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破窗理论 中职护理生班级管理 应用

近几年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信息爆炸,各种诱惑接踵而来,中职护理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破窗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班主任应尝试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中职护理生班级管理中,时刻警惕“破窗效应”发生。

一 解说“破窗效应”的内涵

著名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谐调,显得格外刺眼。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维修,大楼上反而多了几个带烂玻璃的窗子——这一发现使她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1]“破窗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对人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由此可见,中职护理生班级管理的工作十分重要。班主任要及时对班级管理中种种原因出现的漏洞进行必要矫正和修补,防止中职护理生对周围环境的感染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而造成行为的偏差。

二 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

1、学生自身问题

据统计,中职护理生平均年龄都在16岁左右,年纪偏小,心理水平尚处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的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通常表现为反抗与依赖、封闭与开放、勇敢与怯懦相互矛盾的心理特征。近几年来,由于中等职业教育不被受重视,学校为了保住自身生源,使许多中职学校的录取根本不需要“分数线”,凭学生的一张初中毕业证书就可以入学,而这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根本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2]这些因素都造成中职护理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2、教师自身问题

一方面,老师是学生的楷模,是学生心目中的一面镜子。学生会盲目模仿自己心目中仰慕老师的言行举止,而有些老师的不良习惯,例如吸烟、说话带口头语,随地吐痰等等,就会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由“点”辐射开来,造成“破窗效应。

另一方面,许多教师教育理念的偏颇,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而班主任则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份子,在育人方面更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班级工作繁琐,重复性大,班主任容易产生疲劳感,烦躁感,许多问题简而话之,点到为止,往往忽视了“育人”真正的含义及其持久、长期性。

3、班级规章制度的不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学生工作的正常运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笔者任教的学校来看,大多数班级都没有一套十分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或虽有班级规章制度,班主任不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人犯了错,却没有相应的惩罚条例,其他同学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加入“破窗”的行列,加速“破窗”的进程。例如:班级上晚自习时总是乱哄哄,班级里的墙壁和课桌总是被许多书法和绘画作品占满,班级的地板上总是可以看见垃圾和纸屑等等现象。

三 防止“破窗效应”的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对班风、学风及将来工作作风的形成都非常关键。作为班主任,笔者将中职护理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主题班会始中,贯穿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毎周评出本周表现最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鼓励和强化良好习惯,用周围的人和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班级的每个学生,从而使同学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3]良好的习惯使班级的每扇“玻璃”都保持完美,“破窗效应”将难以发生。

2、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可有效抑制“破窗效应”的发生。教师的整体素质不仅包括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还包括了教师自身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核心和楷模。

3、管理班级做到“三心”

首先,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做到细心。

班级的事物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及时有效地处理班级每一件小事,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前提;及时修理每块砸破的玻璃,是每一个班主任必须意识到的。[4]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细心,在建立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重视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细节,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班级工作只有从小事入手,细心的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细致地处理好每个问题,才能让学生在春风细雨中健康成长。

其次,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做到爱心。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人,所以完全靠规章制度管理班级是远远不够的。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一片爱心,其在护生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要。任何一个学生都不会排斥“爱”,只有在爱的牵引下,学生才能走出误区;只有在爱的牵引下,学生才能体会温暖;只有在爱的牵引下,学生才能学会感恩。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又怎会打破第一块玻璃呢?

最后,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做到恒心。

班主任工作烦、杂、累,光有细心、爱心还不够,班主任还必须有颗恒心。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让学生远离“破窗”的影响,班主任需要不断的去关注工作中的细节、不断地挑战自身的耐心、不断地付出自身的爱心。教育就是一个持久、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护生成长过程中,作为班主任要从自身做起,从细节抓起,从整体把握,及时修好“第一块破窗”,创造和谐的班级环境。

参 考 文 献

[1]韩玉斌.从“破窗理论”与“护花原理”看育人[J].宁夏教育,2007.6:65.

[2]赵敏,刘立民.浅谈中职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管理,2010(1).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破窗效应 班级建设 应用分析

班级建设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学生工作环节,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学生的日常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也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因此搞好班级建设极为重要。运用“破窗效应”理论能更好认清学生的发展规律及轨迹,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进行积极地引导,让其朝着有利于班级建设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班级建设的实际效果。

一、“破窗效应”的定义

在相关实验的基础上,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曾提出过“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运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笔者认为,在班级建设中“破窗理论”同样有其重要的运用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

二、班级建设中“破窗效应”易发生的环节

(一)寝室卫生的持久保持

寝室卫生是班级建设中“破窗效应”的高发、易发环节之一。许多学生觉得自己来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寝室卫生乱一点、脏一点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学生学习不好,那可能是由他的学习基础决定的,但如果连卫生都做不好,那就是这个人自身素质的问题了,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新生刚入学时,学生不重视寝室卫生问题,那么这个班集体的卫生会每况愈下,发展到最后,学生甚至会对老师的亲力亲为视而不见,试想一下,在这种“脏乱差”的环境中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么?因此寝室卫生的持久保持是班级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二)学习习惯的正确养成

相信大家都有个共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不会太差,反之,一个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则往往会有很多不足之处,而现在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在此阶段重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仅是班级学风形成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该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新生入校时就有学生拖欠作业、肆意缺课,而老师又视而不见,就会在同学中造成不良的影响,诱发不良的“破窗效应”。曾经就有个班级从刚开学的时候4个人不交作业,发展到后来的20多个人不交作业,到那个时候再去抓学习习惯实在是费时费力。所以学习习惯的养成对班级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三)考风考纪的良好维护

在这里是指作弊,特别对于低年级,老师更应下狠心抓考风,否则只会使作弊之风越演越烈。因为学生总有不服输心理,开始可能厌恶作弊之人,但是当看到其他同学长期不劳而获之后,心理也会形成不平衡,一试成功之后便容易一发而不可收。长此以往,弄虚作假之风就会盛行,综上考风考纪的良好维护对班级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

三、“破窗效应”的两个诱发因素

(一)学生自身问题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刚入校时,心理水平尚处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的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通常表现为反抗与依赖、封闭与开放、勇敢与怯懦相互矛盾的心理特征。前几年,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一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极端根本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些因素都造成他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破窗效应”也就不请自来了。

(二)班级规章制度的不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学生工作的正常运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笔者任教的学校来看,大多数班级都没有一套十分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或虽有班级规章制度,但不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人犯了错,却没有相应的惩罚条例,其他同学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加入“破窗”的行列,加速“破窗”的进程。

四、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措施

(一)重视预防,防患于未然

首先,应该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在开学第一周对新生进行详细的解说教育,在此期间可以发扬班级民主,允许学生对已有的规章制度提出意见,并加以讨论接纳,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出事后的处理要及时、准确

对于犯错的学生,老师应该先将事情好好分析一下,做到让他心服口服,千万不要只看表面就上纲上线。同时,老师应该尽量通过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工作,在事故发生的源头处就将其扼杀,使其不能成“破窗效应”。总之,“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危害固然严重,但只要老师能够从平时的预防抓起,在教育的各环节上多花点心思,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巧妙地利用该理论,相信班级管理不再是困难重重。破除“破窗理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主动修补好这扇“破窗”。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这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真理”!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破窗理论;大棒政策;金元理论;心理教育暗示

“破窗理论”是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的,是说:有人打破了建筑物的玻璃,而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最终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

这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法。它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逐渐产生影响的过程,它用一种暗示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影响。比如上课时,一个人打哈欠,很多人都会跟着打;别人咳嗽,你的喉咙也会发痒等。心理暗示主要是被暗示者从别人和自己这儿获得某种暗示,使这种观念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发生作用。当然它既会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如何发挥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实践。

破窗效应在教育上屡见不鲜。比如,一个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其它学生就有可能从中得到某种暗示,认为教师是“无能”的,因此将会有更多的学生站起来与老师“作对”,从而使课堂纪律变得无序;如果自习课上有一个人讲话,教师没有制止,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开始讲话,课堂纪律一片混乱;如果有一个学生作业没有写或没有交,而教师又没有找没有问,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学生不写作业,不交或迟交作业……

这些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是很常见的事情,当代独生子女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难题。学生出现了这些问题要不要管?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管的过程中家长会有什么样的反映?这些都是班主任要考虑的问题。曾经某位做过教育领导的人说过一句话,“不要总是用过去的生活来教育这一代人”。而我认为当今学生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就是缺乏了朴素教育,缺乏劳动教育。

一个窗户不修,就会导致一大片玻璃破碎;一个学生不管,就会导致一大批学生沉沦,“破窗效应”不可忽视。庆幸现在很多一线教师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然而一些教师只是“狠”字当头,不放过第一个犯错误的学生,总想来个“杀鸡给猴看”,结果由于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以致师生关系越闹越僵。

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不对,只能说方法有些偏激,可用却不可多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确不能用过去来衡量现代,现在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班主任应该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其实破窗效应中还应该有另外一种解读。如果班内有一个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会不会对其它学生同样起到好的暗示呢?我认为应该是存在的,学生会有表现欲,很多时候都希望能够得到肯定和赞许,因此可以在班级中树立多个优秀典型,运用心理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暗示,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比如每次月考结束要组织表彰大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表彰,发放奖品并在班级中张红榜宣布;比如评选班级本周道德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最佳宿舍等等,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热情。当然只表彰先进肯定是不够的,同时也应评比最差宿舍、最差表现个人,以寻求对比,激发学生的荣辱观和上进心。长期坚持这种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

这种方法可以套用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政策”。这是美国的一种外交政策,美国一手拿着大棒,一手拿着金元,跟我走的拿金元,不跟我走的大棒伺候,打完后在揉一揉给点金元。运用到教育上就是我们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时,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打揉结合有时候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只有“大棒”,学生对你充满了恐惧,师生关系僵硬,不利于和谐班级的形成;只有“金元”,学生就会藐视你的存在,认为你无能,班级纪律一片混乱。古语有云,“刚柔并济,方是取胜之本”,单一方法远没有综合法来得有效果。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破窗效应;防微杜渐;注重细节;修补及时;针对教育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破窗效应”:如果有人破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又维修不及时,别人就可能受到一些暗示性的纵容去破坏更多的窗户玻璃。久之就会造成一种无序的环境,犯罪就会滋生蔓延。这一理论在班级管理中同样有指导意义。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在班风、学风等方面有效管理好班级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借鉴“破窗效应”并运用于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到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的不良言行并采取措施加以防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树立了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现谈谈一些体会和具体做法。

一、及时发现不良诱因

学校无小事,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有“破窗”的因素出现,这就要求班主任尽职尽责,放开眼光,善于发现这些不良现象发生的一些规律,以便进行矫正、引导、改治。这些因素会出现在以下情境:

1. 课间缝隙

在课间,特别是三餐、晚休息(住校生)期间,老师多已下班回去,学生缺乏监督,张扬的个性、平时的小积怨、偶然的冲突等都会造成不和谐的事情发生。谈情说爱、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的现象容易滋生。例如,我在这时段几次“偶遇”到两位男女同学一起就餐、并行散步。对于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我是支持的,但早恋是不允许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和学习情况的表现,断定他们不属于正常交往的范围。如果被遮住了视线,其他同学暗中效仿,那情况将会糟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2.课堂纪律

个别不安分守己的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一些非重点科目的课堂,不遵守纪律,看不良书籍、传递纸条、窃窃私语、打盹睡觉等等,严重影响班级的学习氛围。任课老师有的不怎么严加制止,于是这种坏风气就蔓延到所有课堂,上课效率大打折扣。班主任要有全局意识,经常在教室外巡视,不要因为某些科目不重要就忽视了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纪律管理,否则就会造成所有课堂的差乱,高效课堂从何谈起?

3. 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关系到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作业要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听课认真、笔记调理、纠错及时等。如果学生中有作业拖拉或不做、上课走神做白日梦、笔记不做或潦草、笔记是纠错等不良现象发生而得不到纠正,由于人天生具有一些惰性,别的同学也会跟着偷懒耍滑,日积月累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后就积重难返,形成"破窗效应"。

4. 考风考纪

良好的考风能树正气,带动其他方面的共同发展进步。如果考风不正则会造成学风滑坡,学生有通过努力取得胜利的竞争心理,这是值得肯定的风尚。但是当看到那些不用功靠作弊获得高分的同学得到嘉奖,心理会形成不平衡。投诉又没证据,于是也试着去作弊,一次成功便觉得很容易,不劳而获得很轻松,就会重复这种行为。结果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班风学风败坏。

5. 言行习惯

不同班主任管理下的各个班级都其独特表现。有的循循善诱,学生言行得体。有的疏松懈怠,问题学生的负面影响就会辐射开来,例如有的班级学生互相攀比、追求虚荣,这些都是由一开始没被注意的不良节点带动起来的。如果这种风气盛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危害。

“破窗效应”具有动态性、连锁性的特点,因此,预防第一扇窗户被打碎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班主任不能有效地处理第一起或初期的学生违纪行为,就可能起到反面示范作用,使其他同学产生侥幸、模仿的错误认识,以至于形成气候。对于蔓延的不良行为,班主任会觉得难以管理,可能采取放任态度。等到问题特别严重,学校不得不对已然成风的违纪行为进行集中处理时,其难度增加,付出的代价也将加大。因此班主任应充分重视班级管理中可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加以扭转,不能让其形成规模。

二、有效采取防治措施

要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应该标本兼治,从事前宣传和制度建设、事件的及时处理和抓源头、事后的经验总结几个环节来做好。

1.班级制度建设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班级也又有班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中要有一整套完善的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且能够严格执行,就可以在源头阶段有效抑制"破窗"因素,为班级以后的日常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在制定班规时,根据教育法、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校规校纪等,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先和班委仔细讨论,然后在班会课上由全班同学进行表决,修订完善。报给学校审批后在全班公布,大家共同遵照实施。

2. 精细管理到位

班主任应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不要错误地认为,学生人数众多,一个人偶然的、轻微的违纪或不文明行为无关紧要。而事实正相反,在同学眼中,每一名班级成员都代表班级的整体形象。如果看到一名同学抽烟却没有得到该有的惩戒,那么另外的同学中有的人也会效仿,导致整个班风败坏。班级管理事务繁杂,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要真正管理好班级,班主任要高度重视班级中出现的“第一扇破窗”。比如说,自习课有两个同学小声讲话,影响了他人学习,班主任如果不追查原因进行处理,后来就会更多的人讲话,声音越来越大,纪律混乱,最后就会嘈杂得使人无法去自主学习,这种现象并会蔓延到正课上,结果造成一个“乱班”。针对日常类似的小事,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防微杜渐。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惩罚做到“有依有据,惩前毖后”,使坏风气、坏习惯无机可乘。对于以上提到的自习课乱讲话的事情,我立即找来当事人谈话了解情况,当天下午开了一个小型班会,讨论自习课讲话的事。经大家讨论,一致同意自习课不得乱讲话,保持安静,有问题找老师或课余解决。经过及时处理,班级的自习课很是安静,给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效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3. 爱心修补“破窗”

青春期学生的自尊心很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因此,对过错学生的惩罚措施,应体现教育性、关怀性及可弥补性。对学生初犯错与屡犯所得到的惩罚应有严厉程度上的不同。惩罚是为了完善其人格,对其今后发展有益。批评应以爱心为原则,始终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例如让过错学生利用其特长为同学、班级服务,或承当一定的义务劳动等。对班级做出了一些贡献之后,该学生既得到大家的认可,又找回了自尊自信。这种惩罚措施的意义在于学生一方面会慑于班规班纪,不敢于继续犯错;另一方面,他又能从惩罚措施中看到希望,能勇于担当过失,乐于改过自新。所以对犯错学生应给以严格要求和温暖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育的本质。

4. 善用方式方法

一是要主抓亮点,正面宣扬。班级管理中对过错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告诉他错在哪里,而且要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以及该怎样做,所以品学兼优学生的示范作用就非常重要。通过对比一下,过错学生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找到自身的亮点。抓住了这个点,就找到了该生进步的动力并将之大力发扬,班级管理也就及时修补了一扇破窗,避免了不良影响。利用好亮点逐步推进,创造和谐团结、昂扬上进的班风。

二是要及时修补,防微杜渐。班主任有时由于事情较多,对于过错学生的较轻错误行为会拖到几天后才进行处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几句就了事。但是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及时、彻底。一旦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有效期,就难以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甚至会阴奉阳违,事实上依然我行我素,其他学生看到这种情况也会效仿,为日后的教育留下后患。及时教育不仅可以使班级管理效率事半功倍,也能将“破窗”效应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班级运行在健康的轨道上。

“破窗效应”理论启示我们,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只要有问题出现,不管事情大小,要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多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班主任要诚恳地告诫学生,取得他们的信任、理解,谨防小错的累加蔓延,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班级秩序的好坏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暗示性和诱导性。如果秩序良好,学生就会得到积极的暗示,遵章守纪,进而更好促进班风建设;如果秩序混乱,学生就会得到消极的暗示,一个看一个地效仿,不良行为盛行,班风就会受到破坏。因此,班主任要坚决防控“破窗”因素,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其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其勤奋学习,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军.《教育理论基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唐全腾.《创智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破窗心理;校园安全问题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1D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20日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心理如果不得到有效预防和遏制,将带来极大地危害,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干预破窗心理,尤其是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日益复杂和难度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从破窗心理视角下研究这一问题有更为重要的内涵和意义。

一、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破窗心理的易发环节

虽然大学校园安全得到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但安全事故还是频频发生,安全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关注和不懈努力。破窗效应易发环节有以下几种:

(一)校园治安问题。校园治安一直是各大学校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治安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学风,更重要的是导致学校声誉受损。大学普遍都处于开放状态,有的大学与外面的闹市基本上没有差别。这就给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不仅要防止在校的学生,还要注意校外不法分子对学校的觊觎。尤其是近来校外人员来学校诈骗、盗窃,时有发生,更要引起相关学校工作人员的重视。要加强对在校学生安全教育和引导,不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同时要惩治不法分子。

(二)校园周边安全事故。高校的对外开放,一个拥有数千甚至上万的大群体的消费,让不少商家在学校周围聚集,寻找商机。高校巨大的消费市场被不少人看中,甚至是黑恶势力,不少高校的消费市场被黑社会所垄断。2万人的高校周围每天的消费少则几万,多到几十上百万,校园周边人员鱼龙混杂。传销、贩毒、盗窃、诈骗等不法分子聚集在学校周围,使得学校周围的环境不断恶化,相当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三)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问题。高中的紧张学习之后,进入大学,面临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压力、社会就业压力,如果自身调节能力不强或适应不了大学生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其中,沉迷于网络也是重要的表现之一。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有29.4%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中国青年报》2005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引发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是自杀或得精神病的高危群体。

(四)学校自身管理因素引发的安全问题。近些年国内高校,大幅度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基础设施和管理并没有跟上去,导致矛盾多发。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同时也不够成熟,理解和处理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宿舍条件落后,水电供应不稳定,食堂承包导致价高质量差,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容易导致学生与校方发生纠纷摩擦,处理不当,也可能产生安全问题,影响稳定。

综上所述,影响高校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仔细、小心应对,避免发生事故。

二、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破窗心理的诱发因素

(一)新背景下高校管理难度增大。高校教育改革给各大高校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在安全管理上也带了极大的难度。作为负责高校安全工作的保卫部门,过去单一传统的校园治理模式不再适应高速发展的新环境。高校人员结构复杂,安全工作繁杂,高校逐步的开放化,加剧了这一形势。高校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高校学生的自由度相当大,人数众多,流动性较大,给管理也带来了挑战。

(二)高校学生数量多,流动性大。高校扩招之后,人数大幅增多了,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同学之间有差异,各自的素质不一样。学生流动频繁,活动场所经常发生在本校的管辖范围之外,使安全管理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形成流动学生管理的“盲点”。不少学生私自在外面居住导致自身安全或财产受损。大量的学生活动和学生聚集,出现安全问题,也不那么容易调查。

(三)高校管理不断朝社会化方向转变。高校不断的改革中,社会化趋势是必然的。高校后勤社会化只是一部分而已,虽然高校服务的对象没有变化,但是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学校师生、学校工作人员以及经营学校经济实体和商业网点的人员,高校人员相对复杂多了。高校管理必须要不断朝社会化方向发展,适应现在化管理。

三、有效防止破窗心理发生的对策措施

(一)重视预防,防患于未然。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问题,安全第一的思想贯彻到每个负责人心理。首先,必须要确保各高校安全工作制度化体系化,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在校园安全体系建设中,防止不安全因素进入校园。其次,要落实责任到人原则,校园安全工作要防止“旁观者效应”。再次,要重视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校园之风,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常识和安全法规学习,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开展安全事故演习等。尤其要做好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二)健全校园安全的软硬件设施。校园的软硬件设施对于校园安全是一个定性的标准,这对于预防校园不安全因素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硬件建设主要指从校园的防卫人员、防卫技术及设施配置。包含校园内外特定位置安装监控设备,观察校园周边环境;其次,为校园配备防卫设施,如辣椒水和电棒可以有效防止校园犯罪;最后,加强学校保卫部门的人员训练,建设一个有一定行动能力的保卫部门是校园安全的基本保障。

(三)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关注,高校急需配置大量心理咨询师,对心理有疾病的同学进行干预治疗。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在内的老师,以及班上的班干部,形成心理合力干预的机制,促使心理有问题的同学早日走出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四)事后的处理要及时、准确。对于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准确地处理是显示高校智慧的重要方面。事后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严肃处理相关人员,对于减少“破窗效应”有积极的作用。让制度去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违规的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才能保证校园的长久安定和谐。

虽然破窗心理对于校园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危害,但是只要我们从预防抓起,在以上的易发环节,多花工夫去解决和思考,巧妙的利用破窗心理,还能有效为校园安全管理做出有益的贡献。破除破窗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修补这扇“破窗”。即使改变不了环境,也要努力让自己变好。大家都能做到的话,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美好校园。

主要参考文献:

[1]George L.Kelling.Fixing Broken Windows[M].商周出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