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

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

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范文第1篇

企业经营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需要妥善管理自身企业的信息。近年来,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逐渐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因此,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对于企业越来越重要。许多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以及制度改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稳定经营。在介绍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前必须厘清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与企业风险控制定义,因此,本节将着重介绍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以及企业风险控制的定义。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简单来说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企业硬件和软件,保护网络存储中的各种数据不受偶然因素的破坏或者恶意的原因被攻击。对于信息安全的认定通过包括4个指标,即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保证信息数据不被泄露,保证信息数据能够正常使用,保证信息数据能够控制管理。要想做好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关于信息的传输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有互联网传播,局域网传播,硬件传播等等。要想实现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于保护信源、信号以及信息。

信息安全管理是一项需要综合学科知识基础的工作,从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需要具有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技术、密码技术、通信技术。从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来讲,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时保护企业内部经营信息数据的完整。经过近十年来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经验总结,企业信息安全不仅仅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更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控制体系来帮助企业实现更好地保护企业信息安全的目标。所以,怎样把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融合起来就是摆在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必须通过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体系实现。

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是指企业在企业信息安全遭遇威胁之前,提前对企业的信息进行风险预估,并采取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活动降低企业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从而尽可能减少因为企业本身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漏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常见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体系建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明确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分配机制,明确企业各个部门对各自信息安全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第二,设置规范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标,对企业存在的可能威胁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漏洞予以风险定级,方便企业管理者对不同的信息安全管理漏洞采取有区别的对策。第三,企业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让企业内部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让企业内部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了解到规范自身行为,正确履行职责的重要性。第四,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有效融合,重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通过风险控制对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的管理方式进行正确评估,找出现行的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手段中存在容易忽视的地方。

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存在的不足

1.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而隐秘的工作,因此,必须增强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但是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很多企业对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上,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风险意识并没有严格要求。此外,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开展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道德素质的教育培训,并没有通过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以及问责机制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实行监督,这无疑给别有用心或者立场不坚定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留下了危害企业信息安全的可乘之机。

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不过关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多许多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密码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等,应当说成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做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但是,现实是许多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并不过关,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硬件并不过关,在物理层面对企业信息缺乏保护,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没有及时更新,一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知识也并没有及时更新,从而导致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理论严重滞后,这种技术的落后很容易让企业成为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近年来网络病毒的传播越来越猖狂,很多服务器、系统提示安全补丁的下载更新以及客户端的时常更新成为一个恼人的问题。作为一个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企业内部设备数量比较多,尤其是客户端数量占了较大比重,仅仅靠少数几个管理员进行管理是难以承担如此大量的工作量。另外,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不成熟也是一个重大的隐患。

3.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仅仅需要理论制度的完善,更加需要一系列配套监督机制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执行。通过调查分析,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制度只能流于形式,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缺少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缺乏执行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缺乏执行力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企业内部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计算机防病毒软件并没有及时更新,使用,甚至企业内部计算机的防病毒软件还被企业员工卸载了。部分企业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不相关,认为做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仅仅是企业信息安全部门的事。第二,企业内部信息安全文秘站:管理制度并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仅仅由企业信息安全部门“一人包干”,企业信息安全反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一些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安全现状所了解的少之又少。

三、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常见的技术手段 1.OSI安全体系结构

OSI概念化的安全体系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它的设计初衷是面向客户的,提供给客户各种安全应用,安全应用必须依靠安全服务来实现,而安全服务又是由各种安全机制来保障的。所以,安全服务标志着一个安全系统的抗风险的能力,安全服务数量越多,系统就越安全。

2.P2DR模型

P2DR模型包含四个部分:响应、安全策略、检测、防护。安全策略是信息安全的重点,为安全管理提供管理途径和保障手段。因此,要想实施动态网络安全循环过程,必须制定一个企业的安全模式。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实施所有的检测、防护、响应,防护通常是通过采用一些传统的静态安全技术或者方法来突破的,比如有防火墙、访问控制、加密、认证等方法,检测是动态响应的判断依据,同时也是有力落实安全策略的实施工具,通过监视来自网络的入侵行为,可以检测出骚扰行为或错误程序导致的网络不安全因素;经过不断地监测网络和系统来发现新的隐患和弱点。在安全系统中,应急响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解决危险潜在性的最有效的办法。

3.HTP模型

HTP最为强调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整个系统中的价值。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企业信息安全最为关键的参与者,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直接主导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不仅仅是企业信息安全的保障者,也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威胁者。因此,HTP模型最为强调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另外,HTP模式同样是建立在企业信心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技术防范的基础上,HTP模式采取了丰富的安全技术手段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最后,HTP强调动态管理,动态监督,对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始终保持高强度的监督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HTP模型的应用,找出HTP模型中的漏洞并不断完善。

四、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降低风险的建议

1.建设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1)充分调查和分析企业的安全系统,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系统模型,安全系统被划分成各个子系统,明确实施步骤和功能摸块,将企业常规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联动协议相融合,实现信息安全监控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成立一个中央数据库,整合分布式数据库里的数据,把企业的所有数据上传到中央数据库,实现企业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与有效运用。

(3)设计优良的人机界面,通过对企业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运用,为企业管理阶层人员、各级领导及时提供各种信息,为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根本上提高信息数据的管理水平。

(4)简化企业内部的信息传输通道,对应用程序和数据库进行程序化设计,加强对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处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设计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风险体系

(1)确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

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风险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首要工作是设计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只有明确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明确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和工作能容,才能建立相关围绕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为目标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才能顺利通过对风险控制的结果的定量考核,检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定性定量地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找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办法。

(2)确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

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于不同的企业的特殊性应该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办法,其中,不同企业对于能够承受的信息安全风范围有所不同,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承受范围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能力来制定。不仅如此,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范围也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

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技术要求高,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均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果不加防范,很可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此,就需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就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风险控制与控制展开讨论,重点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控制与决策分别进行了阐述。

1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识别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是要确定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哪些安全风险,这些安全风险可能会对工程产生什么影响,并将这些风险及其特性归档。为此,就需要了解建筑施工中主要发生的安全事故有哪些及引起这些事故的原因。

下面将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

1.1 事故的直接原因

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CTB6442-1986)的规定,可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施工机具、材料以及建筑产品(统称为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1)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安全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②机械设备、设施、工具等有缺陷;

③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包括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手套、护目镜及面罩、防护服等)缺乏或有缺陷;④施工场地环境不良。主要包括现场照明不足、通风不良、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混乱、交通线路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和地面滑等;

⑤恶劣的气象条件或现场条件,如暴雨、酷暑、严寒、台风、龙卷风、洪水、泥石流等易造成事故。

(2)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操作错误,忽视警告;

②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③使用不安全设备;

④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和工具等)存放不当;

⑤手代替工具操作:

⑥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⑦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吊车吊钩等);

⑧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⑨机器运转时进行加油、修理、调整、检查等工作;

⑩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⑧在必须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⑩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等。

1.2 事故的间接原因

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①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建筑物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②安全教育培训不够,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③劳动组织不合理;

④对现场工作缺乏安全检查或指导错误;

⑤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⑥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

工程管理人员可参考有关检查标准或规范规程及上述发生事故的原因,对照本工程的建设环境、建设特性、建设管理现状和工程技术文件等方面采用检查表法来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安全风险。

2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是安全管理中的必要环节,对于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且获得关于它们的核心与外延信息很重要。而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是确定安全风险控制的优先权的基础,包括确定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

工程管理者可以采用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

首先,识别出某一特定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重要的安全风险,列出安全风险调查表;其次,利用专家经验,对所有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进行评价。

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每个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伤害程度可分为1,2,3级,1级为轻微事故(如所有损失工作日不到3日的事故,假设为1分),2级为严重事故(如使工人3天或者更长时间不能工作的事故,假设为2分),3级为重大事故(如死亡和重伤事故,假设为3分)。

第二步:确定每个安全风险的等级值,按发生可能性很大、较大、中等、较小、很小这五个等级,分别以0.9,0.7,0.5,0.3和0. 1打分。

第三步:将每项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与等级值相乘,求出该项安全风险的得分,求出所有得分后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各项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即可确定哪些是需要更多资源投入的高风险领域,以方便选择合适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3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决策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工程管理者所要做的是根据安全风险的性质及潜在影响,选择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将安全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笔者将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总结为:风险回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3.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当项目的安全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和损失较严重时,主动放弃项目或变更项目计划从而消除安全风险或安全风险产生的条件,以避免产生风险损失的方法。对潜在损失大,概率大的灾难性安全风险一般采取回避对策。风险回避可以在某安全风险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风险回避是一种最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的控制技术,而其它控制技术只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回避虽然能有效地消除风险源,彻底消除某些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可能造成的恐惧心理,但不可否认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措施,因为在回避了风险的同时,也回避了可能的获利机会,从而影响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2 风险缓解

风险缓解是指采取措施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或同时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风险缓解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风险缓解的重要途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措施有:工程法、程序法和教育法。

工程法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减弱甚至消除安全风险的威胁。例如:在高空作业下方设置安全网;对现场的各种施工机具、设备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按照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置防护棚、安全通道、安全标志等;给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在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坑井口等设置围栏、盖板等均是工程法的具体应用。

程序法要求用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从事工程施工以保证安全风险因素能及时处理,并发现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因素,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在施工中就是要真正落实好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会议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制度、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特种作业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职工守则和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等。

教育法是针对事故的人为风险因素为着眼点实施控制的方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项目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构成项目的风险因素,因此要减轻安全风险,就必须对项目人员进行安全风险和安全风险管理教育。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要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

(2)减少风险损失。

减少或控制风险损失是指在风险损失已发生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以遏制损失继续扩大或限制其扩展的范围,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例如: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后对受伤人员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同时加强作业环境的安全防护;制定各类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预案,对员工进行安全事故处置训练,提高施工单位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对能力,降低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

(3)分散风险。

分散风险是指通过增加风险承担者以减轻总体安全风险的压力,达到共同分摊安全风险的目的。例如:企业内部的扩张,增设实体以分散安全风险或通过企业兼并以加大风险承受的能力;企业通过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职责,发动企业各下属单位、基层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分担安全风险。

3.3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项目管理者设法将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以使自身免受风险损失。转移安全风险仅将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转移给他方,其并不能消除安全风险。一般分保险和非保险两种方式。安全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所投保的安全风险发生并造成人身伤亡时,由保险人给予补偿的一种制度。1998年3月开始施行的《建筑法》第48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这对施工单位而言是强制保险。非保险风险转移方式主要有工程分包和利用合同条件的拟定或变更。例如: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遇到对自身而言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特殊施工(如水下施工作业)时,可将其分包,将安全风险转移给分包人。

3.4 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风险接受,是一种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安全风险后果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自留是一种财务性技术,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后备措施,一般需要准备一笔费用,作为安全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补偿,若损失不发生则这笔费用即可节余。其主要用于处置残余风险,因为当其它的风险应对措施均无法实施或即使能实施,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这样只能选择风险自留。所以,风险自留是处理残余安全风险的技术措施,与其它风险管理技术是一种互补关系。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风险;安全管理

0.引言

任何信息系统的应用,都会有风险相伴生,风险是永远客观存在的,怎样防范风险、怎样控制风险,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应对的问题。只有对于风险有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才能有效应对风险的挑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本文简称农发行)会计综合业务系统和CM2006信贷管理系统的应用,一方面为农发行的业务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而另一方面,系统在应用中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潜在风险。客观分析、正确认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风险, 积极探索、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风险至关重要。

1.信息系统风险分析

1.1对系统应用风险的认识不足

信息科技的特点决定了风险无轻重,漏洞无大小,大问题往往都是由小问题、小漏洞引起的。在实际工作中,大家往往对应用风险问题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漠视,或者错误的认识,认为信息系统应该达到安全可靠,要求系统提供商承诺软件系统功能无差错,要求系统提供商承担系统错误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1.2系统硬件环境风险

系统的运用,依赖于特定的硬件环境,例如服务器、网络等等,这些环境依赖大量的硬件设备,这些设备自身都存在一定的故障率,这类故障发生时必然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1.3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带来的风险

任何信息系统的建设总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实现,会计综合业务系统和CM2006系统使用了JAVA、ORACLE数据库、中间件、应用服务器等,这些技术手段虽然都是商业化的,但其自身也是一个信息产品,受制各种客观因素,依然不可能根除出现错误的可能,在这些技术手段之上构建的信息系统自然会受到这些风险的影响。

1.4系统建设和改造过程中的风险

系统建设和改造中,经历了需求调研分析、系统规划设计、系统开发测试、系统实施等几个过程,这些过程中都存在导致日后系统出现错误造成损失的风险。例如:改造的需求调研阶段,技术人员对需求认识的局限性,将造成未来系统的局限性。在日后系统应用过程中,当这种局限性的条件满足时,可能对系统的使用产生影响;系统改造中的开发测试阶段,每一项功能都是由技术人员编写程序代码实现,此项工作繁琐且复杂,人非机器,错误是不可绝对避免,开发的质量需要测试工作来保证。测试工作只是模拟未来的使用方式来验证系统,不可能对系统进行全方位的验证,系统出错的可能性永远存在。

1.5系统使用、维护过程中人的风险

系统的最终价值是通过人的使用发挥出来的,在系统的使用中,操作人员不当操作可能造成错误;系统维护中,维护人员的能力、经验的欠缺,可能对系统引入新的错误,这些都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

1.6系统的应用高度集中,风险扩大

信息技术对农发行业务发展的支持,经历了从最初的单机、单点应用,演变到现在的通过网络化应用,以数据集中、业务处理逻辑集中为代表的综合业务系统和CM2006系统是具体的表现;目前的自动化、集中化处理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这些进步既是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农发行管理变革的要求。但同时,风险也相应增大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全国农发行系统整个业务的连续性。

1.7网络风险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网络技术创新和迅速普及,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网络成为提升服务质量、扩宽业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日益严峻复杂,各种威胁信息安全的事件也大幅增加,入侵手段也越来越复杂,这一切,给我行的网络安全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2007年2月7日农发行发生了一次网络风暴,整个系统因各种原因导致达2个小时的生产网络无法正常通信,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2.安全管理对策

2.1提高思想认识

(1)领导要高度重视。各级行领导层应从关系到银行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性,持之以恒地抓好信息安全工作,实行“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落实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

(2)要全员参与。信息技术风险控制涉及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仅靠一个部门是做不好的,必须建立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工作机制,齐抓共管。

(3)要有忧患意识。不要在技术上近乎完美,却因一时主观疏忽而满盘皆输。如严格规定不准任何员工随意进入机房,但却忘了防范清洁工;花大手笔购置故障率为千万分之一的服务器,却忘防范监控录像带轻易流入二手市场。

2.2加强技术防范

(1)建立密码技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成身份识别与认证、信息保密、数字签名、密钥管理以及银行卡安全应用等需要的密码技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建立网络漏洞扫描和入侵检测系统;同时还安装内网非法外联检测系统,及时发现银行内网非法外联情况。

(3)建立防火墙系统,给防火墙制定安全可靠的访问控制策略,对外隐藏内部重要业务系统。

(4)建立计算机病毒防治系统和补丁自动分发系统,并将银行计算机病毒防治系统纳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中心应急体系。

(5)建立网络安全控制策略,如按资金业务和办公业务将银行内部网进行划分,实现资金业务和办公业务在局域网的Vlan划分和访问控制,在广域网的分道传输和负载均衡,重点保障资金业务安全运行,并防止内部员工作案。

(6)加强银行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安全,如采用安全级别较高的操作系统,防范黑客利用操作系统平台本身的漏洞来攻击银行信息系统、同时可屏蔽掉应用系统的部分安全漏洞。

(7)加强计算机机房实体防护。计算机房、配电室、空调间等计算机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要视为要害部门严格管理,配备防盗、防火、防水、防雷、防磁、防鼠害等设备,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和环境检测系统。对重要计算机应安装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安装机房设备远程监控系统,随时监控电源、空调、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的运行情况。

(8)定期做好银行技术维护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汇编,使科技人员在日常技术维护中,找到窍门、少走弯路,增强对业务系统故障高效处理的能力。

2.3完善内控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订相应的人防、物防、技防和联防制度。其中,人防制度是指针对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的人而建立起来的安全防范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业务运行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等;物防制度是指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实体安全而建立起来的相应制度,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媒体安全等;技防制度是指技术防范制度,主要包括保证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访问控制、加密与信息鉴别等方面的制度;联防制度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各个不同个体间的横向防范制度,如业务系统主管、业务操作员、程序维护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制度,行业安全管理部门与公安部门、设备与软件供应商、生产商之间的横向协调及分工负责制度等。

2.4强化队伍建设

银行内部员工,既是信息系统的最大潜在威胁,也是最可靠的安全防线。这就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内部队伍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加强业务技术培训。

(3)建立分级管理体制,使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明确划分。

(4)留住技术人才,建立一个与科技人员相适应的弹性人事制度。

(5)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建设,从科技人员中选拔政治立场坚定、事业心强,技术过硬的人员来充实信息技术安全管理队伍。

2.5实施等级保护实施等级保护

首先就是要根据国家风险评估有关标准,采取以自评为主、委托评估和检查评估为辅的方式,在银行信息系统方案设计、建设投产和运行维护各个阶段实施必要的风险评估,加强对银行信息系统投产运行和重要应用变更前的风险评估。重要的信息系统,如与资金业务密切相关的支付清算系统等,要求每两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实施安全加固。完成风险评估后,根据银行信息资产重要程度,合理定级,将不同资产和对象划分为关键、重要和一般三个级别,实施等级保护。

2.6建立应急体系

针对数据大集中新格局,农发行要建立应急体系,也应同步规划、同步建立灾难备份系统。同时,要建立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定期组织有业务部门参与的演练和生产系统实战演练,定期对双机热备系统进行切换演练。

3.结束语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还应不断地完善各种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技术和制度,并一丝不苟地将各种制度、技术落到实处,才能保证信息系统的始终正常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谌玺,张洋.企业网络整体安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08).

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范文第4篇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学校安全是教育工作的保障线,以《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 

(二)工作目标。坚持安全发展,全面落实教育系统“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工作机制,强化教育部门监管责任,实现学校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力争至2018年底,全区校园全部建成较为完善、有效运行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二、组织领导

区教育局成立由吴雪慧局长任组长,李可可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湖里区教育局遏制重特大事故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保卫科,

联络人:叶宁,电话:5722662。

三、工作重点

(一)排查风险点,建立“一校一册”档案

学校排查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并逐一登记,建立单位安全风险管控档案,详细记录单位基本信息,风险点名称、风险点情况描述、风险类别、风险点详细位置、安全风险等级、存在危险因素、隐患情况、管控治理措施、管控治理责任部门、责任人及手机号码,形成动态化的“一校一册”管理制度。(见附件:湖里区学校安全风险点名册)

(二)全面开展学校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

1.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学校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双重预防机制的建立,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对安全风险的种类、数量和状况登记建档。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聚焦实验室、食堂、学生宿舍、在建工程、老旧校舍、大型活动、学生社会实践和周边治安状况。

2.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学校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确定风险类别,根据风险的可控程度、可能性、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损害的程度等因素,对学校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原则上分为IV级(低风险)、III级(一般风险)、II级(较大风险)和I级(重大风险)四个等级,依次用蓝、黄、橙、红四种颜色标示,学校绘制成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期间因设施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原因,致使安全条件有较大改善的,应根据情况重新评估并确定风险级别。

IV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小,如发生,可能造成较小财产损失或人员轻微伤害;

III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小,如发生,可能造成一般财产损失或人员伤害;

II级:风险可能失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较小,如发生,会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

I级:风险失控可能性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一旦发生,会造成较大财产损失或群死群伤。

3.教育系统预判。区教育局将结合学校预判情况,针对以往发生事故规律和暴露出的问题,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和学校各个层面人员,必要时邀请专家参与对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预判,逐项分析研究,逐类预判评估,加强重大风险源管控,确保学校安全。

(三)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预防机制

按照“属地管理与分级治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对分析预判的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实施定人定责管控,定期组织评估,确保风险在控可控,及时消除隐患。

1.严格管控。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学校的管控层级(学校、年级、班级、岗位),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视频监控措施、自动化控制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

2.风险公告警示。学校要对安全风险分级、分层、分类进行管理,逐一落实安全岗位的管控责任,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或湖里区学校危险因素告知卡,公布本校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教职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3.治理隐患。各校园及时收集、汇总相关的风险分级信息,编制学校安全风险清单,区教育局将组织对适时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学校针对各个风险点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学校各部门、各岗位、各设施设备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4.应急管理。学校根据风险预判评估情况,科学编制应急预案。充分发挥与社区、街道及相关部门建立联防联动机制的作用,与相关联防联动部门有关应急预案相衔接。学校要建立专(兼)职应急队伍,重大风险岗位要制定应急处置卡,中小学每月、幼儿园每季度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要开展经常性的全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自护、避险逃生技能培训。

(四)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各校园要加强校舍、消防、校车、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断细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实现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改自报的闭环管理。

(五)深入开展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工作

各校园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校园治安防控、校园周边环境、校园反恐防暴、消防安全、校车安全和危险化学品等专项整治,建立完善校内风险分级防控制度,扎实推进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各项工作,实现校园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信息化、智能化,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物品和关键环节,加强技术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校园安全防控水平,为“平安校园”等级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制定方案(2018年4月)

各校园要依据本实施方案所列工作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结合实际立即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细化责任分工,抓紧组织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二)开展试点,制定标准规范(2018年5月—6月)

各校园对照《厦门市学校安全风险清单表》,明确安全风险类别、评估分级的方法和依据,制定隐患排查清单,明晰重大事故隐患判定依据,完成制定“一校一册”建档工作。区教育局择优选择一批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较好的学校作为试点标杆学校。

(三)组织推广全面实施(2018年6月—11月)

各校园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对标活动,推动学校健全完善内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对安全风险开展全面的排查、辨识、分级、建档、标识和管控,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五、有关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学校要充分认识建立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重大意义,强化组织领导,把推进建立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作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对排查和预判出的风险点,必须严密监控,筑牢双重安全防线,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

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范文第5篇

铁路安全实践表明,事故的发生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条件、管理的失误缺陷息息相关。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正是抓住了主要矛盾,从本质安全化入手,升华和发展了传统安全管理理论。一是对铁路安全风险认识的升华和发展。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较之传统安全管理,在遵循管理的宏观对象就是由人、物、环境和管理所构成系统的基础上,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了事故的形成机理,阐明了安全管理的微观对象就是风险因子、危险源、隐患和事故,强调除不可抗力外,一切事故致因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二是对铁路安全管理方法的升华和发展。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思想精髓是对系统中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归类,对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能否被接受进行量化评估,对不能接受的损失采取安全预防措施,达到降低直至消除损失的目的。因此,较之传统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管理更加强调尊重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以及通过科学方法确保系统安全状态。它将概率论、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等自然科学引入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等管理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安全风险管理的量化概念和可操作性,改变了传统安全管理笼统定性、管理无据的状况,实现了对安全系统的科学管理。

近年来,我国铁路高速化、重载化、电气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等发展迅猛,用短短几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铁路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导致在时间序列上应该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对的问题,被压缩到了同一个发展时空中,造成软硬件的不适应、不匹配、不协调、不完善问题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的不利局面。这些突出的新问题和新隐患,要求在安全管理上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思路。通过增强风险意识、识别和研判风险危害、实施风险控制,实现铁路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在高速铁路安全管理创新方面,通过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可以进一步解决由于建设速度过快导致的高铁安全规律掌握不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技术作业标准体系不完善、工程质量源头管理存在缺陷、关键产品准入管理把关不严、设备设施维修养护不够科学精细、职工安全及技术教育培训严重滞后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新问题。在重载铁路安全管理创新方面,通过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可以进一步解决我国重载铁路网快速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重载列车长度长、质量大、行车密度大,以及繁忙干线客货混跑、“速密重并举”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新问题。

安全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内容上的完整性,机制上的层次性和方法上的关联性。管理内容上,安全风险管理涵盖了组织协调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奖惩、安全投入保障、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监管、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救援处置等众多内容,充分体现了安全系统的完整性。管理机制上,安全风险管理强调发挥组织机构职能,重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化建设,强调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重视强化全员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教育培训,主张系统思维、精细管理,将安全责任落实在事前的风险预判、事中的风险防范和事后的风险危害控制上,充分体现了安全系统的层次性。管理方法上,安全风险管理从危险源辨识入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建立基于闭环过程管理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确保安全生产各个环节风险可控、能控、在控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安全系统的关联性。铁路是一部大联动机,铁路自身特点及发展现状要求安全管理必须从系统观点出发,建立起科学、完整、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而安全风险管理正是这一系统思想的集中体现。许多国家在制定铁路系统风险管理标准时,充分运用了安全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例如,英国铁路采用的低且合理可行原则,法国铁路采用的至少总体良好原则,德国铁路采用的最低限度内源性死亡率原则等,都是制定风险管理标准方面的成功案例。特别是根据英国ALARP原则制订的标准以来,已被丹麦、新加坡、泰国和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铁路行业采用。这些都为我国铁路实施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安全风险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之间创新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决定了目前在全路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不是脱离现有安全管理另起炉灶,而是要在现有安全管理基础上,引入安全风险意识,实施新的方法,创新性地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在全路推行和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必须着力强化6个方面的重要支撑条件。

1风险管理意识支撑条件

成功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是强烈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尽管长期以来广大干部职工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危及安全生产的问题和隐患仍然不少,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全路要广泛开展安全风险意识、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发展理念教育,切实把风险意识根植于干部职工的思想深处,贯穿到运输生产的全过程。

1)牢固树立安全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取向。在全路有效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大如天”的安全价值观,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新理念,借此进一步统一全路干部职工对铁路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2)牢记“三点共识”

铁道部党组“三点共识”是全面实施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石。全路干部职工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三点共识”,做到任何时候都把安全作为大事来抓,任何情况下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任何影响安全的问题都要立即解决,牢牢掌握安全工作和安全风险管理的主动权。

2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支撑条件

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完善的体制与机制。创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关键中的关键在于首先做好顶层设计。

1)以现行的铁路安全管理体系为基础

我国现行的铁路安全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监察、行业管理、群众监督的模式,从体制上保障了安全责任的履行、安全措施的落实、安全管理的控制,为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也为铁路建立新形势下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安全风险管理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时,应以现行的铁路安全管理体系为基础。

2)实用有效突出重点

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铁路现行的安全管理体系,坚持实用有效、突出重点的原则,大胆创新,形成行之有效的新的综合管理体系。要切实抓住当前制约运输安全的主要矛盾,围绕高风险环节、关键岗位,实施系统管理、过程控制,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以确保行车安全为重点,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为载体,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保证,全面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铁路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3)分层分级有序推进

创建安全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尊重铁路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坚持分层分级、有序推进的原则。一是要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法,结合实践持续改进完善,逐步实现全面覆盖。二是科学设定阶段目标,首先建立职责明确、程序清晰、适用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经过深入实践后,再基本建成机制健全、科学高效、管理规范、覆盖全面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实现安全风险全面受控、安全基础全面加强、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三是各级专业部门要认真履行安全风险管理的主管责任,切实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四是各综合部门必须承担风险控制措施的综合保障责任,保证监督检查、安全投入、资源配置、队伍建设、组织作用等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

3技术支撑条件

安全风险管理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之上的管理方法。铁路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必须全面掌握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科技的支撑保障作用。

1)发挥安全生产科技的支撑保障作用

全面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必须加强安全技术研究,推动安全科技创新,发挥科技支撑保障作用。应继续健全安全生产科技政策、投入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对铁路重大事故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进行科技攻关,争取在重大事故致灾机理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继续推进安全监管监察技术支撑机构工作标准化建设,搭建科技研发、安全风险评价、检测检验、职业危害监测、安全培训、安全标准认证与咨询服务技术支撑平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与装备,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评估、鉴定、筛选和推广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安全科技基础条件共享与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机制。

2)掌握风险管理技术方法

风险管理以观察、实验和分析损失资料为手段,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工具,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方法,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新兴管理学科。因此,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就必须要求全路干部职工学习风险管理理论知识,全面掌握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的技术方法。

4设备支撑条件

安全风险管理的宏观对象是人、物、环境,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铁路技术装备的质量和保障能力是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根本措施,也是保障铁路安全的重要防线。

1)完善设备准入管理

安全风险管理强调的是事前管理,消除风险要从源头抓起。全面实施安全风险管理,要求严格设备准入制度。全面提升设备质量,必须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物资采购机制,健全铁路产品技术标准,规范铁路专用设备准入管理,完善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2)加强设备检修维护

保证设备运营过程中时刻处于良好状态是安全风险全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必须健全铁路设备养护维修机制,牢固树立“检重于修、慎修精修”的理念,切实强化线路维修过程的质量控制,把好项目确定、作业精度、质量确认等关键环节,完善设备检修技术标准和作业流程,加强日常检查监测和养护维修,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可靠。

3)采用安全新设备

推行安全风险管理需要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研发应用先进可靠的安全技术装备。其中,需要重点发展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防护、灾害监控及应急救援等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采用先进的安全检测监控手段,深化固定设施服役状态监测,加强移动设备在线检测,对铁路设备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动静态监测,提高基础设施综合检测、预警及分析评估能力。同时,还需要完善高速动车组车载诊断技术,提高动车组运行可靠性;积极研发高速动车组车载接触网在线安全监控装置;建立健全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置风、雨、异物侵限、地震等监测装置,确保安全风险可控。

5基础建设支撑条件

全路干部职工只有进一步加强安全基础建设,打牢安全基础,才能适应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新形势,不断提升铁路安全管理水平,以实现安全风险的预先控制、超前防范。

1)明晰和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

全路需要进一步完善铁路安全监管体制,建立权责明晰、运转高效、落实到位的铁路安全管理新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安全监管,加大铁道部对铁路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形成权责明确、监管有力、协调顺畅的安全监管格局;进一步加快确立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落实铁路局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同时,各专业管理部门还需要切实加强专业管理。

2)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一方面应加大安全执法力度,净化铁路安全环境,另一方面还应加快规章制度建设和管理,形成科学严密、规范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考核机制,开展好考核评估工作,以对安全风险管控实行有效的监督,提高安全风险管理的效能。

3)注重安全风险的科学研判和有效处置

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安全风险的过程控制,风险过程控制的基础是对安全风险的研判。为此,要根据风险因素不同层次与类别,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及相应采取的对策。其中,要明确处置流程、处置措施和职责分工,科学制定管控措施,做到简明实用、便于操作。针对不同风险,按照设备质量标准和职工作业标准,分系统、分层次制定控制风险和消除风险的措施,按照“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分工负责、岗位负责”的要求,把风险责任和风险措施落到各工种、各岗位。同时,还要做好安全风险的应急处置工作。

6职工素质支撑条件

风险管理的第一要素是人。实现安全风险管理的效果在于职工素质的提高。

1)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搞好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在领导,推行安全风险管理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安全风险管理作为提升安全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带头学习风险管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按照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方法和程序,督促各部门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职责。

2)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决策、监控的全过程控制,需要安全风险管理专业人员指导。为此,全路需要注重安全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大力实施安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使用管理配套政策,加强职业安全健康专业人才和专家队伍建设,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

3)全员安全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普及

安全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每一个职工的参与。为此,必须加强对安全风险管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使全路职工理解掌握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标准和方法,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安全风险管理控制能力、各种应急情况下的处置能力,培育善于观察、思考、总结经验的良好习惯。另外,还要把握好提高教育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突出抓员工的岗前培训、发生事故后的反思或定期的工作总结等环节,实现全体员工“我会安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