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有资产管理重点

国有资产管理重点

国有资产管理重点

国有资产管理重点范文第1篇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充分挖掘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节约行政事业单位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加强单位防范风险的意识,规范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单位的经营效率,保护单位的资产。

本文在阐述行政事业固定资产管理理论和相关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问题并提出管理建议。

1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特点

1.1 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

1)行政单位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其履行的是执法监督和社会一些管理职能,如部门所属的执法监督、监管机构等。行政单位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行政单位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费来源需要财政完全保证,一些经批准的服务活动取得部分收入必须上缴财政部门,不得用于管理层和职员分红等。

2)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

1.2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本身是国家所有, 即国有资产, 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行占有、使用的, 是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种办公设备的总和。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现阶段我国仍坚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 即全部资产属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部门分级分部门监管、资产单位仅有使用权的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整个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基础, 虽不能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规范的演进

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1995年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是我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最早的依据。2000年国有资产管理局了财字[2000]32号《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通知,对于中央级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规范。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从制度上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具体环节、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工作。《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13号),自2008年3月15日起正式实施。如何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紧迫任务。固定资产管理规范的演进对于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政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关键点的控制,通过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关键点的测试,分析哪些控制点上建立了强有力的内控制度,哪些关键点上存在薄弱环节,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的执行情况,以审查执行中存在问题。根据测试关键点可信赖程度的分析,评价被测试系统内部控制的程度,并找出控制薄弱点和失控点,同时确定管理重点,以更好的进行资产管理。以下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关键点的控制与管理:

3.1 采购报批

中央级事业单位向财政部申请用财政性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必须遵照以下程序报批(国家另有规定除外):

(1)中央级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根据资产的存量情况、使用情况和绩效情况,提出拟新购置资产的种类、数量和经费渠道,会同资产管理部门做出资产购置计划,经本单位领导研究批准然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

(2)上级主管部门依据下属事业单位资产存量状况、资产配置标准和人员编制情况,对资产购置计划审核,审核后的购置计划报财政部审批。

(3)经过财政部审批的资产购置计划,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列入主管部门年度部门预算。

3.2 政府采购

中央级事业单位购置的资产在政府采购范围内,必须按政府采购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政府采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含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包括中央和省、市、区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国内外政府性、财政性贷款、赠款等)采购依法制定的政府采购目录以内或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服务及公共工程的行为,都必须遵守以下程序:(1)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制定采购计划。(2)实施采购。在实施采购环节分三个步骤。第一步,采购申请。第二步,组织采购。第三步,验收。(3)采购结算。政府采购供应商提出资金支付申请,采购人签署支付意见,经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核后,由国库部门直接支付政府采购供应商。

3.3 购置验收

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环节的内控制度。中央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定期进行实物资产清查,做到账卡、账账、账实一致,加强对本单位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3.4 资产盘点

行政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卡、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 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以及深受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模式的影响,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不仅给国有资产的安全造成了极大隐患, 而且使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加大了政府运行成本。

因此加强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只有重视了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才能深入思考,想方设法解决其存在的问题。领导必须重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意识是提高管理的关键。认识不到位,措施就难以落实,克服那种只是形式上的重视,把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考核每一位管理人员以及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购建、保管、使用、维护和盘存制度。方能保证资产的完整性,防止单位因管理不善,损坏、丢失国有资产等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程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技,2008(12):93~96.

[2]陈幼平.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探讨[J]. 审计月刊, 2006(09):49.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M].财政部令第36号.2006.

[5]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M].财政部令第35号.2006.

[6]高淑惠.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 2009(02):93~96.

国有资产管理重点范文第2篇

一、暴露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的病疾,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国有资产的购置环节中缺乏健全、规范的决策机制,监督不力等原因。设备购置前未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论证、盲目购置。使有此价值较高的设备搁置已久无入问津、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其次,在国有资产的使用环节过程中由于一些单位对国有资产疏于管理,照成资产损坏、去失、闲置。甚至有此单位对资产的毁损不重视,不追究、不问责。在国有资产处置环节,单位无视财政部门的规定,擅自对资产进行变卖、转换、是国有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缺少制约机制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问题在于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制度建立流于形式,管理弱化,相关人员责任意识差、缺少职业道德。加之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多处于分散管理的形式,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自购买。是为了买设备而买设备,使许多资产属于重复购置,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脱离,缺乏规范、统一的制度约束。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各自独立,国有资产管理权责不清、财务把关不严。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是应该由行政部门负责,还是由财务部门负责。

(三)财会工作现存的漏洞

在会计处理方面,会计核算不能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准则的规定入账,账簿不全,账实不符现象普遍。会计处理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存在入账不及时的现象。固定资产的购建不能及时的入账,无偿调入的国有资产不进行会计核算,受捐赠资产根本就不入账,资产游离在账外,财务报表无法反应单位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第一,未经财政批准和备案前就对资产进行核销。对于很多固定资产已到报废处置方面不能合规处理,很多资产已经变卖或者报废却长期挂账,资产名存实亡的现象具有普遍性。第份,无法入账的原因。固定资产中如房屋等建筑物类资产虽然已经竣工投入使用,因为手续不全,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或者没有产权证、十地证,不能入账。

二、原因分析

(一)资产管理执行不到位

资产管理松散组织落实不利,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落实不到位、监督检查不到位,责任追究缺位。使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由于缺乏责任追究问责制度,问题出现相关工作人员扯皮推卸。问题漏洞长期悬而未决。形成难以根治的病疾。根源在于资产管理主体职能不明确,管理力度不够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缺少制约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不对称、存在相互脱节,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助。资产管理不能与价值管理相结合,会计核算只重视财务报表,轻视资产的实物管理财务监督职能缺位,资产办理的业务流程不规范,会计人员按照票据入账,资产管理部门人员疏忽未能进行脊记,国有资产和会计账务没有相互制约,这种管理的空位影响着国有资产的完整。

三、资产管理改进思路

(一)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规范业务流程

《辽宁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一份条明确了财政部门是本级政府负责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事业单位应依照《办法》所明确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对其相关国有资产予以有效的监督管理。新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明确归日管理的部门,梳理业务流程针对关键环节采取控制措施。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环节中实施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措施,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减少浪费和流失。注重员工职业索质教育,增强提高职业技能和责任感。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现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整顿,修订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将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使用部门和个入。从而到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单位行政成本的目标。如在预算编制阶段,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实际存量准确核定年度应配置资产的增量,财务部门应审核资产配置标准计算年度资产配置经费预算;在执行预算阶段,资产管理部门购置时,按照政府采购流程及规定办理资产采购业务,财务部门严格审核资产预算、合同、相关票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办理付款加强对重点、重大设备保护管理。实行专入管理责干可以更好地履行资产管理职责。建立资产台账和定期盘点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制定资产管理流程及工作标准。建立资产使用者的保管责任制度。每年至少一次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填写盘点表,根据盘点表同会计部门对账,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不一致的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妥善处理。做到账、实、表相符。有了这此规则、制度的约束管理工作方能有序开展。

(二)重视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强化管理作用

建立资产目标业绩管理实施细则,确定目标任务考核标准和要求,确定业绩考核内容目标,编制资产预算,明确资产要达到的结构,根据资产预算和目标确定资产管理的效果和考评标准。监督检查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掌握资产运行的动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整改最后,对资产管理工作情况予以考评。把资产管理情况纳入单位业绩考核范围,将业绩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职务任免、职工晋升、评优的依据。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单位内部资产管理活动的信息公开制度,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加强对重点、重大设备保护管理。使得责任明确,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细化流程实现国有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三)实现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

目前事业单位已经进入办公智能化阶段,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资产管控。运用信息系统实施资产管理,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进行整合,从而到达提升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首先从理清资产的现状开始,以清产核资摸清实底为基础,查明国有资产实物的存量和具体的分布情况,进行账务处理。建立资产的集中管理,合理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共用,抑制资产闲置和浪费。利用信息系统更方便对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收回统一调配。对资产账务管理,最终通过报表予以反映。确保账实相符。使资产的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各行其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妥善保管资产相关资料,建立资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备份重要的文件资料,可在记录受损、遗失时从新恢复。

国有资产管理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清查管理

在我国,作为党和政府发挥质证能力的保障力量,行政事业单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国有资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产生关键影响,不仅能保证其工作职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有利于其公共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实现。因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对其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近年来,我国全面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通过半年的清查工作,使我们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趋于规范。同时,笔者作为财务人员也受益非浅,从工作中发现和总结了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拟对其作出以下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产清查的重要意义

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力度,可促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规范与完善。通过强化资产清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保证公共财政职权的有效履行,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减轻事业单位的运行压力,提升运行水平,促进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资产清查工作的实施,可对政府财务资产情况进行全面反映,进而为综合财务报告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力度,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全面掌握,进一步促进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还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规范,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节约资产的同时,为预算编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能进一步促进国有资产数据库的管理与规范,通过对国有资产的动态化管理,对存量资产产生盘活作用,进而提升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率。

二、资产清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未充分认识到资产清查和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清查工作不积极组织,缺乏人力保证,资产清查工作责任不明确。清查工作不全面,只对固定资产清理,忽视往来款项的清理工作。

资产管理制度滞后,资产管理职责不清。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的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缺乏有效监管机制。资产管理工作缺乏制度保障,严重会导致国资产毁损流失。

资产管理日常基础工作不规范,资产管理不严,重购置,轻管理。体现在以个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购置时账务处理只列支支出,不增加固定资产;二是国有资产领用发出环节缺乏严格登记审批制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三是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未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认证,未按相关的程序审核审批;四是对于报废、破损、变价处理固定资产不按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审批,无视资产处置的程序而是随意处置;五是没有建立定期盘点制度,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资产登记台账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反映国有资产真实状况,资产信息失真、账实不符。

三、强化清查、加强资产管理工作的措施

提高意识,高度重视,做好资产清查和资产管理工作,加强资产管理的执行力度。行政事业单位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其单位职能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做好资产清查工作的后续工作,及时查漏补缺,提出整改措施,形成总结报告,推动本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认真落实资产管理职责,避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不当和浪费。

完善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建立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限范围和相关责任,落实资产管理责任,把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将资产管理制度与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结合,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健全定期清查机制,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采取预算约束、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走制度化、经常化轨道,确保资产完整。

加强资产全过程监控,进一步促进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对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监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购置审批的具体流程加以规范,强化预算控制与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科学配置;第二,完善财务核算制度,对国有资产各项账目资料进一步明确,账目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记录,保证账、卡、物三者完全相符;第三,加强验收、领用、出租出借控制,做到手续完备,程序合规;第四,规范固定资产处置行为,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从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上全过程监控,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

加强培训,提高人员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除加强资产管理知识培训外,还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培训,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相关岗位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更好地胜任资产管理工作。

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实行资产信息化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之下,行政事业单位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国有资产呈现出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应进一步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资产信息化管理,实现网络操作化管理,将资产管理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保护国有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

国有资产管理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长期持有,使用寿命超过12个月,实物形态在生产过程中又能长期保持稳定、发挥作用的非货币性资产,其价值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逐渐地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并构成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是国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大的基石,其特殊性质决定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在国有企业改革新经济形式下,良好的资产结构和资产配置,是国有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保障,通过强化资产控制和管理,实现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和增值,可以有效地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对于确保国有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意义重大。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保障国有企业正常经营

资产管理是体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对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企业运营之初,需要制定与经营有关的基础设备采购计划,如购置场地、生产设备和办公设施等,之后,还需要对所购置的固定资产进行规范管理,通过建立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体系和机制,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便于国有企业及时掌握资产的运营状态,同时,针对影响企业经营的关键性资产,提前进行可行性备份分析,不至于因为一些突况而终止经营,极大地保障了国有企业的正常经营,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资产使用效率

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够帮助国有企业了解相关资产的状况和分布,进而评价资产的创效能力,通过对资产管理过程进行分析,确保国有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产配置与发展规划,不仅可以使企业满足日常运营需求,还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若发现企业的资产配置结构不合理,还可以通过采购、调拨和处置等方式进行固定资产结构调整,使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结构更加合理化,将固定资产有效地运用在企业所需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具体来说,企业需要对资产的分配和运用进行统一的调度和指挥,以节约成本,实现企业盈利,比如每个办公室必须配置电话机和小型打印机,但是每层楼办公楼仅需要有一台高价值的复印、扫描机就能满足日常工作,通过改善国有企业资产配置和管理,亦能为企业谋求更深层次的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发展状态好坏与企业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摒弃传统静态的思想去管理固定资产,需要结合国有企业自身状况和市场环境,动态地去使用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转型和升级,同时,使用高科技和新技术手段全面掌控固定资产相关信息,提高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节省管理资源,也为推动企业融资和资产重组等其他工作转型,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使用固定资产,才能充分挖掘固定资产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帮助国有企业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增强企业竞争软实力。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

(一)投资计划管理意识薄弱

固定资产在我国的国有资产中,占比比重大,由于需求量较大,在购买中又无法逐项进行管理,就容易出现投资计划管理混乱的现象,一是采购申请人急于采购,未能履行或故意绕开投资计划审批流程;二是采购过程中临时变更需求,导致投资超预算;三是采购人员价格核算不清晰,虚增投资计划,这些均可能导致国有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虚列资产,让国有企业资产存在一定的消耗,甚至出现内部人员之间违规违纪的现象,长此以往,为企业内部管理埋下隐患。

(二)资产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符

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大且分布广,固定资产种类和数量亦相当繁杂,管理难度较大,在管理过程中,账实不符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有:一是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账面一般仅显示资产编号、金额、数量和购置时间,没有完整的品牌、型号和照片,统计较为粗放,造成实物难以和账目完全精准匹配;二是资产盘点缺少信息化手段辅助,盘点任务较重,清点人员疲于应付,容易造成漏项或者错项。三是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转资的条件把握不准确,提前转资或者推迟转资,进而影响后期的折旧计提,还可能存在涉税风险。

(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国有企业日常管理中,由于不够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未能明晰资产管理人员的权、责、利关系,导致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工作不规范,一方面体现在资产移交手续不规范,新旧岗位交接时,未将资产交接纳入岗位交接清单,从而影响移交后的资产保管和使用。另一方面体现在资产报废和核销审批手续不规范,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处置部门,当设备达到使用年限且技术性无法满足新生产要求,或该设备虽经检修可达使用要求但经济上不如更换新设备时,又没有专业的部门出具固定资产技术鉴定表,之后的资产处置变卖,还需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都需要走规范的处置流程,若未达到核销的标准就被企业处置核销了,之后还会出现难以管控的账销案存资产。

(四)资产的利用率不高

在国有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中,如何盘活闲置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归属于国家,因此部分资产管理人员总认为这些资产是国家的,而不是自己的,从而在潜意识里对资产管理淡薄,认为资产放在那里又不会丢,不愿意过问老旧、闲置固定资产,更不愿意承担责任,而国有企业里的单位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较为复杂,加上固定资产的权责划分不清,因此,在遇到盘活某项闲置资产时,需要多方申请和审批,就存在互相推诿,都不想费时费力地完成繁琐的审批程序,导致资产的使用率不高,无法实现物尽其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要想促成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升级,就需要制定长期有效的考核机制,只有员工真正重视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家对资产管理的态度,国有企业的考核往往是以经营指标为主,资产管理属于管理类指标,通常是不受重视的,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具体来说,一是缺少资产保管中的追责机制,如资产管理人员未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保养,导致未能及时发现资产毁损或者丢失。二是缺少资产调拨追责机制,如因调出部门或调入部门未按规定履行调拨手续,导致账实不符。三是缺少资产移交追责机制,如因固定资产领用人员辞职或调动,未办理移交手续或造成资产损坏、丢失等情形,以上不健全的考核机制,均将导致固定资产在丢失或毁损后,只能是不了了之,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出现有些员工监守自盗,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由于资产管理很难有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导致资产管理创效很难在考核中被体现出来,加上国有企业奖励机制匮乏、奖励手段单一,很难激起管理者的资产创效和增效热情。

(六)被侵占资产维权困难

国有企业财务报表上看起来有许多账面资产,但是其中有一些是无法带来经济效益的闲置资产,或者是低效资产,这些资产常常需要派驻专人蹲守或者定期安排巡视,但是当前国有企业投资规模较大、涉及的项目也较多,无法保证每一块土地和每一项房产都有人24小时值守,因此,时常会发生一些资产被周边贫困居民侵占的现象,而国有企业除了追求经济效益外,还需要履行和承担起社会责任,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无法采取强制措施清场,最终造成维权困难,此外,一些到期的租户也可能以各种理由长期盘踞,不愿意离场,国有企业又无力应付,导致这些租户常年以低廉的租金使用这些闲置资产,诸如此类的遗留问题非常普遍,致使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流失。

三、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投资预算总额控制意识

国有企业管理者应树立投资预算管理理念,而不是毫无规划地随意增加开支,尤其对于固定资产占比较大的国有企业,管理者就越要重视规划。首先,在采购前就列出所有需求,然后进行必要的询比价,若项目总金额超过国家法律规定,还需要进行公开招投标。其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突发事件,导致施工超出协议内容,要增加投资预算时,需要经过相应的技术鉴定和申请审批流程。最后,由于国有企业的投资计划一旦下发,未使用完的计划很可能会被收回至总部,并且明年的投资计划也会参照前一年实际使用的投资金额,所以部分单位为了撑大实际列支的投资,会想方设法虚列在建工程或者往来,因此,国有企业还需要定期清理在建工程和往来挂账,避免虚增投资计划。

(二)明确资产入账要求

资产的入账信息,也就是今后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数据,因此,要想确保固定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就必须要明确资产的入账要求,国有企业资产采购入账时,必须提供固定资产验收单,资产保管人应仔细核对验收单中的资产名称、编号、规格型号、数量等基本信息,核对无误后在固定资产验收清单中签字确认,在交付使用后,由设备使用部门提报付款资料,并附上资产照片电子影像,经领导层层审批把关后才能付款。只有一开始就做好精细化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避免账实不符。

(三)完善盘点制度

目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仍处于比较粗犷的阶段,迫切地需要完善国有企业资产盘点制度,一是要引入资产管理云平台,为每项资产配备唯一的二维码,资产使用人员扫描二维码,即可在手机上随时进行资产信息维护,也可以用于批量扫描盘点,提高盘点速度,为资产管理人员减负;二是要按资产“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各部门对资产进行现场盘点,采取“以账核实,以实对账”的方法,应确保不重复、不遗漏,逐一核实每项资产名称、编号、规格型号、计量单位、数量、使用单位、存放地点等基本状况;三是资产盘点结果应全面真实反映至底稿,并履行“谁盘点、谁签字”的程序;四是针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刨根问底、查清原因,明确责任部门,理清管理职责,分类制定整改措施,从严从紧整改销号。只有履行上述盘点职责,才能为保障国有资产实际情况与账面相符奠定基础。

(四)规范资产交接流程

规范的资产交接手续,能够让移交者和接任者权责明晰,有利于国有企业内部稳定。首先,部门之间需调拨固定资产时,由调入部门填写调拨单,报调拨双方部门负责人、资产会计和分管经理批准后方可调拨,调出部门未见调拨单,有权拒绝对自有资产进行调拨。接着,在办理调拨时,由调出部门、调入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共同核对实物资产、资产编码、固定资产卡片和台账等,并在固定资产卡片、台账上办理变更手续,做到卡随物移,卡片移交时,均应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签字。最后如因调出部门或调入部门未按规定履行调拨手续,导致账实不符的,将严格考核到责任部门。

(五)规范资产报废和处置核销流程

国有企业需明确资产的报废标准,比如使用年限已到,虽经检修可达到使用要求,但经济上不如更换新的设备;设备严重损坏,无修复价值;国家和主管部门规定要淘汰的设备;技术性能不能满足新生产要求的设备;场地搬迁无法拆迁的设备等,都应纳入资产报废的范围。在报废处置流程中,凡符合报废标准的固定资产,应由使用部门填写《固定资产处置审批表》以及准备相关处置资料,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由资产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如专业技术人员、质量部门等进行鉴定,确认符合报废条件后,出具《固定资产技术鉴定表》和意见书,再报领导审批核销。此外,固定资产因维修或改造而被替换下来的材料,如果有回收价值的,应由各资产使用部门,作为“存货—废旧物资”保管和登记,不得自行处置。

(六)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国有企业与其盲目的增加资产数量,不如精细化管理现有资产,挖掘资产的创效能力,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未来都将得以实现,因此,国有企业应持续推进资产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依靠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完备的固定资产电子档案,一方面便于资产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掌握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和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资产管理人员抽取数据,做对比分析,让透明的日常监督管理成为常态。国有企业在维护好现有资产的同时,还要不断地研究资产的组合配置能力,研究如何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如何将报废的资产重新组合,实现变废为宝,使这些资产继续发光发热。

(七)完善考核奖励机制

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考核奖励机制,将资产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实现企业的资产创效能力与管理者的收入相挂钩,使得权利与责任对等、收入与工作业绩对等,让资产管理者把国有企业资产看作自己的资产来对待,一旦资产出现问题,必须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部门负责人也要负连带责任。一方面,对关键设备、特殊设备或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资产,由于保管人员责任造成直接损失的,除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外,应按资产净值赔偿;凡遗失、损坏固定资产,根据实际情况,经公司领导批准后,由责任人按固定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赔偿;另一方面,除了追责机制外,也需要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奖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如给予出谋划策盘活闲置资产,或勇于维权被侵占资产的员工以充分肯定,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职位的晋升。

四、结束语

国有资产决定着我国的经济命脉,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做好固定资产管理,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是保障国有企业稳定、高效经营的前提,也是实现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保值且增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梅.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12):32-33.

[2]赵瑾.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7(19):109-110.

[3]凌玉香.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思考[J].经济师,2018(04):289-290.

[4]李莎.探析企业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9(26):19-20.

国有资产管理重点范文第5篇

从绍兴市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历程看,它是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相适应,由浅入深逐步展开、不断深化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8年),为改革推进基础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以企业扩权为重点,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为探索建立新的国资监管模式作基础性准备。改革开放前。绍兴市的国有资产实行政府经营式的体制模式,政企不分,两权不分,国有国营。改革开放以后,按照两权分离、政企分开的要求,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自,积极推进“改革、改组、改造、改善管理”的“四改联动”,在此基础上,按照“一退三进”和“双置换”要求,加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到1998年前后,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任务,企业的经营机制得到有效转换。微观层面的改革需要宏观层面的呼应,继而推动了宏观国有资产体制改革。1993年,绍兴市在财政局设立国资科,开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第二阶段(1998年&2003年),为探索构建监管框架阶段。这一阶段,按照“政资分开”的要求,从宏观层面上探索构建国资监管框架体系。1998年出台了市级国有资本管理营运体制改革的意见,成立了市国有资本管理委员会,设立市国资局为市政府直属部门、市国资委的办事机构。同时,在原主管部门撤并的基础上,组建绍兴工业、商贸、文旅、水务、中国黄酒和浙江震元等六大授权经营公司。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又成立城建、交通、水利等国资投资公司和三家委托投资公司。逐步形成“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加强对经营性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监管,2000年探索建立了财务总监委派制度。2001年,市国资局职能划入财政局,但保留市国资委办公室牌子。

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为深化完善全面创新阶段。这一阶段,按照“三统一、三结合”的原则,全面创新国资监管体制。2004年6月,绍兴市委市政府批准组建市国资委。6年来,市国资委积极搭建出资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和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的国资监管三层架构,明确了各层级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初步建立了全市国资监管“三层架构”组织体系,以及监管制度体系、责任考核体系、产权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监管机构职责不到位。“三分开”、“三统一”和“三结合,”是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国资监管的职责要求。从现实情况看,监管目标不明确,政企不分、政资不分、资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主体尚未完全落实,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课题尚未真正破题,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特别是作为从事国资监管的国资委依然承担着稳定、安全、计生等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国资委被当作国有企业的归口管理部门和贯彻政府指令的“漏斗”,成为新的“老板加婆婆”。

监管体制不顺畅。长期以来,国有资产分散在各个单位和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总体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权限不清的状态。随着改革的深入,虽然将大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归口国资委监管,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仍归口城建、交通、水利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理,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仍归口部门管理,造成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多元化。虽然财政部门也内部委派了一批财务总监,但难以全面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在管人方面,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仍由市委组织部考察管理,国资委只管理班子副职,难以全部监督管理。

监管方式方法不适应。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国资监管部门仍着眼于管企业,更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和方式进行监管,而不是从产权角度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经营者不是对国有产权负责,而是对上级行政领导负责。现实中,国资委与国有控制股公司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错位、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在国有资产管理上,针对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缺乏差异化管理方式和管理评价体系,客观上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低效率现象提供了容留的空间。

监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的权责和分工不够清晰,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权力制衡机制。虽然国有企业设有党委、董事会、纪检委、监察、工会、审计、外部董事、监事等多个具有监督职能的机构,但是“老三会”、“新三会”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企业领导层,“一揽子会”现象、有机构但长期不运作现象普遍存在,与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差距较大。董事会成员和管理人员高度重叠,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的现象很普遍,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和经营风险。

监管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难以有效监管企业税后利润的使用分配,有效控制和引导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领域,提高国有资本整体运行效果。对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评价和考核体系,以及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导致干好了没有好处,干坏了没有坏处。对国有资产没有健全的评价制度,普遍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甚至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监管队伍能力素质不够高。从国资委的管理人员结构看,大多来自不同的政府部门,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又不熟悉资产管理的方式与方法,其监管国有资产的思路、观念和角色也不同,直接影响他们有效地履行运营与监管国有资产的职责。从外派董事、监事和财务总监看,多数董事、监事是其它岗位转换过来,缺乏专业管理经验,时间、精力和能力上明显不足,而“财务总监”在企业工作上处在被“排挤”的环境,使得外派制度流于形式的危险。从企业经营管理层上看,由于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难以聘到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和董事人才。

完善国资监管的思路与对策

完善规范国资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国资监管工作特点和国内外特别是绍兴市的实践来看,进一步完善规范国资监管,发展壮大地方国有经济,总的思路是:坚持一个总体要求,把握二条基本原则,抓好五个环节。

坚持一个总体要求,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准绳,按照政企分开、分类监管的原则。以理顺体制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推进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把握二条基本原则,就是在监管工作中必须把握二条指导方针:一是坚持围绕“服务地方科学发展”大局。发展壮大地方国有经济是国有资本出资人的主要职责,也是国资监管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我们要把服务推进地方科学发展作为监管工作的重要目标来抓。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任务当好“守护人”,更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大局,搞好服务,当好参谋,在推进地方经济发展中有新作为。二是坚持突出“有效监管企业”中心。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监管工作的重要载体和落脚点。因此,我们要把有效监管企业作为监管_T作的中心和重中之重来抓。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围绕当好国有资产守护人,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独立不孤立”。

抓好五个关键环节,就是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突破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深化完善监管体制,着力提高监管效率。健全监管体制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关键。当前,要按照“三统一”、“三结合”的要求,着力研究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理清职责。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原则,进一步理清规范国资委的职权,强化国资委的出资人职责,突出国资委的监管地位,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努力确保国资委出资人职能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二是理清范围。围绕国资监管全覆盖的目标,按照“统一授权、统一规则、分类监管”的要求,进一步理清规范国资监管范围,完善监管体系。对各类经营性国有资产包括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事业单位投资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转经营性国有资产原则上归口专事国资监管部门集中监管。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制定监管规则,由国资监管部门为主,其它职能主管部门配合监管。对资源性国有资产逐步实现单独管理。三是理清人权。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没有行政级别,而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者本身属于职业经理人,一般应由人才市场提供招聘。

第二,调整完善监管方式,着力整合监管合力。首先切实转变监管思路。对国有产权监管从微观审批转到宏观监管;从重视实物资产管理转到对价值评价;从事中、事后管理转到事前监管;从直接管理国有企业转到重点监管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从以人治产转到依法治产。其次完善建立分类监管方式。对于竞争性国有资产主要是按照资本所有权,通过规范的产权关系性质来监管。对于非竞争性国有资产,可采用战略控制、财务控制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来达到某些特定的战略目标。再次整合建立公开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强化国资监管机构对经营者监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内部约束监管的同时,加强纪检监察监督,强化会计、审计制度监管,有效整合巡视监督、财政税务监督、组织考察监督、工商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等外部监督资源,发挥各种监督优势,形成监督合力。

第三,规范完善治理结构,着力夯实监管基础。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是完善规范国资监管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做好国资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当前,重点做好三个方面:一是深化改制。要继续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规范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要继续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二是健全机制。按照《公司法》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加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党组织、职代会建设,明确职责和权力,健全制度,真正形成权力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各司其责、有效制衡的机制,注重发挥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确保国有资产有效运行。三是选好班子。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成员要严格按规范选配,合理组成班子。除总经理外,董事会和经理层成员原则上不得交叉任职。要积极探索建立外部董事制度,继续坚持外派监事制度,形成互相监督和权力制衡,防止“内部人控制”和“一把手负责制”,提高企业风险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