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税市场分析及前景

财税市场分析及前景

财税市场分析及前景

财税市场分析及前景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营改增作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从试点到推广使我国税制改革迈出坚实的一步。营改增作为一把双刃剑,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营改增虽然是一次发展机遇,但短期内对企业依然是一场挑战,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重点以营改增为出发点,探究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而提出缓解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的措施,旨在推动企业平稳完成营改增过渡。

关键词:

营改增;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分析

0引言

对于税制改革来说,营改增正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市场的重要措施。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16年5月至如今,我国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营改增过渡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仍面临着挑战,一些财务管理存在漏洞的企业,在营改增税制实施之际,负面影响非常明显。因此,企业如何正确看待营改增,怎样才能够更好适应营改增,是当今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1营改增概述

1.1营改增的主要内容

从营改增本质上看,营改增就是税种的变化,在没有实行营改增前,我国企业都是以营业税为主,但在全面推行营改增后,营业税就转变成为了增值税。增值税就是对企业产品或服务中增值部分征税,从而避免重复纳税问题。营改增全面实施以来,对企业财务管理既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简单而言,如果企业能够快速适应营改增,那么企业将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否则对企业财务管理与日常经营会产生巨大影响。从营改增实施至今,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影响较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如果没有适应增值税税制,那么企业在市场中发展将变得尤为困难。例如在广告行业中,营改增没有全面推广之前,广告公司的营业税税率为5%,但在营改增实施之后其税率大约在3%左右,可见营改增从长远方向看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税种改革制度。

1.2推广营改增的重要意义

从短期来说,营改增是一把双刃剑。但从长期战略发展来说,营改增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归纳起来,实施营改增有以三点意义。

1.3调整产业结构

营业税主要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存在税负严重、重复征收等问题,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利。但在营改增之后,由于国家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减少企业的税负,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再者,营改增只对增值部分交税,如果企业在生产中耗费严重,即提高增值部分,将会相应缴纳更多的税负。可见,营改增能够直接推动企业产业升级。

1.4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征收营业税的情况下,企业出口过程中不会出现退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劳务与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作为出口大国,如果出口成本无法控制,势必会降低我国出口贸易竞争力。然而在营改增之后,我国税制与国际税制接轨,在此背景下,能够有效突出我国出口贸易的价格优势,从而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发展。

1.5与市场经济相匹配

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税种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通过营改增降低税率,推动企业转型,能够更好的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稳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

2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已经熟悉了营业税运营模式,但在营改增背景下,如果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势必会进一步扩大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漏洞。笔者认为,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税负影响

在营改增背景下,对企业财务管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税负变更。单纯从税负角度分析,营改增对两种纳税人是极大的利好:第一,营改增在试点期间,就是以小规模纳税人为主,将原来营业税的5%,降到2%左右;另一种就是一般纳税人,企业原来不能抵扣的税额的现代服务,会随着我国营改增全面推行,从而提高了能够抵扣的进项税额,并且发生的运输费能够用于支出抵扣的进项税额,抵扣比例也有所增加,从之前的7%转到11%。从行业角度分析,营改增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也有所差异,例如对于交通运输行业来说,由于交通行业固定资产相对较多,能够抵扣的税负自然也就增加,单税率会从原来的3%转变为当今的11%,所以税负变化幅度不会产生太大波动。但从实际征收情况分析,还有很多企业仍存在一定的税负下降,使得下降期间与企业间的差异相对比较明显。再者,由于一些主要成本为劳务,并且具有很多费用抵扣的资产行业来说,税负也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很多企业税负不降反升。在改革中,必须要对企业部分效益进行考虑,并对税率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也可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福利政策,及时申请对某个项目的财政补助,从而提高企业净利润,避免出现税负不降反升的问题。

2.2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营改增对企业最大的影响就是财务管理影响,也就是对企业会计核算产生影响。第一,营改增将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对会计核算也发生了一定影响。由于营业税不存在销项税与进项税等,账务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和直观,现金流动直接作为收入入账,相应的成本核算也不需涉及税金问题。但在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入账原则与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在服务行业中,在营改增实施之后,需要根据一定的税率扣除销项税,而成本计算也变得更加复杂,需要融入进项税相关内容。与此同时,销项税税额与进项税额需要通过“应交税金”科目开展计算,当期的应纳税额等于当期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但是在营业税核算背景下,税收能够直接通过收入额计算。由此可见,从会计核算层面看,当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其相关的收入、成本、税金核算也都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做相应的的调整。再者,我国营改增正式推广工作已经将近一年时间,很多企业由于过渡情况不同,造成核算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营改增并非一次性全面推广,而是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模式,这对一些跨区域经营的企业合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很多跨地区经营的企业需要在根据不同的增值税项目进行税种计算与衔接,在此过程中会形成很多的矛盾,从而提高了会计核算难度。与此同时,由于营改增在我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于不同的混业经营企业来说,会因为经营项目不同,税负核算不同,无法核算各类业务明细,要求企业根据税率较高的税种进行核算。现如今,由于很多服务类企业都属于混合经营性质,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为了能够降低税负,需要尽可能的对不同税种业务开展划分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难度。

2.3发票管理影响

营改增之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也将面临着改革,由于发票种类的变化,对发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营业税税制下,服务企业只需要开具服务业的专用发票即可,实施增值税由于存在进项税与销项税的影响,因此,在发票管理中需要进行细分。第一,由于增值税发票会区别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只需要采用一种普通发票,其中发票管理与营业税制之前基本统一。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则分为专用发票与普通发票两种,通过对使用范围进行区分,并根据税务部门专有规定。从而实现增值税税收抵扣,发票如果使用不当会承担法律风险。第二,增值税的发票要比普通发票限额要低一些,通常情况下,在认定增值税的主体为一般纳税人情况下,则发票的限额只在10万左右,远远低于服务业务限额水平。如果企业想要申请大额发票,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这会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3缓解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的有效措施

营改增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长远看,营改增对企业长期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针对当今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提出三点建议:

3.1充分利用营改增契机,强化纳税筹划

营改增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税商机,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率直接从5%降低到3%。但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则需要利用新税政策所提供的各种优势,并通过结合各项纳税主体的实际应用情况,通过挖掘更多的客户资源与定制最优税收政策得以实现。其主要表现在:(1)一般纳税人通过充分挖掘客户资源实现税负转嫁,由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会涉及到流通环节,纳税主体通过流通环节实现税负转嫁的目的,从而降低企业税收支出。例如增值税可以通过进项税抵扣,在流通环节中,客户会获得增值税进项发票并通过抵扣降低税务成本。可见,一般纳税人能够通过营改增的相应契机获得更多客户。(2)通过加强营改增政策研究,拓展客户资源。新政策中规定,经过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批准的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纳税主体,通过提供增值税税负超过3%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从而获得增值税的相关优惠,降低纳税主体的税务负担。可以说,营改增作为当今市场中主流税制,在过渡阶段必然会有较大的优惠空间,企业要加强对营改增的研究,将会有助于降低企业税负。

3.2改善企业账务处理流程

在企业财务账务处理等层面上,企业必须根据营改增相应政策,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区分,改善账务处理流程,在税务筹划等层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并维护企业的基本利益。如果企业实施跨区域经营,首先要构建一个整体的财务管理体系,并根据营改增相应的要求开展业务,以获得更多的税收支持,总体来说,无论是现阶段减少税收,还是不断增加企业业务都是如此,在后期阶段由于税制完善能够极大的降低税收不公平现象。通过对增值税计算,基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增值税汇算清缴方法与时间等,优化相应的业务流程,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3.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质量

在营改增大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通过对市场经济进行分析,反思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内部监督与管理,保障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票据管理工作,可以说,营改增环境下票据即是资金,账务处理程序必须要遵循税收筹划层面上的工作需求,并制定与完善营改增相关的财务制度,保障制度的落实程度,从而缓解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3.4构建动态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市场,市场环境风云莫测,很多企业也是因为无法掌握市场的实际情况,导致财务管理风险相应增加。基于此,营改增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要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并通过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最终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通过对外部市场的分析、内部控制加强,保障财务管理制度顺势而为,通过动态化管理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逐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营改增的平稳过渡。

4结语

总而言之,营改增正式推广时日虽短,企业财务管理依然处于营改增过渡阶段,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必须根据从市场面、政策面、内部控制面等多层面制定更完善的财务管理模式,以更好的实现营改增的平稳过渡,逐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艳.浅析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3,(6):154-155.

[2]吴丹彤,李学东,丁建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2,(8):111-113.

[3]康娜.“营改增”新阶段下企业减负增效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4,(12):117-119.

[4]尹旭.浅谈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及加强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144-145.

[5]刘小龙.营改增后企业税务筹划管理的探索与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8):23-25.

财税市场分析及前景范文第2篇

汤教授的讲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包括公共财政的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阵容及其实行机制、公共财政框架完善以及税收在公共财政中的地位等问题。第二,基于税收在公共财政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分布实施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公共财政的相关问题

汤教授认为尽管公共财政的相关内容存在诸多方面争议,但是总体看,公共财政具有其道理,个人赞同这个提法。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有特定的论述。该论述要求分步实习税制改革,并具体提出了实施分步税制改革的八项具体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包括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国家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整个财政制度。

汤教授认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则,从理论上讲,是以市场失效和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标准。因此,只有那些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府和公共财政应当介入。由此,导出公共财政的介入领域范围。

(一)公共财政的特征和应当介入的领域

公共财政的含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新的机制和新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公共财政的基本点包括:(1)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公共财政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3)非营利性的财政;(4)法制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涉足于公共领域。从一般的角度讲,公共领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包括;(1)第一个层次: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与法律、公共工程与支出、公共服务;(2)第二层次:经济的外部性、垄断、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信息不完善等;这两个领域都是公共服务应当介入的领域,也是公共财政应当涉足的领域。(3)从特殊的角度来看,应当联系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看。从市场发育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需要介入的领域更多,某些私人资本在一些领域无法介入。由经济发展导致的市场失灵领域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三层次。(4)我国特有的国情:地域广阔、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有制经济比重大,改制改组的难度较大,必须政府介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国情构成我国公共财政的第四个层次。(5)另外,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国的公共财政的范围还涉及到宏观调控领域。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和机制

财政的范围由政府的只能决定,同时这两者以一定条件下经济体制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和经济管理管理职能。基本职能直接配置资源和间接调控私人配置资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稳定经济的能力,维护公平的能力,拉拢经济体制的能力完善经济发展的能力,完善经济体制的能力、法制的能力,对外宣传的能力等八项。政府的这些职能规定着财政职能运行的方向,规范着财政职能的范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职能的暂行定位,反映在财政领域就是建立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性财政。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职能和稳定社会发展的职能。除了这些传统职能之外,对应政府的职能的转换,财政职能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构建。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至少包括: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的支出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宏观调控的协调机制;实行权责化的政府会计;建立政府管理信息制度。

关于税收和公共财政关系有三种观点。第一,建立和规范以税收收入为主,以辅助化收入为辅的财政体系。税收收入是基本内容,制度化收费处于辅助地位。采购成为新的金融工具。公共财政应当以税收为主要的手段。因此,公共财政改革以税制改革为基础,其中税费改革是关键和难点。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在总体上税收制度应当保持较高中性,它对配置资源非常重要。保持税收的中性要求依法治税。税收制度也成为财政制度的中心。第三,在公共财政下,政府收入来源于社会的公共收入。政府提供的是个人难以提供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无需偿还的财政收入,即税收。税收成为公众取得公共服务的对价。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公共收入的基本甚至唯一的形式。此外,还应当考虑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公共财政的直接来源是公众提供的税金,因此公共财政应当保障纳税人的正当权利。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本身就是公共财政的目的。

二、当前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几个想法

(一)税收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依据

1、应当把中国税制改革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下,放到世界性税制改革背景下分析。

关于世界性税制的改革的理论依据和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世界税制改革有三大理论依据:公平课税论、最优课税论和财政交换论。对于该三项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汤教授认为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后区分性借鉴。

关于公平课税理论。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收益原则和课税能力原则。理想的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宽税基。既要强调横向公平,又要强调纵向公平。税收公平和税收中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应当以公平税负理论为依据。但存在一定问题。税费加上无法统计的制度外收费大约占30%。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合理的借鉴。

关于比较有分歧的最优课税理论。汤教授应当承认其在世界税制改革中发挥过的重大作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最优课税理论是获得诺贝尔奖两种财政税收理论。其中强调的最优商品课税、最优所得课税、以及最优商品课税和最优所得课税的最优搭配值得我们思考。尽管该理论中的很多假定并不存在或者有一些前提,但是这种思路给我们很大启发。比如,应当注意到产品的需求弹性和税率的关系。对于需求弹性较小的应当征收较高税率。这些思路应当值得我们思考。再如,最低边际税率和最高边际税率都应当低一点,应当选择合理区间,这样一个视角具有其价值意义。应当注意税率的调整和效率的关系。此外,维克里较早提出中性税收的思想,尽可能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汤教授认为,把税收的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等细化一下,可能就推断出最优课税理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过高。一方面导致劳动者的逃税动机,另外这样的边际税率在实际中很少得到运用。因此,最优税收理论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

关于财政交换论。财政交换论和法制已经宪法经济学联系较为紧密。中心问题是如何约束不良政府行为。政府从公民哪里获得财产应当如何限制?汤教授主张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法制,对政府权力实施宪法上的约束。税收设计属于宪法问题,税制改革应当属于立宪性问题。税收法定原则等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主张应当约束预算和平常所讲的政府权利来源于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等理论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权利来源于宪法,立宪原则还涉及到许多公共财政思路:公债、预算、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财政交换理论的核心——贯彻税收法定主义有其道理。

2、关于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汤教授还从经济全球化态势和十六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可以看出我国税制改革的紧迫性。国际层面上的税制改革应当考虑到税收竞争和税收协调问题、居民管辖权原则和来源地管辖权原则问题等。我国进行税制改革过程中应当看到我国税制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不相符合的地方。除此之外,我国税制改革还应当考虑如何按照国际惯例经济贸易区域化、国际税收协调等对国际税收产生影响,并最终如何和国际进行接轨,怎样和国际减税浪潮协调。

另外,汤教授认为现今倡导的税制改革并非新一轮税制改革,而应当是94年税制改革的后续部分。

(二)关于现行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加快增值税暂行试点工作。中央已经在东北八个行业进行增值税转移试点工作。对当年新增加的机器设备中所包含的税进行试点,范围并不是很大。汤教授认为,不应当因为局部过热而延迟增值税试点工作。目前投资过热有结构性原因。因此,既然主要的行业都已经试点了,其他的行业应当改革。另外,试点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当向全国较快推开。可以借鉴很多国家的做法。采取分步到位办法。其中,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应当进一步降低。

2、关于两法合并问题。两法合并工作已经展开。其中,关于两法的名称,主导意见仍然采用《企业所得税法》的名称,但在条文表达中体现法人所得税的精神。但也有有人提出一步到位,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现行企业所得税界定纳税人的关键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尽量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以减少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纳税和征税的成本。其中关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问题,大体的倾向是在25%左右。

3、加快消费税的调整问题。前段时间,官方对奢侈品征收消费税进行辟谣。汤教授认为,消费税应当加快调整步伐。选择性强是消费税的特征。消费税和现在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应当完善消费税,适当提高消费税基。对于某些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稀却性的,国家垄断性的,资源不再生的,倾向于适当提高一些税率。对于破坏环境等的,也应当提高一些税率。对于小汽车,老百姓都认为高档的消费品等并且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可以适当扩大税基。对于化妆品等应当作出不同的调整。对于某些高消费有人主张开征消费税。在营业税基础上加征消费税。

财税市场分析及前景范文第3篇

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项目概况

(一)名称

(二)承办单位介绍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介绍

(四)主管部门介绍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产品市场前景

(二)原料供应问题

(三)政策保障问题

(四)资金保障问题

(五)组织保障问题

(六)技术保障问题

(七)人力保障问题

(八)风险控制问题

(九)财务和经济效益结论

(十)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一)中国奢侈品行业迅速发展

(二)项目发起人发起缘由

(三)翡翠市场需求强劲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二)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

(三)带动本地区居民就业

三、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一、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一)国际市场调查

(二)国内市场调查

(三)价格调查

(四)上游原料市场调查

(五)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六)市场竞争调查

二、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一)产品国际市场预测

(二)产品国内市场预测

(三)产品价格预测

(四)产品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产品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加工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第四部分

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一、产能规划方案

二、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研究。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三)促销策略

第五部分

项目建设地与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建设地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情况

(三)资源情况

(四)经济情况

(五)人口情况

二、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1、厂址

2、内容

3、造价

(二)土建规划总平面布置图

(三)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四)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1、项目占地

2、工程内容

(五)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供暖工程

4、通信工程

5、其他

第六部分

项目环保、节能劳动安全方案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一、项目环境保护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保护措施

(三)保护评价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一)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三、项目节能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分析

四、项目消防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项目消防措施

(三)火灾报警系统

(四)灭火系统

(五)消防知识教育

四、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保护措施

第七部分

项目组织计划和人员安排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一、项目组织计划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部分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亦可称为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一、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其他应支出的费用

(六)项目筹资方案

四、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五、项目财务评价说明&财务测算假定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二)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六、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七、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八、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九、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第九部分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十部分

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一、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的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财务评价多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的办法进行。并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断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一)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指把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设定的标准折现率(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项目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

如果项目财务净现值等于或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所要求的盈利水平,项目财务上可行。

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

(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

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

财务内部收益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

(三)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以动态回收期为例:

(l)计算公式

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表,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2)评价准则

1)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说明项目(或方案)能在要求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是可行的;

2)Pt>Pc时,则项目(或方案)不可行,应予拒绝。

(四)项目投资收益率ROI

项目投资收益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营运期内年平均息税前利润(EBIT)与项目总投资(TI)的比率。总投资收益率高于同行业的收益率参考值,表明用总投资收益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项目投资收益率

项目投资收益率

ROI≥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五)项目投资利税率

项目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平均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投资利税率≥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或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六)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净利润或运营期内平均净利润(NP)与项目资本金(EC)的比率。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净利润率参考值,表明用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七)项目测算核心指标汇总表

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与效益分析的方法,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以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也可计算经济净现值(ENPV)指标,涉及产品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节汇的项目,要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ENPV),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

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

第十一部分

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一、建设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二、法律政策风险及防控措施

三、市场风险及防控措施

四、筹资风险及防控措施

五、其他相关风险及防控措施

第十二部分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二、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厂址选择报告书

4、资源勘探报告

5、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需要的市场预测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引进外资的名类协议文件

11、其他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他

三、附图

1、 厂址地形或位置图(设有等高线)

2、 总平面布置方案图(设有标高)

3、 工艺流程图

财税市场分析及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企业;营改增;会计处理;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 1009-6043(2017)03-0081-03

一、前言

营改增是指的是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税制改革措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营业税改增值说使得税收标准更加透明,有利于我国税收更加合法化、合理化。营业税改增值税是充分考虑我国税收国情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是我国规范国家税收行为,从根本上杜绝税收无序化、税收繁琐化、税收不透明化的重要税收改革举措。从一定范围上来说,营改增之后,使得我国的税收更加透明,税收主体的纳税范围与纳税方式更加人性化。换言之,只有充分认识到税收改革对于我国当前的税制改革的积极意义,明确税收改革的总体方向,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推进我国的税收改革制度。同时,不得不指出,营改增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的会计处理的变化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性条件,这是营改增对于我国会计处理提出的新的要求。在营改增的背景之下,我国企业的会计管理,之前的会计处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应对营改增对于我国会计提出的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营改增对于我国企业会计处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我国营改增对于企业会计处理提出的新要求。

二、营改增的内涵分析

(一)对于企业外部竞争环境来说

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实践是对于企业外部来说,使得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有序化,更加能够实现企业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的良性竞争,这是因为:其一、营改增使得市场竞争主体更加能够明确其交易环节。营改增之前,市场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往往不能清晰地、明白地知晓各个市场交易中的环节,往往导致产品有了安全责任就找不到责任主体。交易环节的不透明,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利于保障消费者的真正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其二、营改增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市场沟通与市场协调。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营改增使得企业的产品与产品之间以及企业的成品与半成品之间具有了一定的透明度,这是因为营业税改增值税使得企业能够具体看到产品的增值点以及增值点实现了多少,这些都是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具体结果。其三、营改增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竞争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更强。营改增必然伴随的是交易环节的日益明朗化、透明化,而这些交易环节的明朗化与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市场经营主体能够正确对待营改增带来的变化,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法律意识。

(二)对于企业内部来讲

营改增使得企业内部的一系列的管理、经营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企业为了应对营改增所带来的必须手段。营改增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市场交易环节更加清晰,能够让消费者更加自主地、透明地掌握产品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这是营改增带来的最大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营改增对企业会计带来的挑战与要求更大。这是因为,营改增要求企业会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营改增使得会计的专业化水平更好。也就是说,在营改增的背景之下,企业会计必须更加能够透彻清楚各个方面的产品经营状况,只有企业会计能够真正认识企业产品的各个阶段的经营状况,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会计对于产品的经营环节的了解与认识,明确对企业增值税的纳税情况与纳税标准。其次,营改增使得企业会计必须更加能够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会计对于会计软件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企业会计能够真正地在大数据背景下熟知会计软件的运用过程,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企业会计提高其专业素质。最后,企业会计要改革传统的会计报表的形式与内容。营改增的提出,使得企业会计必须正确面对其会计报表的制作形式与制作内容,会计报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企业的企业财务预算与企业财务决策提供参考的重要依据,只有企业会计能够真正认识到会计报表的形式内容与实质内容的关系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营改增对于会计的实际要求,为企业的财务预算与财务决策提供参考。

三、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第一、促进了产品的流动,减少了产品流动的不透明性。也就是说,在营改增之前,基于交易环节的不透明的现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征税的方式并不透明公开,至于企业的产品经历了几个交易环节,每一个交易环节有多少利润的产生与利润的输入都是不能精确了解的,营改增之后使得企业的交易更加透明,交易环节更加明晰,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更加能够得到保证。第二、营改增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换言之,营改增使得企业的交易环节与交易基础都能够实现一定程度地公开透明,真实基于这种公开透明的基础上使得国家与政府更加清晰企业的运营状况,能够针对企业的经营特点对企业进行政策的调整与干预。客观来说,市场经济下,虽然以市场自身的规律作为市场运作的基础,但往往来说,有力的国家干预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够使得企业避免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端,实现企业的良好运营。第三、营改增使偷税、漏税现象加以避免。对于企业来说,最大化地获得利润永远是企业的最终追求,在实际的企业运作过程中,导致企业常常对其应纳之税进行偷税、漏税,以期获得良好的经营,营改增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企业偷税、漏税的现象避免,因为营改增是建立在企业经营环节的基础上,只有产品在相应的经营环节上有所市场增值才能使得企业的纳税成为可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偷税、漏税的情况。

四、营改增后企业会计处理的变化

(一)一般纳税人的会计处理变化

营改增对于一般纳税人的会计处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使一般纳税人更加知悉产品的运营过程以及增值环节。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一般纳税人必须是建立在盈利法人的基础上的,只有具有一定程度的盈利能力的一般纳税人才能够更加关心产品的交易环节与增值情况。第二、使一般纳税人更加注重会计的专业化水平以及专业化能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般纳税人对于企业会计的会计能力是相当重视的,营改增使得一般纳税人更加注重自己的会计的水平与能力,如果一般纳税人对于会计的水平与能力不加关注,往往使得企业不能正确面对营改增所带来的变化与挑战。

(二)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处理变化

营改增对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处理变化,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促使小规模纳税人更加认真对待其产品的增值额变化情况。一般来说,基于小规模纳税人的资金较少、产品链较短的现实情况,往往来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小规模纳税人不注重其产品链的具体延长与延伸。第二、使小模纳税人的会计工作人员注重缩短产品的利益链。也就是说,随着营改增的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交易环节会缩短,因为增值税只在产品在交易环节增值的情况下征收,这就使得会计工作人员注重缩短产品交易环节,减少企业的税负。

(三)过渡性财政扶持资金的会计处理

一般来说,国家都会对一些企业的经营进行一些财政性支持,这种支持主要表现为财政性资金给予支持。国家对于企业的财政扶持资金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免税的特征。换言之,过渡性财政扶持资金在很多情况下属于国家免税的范畴(但具体哪些财政扶持资金需要征税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尤其是对于国家不免税的财政性资金,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必须把其作为重点的审查对象。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区分过渡性财政扶持资金的过程中,要明确国家对哪些过渡性财政资金是实施税收政策的,对哪些扶持性财政资金是不实施征税政策的。尤其是在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之下,更要区分清楚财政性扶持资金的增值税计算方式。

(四)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的会计处理

在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增值税的计算以及企业税务的运作时,常常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对增值税期末未留抵税额的情况,尤其是在营改增之下,更应该明确这类问题的处理方式,我们认为,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必须注重以下几点:其一、所留抵税额以企业的相应纳税阶段的总体的经营状况为限。换言之,在企业进行增值税纳税时,留一定的抵税额是一种常规的做法,但是在应该增之下,企业会计应该注重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波动情况。在市场价值不断波动,出现上下起伏的状态下,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就必须为企业的经营留下应对产品增值或者减值的成本,这就需要以企业相应纳税阶段的总体的经营状况作为参照。其二、所留抵税额应该以产品往期的增值情况为主要参照标准。基于市场的瞬息万变,在很多情况下,产品增值多少以及在何种阶段增值都是不一定的,但总是有一个大体的规律可以参照,这个规律就是市场规律。所以,在营改增的背景下,企业会计对于所留抵税额一方面要以相应纳税阶段的企业总体的经营状况为限,另一方面,要注重往期的产品的增值、减值情况,只有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处理与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选择。

五、营改增后企业会计处理变化的应对策略

(一)对于不同的行业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

毋庸置疑,营改增后对于不同行业显然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这是因为不同产品在市场流通环节上所处的位置以及需要经历的增值环节是不一样的。可以这样说,有的产品所经历的市场交易环节往往会比其他产品所经历的市场交易环节要多,其产品的增值环节也就越多。这就使得有的产品的增值税纳税额显然会过多地多于其他产品,这就造成税收的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实际上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政策倾斜,只有在具有适当行业政策倾斜的背景下,才有助于营改增后保持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再生产与创新能力。

(二)尽快完善各个行业营改增试点推进工作

任何税制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营改增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这就需要在前期的各个行业的营改增的试点工作上做出一定的实验性的推进工作。大体上要求,在试点行业进行营改增的先期实验。这些先期的试点推进工作一方面要求国家选好相应的行业,也就是说,国家要尽可能地对于受到营改增影响较大的行业进行试点推进,因为往往来说,营改增对于交易环节较多或者交易增值点模糊的行业影响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造成对这类行业的利润影响。另一方面,在营改增的试点推进工作中,必须注重总结营改增的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在深刻总结营改增过程中的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更好地推进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同时,各个行业的营改增试点推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营改增在各个企业的顺利推进做好前期的试探性工作积累,这是营改增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必须进行的一个步骤。在各个行业营改增试点的推进工作中,无论政府行政人员、税务工作人员、企业的会计管理部门都必须真正树立起营改增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地把营改增的试点工作做好,只有充分重视营改增的试点工作,才能为今后营改增在各个行业的顺利推行积累好经验。

(三)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准则制度

前已述及,营改增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会计的工作负担与工作程序,打破了以往的会计工作局面。必须认为,随着营改增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对其相应的会计核算准则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只有完善相应的会计核算准则制度的情况下,才能使得营改增在更加规范化的企业会计核算中得到或者收到其应有的效果。一方面,需要做好试点期间的经验总结与教训总结工作,也就是说,需要在这些工作历程中,找出会计核算准则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为完善其会计核算准则制度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与市场产品的交易环节增值工作,只有在明晰产品的交易环节以及在各个交易环节的增值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到营改增下企业会计核算准则制度的不断完善。不得不指出,完善企业的会计核算准则制度必须建立在原有的企业会计核算准则制度基础之上,只有明确原有的会计核算准则制度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完善当下的会计核算准则制度。

(四)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营改增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税制改革过程,复杂的税制改革必然会对会计的专业化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各个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市场背景之下,更加需要把营改增下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尤其是放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家税制的营改增在很大程度上应该纳入到企业会计信息化中来。这是对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营改增对于企业会计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营改增税制应对方案,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不断寻找营改增下企业税制改革对于企业会计工作处理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明确其要求与挑战的情况下,才能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六、结语

营改增的税制改革背景之下,必须明确营改增的具体特点以及对于企业提出的具体要求,此外,还必须要在传统上企业的会计工作处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换言之,只有明确营改增的具体特点,以及营改增对于企业会计提出的具体要求,才能使得企业会计处理工作在营改增的背景下顺利完成过渡。

[参 考 文 献]

[1]李妹柔.“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会计处理的变化及对财务报表、财务指标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5(24):37-39

财税市场分析及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产税;土地财政;地方政府一、研究背景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称为“国五条”),强调坚持执行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调控政策,坚决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继2011年之后再次提出要求各地公布年度房价控制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性质、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来源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和房产税数量和结构变化导致在地方财政收入地位的差别。全国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已从十年前的微不足道发展到现如今的举足轻重,而房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一直相对稳定。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对房产税代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稳定收入来源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房产税改革的稳步推进,建立以税代租的地方财政收入新格局,为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改革献计献策。

二、房产税试点地区的租税替代程度

(一)试点地区房产税改革的实施情况

2011年1月,上海、重庆两市出台了房产税的相关政策,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对沪渝两市试点方案对比如下,发现存在较大差异。

表1沪渝两市新增房产税实施细则表上海重庆征税对象1、新购房:a、本市居民购买的第二套及以上住房超出优惠面积的部分;b、非本市居民购买的住房。1、存量房: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免税面积180㎡)。

2、新购房:a、个人新购的高档住房(免税面积100㎡);b、在本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的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计税依据计税基础:交易价格的70%;税率:0.4%~0.6%。计税基础:房产交易价;税率:0.5%~1.2%。(二)试点地区房产税改革的实施效果

由上分析,推行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沪渝两市税率与目标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上海着重抑制新进入市场的投机性购房,而重庆则重在抑制房地产市场的高端需求。然而两者均不能被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房产税,变成抑制房价过快上升的武器,而非基础税收与激励制度,无法对地方财政做出多大贡献。由于房产税对地方财政贡献度低,土地收入重要性不可撼动,附着在房地产市场层层叠叠的税费也无法得到清理,最终房产税价值也就受到了严重质疑。

三、房产税改革对地方财税体系的优化功能

(一)对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推进

由于房产税并未处于国家税收主导地位,其征收必然存在诸多问题,并因此引发争论。但相比土地财政,房产税可以把政府纳入到税收这一合理、合法的轨道上来,是摆脱土地财政、建立税收政府、调节财产分配收入的有力武器。房产税的稳步推行,定能增强我国地方财政的自主性,推进地方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促进地方执政公平。

(二)对我国地方税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在当前的地方税体系中,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潜力却不可限量,所以推进我国房地产领域税收制度的改革,应当与增值税改革同步进行。有计划地合并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等不动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实现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的改革,同时加快推进新房产税和物业税的立法,并将其培养成为我国地方税的主导税种,使我国的地方税收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三)对我国财税配套体制改革的意义

从房产税应当覆盖部分消费住房和保有环节持续征收的特点来看,这个税就具有了国际上可比较的不动产税、房地产税或美国人所称的财产税的特征,成为我国今后提高“直接税”比重的首要改革任务。房产税对于我国财税配套体制改革的意义是它可以成为地方税体系中的一个起支柱作用的主力财源,使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府职能与地方政府的内在动机更加契合。

四、土地财政转型下房产税上位的阻力化解

(一)置换土地财政的条件准备

开征房产税的最大障碍,在于如何稳步替代现有的土地财政与税收体制。相对来说,一些征税技术上的问题,如存量房信息的获取、市场房价的评估等,都是不难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占据地方财政收入半壁江山的土地财政何去何从。虽然从短期看,维系地方财政的土地收入会因房地产税而减少,但从长期看,房地产税的普遍征收将使地方政府拥有不随房市周期大幅涨落的稳定收入。

(二)土地价格的控制

长期以来,土地作为最主要的融资抵押品,已然成为城市化成本的重要支付来源。抬高土地价格的正是土地收储制度等行政手段,直接作用于各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造成短期土地价格与房地产价格在行政调控下同时下跌又继之以反弹。现实表明,以行政手段抑制地价用处不大。只有试图运用城市的内生力量,替代对于土地主导的城市化路径的依赖,才可能真正平抑畸高的地价。

(三)形成合理的预期

当下,随着地产调控的持续,土地财政面临窘境,房产税能否为地方政府带来更多的收入,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房产税改革对于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的利益毋庸置疑,是大势所趋,其扩大地方收入、调控长期楼市、调节收入分配的三大预期目标有待更好地理解与实现。土地财政这种不可持续的模式必将走到尽头,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房产税落地的声音不会太远。(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康.房产税与土地出让金不冲突,房产税可以减少房市泡沫[J].决策探索,2011(02)

[2]张征.破解土地财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J].中国经贸导刊,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