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文化知识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精选

地方文化知识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历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地方历史文化的主要属性

地方历史文化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特色极其明显,它是其所在地区、区域历史的积淀,是构成所在地区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重要内在因素,也是该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其内涵上来说,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表现形式造就了绚丽、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这些多样的地方历史文化,不管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它所具有的多重属性,在不同层面上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促进或制约作用,它不仅是所在区域人们精神领域的根和魂,也是促进地方发展、维护地方稳定的重要因素。历史文化是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这就决定了它从来都不是消极被动的,它总是在不同层面上,借助多样化属性发挥自己的影响。地方历史文化亦然,总体上来说,地方历史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属性。1.传承性。历史的车轮从不会停歇,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优秀的文化总是在继承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发展,使之不仅能得到继承,还能继续得到发展和丰富,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言传身教,在于总体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2.地域性。地方历史文化是在一定区域中世代流传和发展的,是地方人文精神构建的内核,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大都反映当地普适性的文化价值观内容,具有较强的“接地气性”和情感性,是地方文明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地方文明发展的标杆。3.教育性。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地方历史文化因此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一,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统一的,这些经过历史沉淀流传下来的人和事,及其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和品质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

二、地方历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标志。”地方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秉持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蕴含了丰富的正元素,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可行而且必要。1.地方历史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和思想共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曾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文化元素。以笔者所在的扬州市为例,扬州自古富甲天下,有“扬一益二”之称,繁荣的经济,良好的环境,使扬州成为四方交汇之城,各国、各地区的人们相会在扬州,共同促进了扬州文化的发展,也创造了璀璨的文明,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相契合;扬州地区历来重视教育,学院较多,历史上有名的“泰州学派”就属于扬州地区,这些学派提倡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倡导公平公正公开,注重法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扬州为官之时,廉洁勤政,秉持公心,为民请命而不惜得罪权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相契合;扬州地方文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从南宋的李庭芝、姜才,到明朝的史可法,到清末的熊成基,再到革命战争时期的江上青、朱自清,无一不是拥有高尚情怀和爱国精神的大义者,扬州作为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手工业和商业相当繁荣,凭着敬业、诚信精神,扬州玉器、漆器和“三把刀”如今依然全国驰名,淮扬菜依然熠熠生辉,靠着友善关爱,扬州对外来经商学习的人,充满了关怀,他们也反哺扬州,积极回报扬州,共同创造了扬州的辉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相契合。2.地方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一致。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源长,地方历史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其中既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家国情怀,也有惩恶扬善、敬业诚信、孝廉感恩的社会道义,这些精神既覆盖国家、社会,也涉及个人道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教育,也应高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秉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励学生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从本质上来说,地方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相一致的,将二者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的价值导向、历史认知、爱国主义、民族凝聚、优秀人格、艰苦奋斗等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良好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和地方历史文化继承、发展和传播的双赢局面。

三、新时代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所在地区所蕴含的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高校理应将地方历史文化引入课堂,新时代高校更应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的教育价值。1.有利于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高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注重知识教育,还要注重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在担负这一责任、实现这一目标上,义不容辞。新时代高校都在积极寻求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将地方历史文化深层次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无疑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最佳途径。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的本土特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可以很好地认识随着时展带来的大学生内心世界和思想动态的变化,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并对此进行积极地引导,同时这也是对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在国家、民族、社会等大义上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2.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地方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和精神内涵,这与当前高校倡导的素质教育目标相契合。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学生从中吸收多方面养料,在思想进步的同时,培养诚实守信、谦逊待人、乐观向上的品质;在知识扩展的同时,陶冶情操,实现人格完善,实现道德情操、文化知识、审美情趣等素养的全面提升。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地方历史文化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扩散大学生的思维,发挥大学生个性品质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都有很大的帮助。3.有利于大学生认同地方历史文化,促进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播。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地域的环境和氛围,与此相对应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必然会烙上地方文化的印记。地方历史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清晰地认知所在地域的历史脉络和历史传承,能够溯源所在地域的精神渊源,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大有裨益,对促进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播也有着积极地作用。以笔者所在学校——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在扬州建城2500年之际,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寻访扬州城市历史发展轨迹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深深地震撼了广大学子,激发了他们对扬州地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及对扬州的亲切感,加快了他们融入扬州城市的步伐,自然也促进了他们宣传扬州地方历史文化的热情。地方历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教化育人的正元素,充分发掘其教育价值,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活教材的作用,构建接地气的地方历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然可以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饶品良.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合与利用[J].吉昌学院学报,2016

[2]赵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7

[3]季卫兵,刘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浸润式”教学及其呈现[J].中国高等教育,2017

[4]王朝昕.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

[5]张伟.论中国传统文化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山东大学,2010

[6]汪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南昌大学,2012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2篇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一)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超级秘书网

(二)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居建筑装饰自然和谐文化价值

当我们漫步在浙江各大乡镇,看着一幢幢略带欧式风格的民居时,深深地感受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高兴之余,却感到一丝不足与担心。不足的是走在这样的乡镇不会使人感觉是在浙江的农村,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已不存在。担心的是当肯德基等洋文化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农村的民居、农民的思想也正在被外国文化所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淡泊。农村因民居的现代化而毁灭文脉,毁灭地域特色。崇尚历史、自然的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我们民居中传统符号的文化价值。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网密布,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几千年来一直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江南人凭借着灵山佳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了世代生活,营造出农耕、渔猎、商埠并存的村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是多少人所梦中向往的。浙江民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居,也称民宅、住宅、家屋,是各类建筑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品类也是最多的。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江南水乡古镇,像一本无言的古书,记录着历史与人们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韵味,吸引着成千上万生活在城市中渴望回归自然的人们到此观光游览,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回味古镇的沧桑。

在浙江众多的古村民居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起眼的小屋,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在风雨中见证着人类的发展。小屋的小窗、门槛,院落的水井、石磨等建筑符号,极具传统文化价值。民居由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构成素静的色调。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给人以明快的感觉,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浙江民居的装饰艺术,无论是木雕、砖雕、石雕,还是壁画、彩画,都各具特色,匠心独运,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其中以木雕工艺最为突出。我国四大著名木雕中的东阳木雕和黄杨木雕都在浙江。东阳木雕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梁架、檩条到斗拱、驼峰等大木构件,从门窗、栏杆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装修,随处可见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的精美华丽的雕刻。雕刻的内容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山水、植物及几何图案等。

以东阳卢宅为例,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细部装饰中,都体现了木雕之乡的浓郁特色。在隔扇的裙板和绦环板上,有各种戏剧题材的雕刻,如“八仙过海”“姜子牙遇文王”等,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内容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令人叫绝。牛腿上的多层雕刻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恍若神品。东阳木雕据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元年间的立体圆雕木俑,现存实物最早的是北宋初的一尊童子像和一尊残损的佛像。有记载称,清代中期仅浙江东阳和嵊县就有400多名木雕艺人去北京紫禁城从事雕刻。卢宅各种雕刻艺术品见证了东阳木雕的兴衰与变迁。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严谨生动,线条粗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发展,刀具就达300余种,木雕的彩绘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二者充分结合,使卢宅的木雕开始呈现出华丽、精致,更富艺术感染力。在宁海、宁波、诸暨、嵊州、兰溪、龙游、武义、衢州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珍品。

砖雕、石雕以浙东一带、浙北杭嘉湖、宁波、诸暨、龙游等地民居比较突出,雕刻细腻,造型生动,艺术价值较高。龙游石佛乡三门源村叶氏住宅的砖雕门楼,以戏剧故事为题材,有“过江杀相”“白猿教刀”“渭水访贤”“三气周瑜”“刘备招亲”“义释黄忠”“雪里访普”等,内容非常丰富,雕刻技法娴熟,是金、衢地区清代晚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代表作。

除了建筑本身的装饰外,室内装修也是构成建筑空间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工匠们都把建筑装修与建筑整体的处理结合起来。栅棂搭接轻巧爽朗、柱枋构造素洁简练,体现了民居内敛、宁静、明快的生活氛围。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室内装修多采用灵活、通透的结构构件,装饰也多表现在出挑、窗户、檐部等经常使用、或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以起到点睛的效果。木雕在民居建筑装饰上大量使用,丰富了建筑面貌的地方特色。此外,广泛采用楼房悬挑结构,使用桐油、清漆防腐,突出了浙江农居的地方特色。

江南民居体现出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浙江民居建筑装饰造型的传统符号为: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

浙江民居的白墙、灰瓦,以其简洁的外观和朴素的色调,将中国装饰元素、传统建筑风格观念与人文思想相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境,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中国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的选择,基本上是由两种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出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气质,将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儒教的礼制,粉墙黛瓦是中国传统民居的色彩选择,白黛两色的单一和协调,恰到好处地抒写了江南淡静的诗情画意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率真自然。浙江民居的境界反映了中国人那种淡泊、宁静、悠闲的人生态度,素面朝天,以其怡然淡定的建筑风格,引导人们以回归自然为本,以自我修养为悟,与自然进行着多层次的对话。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看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民居的选址、布局,住宅的设计和营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与物的同构,从物质的层面到精神的层面把“外适内合”当成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最高境界。

浙江农村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极富特色的历史遗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在传统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代,给广大设计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而不仅仅是从“构图”出发,要强调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提倡“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才会在面临社会的巨变和时代要求时不致困惑,才会在延续、创造、扬弃、发展中华民族新时期的农村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参考文献:

[1]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

[2]张树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色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3]朱淳.室内设计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9.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4篇

各地方的产业已经形成群聚和集群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粗放的工业生产只能沦落为代工厂,赚取微薄的加工费;零乱的产业布局将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将使地域内整体经济限于困顿。现代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同行是冤家”是传统定势,相同的行业在一个地域范围内进行扎堆,由此形成一个地方的经济特色产业,比如牙刷生产厂家扎堆在江苏的一个小镇——杭集镇,这个小镇生产了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牙刷;打火机生产企业集中在浙江的温州,这里生产了世界百分之八十的打火机。这种同行业企业扎堆的现象称为产业群聚。同行业的群聚大大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形成规模优势,构成当地经济支柱,解决了当地大部分人口的就业,是主要的税收来源。一家大型企业的入住会带动许多该产业上下游企业围绕该龙头企业进行配套,形成以一家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集群,比如现代汽车入住北京的顺义区,带动了当地汽车相关配件的生产。无论是产业群聚还是产业集群都构成地方经济的支柱,为各地政府所推崇,各地政府纷纷调整产业结构,规划自己地区的产业群聚和产业集群。北京市各区县的经济规划中也逐步形成了各自产业群聚和产业集群。

但是产业群聚或是产业集群存在另一个风险,就是把鸡蛋都装进了一个篮子,这就要求地方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当地的产业群聚或产业集群,并使之进入良性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良性和可持续性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运营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非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莫属,因此我国2008年推出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9年又要地方推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地方产业群聚或产业集群分布图(举例)

如何制定地域性产业群聚/集群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规划的重点

地方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应当根据当地产业群聚和产业集群整体发展规划进行重点设计。

当工业产业已经在各地方形成了群聚和集群,当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间的竞争工具,已经成为各地方的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在知识产权高度受重视的今天,政府考虑的不应再是对知识产权单纯地进行法律保护,不再是简单地用金钱奖励的形式刺激企业粗放、零散地进行创新,对知识产权战略必须要有全新的思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2008年颁布,2009年将着重推行地方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而地方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重点将是对当地产业群聚和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规划的要点

产业群聚和集群在知识产权方面都有非常典型的特征,对其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必须以该特征为要点进行。

产业群聚基本由相同产业的企业构成,那么其在创新方面就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创新的技术很容易成为共性技术,意味着一个创新可以使用于产业群聚的所有企业,这将大大降低整体创新的成本;意味着由政府出面整合单个企业零散的创新行为,将产业群聚中的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完成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划成为可能。产业集群和产业群聚有些不同,集群主要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政府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可以从龙头企业入手,工作相当群聚要容易开展一些。无论是产业群聚还是产业集群,其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一般都由以下几大要点构成(本规划未涉及商标/品牌):

1、建立当地产业群聚的专利信息数据库;

2、利用庞大的专利数据库进行定向检索,再进行专利分析;

3、制作专利地图,规划产业群聚的技术开发方向,指导群聚企业进行创新,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出有价值的前沿而且适用群聚产业的新技术;

4、规划最优的开发模式。

利用群聚中各企业的比较优势,对群聚企业内部进行合理分工,使得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长项在各自优势领域进行创新,再将技术进行优化组合,集成为专利池或上升为产业标准。

5、设计最大效益的使用规则。

充分发挥创新技术的边际效益,制定群聚中企业共性技术和其他技术的许可使用规则,使得单个企业单个创新在群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将单个创新技术放到整个产业群聚中,使效益最大化;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5篇

文化传播学告诉我们,传播者的文化层次(如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和整体传播力量(如传播能力、人群数量)决定着文化传播的效果。综合分析高校学生状况,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数量与专业优势

高校学生数量多、专业多、文化水平高、学历学位层次高。市内高校十余所,市内在校大学生达二十万人左右,在市区常住人口中,每六个人里就有一名在校大学生,这在国内地级城市中是十分罕见的。在这些学生当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占有很大比重,他们在校期间大多已经开始科研工作。高校科研条件优越,各校图书资料丰富,研究资金充裕,师资力量雄厚,能够为大学生从事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各项保障条件。

(二)生源优势

高校的生源广泛,根据生源地可将学生分为三类:一是籍学生,在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中,本地学生占比都在50%以上;二是非籍国内学生,在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省属院校和华北电力大学等部属院校中,外地学生占大多数;三是外国留学生,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均已开展国际教育工作,两校的留学生在校总数每年达500人左右。学生内联市内各县市区,外通全国各地与海外,这一群体将把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介绍到兄弟省份和世界各地,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时空优势

高校坐落在市内,大学生每天都置身于地方文化氛围之中,地方文化资源近在身边,大慈阁、古莲池、直隶总督署、淮军公署等文化设施就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周末课余乘公交车即可到达;清西陵、满城汉墓等文物古迹虽然散落于各县,但是车程一般不过一个小时,利用节假日考察参观十分方便。加之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更有利于他们对地方文化进行考察。

二、加强对学生的文化传播,提高其文化素养学生在地方文化传播中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

首先,要将其作为受传者进行分类传播,提高其作为传播者的地方文化素养。

(一)籍大学生

培养家乡情结,建立知识体系他们肩负着传承家乡文化的历史重任,但他们一般还未接受过系统培训,对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地方文化知识体系尚不健全。对这类学生,重点要完善其文化知识结构,突出文化的核心部分和重点部分,通过集中学习,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的历史沿革、的教育历史、享誉中国文坛的作家群、竞技体育方面的丰硕成果、的新能源产业、的红色文化等等。各校可以开设地域文化通识课程,为这类学生系统讲解地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非籍大学生

培养兴趣,寻求认同这类学生又可分为两类,即非籍的国内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非籍的国内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留有各地的文化印记,他们来到求学,有几年时间会被文化浸染,将来会把文化传到自己的家乡和未来的就业地。面向他们的文化传播,重点要突出特色文化即地方文化的差异性部分,特有的民俗风情(如踩高跷)、饮食习惯(如驴肉火烧)、健身方式(如保龄球)、文物古迹(如清西陵)、地方戏曲(如老调)等都比较容易被接受并为其留下深刻印象。外国留学生入学前对文化知之甚少,留学期间有机会接触到文化,毕业后将把文化传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外国留学生对灿烂的中华文明抱有极大的兴趣,对这些学生,在文化教学方面,应注意两点:一是把握好分寸,尽量回避文化中非兼容性部分,即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可能发生矛盾冲突的内容;二是处理好大中国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留学生进行文化传播,一方面要注意结合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介绍相关的地方文化,如体现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和谐、侠义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文化中有特色且趣味性强的内容,如地方风俗(如北岳庙庙会)、地方特产(如槐茂酱菜)、文物古建(如直隶总督署),等等。对汉语水平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扩大文化教学内容,融入一些方言和艺术元素,学说方言笑话、观赏学唱民间戏曲或音乐、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文化

(一)发挥数量优势,广泛宣传文化,扩大地方文化

传播范围。充分发挥高校学生数量多这一优势,动员他们向亲友、市民传播文化首先是向亲友传播。把宣传文化作为假期实践的一项主要内容,可以以“我和亲友谈”为题,让学生在节假日返乡期间向亲朋好友宣传,并将宣传成果以文字或影像形式记录下来,组织展评活动。对外地和外国留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将文化与家乡文化加以对比,分析异同,深化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其次是向市民传播。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走上社会,走进居民社区,开展文化义务宣传活动。把有关文化信息制作成图片、影像资料,根据宣传对象或宣传时间设定多个专题,进行巡回展览,提供现场咨询,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组织大学生走访市内中小学幼儿园,在摸清地方文化常识普及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宣传重点,定期为他们提供地方文化知识讲座。

(二)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地方文化创意产品,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