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一体化措施

城乡一体化措施

城乡一体化措施

城乡一体化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运维管理;城乡配网;一体化建设

1 2013年工作基本情况

1.1 配网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结合春、秋季集中检修及“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对所有配电线路和设备进行逐项检修消缺,共检修线路108条,清理树障7000余棵,实施宣传、监督检查210余次。组织开展配变负荷测量,及时发现处理配网重载、过载问题,全年配网故障停电同比降低22.9%。深入开展配电网专业诊断分析,全面梳理设备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下一步配网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提供可靠依据。认真落实迎峰度夏(冬)和有序用电方案,做好电网运行监控和负荷预测,加强重点区域设备巡检。开展迎峰度冬应急工程项目建设,确保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全市电力有序可靠供应。

1.2 直供配网及农网改造升级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2013年直供配网、农网改造升级、县公司自筹配网工程全部按期投产。直供区全年新建、改造配电线路74条、140公里,完成资金8904万元。河口区公司在全省率先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建设任务,全市提前一个半月完成年度建设目标,进度全省领先。新建及改造中低压配电线路228条、870公里,新增及更换变压器92台、16兆伏安。城区基本解决供电“卡脖子”问题,农村低压供电超半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低电压”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圆满完成悦来新城二期、秀水家园等4项小区配套工程以及沂州路步行街改造等20余项政府重点建设工程,为东营城市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1.3 智能配网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全面完成配电自动化建设任务,直供区累计完成配电自动化线路建设126条,实现自动化线路全覆盖。利津县公司完成县城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工程建设,其余县区公司建设方案通过省公司审查。结合省公司运监平台建设要求,对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等进行规范整改,累计完成各类数据、设备消缺1100条次。配电自动化主站在线率实现100%,终端在线率96.25%。全年馈线自动化累计正确动作80次,减少停电7150时户,减少电量损失约174万千瓦时,大大提高了配网抢修效率和供电服务质量。2014年1月5日,公司城市配电自动化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验收。

2 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1 配网发展不均衡,农村配网欠账较多

主要是农村配网电源布点有限,网架布局不合理,单辐射线路占比依然较高,10千伏线路联络率仅37%,N-1通过率仅24%,仍有30余条线路存在“卡脖子”问题,146条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超标,33台配变重载甚至过载运行。未改造的台区低压导线截面细、供电半径长,用电高峰时末端客户电压偏低。

2.2 客户对配网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客户对供电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司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强化提升。

2.3 配电专业化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五大”体系机构调整已经完成,但体系运转尚有待于进一步磨合提效,对县区公司的专业垂直管理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配电工程管理须继续加强,部分单位存在配网工程建设职责不够清晰、施工组织和安全管控难度大等问题。

3 2014年思路目标和重点措施

2014年,将始终坚持“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理念,以配网标准化建设和“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为契机,努力实现农村配网建设、智能配网应用“双突破”,着力解决配网供电“卡脖子”和低电压问题,全面提升城乡配网一体化管理水平,加快建成现代配电网。

3.1 加快推进城农网工程建设,实现城乡配网一体发展

统筹利用配网基建、农网改造升级、大修技改等资金,加强电源布点和结构优化,加快变电站配出线路建设及改造,提升线路转带负荷及供电能力。加快台区新增布点、变压器更(轮)换增容,年内将全市农村低压户均供电容量提高至1千伏安以上。重点解决农村10千伏线路“卡脖子”、联络率低、配变过载、末端电压低等问题,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6千伏线路升压改造,持续改善农村配网设备健康状况,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市配网一体化发展。

3.2 加快配电自动化建设,不断提高实用化水平

上半年完成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垦利县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建设,实现县城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全覆盖。组织开展智能配网建设“回头看”,持续梳理和完善网架结构。加强配电自动化系统调度和运维管理,完善配电自动化运维制度规范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系统实用化应用,遥控使用率达到100%、馈线自动化正确率超过92%。加大智能配网技能培训、技术交流力度,不断提高配电自动化实用化水平。

3.3 加强设备运维管理,提升配网管理水平

加大配网设备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开展配电网深化诊断分析,从降低客户故障、减少设备故障等方面入手,查找、分析配网存在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加快整改措施落实。大力开展配网带电作业,完善市县公司带电作业装备及工器具配置,全面提升配网带电作业水平。深化PMS系统、电网GIS系统应用,实现业务流程信息化、标准化。继续深化配网应急抢修指挥平台应用,完善抢修制度规范和作业流程,不断提高配网抢修效率。

3.4 加强需求侧设备治理,减少客户设备对电网的影响

按照省、市政府职能部门关于客户接入、管理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指导、监督客户做好新接入设备的配置和选型,严把验收送电关,确保设备“零缺陷”接入电网。督促客户做好设备运维、更新改造工作,提高客户设备健康水平。督促客户做好负荷调配以及无功补偿装置运维工作,对于冲击性负荷采取加装就地无功补偿、软启动装置等措施,提高客户电压质量、功率因数和三相负载平衡度。

城乡一体化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物流;一体化;聊城市

[DOI]10.13939/ki.zgsc.2015.42.201

城乡物流一体化是指通过纵向约束手段,统筹安排好“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培养联盟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破解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之间的分割、分离,密切各环节主体之间的协作,把各个物流孤岛联系起来,求取区域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实现城乡物流的无缝衔接。

1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优势(Strength)分析

1.1聊城市稳定增长的经济态势,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目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全市经济“逆势上扬、进中向好”。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516亿元,增长9.4%,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6.2亿元,增长15.2%,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国税、地税收入均突破百亿元,其中国税收入完成105亿元,入地方库部分增长22.2%,增幅居全省第2位;地税收入完成103亿元,增长16.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3.6%,实现了速度质量双提升。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400亿元,达到446.6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聊城市的经济仍能稳定增长,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大环境。

1.2信息技术的革新,给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便利

电子商务快速兴起,2014年年底,聊城市电商企业达到3440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4.7亿元,增长12.7%,增幅居全省第4位。电商的发展,为快递配送服务业带来新的活力,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便利。

1.3优越的区域交通环境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便利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唯一一个“一区一圈一带”政策的叠加城市,也是山东西部隆起带中最大的城市。聊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会,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山东省东引西拓的“桥头堡”。2013年,聊城市以构建“双百大城市”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5521”工程,再造交通优势。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郑济高铁、京九高铁、聊城至石家庄铁路、德州经聊城至郓城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复航、徒骇河通航。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东西的青银高速、济聊高速等5条铁路和5条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丰”字形的高速体系。聊城军民合用机场、京杭运河和徒骇河复航等也列入了上级规划,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聊城水陆空立体大交通体系日渐形成。全市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济南―聊城―馆陶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向东与京福(北京―福州)高速相连,向西与京珠(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相接,使聊城成为呼南应北、承东接西的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些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2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劣势(Weakness)分析

2.1物流基础建设薄弱,影响了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

聊城市农产品物流,乃至整个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并且绝大多数企业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较少。城乡物流服务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商贸流通,也影响了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2.2城乡物流组织方式上的差异,给聊城市城乡物流对接带来一定困难

聊城市城乡物流在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给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带来困难,主要表现在 “三个脱节”。一是组织空间脱节。聊城市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单户的农产品产量不高,且品质不一,而城市物流具有一定规模和品质要求,需要汇集千家万户生产的产品。二是组织时间脱节,城市物流时间比较稳定,农村物流受季节影响很大,淡旺季明显。三是组织机构脱节,目前原农村供销社机构和个体经营者为农村物流的主要组织者,他们往往实力较弱,很难组织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而组织城市物流的往往是实力雄厚的专业或兼营物流企业,两者在人力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都不在同一层次上,所以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困难较大。

2.3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缺乏,阻碍了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目前,聊城专门从事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寥寥无几,农产品物流人才的缺乏更加严重。聊城市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标是规避市场风险、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产品流通费用、提高农产品流动效率、降低农产品损失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批物流专业人才来完成。

2.4重交易场所建设、轻物流配套措施,造成交易与物流断裂

目前,聊城市在乡区镇一级,建设的农村商品市场,往往只提供一个交易的物质平台,如门面、柜台和交易日期,而支撑交易的物流配套措施则被忽视。比如,农产品的储存、加工、包装、市场营销、物流信息传输等物流环节均未得到足够重视。

3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3.1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第一,聊城市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一区一圈一带”战略红利加速释放,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据统计,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4∶51.5∶36.1。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崛起。全市上下坚持把转变方式和调整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经济发展不仅速度快、效益好,而且产业结构、产业层次都有了明显提升,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二,聊城市“双百大城市”蓝图的勾绘,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网络基础。山东省政府正式印发《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对聊城市过境对外交通将更加完善,与京津冀、长三角洲、中原等城市群的沟通联系更加紧密,聊城约半小时通达济南,一个半小时通达北京,一个半小时通达郑州;对于人流、物流等运力极大增强,尤其是铁路、水运这种集约化运输方式承担运输任务比重的增加,更优化了聊城市客货运结构。聊城市的“双百工程”为聊城市交通运输业锦上添花,同时也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交通网络基础。

3.2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Threat)

第一,金融抑制造成的农村金融空洞化严重,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要找到城乡均衡供给的平台,面临一定的困境。资金对农村物流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但由于“金融抑制”导致的农村金融空洞化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绊脚石,因而必将对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同时,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设置了一道屏障,使农村物流的发展雪上加霜。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要求城镇和农村有平等的融资体制,但是农村金融空洞化实质上剥夺了农村物流和城镇物流平等发展的客观基础,因此,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要找到城乡资金供给的平台,将面临一定困难。

第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提升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中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层次面临重重阻力。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聊城市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部分乡镇物流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落后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将大大削弱农产品物流的竞争力,限制农村物流服务能力向纵深层次的发展和提升,提高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中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层次面临重重阻力。

4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对策措施

4.1统筹城乡物流发展规划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物流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要把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纳入物流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从战略高度,制订出统一的城乡物流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全市物流系统,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农村物流集散网络和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做到统一规划公路网络布局,尽快形成有效联结城市与农村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城乡空间形态上的一体化。同时,依托城市商贸市场和农村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构建优化农村物流集散网络和城市物流配送网络,一方面有效发挥城市物流对农村物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城市流通网络及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向农村延伸。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功能,实现政府的有效干预,在组织协调与宏观规划等方面,稳步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

4.2加大政策扶持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财政与金融支持是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保障。因此,聊城市政府应加大对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投资力度。通过设立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促进委员会以及税收减免或优惠等手段,对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在农村物流急需设施和关键技术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应给予适当的贴息扶持或资金上的财政担保。对于从事农村物流服务的企业,要通过实施一定政策倾斜,以改变其在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的不利状况。

4.3强化人才支撑

随着聊城经济的发展,聊城物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物流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城乡物流一体化专业人才更是奇缺。因此要求聊城市加快出台城乡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开展城乡物流方面的产业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推动物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加快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4创新发展模式

创新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模式,保证整个物流体系和各环节的顺畅。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一是“农户+合作组织+城市零售终端模式”,二是“农户+合作组织+公司+城市零售终端模式”,三是“城市农资工业品生产企业+城乡配送中心+农村零售终端模式”,四是“城乡配送中心+乡村超市+城市生鲜便利店模式”等。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通过借鉴物流联盟和供应链动态联盟等新型物流组织形式和纵向约束手段,加强对联盟或供应链核心企业培养,密切各环节主体之间的协作,融合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实现城乡物流的融合和整体优化,取得城乡物流效益的最大化。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探索出符合聊城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的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模式,更好地促进聊城经济发展。同时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物流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涉及的一些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分析。

参考文献:

[1]Eiichi Taniguchi,Russell G.Thompson,Tadshi Yamada,Ron van Duin.City Logistics―Network Modelling and Intelligence Transport Systems[M].Oxford: Pergamon Press,2001:1-47.

[2]白晋湘.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4-65.

[3]王忠伟.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内容体系的战略探讨――以成都市为例[J].中国商贸,2009(17):108-109.

[4]李煜,胡洪林,等.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J].中国市场,2015(15).

城乡一体化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广州;对策

注: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2GJ02)的成果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求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广州市是推进新型城市化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已出台一揽子的“1+15”新型城市化政策体系。在这个政策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深化广州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措施的对策。

一、深化广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措施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城乡发展差距无非来源两种方式,一是在市场化、工业化进程中自发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城乡发展差距;一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制度安排及政府干预形成的带有特殊性的城乡发展差距。对我国来讲,我们更偏向与后者,即城乡差距是政府通过“超经济”的行政力量从而引发的一种城乡之间不公平、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关系。所以,统筹城乡差距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而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即是明确地凸显了政府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平等发展中进行统筹策划和积极推进的主导作用。因此,深化广州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措施改革的进程中,广州市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具体来讲要敢于直面传统体制安排和政府干预所形成的城乡非均衡、非协调发展的历史事实,重点发挥“城市反哺农村”的作用,扭转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促动城乡走向协调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然,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统筹城乡的具体措施上单一性投入。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说法,城乡公共产品、服务供给中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是供给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直接予以供给,也可以形成政府、市场、乡村自治力量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局面,从而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二、深化广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措施应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需要先优化其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一体化的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必须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完善三次产业的布局,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比如传统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机融合;服务业、农业与加工工业的互补性融合,把农村的农业生产链条不断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加速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规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枢纽,以小城镇建设为方向。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多样性、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空间枢纽,如广州市白云区有人和镇、太和镇、钟落潭镇、江高镇等四个镇,都是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因此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从而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同时,它对周边农村和乡镇也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腾飞,实现农业和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双向共同发展。

三、深化广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措施要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即是统筹城乡土地配置战略,要求在城乡一体化战略框架下,本着公平、和谐、高效的原则,在城乡之间土地的利用上协调配置,进而实现城乡土地优化利用。具体来讲,通过城镇村体系建设,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广州是城、镇、村共同存在的复合体,三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当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城市产业就会依次向小城镇和农村转移。因此,对于大量的农村土地,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这既有利于培育和壮大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土地集约利用,也能拉动农村需求,拓展就业空间,进而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用地方面,广州城区建设用地需求旺盛,农村用地较粗放,如果能够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快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可促进城乡之间土地指标和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

四、深化广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措施必须统筹公共设施服务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一项基本人权,即城乡居民应平等获取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健康权、基本教育权和基本生存权。目前,广州市无论服务体系还是供给能力,都无法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基本人权。因此,统筹公共设施服务即政府根据现阶段财政的支撑能力,参照城市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安排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标准,不断加大农村地区投入和建设,才能缓解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距, 保障农民与城市居民获得大致相当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参考文献:

[1]蔡雪雄,邵晓.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新研究动态[ J].经济学动态,2008(1)

[2]中共成都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成委发[2008]37号

城乡一体化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认识误区 发展 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将城市建设照搬照抄到农村,只要是城市有的,农村也一样复制,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盖高楼,追求外在形态的一样化,而农民的生活并未得到改善甚至是增加了不少负担。这是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和做法,是一种形式主义。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由于我国长久以来非均衡发展形成的,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性。城乡一样化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逐步缩小或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并不是乡村仿造城市、乡村看上去和城市一样就是城乡一体化。现阶段,城乡并存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乡村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优化变迁会渐进地发展为城市。城乡外在形态的一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的但不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城乡权益地位、文化、社会等内在差异的缩小和趋同。

误区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抑制城市、发展农村。对城乡一体化还有一种较为典型的误解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势必要城市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就会抑制城市的发展,城市只能原地踏步甚至是扛着沉重负担等,相应地在城乡一体化措施上只注重如何发展农村而基本不关注城市。这显然是有问题的。现在确实是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但不能割裂城和乡来谈城乡一体化。城乡发展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城市发展了才能给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乡村发展了,粮食充足保障了,农民收入提高了,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增多了,就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城乡一体化(rural-urban integration)的定义,城乡一体化是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笔者认为这个定义还是比较准确的。它站在城和乡两个系统的角度,指明了二者的普遍联系和协调发展,并指出城乡一体化是一种新型城乡关系。但是,它没有说明由乡到城的发展转化,没有揭示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存在不同阶段和目标、是一个城乡逐步接近的动态过程。

社会学者、经济学者、规划学者、生态环境学者等也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社会学和人类学者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结合各家观点,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以承认并适度保持城乡并存为基础,以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其弊端为出发点和目标,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按照系统的辩证的科学思路和方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在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措施,稳定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政策措施在城乡之间平等一致、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发展成果在城乡之间平等共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和结果。

(二)城乡一体化的特征

1.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城乡一体化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城乡一体化是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在大家所谈的城乡一体化大多是城乡关系进入高级阶段后所呈现出的状态。现阶段的城乡一体化只是城乡分离、对立仍占主导地位时的一体化,现阶段采取的城乡一体化措施可能就不适用于来推进未来阶段的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必然促使城乡关系发生由分离对立到相互促进转化再到趋同融合的渐变。认识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可以指导我们在城乡一体化的不同阶段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2.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性。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观点也是绝大多数人认同的。所谓“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或消除城乡差别,使城乡逐步接近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连续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有因果关系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跨越”。

3.城乡一体化的系统性。城乡一体化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景观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系统,是一项涉及社会深刻变革、利益重大调整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所以不能单纯从某一个角度看待城乡一体化,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多样性。在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的中国,不可能有统一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即使在省域范围,也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可能套用一个模式。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城乡一体化模式必定是多样性的。各地只能在大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科学创新,走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和道路。

5.城乡一体化指标的相对量化性。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结果,是一种城乡状态。制定或评价某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成果,可以设计出规划建设一体化指数(指标),产业发展一体化指数(指标),公共服务一体化指数(指标),社会管理一体化指数(指标)等多个指标体系,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出基础设施投资占比、村内道路铺装率,排水管道覆盖率,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人口比重、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等更多的指标,但这些指标只能是相对的,是与一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到某一阶段必须要有对应的指标和目标;但是,城乡一体化更多的是定性的、描述性的,城市与乡村、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在政策、文化和文明、地位以及身份的实质平等、社会心理等方面是否一体化是不可能量化的。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须关注的问题

一是要重点关注农民增收问题。在现阶段,消除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方面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我们要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条主线,深化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形态的都市现代农业和适合区县功能定位要求的各类产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来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鼓励农民创业;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帮扶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农民社保、医疗、救助等水平,使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要重点关注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泛泛来讲,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建议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户籍制度,取消农业与非农的户口性质差别,实行以居民身份证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消除由于我国居民身份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权益的不平等。二是研究探索流动人口管制制度。人口是随着就业和福利在流动的,应该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解决因人口流动产生的在能源、交通、就医、就学、就业、居住、治安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要重点关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问题。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所要求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包含的水、电、邮政、市政、公共交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生态等基本都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范畴,都需要大量的建设和运营资金。这些资金怎么解决?按照经济学理论,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是政府;准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承担部分成本,受益人承担其余的成本。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公共产品一直由国家承担,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或政府控制的企业提供,而在农村却由农民自己解决,所以也就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缺乏和滞后。因此,加快推进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体化,必须重点关注资金问题,实际上也是可操作性的问题。在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完全由财政投入并且还要加快一体化进程,应该还存在难度,需要通过机制创新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宋戈.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反思.农机化研究,2005(2)

城乡一体化措施范文第5篇

本年,中心延续七年就“三农”工作下发1号文件,但与从前分歧的是,推进城镇化成为“三农”工作的主要一环。这标明,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加速发展中小城镇,敷裕农民、转移农民曾经上升为今后“三农”工作的主要思绪。我省近几年的实践证实,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关于集聚和整合生产要素,带动周边地域发展,促进乡村残剩劳动力转移,优化农业产业构造,完成城乡经济和市场协调发展具有非常主要的意义。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突出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速新农村建立措施,完成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立互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依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发扬好城市对乡村的带举措用和乡村对城市的促进效果,进一步减少城乡差异。到上一年为止,我省已累计在近4万个天然村开展了新农村建立试点,极大地改善了乡村一些当地的人居和生态情况,城乡差异进一步减少。要持续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把城镇化建立与新农村建立结合起来,做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地盘供给要向新型城镇化建立倾斜。要加大新型城镇化建立的地盘供给力度,各级国土资源部分要尽快将城镇地盘应用规划修编效果上报到省,省国土资源厅要增强力量,力争在三月底前完成悉数市、县城镇地盘应用规划修编审批工作。要扩展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优先安排农民安顿用地后,残剩增减挂钩目标优先用于小城镇建立。要高度注重“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有用处理耕地占补均衡问题。要高度注重节省集约应用地盘,搞好闲置地盘的清算应用工作,依法依规多用地、用好地。另一方面,要创新新农村建立的发展思绪。本年,将持续安排8000个天然村,开展新农村建立试点,推进乡村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促进城市基本设备向乡村延长,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掩盖,城市文明向乡村辐射。还,要在发展新产业的基本上,做大搞活城乡市场,把新农村建立发展起来的新产业面向市场,促进镇-乡-村联动发展,不断提高新农村建立的条理和程度。

第二、要着力加速现代农业建立措施,完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建立现代农业的进程,既是革新传统农业、改变农业增进方法的进程,也是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资源要素向乡村分散的进程。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还,把产业集聚和区域集中作为切入点,努力在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程度上有新打破。一方面,要加快农业与现代工业的交融。要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积极推进品牌运营、市场营销和成本运营三大战略,持续施行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划大、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坚持一批产业集中度高、联系关系度强、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构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据有率的区域性农业产业化品牌。加速推进农产物改变为工业品,农民改变为农业工人,不断加速农业产业化历程。另一方面,要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系统。要以施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龙头,加速调整农业构造,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发扬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效果,提高农业的规划化、专业化程度、企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的改变。要在有前提的对乡村产业辐射强的城镇,加速坚持大宗农产物买卖市场和集散中间,不断添加务农收入,提高农民经济位置,从基本上减少城乡差异。

第三、着力加速乡村改革措施,完成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推进城乡改革联动。乡村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进程,必需坚持城乡联动,统策划划。一方面,要优化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情况。依照严厉审批、部分试点、封闭运转、风险可控的准则,规范乡村地盘治理准则试点,完善乡村地盘流转准则,在现有家庭承包运营地盘的基本上,完成地盘资源的优化装备。还,要开展农民宅基地置换城镇商品房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乡村金融改革,支持市县建立并用好融资平台,为城镇基本设备和产业项目建立筹措资金,更好地推进城镇发展。另一方面,要着力废除城乡体制壁垒。要把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改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打破口,在供应公共服务、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扩展城镇住房保证掩盖、完成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让进城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居民统一权益,使城镇化效果更多地惠及乡村和农民,真正完成“进得来、留得住、有工作、能增收”。

第四、着力加速城乡统筹发展措施,完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同向。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使城乡差距不断减少,城村夫均公共物品趋于合理,城乡居民权益趋于对等。一方面,要科学编制地盘应用总体规划。要加速设区市地盘应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立、农田维护、产业堆积、村子散布、生态修养等空间结构。经过科学规划,完善公共设备,提高绿化程度,美化城镇情况,加强城市承载才能,努力把小城镇建立成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消费中间、生产要素集散中间、“三农”服务中间、社会保证和公共社会服务中间。另一方面,要加速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活动。要加速坚持有利于资源要素向乡村装备的鼓励机制,指导资金、技能、人才、治理等要素向乡村堆积。县政府的公共财务更多地投向乡村,地盘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乡村基本设备建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持续加速城乡一体化试点措施,争夺用几年时间,将南昌、新余打形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