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范文第1篇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去慢慢呵护。

一、在学校教育中,课堂就是自信教育的主要渠道。

在小学生自信教育的改革中,就是将课堂教育作为实施的重点,努力构建和谐教育的课堂,让学生自信地学习。

1.教学目标优先重视自信心的培养。原来的“应试教育”是以课本知识的授受、记忆为中心,有关技能以及非智力因素领域的教育目标就得不到重视。现在我们要提倡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新的三个层次:(1)态度和技能;(2)实用技术;(3)知识。尤其是具有自信的人,更适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他们在需要时知道如何通过图书馆和计算机获得信息。正是处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学业以及未来事业成功的第一要诀、第一内动力。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才敢于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2.教学过程全面促进自信心的发展。传统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传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课外作业。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自信心没有发展的时空。小学生自信教育应依据现代教育的新的三级目标层次,优先重视小学生自信心及良好行为的培养,以学生自信心的发展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与树立自信——维持与发展自信——强化与巩固自信。在这种课堂上,我们在优先重视学生自信心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究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开发潜能。

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也是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因素。

1.珍视学生的成功。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情,或根据教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给予的肯定评价,会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效应。

2.抓住每一个闪光点。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话:“这学生简直是一无是处”,“这学生调皮得让人受不了”……即使学生做得稍好一点也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对错误就非常重视。这样使我们错过了许多表扬学生的机会,打击了他们的自信。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去外地上公开课时,有位同学迟到了,站在门口显得十分难堪。这时,只见钱老师十分和蔼地说:“这位同学虽然迟到了,但确实十分喜爱学习,你们看,他跑得头上都冒汗了。这说明他心里急,想把迟到而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个迟到的同学,原以为必挨批评,却意外地得到了表扬,不仅消除了尴尬,而且很快积极地投入到听课中,成了课堂上最踊跃的发言者。 品味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对学生做错了事而又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不妨对其错误忽略不计,而对其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一方面加以肯定和赞扬。记得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叫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他愣了好一会儿没答出来,于是我就对他说:别着急,慢点来,你可以的。最后他终于结结巴巴地把答案说了出来。但是在事后,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说,在课堂上完全没必要叫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不应该为了他们而浪费时间。应该叫那些举手的,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换一种思维方式,如果将机会公平地分给每个人,那么即使是那些平时只缩在角落里的孩子,也会展现出令你赞叹的光芒。

3.教师的信任也是十分重要的。当老师十分信任地对学生说“我相信你能行的”,这是给学生的一种莫大的鼓舞和动力。记得在给学生面批订正作业时,我会对学生说:“多可惜啊,错了这么一点就不能得五角星了。你下次肯定能得到,对吗?”就这样,他们就慢慢地一点点地进步,可见,教师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三、家庭教育。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放心让孩子去独立完成各种事情,这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确信“我能行,我可以”。

2.积极鼓励,耐心帮助。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表扬和鼓励。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从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

3.适当标准,正确评价孩子。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家长要高度重视对子女的评价,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评价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只有对孩子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孩子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范文第2篇

因此,传统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也亟待改革。

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中去,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向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将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统一起来,对塑造其健康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现阶段,高校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就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敏感期,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可能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这种心因性的矛盾不但会给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困难,也有可能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埋下巨大的隐患。

然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时间不长,师资力量、理论基础等方面都还处在发展初期,不能有效地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同时,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和塑造完整人格的作用。随着社会群体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障碍问题也有严重化的趋势,大学生中因为心理原因休学、退学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因此,在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开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各学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体育教育成为承担大学阶段健康教育的主要科目。在当前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高校对体育教育的开展也做出了调整,不仅将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引入到学科工作的开展中,也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其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让一个人更加乐于亲近自然,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为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氛围,也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察到自身的身体问题,从而自发地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协调学生的群体关系,通过体育项目中的良性竞争和自我超越,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

另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的相继提出开始引导高校体育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现阶段大学中的体育课程正在逐步摆脱原本僵化、机械的体能训练模式,而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同时也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保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健康的心理。只有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康的人,这也将成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导向。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的健康教学活动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一)加速体育教育改革进程

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就是要引导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逐步由原本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体能素质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将单纯的、机械性的体能训练逐步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训练。这种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逐步提升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同时,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学课程

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进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与师生的竞技互动中,也容易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尽量用优势教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范文第3篇

健康,广义上来说不仅仅是指人的个人身体条件、生理行为没有缺陷和疾病,同时指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水平是正常合理的。健康从本质上来说,分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类,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够称为真正的健康。现今社会中,中职学生大多为八十九十年代的孩子,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大多数的学生的抗压能力较小,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浓,不能够吃苦耐劳,心智发展不成熟,在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生活压力时,较上一代更易出现情绪崩溃,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变迁,跟不上前进的脚步,甚至形成社会问题。

2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的联系

体育运动是需要人们身心投入的过程,在体育锻炼中,学生需要主动积极的参与各种项目,这样的主动性能够有效的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塑造良好的行为方式,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和其他人的沟通交流,相互协作,能够加强自身的心理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通过自身努力完成锻炼目标可以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活动也是需要吃苦流汗的项目,学生能够经其养成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最终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育活动能够促进人体的生理健康,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舒缓学业的压力,调节自身生活的节奏,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加强自身认知做事方式,这些都是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从简单到困难,从抵制到喜爱的心理转变,在不断成功进步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其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格,又增强其自信心和乐观态度。

3在体育运动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3.1教师要提升自身心理素质教师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导航者,体育教师必须自身具备了较高的心理素养水平,才能够正确的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不然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无处着手。中职学校应当对教师定期进行心理教学培训,加强体育教师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更新自己的课程理念和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品质素养,懂得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3.2更新教学方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老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这种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淘汰,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教学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同等地位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思考问题,解释他们的行为。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体育课与其他室内课程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让师生进行充分的接触交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更容易显露自身的个性特征,表现自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熟悉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把握机会进行交流,培养和学生的感情,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识,创立师生和谐相处的局面。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条件下,学生会主动探究知识,学习效果会大大地提升,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

3.3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生的行为表现合理,拥有着健全的人格,心理同具体行为相统一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正确认知自身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定。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有着正常的记忆力、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判断能力,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难题中体现着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情绪反应也是其心理健康的一大表现,只有保持着愉悦积极的心态,加强自我意志的锻炼,能够克服自己的懒惰性、畏难性,才能够从容面对学习的压力。保持情绪的稳定,维护心理健康,同老师同学维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知心朋友和学习伙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克服自身的缺点,以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

3.4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只有课程教学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在保证满足现实体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多设选修课,尊重他们的体育兴趣发展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比较辛苦的训练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那些体育锻炼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照顾学生的情绪,教育他们要试着克服困难,鼓励他们勇敢向前,才能够享受最终胜利的喜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陪同学生一起活动,做出良好的榜样,给予学生陪伴以及支持,增强他们的信息和勇气,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老师还需要采用多元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良好的个人兴趣的引导,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得学生享受克服困难的努力过程。对于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适当设置难度较高的项目来提升他们,对于那些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当适当降低训练的标准,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达到目标。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范文第4篇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教育 原则 方法 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更加重视和关注,促使众多高校不断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大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众多专家和学者开始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系统与全面,还有待完善。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以前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1]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就是要通过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使学生建立正确长远的人生目标,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换言之,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斥责与责备,而应该经过有效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问题,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态度所提出来的原则。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与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尊重性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即使学生拥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对学生产生轻视的情绪,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使学生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隐私进行保护,必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严格的保密,使学生能够在同学之间得到公平对待。只有保证尊重性原则,教师才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心理咨询。

(三)全面性原则

最后,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并不是针对于某个个体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心理教育课程时充分考虑到大众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不是仅仅针对与个别现象展开教育。

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个别学生给予特殊的帮助,要使其能够得到特殊的关怀,帮助其更快的克服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学生进行倾诉

倾诉法是心理学中较为常用的疏导方法之一,及引导学生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和心理问题,使学生放下心理沉重的包袱,同时也让教师掌握真实的信息,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要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足够的信任感和信赖感,愿意在教师面前吐露心声。教师必须要遵守尊重性的原则,面对学生的倾诉一定要平等看待学生,同时为学生保密。做到这一点,学生的倾诉才会更加直接,才会暴露更多的问题,才能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

从某种程度而言,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安全感和爱。这也是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慰藉,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爱。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能够感到温暖,才能够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才能够在遥远的异乡获得精神上与心灵上的支持。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愿意信任自己,并接受自己的关怀。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关心,更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关怀。[2]

基于此,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才会真正将教师当作朋友甚至亲人,进而获得更大的支持与鼓励。

(三)组织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多参与集体性的活动,通过集体性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友谊,使学生受到其他同学正面积极的影响,进而保持乐观、积极和开朗的态度,逐步克服内心的心理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班级中的学生开展足球比赛。通过足球比赛,学生能够在运动中释放内心的压力,缓解心中的疲劳,逐步克服心理问题。同时,在足球比赛中,学生还能够收获更多的友谊,使学生的交际变得健康。在健康的交际中,学生才不会感到孤独与无助,才会得到朋友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快速摆脱心理问题的纠缠,使其成为健康乐观的大学生。

此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在班会中分享自己最近的得与失,畅谈自己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团体的带动,能够得到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四)开展拓展训练

同时,当代大学生需要承受来自于家庭、社会、交际圈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通常让学生感到无力,这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就应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各个方面的压力,保持自己的本性。

因此,高校应该开展拓展训练。在时代的发展中,拓展训练已经被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它是增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不但能够在参与集体性活动中收获友谊,还能够在特定的训练项目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更有力的面对各种压力,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

这就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并且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增添相应的设施设备和场地,并安排相应的教练人员,为拓展训练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结束语

总的来说,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对其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新文. 论高职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