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卫生一体化

医疗卫生一体化

医疗卫生一体化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1篇

统筹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政府主导、城乡统筹、部门协调、社会共建,突出农村卫生重点,着眼于实现城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爱国卫生和行业管理一体化,建立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努力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切实改善城乡卫生二元结构,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是要统筹城乡公共卫生一体化,筑牢群众健康保障防线;二是要统筹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做优三级医疗服务网;三是要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维护人人享有健康公平;四是要统筹城乡爱国卫生工作一体化,改善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五是要统筹卫生行业管理一体化,增强宏观调控与发展能力。

统筹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坚持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坚持纵向整合、优化结构;坚持整体推进、综合配套。一要均衡配置卫生资源,着力消除看病难;二要开展惠民医疗措施,大力破解看病贵;三要创新特色卫生服务,切实保障看好病;四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未雨绸缪防好病。对此,要建立区域卫生共同体,区医院联办南强镇中心卫生院、西宁乡卫生院和高升、育才、凯旋、龙坪、广德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以技术协作、业务指导、设备资源共享、转诊转院、会诊查房、信息互通、学术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共同体,实行“五统一”管理,即财物、人事、后勤、分配、药品实行统一管理;坚持“六个不变”,即所有制性质、职工身份、财政投入、卫生政策、收费标准、职责任务不变。建立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机制,对村卫生室实行“三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村卫生室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统一管理,新农合支付结算统一管理,村卫生室用药统一配送。

统筹城乡卫生一体化,有利于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推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区医院是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综合服务能力都是最好的,保升等8个乡镇卫生院增挂船山区医院协作医院,老拱桥等60个卫生室增挂船山区医院协作卫生室标牌,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通过开展临床教学、下派人员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继续教育讲座、短期培训、巡回医疗、对口支援、双向转诊等多种方式,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执业能力,达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资源共享的目的。

我希望受援单位要抓住这个机遇,密切与区医院的协作,主动加强业务上的联系,虚心接受指导,充分运用区医院的教学、科研技术优势,促进自身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为全区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也希望区医院要从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角度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真正体现龙头医院的实力,扩大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影响,带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2篇

一、全县医疗卫生总体状况及近年来取得的成绩

(一)全县医疗卫生总体状况

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属省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113.3万人,以农业人口居多,达9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9.44%。辖14个镇(其中一个开发区),256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76个社区。全县现有二级医院2个(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25个,疾控预防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下设4个分所),妇幼保健所1个。

(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1、基础设施面貌得到大为改观。狠抓发展机遇,利用中央及省项目资及对医疗卫生设备的扶持政策,对所乡镇卫生院和所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进行了改造建设,实际完成投资万元,完成建筑面积平方米。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基础检查设备,如X光机、B超、血球分析仪、心电图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基本齐全。借助项目建设,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能力逐年增强。

2、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显著加强。我县各级卫生部门始终注重各级各类卫生人员的培养和使用,通过鼓励自学、选派进修、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3、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强化行业监管,严格农村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应用等准入管理,综合利用农村卫生资源,逐步理顺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即将启动,建立起了县、镇、村三级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县医疗卫生全覆盖。

建立和完善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制,乡镇卫生院普遍推行绩效工资制度,调动了广大农村卫生人员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4、医疗服务模式日趋多样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狠抓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模式,逐步构建起了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融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县已建立了14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分中心,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1家达到省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严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施建设标准。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方便群众”的原则,努力做到农村卫生服务机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基本落实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初步建立了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急诊抢救工作制度、双向转诊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等多项核心制度和慢性病、常见病等多种技术操作常规。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情况看,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群众看病难和“缺医少药”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是在个别地区农民群众由于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表现的依然十分突出,离实现老百姓“病有所医”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一)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与群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由于我县农业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比较突出,不同群众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群众健康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就全县而言,大部分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二级以上医院,为20%的城区人口服务,而只有20%的医疗卫生资源,直接为80%的农村人口服务,且条件差、水平低,总体上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

(二)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近年来,各级政府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的状况。但就全县而言,由于受各县、镇、村的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县镇、村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的仍不平衡。目前,全县撤乡并镇后形成的15所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普遍存在业务用房简陋、设备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村卫生室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不高,“夫妻卫生室、父子卫生室”等家庭式卫生室仍然存在,一村多室的现象短时间内仍没有改变,“六位一体”的农村农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诊断室、治疗室、药房等六室不分、基本医疗设备简陋、诊疗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仍很突出。

(三)镇、村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少激励、保障政策。目前我县卫生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分布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一是中专学历人员多,本科学历人才少。中专学历的卫生人才占卫生人才总数的53%,专科以上学历的卫生人才仅占卫生人才总数的47%。二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多,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少。中级技术职称的卫生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护理方面,医技人才紧缺且配置失衡。三是初级职称多,中、高级职称少。初级技术职称的占卫生人才总数的60%,中级职称的占21%,副高及以上职称占9%。真正从正式医药卫生大专、中专院校毕业的人员很少,大部分是通过再教育获得较高的学历,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太高。高水平、高技能、高职称的人才队伍相对缺乏,致使医疗水平的提高相对较慢,重点科室、特色科室发展滞后,名医、名院建设不显突出。

由于镇卫生院生活、工作条件及劳动报酬相对较低,新毕业的真正大专以上学历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造成乡镇卫生院卫技人才后继无人。2008年省卫生厅曾为我县招考了名本科毕业生,并承诺在基层卫生院服务5年,每年省政府补贴2.5万元,来报到的仅1人,上班仅几个月又走了;我县的乡村医生大部分属于赤脚医生转岗、县级卫校毕业、结业和自学成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其医疗服务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加上我县尚未出台乡村医生的相关激励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工资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不利于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镇村卫生技术力量不足的现状使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村级医生服务能力差,执业行为混乱,管理措施滞后,致使部分村医自行购药,随意定价,少数村医从非正规渠道购药,使用过期、变质药品,一些农村的常见病症也不能得到有效医治,不同程度地存在误诊、滥诊现象,由于服务能力差,延误诊疗时机,使农民群众小病拖成大病,客观上造成了农民看病贵问题。

(五)镇、村级公共卫生投入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缺乏保障。政府投资卫生的能力较弱,医院发展乏力,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的投入较少,承担大量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的镇村卫生院、室,资金缺乏保障。目前,我县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处于自收自支状态。乡镇卫生院虽然从单位及人员性质上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财政补贴一直没有到位。卫生院人员实行的是档案工资+浮动。档案工资执行标准基本上控制在30%--50%之间,乡村医生工资报酬补助为零。人员工资问题是卫生院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致使“以药养医”的情况较为严重。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村级医疗卫生队伍不稳定,加之公共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支持力度不够,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缺乏保障。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步履维艰,财务统一和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亟待出台相关政策,有效推进一体化进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应急设施还不完备,应对突发卫生事件能力还较薄弱,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

(六)医疗技术亟待提高,医德医风亟待改进。医务人员安全医疗意识淡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医疗单位整体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由于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低下,不坚持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加之诊疗技术不高,导致各医疗机构医疗纠纷时常出现。2008年以来,我县县、镇两级医疗机构发生了起医疗纠纷。每起医疗纠纷的出现,都会对医疗机构造成很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社会损失。特别是有的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方不按照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程序接受处理,而是采取闹、缠、访,甚至一些暴力行为,为医院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和负面影响。医疗纠纷的处理在全国都是一个难题,这也是影响和困扰我县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当前在农村农村工作重点就是要解决好群众的医、食、住、行、教、乐、安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新农合政策的实施有效减轻了农民群众大病诊疗的经济压力,但由于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短缺,人才匮乏,知识老化,许多病人有病不敢看,不能及时看,致使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症。如何均等化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是基层卫生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人民群众的呼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作为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作为政府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能,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明确责任目标,定期督促检查,才能确保农民群众有病及时看、就近看,达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的目标。

(二)落实政府主导责任是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保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围绕起点和过程实行公平的公共政策及制度安排,科学界定政府的医疗卫生职责,处理好医疗卫生领域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问题。同时,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医疗卫生责任,形成政府主导、职责明确、机制合理的医疗卫生体制。当前,政府的医疗卫生责任核心是要建立政府主导的投入体制,真正让政府充当保障者,负责通过有效手段保障全体公民都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充当保险者,建立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充当规划者,构建健全的初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充当监管者,抑制医疗服务中的市场失灵。也只有各级政府加大对卫生设施的投入,切实把镇、村级卫生组织建设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才能真正改善乡村医疗服务条件。只有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才能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技能,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

(三)建立保障体制机制是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关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国家近期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医改实施方案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上级有关体制改革政策尚未明确的情况下,要坚持“全覆盖、均等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积极推进镇村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解决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难的问题,探索建立出一条适应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四)创新运作模式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村级卫生组织作为农村三级卫生医疗体系的网底,由于客观的原因,过去基本上是线断、人散,乡村医生各自为战,管理混乱,这也是导致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职责和范围,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运行和监管机制,形成职能明确、定位清晰、综合协调、权责统一的管理体制,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保证乡村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是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的有力支撑。

四、改进和加强工作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巩固农村卫生三级医疗、预防网络,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面解决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大力推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建立起一支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应社会改革需要,布局合理的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和卫生保障体系,落实和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底”功能,使镇、村医疗机构统一协调、共同发展,从业务管理、预防保健、监督管理、基本医疗、基础建设、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等各项内容统一,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卫生一体化服务,已势在必行。特别是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全面推进,镇、村卫生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工作的枢纽,是推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村卫生室是县、乡、村三级防保网络的“网底”,加大对村卫生室的“人财物”的投入是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精心组织,构筑起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框架。按照“依法行政、合理布局、科学规范、统一高效”的原则,狠抓四个环节。一是搞好清理整顿。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办公室把辖区内个体诊所一律纳入管理,不符合条件的依法取缔。二是搞好布局设置。按照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村庄分布和服务人口,对村卫生所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整合现有医疗资源。三是搞好硬件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原则,多元化筹资,逐步形成政府补助、乡镇卫生院出资、乡村医生筹资、社会力量捐资等多渠道筹资模式落实房屋设施,做到诊断室、治疗室、处置室、防保室、药房分开,配备有关医疗设备。四是搞好人员配备。由乡镇卫生院院长担任村卫生所法人,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现有乡村医生进行选拔,择优录用,颁发《聘用证书》;同时从选拔的乡村医生中民主推荐一批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强、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乡村医生担任村卫生所所长,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乡村医生工作队伍。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初步构筑起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落实措施,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提供保障。一是落实政策,提高待遇稳定人才。做好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工作,在完善村医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建议积极创造条件,为村医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确保村医队伍的稳定。二是多形式培养现有人才。加大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力度。采取举办培训班、进修培训等方式,定期邀请省市专家教授对乡、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业务知识讲座,由县级以上医院无偿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内科医师、妇产科医师、放射医师、检验医师、中医医师,村卫生室人员进行轮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增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规范诊疗、合理用药、卫生法规、新农合知识,提高其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有效规范各卫生所的医疗行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疗队伍建设。三是实行村医学历和执业资格强制性提高制度。要严把村医准入关,逐步提高村医整体素质,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狠抓管理,确保一体化管理健康运行。坚持公益性质,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加强乡镇卫生机构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通过人员统一配置、机构统一设置、业务统一考核、财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购进等“五统一”内容,规范乡村医生的卫生服务行为,提高村卫生所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双重“网底”体系。一是实行“三制、三证、五统一”制度。三制即对乡医实行聘任制、工资制、养老保险制;三证即卫生所全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乡村医生全部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和《乡医聘任证书》;五统一即对各卫生所人员、机构、业务、财务、药品等实行统一管理。二是实行行政副所长派驻制度。乡镇卫生院要抽调精干人员到各村卫生所,担任行政副所长,搞好监督和业务指导。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3篇

为推进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府发〔〕9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渝办发〔〕318号)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年末,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免费提供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管等。

制定实施并适时充实调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1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民事业性质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具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诊治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执行市级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他公立医院按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公立医院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运行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一般诊疗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积极推动非公立医院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七)逐步建立全县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药品监督四大信息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八)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确定。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4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行动,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区充分认识到深化医药卫生改革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必将坚持不懈地推进这项改革。

一、准确把握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及基本框架。

总体目标:按照医疗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盖全区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基本框架:围绕改革的总体目标,逐步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和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四大体系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即: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

二、稳步推进全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上级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从我区的实际出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努力促进全民医保,规范药品价格和患者医药费用,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老百姓"看的起病"、"吃的起药"。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1、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群众"平时少生病"。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卫生公平的重大举措。制定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统一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全民健康档案,为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提供健康检查,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发生,让群众少得病、不得病。

2、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使群众"得病有保障"。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张网",健全救助模式,努力推进医疗救助均等化,提高医疗救助的针对性、可及性、时效性;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服务,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加强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衔接,实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在定点医疗机构的"零时限"同步结算,方便困难群众就医。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使群众"看病更方便"。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着手,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科学调整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以规范设置促进机构优化,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保障化、固定化、达标化并逐步实现国有化;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4、降低医药费用保障用药安全,使群众"治病少花钱"。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5篇

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历时近20年,但目前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乡村卫生机构的低效率也未有大改变。2010年3月21日,国家卫生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再次提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

一、农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典型形式

1.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是指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合为一体,村卫生室的经营权或所有权纳入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范围,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规划布局、人员、业务、财务、行政和药品购销等实行全面管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实践,围绕着人、财、物三方面,相继推出了“三制、五统一”,“三制、四有、五统一”等形式和村办、村村联办、院村联办、院办等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

一些地区曾构建以县医院为龙头,各乡镇卫生院为成员的医疗集团。比如,山东宁阳县的医疗集团是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行使县卫生局不能承担的工作和职能,医疗集团实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总体规划、资金统筹、资源共享、按需建设。村卫生所承担预防保健、农民健康检查任务;乡镇卫生院提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合作医疗和一般常见病的诊治;县级医院主要围绕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进行技术创新。县乡村一体化的形成,使患者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1]。

二、农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局限性

各地多种形式的农村卫生服务一体化促进了农村各级卫生组织的共同发展,增强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活力,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人、财、物的管理,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业务关系没有根本改变

现有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实际上是维护乡镇卫生院利益的一种管理体制,主要着眼于改变乡镇卫生院的运行困境,只是对原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技术人员进行整合,没有真正建立起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医疗技术水平差异的基础和保障体系,没能真正改变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医疗技术替代关系。因此,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量和收入的增加,不是由于乡镇卫生院自身技术优势带来的,而是由于一体化管理的强制性所致,没有形成鉴于技术水平的差异,患者主动选择乡镇卫生院的就医模式。一旦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发生利益冲突,就会再次引发村卫生室截留病人的问题,乡镇卫生院的枢纽地位也将再次受到冲击。

2.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低效率并存

一体化管理的实质,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割出村卫生室的经济利益来养活效率不佳的乡镇卫生院,虽然短期内缓解了乡镇卫生院生存问题,但没有触及影响乡镇卫生院生存的根本原因[2]。因此,如果将村卫生室都纳入乡镇卫生院管理,那么一方面将抹杀村卫生室市场化运行带来的效率,影响村医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助长乡镇卫生院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不高的风气。虽然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状况,但很难改变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上的问题,以及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局限性问题,致使一体化下的乡镇卫生院未能真正摆脱低效率运行的困境。

3.村医收入降低,引发诱导需求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业务关系和利益调整的过程,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变,必然会对各经济主体产生某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实施一体化管理后,村医从事卫生服务的各项收入会有所下降。村医要想获得之前的收入水平,就必然要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诱导患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村医也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医疗服务中,减少公共卫生服务,影响“重医轻防”问题的解决。

三、农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新形式

针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的经验,依据卫生服务产品的公共性差异,建议将乡镇卫生院一分为二,成立乡医疗服务中心和乡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乡医疗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医疗和康复等二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而乡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四位一体的卫生服务。对公共性弱的医疗与康复服务,构建乡医疗服务中心与县级医院的一体化,即乡医疗服务中心上行一体化管理;对公共性强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构建乡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与村卫生室的一体化,即乡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下行一体化管理(见附图)。

1.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

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县级医院的技术、人才、设备等直接与乡级卫生机构的融合,使乡医疗服务中心成为县级医疗机构的延伸,成为县医院与村卫生室过渡的桥梁。同时,乡医疗服务中心与村卫生室之间虽然不实行医疗、康复服务的一体化管理,但仍保持业务指导关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乡医疗服务中心的技术优势,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另一方面维持了村医的原有行医模式,保证了村医的收入水平不降低,调动了村医的积极性,使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更好地提供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疑难病诊疗和急诊抢救等医疗服务,既保证了村卫生室的运行效率,又提升了乡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理顺农民就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