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理分析

风险管理分析

风险管理分析

风险管理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现代企业处于高风险的内外经营环境之中,它们市场竞争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市场竞争是激烈的,企业发展逃避不了生命周期的规律,有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可能会因为内部运营不当或外部宏观经济失调而陷入财务风险之中。财务风险的发生从外部表现上是个突变的过程,但实质上是一个渐进式的累积的过程,是风险从量上变化过渡到质的变化。所以,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对风险加以分析、控制和处理,防范并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点。

一、财务风险成因及影响因素

1.财务风险的外源性

企业财务活动需要在特定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以及市场环境下进行,这些因素不但复杂多变,而且基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系统性风险,企业只能接受这些复杂环境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危机。在同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系统性风险对每个企业都是公平的,企业无法消除或控制这些外源性风险带来的财务风险,但可以通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让企业逐步摆脱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2.财务风险的内源性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好坏都可以通过企业现金流来反映。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州债务危机以来,企业纷纷重视起现金流的风险内源因素。在资金筹集阶段,企业负债经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必然手段,当贷款利率低于企业投资回报率时,企业会因为负债而获得更多的权利利润率,进而增加企业的权益。当企业筹资时机不当或过度负债时,在经营不善丧失了偿债能力,企业财务风险也就出现了。在资金运用过程中,由于资金使用不当,企业采用了激进型的资金管理方式,用流动资金补充固定资金;或将资金投资于风险比较高的领域,如投资于新产品开发或购买了具有一定风险的有价证券等等,都会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1.四阶段法

企业财务风险总是从从量上变化过渡到质的变化,会出现一些危机的先兆,这就为企业进行定性分析提供了可能。四阶段症状分析法正是基于此建立起来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该方法将财务风险划分为潜伏期、初症期、恶化期、破坏期,各个阶段的症状(见表1)。

表1 四阶段症状分析法

企业如果出现以上问题时,就要查明原因,特别是在潜伏期和初症期要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但四阶段症状分析法还是过于简单,而且有些症状通过定性分析无法准确界定,等发展到了恶化期或破坏期,企业往往已经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管理措施来减少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而无法逆转财务风险发展的趋势。

2.管理评分法

又称A记分法,他是调查导致公司破产的缺陷,按照缺陷的征兆进行对比打分,根据各种缺陷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程度来按照百分制来进行加权打分,得分高低和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呈现正相关关系。A记分法是基于企业逆境管理理论基础上建立的,通过管理评分表的是设计,试图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定量指标的问题,阿吉蒂的管理评分法简明易懂、有效,通过简单的调查就可以较为客观的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而提早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具体分值对应状态及解决措施(见表2)。

表2 管理评分图

表3 管理评分情况表

无论是那种财务风险定性分析方法,都必须和财务报表定量分析相结合,来综合分析,进而发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源,为财务风险管理和防范提高必要的条件。

三、财务风险的管理措施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应重视财务预算和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以确立财务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同时,财务人员要从资金运行角度进行风险管理,强调资金每循环一个周期的保值增值意识。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目标,要实现企业在可持续经营并带来稳定的利润和现金净流量同时,进行必要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企业管理层要强化风险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在企业进行运营的全部过程,要排除一切不利于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不能冒生存受威胁的风险,并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通过积极有效的手段来不断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是要加强企业管理当局的认识和有效执行,而要实现这一目就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形成管理层的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要进一步推进产权改革,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按照股权的分散化和多元化的原则要求,不断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真正实现企业各利益相关人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良性关系。二是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手段,在企业中要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财务风险意识,让内部控制变成每个员工的主动行为,而是不被动执行。三是要培养员工的主动意识。要按照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设置内部控制关键点,对某些控制薄弱、易发生舞弊行为的岗位实行轮岗制度或强制休假制度。同时充分赋予员工的内部控制权利,变自上而下的压力管理为上下结合的互动管理,逐步培养员工的主动意识。

3.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现代企业增长模式的转变迫使企业更加关注资本运行的质量,优化资本结构也应该要降低财务风险。企业要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减低资本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等手段,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寻求最佳配合。在经营情况较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多借人资金,在经营情况不佳的情况下,应谨慎从事经营和资金筹集活动,并抓住机会进行资本结构的调整,待机会成熟时再借入资金以扩大经营,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同时,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尤其是债务结构时,必须考虑自身现金流的稳定性,防止因为调整资本结构带来了新的财务风险,从而保证企业资本的安全、完整和增值。

参考文献:

[1]吴景杰,施绍梅.论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理论与实践,2009(06)

风险管理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 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

一、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

(一)工程项目风险的含义。

工程项目的风险具体是指由于工程建筑进行过程中,施工时间较长以及制作工艺复杂并会随着项目是建筑造成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的损失,这些损失就是工程项目的风险。由于工程项目的建设需要人力、物力以及漫长的时间,因此如果出现了项目风险,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这些损失包括人身安全、经济金钱等多个方面。

(二)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过程。

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主要是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具体的讲就是要在对于工程项目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找到发生风险的原因,从而为项目风险的管理奠定基础。项目风险分析主要包括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发生风险事件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并根据其危害程度以及发生频率等因素对于其危害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我们将项目的风险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过程输入、过程控制、过程输出、过程机制。工程风险的分析首先需要对于工程项目风险进行控制,具体的讲就是对于一个工程项目需要运用的人力、资源等进行分析与控制,从而调节项目的风险,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这一步是对于项目风险进行初步的认识。对于项目风险的分析其次是对于项目风险的输入。也就是对工程项目中存在的不定因素引起的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而在理性的分析之后可以根据其对于工程的影响作出等级性的评定。再次需要对于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输出,具体的过程是指在依照上述中将评定等级的风险输入进行输出。这些输出的风险可以制作成目录,主要包括不同的风险类型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对于工程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工程风险分析的最后步骤就会要对于工程项目的机制进行指定。主要的方式包括分析工具分析方法以及风险数据库等,主要针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等进行系统飞分析与评价。

(三)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原则及方法。

在对于工程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找到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并通过一定的措施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正确的认识到工程项目中产生风险的实质是什么。正常情况下,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其主要的原则是基于对于所有风险进行细化与分析,从而区分出风险中的直接风险与间接风险。对于直接风险我们需要重点对待,而对于间接风险我们需要先给直接风险让路,但是依据需要在适宜的时间内解决。对于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常用的方法有初始清单法、经验数据法以及风险调查法等。初始清单法是在风险分析中使用的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例如建筑部门对于不同风险损失的数据进行分析。而经验数据法是对运用对比的方式找出的与自己项目中发现的风险较为相似的风险展开关注,但是这种方式并不完善,容易产生误差。最有效的工程风险分析就是将自身工程的实践中出现的损失与理论中的风险评估相结合,在考虑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鉴定其风险等级。

二、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一)加大宣传,构建具有特色的风险管理体系。

针对项目风险的内容,政府中相关部门以及各个领域的媒体都应该进行大力的宣传,从而提高参与项目建筑以及建筑中受益者的风险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可以有效的帮助项目的管理者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完善现有的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体系。通过大力宣传的方式可以使得工程项目风险受到社会广大的关注,从而提高大家对于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意识。可以说建筑中的风险无处不在,所以项目风险的管理对其工程投资与建设最终获利程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建筑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工程项目的建设也开始向着多元化投资等不同的角度发展,这也就加大了企业项目的风险。所以在进行企业项目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项目风险管理体系。这已经成为了建筑市场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建筑项目管理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自我国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之后,一些国外的企业开始加入了我国的建筑市场,这些企业一般具有雄厚的实力并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具有完善的体系。因此我国现今的建筑业市场正面临着竞争不断升温的现状,工程担保以及工程保险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性。所以在现今的项目实施之前,发包商 、咨询公司、承包商的相关部门需要购买相应的保险,同时要进行一定的担保。所以在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大力进行宣传,并构架具有特色的,适合自身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于工程项目风险的有效管理。

(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针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政府的相关的部门需要结合当今社会建筑行业的基本情况制定法律法规,从而细化现今工程项目建设的细则,针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一定的限制,完善现今的企业项目风险的管理体系。例如现今我国实施的《担保法》、《保险法》等。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部有关于建筑业的法律法规,但是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因此在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现行的法律与生活中的工程项目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对于企业项目风险展开有效的管理。

(三)削减政府收取的税金与管理费用。

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工程中,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收取费用的方式,增加工程担保与保险的费用。从而在总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工程项目风险的费用投入。从而实现由市场本身对企业风险的损失进行承担与管理。通过有关部门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企业向政府上交的税金与管理费用占每年总生产额的五分之一,但是对于企业项目风险管理投入的担保与保险费用确实极其欠缺。因此在削减了政府收取的税金与管理费用的同时,项目的管理者可以将这一部分的资金投入到项目风险管理中,从而构建出完善的,适用于我国实际国情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在对于建筑业投资的过程中,在支出中设定一部分的风险管理费用,从而促进项目风险管理的全面性。

(四)积极培育建筑工程保险以及工程担保市场。

笔者认为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并不仅仅依赖于政府或者是依赖于管理者,还可以展开第三方的介入,完善先进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因此培育建筑工程保险以及工程担保市场可以说是对于现今的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之举。我国可以主要以银行为基础,运用遍及全国各地的营业网点以及雄厚的资金,开展建筑工程的保险业务,从而建立并完善现今对于工程项目风险的保险制度,与此同时需要对当前市场经济进行规范,从而有效的构建工程担保市场,让工程项目的管理者不会因为担心个人承担项目风险而不去开展新的工程项目。

(五)借鉴国外经验 ,建立处罚制度。

由于西方很多国家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分析与管理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早,所以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在对于工程项目进行分析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同时构建处罚制度,例如对于工程建设中不进行年检、具有不道德现象的行为予以一定的处罚,杜绝由于企业自身的问题导致工程项目风险的增加以及难以管理。

(六)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切实的提高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提高企业对于风险的管理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要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使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形成一定规模。避免由于工程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与隐蔽性而造成的企业损失。企业目前需要做的,是加强收集有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能力,从而可以有效的实现对于项目工程风险的管理。与此同时,为了避免企业过于注重经营 、生产 、管理等工作而忽视了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工程项目中出现的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风险,可以及时的评估其危害并进行最为适当的处理,减少因项目管理风险过大而造成企业的损失。

三、结论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中企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其管理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从企业的管理者、政府以及保险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对于工程项目中风险的完善管理。

参考文献:

[1]贾宝平.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业主风险管理方法与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8(3).

风险管理分析范文第3篇

一、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风险分析及对策

(一)成本管理风险分析

1、业主风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自始至终离不开施工企业与业主的紧密合作,有的业主实力较弱,相应的工程项目的风险也就加大;有的业主虽有一定实力,但信誉较差,与这样的业主合作风险控制就更加重要;有的业主利用虚假工程信息虚假发包,招摇撞骗,骗取保证金。因此业主风险是建设企业经营生产何成本控制中的一个重要风险。

2、投标风险。工程项目投标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的竞争。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有的施工企业在投标中,不管工程投资多少、规模大小、施工难易等因素,到处撒网,四面出击。为了中标,竞相压低报价,对成本、利润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有的企业抱着“只要能中标”的观念,饥不择食,把获利的希望寄托在变更索赔上。还有一些资金不到位、手续不齐全的垫资项目等,企业的效益更是无法保证。

3、合同风险。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原材料价格问题等,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隐入合同陷阱。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不足”,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

4、管理风险。(1)项目经理任用风险。项目经理是受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对工程项目全面负责的管理者,其管理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效率及成本的高低。项目经理如果缺乏优秀的经营管理素质必然会带来项目施工亏损的风险。(2)项目施工管理风险。总包项目施工过程中有时由于工程本身规模较大,技术难度大,管理上难免顾此失彼而造成风险。对此类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实现风险转移。实践证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总包企业通过合理合法的专业分包,寻找有实力、信誉好的合作伙伴,把部分专业性极强的工程分包给专业施工单位。选择、管理、利用好专业劳务分包企业,全面发挥自身的强势,实现合理的风险转移。这样既可以提高专业施工的质量,也有利于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3)材料价格风险。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60%-70%以上通常是材料成本,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采取措施防范材料价格风险。

(二)成本管理风险的控制对策

1、提高避险意识。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公司市场跟踪的项目严格贯彻集团“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的方针,优选资信好,实力强、社会影响大的项目,规避业主风险。

2、做好风险预测,把可能产生的风险分析透彻。(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克服“堤内损失、堤外补”、“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错误观念。最低投标价中标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最低价应是高于成本的最低价,在投标报价时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分析,以成本分析为杠杆,将自身的经营优势转化为报价优势,以增强企业标价的竞争力。(2)预留必要的风险费。风险本身具有意外性和随意性,有些风险也不是提高报价就可以弥补的,所以投标报价时,留有一定比例的风险费用是必要的,以最大限度地减轻风险引起的损失。

3、加强合同管理,规避合同风险。(1)在合同签订前,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研读条款,分析合同文本。合同谈判时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做到心中有数,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对业主的风险责任条款要规定得具体明确。(2)加强合同履行时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在整个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对每一项工作,都要严格管理,妥善安排,记录清楚,手续齐全,否则会造成差错引起合同纠纷,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3)合理转移风险。对于预测到的合同风险,在谈判和签订施工合同时,采取双方合理分担的方法;对于一些不可预测的风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推行科学的索赔制度是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科学的索赔方法在于熟悉索赔业务,注意索赔策略和方法,严格按合同规定要求的程度提出索赔,把索赔工作变成合理合法的转移工程风险的主要手段。

4、强化企业管理,增强抗险能力。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小。因此,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险,而且还能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通过精细化管理,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二、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施工成本控制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而,施工成本必须以科学、经济的控制手段精细化管理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并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运用科学方法降低工程成本,创造经济效益,使之成为企业效益的源泉。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的成本管理控制措施加以阐述。

(一)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

1、构建主营业务资源保障系统。构建公司主营业务资源保障系统,即在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业务全过程中,对主要业务类型起支撑和保障作用的专业分包商和供应商系统。通过框架协议,与专业分包上和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依托其具备的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的管理要求,使投标价格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专业性强。

2、工程专业分包、材料设备的询价。投标阶段,由商务报价人员负责提供询价清单,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分别组织对工程专业分包、材料及机械设备的询价,一般选三至五家单位作为询价对象,各询价负责人对询价工作的准确性承担责任。同时投标阶段积极鼓励资源保障系统的专业分包商的参与,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充分发挥分包在投标阶段的作用,另一方面可找准市场价格,为项目中标后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3、编制商务标。商务报价人员在编制商务标的同时负责测算投标项目的预算成本,为投标决策提供依据。无论业主在招标文件中采用何种计价依据和报价格式,均需根据成本测算情况,填写内部报价汇总表,该报价汇总表只供内部投标决策使用,正式投标文件的汇总表格式仍执行招标文件的要求和规定。

4、投标文件的评审商务标编制完毕后,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对投标报价进行评审,包括:投标策略、投标成本分析、市场情况及竞争对手的分析等。

5、投标决策在投标评审的基础上由投标决策人进行投标决策(标价决策),为保证投标决策的保密性,参加投标决策(标价决策)的人数控制在最低数量,具体参加人员由投标决策人指定。投标决策的决策点包括公司管理费和毛利润率;投标风险系数;保函费用、保险费用、佣金(费)、贷款利息等开办费用。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避免企业为了中标盲目压低报价,控制投标报价的合理性,为企业成本的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

1、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工作的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授权管理。授权管理实行分级授权,界定各在施项目工程前期经营、资格预审文件审批、投标文件审批、分供方选择合同审批签署、工程款支付等各级人员权责。在新项目成立之后,对公司各职能部门各项目部项目经理授权额度、范围,所有合同必须依据授权额度范围进行签署。(2)合同评审管理。合同签订前,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评审会签,再按照授权管理规定送有权批准人审批。评审人员针对合同条款的对等性、明确性、实行性、约束性等认真考虑,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潜在风险,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法律风险。(3)合同履行管理。合同订立后,相关职能部门及时组织向项目执行人员进行合同交底,详细说明合同订立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并形成交底文件资料。避免日后项目执行人员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出现对合同不了解或理解不一致所导致的工作上失误,也有利于提高项目人员的合同意识。合同规定的支付价款,提早或及时填写分供商付款申请表并将付款所涉及的相关附件一并送至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仔细审阅后根据《授权管理规定》送有权批准人和财务部,然后完整保存一份,便于掌握合同的支付情况杜绝超付现象,也便于开展分供商完工后的结算工作。对于不在合同规定范围的支付或不按照合同规定支付的价款,应由执行项目向公司提交项目报告说明原因,经过批准后予以支付。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监督检查有关职能部门和项目部履行合同的情况、协调业主、工程师、项目管理各职能人员、所属的各工程小组和分包商之间的工作关系,对各工程小组和分包商进行工作指导或做经常性的合同解释,使工程小组都有全局观念。合同项目管理的有关人员每天检查、监督各工程小组和分包商的合同实施情况,在进入施工现场后对工程变更进行有效管理,及时发现薄弱环节,提出补足措施,防止发生违约情况,保证合同正确履行。定期和不定期地总结合同履行的全面情况,提炼成功的经验,汲取教训,提出改进合同管理工作的建议,供以后工作参考。

2、采购管理。对采购成本控制,企业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采购流程。采购严格执行采购流程,具体步骤如下:项目策划申请计划采购计划招标/简易招标/快速采购价格评价及选择审批合同会签合同执行分供商评价。招标采购由采购实施主体以发售招标文件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单位或其他组织参加投标;简易招标采购则由采购实施主体以投标邀请函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单位或其他组织参加投标,采购实施主体可以不发招标文件,要求投标方按投标邀请函的要求直接进行投标。(2)采购过程控制。a、采购申请。项目实施采购前由项目经理部制定分包采购申请计划,经项目经理审批后向有关职能部门提交。项目可推荐候选分供商,但在相同条件下优先选用与公司签订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分供商。b、分供商资审及考察。采购实施主体组织对候选分分供商进行资质审查,对于本年度已经进行资审的分供商不需重复进行,对于初次合作的分供商及本年度未经考核的分供商对其公司资质、工程业绩以及履约能力等进行考察。c、采购计划。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经理部及相关部门对候选分供商名单进行会审,根据会审结果确定候选分供商名单,并报公司总经理审批后执行分包采购。d、招标文件编制。采购实施主体负责编制招标文件,由项目经理部和公司各相关部门进行会签,报公司总经理审批后发放。招标时,对于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原则上只设定为一个分包项目,避免拆分发包以使单项招标化整为零到某个授权级别,同时也避免因拆分发包而造成施工现场多重管理、缺项管理,责任不明确,引发不必要的合同外签证,造成施工及成本失控。e、分供商评价与选择。采购主办人负责组织评标小组开标,并组织评标小组与分包就技术、价格问题进行议标并评标。被评判为技术标不合格的分包商予以淘汰。商务标评价原则:合理最低价者为当选分供商,即分供商的价格是不偏离成本价格的最低价。如果各投标人的最终报价均大幅偏离标底,或招标过程中发生明显的不利于定标的非正常情况,采购实施主体或者参与采购部门/人员视具体情况汇报总经理,并由总经理决定招标是否有效或是否重新招标。f、分供商评价:每年年底,相关职能部门会同项目经理部开展相应分供商的评价工作,建立合格分供商台帐,对于年度评价不合格的分供商进行通报,并拒绝其继续参与公司其他项目的招投标工作。(3)采购管理。为了进一步加强采购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使采购管理更加规范,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采购记录、重要采购信息的存储、分析功能,建立健全采购管理信息包,注重基础数据的采集、归纳、统计分析,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规范采购业务流程,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风险管理分析范文第4篇

(一)票据结算风险

结算业务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业务逐渐增加,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包括:票据当事人本身的票据行为不规范引发的风险;结算中介人操作失误或任意违规而造成的风险;票据犯罪日益增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风险;银行、企业、司法部门对处理票据纠纷依据的法律、规定理解不统一而带来的风险。

(二)会计核算风险

银行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和制度的缺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组成。而这套会计报表不能完全反映银行当前经营上的“账款”不符现象,使报表使用者难以据此准确判断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另外,会计人员不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使会计工作程序散乱,会计信息失真,甚至出现了假凭证、假账、假报表,影响了银行的信誉,给经济和金融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会计结算风险

支付结算是为清偿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等活动所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而由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业务。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尤其是利润反映的不真实。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如呆账、坏账),也有人为的因素(如有的金融机构通过账外设账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

(四)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金融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如:有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潢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增加。对于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而这种经营的亏损风险正在进一步加剧,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信息的真实可靠需要严格的内控制度做保证,这是由于严格的内控制度有利于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强化内部控制的管理,优化电算化环境,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城商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城商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做到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还要加强程序操作控制以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再次需要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以加强对人员职能的控制;最后,还要加强内部稽核,以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有力实施。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文化的建设

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的宣传和学习,使风险防范意识真正深入到员工的思想意识里,使员工能够自觉地防范会计方面的风险,维护企业的利益。同时还应严格执行各项违规惩罚措施,从而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所以,要提高城商行整体的风险防范水平,就需要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良好的作风。同时进一步抓好一线营业单位负责人的管理。坚持平时考核与年度、任期考核相结合,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狠抓规章制度落实,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三)会计内控风险管理

首先,要根据本银行的业务特点和业务范围,建立适合本银行的会计制度。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和修订规范岗位操作规范,建立和完善银行的各项管理制度,使会计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会计业务各主要环节能互相制约,能够有效的防范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建立会计风险预警系统,加大对全行核算业务的监管力度。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应用“风险预警系统”,定目标、定措施,严防操作风险。加强对会计检查的指导,做好会计专项检查工作。第三,应建立和完善稽核监控制度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现场稽核,非现场稽核,保证对关系银行稳健经营的相关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实行会计检查制度,可采取重点检查、突击检查、全面检查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及时发现和排除风险。同时,请一批业务素质高,思想素质高的人员专门负责稽核工作,实行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最后,要提高会计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在制定一个符合银行发展的战略要求,又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易于操作和执行性的银行战略。在会计人员中营造执行力文化氛围,使执行者的合法行为可以通过制度和监督得到保证,也能够依靠制度使执行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执行制度成为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行为。

风险管理分析范文第5篇

人类生存及其生存过程中所有行为和环境的交集必然构成一种传播,而风险社会特有的社会环境状态,自然就构成了风险传播的情境,其中必然有着社会公众在传播流程有的认知和行动轨迹。了解这些传播机理对进行风险管理有着确切的指导意义。

(一)风险情境中的传播机理

所谓风险传播情境是指组织信息传播过程中,自然也包括组织风险信息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的特定公众群体的影响力、关注度和行动效能的实际表现。对风险传播情境的认识是基于美国传播学者格鲁尼格和雷佩的“情景理论”。他们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作为描述关系的重要指征,是对信息传播研究的重要贡献。在社会传播中,“并不是利益相关者群体中所有的人都将同等地与组织进行交流……这些公众是协亚群体,他们的传播行为或多或少地更为活跃”,这段话清晰地描述了信息传播,尤其是风险信息传播中所存在的传播情境问题,也即,公众群体是一个很庞大的各类人员的集合体,其中既有愿意主动搜集和处理相关组织或某一特定事件信息的人,也有常常是被动接受处理信息的人。进一步来说,在特定风险信息面前,那些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的积极主动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人,对危机事件及风险信息的关注度、影响力和行动效能比其他人要强烈得多。这一理论为我们了解风险传播的人际特点并有效处理风险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该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是,传播情境会有三个变量“决定什么时候公众将搜集和处理与某一事件的信息”。其一,问题认知。此变量是指“面临一个问题的公众群体首先必须意识到它并认识到它对他们的可能影响”。风险社会中的社会组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面临着难以预料且传播速度极快、影响控制不易的危机和困境,那么,在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置过程中,对问题的准确认知就表现为,一是社会组织对风险及危机的理性认知,二是特定公众群体对问题和危机的自然认知。社会组织的理性认知决定着其能否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处理并化解危机,这里既指向组织自身对危机和风险的态度和决策,也指向组织对特定公众群体有关危机和风险信息的传达取向和效应。而特定公众群体的自然认知既带有组织信息传达自觉或不自觉的结果,也带有这些公众群体以自身的认知理解能力对危机和风险的个性解读。从这一层面讲,风险传播情境中的问题认知是平息风险和危机的基础。如2008年“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公众对问题的认知就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和急迫性。其二,约束认知。此变量是指“公众如何看待达成一个解决方案可能面临的障碍。如果他们相信他们能真正影响某一事件,那么他们将倾向于搜集和处理关于那个事件的信息”。社会组织在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置过程中,与特定公众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直接影响着组织信息的被接收和处理。当风险已被公众作为问题进行了初步认知,并使他们意识到这种风险对其自身利益有着重大影响时,他们必然会以较大的积极性关注风险事件的发展。如果他们能进一步了解到以他们的力量可以真正影响到这一事件的发展,他们必定会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风险事件的信息收集、传播和干预行为中,这种行为会因组织对风险和危机的处置方式和力度的不同而导致特定公众群体对信息传播和处置的强度区别,使之或采取最接近于组织希望的传播和处置行为,也或可能采取最不利于组织安度风险化解危机的传播和处置作为。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任何处于风险中的社会组织,对信息传播能否进行主动的约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式在危机信息传播中及时掌控信息的内容和舆论的导向,能否抓住特定公众群体中的积极关注组织信息并会产生传播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公众群体,引导并协助他们采取友善合作的交往姿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益于组织化解危机的信息传播行为。“三鹿奶粉”在信息传播的这个变量中所犯的最大禁忌正是组织对问题认知的任其所为导致的公众对问题认知的无限膨胀。其三,参与水平。此变量是指“一个个体对某一事件的关心程度。那些很关心的人更可能成为一个实践的积极传播者,那些不大关心的人则可能在搜集和处理信息上更消极”。对社会组织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公众群体中参与传播和干预程度是有区分的。有直接利益相关并已产生明确利害关系的公众群体,在有关信息传播和事件干预方面的参与水平是最高的。他们或因组织对风险和危机处理不当而情绪冲动采取极不利于社会组织的传播和处置行为,或可能因社会组织及时巧妙的危机处置而采取冷静理性的传播行为。这也即说明,风险社会的企业或组织不仅要严密监控风险发生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对风险传播中的公众群体要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和区分,并以此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控制,引导配合公众群体与组织尽量以相近似的节奏从危机中走出来。当然,这里的前提是社会组织危机中的决策是正确而有益于社会共同利益的。审视“三鹿奶粉”在危机事件中的种种表现,一方面是其产品存在着重大问题;另一方面,也正是其对信息传播内容、渠道的错误控制,直接导致了受害家庭和政府机关直至全社会的高水平参与。

(二)行动合成中的传播机理

以传播和传播效应来衡量人类的言行,我们会发现,人们的言行是由他人来赋予意义的,也即,行为者或传播者的言行进入社会环境后,其社会反应和意义述说是由他人来决定的,甚至,这种反应和意义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进一步来说,上述关于风险情境中的传播机理更多述说的是人们在认知理论框架下的认知和理解行为。但是,风险传播管理不仅仅只局限于认知行为,还涉及特定公众群体的行为和传播方式,也即,从行动合成理论中探究传播机理。著名传播学者约翰•O•格林认为人们行动前必然进行的思维包括三个方面:认知结构、认知内容、认知过程。其一,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类似于框架样的东西,它决定了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某种认知结构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类似问题认知的不断积累逐步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像模板一样的框架,这种框架必然影响人们处理和储存相应的信息。那些积极健康、文明现代的社会组织在不断有效处理风险和危机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有益于自身的信息传播积累起相应的社会形象,并促使社会公众对其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如国际上对可口可乐公司的认知为该公司的发展铺就了一条理想之路。从这一理论出发,一个优秀的企业或组织能够在风险社会中有效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基础,是在风险之前、危机之中、危机之后都能积极地与社会公众进行相关信息优化、有效地传播,逐步在公众群体中形成有益的认知结构,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奠定良好的传播基础。其二,认知内容。这是信息认知中纠缠在一起的或好或坏、不同层面、不同影响力的内容集合体。是社会组织在经营运转过程中必然留给社会公众的特定信息,也是风险环境和危机事件中传达给公众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会在特定的认知结构中被公众进行处理、储存和传播。故而,某个组织到底要传播什么样的信息给公众,是任其信息自由传播,还是有所控制地进行选择和传播?其结果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反应和行动。其三,认知过程。是指人们吸收、转化和储存信息的操作步骤。经由一定的认知结构吸收、处理相关信息时,人们的认知过程与产生的行为也是非常自然而清晰的。比如,当有人喊出“预备———”时,人们几乎本能地反应出后面的内容“跑”或“开始”,并在头脑中弹射出一个必然的比赛的画面。由此可见,社会组织在面临风险和危机时,需要借助公众业已形成的某种认知结构,可以是对本组织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是对同行业或其他类似组织的认知结构,并以精选的传播内容进行与社会公众的交流和沟通,在高效有益的沟通过程中,完成认知过程,达成对本企业和组织的善意理解和真诚合作。

二、传播学理论框架下的风险传播

风险防控和危机管理虽然是社会组织针对经营运转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所做出的决策和努力,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它实际上也是对社会组织风险和危机信息的主动传播和有效控制。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做出思考。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与风险传播

该理论的提出,对于信息的传播和控制以及媒介和受众的研究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尽管它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但将传播研究的重点从传播者转向受众,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将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而且,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也有着特定的需求和动机,是以得到“满足”为目的的过程,却给不同组织就信息传播的活动如何达成高效有益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我们衡量一下社会受众对有关信息的选择和媒介的接触,会发现它是源于受众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进而对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源产生某种期望,由此导致媒介不同形式的信息披露,从而实现需求的满足甚至导致其他无意的效果。具体来讲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受众是主动的,对于大众媒介的使用是有目标的;二是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间的联系中,受众拥有主动权;三是媒介相互竞争以满足受众需要。根据这一理论的指引,我们对风险防控与危机管理可以做出以下理解。首先,受众对媒介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受众都经常阅读报纸,也不是任何受众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更不是每一个受众都会定时关心大众媒介上的任何信息。一切都是由受众自己来决定何时及如何使用大众媒介。这便带来一个现实,不是每个受众都会看到或听到关于某个组织的好消息或坏消息。同样,即便是组织内部的印刷物或出版物,摆放在员工的眼前,也未必能有兴致去了解,甚至会悄悄团起来扔掉。由此可见,社会组织若要在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置上进行得顺利有效,必须要在传播媒介的选择上进行研究和取舍,以免有益信息传播的流失和浪费。其次,受众对信息是有选择的。受众因着自身的需要会对媒介的信息传播进行选择,无论是生活所需,还是工作所需,每一个公众的选择都带有很强的目标性。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种需求。一是社会根源需求。是以特定的社会身份所具有的选择性,诸如农业人口、学生群体、母亲角色、民族风俗等,不同社会身份角色会导致对某一类信息的特别关注和选择。同时,一定社会群体的交往性也会导致某一群体中的个体会为着社会交往权的需要而关注和选择某类信息。二是心理根源需求。是作为个体人特有的心理需求而出现的对信息的关注和选择,诸如以特有性格、情趣、性别等不同需求而产生的对相关信息的选择。由此而言,社会组织在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置过程中,对信息的传播和控制必定要建立在对受众群体需求了解的基础上。其三,受众对信息是会修改的。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是要经过一定的加工的,会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与习惯进行解读,形成对组织所传播原有信息的加工。按照前文所述的“行动合成理论”中的观点,受众会根据习惯的认知结构对信息进行认知,其中不乏对组织传播原有信息的修改、选择和解读。因此,组织在进行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置时也要慎重处理所传播的信息,以免火上浇油加重危机。由此观之,虽然社会组织在风险当口可以很注意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但要清楚认识的是,受众才是积极的媒体使用者,他们会根据媒体对自己的满足程度来选择媒体,接收并加工信息。

(二)大众传播议程设置与风险传播

由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所著《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令社会组织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即“大众传播议程设置”理论假说。该理论认为媒体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样思考问题,但却可以通过给受众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影响受众对话题谈论的先后顺序。一句话,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首先,关于新闻生产的过程和特点。以实践层面来看,新闻生产包含新闻源的选择、文本的释义和传播效果的预设三个环节,各环节会遵循新闻生产的基本规则进行新闻建构,即新闻生产必须同时遵循新闻规范与市场规则。从新闻规范的角度来看,新闻选择往往有比较稳定的框架,而且它具有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特征。以风险事件来说,突发性风险事件和持续发展的系统风险两者之间,大众媒体更多的关注热情和程度往往会倾向于前者,而且,对突发性风险发现的速度、信源组织的难度、议程启动的快速都会成为媒体进行风险报道的重要选择标准。从新闻生产市场规则的角度来看,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还要与同行业者争夺受众和广告商,为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扩大空间、争夺市场。实践中新闻规范和市场规则共同影响着新闻生产,“这两种体制特征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常见的有力度、可预测的风险报道方法,并确定哪些风险吸引眼球,如何吸引,何时吸引,吸引什么人的眼球,为何吸引,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吸引。”由此,社会组织或企业在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置过程中,必然要及时准确地关注监测媒体对自身信息的传播。因为媒体对风险的报道是有选择的,并不是所有的风险事件都始终受到媒体的关注和追踪。其次,关于传播的扩大化。作为社会信息的搜集者和报道者,在监察人类生存环境、监督人类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面对风险环境或危机事件时,媒体很可能在呈现事件过程中出现放大风险、扩大危机的情况,从而形成对公众日常议程的设置,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舆论态势,对社会组织的风险防控和危机管理带来不利的被动局面。一方面,作为专业的新闻报道团队,媒体对风险事件的报道,无论是图片新闻,还是文字稿件,都会在满足社会受众有限信息获得条件下对重大新闻和事件获取的需求,并直接影响社会受众对风险和危机的认知。由此,社会组织的危机事件必然会通过媒体的报道而出现传播范围扩大化的情境。正因为如此,国际危机公关就有一个关于12小时和24小时“黄金时间”的危机处置时间标准。另一方面,一个危机事件的爆发,一个风险环境的形成,媒体在对此类信息进行报道过程中,出于职责要求和认知水平,在报道的角度、描述的措辞、表达的语态上都会有一个选择和侧重,从而对受众就风险和危机的认知产生特定的影响,以议程设置的功能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环境。这里问题的关键是,但凡公众关注密切、利益相关的风险事件和危机态势,媒体的关注程度之高、报道之快、态度之明,在构成的风险信息处理系统中,自然会形成一个有关风险严重性、危机管理机构失职等等的负面信息指向,形成社会更大更强的关注度,从而造成风险信息传播的扩大化。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