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安全危机

公共安全危机

公共安全危机

公共安全危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 公共安全管理 问题

一、公共安全、公共危机与公共安全管理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所谓公共安全管理,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做出的各种行政活动的总和。

根据联合国的界定,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1)自然灾害,又可分为地质方面,水文气象方面,生物学方面;(2)技术灾难,来自技术或 工业 事故;(3)环境恶化,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和生物圈的破坏;(4)社会安全,包括战争和社会动乱等。其级别分为4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ш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公共危机指的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公共安全管理的任务与目的就在于解决公共危机问题,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就客观存在着的。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综合运用 政治 的、经济的、管理的、 法律 的等多种方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升公共部门活动绩效,提供公共产品,从而达到增进公共利益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强化公共安全管理,需要树立 科学 的 发展 观和科学的公共安全观,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自身的完

善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公共危机的特征

1.发生的范围广,国际化程度增强,高频次、多领域地发生。不少公共安全事件涉及范围广,这些事件会突然发生,在何时何地或何种情况下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2.危害的灾难性和非传统性。在当前社会,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破坏性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难以弥补,而且这种损害是刚性的、不可逆转的。

3.影响的关联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影响和波及社会各领域,并造成连锁反应。如洪灾不仅影响农业,而且影响 教育 、 交通 运输、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等;洪水退后还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流行病疫情爆发,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等。

4.原因的复杂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有政治的、民族的、宗教的原因;也有经济的、生产的、经营的原因;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又有当前出现的新问题;同时还有大自然对人类掠夺性破坏的报复。这些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演变的隐蔽性。公共安全潜在的危机常常不易被察觉,常常在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当人类取得了 现代 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辉煌成就的时候,这些成就可能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人类却不能察觉或预测。

三、当前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缺失。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权威、统一”的应急中心,不同部门管理不同的灾害,涉及灾害管理的部门多达十几个,这些“应急中心”无论在管理主体上、执行主体上还是服务内容上,彼此独立,互不隶属,自成一体。部分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脱、互不配合,在需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往往因为配合不默契或相互推脱而失效。

公共安全危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年 安全意识 影响因素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潜在的社会风险在不断增加,而且由各种风险转化、引发的影响公共安全的危机事件频繁发生,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疯牛病、SARS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禽流感等,使社会公众变得越来越敏感和恐惧,社会也变得越来越脆弱。近年来,我国目前已处于突发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峰期,这些突发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影响着我国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青少年都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为了制定更有效的提高青年公共安全的干预措施,有必要对青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及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其影响因素,从而使干预更有针对性。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

以居住在上海市的青年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并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 1000份,回收问卷 872份,问卷回收率为 87.2%,其中有效问卷为857份,问卷有效率为 98.3%,完全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该样本具有代表性。

参与调查的青年中,男 398 名,女 459名;年龄在 15-19岁的占 6.7% (57 名),20-24 岁的占 31.6%(271名),25-29岁的占 38.4% (329名),30-34 岁的占23.3% (200名)。

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在查阅有关青年公共安全意识文献资料基础上,对问卷进行认真设计,采用自拟的自填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由53个问题组成,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性格、学历、专业、职业、月饮食消费水平、家庭人员结构、父母学历、父母职业),公共安全教育经历,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意识和公共安全行为,后3项指标量化进行计分,分值越高分别代表安全知识掌握越多、安全意识越强、安全行为越合理。

3.统计分析

全部原始数据录入EpiData 3.0,运用统计学软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采用了Pearson 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

4.信度分析

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克朗巴哈α系数为0.767>0.7,标准化后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06>0.8,这两个指标均能够说明:设计的调查问卷从整体上能够有效地测度青年安全意识水平,能够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意识、公共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意识和公共安全行为等3项量化指标的各因素进行方差分析,见表1。得出以下结论:

(1)青年的年龄与公共安全意识成显著正相关,青年的年龄越大,对公共安全教育越重视。30-34岁的青年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都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青年。

(2)不同学历青年的公共安全知识和公共安全行为均有显著差异。中学学历的青年对公共安全知识掌握最好,其次是大学学历的青年,再次是研究生学历的青年;大学学历的青年在公共安全行为方面好于研究生学历青年。

(3)职业对青年的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态度和公共安全行为均有极显著影响。工人对公共安全知识的掌握要好于学生、公务员、公司职员,公司职员掌握的公共安全知识好于学生;学生的公共安全态度不如工人和公务员;工人在公共安全方面行为上表现最好,其次是公司职员,再次是学生。

(4)家乡对青年的公共安全知识的掌握和公共安全行为都有极显著影响。家乡位于上海的青年掌握的公共安全知识高于家乡位于其他地方的青年,上海市区与上海农村之间,其他地方的市区和农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家乡位于上海的青年的公共安全行为好于家乡位于其他地方的青年。

(5)家庭是主干家庭的青年掌握的公共安全知识高于家庭是核心家庭的青年,同时家庭是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青年比家庭是核心家庭的青年更加重视公共安全,在行为上,家庭是主干家庭的青年好于家庭是核心家庭的青年。

(6)父母学历是大学本科或专科的青年掌握的公共安全知识高于父母学历是中学、小学及以下的青年,同时父母学历是大学本科或专科以及父母学历是中学的青年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高于父母学历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青年。

表1 3项量化指标的影响因素方差分析

* :按显著性水平α=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公共安全危机范文第3篇

(一)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公共卫生的安全意识是通过高校的卫生教育进行宣传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对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在这种基础上,淡薄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民办高校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隐患,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集体疫情、或者遇到严重的其他危机事件时,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救护,造成疾病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以及群体性恐慌事件。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校园之后,失去了父母和亲人生活上的关怀,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二)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不足

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基本常识了解的比较少,对如何防范公共卫生危机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的缺失往往给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带来严重的问题。所谓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是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是事故的必要的防范知识和基本的卫生常识。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目前在我国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有最基础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对于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另有64.7%的学生坦诚自己在学校中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对民办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工作不了解。

(三)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

所谓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是指民办高校在处理和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事先拟定的用以在紧急时期进行有效处置的既定方案。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帮助民办高校有效的控制事态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在实施方面,很多民办高校并未对现有的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的执行,造成了民办高校在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明确

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公共卫生危机预案、制定和实施,也包括高校在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构、辅助部门等设定。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有公共卫生危机预案,但是在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具体职责划分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高校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了目前在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缺乏统一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二、解决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高校学生公共卫生危机教育与预防

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事先预防,预防为主的思路是管理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中心思路,加强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措施很多,其中重要的方面即是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通过教育普及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知识,使民办高校学生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应对个体,推动危机的尽快解决。应急教育的教育在于普及应急处置知识,包括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如何进行自救和他救,通过常见的应急知识教育,帮助民办高校学生树立危机应对和防范的意识,在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能够冷静面对、妥善处置。通过课堂授课、课下活动等形式,对民办高校学生普及应急教育,并加强训练和演练,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二)做好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

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制定科学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对于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制定科学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可以细分为机构的设置和预案的制定两个方面: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预案的制定是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软件。预案的制定,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高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

三、总结

公共安全危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 政府 危机教育

近些年来国际社会各类危机频发,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非典肆虐,再到印度洋大海啸,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2011年“3·11”日本特大地震……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在国际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国内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危机事件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生活中的一部分。危机事件究竟能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对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是生活在和平安稳年代的人们很难感知的事情。

1.公共危机教育的意义

公共危机教育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在非危机状态下,在有意识创设出的特定刺激环境中运用宣传、培训、演练等手段,来提高社会公众危机状态下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及处理危机的能力,最终提高全社会危机应对能力的行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危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1公共危机教育可以为民众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危机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危机发生后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技术方面的处理,包括现场灾情勘测、险情排除,以控制危机的蔓延和扩大。这些专业的工作需要一些专门人员来做。其次是公共关系处理,主要是与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的沟通,与当事人的沟通,这两部分人员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危机教育正式培训相关危机处置人员的一个重要途径。

危机事件的破坏性往往会造成社会的恐慌,但是在危机情景面前恐慌是无用的,危机教育可以使公众明确危机的本质,提高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尽可能的消除谣言产生的土壤,使公众在危机后保持镇定,从容应对。

1.2公共危机教育提升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

社会动员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府面对危机时的处置能力,社会总动员是政府面对危机时的决策得到全面落实的强大后盾。政府在危机时的社会动员能力,配合着政府的行政、政治动员可以使危机处理能力得到加强。公共危机教育不仅是公民个人的危机意识加强,还可以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公众的积极性,是公民能够勇敢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减轻危机给政府造成的巨大压力,是公众平稳的度过危机。

1.3公共危机教育能够有效的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

危机教育是公民掌握了基本的求生技巧,培养面对危机时的心理素质,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生命及人身财产安全。“5·12”汶川地震中,四川桑枣中学因为每学期坚持组织紧急撤离演习,2300余名师生在震后1分36秒内全部安全疏散到操场,创造了极重灾区学校零伤亡的奇迹。这也凸显了危机教育的作用,这种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公民危机教育可以使公民在面对危机时保持相对平静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这可以极大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害。

2.我国危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公共危机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发展平稳,总体上来说我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或许是这种稳定性造成了我们对公共危机管理重视不够、了解不多,这种情况在基层尤为明显。常年以来我们的政府还有公众在危机教育上几乎都没有投入什么精力和时间,特别是在基层教育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即便是教育部门提出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也显得有些敷衍塞责。在我国很多地区,危机教育课程并没有具体的列入学科教学规划中,这造成了很多危急情况下不必要的学生伤亡,2005年6月10日12时20分,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华南宾馆发生火灾,火灾造成30人死亡,23人轻伤,3人重伤。这次火灾中26人分散在卫生间、房间被毒烟熏死,其中一人在被窝中被浓烟熏死,而冲过着火的走廊爬上楼顶的都安然无恙。这反映了我国危机教育的极度缺失。

2.2危机教育体系亟需完善

由于我国没有给予公共危机管理应有的重视,在实践中只是把危机教育视为单一的学校教育过程,这样就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和科学学的危机教育体系。近些年来的一些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如上海“11·15”火灾事故、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以及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等危机事件告诉我们:如果在危机现场的群众具有起码的自救、互救知识,很多的伤亡是可以避免的。公共危机教育关乎每个人的切身的安全需求,因此必须拓展安全教育的空间和范围,不能只把安全教育停留在学校教育阶段,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危机教育,提高自身的安全知识,在灾害发生时知道去哪里躲藏、如何有效的避险和自救。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危机教育体系可以是公民面对危机时懂得如何逃生,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危机教育体系。

2.3危机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公共危机教育应提供给公众最合理和有效的安全避险和逃生知识,但我国现在有些危机教育的内容已经不太适合于当前的实际,比如说对火灾防范教育上,传统的教育方法知识告知人们,在遇到火灾浓烟时,要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避免烟雾侵害,这种方法在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中适用,但现在绝大多数现代建筑适用的是化学合成的建筑材料,遇火燃烧后会产生有毒气体。这种情况下,紧靠湿毛巾是挡不住毒气的,最佳的办法是使用防毒面罩,提前确定安全出口。因此,在进行公民安全教育时,必须给公民一个正确的危机自救和互救知识,危机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3.我国如何完善危机教育体系的政策建议

公共危机教育是一项长期、全面、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推动才能够使危机教育的受众范围最大化,使开展全民性的危机教育和训练成为可能,因此从政府层面上来说有以下的一些政策建议。

3.1在学校教育阶段,使危机教育实现常态化。

我国受教育阶段学生众多,因此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危机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危机教育大多仅限于纪念日或者是一两次活动日的“点缀式”危机教育。这样对于学生危机意识的形成和安全知识的掌握是不够的,必须集中优秀的专家编写内容丰富、有趣味性的具有较高水准的中小学危机教育专用系列教材。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设立专门危机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危机逃生和自救互救技能。与此同时还可以针对一些课程的特点来设置不同的危机教育内容,比如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特点,在涉及到灾害方面知识的课程如 “地理”、“生物”、“体育健康”、“物理”、“化学”、“技术”中,整合这些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各学科中隐含的灾害知识,将极大地促进防灾减灾教育的开展。在大学教育阶段,可以针对高校课程特点,把危机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拓展结合起来,利用社团等组织活动来使学生的危机意识进一步加强,通过一些课程设立,使大学生树立起危机管理的意识,养成社会安全责任感,掌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明晰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学校是危机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通过不间断的危机教育课程,使危机教育实现常态化,树立学生危机防范和危机管理意识,提升学生在各类危机中的生存技能。

3.2培养危机管理的专业性人才,重视危机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

危机的爆发具有突然性的特点,面对猝然而来的各类危机,仅靠普通公众的自救和互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定的专业人员来执行指挥决策、紧急救援、危机控制以及后勤保障等等任务。针对这一需求,可以再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尝试设立危机管理相关专业,培养相关的专业危机管理人才。

在危机处置人员的培训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一是重视对警察的培训,警察可以说是各类危机最直接的处置者和应对者,针对警察的培训可以使警察在最开始阶段就可以正确引导民众,减小危机的危害性。二是开展各类相关危机的培训,比如说对火灾防范培训,使各类诸如旅馆、酒吧、影院、体育馆以及各类商场等一些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得到轮训,提高他们的危机处置能力。

3.3经常性的培训演练,强化全民的危机适应技能。

针对不同灾害的预警演练是培养公民危机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政府应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应当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使各类人员都得到针对不同危机的演练和培训。在这方面应该重视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社区居委会的作用,使农民和基层市民都得到培训。政府针对农村地区特殊情况如麦场防火、洪涝灾害等进行特殊的培训,利用村委会这一组织来宣传相关知识,是相关灾害的破坏性最大程度的得到削减。加强不同危机状况下的人员疏导以及逃生训练时减少各类灾害中伤亡人数的最有效方法,在现实情况下,应使各类演练实现常态化,提升各类人员的逃生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

3.4成立专门的公共危机教育管理机构

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由政府主导,在这个组织体系当中应当成立专门的公共危机教育管理机构,机构可以设立在教育部门之下,统管危机管理中的教育、培训工作,以强化危机管理教育,确保危机教育常抓不懈。在部门之下还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分部门,比如说主管教育培训基地,以及危机教材编制的机构等等,同时还应非常注意对专职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选配,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以保证公共危机教育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

3.5健全我国公共危机教育的立法体系

法律法规是进行危机管理的重要依据,虽说我国拥有一些相关法律,比如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相关的危机教育及培训有所涉及,但是我国仍然缺乏专门的公共危机教育方面的法律。在危机教育立法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围绕我国公共危机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从危机教育主题、范围、过程、效能评价和配套机制等方面进行立法,是我国公共危机教育法制得到完善。同时也可通过地方立法,要求社会组织中一定比例人员必须接受公共危机教育或进行定期轮训。政府还可通过制定法规保证公共教育的实施。

4.结论

理性而普遍的公民危机意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是决定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通过系统的公共危机教育来实现,国家危机管理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官员和公共管理者的危机管理的意识、知识以及能力,以及整个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意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积极强化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

公共安全危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必要性;内容;原则;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态,也落后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所产生的需求,特别是在一段时间,社会管理的一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导致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党和政府不断强调和推动公共安全与社会管理的建设,并将这一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其日益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定位,表现出相关部门责任意识的不断进步是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管理理念。

1.实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近来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不断发生,社会各界对公共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也加深了对建立公共安全日常管理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当前公共安全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许多。意识淡薄,教育薄弱,急需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市民公共安全意识高低是衡量一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参数。目前许多部门和地区都制定了突发事件的预案,有的还进行了演练,但还仅限于纸面上和浅层次,必须下力量加强对市民的公共安全知识教育、防范技能培训、心理适应能力调适。因此,切实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当务之急。信息独享,缺乏引导,急需建立统一权威的信息平台。目前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还存在着意识缺位,缺乏自如应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的能力。因此,在着眼建立起一个权威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的同时,必须在政府各部门培养一批新闻发言人,对媒体和社会公众进行正确引导,一旦危机发生,则会有效发挥作用。注重应急,忽略防范,急需建立公共安全日常管理协调机制。由于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的多发,人们更多的关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而对如何预防和化解公共安全危机,加强公共安全的日常管理,建立科学的公共安全评价体系,重视不够。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及应急机制建立上,着力点应放在日常管理机制的建设上,要对危机的可能发生有超前的预测,对区域内危险源头的控制有积极的措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有系统的预案。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应该建立统一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预案,不管什么危机发生,都有事先的组织体系和应对策略,一旦危机发生立即启动预案,减少工作环节,提高救援效率。自成体系,管理分散,急需建立协作统一的管理平台。建立一个常设协调管理机构,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促进各职能部门的有机衔接,对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2.明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内容

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范围和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基本定位于生产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四大方面,但具体包括的内容尚无具体论述。在工作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由日常管理及应急处理两大体系构成,是针对城市不特定人群的生命、健康和重大财产的安全,进行预防、处置、恢复的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公众健康和安全,减轻灾难与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范围和对象具体可大致做以下几方面划分:从公共安全的渊源划分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其中自然灾害包括水灾、地震和气象灾害,人为灾害包括火灾、爆炸、投毒和交通事故。从公共安全的管理对象划分可分为市政设施类、生态环境类、公共卫生类、社会治安类、安全生产类等。从公共安全涉及的场所划分可分为大型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地下空间。

3.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一项政治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科学决策,有关公共安全的每一项决策,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涉及切身利益,因此,在决策中要贯彻“尊重科学、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防范,建立统一、科学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日常防范机制,一方面预防和减少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科学管理,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要从公共安全管理对象的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协调人和物、人和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和机制调处的效能。科学教育,加强对市民公共安全教育与培训,掌握紧急避险的常识,提高自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破坏。科学处置,公共安全应急事件现场处置要把握好专业前置、专家参与、领导决策三个环节。所谓专业前置是指现场处理首先由专业人员进行,完成公共安全事件事态性质、状态及初步处置;所谓专家参与是根据专业人员报告情况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进一步处置的建议和实施方案。

4.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4.1完善城市公共安全日常管理体系建设。公共安全日常管理体系是在公共安全危机发生前,由政府管理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和市民共同进行的公共安全危机预防、化解的一个有机整体。主要由组织管理、危险源控制管理、目标监测、教育培训和救援保障等五大系统组成。组织管理系统,建议由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城市公共安全协调管理委员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组成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体系。主要职责是协调组织和决策有关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和危机处理的重大事项、决定危机处理等级和启动程序等级等。危险源控制管理系统,危险源是指可能因人为因素而引发公共安全危机的各类场所和设施。掌握与控制危险源是进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危险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可观测和可控性的人造系统组成,只要工作深入细致是完全可以掌握与控制的。目标监测系统,主要是应用城市管理信息技术,对城市公共安全目标进行监测,发现危险“征兆”,及时进行预警,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由对城市公共安全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实施监测的两部分组成。教育培训系统。主要是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危机事件防范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大力倡导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安全社区”的理念,形成“全民皆防”的局面。救助保障系统,完善应急救助器材保障计划,建立救助快速反应机制。

4.2完善城市公共安全危机处理体系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危机处理体系是指危机发生后,由日常管理体系转入应急、救援、恢复等一系行动的统称。建立危机应急指挥系统。危机发生时,城市公共安全协调管理委员会自动转换为城市公共安全危机应急指挥系统。启动信息平台,以城市政府信息平台和主要新闻媒体平台为依托,组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应急预警、报警和信息的主平台,及时有效权威的公共安全信息,对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指导和适应性的心理调试,组织社会公众广泛的进行自防自救,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的发生。发挥专群结合救助队伍的作用,同时做好公共危机后的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