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的根本方针

教育的根本方针

教育的根本方针

教育的根本方针范文第1篇

八荣八耻征文

总书记最近精辟地概括和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容与深刻内涵,这一重要论述对教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研究工作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在“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做出了明确的是非标准,教育研究要进一步贯彻和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如何对待科学与劳动、如何对待他人和义利、如何对待法纪与生活的角度,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标准,明确了在“培养什么人”过程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与深化。不容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腐朽没落思想与作风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产生消极影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具侵害作用。面对这种情况,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在“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上提出了根本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需要指出,教育研究不仅有其学科性,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及教育研究面临的严肃的重大政治问题。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实际上是从政治的高度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要求。因此,教育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要课题,在开展分门别类的教育研究的同时,围绕根本问题,体现根本要求,深刻认识并承担教育研究工作的政治责任。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就“怎样培养人”及素质教育问题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要进一步加强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研究。“怎样培养人”同素质教育及教学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体现和渗透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并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及研究并不是各个学科教学的简单集合,也不是仅仅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必须要紧密结合素质教育的主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是素质,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就思想政治素质做出了深入全面的阐述,对学校教学工作及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亟待加强和改进的任务。一是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如何在各个学科教学提和渗透其丰富内涵,充分发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资源,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二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开展思想品德类课堂教学,将这一重要论述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与动力。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三是在发挥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方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四是教育机构要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研究活动,整合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源,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系统资源和整体思路。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为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确定了鲜明的思想与行为规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以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为重点的德育研究。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德育工作及德育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态度鲜明,针对性强,划清了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耻明确界限。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关键是进一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荣辱具有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的体现,是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统一,最终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能只停留或满足思想认识层面,必须要努力将积极思想转化为积极行为。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历来是德育研究的重点课题,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实效性就是要解决问题,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更显其迫切和重要。当前德育研究工作需要在如下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一是全面认识青少年荣辱观念的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确定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长点和条件环境;二是根据青少年成长的规律、特点,探讨在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三是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资源建设,形成网络化、社区化、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建立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系统工程;四是注重研究成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成年人的荣辱观对数以亿计的未成年人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从社会、家庭、教师的角度探讨成年人正确荣辱观对青少年的示范与影响,从而形成全社会范围的良好风气。

教育的根本方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课; 形势政策教育; 形势政策教育规格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39-04

在今年“7·23”重要讲话中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趋势和一系列政策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党的十召开之后迫切需要在高校学生中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以便把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党的重大思想理论和决策部署上来。那么,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如何在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具体化,转化为培养大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素质的基本规格要求或具体规格要求?这是目前学界没有具体探讨的问题。一些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要建构起适合这门课程特点的考查模式,必须科学地回答好‘考什么’和‘怎么考’这两个问题。”如果培养大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素质的基本或具体规格要求不明确,就不知道考核什么。这既是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难题,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探讨价值的课题。因此,本文在此加以初步探讨。

一、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学界对此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对形势的分析、政策的讲解、事件原因的剖析等,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与政策观,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地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也有的学者认为,这是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目的”。还有的学者认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层面,即以知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价值观实践为目的。”也有的学者将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区分为形势教育的目的和政策教育的目的。他们认为:“形势教育是以帮助人们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任务,提高其思想自觉性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政策教育是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教育内容的活动。”在上述看法中,学界的意见分歧还较大,还没有区分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与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没有区分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对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目的性也还需要具体探讨。

在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有高层次目标、中间层次目标和较低层次目标;有总目标和分目标。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具有总体性、长期性和高层次性的特点,在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根本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纠偏作用。所谓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教育实践中贯穿于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长期的、高层次的总目标。只有确立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才能凝聚和调动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体系中的各种积极因素,纠正偏离轨道的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行为,为高校对学生实施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确立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必须反映国际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并经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检验。因此,确立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其一,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二,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其三,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历史实践的依据。其四,制约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实施的现实条件。因此,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方向,使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和形势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遵守政治法律规范、塑造良好的政治道德、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增强自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通过提高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根据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目标要求,简而言之,高校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谓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目标是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的具体化,是指根据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向,结合大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差异和个体特点,所确立的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近期的、较低一个层次的目标,具有个体针对性、短期性和具体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目标又是普遍性与差异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从我国高等学校各级各类各专业学生的普遍性和共性要求来看,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与政策观,提高学生的形势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认知和认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其中前四个方面主要是将社会对于形势和政策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将这些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动机,属于内化阶段;后一方面则是促使学生将个体的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的行动和习惯,属于外化阶段。

从理论上看,探讨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任务,必须明确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高校学生世界观与政治观、形势观与政策观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来确定。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长期任务或根本任务是教育者要从高校学生认识形势和认同政策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政治观、形势观和政策观及其方法论原则,针对高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帮助高校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明确党和国家的任务,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促进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过程的长期任务,是教育者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长期职责,也是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需求,是大学生接受形势政策教育的责任。当前,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用党的十精神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即在青年学生中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开展党的十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党的十所确立的大政方针政策的教育教学,将学生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党的十所确定的思想理论和决策部署上来。

二、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基本规格要求的含义和依据

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包括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评性,必须进一步把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内容细化为基本的或具体的规格。因此,所谓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教学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根据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导向,对学生在形势判断能力和政策水平以及政治素质方面所要达到的培养规格要求。

在教育学中,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是“在教育总目标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在高等教育中,各个专业都有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各门课程也制定教育教学要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既对教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提出基本要求,也对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提出基本要求。这些规定为研究和制定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培养规格要求提供了基本依据。例如,1988年5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意见》中,规定教师要服从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任务规定的基本要求。“要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和现实问题出发,不片面追求内容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要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选定教学内容,注重针对性和现实性,“力求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掌握分析、认识形势与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这个《意见》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主要考核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和对政策的理解。”这是新时期对学生明确提出的规格要求。此后,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10月颁发的《意见》中,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密切结合省(市、区)情、国情和国内外大事,充分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教学中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而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与学生德育考评相结合,主要考核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和对政策的理解。”[11]这里,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教育教学的规格要求。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颁发的《通知》中,对教师进一步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就是说,不仅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而且要求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12]而对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考核要求仍然是:“要充分考虑到本课特点,主要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13]这里,党组织职能部门和政府部门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已经非常明确。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组织和政府部门对形势政策教育者即教师的基本要求比对学生学习形势政策的基本要求要高。学生学习形势政策的基本规格要求二十多年来一直定位在对形势的认识能力和对政策的理解能力。而对形势政策教育者即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不仅要有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力和对政策的理解能力,而且要系统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仅要熟练掌握党和政府对形势的判断结论,熟练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系,而且要善于研究和把握教育教学对象——学生形势观和政策观形成和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增强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针对性。

三、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基本规格要求的层次递进性

根据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阐述,以及对改革开放新时期高校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经验,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规格要求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掌握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掌握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掌握。这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形势政策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也是更为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正确认识形势,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考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在政治方向、政治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对教育者的要求高于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见图1: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规格要求内容示意图和图2: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规格要求之政策水平上升示意图。下面对此进行具体阐述。

其一,政治知识要求: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高校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在形势政策知识方面的基本规格要求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这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形势的内涵、特征和类型,形势的基本理论;政策的实质、特点和功能,政策体系和政策过程的基本理论;形势与政策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是对学生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对教师而言,还必须掌握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的辩证关系,形势政策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地位和作用,形势政策教育的层次结构。教师还要掌握形势政策教育的特点、意义和历史发展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提高其政治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从对形势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要求和对学生考核的规格要求来看,首先必须考核教师和学生在有关形势与政策等政治知识方面的认知广度、深度和运用程度。这里对教师的要求高于对学生的要求。

其二,政治能力要求:掌握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在政治能力方面的规格要求是掌握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别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政治观、形势观和政策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政治观、形势观和政策观是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保证教师和学生提高形势政策能力和政治能力的指南。其中,正确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中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中国人民的立场。此外,还要站在中华民族及其国家的立场上认识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

其三,政治方向和政治行为要求:正确认识形势,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在政治方向和政治行为方面的规格要求是在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体形势的基础上,理解和拥护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中,又区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方针,其中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的主要方针。这个层次是属于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层次。教师和学生必须首先掌握或熟练掌握。另一个比较具体的层次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具体政策体系,包括经济政策、政治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科技教育政策、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等。这些具体政策对学生而言,要求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在行动上认同并贯彻执行。对教师而言,不仅要求比较熟悉,而且要求在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加以灵活运用。所谓拥护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就是要求学生和教师对中国共产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产生认知认同、理性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也就是在实践中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是包括了政治知识、政治能力、政治方向和政治行为方面的综合性要求,是对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是确立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结构的依据,也是培养教师和考核学生的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7-24(01).

[2] 黄苏飞.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9.

[3] 付红梅,张录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基础理论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

[4] 贵编.形势与政策[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11.

[5] 俞海洛主编.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方法论教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

[6] 李明主编.形势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

[7]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2-183.

[8]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0.

教育的根本方针范文第3篇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949年以后,党和教育部门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理论,曾多次规定过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教育目的是: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备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把《决定》中的这段话概括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这是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又一次表述。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没人才。”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其中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全国教育代表大会提出的要求是: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综上所述,呵以看出,我国教育目的虽然曾出现过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大致有下列几个基本点:

(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不是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寄生虫,也不是供剥削阶级驱使驯服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建设者,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它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教育目的有了本质的区别。

(二)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是我国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必须在品德、智力、体质几方面全面发展。德、智的关系也就是红与专的关系,我们历来主张培养的人才必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既要有崇高的理想、道德和革命人生观,又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进步高尚的审美情趣,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劳动观点和生产劳动技能。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所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种全新的人,它与剥削阶级社会所培养的统治者、剥削者或供人剥削、压迫的奴仆的教育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因而它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基本原理,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二、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针,它保证教育目的的实施。我国解放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颁布过不同的教育方针。

(一)1950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

(二)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五)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0年,******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三、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中,对素质教育的涵义给予全面的说明和阐述,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一个宗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意思,都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提高国民的素质。

第二,“两个重点”。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新世纪世界竞争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也是使人成才的根本要求。以往我们在这方面的培养又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更要弥补和加强。

第三,“三个面向”、“三个要义”。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不仅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又指明了工作的方法。

第四,“四个统一”,即“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对受教育者素质要求的进一步具体阐述。

第五,“五育协调”,即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它们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第六,“全面贯穿”,即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二)素质教育的意义

1.是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现在已基本进入小康社会,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现代化,任务是艰巨的,对劳动者的素质、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准备好劳动者和人才资源。

教育的根本方针范文第4篇

前言:

差别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关键问题,其一直深深影响着各国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教育差别还是国家内部之间的教育差别,或者是班级学生之间的教育差别都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们素质的提高,是育人。从实践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差别教育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解决目前我国的教育问题的关键,促进我国的教育秩序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改善一个国家进步的根本,是促进教育进步的核心,因此,多年来我国对教育的发展赋予了高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度的重视,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尤其是在差别教育的认识上,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 何谓差别式教育

所谓的差别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措施。差别教育出现的时间较早,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古代著名教育著作《学记》中,曾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之心之莫同也。”这就是最早的差别教育,就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缺点进行差别的教育,扬长避短。每一位教育学者都应该观察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存在的问题,差别对待,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在某一年龄段,会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但是他们仍具有不同的心理、生理特征,对事物的看法也会存在着不同,尤其是充满个性的今天,孩子们都张扬着自我的个性。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其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同,对社会的看法与所掌握的社会经验,知识也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涉及,这就造成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差别与完全不同的个性,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育,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

2. 个性差别的形成原因

个性的差别是在所难免的,是必然存在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随着全球发展一体化,各种思想的交融、碰撞,追求个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流行趋势,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造成学生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所生活的环境不同

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对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一点,是影响学生成长最重要的一点因素,其所处的环境,周围人的性格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家长或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对教育的看法,因此,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别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2.2 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每个学生所经历的事情不同,造成其在思想、内容、心理成长速度上都有一定的差异,这对其未来的发展与思想的成熟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所做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其心理的成长将会影响其对事物的承受能力。

3. 差别式教育的应用

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也就是因材施教,差别式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改善,教育目标的实现。

3.1 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

作为教育者,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根据在不断地观察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既要掌握其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也要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特点等等,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习惯、性格等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也就是说学生既要掌握其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也要掌握其学习中的不足和缺陷,一边教育行为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观察,并且加强

与学生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学生经营的文字中了解其个性。

3.2 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差别教育就是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就在所难免的会出现集体与个人,一般与特殊的矛盾,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其中的不同,掌握好其中的分错,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进行差别教育,差别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学生无差别的进步。教师要尽可能了解每个学生,针对学生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教学。差别式教学不是说针对个别的学生开展教育活动,而是在开展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个别学生,不能采取一些特殊教育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学,传统教学在教育目标的实现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需要根据班级中学生的情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从个别看到一般,从个别典型中研究其代表性。从学生的整体情况中发现问题所在后,采取因材施教,差别教育的方式,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3 正确对待个别差异现象

高校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现象,而且一定要根据其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发挥其个性中的长处,弥补其不足。某些学生与其他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这并不证明他比别人差,有时候恰恰证明其在某些领域的特殊才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并且对其进行特殊教育,创造条件使其才能获得充分发挥的机会,严格要求学生,使其更快,更好地成长,当然,也更不能忽略一些学习上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其个性中寻求积极的因素,促进其自信心的建立,并且寻求正确的方法帮助其学习成绩的提高。要想消除差别,首先要承认差别的存在,正确对待差别,采取差别式教育,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才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改善。

3.4 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是差别式教育的精髓,是差别教育的关键,教师必须善加利用差别式教育来改善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在这种教育方法中获得知识的增加,素质的提升。人的个性有差别,教育的手段也应该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例如对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同学,可以增加对其提问的次数,提高其注意力;对不够自信的学生,可以通过其感兴趣的事情来提高其自信心,鼓励其主动的提问题等等。总之,差别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指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育的根本方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湘赣革命根据地 成人教育 群众组织

中图分类号:G279.29 文献标识码:A

Adult Education in Hu'nan and 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nd its Role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Masses

WANG Guoliang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 Jinggangshan, Jiangxi 343600)

Abstract Hu'nan and 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 also known as Hu'nan-Jiangxi Soviet, the Revolutionary War played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role. Adult Education for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masses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the party's ideological propaganda claims,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egim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unan-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 basiceducation and summarized their experience, at last analyzed the role ofeducation of Hunan-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 in the mass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Hu'nan and Jiangxi revolutionary base;education; organization of the masses

1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成人教育的基本情况概述

湘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继井冈山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根据地。众所周知,在当时的环境下,革命战争的形势非常严峻,外战一触即发,同时内部的斗争也很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当时中共和苏维埃政府围绕“一切苏维埃工作服立从革命战争的要求”这一基本原则,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成人教育就是一种战略性举措,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以及红军的战斗力,不断巩固和发展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成人教育广泛开展,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一方面针对成人教育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法规和政策,另一方面在教育形式上也非常灵活多样。

湘赣革命根据地建以前,儿童的入学率非常低。儿童入学率极低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造成这一时期的成年人,大多都是文盲,在识字写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障碍。而且,由于教育极差,文化落后,封建迷信及鬼神思想普遍存在于广大农民群体中。一些好逸恶劳的习惯泛滥,如烧香敬神、买卖婚姻、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整个社会秩序也很混乱。

但是,革命斗争的形势迫切,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从儿童入学率抓起显然是一个不太现实的选择。为了能够迅速提高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开展成人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从各根据地时期革命的现实条件和现实需要出发,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上,以成人教育为主,对根据地军民重点开展了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办干部学校和训练班,开展干部教育;开展冬学运动,办夜校、识字班等,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开展群众教育活动。扫除根据地军民的文盲状况,提高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程度,增强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的勇气和争取革命战争胜利的信心。

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由起草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也明确提出需要不断提高工农同志的文化教育程度,加强他们的识字能力和水平,使得他们能够认知和了解党的一些路线方针。办训练班和群众教育(主要是让群众能够识字)成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的成人教育任务,同时也是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的成人教育形式。湘赣革命根据地即使在困难的斗争战争环境中,仍然非常重视成人教育,强调加紧青年、成年教育和社会教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指令政府应在发动群众积极性的基础上,经过工会、贫农团、特别是青年团等群众组织,领导群众的文化运动,发动群众用自己的经济力量,提拔群众中的教育干部。“这样使俱乐部、列宁室、识字小组、夜学等普遍地推广起来。做到每乡建立一个夜学,一个识字小组,一个农村墙报。利用各种机会,表演新剧,举行同乐晚会,采用竞赛突击的办法,发动群众个人与个人,村与村,乡与乡,以至区县的文化教育竞赛,特别是识字运动的竞赛,在提高群众政治文化水平,消灭文盲的口号下,动员广大男女群众参加识字运动。”①

2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成人教育的经验启示

一是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成人教育。为了提高群众觉悟,中共湘赣省委在群众中开展了许多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依托工会、贫农团、青年团等组织,进行反帝拥苏教育、反击敌人造谣欺骗教育婚姻自由教育、购买公债教育等等。众所周知,在革命战争时期,成人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较差,但是在这种条件下,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斗争中,对于文化教育建设非常重视,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为了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并制定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成人教育方针和政策,取得了革命根据地成人教育的巨大成功。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战略重视还带有极大的优先性,在特定历史时期,改变了和平时期发展教育的策略,采取了优先、重点发展成人教育的方式。通过成人干部教育和成人群众教育的开展,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巩固了革命根据地,推动了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新天地。②

二是在成人教育开展过程中重点突出。在成人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经验在于,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成人教育的过程中,湘赣苏区始终坚持干部教育第一,群众教育第二的基本原则。同时使成人教育与斗争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成人教育开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按群众的需要、以群众的自觉自愿来办,以培养革命的急用人才和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③1932年5月,中共湘赣省委在永新开办了一所党校,共有学员120人;1933年3月,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决定在永新成立女子职业教育,各地群众妇女积极参加学习。

三是在成人教育教育过程政策及体系构建较为明确。当时的湘赣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府都设立了教育人民委员部、教育部或教育委员会等相关机构来专门负责领导教育事业。考虑到特定的时代背景的话,这些机构分工较为明确,权责明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较少出现关于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还制定了苏维埃的教育方针和一套较为适合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政策、措施,使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成人教育事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在政策方面,也较多体现了对成人教育的关注。1931年11月确立了一条基本原则,“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这一原则的出台,阐明了革命根据地成人教育的公平性质。而且这对于解除人民群众长期的封建思想桎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符合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正、公平、平等等概念深入人心,为革命斗争队伍的壮大积累了力量。

3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成人教育对群众组织的作用分析

一是为群众组织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任何组织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湘赣革命根据地成人教育的发展为群众组织的建立塑造了一大批相对来说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一时期的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是阶级的教育,其目标必然要为根据地的革命战争服务,为巩固和发展新生的政权服务。这也决定了当干部教育和民众教育成为成人教育的两大主线。1932年8月1日,湘赣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专门通过决议《文化教育问题》,认为文化教育工作是富有铲除旧社会遗传下来的一切道德风俗旧礼教等封建残余的重要作用,是苏维埃的重要工作之一,教育的原则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教育,反对党化的教育,反对复古教育,实现共产主义教育。④这一时期的成人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一方面是教育方针考虑到了革命本身和群众本身的双重需要。另外,这一时期的成人教育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采取了因时因地制宜的策略。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征,方式非常灵活,学习的内容往往具有实用性。

二是为群众组织的建立明确了指导方针。这一指导方针就是群众路线,曾经指出,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早在1928年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就已提出必须扫除军队中的文盲,在红军中开展以政治、文化和军事技术为内容的群众教育,开苏区成人群众教育之先。成人教育为群众组织的建立及其以后的发展,尤其是处理党和群众组织的关系上,具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湘赣省第二次雇农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规定,健全各级工会指导机关,使各级雇农工会真正成为领导雇农阶级斗争的指挥机关,“加紧会员的政治文化教育,创办各种训练班、夜校、俱乐部、读书班、牌报等。”⑤

三是成人教育促进了群众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这一时期的群众教育使得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深入乡村,在基层建立了乡支部和村支部政权。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党的组织已在这个地区普遍地建立起来。湘赣革命根据地各种群众组织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到1931年10月,工会有会员13,300余名,有县工会11个,县筹备处3个,区工会600多个,分工会20多个,支部280多,乡工会110多个;贫农团全省除峡江安福五区等处未统计,工计会员20,722名;互济会统计的县份有分宜吉水莲花萍乡吉安安福五区等地,计会员53,841名;反帝同盟有统计的莲花吉水萍乡吉安共有会员14,833名。⑥可以说成人教育促进了群众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为以后的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总之,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成人教育和群众组织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成人教育,使群众的思想觉悟、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高,认识到了群众组织的重要性,认识到群众组织就是自己的组织,从而使群众组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种群众的大力发展,又为成人教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平台,群众在群众组织的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文化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院级课题“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群众组织研究”(项目编号08ds014)成果

注释

①⑤⑥江西省档案馆,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608;194;203-204.

② 陈钢、黄惠运、欧阳小华,湘赣革命根据地全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