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医学培训

特殊医学培训范文精选

特殊医学培训

特殊医学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特殊性;现状;对策

当前,计算机技术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生活娱乐、工作学习等都与计算机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学校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其中,医学院学生较之其他学生而言,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具备特殊性。但是,就目前的医学院计算机教学现状而言,医学院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学习方面的特殊需求尚未完全得到满足,因此,本文根据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及其当前的发展状况,对医学院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1.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

1.1医学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我国医学院学生大多理工科方面基础薄弱,所以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许多困难,而且,由于医学院学生进入大学前就存在计算机水平程度不一的情况。而学生自身由于认为计算机与本专业联系不大,对计算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仅仅停留在看电影、聊天等娱乐方面。

1.2医学院校教师的特殊性

从事医学院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或是相关理工专业出身,所掌握的知识比较单一,缺乏医学相关知识,所以,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无法将计算机的相关内容与医学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不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医学院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意识不到计算机学习的目的所在,缺乏学习积极性,因而计算机教学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1.3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的特殊性

较之其他高等院校,医学院的计算机教学特点在于不仅教授计算机本身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式,还会结合医学院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会用到的与医学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另外,鉴于医学院学生的特性,选取计算机教材时,应当适当降低难度,根据医学院学生自身需求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与医学紧密相关的内容。因此,教材的选取应当充分体现医学院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需求。

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2.1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差异

计算机在当今社会已十分普遍,医学院学生大多在进入大学前就掌握一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还有部分学生早在中小学阶段就有接受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培训,所以很多学生对计算机都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还基本上具备了独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但是,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制约,在入学前基本上很少具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这就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计算机知识水平不一的问题。

2.2计算机教材与医学专业脱节

鉴于当前医学院计算机教学主要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所以医学院计算机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大多忽视了医学院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特殊性,所选用的教材大多都是统一编制的或者是规划教材,其内容多局限于计算机方面的诸如计算机发展历程、office基本操作等相关知识,很少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到医学与计算机相联系的方面,使得计算机教育没能与医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1]。

2.3计算机课程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多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二者的课程安排基本为一比一。但是,计算机课程有其特殊性,学生需通过多次实践方能掌握,所以医学院应当调整当前课程结构,增加实验课程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的机会。此外,医学院大多将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开设,以考查课为考查方式,学生在心理上缺乏重视,这就无形中加大了计算机教学的难度。

3.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

3.1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当前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可见医学院在安排计算机教学时存在较大的问题,未能充分考虑学生水平,一概而论地进行教学活动,对于一些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方法的学生而言,重复教授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校方在设置计算机课程时,应当将其进一步细分,采取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模式,除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必修课之外,可以增设一些诸如医学统计软件、医学信息学、远程医学等选修课程[2]。以确保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积极性,切实考虑医学院学生的特殊性,使其对计算机的学习能在其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2丰富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师的医学知识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师多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老师,教师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教师医学方面的知识匮乏。所以,校方应当安排相关方面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改善知识结构,了解更多医学方面的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结束语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各个领域皆有应用,医学现代化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当前医学院计算机教学有许多问题尚待改进,发展也有待完善。考虑到医学院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和现状,其教学模式亟待改进,必须积极探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切实促进医学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钰.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04).

特殊医学培训范文第2篇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其多元需求的综合服务。英国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012年了绿皮书《支持与期待:针对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咨询提案》和《支持与期待: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新方法———进展与下一步计划》,以着手改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将建立包含早期教育、健康服务和儿童保育在内的全覆盖式服务总览体系,融合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离式支持服务体系,向所有儿童提供支持,社区系统可以借助多方资源来支持融合教育的实施。以色列则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保障每个3—21岁有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专业化的团队为有特殊需求学生接受教育和治疗康复提供保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采取“一校一医”“、一校多医”、“多校一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专业服务机制,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从医学健康普查、专科会诊、转介就诊三个层面,为区域内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他们以“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的辐射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创新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外,还为区域内特殊青少年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特殊课程,包括区域课程、社团课程和特制课程。为建设区域课程,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为特殊青少年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了近20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中型全国展示活动,得到全国特教学校、指导中心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建设社团课程,中心开设了园艺、西餐、摄影、美术等社团,提升了特殊青少年各方面能力及家庭生活品质;为建设特制课程,中心开设个别康复训练课程,一方面加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与个别训练,促进学前早期干预,另一方面为成年残疾人提供声乐、文学、油画等特制课程,为成年残疾人士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支持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开展医教结合的重要保障。借鉴新西兰通过《固定课程规范》来确保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计划皆能适合特殊学生的需求,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拥有基本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相关培训计划等做法,长宁区建立了医学和教育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的协同机制,开展基于康复训练实践的特教教师医教结合实训工作。实训中医生、治疗师、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医生开展医学诊断,帮助教师了解特殊儿童病因、干预关键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并提供教育干预的建议;治疗师为教师提供训练技术与方法;特教教师设计各种游戏和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在医教结合实训中了解医学和康复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与医生和治疗师建立共同的话语系统,让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更加有效。与此同时,整体设计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目标、实施路径与方法,每年举行医教结合学术年会,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各项评选,推进区域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改革特教教师职后培训方式,争取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与医院和康复机构联手合办康复医学研修班;委派教师前往医院和康复机构做助理,通过实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供高端公益服务支持家庭

在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家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指导他们学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为功能分析,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在改善幼儿情绪行为问题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整合高端医学专家资源,搭设医教结合服务平台,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长困惑开展医教结合家长沙龙,邀请医生与家长交流,提供干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按需提供中医义诊,拓展书写障碍学生家长培训。同时,积极寻找医学专家资源,组织来自市级7所三甲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的近30名专业医生及其团队,每周安排1位名医与家长、孩子面对面进行公益咨询,每次为5对孩子及家长提供高于特需门诊待遇的服务。

四、整合多方专家资源支持学校

特殊医学培训范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2021年4月—2021年12月期间邀请政府部门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科研教授以及临床护理相关从业人员在内的12名专家参与本次专家函询。函询专家遴选标准:工作年限超过5年,中级以上职称,曾参加过灾害救援或目前从事社区灾害管理相关工作或进行相关研究。

1.2方法

1.2.1质性研究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关键词,并通过关键词查找相关中、英文文献。同时,根据实践经验拟列访谈提纲,抽取本院10位社区灾害医学知识教育培训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半标准化专家访谈。最后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资料和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和类属分析,初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灾害医学知识教育培训体系。

1.2.2函询工具

结合文献调研及当前已开展的工作自行设计专家函询问卷,问卷主要包括:(1)专家基本情况。姓名、工作单位、年龄、从事灾害应急救援相关工作年限、职称、工作岗位等。(2)社区灾害医学知识教育培训评价指标。邀请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对前期梳理出的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85个三级指标纳入社区灾害医学知识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其重要程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赋予1~5分。(3)专家权威程度自我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两项。

1.2.3预调查

为了确保函询问卷的完整性和调查方案的可行性,随机抽取我院5名社区灾害医学知识教育培训体系相关专家进行预调查,并根据预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对函询问卷的结构和项目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正式的专家函询问卷。

1.2.4Delphi专家函询

本研究采用发送E-mail的方式对入组专家进行Delphi专家函询,共2轮。第1轮专家函询结束后,整理归纳专家的反馈意见对指标的名称、筛选及指标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并形成第2轮专家函询问卷,再次通过E-mail发送给各位专家。指标的筛选标准既需结合专家意见又需满足重要性赋值均数>3.50,变异系数<25%。第2次专家函询的目的是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明确二级指标内涵。

1.2.5指标权重计算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要求专家对一级指标间的重要性做出判断,对同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间的重要性做出判断,并根据上述方法对比三级指标。并对各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计算。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1.0和Matalab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专家权威值表示调查结果可靠性,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积极系数,用变异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x2显著性检验对系数进行检验

2结果

2.1专家一般情况本研究共函询12名专家,其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

2.2专家积极系数

本研究共发送12份函询问卷,回收12份,有效问卷12份,函询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0%。

2.3专家权威度

2轮专家函询的Cr均>0.70且第2轮专家函询的Cr有所提升,如表2所示。

2.4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本研究中两轮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如表3所示。

2.5指标筛选

第一轮专家函询后,一级指标中,“相关法律、法规”因与同级指标:“灾害意识”下的“社区灾害管理法制”重复,将该部分合并到“灾害意识”下的二级指标中改为“灾害管理相关立法及规定”;“灾害案例分析”因与同级指标:“灾害现场救援培训”下的“自救互救培训”重复,将该部分合并到“灾害现场救援培训”下的二级指标中改为“特殊场景模拟训练”。二级指标中,增加“质量管理工具”,删除“灾害科普”“急救物品及药品”;“社区灾害管理”改为“社区灾害平时管理”;“灾害发生时应对管理”改为“灾害发生急时管理”;“创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合并改为“创伤四大技术”。三级指标中,“社区灾害管理体制”与“社区灾害管理机制”重复合并更改为“社区灾害管理制度”;“社区灾害管理法制”与修改后的二级指标“灾害管理相关立法及规定”重复并入其中;“社区灾害管理部门的准备”与“应急预案”重复合并;“现场的救援”与“灾害现场的检伤分类”重复删除;新增“脆弱性分析”“风险管理”;“灾害案例分析”与“自救互救培训”重复与“烧伤”“中毒”合并并入“特殊场景模拟训练”。第二轮函询结果专家意见较为集中,仅1位专家建议将“社区灾害平时管理”改为“社区灾害日常管理”,将“灾害发生急时管理”改为“灾害发生时的管理”以及不建议写“环境防护”。综合两轮专家函询意见,本研究最终确定社区灾害医学知识教育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

2.6指标权重确定

本研究最终确定的社区灾害医学知识教育指标中一级指标为“A灾害意识”“B灾害现场救援培训”“C灾后恢复”;二级指标为“A1灾害的概念及分类”“A2社区灾害日常管理”“A3灾害发生时的管理”“A4质量管理工具”“B5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B6心肺复苏”“B7创伤四大技术”“B8儿童产妇急救”“B9特殊场景模拟”“C10心理干预”“C11卫生防疫”;三级指标为“A1-1灾害的相关概念”“A1-2灾害的分类”“A2-3社区灾害管理制度”“A2-4社区灾害管理相关立法及规定”“A2-5社区灾害管理部门的准备及应急预案”“A3-6社灾现场人员和物资管理”“A3-7心理疏导”“A4-8脆弱性分析”“A4-9风险管理”“B5-10检伤分类的基本要求”“B5-11检伤分类标准及标识”“B5-12简明检伤分类法”“B6-13胸外心脏按压”“B6-14开放气道”“B6-15呼吸支持”“B7-16止血法(指压、加压、填塞、止血带)”“B7-17包扎方法(三角巾、绷带)”“B7-18固定方法(四肢、颈椎、胸腰部)”“B7-19搬运方法(徒手、器具颈椎脊柱损伤)”“B8-20儿童异物窒息急救”“B8-21妊娠合并外伤”“B8-22流产”“B9-23地震案例”“B9-24台风案例”“B9-25泥石流案例”“B9-26洪水案例”“B9-27电击伤案例”“B9-28中暑案例”“B9-29溺水案例”“B9-30群体伤案例(交通、电梯、踩踏)”“B9-31热力伤案例(烫伤、火焰烧伤)”“B9-32特殊烧伤案例(电烧、化学)”“B9-33急性中毒案例(化学性、生物性、药物性、食物性)”“C10-34心理应激反应”“C10-35心理应激障碍”“C10-36心理干预方法”“C11-37环境防护”“C11-38人群卫生防护”;其各项指标权重如下:权重0.0142、0.0168、0.0321、0.0364、0.0603、0.0541、0.0361、0.0360、0.0501、0.0360、0.0400、0.0345、0.0680、0.0457、0.0590、0.0611、0.0517、0.0612、0.0622、0.0618、0.0554、0.0425、0.0564、0.0610、0.0561、0.0504、0.0380、0.0621、0.0482、0.0346、0.0367、0.0218、0.0591、0.0542、0.0604、0.0643、0.0325、0.0687。

3讨论

特殊医学培训范文第4篇

为全军各联勤医院特勤科护士长17人,均为女性,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0人、护师5人、护士1人。17人中有3人在我院空勤科进行过为期2周~6个月的进修学习,其余14人均未接受过临床航空医学护理知识培训。

2培训时间与方法

培训为期3周,以集中授课为主,约80学时,临床实践为辅,约20学时。授课教师均由主治医师或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临床带教主要由护士长或科主任负责。

3培训内容

有空勤科建设标准,航卫保障制度,航空生理知识,各专科疾病的诊治与医学鉴定,飞行员心理健康的维护与治疗,航空性疾病的诊治、鉴定及护理,空勤科的工作特点与管理,特殊检查(离心机、低压氧舱、前庭功能、立位耐力等)的试验方法与健康教育和空勤科护理工作制度与工作模式等内容。

4结果与体会

4.1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来自全军各联勤医院的护理管理骨干此前均从事普通医学护理工作,对航空医学护理工作的认识比较空泛,甚至认为飞行员所患疾病与一般病人的重症程度无法比拟,护理工作的难度会更小。培训后,当她们了解了飞行员的工作环境、作战任务、生理负荷、心理负荷及所承担的航空卫生保障任务时,充分认识到航空护理工作者肩负的责任重大。飞行员是未来高科技战争的主要战斗力,他们的身心素质能否适应、符合各型战斗机的飞行训练及作战要求,卫生保障是重要环节。因此,航空护理工作者不仅要为住院飞行员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还要为飞行员的预防保健及康复训练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思想认识的提高是护理工作角色转变的前提,也是做好航卫保障工作的基础。

4.2为联勤医院空勤科开展护理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航空医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2],由此而衍生的护理学也同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空勤科的任务是对住院飞行员进行体格检查、疾病诊治、医学鉴定和改装体检[3]。因此,护理工作内容也是围绕医疗任务而独具特点。受训对象虽然都有一定的护理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但对如何做好飞行人员的护理工作感到迷茫,经过3周的理论学习,使她们在短期内迅速了解了飞行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健康状况对飞行工作的影响、飞行员的健康标准、不同机种对飞行员身心素质的要求、飞行员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及航空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诊疗护理方法等航空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为她们开展和带动所在医院的航空护理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特殊医学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野战内科;军事医学;教学

目前野战内科教学与普通内科学差别不大,难以适应实际的作战特点和模式,且未能形成体系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理论。与国内军事医学教育相比,近年来普通内科学和外军军事医学的教学根据研究进展和现实态势一直在不断革新,具有学习价值。从实战出发,改革野战内科学的教学内容、理念、模式及辅助手段等是野战内科学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1教学内容

现阶段我军三所军医大学中,陆军军医大学设置了系统的野战内科学课程,教学时长最长,其它军医大学各有侧重,如航空医学和航海医学等[1]。但总体上,目前野战内科学教学内容与普通内科学区别不大,特色不鲜明,与实战的需求尚有较大的差距。野战内科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野战条件下呼吸疾病、心血管病、消化疾病、血液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内科疾病的诊疗,也涉及野战药理与专用器械研究等多个领域[2]。战时环境面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现代武器导致的放射病、生物武器伤、操控现代武器的技术事故伤及现代战争心理应激等相关疾病都不容忽略[3]。随着女军人比重的增加并出现在国际救援、舰艇长航等任务岗位,妇科疾病的内科诊疗也需要得到重视[4-5]。目前全球面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敲响了警钟,部队人员高度密集,在野战条件下如何迅速有效防控传染病的蔓延,也是野战内科学应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中药[6]和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应用便捷有效,可以作为军事训练伤的重要干预手段,相关内容有必要纳入野战内科学教学体系当中。另外,随着对军事作业相关致病因素对群体和个体造成伤病特殊性的认识及对战时流行病特点的研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疾病发生,并维护和提升军事人员军事作业能力,也应作为野战内科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7-8]。考虑到战时救治环境的特殊性和紧迫性,野战内科卫生勤务方面的基础知识、非外科医师的战伤救治培训、战术区救护和战术后送救护与不间断治疗、自救能力等[9-10]均应纳入野战内科教学和训练体系。

2教学理念

2.1终身教育理念

就军事医学而言,未来战争各种新兴的高新武器的杀伤作用增强,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致伤因子和致伤特点[11];另一方面,随着学科发展趋势不断细化和微观化,以及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组成新的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出现新的技术,这些变化都有可能更新已有的疾病的诊治模式和研究方向。基于医学内容和结构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革新,这些都要求终身教育和学习理念的树立,外军军事医学教育也提出终身教育培训和人才的分级培养,通过毕业后教育计划、继续教育计划和各种医学培训项目,培养能够顺应时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12]。

2.2整合医学理念

整合医学是近年来提出的与“生物-心理-社会”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发展相适应的医学理念,整合医学强调从人的整体性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和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13]。战伤的不确定性和救治紧迫性要求将整合医学理念贯彻野战内科的教学,培养一体化、全面型医学人才。除了关注生物因素引起的各系统疾病,整合医学对由社会因素和(或)心理因素所致的心身疾病的诊治提出了更多的关注。近年来,现代作战模式和特殊军事环境下除了物理生物伤害所造成的躯体疾病,心理精神创伤和军事应激问题也逐渐凸显,对战争心理应激特点、机制及其防治的教学应成为野战内科教学的一大模块。另外,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合,横向和纵向整合基础、临床和预防学科,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体系[14]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3教学体系

3.1多元化授课模式

与普通内科学的理论教学类似,国内野战内科学目前还是以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但以问题为导向、以病例为基础、基于循证医学的教学等新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势在必行。不少研究发现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主义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育,建立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合作式教学环境,优化传统教学,丰富教学体系,激发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和锻炼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逻辑思维[15-16]。将这些新式教学模式融入到野战内科教学中,尤其是探索案例教学等以问题为牵引的实践化教学方式,打开理论教学精简化、实践教学多元化的局面,较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军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7]。同时构建线上学习平台,借鉴当前多个学院、医学中心已建立的远程学习项目[12],开展微课主导的远程教育[18],随时随地供相关人员取己所需。美军放射生物学研究所教育训练模式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形成有效的专业咨询平台,值得学习,在坚持保密规定的前提下,通过网络适当地对军内外人员有区别的开放相关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18-20],有效整合野战内科教学资源,缓和各地区、各军种之间教学资源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适应军事医学人才日益发展的学习需求[21-22]。

3.2军事医学模拟训练

野战内科因其作战环境和模式的特殊性,实战场景演练必不可少,当前应用和研究较多的是以情景模拟、标准化伤员以及两者相联合的模拟教学模式。在军事医学领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现代声光电、信息等高新技术和器材设备模拟各种战场环境[23],具备训练环境逼真、成本较低、技术操作可重复和训练效果评价科学客观等优点,一直是国内外战伤救治训练的重要方法和关注热点[24]。将计算机、多媒体、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式技术用于野战内科教学,形成科学高效的战伤救治模拟训练模式,大力发展面向信息化作战、保障新型作战力量、支撑全维化作战空间的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可适应当前军队卫勤保障和战场医疗救护需求[25]。陈于全研究美军教育训练发现美军通常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将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各军兵种和各作战要素进行组网训练[26],值得借鉴。标准化伤员是经过标准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培训,能够扮演特定疾病的模拟患者,可充当被检查者、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来辅助学员临床学习,十年前有学者已提出将标准化伤员用于医疗队训练,并提出相应标准化伤员的筛选和培训方法[27]。标准化伤员模拟训练体系能够帮助受训人员在实战环境下尽快适应战场环境、展开有效自救互救工作,提高受训人员的战伤救治技能,满足未来新形势下的实战化训练需求[28]。在实际野战内科训练中,标准化伤员与战伤情景模拟可联合应用营造真实情境,从而在有限的资源中构建更直观具体的演习训练体系。此外,建立标准化伤员库、实战案例库等多种智库作为实战演习的补充和延伸,可进一步保障军事医学教学的与时俱进。

3.3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