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分析和管理

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精选

风险分析和管理

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第1篇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战略的及时回顾和总结。企业战略的制定立足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而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即使是细微的偏差也会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企业战略规划没有与部门的行动目标相联系;还有一点是企业的战略规划没有同企业的预算工作相联系。

正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尽人意,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90年代提出了综合评估体系(BalancedScorecard)理论。这一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得到推广,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墙面显示系统

*飞行驾驶台

*独特的内部设计

1.墙面显示系统(WallDisplay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组,每组由6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个指标。

2.飞行驾驶台(Flight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个PC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内部设计(Interior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传统的企业ERP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的R/3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超级秘书网

传统的ERP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客户满意度在B区域有所降低;

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商业银行发生重大违规事件,往往都是由于没有重视和实施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所造成的。商业银行要自觉加强对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的研究,提高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暴露出的重大违规事件比比皆是,银行业的财政和声誉损失严重。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银行业没有将合规视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合规风险并不是银行业关注的重点风险。如今大量的银行合规风险事例的出现,合规风险引起了银行业的重点关注。我国银行业必须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自身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准确把握合规风险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风险管理的任务正是及时发现并制止风险产生以及由此造成的破坏。有时,合规风险也指诚信风险,因为银行的商誉有时与其一贯遵循的诚实廉正原则和公平交易原则密切相关。为了满足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合规政策和流程规定,以确保在违反法律、规则和标准的情形发生时,银行管理人员能够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

合规是银行业及相关及融机构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健全、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是实施以风险为本监管的基础。合规风险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涉及银行各层次的所有员工,随时、随处都可能会产生合规风险,只有银行管理好自身的合规风险,监管机构的合规性监管才可能有效。就银行而言,违规经营、道德风险是长期困扰和制约银行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源就在于我国的银行业一直没有将合规视为风险管理的一项活动,更没有将合规作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源来管理,长期以来合规一直不是银行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因此,银行就要转变观念。银行主动避免违规事件发生,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其岗位手册也是一个相关制度和相应做法持续修订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这一合规风险管理的过程,是构建银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和核心。合规与银行的成本与风险控制、资本回报等经营的核心要素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合规能为银行创造价值。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合规风险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多数银行都是重业务拓展,而轻合规管理。二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三是重执行层操作人员管理,轻管理层人员约束。

(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合规管理没有完善、垂直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些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还没有成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来对合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合规风险管理职责分散。目前有的中小银行合规性管理分别由财会、信贷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自律监管,这种自立门户、各自为政的合规管理模式,使得合规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独立于经营职能,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协调,使得合规风险管理有的部门重叠,形成重复管理,有的职责不清,出现管理真空。

(三)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合规风险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有的银行内部缺乏一整套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合规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奖励力度较小,惩罚措施较轻。

三、实施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提高银行业抗风险能力

通过全面引进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模式,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实现岗、责、人相匹配,以促进内部相互制衡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使全行风险管理能力与经营发展实现整体协调与匹配,为“平安银行”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合规保障。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是以流程和岗位责任为基础,在业务流程的相关环节中落实相关法律、规则、准则和本行规章制度的要求与规定,随流程落实内控,提高过程控制能力和人员执行力,系统地提升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从而有效解决和纠正在经营中有章不循、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执行不力而导致的合规失效问题。

(一)要在合规风险管理中嵌入合规文化建设。如果银行上下都严格遵守高标准的道德行为准则,那么该银行合规风险的管理是最为有效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银行的组织文化建设,促使所有员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开展银行业务时都能遵守法律、规则和标准。银行在组建内部的合规部门时,应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规定的原则,而合规部门则应支持管理部门推进以职业操守为基础,建设蓬勃向上富有活力的合规文化,从而促进形成高效的公司治理环境。建立一整套有效管理各类风险的职业行为规范和做事方法;而且在银行内部,要形成浓厚的合规文化,做到人人合规。所有员工都要有足够的职业谨慎、具有诚信正直的个人品行以及良好的风险意识和行为规范;银行内部要具有清晰的责任制和问责制,以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所有员工理所当然要为他从事的职业和所在岗位的工作负责任的氛围,进而逐步形成合规文化,这对于银行有效管理包括合规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第3篇

1.食品质量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食品质量管理安全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世界上各个国家均对食品质量安全十分关注。近些年来,食品质量事故频发。对此,我国有关部门需要针对食品质量管理问题制定比较完善的政策,保证进口食品、国产食品都必须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降低食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发生率。然而,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1.1食品生产企业现状有待改善

食品生产企业从生产链到供应链之间存在诸多环节和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目前国家食品生产企业的现状有待完善,生产状况普遍较差,大大增加了食品质量检验的难度。

1.2食品质量检验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

食品质量检验人员作为食品质量检验的执行主体,其专业性程度直接决定着食品质量检验的合格与否。目前,食品种类和数量逐年递增,对食品质量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事实上,目前食品质量检验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其食品质量检验的专业性亟待提高。

1.3食品质量检验后期监管和处罚

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在食品质量检验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后期监管和处罚执行力度不强,通常是简单的罚款或是没收生产工具处罚,导致部分食品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不利于食品质量检验工作效率的提升。

2.食品质量管理中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有效应用

2.1制定严格的食品检测标准

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中,首先就要对食品安全制定严格的安全检测标准,才能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相关技术人员在检查食品质量是否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的时候,需要通过对食品中的成分进行相应的实验检查,从而获得准确的食品安全相关数据。在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又要借助相关的先进科学检验技术,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对整个检验过程进行专业的操作。就我国目前总体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情况来说,进行有效实施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支撑整体风险安全分析的流程。其中更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食品安全进行整体的风险分析评估,而对于我国大多数食品企业来说,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无形中加大了食品生产的成本投入。所以,一些食品企业一般都自动忽略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分析这项工作内容,很可能导致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出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而这些有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流入市场之后,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拥有众多食品企业,会出现许多类似的情况,但是却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其效果更是微乎其微,主要因为我国的食品企业规模太大、种类复杂,想要统一进行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一定难度。

2.2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应用

通过正确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够有效地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一定的风险评估,从根本上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率。而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地将风险评估运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环节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可以将问题食品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保证留存下的食品都是达到质量安全标准的。与此同时,食品企业更应该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分配专人进行食品安全质量监管,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一项生产环节中,对食品进行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才能保障食品安全质量。除此之外,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要对食品内的配料表进行相应的监管,同时更要对食品的外包装材料进行严格管控。因为食品外包装直接接触食品本身,外包装质量的好坏以及材料构成都能直接影响到食品本身的质量安全。在进行食品外包装选取时,有一些食品企业为了减少包装的使用成本,可能会选用对人体有危害的材料进行食品包装。相关监察人员一定要对这种情况及时阻止,当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对食品包装袋使用质量不达标的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根据相关的制度进行处理,这样做能够从根本上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们生命健康。所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够很好的运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使食品安全管理过程更加严谨,并且监管效果非常明显,使我国食品企业在未来的食品安全管理中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

2.3在食品质量控制中应用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食品质量管理的依据,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可通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得出食品中风险因素的存在情况,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食品安全控制,且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原材料筛选、食品加工中均能够起到质量控制作用,效果显著。结合实际工作来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够得出食品成本结构,便于发现部分无法通过外观判断的食品质量问题,确保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有据可依,能够在准确真实的数据支撑下评估食品质量。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已在质量控制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尤其在加工类食品质量控制工作中,食品质量控制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安全风险分析了解食品加工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添加剂超标现象,以此筛选出不合格食品,避免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

2.4在食品控制管理体系中应用

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管理形成相应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而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更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首先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需要质检人员对食品安全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对各项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勘察和筛选,对一些质量安全不达标的食品进行淘汰,以此保证留存下来的食品达到相应的安全质量标准,能够放心地将合格产品投入市场。面对不同类型的食品要采取不同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式,对于一些液体类产品,例如饮料、牛奶等需要采用HACCP风险评估体系进行相应的检测管理,以此保障液体类产品达到一定的饮用标准。而对于一些冷冻速冻食品来说,要对其储存的环境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环境是否能够达到储存速冻食品的安全标准,是否在-18℃的条件下进行储存。因为对于速冻食品来说,储存的温度过高就会影响自身的储存形态,并且温度过高特别容易滋生各类细菌,不利于速冻食品的储藏。可以通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规划好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形成相对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能够推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进度,提高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2.5在食品安全预警中应用

通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够预警质量安全问题,搭建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避免违规违法商家为追逐利益而触碰安全标准红线,当出现食品安全隐患时,可通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进行预警,及时发现市场新兴违规违法手段,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控制,防止其进入市场。同时可对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进行成分分析,排查与记录风险因素及有毒有害因子,在真实数据为依据下评估食品风险,并根据风险情况作出预警,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在当前环境下,冷链食品的安全监管成为食品质量管理的重点,此时可运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手段对冷链食品中的有害因子进行防控,避免病毒随冷链食品扩散。

3.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3.1重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为全面激发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重要作用,需搭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食品质量管理流程,避免质量未达标的食品流入市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能够使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规范化、系统化进行,避免对风险因素的盲目性检查而降低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可运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评判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流程是否规范,但结合实际工作来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期间可能对部分危险因素有所忽略。因此,为保障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及食品质量管理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首先,需全面分析国内食品安全标准及国际贸易食品安全规定,明确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重点方向,同时针对国内外常见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重点标注,完成风险评估机制搭建后,需逐条检查是否存在遗漏现象。其次,应关注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质量的要求,并将公众诉求体现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中。例如:部分社会公众除关注基础性食品安全外,还重视食品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的高低,因此可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中单独开辟食品营养的评估板块,将其作为辅助性内容,将食品营养作为评估食品质量的辅助性成分之一。最后,要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责任意识,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工作中能够做到客观真实,明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工作的社会效益,继而在高素质风险分析评估人员支撑下保障食品质量。

3.2重视完善食品监管立法

在食品质量管理工作中,可依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结果进行食品监管立法,在明确食品安全标准基础上推进立法工作,更新法律法规。近年来,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被报道,消费者维权平台所报道的相关问题大部分来源于食品行业,人们对食品安全监管与立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够针对食品监管立法的不足进行有效补充,使食品监管立法工作更为全面。在食品正式流入市场前,可通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检测出食品中隐藏的毒性物质、致癌物等,以此起到食品质量监督的效果,排查食品安全风险,为立法部门优化法规法律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相关法律法规更为合理完善。

3.3重视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

为确保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使食品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推进,必须强化监督管理,降低外部因素对安全风险分析的干扰,使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客观、真实地进行,杜绝虚假结果的出现。设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监管部门,以权责对等为原则制定责任人制度,若出现管理、检测问题将进行追责,降低外部人为因素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干扰,最大化提升分析检测的准确性,为高效规范的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4提升食品质量检验的技术水平

在新时展背景下,科技日新月异,食品质量检验技术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检验技术的改革创新,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以确保检验效率的提升。同时,不断加深食品质量新问题的研究探讨,消除检验中的空白地带,提升食品质量检验的权威性。

3.5强化食品质量检验的后期监管和处罚执行力度

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澳大利亚群坝风险分析培训报告

一、概述

大坝风险分析和管理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关于评价大坝对下游威胁程度的方法,建立在大坝失事概率的分析和大坝失事所造成的下游经济损失估算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要考虑大坝工程安全,更重要的是使水库大坝的潜在风险不超过下游能够承受的风险。这种风险的概念,在大坝工程安全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不但和下游潜在的经济损失相联系,而且还把能够降低下游风险的非工程措施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些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有关领导部门的决策。国外不少国家,特别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正在逐步运用大坝风险分析的方法,加强大坝安全管理。去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大坝会议专门设置了大坝风险分析的专题,会议上,澳大利亚提供了6篇有关大坝风险分析的报告。

我国有8万多座各类水库,其中有30%-40%水库大坝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情况。目前国家下了极大的决心,准备在5-10年内完成1100座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水库大坝正处在除险加固高潮中。然而我国水库大坝的除险加固工作重点主要是放在工程措施上,如何把工程除险规模和下游经济现状和发展相适应,采取综合措施,把大坝风险降低到下游能够承受的水平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先进国家的管理技术。

在此背景下,水利部于2001年向国家外国专家局申请,拟派出技术人员赴澳大利亚培训风险评价技术。拟培训内容包括:

●澳大利亚及其他国家在大坝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研究、应用、现状

●单个水库代表风险分析和群坝风险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澳大利亚有关风险分析方法的政策法规

●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政府在代表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和措施

●澳大利亚大坝风险标准、制定依据和实例

●大坝可靠度概率分析方法及溃决后果的评价、方法和实例

●风险排序决策及实例等

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同意,水利部组成了群坝风险分析培训团,于2002年1月21日至2月10日,在澳大利亚进行了20天培训和考察。

二、大利亚大坝风险分析现状

1、有关风险分析的基本概念

(1)风险人口分析(PopulationAtRisk(PAR))

所谓风险人口是指溃坝洪水淹没范围直接受到洪水影响的人口数。由于溃坝洪水的极大破坏性和突发性,承担风险的人口的生命财产、住房等均可能受到极大威胁。生命损失是溃坝产生的社会影响的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承担风险的人口越多,生命损失也将越大。溃坝的时间,(白天或夜晚),溃坝时的天气情况,各种不定情况都将影响到承受风险的人数;警报的时间越长,生命损失越小,如果没有警报,生命损失将大大增加。风险人口通过溃坝后果评价来获得。根据生命风险准则确定大坝的风险分类。

(2)溃坝影响评价(FailureImpactAssessment(FIA))

溃坝影响评价(FIA)是指由于大坝溃决对下游淹没区所产生的影响的评价。澳大利亚的风险评价指南规定,当大坝坝高超过8m,且蓄水能力超过50万m3,或蓄水能力超过25万m3,但流域面积3倍于水库面积时,都需要做溃坝影响评价。溃坝影响评价是大坝安全管理的最起码的要求,该项工作必须由注册的专业工程师根据已经的《溃坝影响评价指南》进行来做,业主、水库管理人员或其雇员不能做。

溃坝后果评价用于确定风险人员,通过现场检查、进行大坝溃决分析、确定溃决情况、溃坝影响范围和不同情况下风险人员。根据风险人员的数目,评价大坝的安全程度。

在澳大利亚,如风险人员超过100人,大坝属于第2类应加固坝;如风险人员在2-100人,大坝属于第1类应加固坝;如风险人员小于2人,大坝可不加固。指南还规定溃坝后果评价必需每5年做一次。

(3)风险准则

“风险准则(riskcriteria)”是指在风险评价过程中用于确定计算定量风险分析结果是否可以接受的一种准则。任何一个结构物总是有风险的,投入的增加,可以减少风险,但有个投入和效益的平衡问题,也就是说必须面对、接受某种风险。对此类风险,不同资料中表述不同,一般称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可容忍风险(tolerablerisk)或可应用的合理低风险(aslowasreasonablepractice),但实质意义是相同的。对风险的可容忍性,英国健康和安全委员会认为,只有当减少风险是不可行的或投入的经费和减少的风险是非常不相称时,风险才是可容忍的(HSE,1992);另一种定义认为,只有当进一步降低风险是不可行的或需要采取措施,但在及时性、难度和付出的努力与风险的减少是非常不相称时,剩余风险是可容忍的。这种可接受风险,应考虑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以及公众的期望,是个十分复杂、敏感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在澳大利亚,现有的风险准则包括生命损失准则(LOL)、可接受风险准则、风险分类准则等。

(4)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

所谓风险(risk),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2001)认为是对生命、健康、财产和环境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量度,是溃坝可能性和产生的后果的乘积。“风险分析(riskanalysis)"是指描述确定大坝引起的风险的方法,这种分析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风险评价(riskassessment)”是指应用风险分析的结果来进行决策的过程,以决定已存在的风险是否可以容忍,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合适,如何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减少风险。风险评价的目的不是因为传统方法的安全性较小,并不是替代传统的安全分析方法,而是有助于大坝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风险分析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个理性的,系统的过程,增加了对大坝的进一步了解,特别是大坝对下游影响的了解;分析中考虑了所有荷载和管理情况,也处理了不确定性;同时风险可作定量比较,有助于加固工程的排序等。风险评价应用的主要领域是评价那些不能满足传统设计要求的已建坝安全。

新南威尔士大坝安全委员会已经决定考虑大坝安全管理中进行风险评价的建议,包括对生命风险的评价。大坝委员会要求进行公众咨询会议,揭示风险,任何人都可以向业主提出建议。新南威尔士州大坝委员会也认为风险评价是大坝安全方面基于标准的传统分析方法的加强,而不是替换。采用该方法的目标是要求业主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5)定量和定性分析

风险定量和定性分析通常是通过事件树或故障树的方法分析大坝风险。往往列出水库大坝所存在的各种隐患,对隐患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概率分析或专家判断,在结合溃坝后果评价成果,计算和分析大坝破坏风险的大小。如水库通常存在的一些隐患如:溢洪道闸墩不能满足地震荷载需要、最新的标准操作过程中没有区分相邻闸门开启的差别、土石坝上部分区间无反滤层和过渡层、放水洞无截水环、沿输水洞的管道和填土界面无监测设施、溢洪道泄洪能力不能满足可接受洪水的要求、溢洪道和两坝肩在超标准洪水下不稳定、蝶阀在紧急情况下不能关闭、阀室在超标准洪水下结构上不安全、进水塔在大地震时结构不安全、大坝无监测设施监测变形和渗流状况,特别是均质土坝、无运行和维护手册、无标准运行过程文件等等。根据水库大坝的实际存在的隐患情况,利用事件树分析风险。例如:某水库存在漫顶破坏和结构破坏的可能,对该两项隐患进行等级打分,计算相对风险程度。

○□漫顶破坏分=o1×o2×o3=ot

●□o1:处于溃坝威胁的家庭数

●□o2:溢洪道能够下泄流量占可能最大洪水流量的百分数

●□o3:大坝抵抗漫顶冲蚀破坏的能力

○□结构破坏分=s1×s2×s3=st

●□s1:处于溃坝威胁的家庭数

●□s2:结构破坏可能性

●□s3:潜在的地震活动威胁

○□相对风险=ot+st

(6)群坝风险分析

群坝风险分析是在每座坝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把某一管辖范围内的大坝的风险分析情况进行评价,确定资金流向和加固排序,提出经济高效的降低风险的策略。该方法由美国犹它州州立大学教授DavidS.Bowles1996年提出,应用于澳大利亚几个主要的坝群,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

(7)风险管理

大坝风险管理实际上是大坝安全管理的延续和加强,包括一系列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例如制定加强大坝安全管理的有关法规、标准,确定高风险大坝的风险排序和加固排序,制订资金流向和管理策略,制定并实施应急措施计划等,把大坝风险根据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颁布的风险评价指南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特别是应急措施计划,不但要有,而且要实施。在澳大利亚,应急措施计划包括:

□已控制的区域分布表

□文件控制单

□目录表

□通知表(和有关人员的联系等)

□紧急事件和措施

□附录,包括大坝洪水途径、溢洪道的流量曲线,洪水事件的确定、洪水记录单、溃坝分析等

2、有关的政策法规

(1)水法

澳大利亚的大坝风险评价目前受《水资源法(1989)》控制,但从2002年3-4月起,将由《水法2000》替换。《水法2000》明确规定由业主负责大坝安全;需要加固的坝必须根据溃坝影响评价确定风险人口(PAR),分析中不包括道路和财产的损失;自然资源和矿产部有权监督和指导要加固大坝的安全;所有新建坝都必须要在《整体规划法》下取得筑坝允许;如果堰顶没有过流量的控制建筑物,如闸门、可充气的橡胶坝等,不用考虑加固;《水法2000》指出储存危险废弃物的坝由环境保护部门来控制等。

(2)指南

A、澳大利亚大坝风险评价指南

提供了澳大利亚大坝风险管理的一般性框架,确定了风险分类、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处理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应用于任何威胁大坝安全的潜在事件。

风险评价指南由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制定,1994年颁布。1994年的指南为大坝安全评价的应用提供了概念性基础,并没有提供进行风险评价的细节指南。1995年以来,指南已经修订,1998年8月,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了《关于修改可接受生命风险准则的意见书》,通知有关人员,请他们提出意见;新指南的草稿于2001年11月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的风险工作组会议上完成,已由两个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大坝风险管理首席工程师审查,计划在2002年6月出版。

B、风险评价工作中的其他指南

《水坝溃决影响评价指南》,2002年2月,昆士兰州政府自然资源和矿产部;

《昆士兰州大坝安全管理指南》,2002年2月,昆士兰州政府自然资源和矿产部;

《大坝溃决后果评价指南》,2000年5月,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

《大坝安全管理指南》,1994年,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

《大坝可接受防洪能力选择指南》,1999年,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

《大坝地震设计指南》,1998年,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

《环境评价和管理指南》,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

3、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在澳大利亚,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水库大坝已经做过风险分析。在昆士兰州,已在2/3的水库大坝上应用,群坝风险评价也已在澳大利亚的几个大坝群中应用,已取得了很多成果。

4、风险评价的局限性

风险评价技术在世界大坝工程界尚未被广泛地接受,虽然有不少国家和组织在研究、发展、推动该方法技术,但仍有不少国家在观望,在大坝安全管理中没有采用风险评价技术。风险评价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目前用于估计大坝破坏概率的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尚有争议,估计不确定性和溃坝概率的困难较大;目前估计大坝溃决引起的生命损失估计尚未被完全接受,正在进行研究改进的方法;生命安全风险的可容忍性准则有争议;深入研究的费用较高;已有传统分析方法,已安全应用多年;风险分析是综合性技术,有经验的人较少等。

三、世界其他国家大坝风险分析的现状

1、美国

美国对应用风险评价的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不能正式应用,有的认为应在大坝正常安全程序中采用。然而风险评价已经提上了议程,在全国进行争论。目前只有美国垦务局、华盛顿、蒙大拿州是在大坝安全程序的全过程中应用风险分析技术。有的州把风险分析技术的一部分用作排序的工具。

(1)垦务局

垦务局负责管理350多座大坝群,形成了美国西部非常重要的水资源基础。因此垦务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坝管理机构之一,该组织在风险分析和评价方面的活动和观点必须仔细考虑,特别是他们正在积极地应用这些方法。

垦务局在风险分析和评价方面最基本的观点认为,风险分析和评价应视为改进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大坝管理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工程预算紧缩意味着应该把风险决策作为一种工具,以便指导往风险最大的工程上投入。大坝安全程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垦务局的建筑物不会出现威胁公共安全、财产和社会安全的不可接受的风险。这就需要对产生不可接受风险的建筑物进行确认,并采取有效的、费用合理的适当措施降低或消除这些风险。垦务局提供安全的建筑物,但并不意味一点风险也没有。安全的坝是指不会由于它的存在对公众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前提下完成预定功能的坝。

垦务局认为风险分析的好处是,可以比较不同荷载作用所导致的风险和不同大坝间的风险。风险评价在整个大坝安全决策过程中用于评价公共安全、经济、社会有关的问题。

(2)华盛顿州

华盛顿州大坝安全办公室负责州大坝法规编制,把风险观念作为大坝安全程序的一个部分,风险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发展。他们认为风险分析过程是很有用的,但每个工程都采用定量风险分析是不可行的,因此发展了一种把风险观念和过程用于以标准为基础的分析框架的方法。

(3)蒙大拿州

蒙大拿州在大坝安全方面也应用了基于风险的方法,至少水库防洪能力是通过每座水库大坝生命损失估计来确定的。

(4)犹它州

犹它州大坝监督处-大坝安全部应用基于风险的程序来确定大坝排序,但未用于确定加固工作的范围。排序的过程是根据犹它州大坝失事统计资料进行打分。大坝各部分(溢洪道、闸门、管涌、滑坡及地震等)的状况定为1-5,再乘以一个系数,即为该部分的分数。各部分的分数相加后,再乘以“风险人口”分,就是“总体风险分”。

犹它州州立大学土木和环境工程系教授,DavidBowles博士,在大坝安全方面基于风险方法的发展、应用已经并继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他们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做了大量工作,特别在群坝风险评价的应用方面,目前正在和陆军工程师团一起在示范工程中应用风险评价。

在他们1999年的报告中,Bowles等指出了风险管理在提高大坝管理水平方面的效益。"对老龄坝,进行合适的风险管理,能非常迅速且经济有效地降低风险。

(5)陆军工程师团

陆军工程师团负责管理美国569座大坝,其中407座是土石坝,162座是混凝土坝。土石坝中,356座属于高风险,36座为中等风险,15座低风险。陆军工程师团正在进行一项为期5年的在大坝安全方面应用风险分析的研究项目。目前认为风险分析可用于工作的排序,也可用于传统的决策支持。

2、加拿大

BCHydro是加拿大一个主要大坝业主,是加拿大第三大电力能源局,负责61座大坝。在大坝风险管理方面BCHydro已经有十多年的经验,在国内外数十个工程上应用了风险评价技术,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位置。自1997年来经历了重要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改进风险评价方法。这种改进的方法中考虑了满足法规的需要和社会的期望,充分注意了和业主的合作,量化了风险,并且得到的分析结果和权威性的工程实践相当一致。

3、荷兰

荷兰在大坝堤防上应用风险评价方法已经多年,是这些国家中的前沿。1953年导致1800多人死亡的特大洪水之后,建立了“三角洲委员会”,1958年制定了防护高水位的安全标准。作为基于风险的方法,委员会建议考虑堤防施工的费用随堤防溃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变化。然而,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包括堤防溃决的概率计算,故采用了一种规定水位加上波高的简化方法,或者说"漫顶概率"。同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基于风险评价的安全观念,认为安全是与洪水概率和后果的洪水风险有关。为了决定降低风险的策略,必须考虑所有起作用的参数,包括堤防的整体性。一个由挡水建筑物技术咨询委员会的研究项目正在进行,研究发展可靠性技术,用于评价堤防系统的溃决概率。目前该系统是非常先进的,带有几个已经进行过分析的算例。

4、英国

目前大坝业主的定量风险分析并未得到官方支持和应用,也未进行可接受风险准则的应用。不愿应用定量风险评价(QRA)主要原因是认为,在确定大坝溃决的可靠性概率方面的困难而导致的,英国大坝做定量风险评价(QRA)的费用和正常升级所需费用之间差别很大,而且1975年实施《水库法》以来安全事故发生得非常少。

但苏格兰和南方能源公司认为风险评价是大坝安全和资产管理方法重要的一部分,是英国已建坝安全办法的补充,而且是经济有效的。他们是英国主要的大坝业主,拥有84座坝,其中56座坝是在国际大坝委员会注册的。1996年以来,在Babtie咨询顾问支持下,公司开展了大坝失事模式及其影响危急程度分析过程研究(FMECA)。为了成功地进行风险评价,他们提出了一种有创新的方法途径。

英国的“健康和安全委员会(HSE)”针对有危险的工业部门,研究了一种相当好的风险框架,非常有用。1988年HSE了《核电站可容忍风险》的文件,该文件于1992年再版,建立了一套公共安全框架,即大家所知的"风险的可容忍性框架",文中说明了HSE的核电站风险控制理论。法规编制人员和核能源以外的工业部门都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这个思想。关于人员死亡风险,指南中要求"几乎不发生",小概率事件会引起很严重的社会后果,这种要求反映出了国际社会的一致性。

5、其他

瑞典政府已经考虑了建立大坝安全法规。大坝业主建立了自己的指南-1997年的RIDAS指南。该指南将在2001年被审查。最近,政府明确表示大坝业主应全部负责大坝安全和大坝溃决后果。这强调要求业主必需非常了解他们群坝的全部风险。

风险分析正在被作为一种大坝安全隐患加固的排序方法。为此,Vattenfall、瑞典能源公司和主要的大坝业主,在瑞典能源咨询公司支持下,正在用定量分析和失事模式及其影响危急程度分析的方法,以估计哪一种方法更适合于他们的目的。

6、小结

综上所述,世界上发达国家中基本上已经或正在采用风险评价的方法来加强大坝安全管理,有些国家根据国情部分采用了该技术。关于风险评价技术目前的局限性的问题,随着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近十年内必然会有所突破,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只是时间问题。在20届国际大坝会议中,60%的人认为该方法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只有20%认为近期不可能全面应用。到下一届国际大坝会议(2003年),比例将会发生很大改变。

四、我国引入大坝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的必要性,紧迫性

1、我国大坝安全和管理现状截至1999年我国已建成水库83827座,其中大型水库418座,中型水库2710座,小(一)型15126座,小(二)型65573座。这些水库大坝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在减灾防灾中起了并正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当数量的水库大坝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水库不但限制应用,无法发挥最大经济效益,而且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对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1991年国务院第77号令“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1994年水利部会同电力工业部了“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1995年3月水利部制定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1995年12月制定了“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1996年了“土石坝监测资料整编规程”;2001年颁布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导则”,并正在进一步考虑制定、完善一系列法规,包括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办法、除险加固管理办法、水库大坝降级使用和报废的管理办法和标准、仪器设施和施工队伍的准入办法等等。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正在稳步进入法制轨道。

1999年水利部调查认为,40%以上的大、中型水库、35%以上的小型水库属三类病险库,需除险加固,需要国家大量资金投入。目前我国针对水库大坝病险严重的实际情况,正在对1100座左右的大中型水库大坝进行除险加固。可以认为通过加固,我国的大坝安全状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

2、引进风险评价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水库大坝数量如此巨大,尽管我国政府在法规上和除险加固上做了大量工作,我国水库大坝的安全问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目前对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三类坝的除险加固完成后,还有大量的二类水库大坝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特别是八万座小型水库,更是各级政府的心腹大患。每年汛期,都有小型水库溃决。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溃坝实例都是小型水库。一旦溃决,都将导致严重的伤亡。另外大量水库大坝已经运用四、五十年,老化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都说明我国水库大坝的风险实际上很高。小型水库虽然库容小,但由于溃决的概率大,实际风险并不小。再加上绝大数小型水库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水文和安全监测资料,进行安全鉴定的难度非常大。国家投入有限,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只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向最需要的地方。因此,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清楚地了解所辖水库大坝的风险程度,以便进行投资决策。此时群坝风险分析技术是非常有用的;小型水库无资料,因此结合专家经验进行定性风险评价,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普遍采用工程措施来增加水库大坝的安全性,经济上是不现实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降低风险程度,水库大坝的应急预案的实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性的采用风险评价和管理技术,来尽快降低我国水库大坝目前的高风险。

近2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今后还将持续发展。水库下游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水库大坝风险的上升,因此水库大坝的风险问题必将引起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每个地区风险承受能力也将成为焦点问题。随着我国的入世,大坝安全也将和世界接轨,水库大坝的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工程安全,首先应该是公共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从指导思想、法规建设和管理技术上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风险评价技术的引入对提高我国大坝安全管理水平将是非常及时的,必要的,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风险、风险准则、风险管理等概念的引入将会大大推动我国大坝安全的法规建设和管理水平。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如果我们不急起直追,很快就会远远落在后面。因此引入风险评价技术的紧迫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五、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大坝风险分析和管理是世界先进国家近年发展起来的进一步提高大坝安全管理的先进技术。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定性或定量风险分析、评价和管理,也有的部分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溃坝影响评价和风险人口分析,并据以确定风险的排序。

(2)大坝风险分析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把风险降低到使公众可接受的水平。这和传统的工程安全概念不同,把公众安全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种风险概念是动态的,非工程措施往往能大幅度的降低风险水平。

(3)大坝风险分析和管理是一项涉及到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这项技术中包含了可靠性理论,事故的概率分析,事件树分析技术,大坝的溃决分析,溃坝的经济分析和风险人口分析,降低风险的工程和非工程技术等等,涉及到数学、坝工、水力学、水文、经济等学科。这也是该项技术发展、应用过程中争论较多的一个原因。

(4)我国大坝安全和管理工作需要这种技术。该项技术实质上是对已有安全管理工作的加强,适合我国水库大坝数量巨大,风险很高而加固经费又很困难的特点。特别是风险排序技术、应用非工程措施降低风险的技术、应用专家经验定量风险评价技术等等,将大大推进我国的大坝安全管理水平。

(5)今后十年大坝风险分析和管理技术将会在世界上广泛应用。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已在国内、国外推广、应用风险评价技术,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0届国际大坝会议的76专题就是大坝风险评价。在风险评价技术方面的争论是发展和完善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将得到更多的应用,发展前景是无可置疑的。今后的十年,必将被广泛应用。

2、建议

(1)把大坝安全提到公共安全的高度,通过法规建设和风险管理,尽快把高风险水库的风险水平降下来。特别是目前小型水库,对下游公众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过高,公共安全还达不到风险准则要求。

(2)尽快引进并改造该项技术,使风险评价和管理技术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引进风险和风险评价的概念,更不用说群坝风险分析了。我国曾有些采用可靠度方法分析大坝溃决概率的报告,但完整的概念、方法、体系的建立及实际应用尚未形成。如果再过几年来考虑引进,大坝安全管理方面可能会落在世界水平的后面,和我国水库众多的状况不相称。而且随着入世,和世界水平接轨也是势在必行。建议尽快引进,再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如风险准则等。

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风险分析

引言

安全的定义是“不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在工业领域,安全技术总是伴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工业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人机物之间、工厂与工厂之间、企业上下游之间彼此相对独立的纯物理隔离状态,构建起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为工业带来便利。随着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快,诸多工控系统和工业互联网“上网上云上平台”,海量数据、设备和应用接入以及资源汇聚致使工控系统和工业互联网各层级安全问题大量暴露,工业系统在抵御传统风险的同时还面临着新的风险来源和形式带来的挑战,尤其是网络安全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引发的事故案例正快速增加,安全形势严峻。传统的工业安全保障措施已经不能适应网络融合趋势下的风险控制要求,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工业互联网的安全保障应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开展风险分析的好时机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并应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目前,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风险分析主要还是集中在网络安全风险分析层面,对于工业安全风险的需求考虑尚欠缺。工业安全风险分析和网络安全风险分析还是相对独立的两套体系在运行,需尽快打破边界限制,建立统一的风险分析框架和方法论,迈出工业互联网安全贯彻落实最坚定的一步。

1工业互联网风险分析

1.1目的

针对工业互联网各层架构的不同风险,综合考虑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要素,以工业安全风险管控理念为基础,识别生产过程和工业互联网的所有危险,对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对工业企业带来的新的风险模式、风险后果和影响进行研究,形成工业互联网风险分析技术,综合应用安全相关措施并保证各种措施协同有效,以将风险降低到可容忍水平,从而解决工业互联网大环境下工业生产实践面临的综合安全风险大幅增加、安全风险管控不足等问题,为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应对日益增长的安全威胁、部署安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提升工业互联网企业整体安全管控和防护能力,保障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平稳运行。

1.2技术基础

工业风险分析应包括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物理安全等各项风险的综合识别,笔者所在团队基于近年研究梳理出风险分析相关技术体系,涵盖:危险辨识技术、攻击/威胁识别技术、风险评估技术和安全要求分配技术等。危险辨识技术包括:行为识别、状态识别、合理可预见错误识别、过程危险识别、机械危险识别、电气危险识别、热危险识别、噪声危险识别、振动危险识别、辐射危险识别、物料/物资产生的危险识别、人类工效学危险识别、与环境有关的危险识别、漏洞分析与挖掘、其他组合危险识别。攻击/威胁识别技术包括:声图文与视频识别、恶意代码分析与保护、入侵检测与木马防范、内容理解与舆情分析、信息关联与情报分析、信息过滤与信道阻断。风险评估技术包括: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与影响关键度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算法、风险准则构建和优化(ALARP基线的确定)、事件频率/概率统计与分级、后果模拟与仿真、脆弱性分析与评估、安全扫描与风险评估、风险分析与态势感知、风险传递与后果推演。安全要求分配技术包括:保护层分析、安全回路构建和优化、安全独立性分析和验证、风险降低因子分析与分配。

1.3标准基础

工业互联网风险分析技术研究可结合功能安全基础标准GB/T20438《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GB/T21109《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标准GB/T20984《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分析方法》、GB/T26333-2010《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并结合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以及自身特点,面向工业互联网各个层级和涵盖的对象,研究工业互联网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一体化风险管控和防护要素,明确工业互联网风险分析要求。

1.4工业互联网风险特点

传统互联网安全威胁已经逐渐向工业领域融合渗透,传统工业相对封闭的制造环境已经被工业互联网打破,外部安全威胁及内生的安全风险并存,安全形势严峻。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有如下特点:(1)设备安全风险传统的工业系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工控系统基本不具备针对外部威胁的安全防范能力,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控系统越来越面对开放环境,因此对工控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有更高要求。(2)控制安全风险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信息技术(IT)的数字网络和运营技术(OT)的物理网络的双网融合。随着IT和OT融合,工业设备成为网络生态一部分,传统受隔离保护的设备安全壁垒正在被打破,网络攻击正逐步从信息域向物理域渗透,使企业工控系统网络面临严重风险。(3)操作系统漏洞工控系统多采用Linux/Unix操作系统,但工作站通常为Windows系统。相对来说Windows操作系统更容易受到病毒、网络攻击等的威胁,主要原因是Windows系统自身漏洞较多。微软通常会针对漏洞的补丁,但由于工控网络与互联网及企业网络的隔离原因、人员的专业性、工作疏忽、管理缺失等因素,系统漏洞补丁并不能得到及时安装,安全隐患较大。一旦这些漏洞被利用,将成为入侵、控制主机进行破坏和窃取机密信息等的渠道。(4)应用系统漏洞包括DCS、SCADA在内的应用系统往往存在漏洞,这些漏洞使得工控系统暴露在攻击之下。比如SCADA系统包括SCADA系统监控软件、数据服务器、操作员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磁盘阵列等应用系统,由于复杂多样的应用软件,软件漏洞层出不穷,无法构成统一的安全防护规范,有可能存在较大的权限泄漏风险。(5)数据安全风险工业数据是工业信息化的核心,关键业务数据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线的稳定,数据的丢失、篡改、或者错误都会造成生产线停产,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尤其是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企业,工业数据的泄露甚至会带来国家安全风险。

1.5风险分析过程

工业互联网风险分析范围应覆盖工业互联网边缘层、网络层、平台层、工业应用层四个层级。基于风险分析一般步骤,结合工业互联网特点,工业互联网风险分析应包括安全目标确定、危险识别(即风险要素识别)、各层级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析、各层级危险事件后果严重性分析、各层级原始风险分析、各层级现有保护措施识别、各层级残余风险分析、风险决策等,可按图1执行。(1)安全目标确定在对工业互联网各层级的风险分析中需按照适用的风险矩阵分别评估其风险等级,包括原始风险等级和残余风险等级。结合风险矩阵两大参数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并针对不同的后果分类定义各严重性等级的可容忍风险。(2)风险要素识别在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下,工业现场风险要素识别应包括传统风险要素识别和信息安全风险要素识别。工业现场传统风险要素识别与分析过程可按照GB/T35320执行。信息安全风险要素识别过程可按照GB/T20984执行。在流程行业,传统风险要素主要指工艺安全风险;在离散行业,传统风险要素主要指加工制造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工业系统的信息安全威胁一般包括:非法信息披露、非法分析、非法修改、非法破坏、篡改控制组件、错误操作、冒充合法用户、抵赖、拒绝服务、提升权限、故障检测失效、病毒感染、非法物理存取、灾难、停电等。边缘层典型的信息安全威胁包括:通过终端入侵造成的终端“僵尸化”风险;工业控制网络互联互通,上层管理网络受到的威胁与攻击可能渗透扩展到控制网络;工业控制系统及设备未及时升级软硬件导致的安全漏洞;工业控制系统远程维护缺少有效管控手段,可能会造成生产数据的信息泄密或者破坏;USB设备、移动硬盘等使用无有效管控手段等。平台层和工业应用层典型的信息安全威胁包括但不限于钓鱼攻击、水坑攻击、DDOS攻击、SQL注入攻击、跨站脚本攻击等。(3)边缘层风险分析边缘层风险分析可包括:工控设备及流程(如加压、反应等工艺过程,压缩机、储罐等设备)的危险识别与风险分析;工控系统的危险识别与风险分析;边缘层其他辅助设施及网络设施的危险识别与风险分析。在边缘层风险分析过程中,需要辨识所有可能引发风险的危险事件及其起因(包括人为错误、设备故障、安全威胁等),包括:针对工业互联网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从技术成熟度、人员能力、项目经验等维度对其可能产生的新危险/威胁;无线应用可能产生的新危险/威胁;远程访问可能产生的新危险/威胁;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新危险/威胁;工控设备因自身安全性设计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具有可自主修改权限低、安全性差;工控设备所使用的网络协议及应用软件存在漏洞等;工控网络系统设计、配置存在缺陷。在辨识当前已采取的预防和减缓措施时,应综合考虑功能安全措施和信息安全措施的降险能力,并考虑所有可能的信息安全威胁对于功能安全所造成的影响。(4)平台层和网络层风险分析在对平台层和网络层开展风险分析过程中,应包括:平台层与网络层的设施、系统、存储、网络等的自身失效或错误行为识别与风险分析,以及遭受外部攻击、不期望人员干预等引起的失效或错误行为分析与风险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还应考虑平台层与网络层危险事件对平台层、网络层本身以及边缘层接入设备/工控系统的后果影响分析。在危险事件会影响到边缘层接入的现场设备和控制系统时,还应考虑功能安全技术措施对后果严重性的减轻能力。(5)工业应用层风险分析在对工业应用层开展风险分析过程中,应包括: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业务运行各阶段的各类工业应用程序的危险识别与风险分析。分析过程中,应梳理从事件起因至后果发生过程的事件链,确定是否会对平台层、边缘层造成关联影响,并确定最终后果,并针对应用层各应用系统及其配套设施遭受外部攻击、不期望人员干预等引起的失效或错误,分析需要的风险防范措施。

1.6风险管控

工业互联网企业可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风险分析的记录和评级,建立历史数据库并借助大数据等手段实现风险频率和后果严重性取值的校正。有条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可开发实时的动态风险分析工具,对信息安全入侵检测、现场仪表设备故障、人员动态、火气监测等风险关键要素进行实时监测,结合风险分析算法,实现实时风险分析和管控。

2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