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教育教案

特殊教育教案范文精选

特殊教育教案

特殊教育教案范文第1篇

前两天,你们学校的“小画家”——*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并寄来了他的绘画作品。在信中,他讲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理想,也谈到了学画的经过。*同学身残志坚,他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我,我随即给他写了回信。(*同学以及你们的校领导邀请我们到学校来参加“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我和*省长愉快地答应了。)*同学的事迹充分说明,身体残疾的孩子只要心中充满“希望之火”,通过奋发进取、努力奋斗,同样可以取得成功。我们坚信,只要大家始终保持乐观的、积极的、健康的精神状态,笑对人生、自强自立,就一定能够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之材、栋梁之材!

一个儿童成长起来不容易,一个残疾孩子要成长起来更不容易。不仅自身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而且需要学校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们在特殊的岗位上浇灌祖国的花朵,哺育孩子们的成长,工作非常辛苦,责任十分重大。正是由于你们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关爱,给了孩子们挑战命运、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细心呵护、精心培养残疾儿童,让他们在充满温暖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幸福地生活,不断增强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

让残疾儿童拥有一个健康、活泼、幸福的童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积极营造爱残、护残、帮残、扶残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为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做好事、做实事,努力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的良好风尚。社会各界对孩子们多一份关爱,孩子们就会多一份信心。

特殊教育教案范文第2篇

一、活动主题

庆三八、树新风、义务奉献

二、活动目标

三八”妇女节是女同胞的节日,体现了党和校领导对女职工的关怀,为了使佳节过得更有意义,愉悦大家的身心,过一个充实、快乐的节日

三、活动内容与实施

1.女教职工妇科普查。

按上级要求继续组织在编在职女教职工妇科普查活动。准备与今天上半年组织的在编在职教职工体检整合在一起,为女教职工增加妇科普检项目。

2.组织树新风、讲奉献活动。

结合市教育工会组织的一帮一开展活动。活动形式建议如下:找学生谈一次心、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美化校园等。

3.女教工调休半天。

在不影响课堂教学、不影响教研活动等工作的前提下,允许女教职工在3月份调休半天。

4.发放节日费。

按去年标准发放节日费。

5.组织女教工活动。

按去年形式组织。

6.在中高年级聋生、高年级智障生中开展庆三八亲情、感恩教育活动。[具体方案另行发放]

特殊教育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障碍;心理表征;工作记忆;教学策略

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更对提高国民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学龄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发展状况也日趋受到全世界决策者的关注,并将其作为社会资本的潜在来源和维持科技社会健康发展的途径。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NCTM)出版的《学校数学的原理与标准》(2000)已经对数学课程进行了扩展,并提出“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的解决,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景中去的过程”。尽管美国已经竭力推动学龄儿童数学能力的提高,但最近国外的研究[1]表明,依然有5%~8%的学龄儿童不能达到NCTM的标准,并且难以对这些儿童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原因作出很好的解释。虽然原因复杂,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些儿童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特定的障碍,即数学学习障碍。在过去的几年中,发达国家已经对数学学习障碍在工作记忆、数概念与计数知识、算术策略以及干预策略方面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数量尚少,因此对数学学习障碍的关注有助于促进我国在数学学习障碍领域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学学习障碍

自美国学者柯克(S.Kirk)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学习障碍(LearningDisability,LD),并从医学角度定义学习障碍的概念以来,学习障碍就备受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关注。数学学习障碍(MathematicsLearningDisability,MLD,MD)是学习障碍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指由于数学能力的缺损而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落后,即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的水平的现象,表现为数学领域的学习困难[2]。目前广泛采用的数学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美国学习障碍联合委员会(NationalJointCommitteeofLearningDisability,NJCLD)制定的学习障碍诊断模型的三个标准,即纳入标准:标准化成就测验分数显著低于正常水平;排除标准:排除其他诸如感官问题、智力发展落后或文化差异等原因;需求标准:需要接受特殊教育辅导。国内的一些研究作出具体诊断时大多基于此标准。

二、数学学习的心理学内涵

数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谈到数学学习障碍,就不得不提及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本质特点。理论上来说[3],数学是一系列概念性、程序性、陈述性知识的描述和关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理论。概念性知识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儿童运用数学进行推理的基础。与先前所学的概念的联系将帮助儿童获得对深层次的概念的理解。对儿童来说,最难理解的问题是那些难以与他们已有的心理表征建立联系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包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需要使用的一连串的自动化技能,例如,当某个数字与10相乘时,只需要在这个数字后面加上一个0就得到答案。陈述性知识是指那些人们能够不假思索地从记忆中提取的数学性的概念,例如,当呈现数字6,儿童会想起“2+4”或者“3+3”等。

数学学习的范畴不只局限于概念性、程序性、陈述性知识等领域,还包括理解和认知沟通的能力,如对数学的态度、准确计算的信心、数学学习的情绪等方面。数学是一个拥有它自己的一套符号和使用规则的语言,儿童要使用数学语言理解数学符号和工具的全部功能,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明确地使用这种数学语言。因此,尽管数学学习是基于儿童思维过程内的知识结构进行的,但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其他部分,如描述、提问、讨论、预测、与他人交流的活动对儿童的数学知识的增长也是十分必须的。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而不仅仅是学会数学知识。

三、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特点

自认知心理学诞生以后,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数学学习障碍已成为一种主导性的范式,研究者开始对影响儿童数学发展的基本认知机制进行研究,当前对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表征和工作记忆领域。

1.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以某种方式显现。认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首先要理解问题,即以最佳的方式对问题加以表征。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同心理表征会产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好的心理表征不仅能将数学问题组织成较少的“组块”,减少记忆的需要,还能让问题解决者组织起问题解决的策略并预期获得答案所遇到的阻碍。问题表征作为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其质量影响到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是问题能否成功解决的关键[4]。数学心理表征包括符号建构、概念意义的确立、视觉空间图示和策略启发过程。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困难大多在于他们没有或者未能构建恰当的心理表征。相关研究也证实,数学障碍儿童在问题解决中表现出的困难与他们对问题的表征有关,数学学习障碍儿童问题解决的表征时间较短、类型单一、缺乏有效性。

一些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时,数学学习障碍儿童更多是注意问题的显著特征,而忽略问题条件中的隐含关系,他们的心理表征缺乏抽象的信息,难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已有图式中的知识组织,这样就影响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效地搜索问题空间,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

对数学问题的心理表征同样也影响到解题策略的选择。在策略使用上,正常儿童或数学能力强的儿童较多使用前推策略(forward-workingstrategy),从问题表征开始产生假设并检验假设,然后接近目标或解决问题。数学学习障碍儿童多采用逆推策略(working-backwardstrategy),先选择一种可能的目标或问题解决状态,然后向初始信息逆推,看能否得到支持,如此反复。与此同时,数学学习障碍儿童更可能诉诸于不成熟的策略(如数手指)以减少所需的认知资源,而且他们很少检验和自我监督他们得出的结论,很少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并且当新的限制性条件出现时,他们往往只顾代入数字而忽略了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和有意义。

2.工作记忆

1974年,巴德林(Baddeley)和希契(Hitch)在分析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时提出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WM)这一概念,认为它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视觉空间模板:主要处理视觉空间信息;语音回路: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语音储存与发音控制加工;中央执行系统: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也负责注意资源的协调和策略的选择与计划,是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

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在这种认知活动中,中央执行系统涉及策略选择、任务转换等核心功能;语音回路主要参与计数和复杂计算的信息保持,同时也与问题解决有关;视空模板则负责多位数计算、图形图表的理解加工和空间信息的编码转化等。研究者认为,工作记忆存在缺陷可能是造成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大多存在视觉空间模板、语音回路以及中央执行器功能等方面的缺陷,虽然这些结构的功能各有侧重,但它们对数学学习障碍儿童数学能力的运用产生了综合影响。数学学习障碍与工作记忆广度有关,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不如正常儿童,工作记忆容量小的儿童没有足够的认知资源来提取和更新信息,这样也就导致问题解决中的知识储备不足。数学学习障碍儿童可能存在从记忆中提取数学知识的困难,以及记忆提取的过程因不能有效抑制外界信息的干扰而受到影响。与数学优秀儿童相比,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语言加工速度、短时记忆、中央执行功能以及整体工作记忆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数学学习障碍儿童在问题解决的准确性、语音加工、一般领域的工作记忆和言语工作记忆上也都低于同龄儿童。

四、对教学的启发和建议

数学本身是一门结构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当代的数学教学方法大多强调记忆和自动化的计算技能,而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基于学龄儿童的数学学习障碍的研究现状,心理表征能力和工作记忆能力作为影响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将是数学障碍教学干预的重要主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探讨改善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策略上,可以教授儿童识别并区分具体问题的心理表征,将数学问题按不同的心理表征分成不同的类型,鼓励他们挖掘文字的深层结构而不仅仅是表面意思。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会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更容易把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工具的理解进行交流,但由于数学学习障碍儿童会受到无法提取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影响和无法将问题数学化的困难,或者数学工具也许没有产生对于他们来说及时可用的作用,他们往往使用较少的元认知策略来自我调控问题的解决过程,或者并不能运用这些工具清晰明了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针对数学障碍儿童的数学教学中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寻找一种方法,使抽(下转第16页)(上接第12页)象数学概念和语言的功能在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中突显出来。因此,教师需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可以给儿童相对宽松的时间,教会他们如何监控和调节自身的思维,通过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加强对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并通过增加儿童的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来改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评估(独自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估)、自我记录(自我调控和检查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自我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方案提供促进线索),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特殊教育教案范文第4篇

(一)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到2016年,全县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残疾儿童学前3年入园率和接受康复教育训练率达到90%以上,残疾学生接受高中教育阶段的机会明显增加。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为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积极为残疾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

(二)重点任务

全面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制度。健全适龄残疾儿童的统计工作制度。依托现有特教学校继续加强资源中心建设。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随班就读工作。加强全纳教育的宣传和教育。2016年,在县特教学校建立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提高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至每生6000元。在有条件的随班就读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进一步推进县特教学校试点开展职业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全县各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

二、主要措施

(一)提高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根据辖区内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到2016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教班。

提高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类别,不断提高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等残疾适龄儿童少年的招生培养能力。

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建立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县教育局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每周提供一次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二)积极发展学前阶段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到2016年,在县特教学校建立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接收残疾儿童。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选择韩店镇、明集镇两处中心幼儿园开展残疾儿童随班保教试点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初步具备就学能力的残疾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三)构建医教、康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残疾儿童少年信息档案数据管理平台。县教育局、卫生局、计生局、民政局、残联等部门分别建立完善残疾学生学籍信息、残疾儿童筛查鉴定信息、残疾孤儿信息和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管理平台,形成残疾儿童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运行机制,实现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加强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鉴定与指导。县教育局组织成立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和咨询委员会,聘请医学、康复、心理、特殊教育等领域专家及家长代表,根据卫生、计生部门的检测结果,提出适合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建议,实施“一人一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顾问医生制度等康教结合模式,对残疾儿童实施随访、跟踪服务。

积极开展“康教结合”实验工作。县卫生、计生、残联等部门定期派医务人员和专业康复人员到学校指导残疾儿童少年的医疗与康复工作,县教育局要组织特教师资为在校外接受康复医疗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务。到2015年,依托现有资源,力争县特教学校创建成省级“康教结合”实验学校(全省30处)。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建设。支持县内有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教班。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探索资源共享“康教一体”的教育模式。县民政局要与教育、残联等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儿童的福利指导,向残疾儿童提供康复、特教服务,提高康教服务的覆盖率。

(四)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2016年提高到6000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县财政支持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资助残疾儿童。每年安排8%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由中央、省、市返还我县的专项公益金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五)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改善县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继续充实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设备,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制度。2016年,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8人(含)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要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积极探索教育和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

(六)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残疾差异大、康复类专业人员需求多、承担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任务等特点,积极争取各级支持按特教学校编制标准核定编制,及时补充专任教师,保障特殊教育学校的良性发展。全面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专职教师的特教岗位津贴,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为送教上门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20年或连续从事特教工作满10年并在特教岗位上退休的教师,其特殊教育津贴纳入退休费计发基数。加强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到2016年底,全县所有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接受至少一次国家(或省、市)级培训。

(七)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教材体系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制定的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用好新编和改编的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指导特教学校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学生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每生每月至少参加半天普通学校的活动,促进融合教育。

三、组织领导

(一)落实政府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发展特殊教育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每个残疾学生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各部门、各镇街要将发展特殊教育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明确各自责任,本着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合理配置特殊教育和康复资源。

特殊教育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课 ;特殊教育 ;视频 ;无障碍

微课是基于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结合学生实际,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将不同的知识模块录制成 5-10 分钟教学视频。

一、特教课堂引入微课的重要意义

1. 微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微课是将常规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单一的知识片段,并制作成相应的视频教程,以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微课将常规课由不可逆的线性教与学的模式向可反复的环形教与学的模式转换。对教师而言,微课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除了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外,更重要是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开发能力。对学生而言,微课能促进其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通过观看视频教程,来补差补缺。

2. 微课是实现无障碍教学的需要

微课在无障碍教学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用其自身优势为无障碍教学带来了新契机。首先,视频教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次,视频教程可以配以字幕,帮助听障学生了解老师所表达的内容,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最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视频教程,以达到补差补缺的目的。因此,微课在特教课堂的应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微课是实现“生本”教育的需要

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特教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各个知识要点的掌握不一致,常规课的授课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微课往往将系统知识模块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这样既能查差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微课的便携性有利于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可以将微课视频存储在个人电脑、手机、ipad 等设备上,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二、微课开发设计

1. 微课设计原则

(1)目标控制原则。微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体现出教学大纲的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实际依据。微课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目标的控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要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控制。

(2)便携适用原则。微课的典型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从“微”处着手,放眼整个知识体系,力求实用。因此在微课设计时,要把握住“微”的特点。微课视频时长一般控制在 5-8 分钟,视频格式一般常用的格式(如 wav、avi、mp4、3gp 等),文件大小控制在 20MB 左右,不可太大。以方便学生存储和播放。

(3)教学评价原则。反馈与评价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可以产生和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要对信息传播所带来的效果和产生的作用深刻理解,第一时间筛选出有效的反馈信息,并对其做出相对应的评价,进而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中进行知识反馈是微课教学的主要方式。

2. 微课设计流程

微课设计包括教案设计、素材搜集、工具准备、视频录制、课件设计等环节。下面以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三章第三节“表格处理”为例来谈谈微课的设计流程。

第一,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依据教案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环节,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以便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微课设计中教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课视频的设计也是依据教案设计而进行的,比如视频模块的划分是依据教案设计中所设计的知识系统进行划分的。

第二,素材搜集。依据教案设计内容,采取多种渠道搜集相关素材,如图片、辅助动画、语音等信息。同时,将相关信息进行编辑处理,分类存放,以便后续使用。

第三,工具准备。在视频教程录制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如微课制作录屏软件 Camtasia Studio、DV 机或摄像机、照相机、话筒或耳麦等。

第四,视频录制。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常见的微视频获取方式有外拍式,即借助 DV 等拍摄设备录制 ;录屏式,即通过屏幕录像软件自动录制教师对着电脑讲授的内容。前者主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录制,然后通过相应处理软件,依据知识模块进行视频截取,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微课视频。后者主要是对知识模块直接进行录制,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且直接形成相对独立微课视频。

第五,课件制作。课件是微课的承载体,也是微课的表现手段。教师应根据选题的内容,将课件的内容利用相应软件设计并制作得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动画设计要恰如其分,不能过度夸张、复杂,在说明问题的前提下,越简单越好,这样才能突出讲课的内容,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才会深刻。

第六,修改完善。在微课整体设计完成后,设计者要反复推敲演练,进行修改。修改过程,是对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的过程。修改可以使微课变得更具有实用性。

第七,反馈评价。当授课结束后,微课实施者(教师)和微课接受者(学生)要依据上述所讲的微课设计原则中的教学评价原则进行总结、评价,然后将意见进行汇总反馈。教师再依据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完善,以达到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的目的。

微课的出现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则它开辟了特殊教育无障碍教学的新途径,满足了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二则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后反思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它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 年第 4 期。

[2]关中客 :《微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 年第 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