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儿童关爱教育的方法

特殊儿童关爱教育的方法

特殊儿童关爱教育的方法

特殊儿童关爱教育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 家长教育 误区 做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59-01

特殊儿童也叫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是指听力、肢体、精神、视力等有残障或病症,需要特别护理的小孩。研究表明,家长主动参与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对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特殊儿童的家长要从特殊儿童的身体和智力的实际出发,及时给予他们教育和训练,让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1 特殊儿童家长参与教育的误区

特殊儿童家长是儿童最主要的教育者,是特殊儿童生活中最早遇到的重要他人。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仅能使家庭获得更多关于特殊幼儿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的信息,能有目标和有针对性地促进特殊幼儿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为特殊儿童的发展构建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促进特殊儿童积极健康的发展。然而有很大一部分特殊儿童家长,要么参与积极性不高,要么不知道该如何参与,甚至有些特殊儿童的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托付给康复机构的老师。这就出现了这些孩子往往进步速度较慢,情绪波动较明显,相反,家长参与程度较高的特殊儿童,其康复训练效果较明显,在训练中较配合,情绪较稳定。因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单靠有限有康复机构的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家长的参与,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只有这样,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 家长参与特殊儿童教育的一些做法

2.1 调整心态、转变观念

有特殊儿童的家庭,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教育上,都给家长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有些家长情绪上表现为不安、沮丧、恐惧;心理上感到失落、无助、伤感。甚至有些家长一下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不愿面对大众,为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害怕受到别人的冷眼;不让孩子参加室外活动,害怕孩子受伤。这样无形中就抹杀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失去了感知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权利。因此,家长要调整心态,转变观念,不顾影自怜,要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激励孩子奋勇拼搏。

2.2 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

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对正下药,更好地对孩子展开教育和引导。特殊儿童常见的心理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特殊孩子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发现自己身体上与其他正常的孩子不一样时,当他们发现别的孩子轻松能做到的事情自己花很大的力气却做不来时,他们就会对其他孩子产生羡慕,随后越来越多的挫折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打击,使他们越来越缺乏自信,自卑的心里也慢慢产生。

其次,特殊孩子的自尊心较强,容易受伤。因为身体的缺陷,他们渴望得到人们的关注,渴望得到尊重。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会刺伤到他们的幼小的心灵。所以,特殊孩子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尽量保护他们那颗容易受伤的心。

第三,特殊孩子的依赖心理较强。由于身体的原因,在生活中,特殊孩子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于是他们潜意识里有一种依赖的心理,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同学。

2.3 转变角色,主动参与特殊儿童教育

家长既是父母,又是老师,他们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特殊儿童的家长要面对现实,摆正心态,积极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耐心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给孩子更多的父爱和母爱,相信“爱会创造奇迹”。

2.3.1 关爱不溺爱,给予孩子无差别的教育

家长对特殊孩子给予关爱和呵护是必要的,但要爱之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过分的溺爱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和自立能力。因此,在家里,父母尽可能公平一致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要因为特殊孩子就特殊对待,让特殊孩子从小要就生存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

2.3.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生活中当特殊孩子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家长要多给孩子鼓励,帮助孩子选择坚强,与孩子一起战胜困难,切忌过于怜悯,凡事代劳。同时家长应多给孩子讲一些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让孩子看一些励志影片,给孩子灌输精神粮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2.3.3 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有所成,得以安身立命

上帝是公平的,它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特殊儿童虽然在某方面有缺陷,却往往在另一些方面比一般人灵巧。如,失聪的人视觉特别敏锐,失明的人触觉和听觉特别敏锐,自闭儿有的在数理方面具有资优的表现。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接授良好的教育,使他们能学到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得以安身立命。

2.3.4 鼓励孩子参加群体活动,促进情商发展

让孩子参加活动,融入群体,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感受团队的力量,增强责任感,增长适应社会的生存本领。

2.3.5 配合学校教育,家校教育同步进行,以达教育效果最优化

特殊儿童关爱教育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 美工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109-02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更加关注特殊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特殊儿童美工教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特殊儿童的美工教学仍存在问题。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致使父母对其过度的照顾,从而导致特殊儿童无法独立完成某件事情。因此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有效提高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效果。

一 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

特殊儿童美工教育是指对某些与正常儿童在某些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的美工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更加关注特殊儿童的生存问题。对于特殊儿童而言,艺术是其认知与情感的另一种表达“语言”。因此,可以通过特殊儿童美工教学,正确引导特殊儿童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丰富特殊儿童的感性经验与情感体验。绘画作为美工教学中的一部分,对于特殊儿童观察美好事物及收获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手段,特别是部分特殊儿童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其内心所想,因此,绘画作为能够帮助特殊儿童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成为特殊儿童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实践中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的缺陷、父母对特殊儿童的溺爱、特殊儿童的兴趣不浓厚以及美工教学模式落后四个方面。

二 特殊儿童美工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1.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的缺陷

在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缺陷。一般而言,对于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与正常儿童在某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其差异主要表现为情绪、行为和语言等方面存在情绪波动大、行为过激和语言障碍等。其二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如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及肢体残疾等。对于这两种特殊儿童的美工教学,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存在各种缺陷,在美工教学过程中,特殊儿童不能够将所学习的内容完全掌握,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效果。

2.父母对特殊儿童教养方式的影响

一部分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所以特殊儿童的父母对其的关爱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父母给予孩子的关爱,但是如果父母给予特殊儿童过度的关爱,就会使关爱变成溺爱,而溺爱对特殊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更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部分特殊儿童的家长对于其有某种障碍或残疾的孩子采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对待方式,从而剥夺了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制约作用。教学中无法独立完成美工作业,导致特殊儿童美工教学效率不断下降。

还有一部分父母觉得孩子有绘画天赋,或想培养其艺术特长,于是不断地带孩子去上各种艺术班,以至于孩子在课外接触的绘画等内容和技巧比课堂上接触的还要丰富,因此造成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特殊儿童兴趣的影响

在对事物的学习过程中,兴趣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其重要程度更是不容忽视的。美工教学课程能够通过美工教师的讲授与对美好事物的展现,不断地激发特殊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特殊儿童对于绘画的兴趣浓厚与否,关系着美工教学的效果。如果特殊儿童对于绘画课中的某些事物不感兴趣,而美工教师强求特殊儿童去画其不喜欢的事物,则会导致特殊儿童逐渐对绘画失去兴趣。特殊儿童由于其特殊性,表达情感的方式与其他正常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特殊儿童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行为过激等情况,导致美工教学无法继续进行。

4.美工教学模式的影响

美工教学与普通小学的美术课不同,尤其在对待特殊儿童的美工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美工教学模式提高特殊儿童对美工的兴趣。目前存在于我国的美工教学,由于教学模式受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美工教师仍以自己为主体,不顾特殊儿童的接受能力与兴趣,一味地向特殊儿童灌输绘画方法,而教学模式的落后与教学方法的呆板,使特殊儿童容易产生反感与抵触,进而限制了美工教学在我国的发展。

三 解决特殊儿童美工教学问题的措施

1.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

教师应对特殊儿童的想法以及需要进行了解,根据其想法与需要,给予特殊儿童相应的关心与照顾,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的美工教学,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效果。

2.锻炼特殊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

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缺陷,特殊儿童的父母对孩子产生过度照顾的心理,为特殊儿童考虑好所有的事情,处理好所有的问题,使特殊儿童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导致特殊儿童在美工教学过程中出现无法独立完成美工作业的问题。因此,锻炼特殊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特殊儿童自身存在障碍或残疾等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有缺陷就需要父母无处不在,特殊儿童的父母对其子女进行相应的照顾是应该的,但是不应该对其过于溺爱,对于有些事情,特殊儿童是能够自己处理好的。所以,父母应加强培养特殊儿童的动手能力,锻炼其独立自主的能力,从而使特殊儿童在美工教学课程中能够更好地学习,更加出色地完成美工作业。

3.通过童话般的语言培养特殊儿童的兴趣

特殊儿童对于绘画的浓厚兴趣,关系着美工教学所产生的效果。在绘画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考虑特殊儿童的兴趣,强制让特殊儿童完成某项任务或作业,由于特殊儿童自身的缺陷问题,可能会因为情感方式表达的不正确,致使美工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因此重视培养特殊儿童的兴趣是极其必要的,美工教师可以通过有趣幽默的童话语言培养特殊儿童的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如今的动画片内容愈加丰富多彩,吸引特殊儿童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内容也是培养特殊儿童兴趣十分有效的方式。同时,对于特殊儿童创作出的美工作品,美工教师要用童话式的评语进行点评,将每个特殊儿童的进步都记在心里,并且对有进步的特殊儿童给予温馨的表扬,增强特殊儿童的自信心。

4.改变美工教学模式

由于目前我国的美工教学模式仍受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美工教师不顾特殊儿童的接受能力与兴趣,采用落后的教学模式与呆板的教学方法,使美工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改变美工教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特殊儿童的美工课而言,美工教师应以特殊儿童为主体,照顾特殊儿童的接受能力与兴趣,从而提高特殊儿童的美工课成绩,进而提高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效果,促进美工教学在我国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四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更加关心特殊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致使父母对特殊儿童产生溺爱与照顾的心理,从而导致特殊儿童对父母产生依赖,即使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情也不动手去做。并且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使美工教学产生了一些问题。对特殊儿童美工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刻不容缓,对于我国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雪、万谊.特殊儿童家校互动模式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5):54~57

[2]韩艳梅.小班化在美工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5(1):38~39

[3]王丽萍.贵州省遵义市特殊幼儿教育现状调查探究[J].科技视界,2015(5):11

特殊儿童关爱教育的方法范文第3篇

特殊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与普通儿童有较大差异、在正常范围之外的儿童。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残疾儿童和超常儿童、问题行为儿童等。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怎样来树立特殊儿童健康的心理呢?

健康的心里是指人的知、情、意三者内在关系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体内外环境保持平衡和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经历和愉快情绪。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特殊儿童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前提。

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等儿童自身的缺陷对他们的学习和认识活动,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情绪、个性及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现我就当前特校儿童常见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及其如何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特校儿童常见的心理特征

自卑而孤僻是特校儿童最常见的心理特征。他们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认为自己永远比健全人差,加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毕业后就业的限制及社会传统的偏见,使之丧失自信,遇事畏缩,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由于这种自卑心理和残疾原因,特殊儿童不愿和健全人沟通,喜欢独处,久之形成不合群的性格。敏感而多疑是特殊儿童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不管与自己有无关联,都会表现出猜疑和焦虑情绪。这是因为特殊儿童生理上的缺陷造成对客观事物感知不全面,容易产生错觉,加上残疾的缺陷,使特殊儿童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缺乏抽象逻辑思维,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当发现孩子有残疾后,会产生负罪感,认为孩子的残疾是自己疏忽造成的,有“赎罪”心理,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养成特殊儿童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依赖性,缺乏自立自主能力。特殊儿童情绪不稳,容易急躁冲动。如自认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就过分激动,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甚至大打出手,常常表现出过度激动。

总之,特殊儿童中产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特殊儿童残疾缺陷的自身因素,也有父母的管教方式和教育态度等家庭因素,以及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人们对他们的态度等社会因素。

二、用爱构建良好的教育途径

教育途径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渠道,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育组织形式。?特校教育里面的教育途径又将是怎么样的呢?

1.引导特殊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树立自信心。我认为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特殊儿童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同时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让其也有自豪之处,从而认识到自己虽有缺陷,但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特殊儿童受残疾的局限、认识能力较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所获成功的几率不高,教师应从特殊儿童的长处和优势入手,积极为他们创造一些有利条件,适时采用激励手段,让特殊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逐步树立自信心。同时要用典型生动的事例,如海伦凯勒、张海迪,以及身边的残疾人成功的事迹,激励特殊儿童克服生理残疾,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形成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

2.优化教学方式,努力提高特殊儿童的知识水平。提高特殊儿童的文化知识水平,是消除特殊儿童心理障碍,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师应根据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制定相应合理的学习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运用特殊儿童的生理补偿功能,采用演示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手段,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特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消除畏惧、紧张情绪,树立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协作互助,在愉快的氛围中交流感情,获取知识,增进友谊,构筑爱的桥梁,培养特殊儿童的健康心理,促进特殊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

3.努力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进行社会交往。必须努力丰富特殊儿童的课余生活,为特殊儿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提供机会。教师要结合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别给予合理的教育教学,培养特殊儿各方面能力。

4.特校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健康的心态影响特殊儿童。作为与特殊儿童朝夕相处的教师,往往是特殊儿童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时时处于特殊儿童的观察、注意之中,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特殊儿童。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健康心理是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5.教师要密切联系家长,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特殊儿童许多心理障碍的形成,和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采取溺爱的或独裁的,甚至拒绝的态度,特殊儿童就会表现出适应性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等特征。因此,可通过家访或开家长会的方式,帮助家长了解特殊儿童心理特征,学会一些有关特殊儿童教育方法的实用技巧,使之能更好地和自己的孩子沟通,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特殊儿童关爱教育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特殊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但是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须综合治理,方能解决问题。以何种态度对待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大量调查与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良策。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对待留守儿童不宜“特殊化”。

1 对待留守儿童,言语上不要“特殊化”

首先,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导致有意识的、科学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留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其次,家庭教育环境缺失。外出经商、务工、学习的家庭多半是当地经济萧条、家庭经济贫困、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才背井离乡。外出者中也有一部分通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明显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而更多的农民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再加上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代养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再次,部分留守儿童亦因学校教育质量低、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及教师素质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生的自尊被践踏,学生的行为无法管束,逃学、辍学、失学现象时有发生。留守儿童几乎成了“坏孩子”的代言人。如果人们一直把他们强行划分到“留守儿童”之列,势必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更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最后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正如对一个孩子经常说:“你属于差生。”这孩子哪来学好的信心呢?

2 对待留守儿童,态度上不要“特殊化”

大多数“留守儿童”得到的仅是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很多人总是责怪“留守儿童”不好管教,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吗?父母不在他们身边,他们得到了多少关怀与爱?我们又怎能责怪他们的父母呢?他们的父母出门打工,是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主要经济来源。我们有几人对留守儿童是心平气和的?他们一不听话,大多数人就会说:“就是你父母没把你教好!到你父母那去!让他们教你!”这些言语会无形中会伤害孩子。而我们对这些“留守儿童”,可能会睁只眼闭只眼,他父母都管不了他!我们能管多少呢?逐渐就对他们冷漠了。

3 对待留守儿童,行动上不要“特殊化”

在学校中,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学校和老师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使得部分老师也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没有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他们也选择了遗弃他人、抵制他人、抵制学习、抵制学校。从目前来看,要解决“留守儿童”这个教育难题,家长、学校、社会就应全部参与进来。这当中,对“留守学生”而言,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但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最好不留痕迹,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是一视同仁、没有特殊化的。我认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增加校园的书香气

多学知识让心灵找到归宿与寄托是对“留守儿童”最好的礼物,可以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为此,学校要加大阅览室和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多订阅一些报刊,多增加阅报栏,在食堂内安装有线电视。学校还可以创办文学社、书法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等,举办元旦晚会、体育运动会、歌手比赛、主持人大赛、演讲大赛等各种有益的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意识到,他们是集体中的一员,没有人把他们当成另类。

3.2 再多一点关爱

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需要他人的关爱与温暖。正因为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能时时得到父母的爱,他们的心灵才会变得更敏感、更脆弱。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努力让他们睡得安心,吃得甜心,学得舒心,玩得开心。教师应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自尊自爱,体谅父母。感恩他人,关注社会。

3.3 教育者要时时提醒自己,他们是“留守儿童”

特殊儿童关爱教育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工作 儿童 群体 外出务工人员 出国人员 流动人员 经济全球化 市场化趋势

 

一、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4年11月,省妇联成立了由省妇联主席任组长,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的1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的特殊群体家庭教育工作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留守孩”家庭教育、“服刑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等课题的调研。采用访谈、实地考察、上门走访、召开会座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先后在厦门、福州、泉州、莆田、龙岩5个市、部分县(区)及福建省女子监狱、榕城监狱和专门收容抚养无家可归的服刑人员子女的闽侯县善恩园,发放调查问卷1万多份,走访家庭100多户,与300多个儿童和400多位家长座谈。 

调查结果表明,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活艰难、中途辍学。相当部分流动家庭曾因借读赞助费太高导致孩子失学;特别是单亲或双亲服刑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经济困难不仅造成孩子中途辍学,有的甚至连生存条件都受到威胁,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二)抚养人素质不高,难以实施家教。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到父母文化程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投入等方面的限制;“留守孩”代养人多为祖辈,据泉州、福州、沙县三地调查,78%的代养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较低,难以实施家庭教育;服刑人员大多自身素质较差,子女往往从小就受到不良影响。 

(三)情感缺失,人格发展受阻。由于流动儿童父母的社会地位低、住所不定,“留守孩”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和沟通,父母服刑的子女因父母服刑带来强烈刺激和巨大落差,这些孩子从小就失爱、失教、失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孤僻、抑郁、冷漠、嫉妒、逆反等心理或暴躁、攻击、逃学等行为,学业成绩差。不健康的人格和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将有可能成为儿童产生反社会行为的重要原因,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大源头。 

 

二、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策略 

 

(一)广泛宣传,为开展特殊群体儿童家教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发挥媒体传播覆盖面广的优势,制作专题科学家教节目,广泛传播家教知识。去年以来,省妇联与福建教育电视台联合开辟了《科学家教》专题节目,以“生活篇”、“学习篇”、“心理篇”、“缺失家庭教育篇”、“环境影响篇”、“情商培养篇”等为主题,制作专题节目60多期。最近,《科学家教》节目改版为《家长》后,从每周1期增加为每周5期,把访谈形式改为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说明一个道理,指明一个方向,进一步增强家教节目的针对性,受到广大家长欢迎。 

(二)立足社区,发动各方力量共同关心特殊孩子教育问题。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是妇联工作进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展社区特殊群体儿童的家教工作,全省各级妇联积极协调,促进社区建立家教委员会,由社区牵头,学校、妇联、关工委、派出所等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关心特殊群体孩子的教育问题。 

1、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三是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和

[1] [2] [3] 

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师生谈心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咨询教师工作制度》、《课外学习小组活动制度》、《校外义务辅导员工作职责》等有关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所在学校和校外教导员、代管人进行沟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四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五是创新家长学校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

、充分发挥(村)社区功能,建立农村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教育是家庭、学校、村(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村(社区)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得村(社区)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村(社区)可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由村(社区)党支部领导,团支部、妇代会直接组织和开展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服务、家教服务工作;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难有人帮”;有条件的村也可利用村活动室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管托教中心等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联系,形成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文明办要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三个文明”建设中,总结交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评比、表彰基层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先进典型。妇联要充分发挥联系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广泛开展“妈妈”活动,给予留守学生尤其是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学生更具体的爱,组织留守母亲接受文化教育、健康育和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素质,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共青团可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团(队)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先进典型,组织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增进友谊,共同成长;各级关工委要发挥“五老”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与有特殊困难和问题的留守儿童结对“一帮一”“多帮一”对子,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和关爱。文化部门要加大不良文化市场的专项整治力度,铲除毒害未成年人精神的“有毒”文化。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济困助学服务,通过实施“两免一补”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通过“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民政救助等扶助资金,帮助贫困留守儿童完成学业;通过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城乡帮扶等系列活动,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要发挥社会化协调机制、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