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的项目管理

专业的项目管理

专业的项目管理

专业的项目管理范文第1篇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中被广泛使用。本文对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研究,了解项目教学法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以便进一步探索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管理专业中的深层次应用。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高职院校;物流管理

一、项目教学法发展概况

在教育发展历史中,各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例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等。同样,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于二十世纪初期(1918年)被美国学者基尔帕特里克首先提出。而后,德国学者佩特森与杜威于1935年翻译并传播了基尔帕特里克关于项目教学法的著作,并发表《项目计划-基础与实践》。此后,项目教学法开始风靡欧洲教育界,尤其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获得了珍贵的一席之地。项目教学法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的原因得益于它的实践性。美国凯兹教授和加拿大查德教授指出,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法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辅之,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完成预先布置的项目。而学生自主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深得企业欢心,被认为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项目教学法的适用性

正如讲授法作为一种基本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叙述、描绘、解释等口头语言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小学教育,以及大学人文学科中被广泛应用。项目教学法则是通过一个具体项目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来习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在诸多学科中,管理学,社会学,这些类别的学科,理论方面往往比较浅显易懂,而更加注重在实践中的应用。以管理学中的市场营销学为例,市场营销的知识点与方法论往往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而间接获得的知识又不利于学生未来在工作中的应用。通过项目教学法,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销售项目,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用理论知识并发现理论知识中的不足之处,从自身角度出发,总结经验。除从学科角度分析项目教学法的适用性之外,还可以从不同类型的教学机构来解读项目教学法的适用性。前文中提到的初级基础教育,因学生还处于知识积累阶段,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则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基础上。因此,项目教学法的适用性和优势并不强。而本文设定的项目教学法应用背景———高职院校有以下几点适用性。首先,高职教育的最大的特点是职业化教育,其目标是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所以,高职教育针对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这恰恰与项目教学法注重实践的宗旨不谋而合。其次,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社会经济结构及产业趋势都是影响高职教育的重要因素。而项目教学法可以通过选择与产业趋势相关联的具体项目,帮助学生未来在工作实践中更好地与社会产业发展趋势相结合。

三、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困惑

物流管理专业在国内快速发展扩张的十几年,顺应了时代对物流管理人才的旺盛需求,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来自于专业教育与实践应用存在的矛盾。目前,高校中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与企业的实际用人标准相结合。具体教学定位也与企业需求脱节。换而言之,学校教学过于“纸上谈兵”,很难使学生与企业实践实现“无缝对接”。尤其是高职教育,其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存在着此种困惑。所以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具体分析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四、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一)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项目任务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学的中心,而项目教学法的中心顾名思义指的是项目,教师需要围绕着项目来进行教学,因此,项目教学法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精心准备才能策划合适的项目。在确定项目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项目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是整个项目教学的指导依据,所以在项目设计时要将大纲中的内容与其充分的结合,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标即让学生经过项目实践以后得知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以及就职方向,以了解本专业的职业技能。第二,教师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应该考虑自身以及学生的能力素质,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能力来选择适合他们的项目。教师也需要把握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项目取向,让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合适的项目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任何问题,并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非常乐意去完成的项目。第三,所选择的项目应具有实际意义,考虑到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商业发展状况来确定具体的项目,这样才能够突显所选项目的实践性。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对项目提出见解,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物流管理课程中的仓储管理与配送中心管理,教师可以联系当地仓储中心及配送中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学习和实践仓储管理与配送管理的相关知识。

(二)学生与教师对项目的前期准备项目确定以后便要开始进行前期的准备。项目教学准备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准备以及学生的准备。作为项目教学模式的教师首先要明白项目教学法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它都比传统教学更加复杂,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在教师决定实施项目教学前,要对自己的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查阅相应的资料、收集相关的知识以及案例,并且要了解与该项目对接的企业状况,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准备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进行了解,教师的准备工作中还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开动员大会等,让学生了解项目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更好地完成项目。作为项目教学法的接受方学生应该了解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为了提高自身在企业中的适应能力以及学习效率,学生应该认真处理每个细节并且了解项目的前期运行方式,阅读有关的教材,预习课程内容,让自己拥有相应的知识。学生在对教师所提供的资料进行预习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企业现状,为进入企业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以及教师都应该调整状态积极参与到项目教学中。

(三)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其团队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的实施阶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这也是项目实施的第一步,即建立项目开发学习小组。学生的能力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基础。在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的同时可以参考学生的兴趣取向,将兴趣能力相当的分为一组;也可以在每一小组搭配能力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两种分配各有好处,前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项目的难易符合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付出努力之后获得相应的回报。后者可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建立信任,互帮互助,在实践中相互促进与提高。教师在分配时应该注意各组的人数,学生人数要适中,过多过少都会使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要在每个组当中指派一名小组长来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组长要根据教师制定的项目计划开展任务,组长的任务包括安排每个组员的工作、维持组内秩序、掌握整个小组的进度以及把握项目的节奏。其次,按照计划指导来完成项目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团队协作,学生在自学中互帮互助得到提高。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此时学生是项目教学法的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这一点并站在主体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判断,根据自身以及小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遇到问题应该讨论提出相应的对策,激发自身最大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模块学习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对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解析,并且针对组内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组间引导,对表现出色的小组进行表扬,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四)项目完成后的提交及评估项目结束后,教师要对此次项目学习的经过进行点评,表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对于其他同学也要加以勉励,并且针对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指出问题之所在以及学生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在总评中可以采取学生自评或者互评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及时对自身在项目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做出评价,并且可以了解身边的同学在此次项目学习当中对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对不足之处加以修改,让学生可以在下一个项目学习中表现得更加优异。至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知识和技能这两个方面,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且针对这三种情况做出一个总体汇报,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指导学生,更应该在生活上帮助学生,毕竟项目选择小组进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学生在为人处世之道的薄弱之处,帮助学生处理同学之间的问题。每一个项目学习的过程都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作为教师,更应该总结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关注自身的不足并加以修正,与学生在项目教学中共同学习,为之后的项目指导做好充足的准备。

五、结语

高职院校中的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巩固课程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项目教学法也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与实践相融合。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等强实践性的专业,项目教学法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对项目教学法的进一步探究仍然将是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何梅芳.项目教学法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3(27).

[2]秦小辉.项目教学法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市场,2011(41).

[3]邓作杰.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0(3).

专业的项目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字】 高职 项目管理专业 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

引 言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学科。从曼哈顿计划到中国修建三峡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从传统的军事、航天领域逐渐拓展到建筑、信息技术(IT)、电力、水利等各个行业,同时也成为政府和大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项目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数以万计的各种项目急需大批项目管理人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然而,当前我国项目管理专业的培养层次普遍偏高,而项目管理领域还需要大量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员。可见,我国现有项目管理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以笔者所在某高职院校项目管理专业为例,拟就如何做好专业定位及专业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

高职项目管理专业设置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专业设置的依据是行业或职业分类,出发点是培养某行业或某种职业的技术性专门人才。这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首先应按照行业或职业的分类和产业结构,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准职业领域,按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专业。 [1]

1.专业设置应针对行业现状,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现实及未来需求

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学校所在区域。因此,高职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对人才现实和未来两个方面的需要,既要满足所在区域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科学地进行人才预测,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同时,还需要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实用性、操作性的特点,提高专业的适应性。[1]

笔者所在院校位于被誉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陕西省西安市。近年来,西安市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6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是西安市的支柱产业之一,IT行业也是西安市未来大力发展的行业之一。

其次,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建筑工程领域不断有大批项目上马,对土木建筑方面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在IT和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学项目管理的不懂技术、搞技术的不懂项目管理,或半路出家、管理不到位的实际情况。同时,由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于专业化、学科化,社会上工程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又极少,中职教育层次偏低等原因,市场上既掌握行业专业技能,又具备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的项目管理人员非常缺乏。这样,为集专业技术、管理、经济等知识为一体的技能型、高素质项目管理人才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设置应合理划分专业方向

项目管理专业应用领域广,应设置专业方向,以利于学生就业的方向性并与相关岗位群相结合。

由于绝大多数工程建设和IT企业都是项目型组织或矩阵型组织,其业务单元大多是不同规模的项目,更有利于项目管理的实施,因此,在工程建设项目和IT领域的软件开发、硬件集成项目中,项目管理得到最广泛的应用。[2]

综上所述,为了主动适应市场对项目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笔者所在院校根据目前区域产业结构及未来变化趋势,结合专业自身条件和优势,设置了信息技术和建筑工程两个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专业设置要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1)专业人才培养所针对的行业与岗位群

①项目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方向)

该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所针对的行业领域是: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监理单位及项目业主(投资)方等企事业或中介机构,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建设项目评价、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房地产经营管理等工作。[3]

②项目管理专业(信息技术方向)

该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所针对的行业领域是: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软件公司等IT企业和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部门、政府机关、管理咨询等行业或部门,从事IT项目实施、监理和信息化建设等技术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包括:项目经理、项目管理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技术员、预算员等。[3]

③专业与职业岗位的衔接度和职业岗位需求

笔者所在院校的项目管理专业立足陕西,服务西部地区,面向工程建设领域,学生在校期间经考核可获得学历证书及项目管理员、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可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学生毕业后经过几年工作实践可考取与国家职业资格接轨的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尽管项目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从事并非项目经理工作,但是经过实践锻炼,有工程管理专业背景的人才将会成为工程建设行业中的中高级人才。[3]

高职项目管理专业建设

按照所在区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及专业的基础条件设立专业后,高职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职业能力要求,花大力气进行专业建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就业通畅。

1.科学制定项目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的项目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专业社团建设 社团活动 项目管理

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托专业的专业社团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为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校康复专业结合专业课程成立专业性社团,在校内外开展活动,使学生在社团活动实践中得到成长与锻炼,发挥支持康复专业建设的作用。但由于管理上缺乏创新和规范,影响其作用发挥,制约其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我们尝试实施项目化管理,将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康复专业社团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运用于服务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康复专业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均取得一定成效。

1.康复专业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

1.1立项调研不足,服务目标不明确。

活动项目在开展之前没有经过规范的实地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对受众是谁和实际需求没有充分把握,易出现“找错人,提供的服务不是受众所需”的问题。

1.2实施过程缺乏控制,易偏离目标。

活动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控制措施,出现偏离目标没有纠偏,活动效果不佳。

1.3团队分工不清,工作效率低下。

社团虽有固定的组织架构,但是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缺乏执行力和战斗力,工作效率低下,影响组织活动的质和量。

1.4评估环节缺失,难以保证活动质量。

常只满足于将活动顺利完成,不进行效果评估,也谈不上进行改进,增强活动效果。

1.5缺乏激励制度,影响成员参与积极性。

只有少数学生能一直保持对社团工作的积极状态,大多数学生因感受不到参与活动、服务社会带来的成就感,参与热情逐渐减退,导致社团整体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项目化管理概述

项目是具有明确目标或目的,需在一定时间、人力及其他资源条件约束下,依据规范完成的任务。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团队的努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手段与方法应用其中,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固有资源,达到项目活动的最终要求。它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体系,是对活动过程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1]。

将项目管理应用于康复专业社团建设中,在组织专业社团活动时,运用项目管理思路和方法进行全程规划、指导和监控,从而起到系统规划、降低风险、控制项目范围、时间和成本、提高活动质量、促进团队建设等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社团活动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有效解决康复专业社团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创新发展。

3.项目化管理在康复专业社团活动中的应用建议

3.1加强项目立项调研,分析项目可行性。

康复事业本身具有公益性特征,因此康复专业社团的活动项目以公益服务活动为主,如关爱老年人、儿童及残疾人等社会各界弱势群体的爱心服务活动等。开展这些服务活动之前首先针对现实需求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看是否满足现实需求,其次对项目进行整体定位,明确项目的意义、目的、目标,然后全面分析项目实施可行性。分析项目活动的资源适应性,项目组成员有没有能力完成,有没有足够时间、经费完成。另外,还要注意对场地、气候等情况变化提前考虑好应变措施,如在户外开展活动,要考虑安全、天气变化等。这些都是分析项目实施可行性时必须充分考虑的[2]。

3.2加强社团活动项目进度管理。

3.2.1制订活动进度计划。活动进度计划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具,是项目活动的运行时间表,便于对活动进行监控[3]。制订项目进度计划,首先根据项目总体目标将一项目分解成若干项具体工作,然后对所需进行的各项工作进行排序并确定时间和所需资源,使项目活动在一定时间和资源条件下顺利完成,实现项目活动既定目标。

3.2.2实施活动进度控制。在项目活动运行过程中,常会因人力、物力或其他意外情况等因素,使实施过程出现偏差。因此,在订好进度计划后,需对项目进程进行监控,以保证项目活动按预定进度目标进行。进度控制一般包括4个环节,即计划编制、计划实施、检查调整、分析总结[4]。每个环节都要注意及时收集进度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偏差。

3.3规范设计社团活动组织。

将按职能划分部门和按项目划分部门相结合,构建矩阵式社团活动组织结构[5]。社团组织结构根据职责划分不同部门,各部门有其相应成员。在社团项目活动管理中,开展某项目活动前,先由项目负责人分析项目活动的人员需求,然后根据需求从各部门挑选各级责人,再由各级负责人组织相应成员。这样,每次项目活动都会有来自不同部门的同学,增加各部门同学间的接触,便于交流合作,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另外,各部门同学也有机会参与到不同的项目活动中,有助于同学们更全面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服务实践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在社团活动组织机构中,应按需设岗,明确职责,加强分工与合作。按社团项目活动的实际需要设置必要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按岗位职责的要求挑选适合的学生。要注意各部门或各项目团队的成员之间虽有明确的分工,更需强调合作,加强沟通交流,齐心协力共同实现目标,满足每位社团成员的心理需要。

3.4规范活动项目的激励管理。

3.4.1设置目标。设置能满足团队个体成员需要的目标,将团队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结合,团队目标包含个体目标,通过实现团队目标使个体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保证激励的效果。

3.4.2以精神激励为主。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满足物质需求并不是他们需要的,所以物质奖励难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只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激励,尤其通过参加活动,获得社会的认可,赢得自尊,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个人价值最大化,实现自我,这样的精神激励才能更有效地激励他们。

3.4.3以奖励为主。奖励可直接满足人的需求,一般不会产生负效应,是普遍使用的激励手段。而惩罚往往负效应较大,易引起挫折心理。所以,在项目活动激励中,应以奖励为主。但同时需要注意,奖励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各项活动任务的激励手段。

3.4.4按需激励。不同个体的需要是有差异的,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激励要根据激励对象需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使激励有针对性,才更有效。

3.4.5及时激励。激励要把握时效性,在项目活动管理中,不一定要等活动结束时才予以评价和激励,而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只要某一阶段学生表现得比较好,活动的推进效果比较满意时,就应该及时给予激励,满足他们得到社会承认的心理需要,保持参与活动的热情,鼓励创造性表现。

3.4.6多样化激励。激励性因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所以,激励学生既可采用外在性的激励手段,如给予德育考核加分、予以学分或成绩认定、给予表彰奖励等;又可采用内在性的激励手段,如建立社会实践档案、组织相关培训增加学习机会、活动参与本身等。将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的重要意义,发挥活动本身的激励效果。

3.4.7公平激励。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和标准,明确哪些情况可以获得奖励、有哪些奖励方式、奖励实施的程序规范等,以确保激励的公平公正。

3.5规范社团活动项目的评价过程。

3.5.1评价前期的准备工作。成立由专门负责人组成的评价小组,负责评价工作的落实与协调,做好组织准备工作。与活动服务对象及服务提供者充分沟通,设计评价方案,针对不同服务岗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权重。

3.5.2评价中期的实施工作。在活涌展过程中,由专人负责全程收集和整理活动开展的各方面资料,为项目活动的中期评价提供依据,便于以后总结改进和评奖评优。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还要定期组织项目活动团队成员进行自我评价,每位成员总结参与活动的得与失、利与弊、经验与教训等方面。对活动进行社会评价,康复专业社团项目活动因其特殊的专业性质,主要是进入社区开展康复服务和康复知识宣传,所以项目活动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评价,还包括社会媒体(包括报纸、网络媒体等)对活动影响度的评价,从这两方面评价活动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出现偏差,及时查找原因进行调整。

3.5.3评价后期的总结工作。活动评价小组在对评价结果复核认可与综合评审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向项目活动指导者、资助人反馈。通过评价,挖掘优秀的典型案例,总结成功的经验,并进行推广,整体提高康复专业社团项目活动的质量。同时,每学期或学年召开总结表彰会,表现突出的团队及个人最大程度发挥项目活动评价的激励功能。

实践证明,通过对康复专业社团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使其更好地发挥在支持专业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促进我校学生活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专业社团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张连营.项目管理概论(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陈晓东.项目管理在高校社团公益活动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s1):91-93.

[3]李炎清.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4]庄圣斌.供电企业变电技改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9.

[5]陈尚斌.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的应用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66-67.

专业的项目管理范文第4篇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从社会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物流管理的核心课题体系,以“仓储管理实务”这门核心课程为例构建实训项目,并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训项目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 :物流管理;核心课程;实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14-03

当今快速发展的物流业对操作能力较强的物流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其实,一直以来物流业并不缺少基层工作人员,而是缺乏既有管理能力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就应该为物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物流业的人才需求。

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有500多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其中大部分是在物流热的带动下由原来的相关专业(如流通管理、运输管理、企业管理)转型而来的,或者是从诸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分离出来,其普遍特点是办学时间短、规模小、师资力量弱,因此,毕业生并不受物流公司的青睐。而且,物流管理专业本身集知识性与操作性于一体,除了需要奠定学生系统的物流理论基础以外,更要注重学生运用现代物流知识参与物流企业运作,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物流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会管理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健全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没有根据该专业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存在理论教学占用比例较高、实训教学占用比例过低的现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差,不能满足物流相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校外实训不足,校内实训设施缺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够

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强,从而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要求高。但是,很多院校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价格较高的物流实训设备,在校内也没有足够的场地存放;另一方面,缺乏足够的可供学生实习的校外合作企业。这些条件都导致无法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无法满足物流企业的需求。

高职院校应该意识到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过程中,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综合工学结合模式、企业需要及学校、学生实际情况构建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培养具有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推崇工学结合理念,即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合理结合,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的职业教育模式。工学结合内容主要是职业定位,理论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工作和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企业相结合,将这些紧密联系的培训贯穿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学校应该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学校教师进企业,企业员工进课堂,实现校企共建师资,共同制定实训、课程、课堂及人才培养计划。依托相关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对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的具体分析,根据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职能岗位技能和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采购与供应实务”、“运输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仓储管理实务”等专业主干课程,深化改革,强调实际训练,以训代讲。我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

实训项目的构建

(一)单一核心课程实训项目

单一实训项目的设计核心是分别基于工作流程、工作岗位设计课程。在调查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具体内容之后,结合企业专业的建议来设立。以“仓储管理实务”这门课程为例,该课程的内容选择依据如下。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岗位技能和行业标准设计课程内容 无论是外贸企业还是货代企业、物流企业,仓储活动都是重要的工作项目,所以基于国际物流仓储岗位技能的要求,通过设置对应的教学项目,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是在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前提下以及“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定位的指导下,以仓储管理员的工作流程为导向,从职业岗位定位开始,选取一般货物仓储作业、皮革制品仓储作业、农产品仓储作业三种货物的仓储作业设计为学习情境,以此系统全面地反映当前仓储行业的总体情况。同时,这三个学习情境之间逐级递进,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保持教学过程与仓储工作过程一致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选择构建仓储企业、建设仓库、仓储经营管理、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仓储作业绩效考核,按照仓储工作的过程的步骤进行教学,将知识点融入相关步骤中,实际工作需要哪些知识点我们就教授哪些知识点,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

学校、企业、学生合作开发教学项目 通过与仓储企业合作,结合仓储岗位群所需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设计这些岗位的教学任务和模拟工作情境。着眼学生就业岗位,以就业导向和岗位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进行课程建设,如图2所示。依据“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的设计思路,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特点,形成了“理论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训”的课程培养模式。

以典型仓储作业过程为主要线索 课程以仓储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以仓储企业主要的作业流程为线索,按照“入库在库出库”的逻辑关系安排课程内容的递进,每一模块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设立以下实训项目(见下页表1)。

(二)综合实训项目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面向实际应用,结合实训软件,依托大背景任务,将各个单项任务连贯起来,每个任务前后相连,“物流信息库采购运输仓储配送”,按照物流这几个作业环节的顺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也能深刻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基于工作任务设置相关内容,能够使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进一步强化动手能力,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进行一次全面的专业技能演练。

(三)构建来自企业的真实实训项目

以真实企业的运作为背景资料,使用企业的送货单、入库单等真实的单据来设计实训项目,使实训项目更符合企业的要求。

实施建议

(一)加大校外合作基地建设,增大校企合作作用

工学结合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工学结合只是一句空话,所开发的实训项目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激励机制、合作机制、效益机制都是课题研究及成果有效性的保证。

(二)尽量开发配套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教材

教材为课程建设与课堂的载体,编写的时候应体现出实践操作的要求,突出教材实训性的目的。实训项目以教材的形式出现,更有助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实训任务。

在实训教材编写时,选择与安排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把握“必要的”、“足够好”这两个要点。“必要的”是指教材里要有支撑实践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是帮助实践操作进行规划设计、管理的依据,但过分的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会增加不必要的学习任务。所以,在编写配套教材时要精简不必要的知识点。“足够好”是指要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使其既可以满足实际教学与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又能够充分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避免重复性的理论分析,要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对内容加以选择。

(三)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

原有的高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都以期末教师出卷考试的方式为主,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只会导致学生形成惰性。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背知识点的机器。而工学结合除理论作业外,更应突出学生平时动手操作方面的作业,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所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尤为重要。多元评估的方法主要是用来测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做到过程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理解和实践;课堂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企业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由企业考核人员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规范及各岗位工作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四)多样化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建设

现在的社会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不用仅仅把学生局限在课堂的固定上课时间里。而且,企业需要的是多元化、宽知识面的学生,所以应开拓多样化的、多途径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要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互联网。现代网络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收集、使用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构建适当的实训体系,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考察自己的能力和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有利于教师课程改革的进行。当然,学校也要努力做到进一步开发实训基地及合作项目,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实施实训项目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耀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

[2]马焕方.中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三方共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

专业的项目管理范文第5篇

Abstract: Calculates arc network planning working time parameter is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in difficulty. Given the general presentation materials for space time parameter calculations, formulas are more students, technician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author based on their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first introduced six time parameters and calculating step, and finally through a few simple formula gives the method - arc network planning parameter calculation time to help students lear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need.

关键词:项目管理,双代号,时间参数,总时差,关键线路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 Dual Code Time parameters Total Slack Critical path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4(c)-0000-00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土建专业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集合的主干专业课程,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其理论和方法,具有从事工程施工管理、企业项目管理和其它有关工程实践的能力。同时,本课程也是目前土建施工员、质检员,乃至建造师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必考的一门课程,所以此课程在土建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知识源泉。

双代号网络计划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网络计划表达形式,其是采用箭线和节点组成的网状图表示工程的施工进度,由于其能表示各施工过程(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逻辑关系,能找出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能优化进度计划,便与计算机管理等优点,所以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学生学习双代号网络计划时,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双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是学生在学习《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难点。

1 双代号网络计划工作的主要时间参数

双代号网络计划主要根据各项工作的时间参数确定关键工作及关键线路。一般在各项工作持续时间确定以后进行时间参数的计算,其主要包括六个时间参数:工作最早开始时间 、工作最早完成时间 、工作最迟开始时间 、工作最迟完成时间 、工作总时差 及自由时差 ,一般各时间参数计算完标注在工作箭线的上侧或左侧。

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 与最早完成时间 受紧前工作的影响,在所有紧前工作全部完成后才可以计算。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 与最迟完成时间 是在任务按期完成的约束下,一项工作最迟必须开始及完成的时刻。工作的总时差 是在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一项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可前后移动使用。工作的自由时差 是在其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的约束下,一项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其可以向前移动,但不得后移。

在以上六个参数中, , ,式中 为工作的持续时间,其是一项工作从开始到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一般在绘制双代号非时标网络计划时标注在箭线的下方。

2 工作时间参数计算步骤

计算双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方法很多,下面采用工作计算法进行介绍,其是以双代号网络计划中的各项工作作为对象,计算工作的时间参数,主要步骤包括:

(1)计算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 和最早完成时间 ;

(2)确定计算工期 ;

(3)计算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 和最迟开始时间 ;

(4)计算工作总时差 ;

(5)计算工作自由时差 。

在六个参数计算过程中,本文只介绍工作最早开始时间 、最迟开始时间 、总时差 与自由时差 的计算。

3 时间参数的计算

目前各类《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对于双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讲解篇幅、公式都较多,不利于学生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理解。笔者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用简单的公式介绍工作最早开始时间 、最迟开始时间 、总时差 及自由时差 四个时间参数的计算。

(1)最早开始时间 的计算

最早开始时间 的计算是一个加法的过程,从起始工作开始顺着箭线的方向一直计算到终结工作,如果未规定起始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令 ,则 ,计算工期 。

(2)最迟开始时间 的计算

最迟开始时间 的计算是一个减法的过程,从终结工作开始逆着箭线的方向一直计算到起始工作,首先令 ,则 ,

(3)总时差 的计算

计算完最早开始时间 和最迟开始时间 后,就可以直接利用计算结果计算工作的总时差,即 。

根据工作的总时差就可以判断关键工作,进而找出关键线路。关键工作就是没有任何机动时间可以利用的工作,任何关键工作的时间拖延都会延误工期,把所有关键工作连接起来的线路就是关键线路,它对于网络计划的工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总时差最小的工作就是关键工作,特殊的,当计算工期 等于计划工期 时,总时差等于零的工作就是关键工作。

然而,学生在通过计算总时差找关键工作过程中,往往认为这种方法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所以笔者在授课时,会给出一种简单的计算总时差的方法,即某工作的总时差等于关键线路总持续时间之和减去某工作所处线路总持续时间之和,如果某项工作处于多条线路,则取最小值,采用此种方法时,一般会把网络计划所有线路的总持续时间之和一一列出,如果某条线路总持续时间之和最大,此线路就是关键线路。

(4)自由时差 的计算

其计算可表述为: ,一般自由时差计算结果小于等于总时差。

4 结语

通过计算时间参数,可以确定双代号网络计划的关键工作、关键线路及计算工期等,为网络计划的优化、调整及执行提供时间依据,在进度控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相信将本文提出的时间参数计算理论应用于土建类专业教学实践的话,有助于学生和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双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计算的进一步理解,满足在校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及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继续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徐占发.建筑施工(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