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崩塌滑坡 泥石流 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10-1

1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具体特征

一般而言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活动在时间顺序上呈现一种和天文以及气象等诸多地质因素相关联的存在一种旋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存在时间不等的周期旋回性,有的地区时间旋回性长,如云南崩塌滑坡泥石流,就属于数万年为周期的超长期旋回特征;(2)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还同时存在着长周期和短周期甚至超短周期泥石流的特征形式,其原因和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旋回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和次级波动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3)有的地区存在着以8到13a为周期的中期旋回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度技术进行分析,发现地震和降雨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三者的旋回变化具有一致的特性,不过从本质上来说,中期旋回和太阳黑子的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4)就是以1a短周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情况也非常明显,比如:每年的6到10月份所发生的泥石流占据全年泥石流数量的九成以上。而这段时间也正是每年降水非常充沛的时节,因此说明了降水量的变化也是导致旋回变化的重要原因。

有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具有一定的连发性质,这种特点在于多重地质灾害中,很多首发的地质灾害并不造成严重的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伴生灾害却会给社会经济,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加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连发性灾害的系统研究,对完善次生灾害的防护和预防具有一定的突出作用。崩塌滑坡泥石流就是一种典型的次生灾害,首先是崩塌、滑坡,然后是泥石流,从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2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地质工程勘察院的研究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发生了10a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情况发现,后5a发生的泥石流问题要比前5a发生的强度更强,从更长周期的调查来看,中期巡回规律基本相符,不过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景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强度也在不断加剧,这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强度呈现一种逐步上升的趋势。以泥石流灾害发生频发的云南为例,近年来所发生的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要比以往都呈现一种不断增强的趋势,特备是随着该地区的伐木、采矿以及土地开垦等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遭遇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因此崩塌滑坡泥石流有发生频率增高且发生地域更广的趋势。其中广大农村以及矿山山区的地质灾害尤为明显,而且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也更大,增长速度也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3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分析

3.1当前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的进展

总的来说我国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近些年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对于部分地区的频发泥石流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防治,降低了泥石流的发生频率,但是相对于全国范围来说,总体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而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开展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个阶段对泥石流的灾害是属于刚刚研究治理阶段,对国家频繁发生的泥石流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址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勘查,为此后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另外一个阶段就是从1987年以来,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开始在全国的范围你广泛开展,在地矿部和各省地矿局的计划下,对全国的地址灾害汛期进行了复查工作,同时针对地质灾害频发发生的区域进行了灾害调查活动,并针对这些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工程设计,对解决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工作,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对于部分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问题防治总有效率达到了五成以上,当然也有存在着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大体上也占据了五成左右,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包括技术能力较差,设计水平差以及工作人员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3.2完善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于完善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各级政府机关和领导要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要重视起来,要深入调查灾害发生规律,组织专家进行认证调研和有条不紊的进行相应的治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确保工程的质量,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引入第三方的监理机构进行监管,对每道工序和施工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要把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纳入到政府的日常工作中。(2)要加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宣传工作,并动员群众集体参与到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工作中,增强全民防范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意识,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相结合的模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防灾知识,自觉保护地质环境,一旦发现存在地质灾害的苗头,就要及时通报并避让,实现群防群治,才能够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更为重要的成绩。(3)要定期做好地质环境的评价工作,对城镇以及工程规划过程中,要在立项前期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价,防范一些建筑项目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对于改善当前地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要把防治的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之上,要知道预防所动用的成本要比灾后重建以及对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而言都是最小的,因此重视对于未成灾的地区进行有效的防止,这样就能够呈现投资少,避免成灾后的巨大损失。(5)要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而且这些工程建设同样要遵循科学,符合实际,不能够将防治工程变成一种毁坏工程,要根据工程地质勘查的具体成果,制定相应的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案,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建设,注意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提升防治工程效益,比如一些地区研发出来的V型槽技术,就能够有效的让泥石流的排导纵坡降到25%,而排导效果越好,经济效益自然就越好。

4结论

总而言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在我国经过数十年的改善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泥石流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威胁,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应对,总结经验,以本文提到的五点建议为指导,进而实现全面的解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

参考文献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路泥石流 形成条件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02-1

1公路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勘察

公路泥石流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地形、降雨、物源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占据我国面积的三分之二,随着近几年我国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也逐渐发展起来,随之对泥石流自然地质灾害的影响也就逐渐增加,泥石流灾害发生以后,对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了非常大伤害,而导致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和人为因素。

1.1公路泥石流形成的客观条件

1.1.1地形地貌

在公路泥石流发生的过程中,地形地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地形地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很大的势能,同时为泥石流地质灾害提供了大量的固体物质。发生泥石流的滑坡其坡度直接决定着泥石流灾害的规模以及固体物质的数量。

泥石流是由上而下形成的,共有3个组成部分: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泥石流形成的上游,呈现漏斗状,地形非常开阔,周围的山沟非常的深,地质陡险,植被生长不良,这种地势非常容易将水和碎物集中在一起。中游多为一些陡险狭窄的峡谷,坡度非常的大,泥石流可以通过该处迅猛直泻,然而下游地区则是平坦开阔的平原或者谷阶地,这地方是碎屑物质较易堆积的场所,但是有些泥石流发生的地区,其三个组成部分的界线并不是很明显,可以说是三个组成区没有明确的界定[1]。

1.1.2松散物质

泥石流组成物质中的松散物质主要是由地质构造和岩层性质决定,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以及断层、褶皱的发育情况、性地质构造的形成、地震多发区等,都对泥石流的形成起着推动性的作用。正是这些地质构造以及各种岩层发展不良,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受到风化、发育不良等,造成其很容易被破坏,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

1.1.3水源

泥石流组成物质中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介质的推动力。泥石流的形成多和短时间大量流水的形成有关。而导致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推动力水的主要来源有:大强度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库溃决等,水除了可以推动泥石流的组成物质以外,还可以对松散物质进行浸润,导致山体滑坡、崩塌等灾害,进而增加泥石流的物质来源。

1.2公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经济发展开始向山区扩展,毁林开荒、森林砍伐、矿山开采、过渡放牧等不合理的城镇发展活动的不断增加,将地表原有的结构改变,加快了水土流失,也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尤其是近几年较为多见,而人们在泥石流多发区的活动也在不断的增加。山区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组成,地形陡峭、险峻,含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大量的水源,又有可以聚集水、物质的地形,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泥石流的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地质构造、岩层性质、地形、地震都密切的联系,并且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

2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是由碎石、水、泥砂组成,具有流速高、势能大的特点,其对公路的损坏程度非常大,较轻程度上的破坏是将公路路基冲蚀或者淹没,严重程度的破坏会将公路桥梁冲毁,使交通中断[2]。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的采取防御措施,就会将后期公路的维修费用增加,而且很难将出现的问题根治。为了根据以上公路泥石流产生的条件,对公路泥石流进行防治。泥石流是一种自然地质灾害,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在进行泥石流防治的过程采取的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强制弱,重点治理。

2.1生物防治措施

泥石流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和水土流失有一定的关系,而生物种植可以起到固土的作用,治理泥石流可以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措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将植被的地表覆盖率增加,将泥石流多发区的生态进行恢复,对降水进行拦截,减少地表径流。通过植物群落的共同作用,进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的发生,或者将泥石流的发展规模进行缩小。

2.2工程建设措施

第一,可以建立水库、引水渠等工程。第二,建设拦挡工程。该项工程的建设主要是进行拦截滞流,将坝体增高,拦截大量的固体物质,进而形成泥石流库。修筑拦截建筑物,促使泥石流滚落在一定的场地内,在一定的时间内让泥石流物质在某一地段进行淤积,减少其下泄量。第三,建设支档工程。例如挡土墙、护坡等,在较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区建设挡土墙、护坡等设施,将山体斜坡进行固定。建立支挡设施,才可以保证生物措施发挥其功效。第四,建立排导工程。为了避免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产生的灾害,可以建设一些排导措施,让泥石流快速的通过,进而不对公路工程造成损害。

2.3公路工程建设避绕措施

泥石流不仅会对房屋建筑产生危害,还会的公路造成巨大的危害,而且非常的难以治理,在公路建设条件满足的前提下,采取避绕方案[3]。在大型的泥石流多发区,绕避方案会将公路线路的长度增加,可以保证公路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同时将后期的维修费用减少。所以绕避方案的公路工程建设选址上可以参考。

3小结

泥石流的发展具有多样化,在防治泥石流的过程中采取避、排、防、跨、水土治理等多种方法对泥石流进行防治。采取多种多样的防治对策,对泥石流进行防治,同时保护山体生态环境。在防治泥石流时,了解泥石流的特性,可以帮助到防治措施的制定,同时在公路运行中要公路的养护以及泥石流的清理,保证泥石流公路的畅通。

参考文献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型土木工程;山地灾害;应用实例;推广

【中图分类号】P642.2

1山地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1山地灾害的形成原因

山地灾害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大体上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1.1.1自然因素

首先,一定的地形高度差、深切的河谷或陡峭的山坡是山地灾害形成的必然条件。其次,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以及由于新构造运动、频繁的地震在山区产生的大量的松散碎屑物质也加剧了山地灾害发生的几率。同时,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出现,加之与山区的高差地形和陡峭的山坡或河床相结合,同样也有很大的几率诱发山地灾害的形成。另外,由于山地灾害的形成具有同一性,因此各种山地灾害可能在大体一致的空间和时间内发生,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要一种山地灾害先发生,就可能引起另一种或另外数种山地灾害相继发生。

1.1.2人为因素

山地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与人类在山区的活动关系密切。随着山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位于山地灾害危险区内的人口剧增,而在一般情况下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山区居民急于致富,往往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防灾意识淡薄,在规划设计山区的开发项目过程中,很少考虑到项目在建设中和投产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甚至采用不适合山区特点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这样不仅人为地加剧了山地灾害的发生和危害,而且导致灾害点增多,灾害暴发频率增高,规模增大。

1.2 山地灾害的特点

(1)山地灾害暴发突然、破坏性极强。山地灾害往往是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爆发,发生时往往伴随着生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等。

(2)季节性强,频率高,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就我国而言,山地灾害主要发生西南山区,例如亏山区、丘陵区及岗地,特别是暴雨中心区和地震多发地带。据调查分析,仅湖南就存在湘南南岭山区、湘西北武陵山区、湘西雪峰山区、湘东幕阜山区和湘中丘陵区等五大山洪灾灾害易发区。每年,随着雨季的降临,常会有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象的发生,尤其是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山地灾害数量大、分布广,灾害规模以微型、小型为主。据初步统计,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滑坡12万余个,泥石流沟5万余条,小型的滑坡泥石流超过140万处,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有滑坡泥石流活动的面积达4.30×106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4.8%。另据云南省提供的资料,全省共有滑坡、泥石流灾害点约20万处,遍及全省的每一个地、市、州,其中,较大规模的6847余处,仅占全省同类灾害总数的3.4%。

2 小型土木工程的分类和特点

2.1小型土木工程的分类

在我国,常见的具有预防、消除和减轻山地灾害功能的小型土木工程可分为沟道、山坡、

排水及坡面等4类工程。

2.2小型土木工程的特点

小型土木工程的特点是:(1)工程所需建筑材料主要是水泥、石料、沙、竹子、木材,除水泥外其它材料都可就地取材,可充分利用当地建材资源和发挥山区劳动力充足、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2)工程规模小,所需投资少(一般为数千元至数万元),施工期短,见效快,国家、集体、个人都能投资建设,相对拓宽了投资渠道。(3)工程体积小,占地面积小,可以给生物工程留下充足的空间。小型土木工程可以与生物工程同时规划,分段实施,两种工程可优势互补,取得更好的防灾减灾效益。(4)工程投资主要用于支付当地建筑材料和施工人员劳务费,这两项支出大部分都转化为当地群众的现金收入。因此对小型土木工程的投入,也是一种扶贫的投入。

3 小型土木工程应用实例

3.1 泥石流综合防治工程

南溪位于郴州市北湖区南溪乡政府所在地,处于两条冲沟的交汇处。南溪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低山区,地形属于山间谷地类型,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周边山坡陡峭,风化残坡积层厚度较大,是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内降水量较大且年内分配不均匀。区内冲沟较发育,地表水总体流向是自东向西。通过地质、水文、气象和地貌等条件综合分析,下东溪和上东溪是泥石流易发的冲沟,沿冲沟是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在南溪段冲沟坡度变缓,地形相对开阔,成为泥石流的局部堆积区。

针对这些状况,先是采用拦砂坝和河道疏浚治理泥石流沟。在上东溪和下东溪分别修筑拦砂坝拦截砂石,减缓冲沟坡度,削减泥石流的强度;在南溪段疏浚河道,修筑护堤,保障溪水畅通,对泥石流可起到导流作用。然后采用挡土墙、截水沟和排水沟治理滑坡,提高山坡的稳定性,保护坡下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2 护岸工程

大凹子沟为云南省小江流域支沟蒋家沟下游左岸的一条支沟,距东川市24km。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就紧靠大凹子沟沟口左岸。多年来,大凹子沟泥石流暴发频繁。当泥石流暴发时,其主流线在河床上摆动,多次冲坍左岸岸坡,威胁.到观测站安全。

针对这一状况,政府在大凹子沟观测站段实施护岸工程。护岸工程由丁坝和顺坝组成,布置在观测站附近沟道左岸泥石流顶冲段。护岸工程上游端设有一座下挑丁坝,丁坝坝根嵌入沟岸,坝头斜向下游,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60°。顺坝紧接丁坝下游侧,沿沟岸顺流布设。丁坝和顺坝均采用钢筋石笼结构。钢筋笼在观测站加工焊接成型,运到现场装笼。大凹子沟观测站段护岸工程1997年4月完成,工期约20d。工程总完成土石方120m3,石笼108m3,使用钢筋2.8t,工程总造价1.9万元。据调查回访,该护岸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完好无损。

4 小型土木工程的推广

(1)各级政府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鼓励地方和个人参与小型、微型山地灾害的防治。(2)对国内小型土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防治效益不断进行阶段性进行总结,并引进国外成熟的理论与技术,编写成简单实用的设计手册以供使用。(3)建立小型土木工程治理示范点,重视初、中级技术人员的培养,普及群众环保意识。(4)结合山地灾害治理,保护和恢复土地资源,将治理灾害与发展山区经济结合,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山地治理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推广工作。

5结语

小型土木工程具有投资少、施工简单、见效快、易吸引当地农民参与等优点,既能有效地预防、减轻山地灾害,增加和恢复土地资源,又与发展中国家山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在山地灾害防治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所以,政府应充分意识到小型土木工程的前景,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抗灾的意识的同时,鼓励地方和个人不断参与到小型土木工程的建设和研究中。

参考文献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 治理 严陵泥石流

引言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独有的地貌特征,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多样的气候因素,密集的人口及其经济活动影响。据统计,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而区内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及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由滑坡泥石流造成约100亿元的经济损失死亡900余人,严重制约着广大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滑坡泥石流防治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域发展特别是西部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1、案例分析

严陵河泥石流沟近期曾于1954年、1964年、1977年及2005年先后四次突发泥石流,毁坏耕地200余亩,县级以上公路累计25公里、乡村道路累计74300米,桥涵8座、线杆145根、房屋363间,猪60头,树木7万株等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该泥石流属河谷型泥石流,源于县境内高丘镇东庄,沿河一带属中、低山丘陵地貌,沿岸山体坡度20―50°,流域内村庄密布,一旦突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危害后果将不堪设想。该泥石流现仍威胁高丘镇、前杜营、堂子湾、谷营、杜家沟、曹坪、孙家庄等居住区。

1.1 自然条件

1.1.1 位置与交通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隶属南阳市管辖,地理座标:北纬32°51´―33°21,东经111°58´―112°25´。东邻南阳市卧龙区,南接邓州市,西连内乡县,北依南召县。

1.1.2 气象条件

工作区属北亚热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连绵,冬季寒冷干燥。根据镇平县气象局资料,县境年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42.6℃,极端最低气温-14.7℃。年蒸发量1912.9mm,全年无霜期236天。

1.1.3 水文条件

镇平县境属汉水流域的唐白河水系,较大的河流有8条:严陵河、潦河、黑河、蔡河、淇河、黄上河等。严陵河泥石流沟位于严陵河孙家庄―堂子湾段。严陵河为境内较大的河流之一,源于境内高丘镇东庄,最后流入高丘水库。流程约12.9km,流域面积22.36km2,河床宽5至40m,为镇平县境内大河之一。严陵河总体上为 “V”型谷及“U” 型谷,总体上具有岸坡较陡峻,切割深度较大的特点。主沟纵长12.9km,主沟沟头最高点东庄高程为620m,沟口与高丘水库交汇处高程为231m,相对高差389m,主沟平均纵坡降30.1‰,其中上游与虎爬沟交汇处以上沟段纵坡较陡峻,而以下沟段总体上纵坡略缓,且呈现陡缓相间的空间变化特征。沟谷平面上弯道发育,谷宽总体上上游窄,下游较宽。严陵河下游流量0.6656m3/s左右,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泉水补给,流量受降水量影响较大。

1.2 地质环境条件

1.2.1 地形地貌

严陵河流域形态近似倒喇叭形,流域平均纵向长度12.9km,平均宽度1.73km,流域面积22.36km2。

严陵河流域地形总体上属中山、低山丘陵地貌,流域内总体上地形较陡峻,沿岸山体坡度一般为20―50°,地形临空条件较发育,为流域内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以及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的汇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流域内岸坡植被发育,乔、灌、草均有生长,严陵河总体上为 “V”型谷及“U” 型谷,特别是上游沟段和各支沟通常沟谷较为狭窄,纵坡较陡,水流湍急,且动态变化较大,具陡涨陡落的山溪沟谷特征。

1.2.2 地层岩性

河南省地层区划中,镇平县位于华北地层区与扬子地层区交界处,地跨南召小区和西大小区两个地层小区。区内主要出露地层岩性特征描述如下:

古元古界秦岭群郭庄组:条带状、条纹状混合岩,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上游地带,

古元古界秦岭群郭庄组:白色大理岩,局部蛇纹石化,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上游地带。

古元古界秦岭群郭庄组:金云母大理岩,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上游地带。

华力西期:中期、黑云母花岗岩,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中游地带。

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Pt1y(MC):土黄色、黄白色大理岩,主要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中游地带。

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石墨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中游地带。

中生界白垩系胡岗组:紫红色、肉红色砾岩,砂砾岩,砂质泥岩,夹透镜状砂岩,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中下游地带。

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褐色及棕褐色粘土、亚粘土,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下游地带。

全新统冲积层:该层由亚砂土、亚粘土、砂砾石等组成,主要沿河谷及阶地呈带状分布。结构松散,在暴雨冲刷下易发生滑塌变形,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坡面侵蚀物源或崩滑堆积物源。

1.2.3 地质构造

镇平县在河南省构造体系中,位于伏牛―大别弧形构造带东部,构造行迹较为复杂。县域在漫长的构造发育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多期次的构造演化过程,发育形成一系列褶皱和断裂构造。

1.2.3.1褶皱构造

高丘单斜:位于县境北中部,高丘至赵湾水库南一带,呈北西西向展布,岩层倾向南北,倾角30―60°,并发育次一级舒展皱曲,岩层倾角20―40°。

1.2.3.2断裂构造

县境属于秦岭褶皱系的东延部分,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规模大小不一。区内主要有朱阳关―夏馆―双槐树断裂,为一深大断裂带,西起内乡的马山口镇北侧,向东南经县境高丘镇的金钟河、韩营,石佛寺镇北的赵湾水库,城郊乡的坦头山和祁子堂以南。再向东南延伸至遮山乡,断裂面走向305―310°,倾向南西,局部倾向南东,倾角65―77°。该断裂带明显可分为韧性断裂带和叠加在韧性断裂基础上的脆性断裂带两部分。镇平处于韧、脆性结合部位。沿断裂两侧,发育有岩石破碎带。

2、我国滑坡泥石流概况

目前,全国滑坡泥石流的数量尚无准确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由于资料不全,有关数据缺少台湾部分,下同),全国共有大小和新老,活动和不活动的滑坡数十万处。泥石流沟数万条,仅分布集中的长江上游地区,就已基本查明大小滑坡15万处。泥石流沟15万余条,面积达10万km。威胁着200多个县城400多个乡镇200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3、目前滑坡泥石流防治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滑坡泥石流防治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对照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对减灾事业不断提高的要求,目前的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3.1滑坡泥石流监测预报方面的问题气象雨量站在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布局上东密西疏,平原多,在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的山地少。我国泥石流滑坡监测仍属起步阶段,一些技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远远不能满足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及预报预警防灾减灾业务工作的需要。

3.2监测站点布局不尽合理全国滑坡泥石流监测点绝大多数位于长江上游,且均设立于二十世纪90年代,缺乏统一规划,甚至一些泥石流滑坡较严重的省份,如辽宁、河南等省滑坡泥石流监测还很薄弱。

3.3监测设施和手段落后。目前,监测预警技术与分析处理手段比较落后,很多都是土办法,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与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实时、自动化监测差距甚远。

3.4未形成统一的网络,资源不能共享。目前现有的滑坡泥石流监测点,大多依附于流域机构或者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部分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网络!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3.5通信手段落后,县级以上站信息交流采用租用光纤专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进行,但监测站点与县级站大部分依靠低标准的有线通信,在恶劣天气情况下通信难以保障。

3.6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预报还处于尝试阶段。由于对降雨和滑坡泥石流间的定量对应关系认识不足,对致灾的天气系统及降雨过程和降雨量。临界雨量资料收集不够,没有建立起准确预报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发生的完善预报方案。目前只能天气预报作出初步预报。

4、滑坡泥石流的治理

遵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城镇等危害较大的滑坡泥石流,国家和地方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工程治理,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同时,开发出土木工程与生态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形成了针对不同保护对象的灾害防治模式,如城镇滑坡泥石流治理模式,道路滑坡泥石流治理模式,矿山滑坡泥石流治理模式等。主要的有特色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围绕国家大型水利交通能源等项目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滑坡泥石流治理工作,有效地保护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行。如三峡库区的灾害治理在全国很多泥石流常发地段进行了综合治理,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4.2水利部及各级政府应在山丘区水土保持工作中,近年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相当于建成数百万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这些水土保持措施对有效地减轻滑坡泥石流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4.3建立灾应急信息的传输系统。其中包括监测系统,其组成泥石流、滑坡监测预警系统设立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控制站进行信息汇集、综合分析和灾情会商;在每一个典型路段设立一级站,负责该路段的信息集成、警报与灾情处理;在每个道班设立基本观测站,汇集每个观测点的信息,上报灾情,实施抢险;在每个灾点设立观测点,重要灾点设置综合性观测点,汇集流域上下游和沿线两侧观测点的信息,作为灾害监测的网络节点。监测系统的管理运行模式,泥石流、滑坡监测预警系应有当地交通厅负责管理,负责对一级站的业务指导和联络;一级站分别由中心站直接领导,分别负责各自路段的灾害预警和应急抢险。

5、滑坡泥石流的防治

5.1加强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用法律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防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或导致灾害的发生。

5.2加强基础工作。应用遥感技术,计算机,数据库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全国性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建立滑坡泥石流灾害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为制定区域减灾规划。进行灾害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5.3加强滑坡泥石流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参照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监测通讯预警系统,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以村为基础的群测群防体系,尽量减轻灾害损失。

5.4加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加强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测和预报等实用技术研究。广泛宣传和普及基础和防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5.5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由于缺乏滑坡泥石流灾害信息,灾害统计,监测,预警,灾情评估等方面统一的标准,信息难以共享。灾情评估及监测系统实时性差,给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

5.6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山区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加强灾害可能性和危险性评估,建立健全各级防灾救灾组织!完善应急救灾体制!制定临灾预案。对于灾害频繁!治理难度大的地区,采取搬迁避让措施,把位于危险区的居民搬到安全地带。

5.7建立多元化的滑坡泥石流防治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同时出台优惠和激励性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5.8加大滑坡泥石流防治试点力度。根据灾害的成因和形成环境,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小流域进行试点治理,探索防治经验,逐步扩充试点范围,全面推进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对重要工程和居民点构成巨大威胁的灾害点,除加强监测预警外,应当进行工程治理,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引发的灾害。

结束语

滑坡泥石流的治理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使我们工程从业人员必须积极重视的工程部分,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更还的做到防患于未然,治理的有效,有序,经济。

参考文献

【1】唐邦兴等 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及防治 203北京4科学出版社2005.3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泥石流灾害分布图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易发分区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25201

1 概述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中东部,是我国著名的黄金产地,矿业经济发达。近年来,人类活动加剧,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2 地质灾害现状

3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

3.1 泥石流

泥石流是桦甸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长期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相对较厚的松散固体物质,地形地貌有利于降水汇集,泥石流易于发生。加上近年来开荒种植较为普遍,植被覆盖率降低,当遇有强的降雨时,极易产生泥石流。

3.2 滑坡

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区,集中发育在坡积裙(带),多为斜坡相层状土滑坡,规模较小。一般坡体上部植被稀少,多为耕地,便于降水渗入,其下为较坚硬岩石,相对隔水,且界面较陡,降水入渗极易触发滑坡的发生。

3.3 崩塌

分布在铁路及公路沿线陡坡地段。岩石经风化剥蚀和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经差异风化形成陡坡或悬崖;降水的入渗及冻融,直接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人类工程活动是崩塌形成的外在因素。

3.4 地面塌陷

由采矿引起,分布在煤矿及金矿采矿区。受科技条件的限制以及业主短期行为影响,矿山开采造成较为严重的地面塌陷隐患。

4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4.1 避让搬迁工程

地质灾害稳定性差、危害严重、危险性大,不适合居住、生产和生活,治理工程难度大、费用高,而搬迁费用远小于治理费用的,宜选择搬迁避让工程。

4.2 工程防治措施

4.2.1 泥石流防治措施

在泥石流形成区增加地表植被;在沟谷中修建拦挡工程以削弱泥石流的下泄总量和能量;对流通区和堆积区修建防护建筑物,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淤埋等危害。

4.2.2 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消除或减轻地表水、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改善斜坡、增加滑坡平衡稳定条件;加强监测预报;搬迁避让。

4.2.3 崩塌、不稳定斜坡防治措施

清除危岩;削坡减载;排水防渗;加固斜坡;修建落石平台、落石槽、挡石墙等对落石进行拦截;加强监测预报。

4.2.4 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进行采空区回填;加强监测工作;加强开采管理,对重要建筑物以下禁止开采,一般建筑物合理预留保护矿柱;严重沉陷区应进行搬迁。

4.3 生物工程防治措施

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来稳固斜坡,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源,消减泥石流的下泄流量,起到降低泥石流规模和发生频率的作用。

5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建议

地方政府应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级监测人员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知识培训,制定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巡回检查计划;加强矿山开采管理,对地面塌陷区进行监测与防护;加强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永贵,林景胤,蔡福顺,等.吉林省桦甸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2001-2002.

[2] 吉林省桦甸市国土资源局.桦甸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R].2012.

[3]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R].2001.

[4]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R].2001.

[5]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吉林省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报告(1:50万)[R].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