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文化常识

地方文化常识范文精选

地方文化常识

地方文化常识范文第1篇

1.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在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当中,不管是市场还是政府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其都沾有混合经济的色彩。世界很多国家都是以市场经济作为主导,当市场经济失效之后,政府部门会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节,促使其回归正常发展。政府部门在市场干预时,其干预的程度与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关。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完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波动,例如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对此,政府会通过政治、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保证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

2.景气周期对房地产影响分析。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周期循环,上到国家经济,下到私营企业,都有很多循环。由于房地产的投资数额很大,循环周期也很长,所以其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对此,房地产企业应当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对市场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才能有效的避免风险,提高收益。当消费市场发生转变的时候,房地产企业应当抓住机会,才能在市场经济下赢得先机。

二、前期策划阶段房地产消费者行为模式

1.消费行为描述分析。房地产消费者购买行为描述可以将其简单的描述为5W和1H,其中5W分别表示为:谁来买房子,什么地方买房地产,为什么买房地产,买什么样的房地产以及什么时候买房地产。1H表示为:通过何种方式购买房地产。

2.对消费行为过程的分析。在市场经济当中,消费者在决定购买时所进行的不只是单独的行为,而是一连串具有关联的行为。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房地产时,往往会首先进行认知、评价、评价、决策,然后才能确定购买。在认知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产生的后续购买行为都是以购买动机为基础的。因此想办法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前期策划的时候,要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如何充分的引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激发其购买动机。

三、房地产市场分析以及相应预测

1.房地产预测的含义和内容。推测和预见可能发生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应对方针,是房地产预测的真正含义和实际作用。房地产市场预测包括了市场的需求预测、购买力预测、市场供给预测、价格变动预测、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社会效益预测以及经济预测。针对房地产前期策划和市场调查,应对市场的承载量和政府提供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此作为房地产企业决策的依据。

2.房地产预测方法。市场预测的方法主要对相应的数据资料进行掌握和了解,分析和研究拟定的预测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进行市场预测,在不同的领域当中,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预测方式。而同一种预测方法,有时也可以对不同的领域进行预测。在对房地产市场中的具体情况进行预测时,会涉及到很多的问题,其内容也十分的复杂。要给予这些细节充分的重视,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3.影响房地产市场预测的因素。当前,我国大多是的房地产企业对于市场预测的认识程度不够,仅仅只进行了表面数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没有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划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很多,常常以房地产的需求量作为标准,并通过这种标准对房地产的销售面积和居住水平进行预测。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对此有所研究,但是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影响房地产的关键因素却十分不足,甚至选取的关键因素出现偏差。由于我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对于能够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国外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程度相对比较成熟,其消费者的阶梯形较为明显。因此,对国外房地产市场预测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租金方面的问题。而在我国却有所不同,由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成熟度较低,国人的消费观念由于国外不同,因此,在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预测时,不能以租金作为主要因素来进行。

四、结束语

地方文化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一、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概况

山西文化旅游市场在全国属于温热型旅游市场,以五台山、乔家大院、晋祠等为核心,成为中部省区中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前几年山西以晋商文化和大院文化为市场切入点,使得山西国内旅游市场增长迅猛。2003年1~7月份,山西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160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25%,国内旅游收入42.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71%。仅从增长速度来说,超过了河南。

山西的旅游产品整体形象定位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山西省地上文物占全国的60%。山西对外推出旅游产品的三大品牌,一是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二是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三是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尤其运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在山西省更是占有绝对优势。

从目前的态势和有关部门统计资料看,山西旅游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且入境的游客(尤其是国内游客)有由核心旅游景区(点)向新旅游景区(点)扩散的趋势,这给运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一)运城市海外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目前,运城市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旅游业务联系,来运城的国际游客已经达到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东南亚、港澳台是最大的客源市场。这一点与西安和洛阳的旅游市场相同。2000年,运城接待国际游客1.6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达500万美元。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2008年运城旅游的匡际游客最少将达到5万人次,旅游创汇将达到1000万美元,年均递增10%。

(二)运城市国内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运城市国内旅游占文化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今后仍是运城旅游发展的重点。2000年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0万人。国内旅游收入达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08年,接待国內游客将突破1000万人次,回笼人民币15亿元,年均递增15%和18%。

二、运城市文化旅游客源市场构成

运城市客源以区域市场为主,游客分布集中,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占到游客总量的绝大多数,三省以外的游客很少。在这三省内部,游客也集中在几个大中城市,西安、太原、洛阳、临汾及三门峡是运城最主要的客源地。

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占运城市客源市场的86%,其中山西本省游客和陕西游客分别占37%和30%,两者共同构成了运城市的一级客源市场。河南省游客占19%,是运城的二级客源市场,其他省区的游客只占游客总量的14%,是运城的边缘市场。具体而言,运城客源集中在西安、太原、临汾、三门峡、洛阳及本市等六个市,郑州游客也有一定的规模。在这几个城市中,西安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型城市,经济实力强,旅游发达,离运城较近,对运城市的旅游发展影响最大,其游客规模在运城主要客源市场中占据首位,是运城最重要的游客来源。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城市,经济辐射力强,和运城的联系密切,客源比重较大,占22%,随着运城到太原高速公路的贯通使用,以及侯马到太原电气化复线铁路的即将建成,太原到运城的游客规模有望大增。河南省的洛阳和三门峡两市由于区位和运城接近,经济实力较强,到运城旅游的人数较多。洛阳是著名旅游城市,运城如能从洛阳客源中成功分流,将会大大扩大本市旅游规模。临汾和运城距离较近,且两者在旅游资源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到运城旅游的人数较多,也是运城主要客源市场之一。

三、运城市游客人口统计特征

(一)游客年龄及家庭结构分析

1、运城市国內游客以男性为主,占游客总数的64.1%,女性占35.9%。游客的年龄结构中,以中青年为主力军,这一群体经济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对文化旅游资源比较感兴趣,应该是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重点争取的对象。

2、运城市游客家庭结构,夫妻子女型家庭出游能力强,其次是三代同堂型,占34%,夫妻二人至及独身生活两类家庭出游能力弱,分别占13%和6%。

(二)运城市游客的文化及职业结构分析

运城市游客中,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占较大比重,大专以上的游客占58%,其中大学以上的游客占25%,高中中专的占32%,初中以下的只占10%,这说明运城市旅游产品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吸引力较大。职业结构中,干部所占比重最大,为35%,干部、工人、个体经营者和商业服务者是运城客源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四个群体的游客占到游客总量的67%。其余职业群体的游客分布比较均衡,教师占7%,军警占6%,农民、科技人员、学生和离退休人员都占5%。据调查,游客中的商业和个体经营者主要来自于运城市及周边的候马、临汾和陕西韩城等地,这些游客来运城主要是业务上的需要,顺便旅游,这表明运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级经济中心,对周边的商务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文化旅游应该是运城旅游重点开发的一个方向。

四、运城游客需求特点分析

(一)各职业群体游客旅游偏好分析

由相关资料分析可得,来运城的游客对历史文化景观表现出一致性的偏好,除农民以外,各职业游客都把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偏好置于首位,特别干部这一项比例最高,达68%。农民对城市景观的喜爱高于其他阶层,在其需求结构中占38%。游客对自然风光的需求稳定,此项仅次于文化景观位居第二,教师和离退休老人更是钟情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别占到其需求总量的30%和35%。游客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也比较喜爱,科技人员和离退休老人对此的喜爱度更高。商务人员、个体经营者和学生对旅游纪念品的关注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出于天性,学生对娱乐游艺活动的需求是最高的。另外,游客对运城的特色饮食有浓厚的兴趣。简言之,从游客在运城的需求状况中,可以看出运城市旅游产品市场的一些特点,即:以历史文化景观为优势,自然风光为补充,民俗风情、餐饮游乐、旅游商品并存但发展尚未成熟的中等欠发达的旅游市场特点。

(二)运城游客文化程度与旅游偏好的关系

运城市以人文景观著称,来运游客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探求不同文化程度游客的旅游偏好特征也显得较为重要。为此,笔者做了运城市游客文化程度与旅游偏好的相关分析。

由相关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各文化群体游客的旅游偏好表现出很明显的规律性。游客对运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喜爱比例最高,在各自的偏好结构中都占到了50%上,尤其足在大专层次游客中,比例更是高达67%。自然风光是仅次于历史文化景观的偏好,但在游客的偏好结构中,此项比例比历史文化景观所占比例小很多,比例最高的也只有26%,其他都在10%多一点,再次证明运城市文化旅游景观优势显著,对游客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其他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应该作为人文景观的补充,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游客对文化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的喜爱度也很高,对风俗风情的开发应是运城文化旅游今后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另外,运城市的特色饮食、旅游商品和娱乐游艺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度还很低,具有悠久历史的运城的特色饮食、旅游商品和娱乐游艺活动虽然很有特色,但都是民间小打小闹,没有大力宣传,市场知名度不高,难登大雅之堂,今后应大力开发这几种文化旅游产品,一来可以完善文化旅游产品市场,二来可以以此提高运城旅游的知名度,扩大运城的旅游规模,增加游客消费支出,提高旅游收入,从而实现更好的旅游效益。

五、运城市游客空间流动特征分析

运城市客源以临近省区为主,游客在空间流向和出游空间意向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游客在运城各景点的出游分布情况

游客在运城各景点的出游率普遍偏低。出游率最高的关帝庙也只有24%,大部分景点的出游率都在5%以下,相当数量的景点出游率仅徘徊在l%-2%之间。即使是名气较大、游览价值较高的永乐宫、鹤雀楼、普救寺的出游率也只有10%左右。相比较而言,西安的一些景点出游率高达80%以上,由此说明运城市的旅游业相对比较落后,游客的出游能力不强。另外一个特点是,游客集中在关帝庙、永乐宫、鹳雀楼、普救寺等几个名气较大的文化旅游景观,对其他景点的出游明显不足。几个自然景现的出游率均低于5%,相对而言,夏县温泉、王官峪与五老峰、历山森林公园及黄河小浪底工程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这几个景点应是自然风光类景点开发中的重点。

(二)游客来运城出游意向空间特点

在游客的出游意向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关帝庙、普救寺、永乐宫和鹳雀楼仍是人们首先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关帝庙和普救寺两地的出游意向最强,游客选择率在20%以上。游客对其余人文景观的出游意向不强,游客对有些文化旅游景观的出游愿望几乎为零。究其原因,一是景点开发的基础较差或景点的可进入性差,再者景点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或不成功,导致景点的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游客的出游活动。

游客对运城市文化旅游景点的出游意向过低,说明游客对运城市文化旅游景点的感知度过低,因而,景点的宣传促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运城市今后要结合自身资源和客源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促销策略,通过成功的促销宣传开拓文化旅游市场,提高游客在运城市的旅游活动能力。超级秘书网

六、游客对运城的满意度及评价

游客在运城旅游时遇到的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交通(路况差,拥挤,买不到车票);花费(门票价高,吃住太贵);时间(假期不够长);食宿问题(有钱没处吃住);安全(出门缺乏全感,担心挨宰受骗等)。游客对这五方面反映强度不同。游客对食宿问题反映较集中,占36%,在旅游“黄金周”,游客在运城的吃住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交通是游客担心的另一大问题,这主要是运城有些地区的景点空间组合关系较差,路况较差,给游客出游带来诸多不便。时间和花费也是游客担心的主要问题,这主要是由旅行时间和游览时间比例不协调(旅游时间比较大)及重点景点票价略高引起的。总之,旅游设施和环境是游客印象最差的两个方面。笔者调研过程中也发现,运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较差,尤其是服务设施急需完善和改进。环境较差也是运城市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景区内部和周围环境。游客认为文化旅游资源、服务质量和旅游购物市场都有待大力改善。运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和类型都很丰富,但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管理粗放,由于不少人文景观缺乏维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然景观开发初级,活动项目单一,服务设施跟不上。景点导游及其它服务项目急需改进,旅游购物市场不发达,旅游商品种类和数量不足,缺乏精品和名牌产品。运城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对游客比较友好,游客对这方面的反映较少。

参考文献:

1、张东明.旅游学概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胡幸福.中华旅游文化[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4、运城市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Z].

5、王水成.运城名胜[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地方文化常识范文第3篇

文化传播学告诉我们,传播者的文化层次(如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和整体传播力量(如传播能力、人群数量)决定着文化传播的效果。综合分析高校学生状况,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数量与专业优势

高校学生数量多、专业多、文化水平高、学历学位层次高。市内高校十余所,市内在校大学生达二十万人左右,在市区常住人口中,每六个人里就有一名在校大学生,这在国内地级城市中是十分罕见的。在这些学生当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占有很大比重,他们在校期间大多已经开始科研工作。高校科研条件优越,各校图书资料丰富,研究资金充裕,师资力量雄厚,能够为大学生从事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各项保障条件。

(二)生源优势

高校的生源广泛,根据生源地可将学生分为三类:一是籍学生,在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中,本地学生占比都在50%以上;二是非籍国内学生,在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省属院校和华北电力大学等部属院校中,外地学生占大多数;三是外国留学生,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均已开展国际教育工作,两校的留学生在校总数每年达500人左右。学生内联市内各县市区,外通全国各地与海外,这一群体将把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介绍到兄弟省份和世界各地,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时空优势

高校坐落在市内,大学生每天都置身于地方文化氛围之中,地方文化资源近在身边,大慈阁、古莲池、直隶总督署、淮军公署等文化设施就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周末课余乘公交车即可到达;清西陵、满城汉墓等文物古迹虽然散落于各县,但是车程一般不过一个小时,利用节假日考察参观十分方便。加之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更有利于他们对地方文化进行考察。

二、加强对学生的文化传播,提高其文化素养学生在地方文化传播中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

首先,要将其作为受传者进行分类传播,提高其作为传播者的地方文化素养。

(一)籍大学生

培养家乡情结,建立知识体系他们肩负着传承家乡文化的历史重任,但他们一般还未接受过系统培训,对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地方文化知识体系尚不健全。对这类学生,重点要完善其文化知识结构,突出文化的核心部分和重点部分,通过集中学习,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的历史沿革、的教育历史、享誉中国文坛的作家群、竞技体育方面的丰硕成果、的新能源产业、的红色文化等等。各校可以开设地域文化通识课程,为这类学生系统讲解地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非籍大学生

培养兴趣,寻求认同这类学生又可分为两类,即非籍的国内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非籍的国内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留有各地的文化印记,他们来到求学,有几年时间会被文化浸染,将来会把文化传到自己的家乡和未来的就业地。面向他们的文化传播,重点要突出特色文化即地方文化的差异性部分,特有的民俗风情(如踩高跷)、饮食习惯(如驴肉火烧)、健身方式(如保龄球)、文物古迹(如清西陵)、地方戏曲(如老调)等都比较容易被接受并为其留下深刻印象。外国留学生入学前对文化知之甚少,留学期间有机会接触到文化,毕业后将把文化传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外国留学生对灿烂的中华文明抱有极大的兴趣,对这些学生,在文化教学方面,应注意两点:一是把握好分寸,尽量回避文化中非兼容性部分,即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可能发生矛盾冲突的内容;二是处理好大中国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留学生进行文化传播,一方面要注意结合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介绍相关的地方文化,如体现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和谐、侠义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文化中有特色且趣味性强的内容,如地方风俗(如北岳庙庙会)、地方特产(如槐茂酱菜)、文物古建(如直隶总督署),等等。对汉语水平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扩大文化教学内容,融入一些方言和艺术元素,学说方言笑话、观赏学唱民间戏曲或音乐、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文化

(一)发挥数量优势,广泛宣传文化,扩大地方文化

传播范围。充分发挥高校学生数量多这一优势,动员他们向亲友、市民传播文化首先是向亲友传播。把宣传文化作为假期实践的一项主要内容,可以以“我和亲友谈”为题,让学生在节假日返乡期间向亲朋好友宣传,并将宣传成果以文字或影像形式记录下来,组织展评活动。对外地和外国留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将文化与家乡文化加以对比,分析异同,深化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其次是向市民传播。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走上社会,走进居民社区,开展文化义务宣传活动。把有关文化信息制作成图片、影像资料,根据宣传对象或宣传时间设定多个专题,进行巡回展览,提供现场咨询,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组织大学生走访市内中小学幼儿园,在摸清地方文化常识普及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宣传重点,定期为他们提供地方文化知识讲座。

(二)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地方文化创意产品,延伸

地方文化常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大部分语用预设与社会文化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不易被目标语文化的人接受,因而在翻译时应格外谨慎。本文探讨了语用预设的特点,并就如何恰当翻译语用预设提出了五个方法:加注、简略化、语境化、转换法和直译。

一、引言

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再创造过程。源语作者与读者拥有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因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预设许多的文化常识,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读者能够自然推理并理解。但这却给来自不同文化的目标语读者造成了不少理解上的困难,文化差异造成了理解上难以跨越的鸿沟。翻译时尤应谨慎处理这些文化负载浓厚的语用预设,好的翻译通过对原作的巧妙再创造,让目标语读者自然轻松地理解其中的“不言而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本文基于语用预设的特点就如何恰当翻译语用预设提出了几点方法,以期有所帮助。

二、语用预设

预设(或称前提)一般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如“John’sbrotheris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hasa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Leech曾列举了包括属格在内13种语义预设语言因素(1981:181-184)。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比较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受语境的影响,是动态的,具体的。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2)语用预设是一个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Fillmore,1971:276)说话人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预设了那些能使此言语行为恰当实施的必要条件。(3)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Jackendoff,1972:230)语用预设还表现在说话人会预设他认为对方也拥有的知识。语用预设的这种“共知性”(mutualknowledge)是交际得以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一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话语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用预设绝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引起的,跟语境密切相关,与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交际双方的关系密不可分。总体而言,语用预设有两个基本特征: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knowledge)。具体而言,还有主观性、单向性和隐蔽性。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翻译要求译者忠实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如何让原作者这些“不言而喻”的预设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就成了一个难点,下文将对此作一番探讨。

三、语用预设的翻译

正如Levinson指出的那样“就算两种语言来自相差非常大的语系,它们的语义预设也大体是相通的”(1983:216),语义预设的翻译大都可直译,如:

Isawyouandyourgirlfriendwalkinginthestreetyesterdayafternoon.

昨天下午我看到你和你的女朋友在逛街。

“yourgirlfriend”和“你的女朋友”都预设了“你有女朋友。”又如:

Youarebeatingyourchildagain.

你又在打你的孩子了。

“Again”和“又”都预设了“这已不是第一次打孩子了”。

比较而言,只有一些语用预设是大部分语言所共有的或涉及人类普遍思维和心理反应的,目标语读者可基于这些共同知识体会原作者的“不言而喻”,因而可直译,但大部分语用预设因为与社会文化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不易被目标语文化的人接受,因而应受到格外的关注。如:

Gorgegothisarmstruckinthedraincover,sothefirebrigadewascalledin.

乔治的手卡在渠盖里了,因而向消防人员求救。

源语读者对此话没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但却让目标语读者有点费解——这跟消防员有何大干系?造成理解困难的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英国消防员不仅处理火警,也处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难事;而中国文化里这更是110的事,而不会首先想到消防员。既然不同文化读者并没有共享原作者对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预设,直接翻译成源语形象当然会给这些读者造成困惑了。因此翻译此类语用预设时用直译往往欠妥,而应做些恰当的加工处理,下面是处理这类语用预设的五个方法。

(1)加注法

当预设的源语文化现象在目标语文化中空缺时,加注是可行的办法之一。如:

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

IwasbornintheYearoftheRooster,Inevereatchicken,theYearofRoosterwillbringmegoodluckofbadluck.(Chinesepeopletraditionallyuse12animals,representing12EarthlyBranches,tosymbolizetheyearoftheRooster.Peopleborninthisyearhavetheroosterastheirlifesymbol.Allotheryearsoftherooster,accordingtoanoldChinesesaying,becomeeither-good-or-bad-luckyearsforthem.)

生肖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众所周知,说话人预设了这点,理所当然认为读者理解没问题。但对英语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文化空缺。因此为弥补这一空缺,可加注说明相应文化背景知识,便于对方理解。

(2)语境化法

对类似事物的表达有时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相去甚远,这种情况除了可用加注法,也可以用语境化法。如:

Hehadbeenfaithfultothefourteen-year-oldvicar’daughter,whomhehadworshipedonhiskneesbuthadneverledtothealter.

他一直忠于十四岁的牧师的女儿,他曾经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终于没有和她结婚。

“Leadsomebodytothealter”是典型的西方婚礼场景,作者预设了这一点,认为读者自然知道这一文化常识,但目标语文化读者却不一定了解此文化常识,直译成中文不太好理解,因此把它意译成“结婚”,把语境表现出来。

(3)简略化

并不是所有的语用预设均需明白无误地翻译出来,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可省略或简单化。如:

过年杀的狗肉早已吃光,狗皮一直挂在墙上。

Thedogdiedduringthespringfestival,andthedogskinisstillonthewall.

中国人好吃狗肉,说话人预设了这点。但这种行为西方文化的人难以接受,因此可委婉翻译,简略处理,只说那狗“died”。

(4)转换法

在表达同一事物时,有时源语形象和目标语形象不吻合,甚至相互冲撞。这种情况下,可直接译为目标语形象。如:

“Youdon’twanttoloseLarryaltogether,doyou?”/sheshookherhead.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点头。

“shookherhead”与“nod”相一致,作者认为读者不会有任何理解困难,预设了这点语言常识,但却与中国的语言文化不符,因此译成中文要符合中文习惯,变成“点点头”。

(5)直译法

以上四种处理语用预设翻译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都行之有效,但并非无缺陷。其中第一种加注法可保留源语形象,但易造成阅读不流畅;其余三种方法属于意译,一个共同的缺陷是通过这些方法处理后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了丢失了原文的形象意义,削弱了原文的魅力。在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人们对对方的文化越来越了解,许多源语文化现象也变得不再陌生,因而对作者预设的文化常识也越来越能理解,这种情况下可直接翻译,以保留源语形象。如:

IknownotwhereisthatPrometheanheatthatcanthylightrelume.

我不知道什么地方有那天上的神火能够燃烧你原来的光彩。

这是早些年的翻译,当时中国人对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传说还知之甚少的,因而意译为“神火”,译者把作者对这一文化知识的预设明示化了,以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而在今天,“Promethean”完全可音译,因为大家对此已不再陌生。

四、结语

翻译的标准为“信、达、雅”,语用预设的翻译也如此,因其跟社会文化背景关系密切,尤需谨慎处理。总体而言,如果目标语读者与原作者共享预设信息,则可直译;如果目标语读者不具备原作者所预设的信息,则视情况采用余下四种方法。以上是笔者愚见,希望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Fillmore,C.Verbsofjudging[A].Fillmore,C.&Langendon,T.StudiesinLinguisticsSemantics[C].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71.

[2]Jackendoff,R.SemanticInterpretationinGenerativeGrammar[M].Mass:TheMITPress,1972.

[3]Leech,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1981.

地方文化常识范文第5篇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LeagueDance,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Pioneer,UnclePoli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are,indeed,alucky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认为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doyoucomefrom?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狼吞虎咽",英语是"Eatlikea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Likeawolfandatiger";英语中的"highschool(高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有时也会产生误会。例如:学生看见外教,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便说:"Hi!MrsMurphy,whereareyougoing?(默菲夫人你好!你上哪去呀?)"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来很是正常的话,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说道:"Whatstaplefoodwouldyou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做为主食。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在交际中运用也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二、怎样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杂学,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采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我虽然曾在美国学习生活过一年,但仍深感这方面的知识的不足。因此,做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三)随机讲授。因为目前中

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

"name,sports,busine,也可以就所学内容进行交际练习。例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Thebuildinghas7floors."可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作一楼"firstfloor",四楼叫做三楼"thirdfloor",一楼叫作"groundfloor"。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宗教原因),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

(四)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例如: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you."或"Thankyouforsaying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美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使用,而且常用。可是在中国,"亲爱的"这个词就不能随便使用,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