知识,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加快康复进程。远期目标是使患者及家属建立正确的行为和日常生活方式。

1.3.3 实施教育计划

1.3.3.1住院期间 主管护士和治疗师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分工协作进行。护士根据教育计划,遵循个体化原则和分阶段的原则进行教育[2]。上午是我科治疗相对集中的时间,患者在病床接受针灸、主被动功能训练,由治疗师进行系统的的康复指导和练习,如针灸的注意事项、疗程、关节松动、肌肉力量的锻炼。治疗同时静脉输液,主管护士从护理角度进行心理疏导、防跌倒、药物作用、化验检查结果、早期功能训练的好处及注意事项等详细讲解,使患者更加加深了解。下午是我科机器理疗和在功能训练厅训练时间,以疾病分类通过播放视频、图文、训练器械、示范等方法由治疗师进行指导。如颈椎操、锻炼腰肌力量的"飞燕式""拱桥""五点支撑",偏瘫患者步态、平衡练习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易于每个患者及家属接受。

1.3.3.2 体现个性化的教育特点及康复评定 不同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年龄段不同,其疾病进程、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也不同。我们以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教育。主管治疗师和护士根据每个患者的康复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康复及教育,建立定期康复评定机制、分别为首次、住院期间3~5d、出院前这几个阶段。收集患者康复进展情况、医生的反馈、家属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订完善,使每个患者享受最完整的康复指导。

1.3.3.3 出院指导及家庭康复计划制定 患者出院时按照医生的目标,主管护士和治疗师从心理、饮食、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方式、复诊等几大方面进行出院指导。一方面由治疗师制定家庭康复计划,教会患者及家属。特别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提出家庭改造方案,以利于如轮椅等辅助工具的使用。另一方面护士建立健康档案和定期随访制度。每周电话随访及指导,对患者的问题及时解决。

2结果

根据"患者对科室满意度调查表"、"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等反映出。自我科实行"一站式"健康教育模式以来,患者对疾病康复信心增加,主动参与康复的意识、依存性、康复知识知晓率提高,平均住院日数缩短。医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加,治疗师的职业成就感增加。

3 结论

健康教育是传授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涵。传统的健康教育大部分由责任护士实施。健康教育通过研究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以此来影响人们的行为[3]。因为护理工作繁杂琐碎,工作量大,且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随机性大,往往缺乏计划性、针对性、时间性和规范性[4]。导致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对其康复进程产生一定影响。实施"一站式"健康教育模式后,护理人员的康复理念、技能提升,使康复护理工作更加全面化、制度化,有利于向专科发展。随着时代进步, 现代医疗过程中更加强调人文关怀, 即在治疗过程中, 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 以有利于患者康复为终极目标, 全方位地提供贴心、 周到的服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强调在护理过程中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要求,只有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舒适和满意,才能保持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主动参与到护理工作中,保证护理的效果[5]。

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医院健康教育是促进医院由单纯的治疗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而"一站式"的健康教育模式,恰好是将康复医学专业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理念相结合。健康教育是经过一定的教育过程, 让人们拥有自我保健的能力[6]。患者的康复观念改变,最大程度的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胡静超,姜安丽 . 国内外护理学分析研究现状 [J]. 护理研究,2014.3.

[2]李英辉,汤仕忠,陈文姬,等.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情绪和糖代谢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2):1279-1280.

[3]张丹.健康教育在外科护理应用中的重要性[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7):90-91.

[4]张锦玉,我国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护理杂志,2009,26(1A):32-33

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脑卒中 家庭护理 康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128

脑卒中病人经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尤其是近年来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病情迅速稳定,但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由于大多数患者基于经济的原因不能留在医院康复,而选择出院。因此进行家庭护理指导,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进行继续康复训练,可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意识清楚,能交流合作的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护理指导,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0~75岁。脑出血45例,脑梗死35例。

方法:按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心理状态。如有无焦虑、抑郁、依赖、角色认知冲突、急切等心理状态;是否有偏瘫、语言不清、咽下困难、流涎、记忆等方面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经济收入等,通过评估获得最佳研究实证,结合临床专业知识、经验、患者需求[2],确定护理诊断,与患者一起制订康复护理指导计划,进行康复培训。出院后由康复医师、护士上门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具体第1个月每周家庭康复护理指导1次,第2个月、第3个月每2周1次,后3个月每月1次,每位病人共11次。康复护理方法多采用良性肢,定时变换,关节被动活动,早期坐位及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中医的穴位按摩等[3~5]。遵循个体化、针对性的原则,康复医师、护士一对一训练病人的同时培训家属辅助技巧,以取得病人配合及教会家属为目的,并将康复计划写在卡片上,嘱病人及家属按计划执行。再留下有效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帮助和指导。

结 果

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护理指导后,支持系统的积极性高,患者能以最佳的心情接受训练和主动配合,家庭关系融洽。6个月后全部回归社会,其中68例重返工作岗位,12例生活能自理。

讨 论

大多文献研究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意义,而实际上在基层医院,病人迫于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在医院进行康复,只要病情稳定,便主动要求出院,因此康复训练往往立即中断,患者不可能得到医护人员的持续指导,以致不能达到预期康复的目的。本研究中出院需要康复的占60%。因此我们加强了这类病人的家庭康复护理指导,针对性强,改变了过去那种常规的指导,而侧重解决患者康复的具体问题。临床资料证实:经有效的康复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结构和功能代偿、重组的产生,一些继发障碍如肌肉萎缩、压疮、关节挛缩、足下垂等都得到有效阻止,降低发发生率[6],提高了生命质量。

脑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康复出院指导计划的实施,我们以人为本,耐心沟通交流,一对一在家训练病人的同时,培训家属辅助训练技巧,以取得病人配合及教会家属为目的,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自觉配合及参与康复,真正回归家庭和社会。

患者在家康复,节省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脑卒中的康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病人家属的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细心指导和出院后的继续康复训练,并将延长到家庭护理中,才能降低残障率,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目的。

结论: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指导,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杜绝了“废用综合征”的出现,降低了致残率。家庭康复护理即医生-护士-病人-家属“协同”,对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郎艳霞,王玉华.脑座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探讨.国外医学护理分,2005,24(5):249.

2 王艳,成翼娟.循征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

3 崔丽平,赵凤春.急性脑卒中病人独立步行能力预测及康复护理.护理研究,2003,17(12):1383-1384.

4 方定华,王茂斌,胡大萌.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5-266.

5 张玉珍,苏凡,陈尊霞.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意义的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912-913.

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脑瘫;社区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b)-078-0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胎儿、婴儿或儿童时期脑发育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1]。在我国脑瘫患儿的发病率为1.8‰~4.0‰[2]。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患儿的病残率,以达到康复的目的,是目前我国脑瘫患儿康复护理值得探讨的问题。2006年3月~2010年3月对我院收治的169例脑瘫患儿中85例患儿实施了社区康复护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我院就诊的169例脑瘫患儿中,男111例,女58例,年龄3个月~6岁。按照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分型标准,其中痉挛型64例,肌张力低下型43例,手足徐动型31例,共济失调型22例,混合型7例,震颤型1例,强直型1例。

1.2 方法

1.2.1分组方法

根据患儿常住地是否有社区康复中心,将169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能够按时到所在地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为社区康复护理组,对所在地无社区康复中心仅能做常规出院指导的为常规康复护理组。两组年龄、性别、临床类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2 护理方法

1.2.2.1 常规护理组按照出院时康复护理指导基本原则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等。

1.2.2.2 社区康复护理组在一般的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社区康复训练。根据小儿的运动发育规律先后训练其头部竖直、肘部支撑、翻转身体、独自坐立、站立、行走等运动功能,同时给予综合药物治疗和智力干预。社区康复除进行医疗康复外,还要积极开展各项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康复等,保证通过社区康复的力量,帮助患儿上学,提高上学率及升学率。同时配合电话会诊,加强医患交流,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1.2.3评定标准

根据Gesell发育量表对经过一年康复护理的脑瘫患儿康复情况进行疗效评定[3]。有效:大运动、精细动作基本正常,智力、语言正常;运动功能较前有所改善,智力有所提高,语言较前有所进步。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1.2.4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两组护理效果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例)

3讨论

一直以来,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工作是脑瘫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4-5]。然而在综合性医院内其费用高、床位有限、康复治疗的普及面较小,许多脑瘫患儿多因经济问题,无法长期在院内行康复治疗。为了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降低伤残程度,促进其早日康复,院外的康复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单纯的常规护理无法满足患者及其家庭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社区医疗卫生活动的广泛开展,由于社区康复治疗具有简单易行、经济有效、作用持久、适用人群广泛等特点,迅速发展起来。通过对我院169名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疗效的对比分析,发现常规康复护理的对脑瘫康复患儿的总有效率为60.71%,社区康复护理的总有效率达到75.29%。社区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护理,其很好地延续了医院的康复护理工作,缩短了康复治疗的时间,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促进了患儿的功能恢复,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的总有效率对比国内相关报道相对偏低,这可能与脑瘫患儿的年龄、父母护理时的耐心程度、社区卫生体系的健全程度等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也逐渐走向社会走入社区。由于院内康复护理的费用较高,社区康复护理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延续了医院的康复护理工作,让患儿在社区中得到如同医院一样的护理,促进了我国脑瘫康复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树春,李晓捷.儿童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9-180.

[2] 田小平,赵旭.传统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概况[J].甘肃中医,2006,19(1):76.

[3]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97.

[4]张淑梅,王岚,祁艳.护理程序在脑瘫患儿健康教育中的实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61.

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 脑卒中 康复

中图分类号: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92-02

脑卒中(脑出血、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病。致残率高达70%~80%①全国每年有130~150万新发患者②,其中15%生活完全不能自理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神经受损导致运动障碍,其康复效果主要取决于康复时间,干预越早效果越好,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重新组织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可塑性,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训练得到恢复,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防止肢体挛缩,减少肌内挛缩。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现将脑卒中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 康复目标

在临床护理中,预防第二次脑卒中及偏瘫患者并发症和废用综合症的发生,是康复护理的关键,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对病残肢体功能的矫正,强化残存功能训练,是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加强护理干预,提高患者自理程度是康复护理最终目标。

2 康复护理的内容

2.1 语言障碍的康复护理

据报道,脑卒中患者约75%伴有语言障碍④,通过语言训练可提高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因此对失语症患者进行语言康复非常重要,语言康复训练越早越好,首先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的运动训练,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对于发音训练,一般先从单音、双音节逐步过渡到句子。交流时要有耐心,给患者足够时间回答。必要时可借助图片、新闻报道进行辅助训练,每天1~2次,每次30~40分钟。

2.2 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尽量让患者做主动运动,使患者手指利用日常用品,如球、杯子等练习时,抓、捏和握等动作,也可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的方法,每次运动量以患者能耐受为限④。注重患肢的按摩,定时更换,注意保持患肢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开始训练时,可在患侧加以保护或给予一定帮助,以后逐步让患者独立完成。另外,针炙、推拿、按摩等传统中医方法,对脑卒中的康复有不可否认的效果,已被国内外广大患者接受。治疗六周后有明显

改善,表明对于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3 康复护理的注意事项

3.1 护患互动

护理干预并不代表护士一个人参与,应要求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制定康复计划,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⑤,保证康复计划顺利实施。

3.2 保证安全

康复训练时,安全第一,要防止坠床,避免关节损伤受压,步行时,更要强化安全意识,要有专人在患肢保护,防止摔伤引起二次损伤,训练中注重训练环境和患者耐受力。

综上所述,目前脑卒中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共识,但在实施中存在很大随意性,护理的干预也会出现片面性,有时会出现注重瘫痪肢体的运动康复,而忽视了心理和语言方面的治疗,今后应更多的与治疗师、语言师等开展协作合同,制定完整、连续的康复计划,使患者得到规范化、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减少远期的并发症,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洪忠、许建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70.

[2] 冯正仪.内科护理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69.

[3] 司惠芳、郑建琴、吴海燕.实施康复“三阶段训练法”预防脑卒中后“二次损伤”[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