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教育就业

艺术教育就业

艺术教育就业

艺术教育就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艺术 就业教育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27-02

高职艺术教育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呈现可喜的势头,不仅建立了较完备的学科体系,使艺术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转向了大众教育,使艺术专业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形成了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国各类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多达1400所。

一、高职类艺术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艺术教育的大发展带来艺术专业的繁荣,也极大地增加了艺术类专业的就业压力。目前,艺术类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求其原因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1、艺术类毕业生供大于求。近年来,各类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大量扩招,毕业生剧增,而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有限,导致供大于求的现象。

2、单位在选人用人上存在“唯学历论”的观念。过分追求高学历,呈现人才使用高消费现象,致使高职类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3、生源质量下降。艺术类学生尤其是高职艺术类生源每况愈下,往往成为“差生收容所”,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给提高毕业生质量和就业带来很大难度。

4、专业课程教学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高职艺术类教育从师资、教育模式、课程等各个方面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其他高层次院校,缺乏足够的竞争能力和特色。

二、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与其他科类专业的毕业生有着相似之处,也有所不同。由于专业性强,行业特殊和需求量有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往往更大。我们分析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职业选择的灵活性。与其他科类相比,艺术类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个性,很多不愿与公司签订就业合同,更愿意自己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在职业选择方面更加灵活。

2、用人单位行业的局限性。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希望专业对口,因此选择的单位多为私营的广告公司、装修公司和设计公司等,用人单位主要是私营企业,行业单一。

3、劳动关系的随意性。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由于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或缺乏足够重视等原因,不愿深入了解合同的具体信息,觉得签与不签一个样,随意性大,容易引起纠纷。

4、就业后工作流动的频繁性。毕业生工作流动性非常大,一项调查表明,工作3个月内离开原单位的高职艺术类毕业生达到35%左右。

三、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搞好就业教育,端正学生就业择业观

艺术类专业是高投入的专业,毕业生期待就业后能够得到高的回报,因此存在着追求高薪水、高层次的工作。这些要求本无可非议,但在就业过程中如果一味攀高,往往会面临就业的挫败。学校应该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得失观教育和面向基层就业的教育,引导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正确看待自己,着眼长远发展,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目标更准,目的更明确,而且有助于将来长远的发展,为未来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到了就业阶段还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自己潜能有多大,在哪些职位能成功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 与职业规划和选择的重要性相比,很多人找工作的过程却平淡无奇。仅仅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参加几次招聘会就宣告结束。反过来,在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又不得不开始重新定位、衡量今后的发展道路。

(2)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得失观教育

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难免要进行取舍,有得必有失。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多的选择机会。面对纷繁复杂,异彩纷呈的世界,如何把握自己,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职业追求相结合,正确取舍,对顺利就业非常重要。因而大学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不能一门心思紧盯大城市、大单位。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要辩证、全面地看待,小企业也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和基层也有适合发展的机遇,艰苦地方更能磨炼人的意志,对人的成长更有帮助。

(4)面向基层就业的教育

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职业无分高低,只有通过劳动就业,才能在劳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只要自己敢于踏出第一步,准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有的毕业生,他们在择业时要求高薪、工作环境舒适,对基层工作不屑一顾。其实,作为社会大家庭里的一员,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

2、加强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艺术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高职教育一方面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让学生学到过硬的本领,另一方面鼓励和精心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突出的竞赛成绩就是就业的敲门砖,在这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都很快落实了较好的就业单位。

(2)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利用专业优势,高职艺术专业可以成立了广告协会、摄影协会等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并担任各类学生干部,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通过大赛的熏陶历练,找到自己的差距,为今后的学习明确了方向。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为他们就业提供了直接的机遇和便利。

3、将毕业生划分层次,进行一对一指导

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和设计,对每一位毕业生都一视同仁,决不放弃,在做好大量就业排查的前提下,把毕业生划分为五种类型:1)已签订实习协议的毕业生;2)暂时就业,但对工作并不满意,准备跳槽的毕业生;2)打算继续深造的毕业生;3)由于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等种种原因,打算放弃毕业的毕业生,4)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的毕业生。后四类毕业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对于这四类毕业生,我们应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帮助她们克服困难,激励他们树立信心,扬长避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鼓励和帮助他们积极就业。

4、未雨绸缪,就业工作从新生抓起

就业工作不是只针对毕业班学生一年半载的临时工作,而是一个持续长久的系统工程。学校要认真做好就业指导课的设计与实施,理论与实践并重。新生第一次班会,就告诉他们将来会有怎样的出路,把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结合在最前端;举行毕业生就业、创业心得讲座,现身说法示范效应强;长远规划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统一共享的网络平台,各系各班还要建立更具针对性的网络阵地,在低年级的时候主要用于班级日常管理和就业政策的宣传,毕业时逐渐增加即时就业信息的与反馈功能,并对学校就业部门的有关信息进行转载和诠释。

5、加强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

毕业生文明离校既是学校纪律的要求,更是学生文明素质的体现,也是毕业生安心、顺利就业的保证。学院对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教育绝不仅仅停留在对有关纪律的严正申明的层面上,其重点是在及时、深入地了解和解决学生的焦点困难,为其就业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免除其后顾之忧,消除其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暂时挫折而产生的懊恼情绪。

总之,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是严峻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好,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积极的就业对策,正确有效地引导毕业生进行就业择业,他们的明天就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就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艺术实践就业

[作者简介]程浩萍(1973-),女,浙江龙泉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浙江金华32100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6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数用人单位对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求专业成绩突出,还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过硬,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多面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思考如何从就业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艺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和水平、综合素质和从业素养,真正实现学生就业压力的减轻和合理释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音乐教育专业艺术实践环节的再审视

1.多数学生对艺术实践存有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受传统的“一对一,面对面”的音乐教学模式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多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学习,而忽视与其相关的其他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这些情况的存在致使多数学生出现了只重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的学习,只重个人专业演唱奏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的不良倾向,长此以往,形成了艺术实践的非良性循环。

2.艺术实践的两大平台出现失衡。舞台与讲台是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两个重要平台,是培养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两个必备要素,尤其是讲台实践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一直以来,舞台艺术实践往往被大家所青睐与重视,各种形式的专业演唱会、专场音乐会等接连不断,而与此形成较大反差的是,作为教师重要用武之地的“三尺讲台”却往往被大家遗忘,教育实习的计划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大凡都是临阵磨枪。

3.教育实践尚未形成有效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教育实习是“师范性”的象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教育实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综合运用所学音乐知识、技能去获取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锻炼和提高。然而,现实是,大多数专业院校对于教育实习规划性、系统性不强,往往采用毕业前一次性集中安排教育实习的形式,加之准备时间短,往往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负担过重、适应较难等弊端,教育实习的实际效果如何都没有相应的过程监控和后期评价。并且,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如课堂教学的过程组织、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舞台的舞美灯光剧务等工作,这些本应都属于专业艺术实践范畴的内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更无有效的监管和统一的评价。

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现状的成因

1.部分师生对艺术实践的片面认识有其客观的现实性。长期以来,由于受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普遍存在着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培养出来的“准教师”多重技术、重专业。这样的一种偏向,极大地影响和阻碍了优秀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导致出现“一专而无多能”的专业毕业生,造成学校与社会供需之间的不衔接、不适应和不和谐,直接影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前景。

2.艺术实践尚未建立系统的活动机制体系。当前,大多数专业院校对艺术实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更没有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艺术实践操作体系。对于舞台与讲台这两大要素的关系究竟孰轻孰重,大多也只是凭借着一种传统认识来确定艺术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而这个比例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与认定。这一点对于教育实践尤其是教育实习来说是非常致命的,这种传统认识与制度惯性的存在,势必直接影响专业院校对教育实习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管理和规划,严重影响学生对教育实践的认识和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存有矛盾。多数专业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会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往往从入校时就按照高考时的专业划分,分出声乐、钢琴、舞蹈等主项。学生在专业技能课学习中,面对着专业主项与副项的区分,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过分强调“主项”,一味重视自己的“一专”培养,而相对忽视其他专业技能课、文化理论课的学习,致使偏科现象严重。并且,由于部分专业教师在授课和考试评价过程中也存在着的对副项要求偏低的倾向,只会加重学生只重“一专”而无“多能”的程度。

三、改革完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对策与建议

1.立足师范性,树立正确多元的专业艺术实践观。在“一专多能”的通才教育理念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的艺术实践活动创设更好的条件,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尤其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思想观念上把“上舞台”转变到“上讲台”的轨道上来,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一专多能、突出特长的学生培养目标,合理分配“舞台”与“讲台”这两大平台与要素,让学生在科学有效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并获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专业知识能力以外所应该具备的其他实践能力。

2.强化实践性,推进实践课程设置的合理调整和有效监控。以适应社会音乐教育需求为出发点,改革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操作环节,加大学生教育实习的力度,改变以往采用毕业前一次性集中安排教育实习的形式,提前安排学生进行见习、预实习等,让学生在熟悉和了解音乐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在教育实习中尽快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实习单位走访、实习指导师谈话、实习生座谈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加强实习过程和效果监控。同时,充分发挥艺术实践活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双刃剑”作用,让教师通过这种适于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的检测,适时地发现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及时地查漏补缺、调整修正,促进专业课堂教学的合理改进。

3.突出社会性,不断创新艺术实践活动评价与运行机制。在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机制、评价与监督机制,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参加艺术实践尤其是教育实践的积极性,保证艺术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常演常新。多组织一些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多走出校园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在一个新的环境里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与专业水平,在自我调整中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习效率。同时,为学生更多地提供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机会,使学生明确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此外,在专业艺术实践经费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为保证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可以采取实践活动冠名或重点节目资助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如此,不仅解决了艺术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所需的物质保障,更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社会交往等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突出、综合素质全面、就业竞争力强的优秀音乐教育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继红.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1).

艺术教育就业范文第3篇

一、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途径。为此,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艺术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2014年开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要向教育部提交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内容包括艺术课程建设、艺术教师配备、艺术教育管理、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以及实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等方面的情况。2015年开始,教育部将编制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由此可见,对以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类院校中积极推进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促进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

对于职业类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标准。从当下职业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态势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技能,重专业、轻综合,总就业、轻发展的现象。这种教育理念倡导的是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同属高等教育的职业类教育与一般性的非国民系列教育中的技工培训混为一谈。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发展单一,生存路径狭窄,人文素养不高,不能顺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短时间来看,尽管毕业后能够谋得生存机会,但可持续发展空间小。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职业类院校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由此可见,职业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相对较为僵化的培养模式及单一的培养内容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对于促进学生个体全方位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二)有利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

艺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通过艺术本身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艺术教育能获取的良好情操,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着真善美的真谛,传递着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正能量,引领他们不断历练自身的意志品质,锻造正确的思想品德,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由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以艰苦卓绝的意志品质立足社会,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使他们今后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都会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以博大的胸怀团结协作,以真善美的标准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三)有利于提升全民艺术素养水平

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民素养的程度体现出来;众所周知,职业类院校在我国高校总量中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这就意味着,当高职类院校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一支庞大的产业力量,他们的艺术修养、人文素质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民族整体民众的素养状态;此外,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会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专业岗位,而这些岗位几乎遍及了各行各业,他们的人格品味、思想境界和人文素质还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左右身边的人,这种辐射的力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决定着一个庞大群体的整体人文素养水平,成为勾勒一个民族素质态势最为重要的一笔。由此可见,在职业类院校广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除了能丰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促进学生做一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能工巧匠,更能以一种无法取代的力量间接地在培育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全体民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和健康的人文道德情操。

二、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尽管各级各类院校在育人体系中得以体现,但就实际的运行态势和质量而言却不容乐观,受到其他教育内容挤压较多,加之传统课程模式的固有制约,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处在学校一个较为边缘的位置,更多的是充当门脸和道具,缺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质性作用。此外,由于对公共艺术教育在目标定位和价值认知上的模糊,就直接导致了在运行机制、制度保障及机构设置等方面的保障缺失,使公共艺术教育若隐若现地浮游于大的教育体系。目前,多数学校从艺术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上看,呈现出这样一些态势:一般虽然设有从事美育、艺术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研室,但隶属于与学科属性本身关联不大的院(系),自主发展能力弱、空间小。以我原先所在学校为例,音乐教育、美术教育隶属教师教育系,从形式上看,随属教育类专业,但学科本质的差异致使这些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格格不入,横向交流和纵向发展都遭制约,专业的特殊性得不到认知,专业建设的指导性弱。基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特性的认知不足,许多学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除了专业教学外,涉及到社团指导、节目排练及其他艺术实践的工作均被“义务”,在工作量计算、科研奖励、职称评定、人才选拔等方面均不能被“一视同仁”,以及教师在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等方面的劣势,都影响了专业教师的工作激情,也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1]

(二)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缺失

由于受限于定位模糊和政策执行力弱等因素,66存在着职责划分、发展方向、政策保障等均没有受到关注。如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硬件投入、教学成果认定、科研管理手段、工作总量核定、教学手段设计、科学发展规划等均缺乏统筹、科学的考虑。艺术教育是一个高投入、见效慢的学科,这也是艺术能力培养具有周期性的必然规律。但如果带着急功近利的发展思想,缺乏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和内涵提升的办学理念,在办学资金相对短缺的前提下,就会功利化地忽略艺术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实际需要,政策、经费支持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势必削弱艺术教育的发展能力。目前,由于资源上的缺乏,处于边缘地位的艺术教育始终让步于其他学科,艺术实践、社团活动、节目排练等工作,只能见缝插针地跟在其他学科后面捡漏,或者在一些条件简陋的场地进行,进而使公共艺术教育的推进秩序和运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课程设置定位不清晰

目前,许多学校因缺乏艺术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致使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数量上缺乏科学定量、内容的设计上也是因师资状况而随意确定;在课程形式上一般都是全校范围内任选大课、限选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由于缺乏学科的统一课程标准,导致了艺术教学的无序、随意和不规范。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流程一般是由教师本人申请、系部审查上报、教务处审批。这种缺乏科学论证的课程开设模式,在权威性的培养目标的方向引领和核心导向的模糊,致使教师各自为阵,随意性大。这种零散的教学构架就直接导致了整个艺术教育体系的杂乱、无序,艺术教育也就成了无厘头盲目行为,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四)师资力量不足

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学科建设因其固有的特性,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但是从政策层面上看,对艺术教育认知差异性较大,作为一门极具个性的技能型专业仍没有从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独立出来,教师队伍建设也不例外。如在教师招聘中,起点门槛就是硕士研究生,在这点上来看,与其他专业完全一样。其实,在一线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都知道,艺术教育更强调的是实践性而非研究性,高门槛的招聘条件将很多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拒之门外,高学历的进校后很多是无法正常使用的“花瓶”。一反一正,使得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呈现出“高学历、低水平”的奇怪现象或者根本就无法招聘到真正需要的人才。鉴于此,某些院校实际在编的专业教师只占从事艺术教育教师总量的一半,个别学科(如舞蹈)只占到五分之一。还有些高校因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导致舞蹈专业停办也是一个例证。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就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停滞。此外,从事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总体比较年轻,加之艺术教育学科背景而导致的文化底蕴不深和教师素养训练的不足,就使得他们在教学规范性,教学手段、方法,教学态度及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学校艺术教育的需求。基于艺术师资队伍年轻的现状,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上不够,有针对性的理论、实践的培训不多,这也是导致师资力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资源严重匮乏

艺术教育科目繁多,下设的子科目更是庞杂,这就为艺术教育的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加之经费受限,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在一所综合类院校,投入的宗旨往往是向“重点、特色”倾斜,艺术教育很难从“面子专业”口中争得一杯羹,很多教师也只能“就汤下面”,根据现有资源状况开设课程,而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

(六)课外延伸不够

由于如上诸多原因,艺术教育在课堂上的限制是巨大的,只有在课外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指导,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缺失。[2]在学校,各类社团、艺术实践等活动是有效的艺术教育的延伸手段,在这个活动阶段,学生能培养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前提必须有专业上的指导。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的学生艺术社团都处在自发性的状态,学生自作自画、小打小闹,停留在娱乐性的低层面态势。学校在对社团及其他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统筹和保障,如场地和设施的提供、指导教师的配备、活动主导的引领等,在这种无序的环境下,艺术实践活动是得不到根本保障的,活动质量也得不到提升。

三、解决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形成基于素质教育目标的人才教育观

从素质教育高度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艺术教育规律和特殊性,为艺术教育提供机制保障。要形成从领导、教师到学生三位一体的、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共同认知,要从发展的高度看待艺术教育的效益和对学生人格锻造的重要意义。各校可通过成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明确机构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以责权利统一的方式,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程。与此同时,要正确认知艺术学科内涵的特殊性和规律,建立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在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成果认定、科研标准、评价机制以及工作量的计算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促进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学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二)科学规划课程教育体系

加强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培养质量。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认知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将公共艺术课统一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就像其他课程一样,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有着规范、科学兼顾的,必修、选修并举的模式,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共”原则。各职业院校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多样,主要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强调的是课程的开设,忽略了教育对象———全体学生,存在教与学的脱节现象,无法实现公共艺术教育培养目的,因此,在课程方案的设计上必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可以通过设置公共艺术必修课程为先导,通过艺术基础知识普及的必修课,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具有基本的艺术赏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考核或申请,选拔有艺术潜能,有发展需要的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课程学习———选修课,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既保证全体学生接受艺术普及教育,又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高度发展的机会。在开设艺术课程类别上,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合理开发,在基于学校基础条件现状的前提下,有所侧重、有所突出,但要尽量覆盖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根据艺术学科内涵标准,能循序渐进地将艺术理论、专业技法和作品赏析等多个层次融会贯通;在课程形式上,根据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推进教学活动,锻造个性和特色。

(三)实现艺术教育的全覆盖

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有别于艺术专业或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非专业化的素质教育。就这点而言,就需要将职业类院校的艺术教育视野覆盖到全体学生,无论是天分好的还是不好的,都需要享受艺术教育这一素质教育内容带来的成长体验,因此,就需要正确面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还艺术教育的“公共性”。[3]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学生在专业素养上存在差异是无容置疑的,这就需要教师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在实际教学中能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工作。在必修课的开设上,要注重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让学生有着基本艺术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选修课,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涉猎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教学,以满足不同程度和要求的学生的需要,并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提升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

(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艺术教育就业范文第4篇

现在,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艺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也有人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其在改革中发展,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确立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师范类艺术教育就应体现其师范性,课程设置以艺术史、艺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主,缩小技法课的比例,中央美术学院在进行大规模的二级院校调整中,依然保留教育学院是具有前瞻性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提倡普通艺术教育,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应开设艺术课,而不是只开几个附中、培训班,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加强职业技术类艺术制作人才的培养,着重体现其制作技术,体现短周期、快速培养的特点,职业技术类学校不必要向高等专业院校看齐,但可以考虑为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技术型训练,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双赢”的目标。二是走出艺术教育本身的狭窄圈子,提倡整个学校教育的艺术化教育模式,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内涵,各种技术(诸如声、光、电、多媒体),各种材料媒介,各种观念,使艺术越来越紧密的与现代生活相接合,接受艺术化教育是提升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精神因素,而不仅仅体验物质生活带来的虚幻的幸福,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方向,也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人文的全面结合,将艺术教育最终扩展为文化的教育。三是提倡社会化艺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仍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应该看到的是许多社会机构具有学校艺术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许多机构追求经济利益削弱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现在,许多美术馆定期开办艺术讲座,请名家、教授讲解艺术品。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批文化学者、专家长年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参观者服务。社会化的艺术教育虽还未形成主流,但也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也提出了种种改革的设想和建议,无论怎样发展,将来的中国艺术教育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聂振斌.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阿瑟·艾夫兰.西文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艺术教育就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艺术教育 现状发展 相应对策

艺术与人类文明相衍相生,是表现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艺术事业是民族文化面貌的一种反映,对政治、经济等其他领域也有着相当大的促动作用。鉴于艺术事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各个国家都十分注重艺术教育。近些年来,我国艺术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教学水平较高、初具发展规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作为艺术类社会人才的输送“管道”,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也在逐步优化、完善着自身结构,力求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现代化艺术人才。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走势发展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艺术类专业教育招收的学生数量也在急剧递增。统计数字表明,在全国高招总人数中,艺术类考生数量在各专业中排名第六位,可见其增幅之大。高校扩招为更多的人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但是在面对如此繁荣景象之余,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投入难以与招生增幅比例抗衡,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尚不稳固,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另一方面,持续升温的艺术高招热潮之后,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教育仍旧面临着自身定位模糊、学科结构不清晰等诸多现实问题,极易陷入“形式化”教学的误区,难以深入到艺术教学的内涵中去。具体来说,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在保持发展势头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尚不清晰,教学宗旨未能明确

理念是实践的“前阶”,应当走在实践的前一步。当前的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正面临着理念层面缺失这一问题。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教学宗旨是什么?只有明确这些理念层面的问题,才能端正自身的角色定位,从而利用正确的理念来指导实践,在最大程度上发扬出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教学职能。一般来说,高校的艺术教育以提高艺术技能和欣赏水平为目的,以培养学生们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情趣以及对“美”的认识为中心,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素质全面、身心和谐的艺术型人才。当前的高校艺术教育未能普遍树立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和创造能力的要求不高,未能开掘出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意识。在理念层面的模糊定位,致使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容易流于表面,造成了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上的钝化,无法冲出传统教学范式的束缚。

2.艺术专业教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脱节,实践性有待加强

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别,艺术类专业讲求教学与创作的相互结合,即教学过程与艺术创作过程水融、难以分割。艺术教学的过程和目的就是根植于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又需要个性化教学模式、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支撑。当前的高校艺术专业教学往往显得个性化不足,且与其他学科结合得不够紧密,让艺术学科仿若置于“独立”的境地。实际上,只有把学习与创作的过程结合在一起,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贯穿其他人文社会类学科教育,才能让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思维体系,从而拥有一份个性化、自由化的艺术创作底蕴。此外,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桎梏,艺术教育常常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怪圈中,未能发掘艺术教学的实践性能。这种明显的偏向性,使得理论和实践之间缺少一条对接的“桥梁”。如此一来,必然会阻滞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职能的发挥。

3.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师资队伍建设未能满足现实需要

任何的教育事业都无法缺少硬件设施的支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亦是如此。艺术教育对硬件设施的要求本身就较高,相关专业一般均需要特定的场所配置、学习设备。而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现实,在无形之中影响了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进程。再加上高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也相对落后,部分学校专职艺术教师配置不足,此外在人才引进和利用方面也不容乐观。例如,在引进艺术教育师资时,往往偏重其艺术技能而非综合艺术素养。而在利用这些师资力量时,又往往让他们身兼数职,而未能提供足够的艺术发展空间。在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滞后现状,成为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牵制性因素。

4.在教案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缺乏探索,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以往应试化考核机制下的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单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知识的传导方式接近于“灌输式”,无法激起学生的艺术学习和创作热情。教学方案是开展实际教学工作之间的重要准备环节,既是对教学宗旨的体现,也是对教学流程的科学、合理规划。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在教案设计方面缺少科学探索精神,往往不重视教案设计环节。这样一来,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便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难以构建起师生之间和谐、健康的交流互动关系。在此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教学成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相应对策分析

当我们明晰了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发展走势,并知晓了其中的现实困境之后,就必须要针对现状展开相应的解决对策。

1.积极调整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结构,加大对硬件设施和师资的投入力度

诚如上文所言,高校专业艺术教育旨在为社会输送素质全面、身心健康的艺术人才,为我国的艺术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高校艺术教学需要明确艺术教育的主旨与意义,并将之融入到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加以践行。纵览当前的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现状,有着由专业学院向综合、多科、单科学院拓展的趋势。这种趋向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做到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优势互补。在此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更应合理规划专业结构,力求让艺术课程与文科、工科等相关领域完美地融合起来,从而更加广泛地延伸自身的学科与专业发展区域。例如,很多综合类大学都拥有专业艺术学院,只要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再利用自身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合理借鉴和采用其他学科的有利教学资源,就能够找寻到各自的教育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除此之外,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对艺术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以保证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例如,一些排练场所、画室、实习车间等一些艺术训练基础配备,都需要与实际教学环境相匹配,力图保证日常的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开展。

2.增强艺术教育与实践领域的对接程度,注重美感于创造力教育

艺术专业教育不仅强调扎实的基本训练,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艺术个性的培养。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就必须紧密契合社会发展现状,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以突出职业特征、专业性、时尚性等特点。为了让教学与创作更好地结合起来,高校专业艺术教育必须与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将艺术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效关联,冲破以往只重理论的教学误区。例如,在艺术教学中应增添多一些的表演、实践环节,让学生们能够拥有一份表现自身艺术才能的舞台,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今后的艺术生涯储备有价值的经验;高校艺术专业应当与企业、艺术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开设一些实习基地,有效达成日常教学与艺术表演之间的相互促动关系。实践证明,这些举措都有助于解决当前就业领域的严峻形势,极大地开发出学生们的艺术创造性才能,并加深他们对艺术内涵的最本质认识。

3.深化艺术专业教育的教学艺术,保证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上的科学性、多元化

目前的艺术市场看似火爆,但与人才供给数量仍旧有着较大的距离,就业市场依旧充满着压力与竞争。如果高校艺术教育还在沿袭着传统应试教学的套路,忽略了对艺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那么则会为艺术就业市场带来更多的困境。目前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十分普遍,未能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路径。为此,高校艺术专业教学务必要加强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全力凸显艺术教学科学与艺术特色的双向统一。一方面,高校艺术教学应当注重对教学方案的探究,以学生的知识接收心理、行为习惯为考察的出发点,在教学方案中凸显出学生的自主角色和主体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尝试“分层教学”、“情感引导”等教学理念,并将之融入到教学流程设计中去,以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另一方面,高校艺术专业教学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打破“灌输式”教学的单一知识交流模式。例如,教师可引入多媒体网络技术资源,建立起教学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打造艺术鉴赏和表演的空间,无限延伸艺术专业学习的领域。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式教学法,让学生们组合成小组来共同探讨、参与教学活动,在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中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

4.构建师生之间、管理层与教学人员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建设和谐艺术教育体系

无论是学生和教师之间,抑或是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都应当构建起和谐、多元的互动交流关系。只有如此,各种观念、知识信息才能合理流动,继而达到各种资源的全面利用。例如说,师生之间的应当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表达空间,并积极地了解学生群体的现实境况和心理状态,以便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教学领域与管理领域也需要做到有效的结合,这样两个领域之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传递――反馈机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才能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走向提高。

三、结语

由上可以窥出,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在发展的征程中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必须面对一些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应当明确自身定位,正视自身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并积极寻求正确的解决对策。随着艺术教育不断走向优化与调整,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必然会迎来一个乐观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音.关于高校艺术教学管理的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