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动康复护理

运动康复护理

运动康复护理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第2篇

冠心病是目前世界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和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冠心病康复治疗的目的【2,3】是提高患者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改变冠状动脉疾病的自然病程,最终达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猝死和再梗死风险,稳定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帮助患者通过努力尽快恢复正常或病前的生活方式。

1 康复治疗分期及时间

1.1 冠心病I期(住院康复期)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康复期、CABG术后早期康复。康复目标争取尽早生活自理和出院,一般3~7天开始。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的心绞痛,无心衰及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情稳定无加重时,即可开始渐进性体能活动,方式是以渐进的关节活动范围内训练,被动活动到低强度的运动以减少和消除绝对卧床造成的不利影响。

1.2 冠心病Ⅱ期(出院后康复)是指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康复的目标是保持并进一步改善出院时的心功能水平,逐步恢复生活完全自理,过渡到恢复正常生活。方式以户内外行走为主,每天进行增强耐力,这一阶段需要5~6周的时间。

1.3 冠心病Ⅲ期(慢性冠心病)是指临床病情稳定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劳力心绞痛、冠状动脉分流术和腔内成型术后,心脏移植术后、安装起搏器后。康复的目标是巩固Ⅱ期康复的效果,改善血管功能,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恢复生活和工作。最常用的方式有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计划约需12周时间。

2 康复运动方案

2.1 冠心病I期康复 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病情无加重、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即可进行,尽量进行可以耐受的日常生活。

(1)床上活动一般在床上作四肢各关节的主、被动活动。从远端肢体的小关节活动开始,活动时呼吸自然平稳,若没有任何症状,逐渐增加活动量,自己进食,垂腿于床边,吃饭、洗脸、刷牙、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可早期进行。

(2)坐位训练是重要的康复起始点,开始坐时可有依托。如被子、枕头放在背后,将床头抬高。在依托坐位适应之后,患者可逐步过渡到无依托坐位。

(3)步行训练从床边站立开始,在站立无问题后开始床边步行,病房内行走,再到走廊里。早期步行训练可在运动平板上进行,开始用坡度0%、1.6km/h的速度10―15min,随着耐力的改善程度可以逐渐增加至4.8km/h。活动时心率增加应

(4)上楼上下楼活动是保证患者出院后在家庭活动安全的重要环节。下楼的运动负荷不大,上楼的负荷取决于上楼的速度,必须保证缓慢上楼速度,一般上一台阶可稍休息片刻,以保证不出现任何不良表现。

(5)心理康复和宣传教育患者急性发病后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感。康复治疗师必须安排对患者进行医学常识教育,了解冠心病的发病特点、注意事项、防止复发的方法。还要进行不良习惯教育,如保持大便通畅,低盐规律饮食,良好的个人修养等。

2.2 冠心病的Ⅱ期康复 康复的目标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保持并进一步提高心功能水平,由生活完全自理逐渐恢复正常社会生活。

常用的锻炼方法是行走。室内外散步,逐渐增加其耐力,每天进行,在活动强度为最大心率的40%一50%时,一般无需医护监测。而进行较大强度活动时可采用远程心电图监护系统监测,或由有经验的康复治疗人员观察康复治疗的进程,以确立安全性。无并发症的患者在家属帮助下逐步过渡到无监护活动。应循序渐进,安全提高运动负荷。

2.3 冠心病的Ⅲ期康复 康复目标是巩固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并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1)运动的方式 步行、登山、游泳、骑车、慢跑、太极拳等,近年来肌力练习和循环力量训练是新的有氧训练的方法,左室功能良好的患者应用这些方法危险性很低,但左心室功能损害患者肌力训练可能出现失代偿,所以对此类患者和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的不应做这些训练。

(2)训练方式可分为间断性和连续性运动。间断性运动是指基本训练期间有若干次高峰靶强度,高峰强度之间强度降低。优点是可以获得较高的运动强度刺激,同时时间较短不至于引起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缺点是需要不问断地调节运动强度,操作比较麻烦。连续性运动是指训练时期的靶强度持续不变。优点是简便,患者相对比较容易适应。

(3)运动量要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产生训练效应,一般认为每周的运动总量为2.9~8.4kJ(相当于10~30km)。每周运动量小于2.9kJ只能达到维持身体活动水平的目的,不能提高运动能力。每周运动量大于8.4kJ则不再增训练效应。运动总量的要求无明显性差异。合适运动量的主要目标是运动时稍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早晨起床时感觉舒适,无持续的疲劳和其他不适感。

(4)运动时间指每次运动锻炼的时间。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每个患者的运动耐受情况而个体化处理。一般是热身运动5~10min达到靶心率,中等强度15~20min,再进行5~10min的整理运动,每周训练的次数国际上多采用3~5天的频率。

冠心病的Ⅲ期康复可能需要6~12个月,要帮助和鼓励患者坚持按运动处方的要求进行,持之以恒,维持康复效果。

3 康复训练基本原则:个体化根据年龄、性别、个好、病情程度、病期、相应的临床表现、治疗目标、心理状态和需求,因人而异制定康复方案;循序渐进即掌握运动技能和学习适应性过程;持之以恒训练效果的持续需要长期锻炼;兴趣的原则兴趣可以提高患者参与并坚持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康复运动的机理

4.1 改善生活方式 通过适当的活动,减少或消除绝对卧床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接受运动指导的同时也可接受饮食、不良习惯、心理、正确对待疾病等方面的指导。

4.2 抑制病情的发展 长期卧床可使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前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相对增加;血流缓慢血液黏稠性增加,血栓概率增加;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排痰困难、易合并肺部疾患。适当的运动可减少以上危险因素发生。

4.3 改善冠状动脉的供氧能力 可使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心脏侧支循环形成,冠状动脉供血量增加,心脏内在收缩性相应提高。

4.4 降低心肌兴奋性 心律失常是导致冠心病死亡的直接原因。已知心肌缺氧、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和吸烟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增加。运动可改善心肌供氧,降低儿茶酚胺水平。

康复运动通过规律的有氧运动,调节体内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静息时收缩压和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外周血管的紧张度,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冠脉系统供血。同时,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使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增加,稳定斑块,延缓或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另外,康复运动可以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心肌供血。国内大量研究证明心肌梗死康复治疗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25%。因此,有规律的康复运动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 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及稳定斑块,不仅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降低再入院率及猝死率,还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增强自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方面达到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郑瑜,励建安.冠心病运动康复实验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28(7):668-671.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运动功能

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了危害国人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之而来的是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偏瘫,偏身感觉异常,丧失语言功能,共济失调等是脑卒中后后遗症的主要表现。为此,本文针对最近一年内来我院就诊的20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了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观察康复护理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结果显示康复护理具有良好的效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本院治疗的首次发生本病的脑卒中患者共200例,全部病例均经过脑CT或MRI证实为脑梗塞或脑出血,全部伴随偏身瘫痪症状且符合诊断标准。将此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00例(男性66例,女性34例),年龄35~80岁,平均(68.32±3.12)岁。对照组100例(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37~78岁,平均(66.54±4.27)岁。其中,对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卒中部位、运动功能,其所接受的内科常规治疗和住院护理,和其他一般基础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则分为早期和康复期的护理,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连贯的过程,缺一不可。

1.2.1 早期康复护理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肢置的摆放:平卧时置患者肩部于伸展位,同时垫高患者上肢及膝部,伸直腕关节翻掌向上,膝关节屈曲以防足下垂;侧卧于健侧时,患肢掌心向下向前方伸直,健侧下肢屈曲后伸,患侧则屈髋屈膝放置于健侧前方;至于患侧卧位,则应尽量避免这一,以免压迫患肢或引起窒息。②被动运动:主要包括上肢的外展外旋运动、前臂旋后运动及各个指关节的活动,下肢则包括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各项屈曲、内旋、外旋、伸展运动等。③按摩:按摩肢体肌肉可以使其得到放松,避免由于肌肉的痉挛性的强直收缩而影响各个关节的活动,同时,按摩肢体可以促进其血液循环,能够使肢体功能更好的恢复。

1.2.2 康复期康复护理 主要包括主动运动练习、起坐练习、站立练习、行走练习和上肢运动练习等[1]。各个练习的顺序和方法要严格掌握,不可盲目锻炼,只有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使得机体关节肌肉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达到预期的效果。

1.3 疗效评定[2] 对于两组患者在康复护理前和3个月疗程结束后采用Fugl-Meyer法对其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采用百分制,96~99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FMA治疗前(52.35±24.82),治疗后(86.34±23.72);对照组治疗前(51.24±20.77),治疗后(65.91±7.1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评定 数据分析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满意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大多数脑卒中患者的血脂,血糖等各项指标均较高,使得发病后发生偏瘫等后遗症的危险性增加。且发病后,脑组织内存在着一定的代偿和修复功能,及早进行康复护理能够使得脑组织获得最佳的修复时机,从而改善预后。而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是建立在如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其损伤是可逆的,其中的一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但是自发性的神经元再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实施适当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这一过程。在两组病例均接受相同的药物治疗和常规医院护理等各项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待病情稳定后,即脑梗死的病例在发病后2~4d,脑出血的患者则需待病情稳定1w后,才能着手进行运动功能方面的康复训练,从而积极配合,用自己的意志和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康复训练中,能够主动配合完成治疗过程,获得更好的效益。康复练习进行的同时也要严密的注视患者的情况,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以及循环系统失代偿表现等[2],应及时终止练习[3]。练习中的运动量也应因人而异,要灵活掌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康复护理并不仅仅是在医院内进行的,它还包括出院后的长期家庭护理运动和对其进行的包括饮食、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护理。2011年,高爱英[4]研究了观察组与对照组共120例病例,观察组接受了全面的康复护理,结果显示其运动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且本文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状态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南登. 康复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金燕青.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 医学信息,2012,25(9):223-224.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2015年入住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10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年龄55~65岁,女48例,男52例。所有患者均通过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女27例,男23例。实验组女21例,男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实验前的检查和记录,内容包括心率、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经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内径等。患者还须做6min的步行试验,根据步行试验结果评价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日常生活,包括帮助患者了解护理内容和程序,给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治疗方法等,同时还需负责照顾患者的日常起居,帮助患者洗脸、洗手、洗脚以及吃饭等,给患者提供生活上和治疗上的指导等。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运动康复护理。专家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指导措施,并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方案,由护理人员监督进行。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根据医生制定的运动方案进行步行训练,需在20~30min内完成50~100m的运动标准,运动的速度以患者身体能承受的最大速度为准。具体4周内的运动安排:第1周,分别在周二、周四、周六运动3次;第2周,分别在周一、周三、周五、周日运动4次;第3周,分别在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周日运动5次;第4周,分别在周一、周三、周四、周六、周日运动5次。每次患者运动结束后,检测患者的体征,如果患者出现不适,则下次运动时应相应的缩短运动的距离或者减少运动的速度。如果患者的身体无明显的不适,则在下次距离运动中增加50~100m,或者加快运动的速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内径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运动康复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是当今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为200万左右[2]。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复发率达40%[3]。其较高的致残率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参与社会工作和活动,患者日常生活起居受到很大影响,给社会家庭带来了诸多问题。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逐步改善日常生活行动能力,是减轻家庭社会压力的必要途径。由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身心各方面障碍的特殊性,在常规护理工作之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床单位护理、皮肤护理等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脑卒中后自身功能障碍情况,树立正确的康复目标,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并在常规训练同时主动进行自我训练。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我院康复医学科在多年的康复护理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于近期开展了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乐都医院康复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病程≤3个月,生命体征平稳,认知情况可,配合治疗和查体,年龄20岁~80岁。

排除标准:原先有脑血管疾病且留下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原发性疾病的患者;文盲及严重听力视力障碍者;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及其他无法配合治疗患者。

1.2方法

1.2.1分组及一般情况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4~77岁。其中脑梗塞21例,脑出血9例。右侧偏瘫12例,左侧偏瘫18例。语言功能障碍10例。吞咽功能障碍2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6岁。其中脑梗塞17例,脑出血13例。右侧偏瘫10例,左侧偏瘫20例。语言功能障碍9例,吞咽功能障碍2例。

1.2.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医院常规护理。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进行康复护理,在参与康复小组评定后制定相关方案,增加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床单位护理、皮肤护理、娱乐康复护理及肢体康复指导,并以入院首日、治疗4w为时限进行康复评定,了解患者功能变化情况。对照组相关心理疏导及床边活动指导由治疗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宣教。入院首日、治疗4w进行康复评定,了解患者功能情况。

2结果

2.1 评定标准 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表[5]。

2.2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Fugl-Meyer评分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ugl-Meyer评分:t=0.37,P>0.05;MBI评分:t=0.2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MBI均有提高,观察组提高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提高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ugl-Meyer评分:t=3.04,P

3结论

康复护理的干预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4讨论

康复护理延伸了康复医学科日常护理工作的内涵。心理护理、床边的坐、卧、站位指导和病区内的转移和患者住院期间日常生活动作的现场指导均是对系统康复训练的强化和补充。在目前的康复机构中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缺少专门的心理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与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紧密接触,在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正面的肯定鼓励,对促使患者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康复治疗完成后,对于不同障碍程度患者的患者,在病房中的休息和生活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如处于软瘫期且坐位平衡尚未有所改善的卧床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指导、定期的翻身和适当的抬高床头起坐训练,可以减少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有对抗痉挛出现、保护肩关节等功能[6]。除了每天适当的康复训练,患者大部分时间是在病房中度过,因而针对患者卧床、坐位、转移及床边活动的护理指导是康复治疗之外的重要补充部分,因患者在脑卒中后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及情绪心理障碍,在缺少他人指导和鼓励的情况下,往往无法正确地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及康复练习,加之日常陪护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且未进行过相关康复治疗及护理的培训,无法很好地帮助患者进行日常康复,因而在缺少康复护理的患者群体中,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不及康复护理组的患者。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脑卒中后自身功能障碍情况,树立正确的康复目标,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并在常规训练同时主动进行自我训练。床边活动的指导对于预防并发症,纠正不良姿势,提高坐位站位平衡等都有良好的帮助。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3,24(3):236-239.

[2] Langhorne P, Stott DJ, Robertson L, et aI. Med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a multi central study[J].stroke,2000,31(6):1223-1229.

[3] 黄晓琳,燕铁斌,康复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1.

[4]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