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定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70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品牌是一种符号和象征,农产品品牌是用以区分与其他同类产品的一种标志,也是农业产品质量的承诺、契约,它被用以识别农产品来源、出处、质量、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品牌不仅是可以合法保证农业产品独特性的工具,也是可以满足顾客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标志,品牌是农产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1 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农产品品牌的认识不断加深,农业化建设也迈入了新的纪元,但由于缺少品牌规划、经营主体资金薄弱、品牌的混乱以及对品牌的保护力不足使农产品在竞争力和附加值方面变得薄弱。

1.1 缺少品牌规划

缺少品牌定位。农产品品牌特点不明显,对目标市场的选择模糊,这使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缺少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灵魂,很多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往往只注重于表面功夫,农产品的经营主体没有根据自身的状况和自身的产品特点进行品牌的核心价值建设,他们往往只注重于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而忽略了自身的品牌文化。

缺少品牌战略,品牌寿命短。农产品的经营者往往习惯用广告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有的经营者不惜用重金造名造势,却忽略了将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分解到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品质、特色、渠道、广告、促销和服务等方面,使这些农产品品牌可能名盛一时后却又消失得无阴影无踪。

1.2 经营主体资金薄弱

我国农产品经营者主要是以分散的个体农户为主,资金积累缓慢,加上地方政府资金有限,使集体经济规模小,制度组织方面也不够完善,使有些农产品的经营者形成不了自身的品牌优势。

1.3 品牌的混乱

农产品经营者对品牌的认识混乱,有些经营者认为产品就是品牌、知名就是品牌、商标就是品牌、形象就是品牌,他们往往混淆这种基本认识,在产品畅销时没有把市场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结果就是产品和品牌一起退出市场。仅依靠经营产品的知名度、商标、形象来提升品牌价值是不够的,品牌的功能、质量也不能涵盖品牌的全部意义与价值,当前的消费者更注重于品牌的产品、服务、所以农产品经营者要注重品牌的象征意义。

1.4 品牌的维护力度

任何产品都有自身的品牌生命周期,然而农产品经营者容易忽略这个问题。农产品经营者在策略上的目标是使自己的品牌成为品牌的先锋,在产品处于成长期时,企业利润与规模同步增长。农产品经营者经常会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盲目扩张、求大,使品牌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农产品品牌进入成熟期时,农产品经营者没有对市场及其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最后使产品和品牌走向衰亡。

2 农产品的市场定位策略

农产品的市场定位要源于实际的市场需求,经营者应根据市场情况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来进行市场定位,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使顾客更信赖,具体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2.1 完全竞争策略

选择这一类策略的农产品经营者在资源、销售渠道、资金、产品质量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优势,他们会采取与竞争对手相同的营销策略在市场上进行针锋相对的竞争。而这一类的农产品品牌谁的实力越雄厚,谁的品牌效益就越突出,但如果实力不如竞争对手,他们将会处于劣势,直到竞争失败。

2.2 填补市场空白策略

选择这一类策略的农产品经营者愿意去开发新的产品,采用新的观念。他们会将重点投放于新的、尚未被别人占领,但又为消费者所重视的产品,用于填补现有的市场空白,所以这一类农产品的品牌会快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使农产品的经营者更加快速地获得品牌效益。

2.3 扬长避短策略

选择这一类策略的农产品经营者会意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资金、资源等一些方面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选择独特的策略,比如:产品只在当地才具有生产条件或者该类农产品只在当地才有,其他城市没有、运输、不能经常到市场购买该类农产品的消费人群等,这类农产品的品牌相对来说更加接地气,具有习俗、文化方面的特色,是在当地市场上广为人知的品牌。

3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竞争优势

3.1 差异性优势

农产品经营者在品牌建设上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取利益。所以农产品的经营者必须明确自身对于竞争者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就会形农产品经营者在品牌建设上的不同的竞争优势。

产地差异化:中国地域辽阔,这是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依托,根据地域上一些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特点,使农产品品牌具有不同地域的竞争力。

服务差异化:在农产品销售、顾客的咨询、售后服务等环节,采取差异化服务,突出自己的优势。

渠道差异化:指通过供货渠道、运输渠道、销售渠道的不同所形成的品牌文化上的差异。

形象差异化: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寓意,这也会形成不一样的品牌风格。

3.2 国家政策上的优势

近年来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把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政策、组织、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4 品牌塑造方法

第一,注重品牌富农。品牌富农是提高农产品经营者收入的根本途径,利用其自身资源和生产优势,从传统的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方向上发展,并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在发展规划、资源利用、相关机制优化及相关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实现农产品品牌建设。

第二,在品牌建设中强化创新意识。农产品经营者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自身观念,加强品牌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新颖、独特、稀少的农产品,并注重其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等方面。此外,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品牌宣传力度,使民众对产品更加放心,使产品品牌朝着更加健康,更加注重科学的方向发展,丰富品牌内涵,刷新品牌形象,使产品的影响力增加。

第三,充分利用资源合作的优势来加强农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国家组织的一些农业合作社是农业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平台,该平台可以使农产品的经营者之间优势互补,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使农产品的经营者在资金、信息、技术、市场、销售、生产及物流上形成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使农业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的经营更有计划性与针对性,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农业生产水平。

第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社会充分关心、支持并保护名牌农产品的开发,提高品牌建设力度和保护农产品的品牌效益。在充分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资金、技术、贮藏、加工、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系列化服务机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农委、工商管理局,质检等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定有效措施,从而更好地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农产品品牌的合法权益。

第五,加强品牌延伸战略。充分了解纵向延伸与横向延伸两大品牌延伸策略,再延伸品牌的选择方向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当某类产品的利润空间不大,竞争过于激烈时,经营者延伸到新的产品类别才是明智之举。与此同时要设计好延伸品牌的营销计划,当农产品的经营者明确了延伸产品之后要对其进行推广,从而更好地形成品牌特色,最后评价该产品品牌延伸策略的成败,并总结出延伸的产品是否取得了好的业绩,延伸的产品对母产品的影响,充分分析才能更好地建立农产品的延伸品牌。

5 结 语

发展品牌农业是农业发展趋势,我国如何做强农业,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农产品的经营者对于品牌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形成品牌优势,也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为农产品品牌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加强品牌延伸,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汪.中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现状与对策[J].岁月,2011(1).

[2]廖松.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

[3]张雪峰.家庭农场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研究[J].甘肃农业,2014(17).

农产品品牌建设范文第2篇

1.1“特”特在产业

就是要围绕五大特色产业,把镇江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优质粮油产业,稳定16.67万hm2粮食、33万hm2油菜种植面积,确保全市粮食自给有余的同时,依托中中储粮镇江公司、中海油脂、正大油脂等大型企业,实施“粮油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工程”,将镇江打造成华东地区一流的粮油生产基地。精品茶果产业,按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设施化栽培,加强特色果品园区建设,提高应时鲜果的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应时鲜果面积达1.167万hm2;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升茶叶质量、增强茶叶品牌影响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茶业,主打“金山翠芽”品牌,开发系列茶叶产品,到2020年,茶叶面积达到0.567万hm2。特种养殖产业,重点打造江鲜特色产业,做响“扬中河豚”、“镇江江蟹”等地理标志产品,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2万hm2,到“十三五”期末,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发展珍稀乡土树种、彩叶苗木、高档草坪、林下经济,扩大和新建苗木交易市场,打造以大亚木业、肯帝亚木业等为龙头的木制品加工“航空母舰”,将镇江林业产业发展成为复合型产业。休闲观光农业,打造镇江市郊都市观光农业圈、312国道休闲观光农业带、沿江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中区、茅山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中区四大农业旅游版块,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0条精品线路,到“十三五”期末,实现农业旅游综合性收入40亿元。

1.2“精”精在园区

就是要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推进农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重点是对现有的3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行有效整合,借鉴湖州、金坛等兄弟城市的做法,提升规划水平,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市场化运作,做到园区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与丘陵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带动一批产值达1亿元以上的特色农业镇、1000万元以上的特色农业村,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和样板。

1.3“优”优在品牌

就是要做响农产品品牌,提高镇江现代农业的知名度和延伸效益。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合作联社、农业园区等载体,对应时鲜果、绿色茶叶的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打响“句容葡萄”、“句容草莓”、“镇江水蜜桃”、“戴庄有机农产品”以及“金山翠芽”、“茅山长青”、“扬中河豚”、“镇江江蟹”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果品、茶叶、水产品品牌。加大名牌农产品市场运作。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委托策划公司,对自有农产品品牌进行包装设计、市场营销,提高品牌的市场形象;鼓励农产品与文化的有效嫁接,提高品牌品质。加强对名牌农产品实施动态监管。对品牌主体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实施地方品牌农产品保护行动,保障农产品品牌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省市名牌农产品总量达到100个。

1.4“强”强在龙头

就是要按照“接二连三”的思路,提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依托现有市以上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推动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到“十三五”期末,新建成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个,新建成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过50亿元、过10亿元、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5家、15家、65家。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力度,明确其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强化龙头企业人才创新团队建设,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探索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的龙头企业建设模式,从而建立起彼此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1.5“美”美在农村

就是要坚持“生态立农”的理念,不断放大农业的生态功能。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清洁生产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有效“三品”总量达到900个,“三品一标”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面积保持在90%以上。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功为新起点,推进宕口复绿、绿色示范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乡村等建设,确保林木覆盖率保持在26%的水平。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整合农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豚类保护、湿地保护等资源,并嫁接大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和农业旅游示范点,走出一条具有镇江特点的“以旅促农”发展道路。

2围绕“七个重点”,突破“瓶颈”制约

要把镇江现代农业做特、做精、做优、做强、做美,必须突破制约发展的七个“瓶颈”问题。

2.1以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

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提质。2015年完成省、市、县三级示范社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名录的建立,建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动态运营监测体系。拓展农民合作社发展形式。着力培植10个产加销一体型合作社、10个“托管式”综合服务型合作社、10个跨区域联合型合作联社;依托“苏合”销售合作联社,培植一批市场联结型合作社,并开展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积极推广“戴庄经验”,开展“四位一体”示范社创建,实现具有“戴庄经验”特点的行政村辖市(区)全覆盖。积极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坚持“两个主要”(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主要主收入来源),规范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和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强化对家庭农场开展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到“十三五”期末,示范家庭农场总量达800家,其中种粮类占比不低于60%。

2.2以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为重点

着力解决科技支撑的问题充分发挥镇江境内5所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依托重点农业产业园区,创建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我们的设想是,围绕五大特色主导产业组建“1个科研院所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的产业联盟,创立“1+1+N”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实现高校科研与基地产销的无缝对接,并制定出产业联盟专家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根据实绩考核奖惩。通过建立“1+1+N”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激活农技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2.3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重点

着力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问题一方面,按照“政府搭台、银社唱戏、共谋发展、实现多赢”的思路,充分发挥“惠农贷”、“助农贷”、“富农贷”、“金农贷”的作用,缓解农民发展农业生产“融资难”问题。我们将适时举办银企、银社、银场、银园对接会,向金融部门推荐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并会同金融部门对其资格、信誉等严格审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开展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招商活动,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投资我市农业,同时,加强对工商资本投农的监管,防止土地“非农化”问题的发生。

2.4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

着力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提前下,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于2016年总体完成,2017年全面完成,2018年融入城乡房地产一体不动产登记体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登记制度。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进行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2017年完成试点工作,2020年底前全面推开。创新土地转移形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等。培育和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2.5以农机和标准农田为重点

着力解决物质装备和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的问题实施农艺农机相结合的技术发展战略,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以集约化生产的思路,实现农艺技术与农机研发两个方面相向推进,不断提高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农机服务三项水平,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0万kW,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90%,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98%,全市农机服务经营年收入达到14亿元,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作业面积、服务农户数分别占全市总作业面积和农户数的65%以上。以丘陵山区为重点,着力在荒山荒地开发、丘陵旱地合理利用、三级以上缺水稻田的优化布局上下功夫,“十三五”期间,将有计划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一批社会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新建1.33万hm2。

2.6以加速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为重点

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把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的主抓手。做大做强本土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好“亚夫在线———中国镇江农业合作经济联盟”电商平台,支持“原味生活超市”实现爆发式发展,推广“基地+网络+消费者”的会员制农产品营销模式,并向市外辐射。大力发展本地农产品同城化网络销售。依托“亚夫在线”、“苏合”、“原味生活超市”以及镇江本土农产品销售QQ群、微信群、网络论坛等,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农产品同城化网络销售,打造“4小时农产品消费圈”。以丹徒高桥、句容天王唐陵花木市场、句容后白西冯村为重点,培育一批以农产品网销为重点“淘宝村”。

2.7以开展学习赵亚夫活动为重点

农产品品牌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 农产品 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通过分析当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给本企业产品确定的具有特色优势和竞争优势并能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名称、标识的组合。随着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外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实现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农产品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实施品牌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提出建设农产品品牌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增加科技含量,扩大品牌的结构规模,塑造品牌形象,加强政府支持及保护等对策。

一 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较低、经营方式分散,这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严重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这一领域的建设,但是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处于相当低的层次。

1.传统农产品品牌缺少创新和保护,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

我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品牌如茶叶、丝绸等,多以地区进行命名,是区位品牌,都是些大的牌子,缺乏创新和保护,加上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严重损害了这些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这些品牌的特色正在逐渐失去自身的优势。

2.初级农产品品牌多,品牌缺乏创新

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品牌大部分是初级产品领域,在高端领域缺乏自己的品牌,品牌价值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难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品牌农产品需要种植、加工一体化的专业经营,在每一个环节做到专业化经营,最终形成产品,以商品品牌的形式进入市场,才可以获得最大的市场价值。

3.品牌意识淡薄,缺乏自己的特色

目前,我国的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主要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经营实体,很多农民还没有从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中解脱出来,认为农作物的收获就是生产的结束,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淡薄。农产品之间的个性化品质差异、生产方式的不同和营销策略的差异化等都没有开发出来,导致农产品品牌缺乏自己的特色,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缺乏支持。

二 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原因

1.农产品品牌建设基础较差且发展滞后

受传统农业思维的影响及体制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农产品品牌质量不够稳定,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不高。品牌主体往往看重品牌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品牌内在的质量,导致品牌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品牌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却在不断减弱。目前,我国的农业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内部管理水平低,农户缺乏品牌管理的经营意识,品牌发展滞后。主要是品牌的数量偏少、影响范围小、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农产品还没有实现标准化生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不高,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

2.缺乏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环境

农产品品牌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农产品市场主体的营销行为,它受环境的影响。从经济因素方面看,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低,不利于品牌的形成,难以形成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从政府方面看,许多地方政府对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力度不够,如对当地的现代农业企业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对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缺乏足够的宣传等;从法律层面看,我国缺少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机制,大量的假冒品牌充斥着市场,这严重损害了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农产品品牌缺乏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

各级地方政府热衷于品牌的评比和排序,推出一个个荣誉称号,但是在全国层面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另外,有些部门和机构的评选规则不规范,只重视品牌的评比而忽视了品牌的培育和品牌的保护工作。我国农产品品牌评定机构众多,如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等,各部门的评价制度和管理办法不尽相同,这就造成地方对于农产品品牌的认定方法、程序和标准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应形成国家层面的权威机构或部门来统一制定全国性的农产品品牌认定标准、程序和淘汰机制。

三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农产品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加上农产品相对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这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必须制定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产品注册,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工作,引导农民学习标准化技术,绿色种植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农业动植物品种标准、加工标准、质量标准等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保证品牌农产品的质量。

2.扩大品牌开发的力度

农产品品牌建设范文第4篇

周修亭,现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郑州大学营销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郑州大学MBA指导教师,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河南省营销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市场学会特聘培训师。2001年度曾获得“河南省十大营销策划专家”荣誉称号,2002年获得首届国际营销节颁发的“营销案例金奖”,2003年获得“河南省优秀营销专家”称号,2006年获得中国市场协会颁发的“全国十佳师资”证书、河南省营销理论创新贡献奖。

品牌是一个地区和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志和支撑力量。而农业又是我国地方的基础性产业,农产品供给已经成为区域城乡老百姓食品消费的主要来源。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培育品牌农产品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那么,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中,地方政府应当如何正视品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从政府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义、作用和举措三个方面阐述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一、政府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义

由于农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农产品本身可以视为一载体,而品牌才是这一载体的核心。政府推动地方农产品品牌建设具有以下意义:

有利于促进地方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经营的产业化、产品的市场化和服务的社会化,从而统一品牌,提高附加值,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与其所在生产组织体系连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性”,形成优势产业。

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的创新经营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升地方农业竞争力,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营风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有利于地方农业资源显现比较优势,经济发展不平衡往往以工业化水平为标志,而工业化水平低的地区可能正是生产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品牌区。

有利于扩大地方的区域影响力,使更多的人通过农产品品牌深入地了解地方的文化特点,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而带动地方其他产业快速发展。

二、政府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作用

1、引导作用

品牌资产是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品牌建设与推广,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地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是小农经济结构,缺乏制约和标准,随意性较大,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对走农产品的品牌化之路阻碍较大。另外,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作业方式的影响,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对品牌的认识还比较淡薄。如有些经营者因不懂商标法字号被他人抢注,有的是不了解广告法,过分夸大了产品的使用效果,致使遭到查处等等。而政府代表消费者公众利益,通过商标及相关法规对商标权实施保护,才能保障生产经营者为社会提供使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与服务所作的投入及其合理收益。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及时出台具有政策指导性的法令,引导企业经营者树立标准化意识、品牌意识,努力争创更多的驰名商标,大力培育名牌产品。譬如法国在不同时期修订的《农业指导法》,就根据社会公众、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提出农业发展的政策指导,进而落实为实施行动。只有这样,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才能走上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之路,从而借助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提升农产品知名度,确保农产品稳定的销量和畅通的渠道,稳定农业生产,降低市场风险。

2、监管作用

农产品品牌化是农业品牌化的核心内容与集中体现,农产品认证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以下简称为“三品一标一品牌”)作为品牌农产品的主体,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特别是个别认证农产品的质量不稳定、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得力的问题突出,损害了品牌农产品的信誉,进而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农产品消费安全,是各级政府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因此,强化品牌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提升品牌农产品信誉,推进农业品牌战略的实施。

3、支持作用

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和基础性产业,而且是先天弱质性产业。农业创名牌的特殊性需要政府的扶持保护。国内外经验表明,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实行向农产品品牌倾斜的政策,有利于发展农业品牌。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通过不断颁布新的技术法规,来提高农产品标准水平,并规定苛刻的包装和标签要求,执行严格的质量认证制度和合格检验程序,以此来达到击败竞争对手的目的。因此,品牌已经成为贸易竞争中的主要工具。因此,政府应通过财政、金融、科技、法律、舆论、贸易政策及措施,对质量好、规模大、实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名牌在税收、信贷、财政、保险、融资等方面实行扶持优惠政策,这是保证农业能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条件。促进农产品品牌产业、支持品牌农业企业、扩大品牌农产品贸易、推进农产品商标品牌的建设发展,这些使农产品品牌资源及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运作,不仅是农业品牌化的基本内涵,也是农产品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

三、政府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举措

政府在推进农业品牌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创建农产品品牌的支持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农产品品牌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品牌农产品保护机制,加快推行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标识计划,不断完善生产记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制度,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基地和批发市场建立自律性检测制度,并积极推行获得“三品一标一品牌”标志使用权的产品实施免检入市销售,这些都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建立健全品牌农产品保护机制,还必须健全商标管理,加强法律保护。同时,政府还必须积极制定并应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商标法》、《专利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等,维护品牌所有者的权益。另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开展网上交易必须要注册域名,域名相当于互联网的商标,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知识产权或无形资产。尽管我国也已经颁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

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但是域名的注册和管理还很不成熟。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面前,要创立和发展农业名牌,必须及早重视并做好域名注册和监督管理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应认真履行其相应的职责。如近年来泰国注意加强对“泰国香米”品牌的保护。一方面,利用原产地标识保护,维护和保障大米的国家品牌和利益;同时,为了推进“泰国香米”的品牌,促进出口贸易,泰国商业部为香米专门注册一个商标,符合出口标准的米商将统一使用此商标向外出口,目前已有26个大米出口商被批准使用此商标。为此,泰国商业部外贸厅专门拨款1000万铢(合22.2万美元)在香米出口的主要市场注册此商标,包括在美国、中国、香港地区、欧盟、沙特阿拉伯和新加坡等。泰国对香米品牌的建设和推进,使其大米贸易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取得独特的优势,有效地保护了本国稻米产业的地位。

2、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政策

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应立足市场,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品牌农产品培育,制定品牌培育政策,为创品牌的企业提供财政、资金、税收等优惠以及出口补贴、信息交流、管理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有效地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在农业品牌的体系中,区域农业品牌、农业产业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的每一个层面,政府都需要进行引导与扶持。政府应着力打造区域农业品牌,行业协会应着力打造产业品牌,农业企业应着力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如为扶持农产品中心品牌建设,磐安县就建立了一系列品牌培育政策:首先,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创牌意识强、在主销区利用市级以上电视台、报纸、户外广告等宣传中心品牌且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投入额的15%给予补助;其次,鼓励农业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业展会,参加县里统一组织的农业展销会,给予参展者50%的摊位费补助,对获部级、省级金奖的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对到上海、北京、山东、杭州等大中城市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进入连锁超市或开设磐安农产品专卖店(直销点),年销售本县农产品1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每增加100万元销售增加奖励l万元,最高奖励10万元;另外,还鼓励企业、农户积极创建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对获得全国名牌、省级名牌、地区名牌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20万元、1万元的奖励,但同一品牌不重复奖励;对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给予一次性20万元的奖励,等等。

3、制定农产品品牌宣传策略

一般而言,几乎所有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都有一定的品质优势。但好酒也怕巷子深,有好的产品也要有好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好的产品,好的服务,了解、接受并形成购买。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就要增加对品牌产品的宣传投入,塑造品牌形象,打响知名品牌,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关标准,达到评价和宣传知名品牌的作用。同时,在地方农产品的宣传中,将产品信息传递与绿色教育融为一体,结合有关于三农、农业产业化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创造条件与机遇,通过重大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农产品品牌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推广,利用电视、网络、报纸与电台等主流媒体平台对农产品品牌进行立体网状式的宣传与报道,制造新闻时事与热点,吸引社会的广泛注意与知晓。如北京市大兴区年年花不少钱举办“中国梨王擂台赛”,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梨农拿个“梨王”头衔吗?当然不是,他们这么做,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这项赛事制造新闻效应,引起社会关注。对于一种区域性农产品及其品牌而言,政府采取这种形式的营销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无疑是聪明的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做法。近年来,大兴梨已占领了北京水果的高端市场,并销往国内外,成为北京郊区特有的农产品,就像大兴西瓜一样,大兴梨的品牌地位已经形成。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像“梨王赛”这样的宣传活动自然是功不可没。

4、推进农产品规模品牌建设

当前很多地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着产业规模小、基地建设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难,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鉴于此,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广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市场带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进一步提升龙头品牌的影响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品牌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地方其他农产品品牌的推进。比如,卢氏县作为部级贫困县,地方农业品牌较多,但是规模品牌却几乎没有,地方政府考虑到地方很多农产品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大做强,而“山特”牌卢氏绿壳鸡蛋却可以走出卢氏,面向全国。于是,政府将品牌扶持重点放在地方特色农产品――卢氏鸡绿壳蛋上,着重支持龙头企业三特公司的发展。通过推进卢氏鸡绿壳蛋的规模品牌建设,使山特品牌迅速扩大了市场影响力,由此,通过品牌的统一,也进一步推进了地方其他农产品的推广,从而使更多的农户从品牌推广中收益。

5、形成农产品品牌推广机制

农产品品牌建设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农产品品牌建设已成为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重要手段。广西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加速推进和实施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既是广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历史选择,也是走广西农业向世界的必然趋势。

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着提高。绝大多数农产品已从品种、数量短缺转为区域性和结构性过剩,消费方式也由纯粹的有形物质消费方式向通过物质消费追求精神享受的文化消费方式转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农产品销售难现象突出,增产不增收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农产品以价格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将即过去,农产品品牌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品牌就是竞争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已成为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重要手段,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农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保证,是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一、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义

广西南临北部湾,东接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南出海大通道贯穿其中,是中国与东盟多区域合作的重要交汇点,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也是中国唯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随着中国东盟国际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南宁及以中国和东盟两大经济实体为依托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推进,环北部湾地区正在形成一个跨省区、跨世界的“环北部湾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被看成是中国沿海地区继环渤海湾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之后的新增长极。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西成为大西南与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也将广西推向了大西南参与国际竞争的排头兵。2006年,广西将区域开放开发与国家战略利益紧密融合,提出“一轴两翼”的“M”型以及“两廊一圈”战略构思,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全局的基础上搭建了更加有效参与多区域合作的战略平台,广西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多区域合作的开放大格局中。

广西是典型的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业仍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基础薄弱。广西农业要走向世界,实现与国际接轨具有很大的挑战。广西具有适应亚热带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大:有全国有名的水果大省,广西素有“罗汉果故乡”之称;是全国重要的桑蚕生产基地,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是全国最大的木薯种植基地,木薯面积、产量及木薯淀粉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广西还是全国蔗糖大省,连续13年保持全国龙头地位,广西糖价的波动已直接影响到郑州蔗糖期货市场交易价格的变化。广西农产品出口逐年增长,2006年仅与越南贸易额就达15亿元,约占中越贸易总额的15%。

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无疑为广西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广西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广西农业发展十分落后,农产品生产经营满足不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农产品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的新的需求。广西农村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方式十分普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落后,缺乏龙头企业,农户间、企业间缺乏合作协同,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广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严重削弱了农产品竞争能力,直接影响农产品供给和价格、品质的稳定性末叶极大地制约了广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广西农产品品牌少,整体品牌竞争力不强,高知名度的品牌不多。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到了广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的开拓,阻碍了广西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的发展。

品牌就是竞争力,加速推进和实施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既是广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历史选择,也是走广西农业向世界、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农产品市场竞争水平的高低与农产品产地(区域)有密切关系,创建区域品牌是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广西既要做农产品品牌,还要做具有广西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国际化,使广西不仅仅是农业大省,还是农产品品牌大省,真正提高广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品牌,是使用在农产品上,用以区别其他同类和类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显着标记。农产品品牌是以农产品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差异为基础,以商标、口号、包装、形象等为表现形式,帮助消费者识别农产品质量并形成购买偏好,传递农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的核心利益。农产品品牌也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为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所确定的具有个性特色和竞争优势,并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名称和标志的组合,是消费者接受得到的对选购商品有支持作用的重要信息源。

品牌竞争是农产品竞争的主要方式,品牌竞争的核心体现在所塑造的品牌是否具强势、是否是名牌。农产品有品牌,但不一定是名牌。名牌是指在一定的行销区域内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信誉良好、经济效益显着的产品,是品牌做大做强后“质量、市场、效益”统一的结果,是一个集知名度和美誉度双高于一身的品牌。名牌一旦被创立则会在市场上产生一种张力和征服效应,反过来名牌的连锁效应会带动和推进更多的品牌成为名牌。名牌是强势品牌,名牌往往上升为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指某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产品,形成以生产区域地址为名的品牌。区域品牌具有区域性和品牌效应两个内容。区域性是指品牌一般被限定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并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品牌效应则指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域品牌既有一般品牌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强烈的个性;既代表特定的商品属性,又体现特定区域的价值感和文化。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域内农业生产经营者用的公共品牌的标志,它是以特定特色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的地域集聚为基础的。区域品牌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品牌、乡镇级区域品牌、县市级区域品牌、地市级区域品牌、省级区域品牌以及跨行政区域品牌等。农产品区域品牌更便于消费者获取识别效应,区别其它地区同类产品和服务。良好的区域品牌具有正向的外部性,能够产生“晕轮效益”,使区域内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产品获得美好的形象,更加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区域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和机会、利益共享的特点。区域品牌的这种公共特征决定了品牌的“集体”或“联合”意义,使得诸多分散的小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能够利用“区域品牌”,以及分享品牌带来的增值收益。

根据品牌的使用体态,区域品牌有实体品牌和虚拟品牌两种类型。实体区域品牌和虚拟区域品牌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注册、以及感觉上的具体和抽象两方面。农产品是具体、可以感触得到的,因此经过注册就成为了具有实体表现形式的实体品牌,实体农产品品牌能够直接区别不同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如“桂林三花酒”;区域名称经过注册成地理标志(区别特定原产地的标记)的均属于实体区域品牌。然而多数区域品牌是虚拟品牌,即是未经过或不能够注册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品牌,它仅仅是消费者对某一地域农产品的综合感受,如“广西龙眼”,虚拟区域品牌的形成是市场对该区域农产品品牌以及名牌接纳的结果,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虚拟区域品牌的培育更加具挑战性。无论是实体区域品牌,还是虚拟区域品牌,都是一个特定区域的共同品牌,是区域农产品的“代言人”。区域品牌一旦形成,则其同一性便决定了品牌的共创性和资源共享等特点,区域品牌为一个地域所共同拥有,这样便为地域农产品创“全国第一”、“世界闻名”等奠定了基础。区域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特定区域(县、乡、市或省)的“脸面”、是一张经济名片。   

三、广西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对策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实现农产品品牌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农产品区域品牌,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品牌建设与区域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应充分挖掘广西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做好产业聚集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产业带和优势产业区,促使广西资源优势和特有区域优势转变为农产品品牌的竞争优势。

首先,明确品牌定位,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清晰的品牌定位才有品牌核心价值的稳定,区域品牌的定位要从本区域的实际出发,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建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含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脱离了特定区域,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及产品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坚持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的原则,着力挖掘广西农业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挖掘广西地域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广西区域品牌既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又兼顾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品牌建设更有针对性。广西可借东盟国际博览会东道主地位,通过举办如农博会、农产品贸易洽谈会、招商会等形式进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地飞歌”、“三月三”民歌节和“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等平台实施农产品的整合营销。还可运用区域品牌及其包含的资本进行发展、延伸,结合产业和产品档次,突出广西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兼容性”,树立起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提升广西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依托农业产业化,获取农产品品牌聚集效应。农业属于零散产业,单个农户或中小企业规模不利于区域品牌形象的树立,农业产业化是区域品牌创建的基础条件,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能够满足品牌对农产品质量、规模和科技含量的市场要求。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实际上是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是“你无我有、你小我大、你劣我优”的资源整合。广西可通过发展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提高聚集度,获取规模效应。如通过各种中介组织、或龙头企业将分散农户经营同市场需求联系起来,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生产和流通的各个主体有机结合、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机制。通过“农工商”联合,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运作,降低农户的风险程度,而且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以及树立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

广西还应依托产业聚集获取农产品品牌聚集效应。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大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强势竞争力的现象。从产业集群的聚集性和区域品牌的关系来看,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使当地产生优势产业群,从而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共同构成了地区农产品产业竞争力,良好的区域品牌必然是以大量良好的企业强势品牌为基础的,强势企业品牌构筑和充实强势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有效结合,既能表现地方名特农产品的统一形象,又能突出企业产品的个性和特点,两者相互促进、交互发展。

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也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重要条件。要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就要有规模大品质高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广西应以农产品“区域品牌”为介质,通过对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形成“虚拟营销组织”,使处于分散状态下的生产者、经营者实现集中,从而使广西区内“农户、基地、企业”获取聚集规模经济效应,增加集聚系统内产业对产品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增强广西农产品及其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再次,发展特色农产品,化差异、稀缺为区域品牌优势。品牌建设可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规模种植基地建设和专业化生产,反过来,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价值的提升,是农产品产业化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广西应努力瞄准市场需求和消费热点,依据农产品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重点抓优质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并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如广西桂北地区的罗汉果种植区,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九成。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等精品农产品,实现农业由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变到质量优化型增长。发展特色农产品可从农产品基地抓起,要树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识。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打破地区、县、乡镇行政区划分界限,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的绿色环保性、保健性、特色性和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低价位等比较优势,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整合区域资源,实行优化布局,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战略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经济的形成。

确立广西农产品品牌特色,塑造品牌形象,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的特色优势,化差异、稀缺为区域品牌优势。一方面以现有品牌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另一方面以地域传统名优农产品和特有文化为基础注册商标,形成区域品牌,避免众多农户分散注册带来的品牌“窜货”;加大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如广西“田阳香芒”等3个产品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容县沙田柚”等6个产品获得原产地域产品标志称号,灵山等23个县(乡、镇)被评为中国特产之乡,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品牌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品牌已不再是简单的标识或信号,区域品牌的效应与区域市场经济有着互为表里、互为中介、互相融通的关系。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定科学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规划,要结合当地农产品竞争力和资源现状,把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区域品牌建设结合在一起,并将区域品牌发展规划纳入到广西区域发展战略中。目前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品牌文化的国际融合性、区域内整体的整合营销能力、品牌资产及其增值、品牌管理组织及其制度等问题,如何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管理,如何进一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加强农产品自主创新等将成为广西品牌建设中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曹垣,创建区域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J],农业现代研究2007(1)

夏曾玉,优先发展区域品牌,商业时代[J]2003(18)

翟艳平等,区域品牌建设于农产品竞争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4)

熊明华,地域品牌的形象建设与农业产业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2)

胡俞越,流通品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