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平面设计;审美基础;操作能力

一、计算机平面设计优于传统平面设计

计算机使平面设计有了与传统制作所不同的新的工作流程。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只要有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我们便可以开始工作。例如,在传统工作方式中我们绘制图纸中的一个圆角矩形需要纸、笔、圆规、尺子、颜料等,而今有了计算机,我们便可以在Photoshop软件里或Coreldraw软件里进行操作,选择“圆角矩形工具”设置倒角的半径轻松地画出一个圆角矩形来!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平面设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平面设计的工作效率。传统的平面设计需要设计、打稿、上色等工序,绘制一张海报要很长一段时间。如今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使一个平面设计作品的出稿速度是原来的几倍。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

1.注重传统设计能力及审美的培养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的学校过分夸大了计算机设计软件的作用,认为计算机平面设计就学习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等设计软件。认为只要学好了这些设计软件的命令操作,就可以从事平面设计了。结合我10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计算机并不是万能的,他只是实现人的想法的工具。就如语言是表达人思维的工具,但表达人思维的语言有很多种。平面设计是一个人脑的思维过程,计算机只是起辅助作用,与传统的手绘一样只是人表达自己思维的一个方法,真正的设计要靠人脑来完成的。所以基本的设计能力、美学的鉴赏能力是完成优秀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作品的基础,是设计思维的灵魂,否则设计出来的东西便是空洞的,禁不起推敲的。

2.打好平面设计基础

有了良好的审美,还要学会如何用软件,如何用计算机排版、拼版、制版,但是学生仅仅学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创意培养就要让学生主动去想、去做。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说明“教”学生“学”,是为了学生“学”后能“做”,但是,学生要能“做”,就必须会“想”,因为思想决定行为,进行计算机平面设计,就要知道“想”做什么,“想”用什么方法做,“想”怎么做最好,让学生“想”是计算机平面设计课教学中学生创意培养的基本条件,如果课堂只是把知识、技能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是无法达到培养设计意识的目的的。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基础。

3.创造积极的互动教学环境

平面设计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新设学科,教师不能采用重理论、轻实例的教学方法,如果站在传统的黑板上归纳“一二三”,必然会使学生觉得无味,不知所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实例教学性,创设积极的互动课堂。

三、重视场地的要求与此同实训作业的设计

1.学校应该重视实训场地的要求

我校计算机专业北软学生,每年会到实训基地亲身感受实训中的快乐,这比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更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这样更能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北软基地老师的实战培训,学生能独立地完成一个项目,这样学生的成就感也会大大增强,实训作业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生活与心态,与社会中的企业案例接轨。这样才能设计出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实用性强的实训作业。

2.实训作业要有短期的作业和长期的作业之分

短期作业是一些模仿性练习实例,突出技能的训练实例。例如,学习设计软件各个工具的练习的实训作业,或者学习图片的简单处理的实训作业等。实训的长期作业是学生自主探索模仿性的练习,在已经掌握一定技能和设计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地模仿设计作品,完成带有项目性质的作业,能让学生长时间处于一种构思设计状态。例如,实训作业《××公司网站LOGO设计》。

计算机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一分为二的,它给设计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计算机平面设计并不是万能的。平面设计应该把创意、技术、艺术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操作达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创作出更新、更好的平面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杨海波.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3).

[2]周远屹.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现代社会的课程设计,需要跟随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目标来进行。其中必须要注意的几大原则:实用性、先进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1.实用性原则

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应该保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教育教学是以推动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为目的。而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是必然的要求。如果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实用性不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也无法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之中。从这方面来说,实用性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原则。

2.先进性原则

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创新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相比较起来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就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教育教学的成果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再强,所学的都是旧知识,那也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学有所用。要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计之中保持先进性,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增删原有的课程课题设计。此外,课程设计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注意先进性。理论课要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指引,实践课程的设备、技术、经验各方面也要保持先进性的原则,避免职业教育培养出来一批观念落后、技术落伍的废弃人才。

3.趣味性原则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很多课程的趣味性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且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大部分为90后甚至00后,这个学生群体的个性更为张扬,性格也有更加独立的一方面,对于趣味性不足的课程,她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因此,为了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让职业教育的从业者们能够对现有课程进行趣味化改造改编。这方面,仅凭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学从业者可能无法针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特性来给出更好的改善措施。建议职业院校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或者多听取年轻执教人员的经验,或者邀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给与参考和辅助,以保障课程设计的内容对学生群体有足够的吸引力。

4.互动性原则

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任何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是影响教学成果的关键。课程设计的互动性,就是要求在相关课题、实验性内容和实验课程的设计上,注意激发师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一方面,是要在课程教材上,从题目设计到知识要点、技术要点和相关参数的考察,都能够以互动提问、探讨交流的形式来进行。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比如网络教育平台、网络信息教育软件、网络互动工具来布置作业。通过微博、博客、轻博客、微信、QQ群等办公和社交平台来推动师生之间的话题互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一项重点,如果能够将课程设计的改革与信息化教育的改革互通共融,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二、总结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材设计;交互式学习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更青睐于交互式学习。交互式学习既是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动的主要途径,也是转移、共享外部知识进而创造新知识的有效形式。教材作为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对交互式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由于其内容的高度实践性,更需要采用交互式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然而,现有的教材虽然在知识体系上采用了项目式、任务式等形式,但普遍缺乏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关系设计意识,使教材内容的实践性大打折扣。

一、职业教育教材交互活动的具体内容

根据交互式学习理论,通常从两个层面建立交互关系:一是学习者与物化资源的交互,包括与教材的交互、与教学设备设施的交互、与互联网的交互、与其他媒介的交互等;二是学习者与他人的交互,包括与教师的交互、与同学的交互等。交互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穆尔的交互分类被普遍接受,他将交互分为学习者与内容、学习者与指导者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三类。

从教材使用的角度看,这三类交互具体表现为学习者与教材内容的交互、以教材为媒介的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学习指导活动为主旨的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在不同类型的学习项目中,交互学习均以学习过程为主线发生,所发生交互的类型由学习者需要和学习内容决定。学习者与教材内容交互的主要内容有:(1)明确学习目标;(2)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3)学习基本概念、作用机理、工作原理、工作程序和方法等;(4)评价学习成果。交互形式有自主交互和教师引导交互两种。自主交互的主要方式是阅读、思考、实验和作业等;教师引导下的交互是教师根据“学”与“教”的需要,为使学习者获得规定的特性或状态,对教材进行再设计,然后引导学习者以特定的状态和方法与教材交互。例如,对教材原有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调整,对知识呈现形式进行再设计后,再将教材投入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与教师交互的具体内容是,教师任务,采用问题引导方式开展教学,启发学习者思维,回答学习者问题,评价学习效果,提供多种教学资源。

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通过小组学习、问题讨论等方式实现。交互活动可以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开展交流,也可以是共同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多方交流活动可以促进思想碰撞,加深对具体知识内容的理解,启迪职业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基于交互学习思想的职业教育教材设计要求

职业教育教材设计应主要关注教材与职业、教材与知识以及教材与学习这三个维度的关系。从教材与职业的关系看,教材应遵循能力本位理论和就业导向原则设计,知识选择以对职业工作能力培养价值最大化为原则,教育目标是使学习者获得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从教材与知识的关系看,知识要为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要包括科学、技术和经验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应包括本专业的学科性知识、专业对应的职业工作领域知识和职业素质及人本素质培养知识;从教材与学习的关系看,首先要能够吸引学习者,使之产生学习的愿望,并且在知识体系、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等方面,要符合认知规律,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符合职业人才成长规律。

基于此认识,职业教育教材交互功能的设计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聚焦点,赋予学习交互活动三个功能。一是创建一个更符合职业知识学习的环境。与科学知识严谨的逻辑性相比,职业知识之间的联系通常以工作体系为逻辑,因此更适宜采用建构式学习。二是启迪职业兴趣,唤起学习欲望,唤起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期待,帮助学习者建构适合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思维模式。三是作为职业实践的一种方式,在与设备设施、传播媒介等物化资源的交互中培养职业专门能力,在与他人交互中培养通用职业能力。

三、职业教育教材交互方式设计

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深入审视各种技术,并选择最具成本和时间效益的教学交互方式,才能基于现实情况开展最有效的教学l 4l。教学实践中,不恰当的交互方式会被搁置,造成教材交互功能减弱或无效,只有导引到位、与学习者能力匹配、便于实施的交互方式才有生命力。

1.教材交互方式的设计主线

职业教育教材要在理论基础上体现出“基础”和“实用”,在技能培养上体现出“能做”和“会做”。“能做”和“会做”是职业教育学习交互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职业教育教材交互式学习方式设计应遵循的主线。

2.交互式学习教材的结构

图1是基于交互式学习思想的职业教育教材结构模型。该模型中,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教材知识体系的知识类型、知识层次和内容等的特定意义,并将知识通过适当的载体载入教材(如学习项目、工作任务等)。教材交互作用的演进在横纵两个方向上发展。交互的类别沿学习过程主线随机变化,交互的内容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不断深化。例如,学习者进入学习项目二后,第一步是与教材导学系统产生交互,导学系统以思维导图和职业工作实例作为主体结构,激发学习者兴趣,引发主动性思考。该阶段,交互类别以自学、教师指导为主,交互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学习任务,学习者与导学内容交互,明确学习目标。第二步进入学习项目主体内容,即与实施系统的交互。职业教育教材的实施系统是根据知识类型和认知规律,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呈现知识内容的有机整体。教材实施系统有教师指导学习、自主性学习和能力展示三个部分,交互的类型有自学、教师讲解、特定训练、团队学习、学习报告、模拟工作、岗位实践、评价、多种教学媒介(如互联网)使用等。相对于实施系统来讲,作业系统是交互式学习的第二个回合,故此应具有巩固知识学习成果和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迁移两个功能,交互的内容有重温概念、原理、机理等基础知识,知识模拟应用以及运用知识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等。 四、教材交互功能设计实例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下面以该课程教材《机械制造技术》为例,说明职业教育教材的交互功能实现途径。

1.导学系统设计

学习动机是支持学习者认知行为的内部动力。为产生和维持学习动机,导学系统要设置基础性和探究性两个层次的目标。

在基础性目标层面,采用思维导图表达学习内容主题和要点。图2所示为使用FreeMind软件设计的箱体零件加工学习项目的思维导图,其清晰的脉络可一目了然地看出,项目有认识铣床、选用铣刀、铣床上安装工件、铣削加工、认识镗削和刨削、综合训练等七个学习任务以及各学习任务的内容及其相互联系,有利于学习者迅速准确掌握学习领域的知识系统,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及其职业意义。此外,彩色的图像,给人以美的享受,更易引人入胜,激发探究欲望。

在探究性目标层面,导学系统采用真实的职业工作问题作为引导,拉近学习者与自身经验的距离,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实例如下。

某变速箱体机械加工后,质量检验结果如下:I轴轴孔圆度误差为0.06 mm,超过标准要求0.01 mm。什么原因引起了轴孔圆度误差超标呢?是机床、夹具、刀具还是工件呢?采取什么工艺措施能够保证加工精度要求呢?

当学习者看到第一问时,首先试图以自己固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释这个新事实(现象),然而很快就会发现目前不具备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学习欲望和激情将被激发出来。第二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和补充,用于引导学习者的思维走向正确的途径。第三个问题是驱动探究性学习的原动力,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学习者必须投入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2.实施系统设计

实施系统设计是对多种学习要素,如学习目标、学习者、学习活动等进行综合配置的活动,其实质是对知识传播通道的设计。知识传播通道有“软性”和“硬性”两种。“软性”通道指各种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岗位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展示等,“硬性”通道指设备、设施、工具和其他相关媒介等,是“软性”通道的支持和保障。知识传播通道设计要突出为学生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提供机会并创设条件。要有明确的知识应用于职业活动的路径,要有助于知识迁移能力、任务实施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实例如下。

学习任务:铣床上安装工件。

学习课题:工件在夹具上的定位。

学习内容:工件定位方式选择。

学习形式:小组讨论。

活动步骤:

(1)讨论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欠定位和过定位的概念;

(2)指出给定物品属于哪种定位方式,并说明理由;

(3)齿坯在机床上装夹出现了图示的变形情况,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以小组为单位报告解决方案;

(5)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解决方案;

(6)修正方案。

评价标准:

(1)能确定定位方式的类型;

(2)能分析过定位方式对工件正确定位的影响,提出消除过定位影响的技术措施;

(3)能够应用多种媒介作为学习手段;

(4)能够正确地表达解决方案(口头和书面),有修正方案的能力;

(5)具有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学习精神。

解析:该实施系统采用了自主学习形式(小组讨论)完成了三项具体的交互活动。第一,学习者对陈述性知识――工件不同定位方式的概念进行学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答疑,学习者通过基础应用(确定给定物品的定位方式),检验学习成果。第二,进入职业工作任务――齿坯在机床上装夹产生变形的问题,学习者利用多种知识信息传播通道,如教材、互联网、设备设施等,搜集资料,产生解决方案。第三,能力展示。学习者使用学习报告的形式,口头和书面表达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案内容,展示能力。能力展示是一个综合训练过程,其实质是应用学习报告、模拟工作和岗位实践等不同学习手段,帮助学习者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学习报告给予学习者建构知识、内化知识的机会,是知识掌握和迁移情况、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的考核,是学习者能力的全面展示。第四,根据评价意见,改进方案。评价采用教师评估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3.作业系统设计

作业系统的作用是对学习者与资源交互效果的评价、巩固和提高。基于交互学习思想的职业教育教材的作业系统包括基础训练和应用训练两个部分,分别具有知识巩固性和能力升华性功能。基础训练的具体形式有:概念题、简答题、作图题、技术应用题等,帮助学习者回顾、熟悉、理解和掌握知识。不同类型的习题用于习得不同层次的知识,如概念(定义)类题目,出现在学习项目的早期,帮助学习者回顾学习内容;技术应用题出现在学习的后期,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应用训练重在培养学习者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如运用知识解决职业工作问题、交流沟通能力、任务实施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一般采用综合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真题等形式。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一、教学流程设计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上,通常会采用问题导向教学程序。课程流程从提出问题、分析讲解、实际操作、老师点评,再到提出新的问题、引出新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螺旋形的课程流程中自然地升高和增长,应用和理论两条主线就像DNA一样螺旋式的交织在一起,自然而流畅。整个课程教学从观察现象到引发挖掘本质,从实践应用到牵出理论分析。

教学设计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一个复杂的项目包含许多个任务,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新问题、新任务,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强化旧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将难度一点儿一点儿地增加,任务设计巧妙,既复习旧知识,又引入新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了个个任务后,也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项目。

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大多不够扎实,大量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会使学生不能理解所学知识。然而,在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学中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授课时除了复习、提问,就是长时间的讲授。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设计教学流程,导致学生听课时没有任何目标和兴趣,根本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由此看来,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将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二、教学情境创建

1.整体性的课程载体

德国的职业学校精心选择课程载体,这些载体有的是来源于企业实际应用,有的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所购置的教学设备,无论何种设备都应该涵盖基本知识点、能力点,按学生接受事物的规律从大到小,从外到内。知识按矩阵布局分散到载体中的,知识的搭接有层次感、梯度性。

2.创建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

在授课过程中,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会通过学习情境的创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授课的案例大都来自于实际工业现场,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学习情境,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后,学生会很有成就感。这种学习方式,目的明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一个学习情境里重点学习一两个知识点,学生反复练习,容易做到熟练掌握。以往我们在讲授程序设计的课程时,存在着为讲程序而讲程序的现象,脱离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学生无法理解在所编写的程序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效果不佳。通过创设与他们今后工作岗位相关的学习情境来讲授编程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在授课时每次都结合一个学习情境,下一学习情境都是在前一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任务或难度,为解决情境中的新问题,逐步引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引出新的知识点,学生总是带着问题学习,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整个学习过程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这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每堂课都认真听讲,亲自动手练习,掌握每一个环节,一旦某一环节没有认真学习,后面的课程就很难跟上,会越学越吃力,导致最后完成不了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很扎实地学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最终才能通过全国的统一考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上一个学习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个学习情境会用到的新知识点。重点教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数时间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在做的过程中逐渐理解、领会所学的知识点、掌握专业技能。

教师在教学时,提出的任务可以有难度变化。例如在讲授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时,可以先创建一个学习情境,完成第一个任务。当提出第二个任务时,教师可以将流程图告诉给学生,由学生根据流程图来编写程序。以后的任务将由学生自己绘制流程图并编写程序。通过这样的训练,今后更加复杂的任务,学生将会独立完成。下面是德国教师Wellenreuther先生授课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向的教学流程。

(1)回顾、复习

检查作业,同时也复习了上一次的讲授内容,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具体做法是首先请一位学生将作业在现场全部操作完成一遍,学生自己演示作业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复习后,教师回顾目前所学的知识。

(2)新课讲授

①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时间控制问题,从而引出了定时指令S-PUCSE、S-PEXT、S-ODT、S-ODTS、S-OFFDT。指令的学习是学生通过帮助文件自学完成的,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自学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学绘制出指令时序图,然后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

②任务下达

任务一:电机启动时会有很大的启动电流,其启动电流可达额定电流的10倍。为此,在电机启动时应加限流电阻R1~R3。启动时首先串入全部电阻,5秒钟后切除第一个电阻,再过5秒后切除第二个电阻,再经过5秒后切除第三个电阻。这样三个电阻完全切除后,就完成了电机的启动过程。在这个任务中就要使用定时器指令,由学生根据定时器指令的功能选择使用哪个定时器,然后编程实现控制要求。

在完成了这一任务后,教师进行了归纳总结。由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人提出在OB1中调用两次FB子程序会出现什么问题,因而由教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演示。从而讲授了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的使用方法。

③提出问题

上述任务中使用了3个定时器指令,如果仅使用一个定时器指令能否解决这一问题。

④任务下达

任务二:使用一个定时器指令完成电机串电阻降压启动控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编写程序,实现任务要求。在任务完成后,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归纳。

⑤提出问题

问题:若有故障出现时,如一个传感器出现故障,但是在程序中却无法显示出来,这种新的方案可以提供一个诊断功能,这就引出了流程图编程方法这一教学内容。

教师对流程图编程方法进行讲解,用流程图编程方法编写顺序程序,讲解并演示了一种调试程序的方法。

至此,教师完成了一次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方法选用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应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运用。根据知识的特点,教学可以采用讲授、讨论、问答等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演示、讲授、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多样、灵活、新颖,可以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分组学习是德国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锻炼与人交往、表达和沟通能力、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捕获知识,甚至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种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其责任心。德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通常采用的分组办法如表1。

表1德国教师教学中常用的分组方法

分组教学后,德国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小组展示法和教师询问法。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会有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但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每个组中会有一名学生代劳而其他学生无事可做。这样的分组学习显然无法达到上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采用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时,要给每个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例如:有负责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的,有负责进行记录的,有负责做汇报的等等。只有通过这样的分组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责任心。

四、教学媒体运用

在德国,教师授课时会选用多种媒体,如黑板、幻灯、实物、模型、计算机多媒体等。PPT的画面非常简洁,主要进行提纲讲解、展现学习任务内容、编程软件讲解、演示编程过程;借助动画模拟学习情境所要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难点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原理图、电路图、元器件的结构图等各种图形、表格;需要学生分析、思考、推导的环节,采用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推导。总之,德国的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采用各种媒体方式,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在我们教学中,一提到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是PPT、动画等用计算机来展现教学信息的方式。实际上,黑板、实物、幻灯等等都是展现教学信息的媒体。

将各种有效媒体充分利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应根据每一教学环节的需要,灵活运用,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时间管理

德国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因学习情境而异。一般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具体时间分配如表2。

表2德国职业学校一般教学过程设计和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

注:教师讲授的时间约占总时间的1/3,学生活动的时间2/3。

加入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学生活动的时间要多很多。这种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具体时间分配如表3。

表3德国职业学校加入学生活动的教学过程

设计和教学活动时间分配

注:教师讲授时间占1/9,学生活动时间占8/9

由于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加入了学生活动,这就要求学校给教师在教学组织上留有缓冲的时间,不要规定过死,给教师更大的灵活性,教师备课时原计划2.5学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实际中应安排3学时的授课时间,课程课时在安排时应预留出小组讨论、小组工作所用的时间。

六、结束语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需要我们不断潜心研究,更加深入地思考,取其精华,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程 教学方案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47

学程设计是依据相关的设计理论,通过频繁的练习、举例,引导教师和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当前课程开发的一种独特方法。在英美国家,由乔治・J・波斯纳所著的《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已发行第七版,代表了课程理论的前沿。

学程这一名词在我国台湾地区大、中、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它既代表着一种课程体系的概念,又是一种课程设计的方法。特别是在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中,学程代表着为适应某一岗位就业而学习的一组课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行动导向与就业导向的思想。

1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及其所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一个重要时期。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目标上,从一味追求“行为目标”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多元结合;课程内容上,从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过渡到以过程性知识为主;教学编排上,由学科体系的“平行结构”到行动体系的“串行结构”;教学材料上,从利于教师教的“教材”到利于学生学的“学材”;课程评价上,从只重结果的教师“量化评价”到重视过程的学生、教师,甚至是企业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各个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表现在建立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依据岗位设计工学结合的课程,突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但是我们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是存在问题的。一是我们设计的大多数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是知识驱动的,强调的是知识的承接性与连贯性,甚至有的还强调知识的逻辑性。比如有的电类专业课程仍然是这样一条课程主线:数学――电工――电子――专业课,部分老师甚至强调不学微积分,就没法进行电工电子的教学。因为我们所有的教师几乎都是从传统的大学教育里走出来的,这种教育培养了我们思维严密的逻辑性,但可惜它也禁锢了我们的思想。

二是我们的教学实施过程不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我们的教师还是喜欢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离开了讲台就觉得自己好像失职了,没有传道的过程了。究其原因,就是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课堂的主体还是教师,教育价值的取向还是“知识本位”,结果教师自己很辛苦,学生却不买账,课堂静得如一潭死水,更提不上技能提高和素质培养了。

2 利用学程设计的思想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设计

在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利用学程设计的思想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宏观设计,对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进行微观设计。具体设计如下:

一是结合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现状,根据铁路通信和信号专业的岗位需求,在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基础上,研究“任务驱动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四个主要就业岗位的“学程”课程体系,即铁路信号施工信号工学程、铁路信号产品装配工学程、铁路信号维修信号工学程和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工学程。

二是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电子机电设备维护、信号基础设备维护、车站与区间信号设备维护以及信号设计与施工几个学习情境中,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根据学情探索并设计恰当的学程,在教学实践中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到每一单元,细化成教学中可操作的目标,并在学程中实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铁路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设计学程时基于如下原则:

第一,学生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第二,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社会需求相结合。开发实践学程,增强学生岗位训练、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让学生在校内“半工半读”,实现分层教学,学分制和导师制度;在校外顶岗实习,真实情境教学和“师徒制”。

本专业的学程设计与实践在宏观上建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微观层面通过岗位学程中的,每一个情境中的每一个任务,详细的学程设计做到了师生之间共同设计,因材施教,教与学上的知行合一,课堂上的学思结合,对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3 学程设计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断总结与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初步形成了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学程方案,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并为职业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发展关于学程设计的理论,丰富了学程设计的思想。

第一,将学程设计的理念应用于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的设计,丰富了学程设计的教学理念,也为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学程设计的理念应用于教与学的实践,为该理念提供实践的支撑,也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该课题的实现将带动整个专业群在课程设计理念上的改变,促进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改革。

第三,四个学程的建设和每一个具体任务学程设计的成功,将拓展本专业的对外培训任务,为企业继续教育培养合格人才,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乔治・J・波纳斯,艾伦・N・鲁德尼茨基.Course Design:A Guide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eacher[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瓮文允,吴宾.学程结构设计初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31-134.

[3]翟亚军,张娟.台湾高校学程制述评[J].教育与现代化,2010,(1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