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信用概要

个人信用概要

个人信用概要

个人信用概要范文第1篇

通过对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内涵、外延、属性等内容的研究,厘清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之间的关系,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研究提供借鉴。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生态学理论、逻辑学理论,采用一定的筛选标准,再利用相应的筛选方法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相关概念进行研究,以建立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

关键词:

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相关概念

1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及其构建的意义

1.1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含义

概念是反应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的思维形式,是思维中的最小单位【1】。体系是指同一类事物通过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概念体系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概念体系一般是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为依据来构建,再辅助概念间的其他关系。概念间的其他关系可能是全同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等。因此,大部分的概念体系是一种混合关系的体系。核心概念是概念体系中确立概念间属种关系或其他关系的依据,是概念体系构建的基石。属种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关系【1】。上位概念是指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下位概念是指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小的那个概念。相关概念是与核心概念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概念。相关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以非属种关系为主。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是指由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核心概念和与之有属种关系或其他关系的重要概念组成的有机整体。与网络信息生态链存在属种关系或其他关系的概念是非常多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概念都适于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只有与核心概念关系紧密的重要概念才能被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是由网络信息生态链及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相关概念构成。

1.2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建的含义及其意义

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建是通过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核心概念来寻找与其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并辅助概念间的其他关系寻找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关联的概念(相关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建能更为深入地理解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例如,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中,了解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一般属和特殊属性;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建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例如,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中,寻找适应的理论,借鉴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进而扩充原有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体系;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建能弄清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在信息生态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例如,通过信息生态学中某一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关系,来确定某些理论是否适用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

2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建的过程

2.1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界定

张向先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在网络环境下为了实现信息共享,不同信息人之间通过信息流转而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2】。杨瑶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网络信息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转所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3】。李北伟从演化博弈角度,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在一定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主体之间通过不断重复的博弈形成的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4】。结合学者们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解,笔者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由于信息流转而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是网络信息流转,网络信息流动和网络信息转化都属于网络信息流转。(2)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构成主体是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主体,即网络信息生产者、网络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3)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是指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多元复合关系,即互利共生关系、协同竞争关系等。

2.2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筛选

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筛选过程是从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关联的概念中筛选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再从这些上位概念中筛选出合适的上位概念,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范畴。(1)上位概念的筛选标准。①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应该隶属于信息生态学的范畴。网络信息生态链与其上位概念之间是属种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所属学科应该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所属学科相同,即在信息生态学的范畴。属于同一学科的概念之间,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能相互借鉴。因此,弄清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相关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地理解。②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不能超过两层。例如,概念A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概念B是概念A的上位概念,概念C是概念B的上位概念,概念A、B能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概念C不能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筛选标准①缩小了上位概念的寻找范围,即便如此,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关联的上位概念还是较多,只有通过筛选标准②来进一步缩小范围。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之间存在纵向层次关系。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数越大,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之间的紧密程度越低。将筛选标准中层次关系定为两层,使得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之间的紧密程度适中。③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本质属性应包含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筛选标准①、②仅缩小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寻找范围,还需从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将其与其它概念区分开来的依据。(2)上位概念的筛选方法。首先,利用概念的概括这种方法,来确定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的上位概念;其次,通过筛选标准对上位概念进行再次筛选,以确定是否将其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范畴。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来扩大概念的外延以确定某一概念的逻辑方法。在进行概念的概括时,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一是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看成一条链,因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链式结构;二是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看成一个系统,因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具有链式结构的信息生态系统。①从链的角度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概念的概括。将“网络信息生态链”减少“网络”这一属性,就扩大成为“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信息生态链是指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信息人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5】。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是信息流转,信息生态链的构成要素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对比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构成要素,信息生态链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构成要素与其相似。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限定在网络环境下,后者则没有。因此,可以将信息生态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减少“网络”、“信息”这两个属性,就扩大成为“生态链”,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生态链是指在一个生态群落中,众多的生物和非生物成份通过能量与物质循环,通过不同层次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协同,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式依存关系【6】。在生态链中,能量与物质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网络信息生态链中,各种信息人之间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能量与物质的循环是为信息流转服务的,信息资源的流转既有双向的,也有单向的【7】。生态链的内涵与信息人、信息环境联系不大,更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无关,不适宜将生态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减少“网络”、“生态”、“信息”这三个属性,就扩大成为“链”,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链是指用金属环节连套而成的索子【8】。链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为三层,超过了两层,不符合筛选标准。因此,不将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②从系统的角度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概念的概括。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中,网络信息主体和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3】。网络信息生态链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都是信息主体和信息环境这两者,并都是由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网络信息生态链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在概念的内涵上差异不大。只不过,网络信息生态链更强调其链式结构,有针对性,是一种拥有链式结构的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而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则没有着重强调其结构上的特点,网络信息系统的结构形式更具多样性,除了链式结构,还存在网络结构等其他形式。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外延要大于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的外延。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因此,将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人之间、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5】。信息生态系统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相比,在概念的内涵上,二者在其构成要素以及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上差异不大;在概念的外延上,信息生态系统的外延大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外延,前者不仅包括了网络环境下的情况,还包括了非网络环境下的情况,而后者仅强调网络环境下的情况。信息生态系统是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上位概念。因此,将信息生态系统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信息系统是指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利用的系统【9】。信息系统的外延完全包含了信息生态系统的外延,信息系统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上位概念。但是,信息系统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为三层,层次关系超过了两层,不符合筛选标准,不将信息系统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上位概念的范畴。

2.3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筛选

(1)下位概念的筛选标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除拥有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所有属性外,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还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上位概念的筛选标准①、②就不再适用于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下位概念的筛选,而筛选标准③稍作修改能够继续使用。①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不超过一层。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寻找是一个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内涵变得越来越抽象的过程,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的数量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寻找是一个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具体的过程,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的数量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当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数增大时,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数会急剧增加。因此,在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数确定为1即可。②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认知度要高。从不同层面切入,会得到不同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当得到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被大多数专家认同时,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就会多,对这些理论进行总结归纳,可能会对网络信息生态链有新的认识,进而扩充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原有理论。当针对同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提法时,认知度高的提法才能被采纳。因此,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认知度作为筛选标准。③某一层面中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要全面而准确地反映网络信息生态链在该层面上的特点。在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不同层面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由哪些概念构成,决定着这些下位概念是否全面反映这个层面的特点,但是,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并不是越多越好,还重视其准确性。在上述三个筛选标准中,筛选标准①是在筛选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而筛选标准②、③,在筛选过程中,能两个标准都遵守更好,如果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标准,满足其一即可。在筛选标准②中,要想反映某一层面的特点,需要从整体角度进行把握,并且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而筛选标准③则就单个概念而言,来进行概念的筛选。因此,会出现筛选标准②③不能同时满足的情况。(2)下位概念的筛选方法。研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能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的理解。对于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而言,一般需要了解:网络信息生态链主体之间的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目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发展过程、网络信息生态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而这些需要研究的内容,对应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功效、发展、类型。因此,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分为结构层面、功效层面、发展层面、类型层面。在研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时,有的学者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节点关系和链接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那么,在结构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节点关系和链接模式。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是指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关系是指节点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例如在共同的利益追求时,节点间选择合作、互利的方式共生,在信息共享时,节点间存在竞争【10】。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接模式包括了节点间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的模式【10】。一对多模式是指一个上游节点对应多个下游节点的信息传递模式。多对一模式是指多个上游节点对应一个下游节点的信息传递模式。一对一模式是指上下游节点间一一对应的信息传递模式。笔者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连接方式、节点组合形式和链式依存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也就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连接方式包括单一连接方式、多重连接方式【11】。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组合形式是指节点的种类、数量和分布【11】。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是指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存在一种由多种关系相互交织、相互结合而成的多元复合关系,包括平等关系、互利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等,例如,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可能会同时存在互利关系和合作关系【5】。对比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关系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这两个概念,前者主要包括了竞争关系、互利关系、合作关系,后者除了包括这三种节点间的关系外,还包括其他的节点间的关系,后者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节点间的复杂关系。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这个概念更为适合地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接模式这个概念,仅从局部反映了节点间的连接情况。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连接方式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反映节点间的连接情况,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连接方式这个概念更适宜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这两个概念含义相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组合形式这个概念从另一种角度反映了网络信息生态链上节点的状况,这个概念有必要存在。综上所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连接方式、节点组合形式和链式依存关系是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在结构层面上的下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实质是信息流转,信息流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增值【12】。因此,在功效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增值、信息流转。网络信息生态链中除了价值增值活动,还存在其他与价值有关的活动。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功效层面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价值活动。要想了解网络线信息生态链的发展过程,应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分阶段研究。因此,在发展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进化、运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包括了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动力与条件、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过程与形成路径。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进化包括网络信息生态链进化的动力与条件、网络信息生态链进化过程与模式。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包括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价值增值、互利共生、协同竞争、动态平衡。但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所包含的内容与其在结构层面和功效层面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有重复。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发展层面的下位概念应更改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进化、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准确性。依据不同的划分方法,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也不同。如果按照信息人所处的地理范围划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为跨境网络信息生态链和境内网络信息生态链;如果按照信息人的主导地位划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为信息生产者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信息传递者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信息消费者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生态链;如果按照功能划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为电子商务生态链、电子政务生态链、网络教育生态链、网络信息服务生态链(包括数字图书馆生态链、数字档案馆生态链、网络信息咨询服务生态链、网络信息分析服务生态链)、网络文化娱乐生态链(包括网络游戏生态链、网络音乐生态链、网络动漫生态链、网络影视生态链、网络文学生态链)、社交网络生态链。选取最后一种划分法所得出的六个概念作为网络信息生态链在类型层面的下位概念,是因为这六个概念的认知度要高于其他划分方法所得出的下位概念。关于电子商务生态链这个概念,有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即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但是,大多数学者对于电子商务生态链的认知度要高于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因此,未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在类型层面的下位概念。

2.4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筛选

(1)相关概念的筛选标准。①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应是链的下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隶属不同学科的可能性大,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基础不同,利用概念的概括的方法来寻找相关概念是行不通的。因此,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形态出发,寻找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存在链式结构的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从字面上很难了解这些概念是否存在链式结构,必须进行深入地了解,增加了寻找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难度。如果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限定为链的下位概念,就能很快缩小范围。②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形成机理,或构成要素要与网络信息生态链存在一定的联系。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是为了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认识来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认识。如果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形成机理,或构成要素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没有一定的互通性,相关概念的借鉴作用就不存在。③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相关的理论,应是较为成熟的理论。当基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不成熟时,相关概念对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借鉴作用不仅不能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了解,还有可能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生成错误的理解。因此,成熟的基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理论非常重要。(2)相关概念的筛选方法。供应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加工、分销,到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的一个链条,实现了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控制【13】。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是信息流转,供应链中存在信息流,符合筛选标准②。供应链的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供应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价值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价值链由企业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的生产、销售、售后等,支持性活动包括人事、财务、研发等。),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14】。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动因之一是不同类型网络信息人的价值追求,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中的价值增值有关联,符合筛选标准②。价值链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价值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产业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产业链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各产业依据前向关联关系、后向关联关系形成了一条网络结构【15】。产业链既与信息流动有关,又与价值增值有关,符合筛选标准②。有关产业链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产业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生态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生态链的形成机理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相似,符合筛选标准②。生态链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生态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

3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上位概念有两个层级共三个概念。信息生态系统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一级上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二级上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下位概念分四个层面共15个,这15个概念都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一级下位概念。在结构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连接方式、节点组合形式和链式依存关系;在功效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价值活动;在发展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进化、平衡;在类型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电子商务生态链、电子政务生态链、网络教育生态链、网络信息服务生态链、网络文化娱乐生态链、社交网络生态链。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相关概念共四个,即生态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如果用→表示属种关系,箭头始端是上位概念,箭头终端是下位概念;用↔表示相关关系,则可得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架。

作者:叶磊 娄策群 娄冬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省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韵冀.普通逻辑学简明教程(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9,27-28.

2张向先,史卉,江俞蓉.网络信息生态链效能的分析与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13,(8):45-48.

3杨瑶.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20-22.

4李北伟,董微微,富金鑫.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22):102-106.

5娄策群,周承聪.信息生态链的概念、本质和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9):29-32.

6伟辉,戴勇.网络游戏生态链研究[J].软科学,2005,(1):11-14.

7娄策群,等.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6,162-167.

8舒必才,苏联波.多功能现代汉语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77.

9李朝明,谭观音,杜宝苍,等.信息管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80.

10许孝君,张海涛,瓮毓琦,刘阔.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3,(15):50-55.

11娄策群,余杰,聂瑛.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方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5,(22):6-11.

12娄策群,杨小溪,曾丽.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研究:价值增值机制[J].情报科学,2013,(9):3-9.

13陈国权.供应链管理[J].中国软科学,1999,(10):101-104.

个人信用概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可视化; 知识组织;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3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2- 0081- 02

1 信息可视化产生的背景及含义

对繁杂的抽象信息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探索的努力,促进了信息可视化这一崭新科学领域的出现。用图形图像方式来展示信息特征,可以利用人类视觉系统的特点帮助人们更快速、更深刻地理解信息,并可以便捷地进行信息空间的导航,快速地检索信息。因此,用图形图像方式来展示信息特征,可以利用人类视觉系统的特点帮助人们更快速、更深刻地理解信息,并可以便捷地进行信息空间的导航,快速地检索信息。可视化便是基于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并成为当今信息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之一。

所谓信息可视化,是将非物理的抽象数据用可视的形式表示出来,以便分析数据、发现信息的本质规律和制定决策。信息可视化的任务在于搜索、发现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信息中隐藏的模式,其对象主要是非物理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没有集合属性的抽象信息,其核心问题是寻找表示信息的可视化表达,理解信息的知识表示。信息可视化通过对信息的感知将其信息表达化成知识,它实际上是研究人与计算机表示的信息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技术,表现为人与计算机信息之间的一种可视化界面。

2 信息可视化与知识组织的联系

知识组织的基本概念是“知识”。从可呈现角度来讲, 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这里主要指后者。简单说,知识是抽象化、系统化、理论化的信息, 关联是知识的本质属性。所谓知识组织,就是在信息组织的基础上,研究知识的获取、描述、整理、表达、控制、共享等整个知识组织过程的理论与方法,知识组织的精髓在于对知识及知识间的关联进行揭示和组织,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表达和知识共享是知识组织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基础是知识组织体系。知识组织体系是对资源内容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描述与组织的机制作为对资源内容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描述与组织机制的知识组织体系,即是指实现知识组织的内在方式和途径,它既指知识组织的过程,也指调控知识组织的方法和手段。

知识组织体系是伴随着数字资源的知识组织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从知识组织与信息可视化两者的关系来看,知识组织实现了知识单元的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的网络化,而信息可视化在人和信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应该包括知识收集、知识提炼、知识存储和知识应用4个阶段。知识形态之间的转化,需要一种视觉化模型来表达和呈现。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如何呈现知识成了信息利用的瓶颈。因此,把信息可视化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知识组织中将是必然的选择。

3 信息可视化工具在知识组织领域中的应用

为了有效地表达和利用知识组织,信息可视化的相关工具和方法被应用到知识组织的研究和管理中,这类工具主要有概念图、主题地图可视化、本体可视化等。

3.1 概念图

概念图是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J.D.Novak)博士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它是利用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和组织结构化知识的一种可视化,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支持并实现了有意义学习理论(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 和建构主义模式(Constructivism model)。诺瓦克教授提出的概念图构建准则包括以下4个步骤:① 概念选取:列出关于某个主题的所有重要概念; ② 概念分类:分为广度结构和深度结构,广度结构根据概念间关联性强弱将概念划分为不同的分支,深度结构将不同分支中的概念按照概念的宽窄由上至下排列; ③ 定位中心概念,连接概念:首先,获取中心主题概念,作为整个概念图的根节点,然后,从中心节点出发连接每个分支的中心节点, 形成概念图的第二层,并注明连接词,继续上述过程, 直至连接完所有概念; ④ 连接交叉概念:仔细研究概念图中的各个概念, 看它们是否存在交叉关系,若存在, 连接交叉关系, 并注明连接词。概念图的构建过程即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利用概念图可以沉淀隐性知识。而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可以将学习中涉及到的资源链接到概念图, 实现知识结构与相关资源的整合。同时,概念图表示的知识结构遵循人类的认知和学习过程, 因此可以利用概念图导航人们检索所需知识,也就是说, 我们还可以利用概念图聚合显性知识。

3.2 主题图

主题图则侧重以可视化方式表示知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由主题、关联和呈现3个核心概念组成的主题图数据模型来描述主题、主题间的关联性以及主题与资源实体之间的关系,并联结与其相关的资源。主题图是利用XMT标记语言表达数据模型的,XTM定义了XML用描述和标记主题图的方式,可开放地标记、存储和传输主题图数据。通过主题图可以展现资源的知识结构。主题通过关联相联系,通过呈现指向相应的信息资源。主题地图可视化的目的是帮助用户快速定位相关信息,轻松识别相关结构。因此,主题地图可视化包括两类要求:表现要求(Representation Requirements)和导航要求(Navigation Requirements)。好的表现形式帮助用户定位感兴趣的位置,有效的导航机制帮助用户快速查看所需信息。表现机制不仅给用户提供主题地图的总览,而且提供不同细节层次的多比例缩放机制,用户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主题地图,同时可以聚焦主题地图的各个层次细节。总览提供了主题地图的主要特征,用户一眼可以发现主题地图的主要特性。用户首先要了解主题地图有哪些概念及总体特征。这些信息应体现在表现机制上以帮助用户区分不同的主题地图。

3.3 本体

本体是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也是目前知识组织的常用方法。本体起源于哲学领域, 其定义为“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说明”。概念模型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一些事物进行抽象所建立的模型, 该模型确定了这些事物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而形式化是指所建立的模型是机器可读的。本体通过领域知识的逻辑抽象而构筑起体现概念及关系的概念系统, 是面向领域的通用概念模型,通过构建领域本体可以规范化组织这一领域的共享知识。基于本体的知识整合的主要功能表现:① 本体的构建为实现资源一体化的知识整合奠定基础。基于本体的知识整合可应用于网络资源、异构资源系统及信息门户的资源整合等多种领域, 其基本思路都是一样的, 即是在资源集合的上层构建一个反映资源知识结构的本体概念模型。如果针对不同领域的信息集合建立起相应的领域本体, 在此基础上, 通过不同本体的语义映射实现异构资源和系统之间的语义联系, 即可将各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本体资源联系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 人类所拥有的资源就呈现出具有完整结构、规范有序的知识地图。② 本体的构建使得领域知识可以重用和共享。共享是本体的重要特征, 即指本体概念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由于本体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 所以如果一个组织构建了专业领域本体, 如法学本体、经济学本体等, 其他组织可以共享和复用。基于本体的资源整合能够真正实现领域知识的共知、共识和共享。③ 在本体的支撑下实现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实现知识检索是本体的重要应用之一。本体作为领域知识的语义模型, 其主要功能体现在知识组织和知识检索两方面。知识检索是知识组织的逆过程。实现基于概念语义的知识检索, 必须有赖于知识组织体系的支撑。只有以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体系为基础,以领域本体的概念模型作为资源元数据的规范描述标准, 才能真正实现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刚,崔军. 信息可视化初探[J]. 晋图学刊,2007(2).

[2] 李纲, 郑重. 信息可视化研究进展[J]. 图书情报知识,2008(7).

[3] 马文峰,杜小勇. 关于知识组织体系的若干问题[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2).

[4] 周宁,张会平,陈勇跃. 信息可视化与知识组织[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6(7).

个人信用概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晶报表通信概预算参数字段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通信产业的迅猛发展,工程设计日益增多,而工程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工程概(预)算多是采用人工编写Excel表方式编制,该方式编制概(预)算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其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各表间的联接关系也不易保证。概(预)算中的机械使用费、主材等容易遗漏,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优势。特别是2008年7月新版概预算编制办法的出台,使得手工编制概预算表格更加困难,迫切需要有成型的概预算软件。目前市场已有的商品化软件虽各有特点,但这些商品化软件普遍存在通用性较强,对通信行业概预算编制环节的针对性较差等问题。中国通信集团设计院第一分公司,依托于本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吸取了各专业通信专家的概预算编制经验,考察了市场上常用编制软件的优缺点,并力求与实际的编制工作紧密结合,采用Visual C# 2005语言和ACCESS数据库开发了通信概预算系统。

二、水晶报表在通信概预算系统的应用

通信概预算系统是以信息产业部通信行业标准,《通信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及费用定额》为依据,并结合当前通信行业发展现状而研制开发的。系统主要由概预算编制、系统维护及数据三部分组成,实现了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各阶段造价管理自动化处理。软件具有操作方便、计费灵活等特点。广泛适用于通信线路工程、通信设备安装工程、通信管道工程等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概算、预算、结算以及决算的编制工作。适用于所有从事通信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的单位及个人使用。

在通信概预算系统的开发中,经常要对合并计算、多级汇总、制作图表、条件格式化进行编程。在这种情况下用普通的数据控件很难完成,而水晶报表大大简化了这些工作。用其可以制作非常漂亮的图表、格式化文本,而且还可以把报表导出为Word、Excel、PDF、HTML等格式。Crystal Reports(水晶报表)是一款商务智能(BI)软件,主要用于设计及产生报表,是业内最专业、功能最强的报表系统,它除了强大的报表功能外,最大的优势是实现了与绝大多数流行开发工具的集成和接口,作为微软的图表合作商,水晶报表以一种自带的控件被Visual Studio 2005集成在一起。

三、用水晶报表中的参数字段解决通信概预算系统打印预算表格时的页码问题

在通信概预算系统的报表中,要求预算表的页码格式为第X页总第X页。第X页是该页报表在该预算表中排的页数,只有一页称为第全页;总第X页,是该页报表在所有预算表中排的页数。

1.新建一个数字型参数字段para_noall,用来给总第X页传值。(如上图)

2.新建两个公式字段pageno,pagenoall分别代表第X页和总第X页。其中pagenoall公式中用到了参数para_noall。(如下图)

3.代码中传递参数给报表的代码为:crystalReportT311.SetParameterValue("para_noall", 2);

注:SetParameterValue后面的几个参数依次为:参数名称,参数值,子报表名称(如果是子报表参数的话)。结束语:

水晶报表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报表工具,现在已经被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与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集成在一起。除了开发新程序外,在工作中我们常需要接触到很多较早的软件系统报表功能升级的需求,如果能结合水晶报表这一强大的工具,往往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小科,徐薇,等. C#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建青. C#桌面系统开发案例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个人信用概要范文第4篇

1简介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的发展

1.1关于概率统计学

概率与统计是一门从数量方面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概率与统计的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及部门。概率统计学的运用及其广泛,随机事件的研究结果对于当代各类数据分析整合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概率与统计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其研究的难度较大,概率与统计的结论得出往往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与实践基础上。作为一门应用型数学学科,其广泛性必将为未来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其自身研究条件的局限性,尤其是实验条件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未来自然科学发展,也势必会减慢人类在科技创新之路的发展进程。

1.2关于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主要包含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和系统论,其中,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在信息科学中占有主要地位,而计算机理论是数学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信息科学的兴起直接带领人类走向了信息化时代,对于人类文明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信息科学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已经不仅仅针对于学科本身以及信息行业,在信息化趋于高度发达的今天,将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对于不同的行业领域,都将有信息科学的推动,信息化带来的是未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飞速前进。而信息科学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数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对于信息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从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才能帮助信息科学走上更加成熟更加美好的未来之路。

2信息科学与概率统计学的内在联系

在信息科学已经逐步成熟的今天,其所包含的各项技术已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体验。当然,信息科学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学科,其技术须有数学理论、数学方法的支持与论证。[1]概率统计对于现代数学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所涉及的随机规律的研究将更加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而随机规律的运用在信息科学中体现的更淋漓尽致,信息科学的大多数结果都需要建立在庞大计算与实践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对结果的普遍性进行概率与统计的研究分析,同样,对于概率统计学科的发展,信息科学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研究过程的繁冗,加速概率统计学的发展和进步。由此可见,这两个科学领域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将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整合研究对于其自身发展以及整个应用型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信息科学与概率统计学的整合策略

3.1重视对二者探究观念的结合

信息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其应用于概率学的研究探讨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何将二者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首先就要要求在思想观念上将概率统计学与信息科学联系起来。例如,在对于概率统计的研究或者论证中,根据其研究特点将概率统计中的数学模型抽象出来,针对其特点进行信息化的整合,力求将繁冗的步骤简化,减少人力物力的过度消耗。同样,对于信息科学,要在对其先进性进行发展改进时考虑到概率统计的运用,利用概率与统计的结果和普遍性规律对信息科学技术进行改良与进化,使得信息科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更具有合理性。科学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并且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只有建立起学科间穿插研究、互相渗透的观念,才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更大程度的的实现多样化,挖掘出自然科学更大的潜力。[2]

3.2重视将整合后的理论用于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才使得理论具有意义,这句话对于各个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探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的渗透发展,仅仅局限于“敢想”是不够的,在充分的思考后,要将想法勇于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二者的结合发展。而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不知是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持,还需要对环境因素、人为操作因素、结果预估等等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在推行到实践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把控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赋予学科间渗透结合更完整的意义。

3.3重视对实践结果的推广

成熟的技术需要进行推广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众所周知,概率统计学的研究过程面临着庞大的实验数据,要将这些数据分析并不是人力所能承受的,这就需要在对此学科的研究中大力推行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的技术。将二者充分的结合渗透,研究出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的技术模式,为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创造出极大的便利,也为其自身技术水平的先进化和自然科学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做出了杰出贡献。

个人信用概要范文第5篇

(一)联合概念框架第一阶段成果的 2010年9月28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正式了双方自2005年以来合作开展的共同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以下简称“联合概念框架”)第一阶段的成果“目标和质量特征”,FASB同时将其列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8号(SFAC8)“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第一章和第三章,并取代了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SFAC1)“经营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和第2号(SFAC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SFAC8是继2000年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10年之后的一项新的概念公告,它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产物,对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概念框架(CF)是制定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世界上多个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及IASB的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均已陆续了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财务会计(或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然而,由于各准则制定机构的概念框架在名称、形式和内容上各的差异,以致影响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展。 例如,美国FASB的概念框架由陆续的一系列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s)组成,但内容分散、 时间跨度长;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将其概念框架命名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它是ASB于1999年在对以前陆续“原则公告”各个章节进行重新修订和汇编后,采用“订本式”一起的; IASC的概念框架(现在也称IASB概念框架)从一开始时就采用了“订本式”, 1989年时取名为“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简称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

(二)联合概念框架八个工作阶段的划分 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是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前提。自2002年10月IASB与FASB正式签署“诺沃克协议”并致力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以来,双方已意识到消除各自概念框架差异的重要性,并将建立“联合概念框架”项目列入其趋同计划中。建立“联合概念框架”的目标,是为制定以原则为导向、内在一致和国际趋同的未来会计准则建立稳固的基础。根据IASB与FASB的工作计划,“联合概念框架”拟划分若干阶段进行(中间曾经过修订),现确定为以下八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和质量特征”;第二阶段“要素和确认”;第三阶段“计量”;第四阶段“报告主体”;第五阶段“列报和披露”;第六阶段“目的和地位”;第七阶段“对非盈利主体的应用”;第八阶段“剩余问题”。目前的进展是:第一阶段“目标和质量特征”已正式;第四阶段“报告主体”将在2011年第一季度终稿;第三阶段“计量”将在2011年分别讨论稿(DP)和征求意见稿(ED);第二阶段“要素和确认”尚未确定时间;其余第五至第八阶段尚未开展工作。IASB与FASB商定,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其相关内容将取代IASB框架的相应段落,同时也将取代美国现有的一系列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联合概念框架”第一阶段工作解决的是财务报告中的目标和质量特征问题, 因此, IASB修订了其概念框架的相应内容;FASB则将该工作成果作为SFAC8的内容予以公布,其中将“目标部分”作为SFAC8的第一章“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将“质量特征部分”作为第三章“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将不久后会的“报告主体”留给了第二章。 可以预见,当“联合概念框架”项目完成后,美国将以SFAC8充当其概念框架,并分设章节,采用“订本式”来形成一份单一的文件。

本文将在对“联合概念框架”第一阶段成果暨FASB第8号概念公告的主要内容及要点作出评述和比较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基本会计准则提出若干思考。

二、“联合概念框架”第一阶段成果的学术贡献

(一)概念框架的名称、定义和定位的明确 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还是“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之前的各类框架文件不明确。各准则制定机构使用了不同的名称,例如,FASB以前使用的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IASC使用的是“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ASB使用的是“财务报告原则公告”。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曾经指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是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而不是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这一观点在“联合概念框架”项目中获得支持,目前IASB与FASB均赞成将概念框架统一命名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SFAC8明确了概念框架的定义,并阐述了概念框架与概念公告之间的关系。 “概念框架是由相互联系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构成的内在一致的体系。它规定了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并将引导一致的指引。概念框架通过确定财务会计和报告的结构和方向,促进无偏见的财务及有关信息的提供,以达到为公众利益服务的预期。以上信息将在经济与社会稀缺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帮助资本市场和其他市场有效地运作”。这一定义与SFAC2中给出的概念框架的定义基本相同,但用“内在一致的体系”取代了原先的“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的说法。SFAC8正式明确, 概念公告由一系列概念公告所组成,概念公告旨在确定作为财务会计和报告指引的制定基础的目标和基本概念。同时,与SFAC1指出的“与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不同,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并不制定公认会计原则”一样的是,SFAC8在前言部分也指出,概念公告不构成《FASB会计准则汇编》的一部分,FASB在2009年6月已将后者确定为适用于非政府主体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权威性来源。

(二)“决策有用性”为主导的财务报告目标观的确立 财务报告目标在概念框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形成了概念框架的基础,决定了其他方面的基本概念,包括报告主体、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限制条件、财务报表的要素,以及会计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等,因此在建立“联合概念框架”时,IASB与FASB首先从确定财务报告的目标入手。2006年7月,双方了这一议题的讨论稿,收到了179份反馈意见书;2008年5月,双方又联合了这一议题的征求意见稿并收到了142份回应。在经过反复讨论后,“联合概念框架”确立了以“决策有用性”为主导的财务报告目标观。

一是强调“通用目的财务报告”,而不是为“财务报表”建立目标。 “联合概念框架”第一阶段成果认为,与IASB和FASB所负责任一致的是, 概念框架应该为“财务报告”而不仅只是为“财务报表”建立目标。 虽然财务报表构成了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但财务报告比财务报表承担了更多的信息披露责任。“联合概念框架”指出,这里所指的“财务报告”如无特别说明,是指“通用目的财务报告”(GeneralPurpose Financial Reports and Financial Report-

ing)。相比之下,之前的各种概念框架文件均未强调这一问题。FASB第1号概念公告(SFAC1)讨论的是“经营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而其他准则制定机构所讨论的目标则大多是针对“财务报表”的。IASC概念框架和FASB概念公告主要描述了基于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基于收付实现制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以及对额外补充信息的披露需求。SFAC1所作的规范虽然超出了财务报表的范围,对经营性企业(Business Enterprises)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定义,并认为对外信息还应包括管理层的解释,但FASB的其他几项概念公告却更注重对财务报表的指导。 而IASC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由标题即可知其涉及的仅是对财务报表编报的指导。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广泛应用,财务报表表外信息对投资者作出经济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为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信息需求,同时提高财务报告的可行性,增强市场有用、有效信息的数量和质量,IASB和FASB一致认为,概念框架的目标范围应有所扩大。因此,“联合概念框架”将目标的名称定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从而消除了双方原先概念框架在“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上的差异。

二是确定以“决策有用性”为主导的目标观,避免使用“受托责任”术语。关于财务报告或财务报表的目标,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决策有用性”(Usefulness Decision)和“受托责任观”(Accountab-

ility)两种观点的争论,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对此也作出了不同的取舍。FASB在SFAC1“经营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提出,编制财务报告的一般目标是,提供对企业制定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将该目标具体化为三个方面:(1)提供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2)提供对评价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3)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及其变动情况的信息。其中,在论述第三个具体目标中,SFAC1涉及到“受托责任”:“编制财务报告,应提供信息,表明企业管理当局是怎样利用其受托使用的企业资源,向业主(股东)履行其受托责任的”。FASB早在SFAC1中已经采用了“单一目标观”即“决策有用观”,而仅仅只是将“受托责任”作为“决策有用性”的具体目标。IASC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为广大使用者提供制定经济决策有用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 同时, “财务报表还应反映管理当局对托付给它的受托责任或经管责任的实施结果”。可见,IASC在论述财务报表的目标时,将“决策有用性”作为主要目标,而将“受托责任”作为次要目标(即采用了“双目标观”)。英国ASB在“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将“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同时列为财务报表的目标,并认为这两个目标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联合概念框架”关于“目标和质量特征”的讨论稿(DP)中,IASB与FASB起先仅将财务报告的目标设定为“为资源配置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忽视了“受托责任观”,因此曾受到不少回应者(尤其是来自一些欧盟组织)的批评。大多数回应者虽然承认“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是恰当的目标,但他们同时指出,除资源配置决策外,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通常还要作出其他方面的决策,也需要获得财务报告信息的帮助。例如,股东除了需要作出是否买卖和保留股票的决策外,还需要作出是否保留或替换董事、是否为管理人员增加薪酬等方面的决策,因此提供有助于评价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也是必要的。准则委员会接受了以上批评并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为资源配置决策提供的信息对评价管理当局的业绩也是有用的。

在2008年5月的征求意见稿(ED)中, 准则委员会曾将“财务报告目标”和“决策有用性”分设两小节,还分别讨论了有助于评价未来现金流量前景和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前一信息对于资源提供者作出提供资源的决策是重要的,而后一信息对于资源提供者作出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评价并作出有关的决策也是重要的。 由于“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性”实际上是同一性质的话题, 并且准则委员会认为“决策有用性”已包含了包括评价“受托责任”在内的各有关决策,于是在“联合概念框架”第一阶段的最终成果中, IASB与FASB又将“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性”合并,在SFAC8第2段(OB2)中对财务报告目标作出以下陈述:“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 为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提供关于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以帮助他们作出向该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 同时,在第4段(OB4)中指出:“为评价主体未来现金净流入的前景,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需要关于主体的资源、 对主体的要求权以及该主体管理当局及治理委员会(Governing Board)是否有效履行了使用主体资源的责任等方面的信息”。以上目标实际上已经承认使用者在作出资源配置决策的同时, 也作出了评价管理当局是否能够有效使用提供给他们的资源的决策。但是,IASB与FASB决定,在“联合概念框架”中,不再使用“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这一术语,它们认为,这一术语容易产生歧义,翻译成其他语言比较困难,反而愿意容纳这一术语所包含的实际内容。

三是明确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 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为现有的普通股东还是为更为广泛的使用者服务,这一问题在IASB和FASB开发联合概念框架初期就被认为是有待解决的交叉性问题,是不同准则项目中反复出现、 复杂棘手的概念性问题。 IASB和FASB认为,对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Primary Users)明确定义, 将使“联合概念框架”避免过分抽象和模糊。尽管在IASB概念框架和FASB的概念公告中,双方都将“决策有用性”作为框架问题的主要目标, 但IASB概念框架强调了一个更为广泛的信息需求的使用者范围,包括投资者、雇员、贷款者、供应商、顾客、政府以及公众, 而SFAC1则更强调于信息对于投资和信贷决策者的有用性。

随着SFAC8对“决策有用性”财务报告目标的确定,“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在第1章中被描述为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 SFAC8认为,管制者和公众并不是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 相比而言,“联合概念框架”所明确的主要使用者的定义虽早已包含在IASB的概念框架之中, 但后者更为强调财务信息应满足风险资本提供者的需要, 即认为应当优先考虑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而SFAC1则认为,由于投资者主要是由股权持有人和债务证券持有人构成, 债权人主要由商品和劳务供应商、顾客、贷款机构、个人贷款等构成,因此, 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同样也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信息需求者。

由此可见,IASB概念框架对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设定较为广泛,但对主要使用者范围的设定仅局限于投资者,FASB概念公告则将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限定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几类。 SFAC8认为,基于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对财务报告苛求且迫切的信息需求(Critical and Immediate Need),以及IASB和FASB本身负有对资本市场参与者提供信息的责任,同时满足于指定的主要使用者(Specified Primary Users)的信息需求, 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应主要面向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SFAC8还指出, 原IASB概念框架中指出的如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这些使用者事实上已包括于所定义的主要使用者之中, 而其他潜在的使用者,如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公众, 不属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之列,并同时表示, 由于企业管理层具有获取所有信息的能力, 因此管理层的额外信息需求也不属于概念框架的适用范围。

四是决定“决策有用”财务信息的具体内容。财务信息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在于,有助于使用者对报告主体的预计现金流量进行估计。这不仅有助于评判报告主体向其员工、供应商进行支付、偿付贷款以及向股东发放现金股利的能力,还有助于使用者依据这些能力作出持有或出售股份的经济决策。因此,IASB和FASB认为,估计预计现金流量和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实现取决于报告主体对其经济资源和要求权及其相关变动情况信息的披露。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报告由综合收益及其组成要素为代表的财务业绩是最为重要的信息。在SFAC1中FASB也认为,综合收益及其组成要素所计量的企业业绩是财务报告的主要关注点,需要评判企业净现金流量的投资者、贷款人以及其他使用者都会对此信息特别关注。而IASB概念框架则认为,报告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所反映的信息一样重要。因此,IASB和FASB在制定“联合概念框架”时一致认为,将单一一种信息作为财务报告关注点是不恰当的。为有助于决策的有效制定,财务报告应该提供那些能够反映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和要求权以及报告主体经济资源和要求权在一段时间内变化情况的信息。如果报告主体不能确定和计量其经济资源和要求权,那么也不能提供合理完整的有关财务业绩的信息(比如综合收益、利得和损失等)。 因此,SFAC8在终稿中采用了“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和报告主体的要求权”(economic resources of the reporting entity and the claims against the reporting entity)”这一术语, 明确了财务报告列报和披露信息的具体内容。

五是解释“通用目的”的意义及对不同类型报告主体的考虑。“联合概念框架”所描述的目标是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设定的,因此SFAC8专门解释了“通用目的”的意义。第6段(OB6)指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不打算也不能提供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他们可以考虑从其他来源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专用信息。第7段(OB7)则进一步指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没有意图反映报告主体的价值,但可以提供帮助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贷款人以及其他债权人对报告主体价值作出估计的信息。

IASB和FASB在2005年携手开展“联合概念框架”项目之初已达成一致性的意见, 即要求尽量满足最大数量的主要使用者的共同信息需求, 但也不限制报告主体向特定的主要使用者提供额外的信息。 同时, IASB和FASB决定,没有必要为任何特殊的主体改变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质量特征。 双方在联合工作中考虑了几种不同类型主体对财务报告目标需求的可能不同,分别是小型主体与大型主体、 具有挂牌(或有公开交易)的债务或权益金融工具的主体与不拥有此类金融工具的主体、股权集中的主体和股权分散的主体。 结果发现, 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不管是投资了什么类型的主体, 都对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具有类似的需求。 因此,“联合概念框架”认为, 对所有类型的主体,其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没有必要为不同类型的主体设立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 只需基于成本限制和活动规模的考虑对不同类型的主体作出不同的报告要求。

(三)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新层次结构图的建立 IASB与FASB对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是“联合概念框架”建设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建立在对双方概念框架以及其他准则制定机构类似文件相关内容的比较及评价基础上。2006年7月,IASB与FASB联合了该主题的讨论稿(DP), 收到了179份回应函。2008年5月,双方联合了该主题的征求意见稿(ED),再次收到了142份回应函。在充分考虑各种不同意见的基础上,“联合概念框架”最终确定了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新层次结构图。

一是将质量特征分为“基本质量特征”与“强化质量特征”两个基本类别。基于质量特征被视为有关确认和计量方法选择的指引, SFAC8在第3章中对质量特征采取了不同于SFAC2(见表1)和IASB概念框架(见表2)的划分,将质量特征依据其关键性及需要程度区分为“基本质量特征”(FundamentalQualitativeCha-

racteristics)和“强化质量特征”(Enhancing QualitativeCharacteristi-

cs)两类(见表3),前一类质量特征是十分关键的,后一类质量特征没有前一类关键,但也十分必要。

IASB概念框架和FASB的SFAC2均对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制定的财务(或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定义,双方都包括的质量特征有:“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其中,SFAC2对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划分了清晰的层次结构。FASB认为,在所有的质量特征中,“决策有用性”是最重要的,属于质量特征的最高层次, 因为如果不存在有用性,将不能从信息上得到利益来补偿它的费用; 但是,如果要使信息对使用者有用,就必须让使用者能够理解,因此,“可理解性”应作为“决策有用性”的一个前提条件加以考虑;而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又必须具备两种主要的特征,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也就是说,它们形成了“决策有用性”的两个主要特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下面,还有进一步的次级特征,其中“相关性”由“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等次级特征所组成,“可靠性”则又由“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如实反映”等次级特征所组成;此外,包括“一致性”在内的“可比性”,也是“决策有用性”的一个次级质量,它与“相关性”和“可靠性”交互作用,一起产生信息的有用性。至于在信息的提供上,还有两个可以计量的制约因素:一个是“效益大于成本”,另一个是“重要性”,因此它们也被纳入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FASB的质量特征层次结构图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审慎性”这一特征,但是,SFAC2的第五部分对“可靠性”的讨论中,却涉及到了“稳健主义”和“审慎性”等问题。

而IASB概念框架对“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这四个质量特征一视同仁,认为它们都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此外,还讨论了财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包括“预测价值”、“证实价值”、“重要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完整性”等,并将“及时性”作为相关和可靠信息的制约因素加以考虑。 IASB概念框架虽然是借鉴FASB的概念公告加以制定的,但是它所描述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比较简单,各种特征之间的层次结构不够清晰,对“可理解性”和“及时性”的摆放位置也与FASB的不同。

通过表1、表2和表3的比较,可以发现,“联合概念框架”的质量特征体系更接近于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结构。“基本质量特征”包括了“相关性”(Relevance)和“如实反映”(Faithful Representation),其中, “如实反映”取代了IASB概念框架和SFAC2中的“可靠性”(Reliability)。“强化质量特征”包括了“可比性”(Comparability)、“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和“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IASB和FASB还同时考虑到了“重要性(Materiality)”在决定哪些信息编入财务报告时所起的作用。尽管SFAC2和IASB概念框架对“重要性”的讨论和定义是类似的。但SFAC2将“重要性”作为财务报告的一个限制条件,与质量特征一起考虑,尤其是与“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并行。 而IASB概念框架则将“重要性”作为“相关性”的一部分,并没有将之与其他质量特征联系起来。SFAC8虽然明确指出“重要性”应该作为财务报告编制时的约束条件予以考虑,但它只是将“重要性”作为报告主体需要考虑的相关性方面(entity-specific aspect of relevance)而将其列在“相关性”下面。同时,IASB和FASB还强调到,在考虑潜在的新的财务报告需求收益时,成本对于准则制定者、财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来说,是一个“无处不在”(pervasive)的制约。虽然成本限制不是信息的质量特征,却是信息提供过程的特征。“联合概念框架”认为,应发展更多获取信息的结构性方法(Structured Methods),从而使得有用信息的提供可以直接引导成本的降低而不减少相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