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典型工作任务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是院级精品专业,培养掌握通信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初步创新意识和能力,具备从事通信网络建设、通信系统运行维护、线路勘察和设计、通信机房勘察和设计、CAD制图、通信工程概预算、3G基站运行维护、数据网组网等电信机务员、通信网络管理员、电话交换机务员、铁路专用通信工等多种岗位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面对现阶段通信技术专业如此的培养目标,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既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高职教育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既缺少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如何使学生毕业就能具备通信行业所需专业技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其成员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一线电信企业的专家,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在对2009届通信技术学生实习就业情况进行跟踪的同时,对未来短期内学生就业方向进行了预判,在此基础上,对2009级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的改革,调整了专业的培养方向。打造了在专业核心课程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体的符合发展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一次次不断完善,2009级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基本完成。

2009级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是在08级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在课程体系上进行大幅度修改。整体框架满足“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内关于制定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结构的要求,努力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反映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而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哪个方向能提供就业机会给学生,就向哪个方向培养学生。整个课程体系的制定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09级通信技术就业新亮点:哈尔滨市地铁将于2012年12月底建成通车,为提前搞好地铁运营人才培养和储备,该公司已和我校签订了《企校联合培养意向书》,拟在我校招聘一批有志于地铁运营的人才,其中就包括通信维护专业26人。

09级通信技术就业重点:09年铁路专用通信从铁通划归到铁路,这为本专业的就业又将开辟出一条新路,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本专业毕业生将有一部分在此获得就业岗位。

09级通信技术就业的全面保证:前两年通信技术在就业上,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以下的一些公司就接收了我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比如方正科技、数字电视公司等一些企业。

3G通信引领通信技术全局发展。 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项目竞赛 2009年6月29日在天津举办。我院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此次大赛。通过大赛,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引导通信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专业调整新方向。今天,随着3G网络在我国的全面覆盖,对3G网络工程人才一定有大量的需求。

据此,09级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原以三个职业岗位为依据(数据通信设备维护机务员、电信机务员、电话交换机务员)来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职业岗位――铁路专用通信工,以此来满足地铁公司和铁路专用通信公司的需求。依据这几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推出专业课程,增加了《铁路专用通信I》、《铁路专用通信II》、《通信工程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和《CAD实训》。删去了《Protel电路设计》、《综合布线技术》、《光纤通信实训》、《电话机组装实训》、《通信终端设备实训》、《无线通信设备维护》课程,大幅度改变了《移动通信技术及基站运行维护》、《光缆通信工程与设备维护》课程的授课内容,调整了所有课程的学时数。

09人才培养方案和08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对招表(如下表1)

以新增岗位铁路专用通信工为例,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推出课程,如下表2所示。

可以看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单单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事情,一定需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团队,要调动起整个团队所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专业岗位的调研到典型工作过程的设定再到课程的组成以及课程内容的整合,都需要整个团队所有人员共同全力参与。同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必定需要大量的实习实训设备,这些都需要有充足的财力支持。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件关系到全局的大事,只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有了深刻统一的认识,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1.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

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既非宽泛的工程科学教育,亦非狭窄的职业技术教育,而是培养适应工业、工程、运营等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保证人才基本理论素质培养基础上的现代工程技术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应用型工程师,与从事理论应用研究、系统设计工作的研究开发型工程师不同,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是:应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掌握工程技术的应用方法和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同时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设计方面有较大的潜力与后劲。这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比学术型、工程研究型人才培养更需要工程实践训练,更要有良好工程环境和氛围的熏陶。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紧紧围绕既定的自身培养目标,即为培养生产第一线的设备制造、应用开发、工程设计、设备集成与安装、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设置,才能体现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素与特征,满足社会需求。制定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还要注意继承、比较,适度引进,寻求创新;要发挥原有国内教学模式的长处,也要比较和学习欧美的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引进其教育理念;同时要注意培养计划的改革和实施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在实际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必须结合实际逐步完成。

2.国内外高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的高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方面普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増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这与我们己有的培养计划中存在的不足有直接关系,目前的培养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工程实践训练明显不足,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达不到工程一线对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国内许多高校也正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与国外合作办学,提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南京工学院近年来开展了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项研究,提出了一些适合国情的培养思路和具体措施;中南大学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国外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开展较早,具有许多成功经验。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中央密西根大学为例,他们通常在第一、二年安排大学必修课,第三、四年为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在专业课程学习时,他们非常重视工程能力的培养。必修课中包含着在企业的定时定量工业实习,而且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学期内安排的以及在课外假期中要求进行的实习,或者课外实践。MIT从2002年起,实施了一项全新的“本科实践机会计划(UPOP)”,针对工学院二年级学生设置三个阶段的培训和实践,増强学生的工程和社会实践能力。加拿大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大学与企事业的合作项目,学校为部分修完二年级课程的优秀学生提供到企事业实习的机会,学生实习四个月后回到学校继续选修课程。加拿大大学的工学院,如纽芬兰大学工学院,要求学生在完成四年学习的基础上,必需完成累计二年的工程实习,学生修完大学二年级的课程后,就可联系到公司带薪实习,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实习和学习交替进行,直到累计完成四年学习和二年的工程实习才能毕业欧美国家非常重视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通过教学双方与企业界的相互渗透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3.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探索

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对学生基本要求是:掌握电路与信号分析、通信系统、信号传输与交换、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掌握本专业方向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或系统设计能力;掌握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设计、生产、调测、安装、维护运行和管理的初步能力;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和开发的初步能力;掌握一定的项目研发、生产、运营和营销的组织管理知识,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具有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进行科技情报检索的能力;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较强的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采用国外的实习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条件还不成熟。借鉴国内外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经验,结合通信工程系的实际情况,在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中采用了“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对公共基础平台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复变函数等课程,在“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下,适当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在专业理论基础平台课程中,对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电路等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合理配置。加强了计算机技术内容,在相关专业方向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操作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并减少理论教学时数,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在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专业模块课中,实行分专业方向培养,设置了专业方向关键技术类课程,突出课程的应用性、技术性,加强工程的实践训练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在工程技术型培养计划中,分专业方向培养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通信工程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对工程技术型人才分工越来越细,在信息产业部人事司的通信工程师资格认证管理办法中,将通信工程师分为九类,即有线传输工程、无线通信工程、电信交换工程、数据通信工程、移动通信工程、电信网络工程、通信电源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市场营销工程。我们在工程技术型培养计划中分了四个专业方向,具体是通信网与交换、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网络与多媒体方向,覆盖了九类通信工程师中除通信电源工程、市场营销工程外的七个类型。为加强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培养,按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増设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综合设计与科技制作等集中实践环节,将集中实践从原32周増加到41周,课内实验増加到约300课时,累计实践教学环节达50周以上。配合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完善实验中心机制和功能,实验室逐步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或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科技制作计划、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设计竞赛项目以达到通过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

4.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在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中还特别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自我设计知识结构的能力。通过选修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实验、课外科研活动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技能的培养。特别要强调的是加强了选修课的建设和管理,从思想认识上改变了选修课是次要课程,可有可无的观点,而将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多样化,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新培养计划中,将选修课分为二类:一类是各专业方向的新技术、新动向介绍,目的是使学生接触最新知识,开阔眼界;另一类是工程技术、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从第五学期开始设置了一系列的选修课程,具体包括三个系列,即通信系统设计仿真、集成、操作和维护系列,通信软件设计系列,通信硬件设计系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性趣和特点选修不同系列的选修课程,同时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实验、课外科研活动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培养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一种工程技术。由此通信工程专业按新培养计划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方向上将分为:通信网与交换、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和网络与多媒体方向;在重点掌握的工程技术上将分为:通信系统技术系列,通信软件设计系列,通信硬件设计系列三种。最终将培养出十二种有不同专业方向和工程技术技能的学生,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

在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的同时,在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实施中也要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通信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步入社会,都必须坚持自学,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技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学、创新能力。因此,在构建的教学体系中,调整了通信工程专业必需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重点,包括高等数学、模拟、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使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后劲,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増大了专业选修课比例,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开设人文社科课程,发挥综合性工程学院多学科优势,増设部分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交通土建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U;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2104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提出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上海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为探索土木工程系交通土建专业卓越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行业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按照国家“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改革与创新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办好“卓越计划”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一、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的日益增加,对具有一定学术基础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土木工程行业对既具备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又熟悉安全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而目前国内对此类人才的培养还很少。2004年学院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定位是:与重点院校错位发展,培养实基础、重能力、高素质、强应用的人才。在注意学科知识面等综合素质的同时,强调专业生产技术的实施能力、工程评价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技术应用型+工程管理型”的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是:以土木工程为基础,以安全科学为理念,以培养从事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安全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具备能分析(能使用土木工程专业常用的基本分析软件)、会检测(掌握土木工程的主要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能独立进行安全评价)、懂施工(熟悉土木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流程)、知处置(对工程的不同安全状态能进行合理处置)的专业素质,根据社会和土木工程领域(包括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地下建筑等)对安全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在适度保持现有土木工程专业基础上,重点增设安全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践环节,有针对性地开设安全评价理论的课程,突出安全特色,使毕业生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面向生产一线的、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安全技术人才[1-2]。

在教育部提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交通土建方向需要更新工程教育理念,以多年积淀的办学经验、办学特色和优势为基础,通过与行业和企业的密切深度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工程教育新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卓越一线工程师。

二、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更新质量观念,推动教学改革进程的重点。交通土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处在第一线的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思维能力和意识、擅长技术应用、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3],这就是所谓的“卓越工程师”。在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素质教育是基本质量的教育,要在普遍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培养精深的专业素质。要实现地方应用型院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应用型”的一线工程师的目标,应注重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要想培养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应用型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必须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教学要不断根据社会、行业的发展,针对企业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兼顾灵活性、针对性、基础性和行业适应性的统一,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把理论与实际结合组织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统编教材,实施以“3+1”为主要形式的培养模式[4]。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感性认识至理性认识的过程,较长的连续时间才能保障该过程的效果和效率[5]。

三、交通土建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

依据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设置方式,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和实践环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针对行业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强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实枪”做好毕业设计。

(一)理论课程体系

在编制课程教学体系时体现“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原则,强调自学能力,强化“核心课程”。交通土建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大类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六部分。公共基础课与公共选修课是按照人才素质要求、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等要求,设置了两课、道德法律、体育、外语、数学、物理等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是在“三定位”的基础上[1],即定位于大安全型(宽口径、多方向)、应用技术型(重基础、重实践)、工程设计型(重技术、重技能),满足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要求。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二)实践教学体系

交通土建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按主课程群组的要求进行设置,涉及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获得较宽的专业知识,并在某一方向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创立实习教学新体系,实现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的模式,从大一的认识实习到大四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让学生提高对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树立明确的学习和发展目标,更好地满足行业与企业对卓越工程师人才的需求。交通土建教研室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实践与改进,根据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交通土建专业的实践教学已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体系,其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三)人才培养方案模式

交通土建专业授课班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以每班40人配备,修订后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共201.5学分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性质分配如表1所示。其中必修课占174学分,选修课占27.5学分,而必修课中包括综合实践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占47个学分。该人才培养方案对集中实践周数要求较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实施“3+1”为主要形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学前3年内主要在学校学习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并结合课程实验实习与课程设计进行工程实践,建立工程概念,逐步培养工程素养。在第7学期理论课程前8周内全部结束,从第9周开始进行为期3周的桥梁电算课程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桥梁模型,为毕业设计中的电算工作做准备。其后学生全面进入企业开始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熟悉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调整学生在校期间的状态与学习目标。实习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企业教师结合实际项目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深度、设计规范以及设计流程的技术指导工作。通过参加企业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交通土建工程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土木系交通土建专业方向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背景,结合已有的培养经验和专业建设成果,对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与改革,制定了符合交通土建行业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了卓越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彭大文,丁文胜,孙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1-5.

[2]吴瑾,艾军.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2):23-25.

[3]姜曙光,石磊,唐艳娟.重实践、强应用培养文理渗透的综合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6):137-139.

[4]郭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构想[J].教育教学研究,2010(1):19-21.

[5]应惠清,顾浩声,俞国凤.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加强创新培养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55-58.

Excellent engineer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road and bridge specialty

SHI Chunxiang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afety Engineeri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P. R. China)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工学结合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最初的形式是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土木建筑系和工程系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3年),到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近的“合作教育”模式(CooperativeEducation),并逐渐在美国发展起来。在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主要是跨国安排学生的实践工作,最终实现教育国际化。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后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Learning)。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能力为根本目的,以职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与掌握的一种改革教学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是由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的,因此,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需求,必须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合理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二、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构建以就业为目标、技能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在我国教育改革中,不仅包括教学模式改革,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内容。只有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才能实现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如下:(1)衔接岗位定位与职业能力。岗位定位要与职业能力相衔接,通过研究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所涉及的各个岗位与相应的职业能力,重点将职业能力定位在岗位对应的动手技能、实践技能、操作技能等方面,采取工作任务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程度。(2)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采用学科体系实施教学的渗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则是在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过程中渗透实施教学,从而实现学习目标。(3)“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以培养既有理论又重实践能力的技能人才为教学实践改革方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坚持“必要、够用”原则,深入研究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本身实践的理解,实现强化实践教学创新技能元素应用能力的目标。

(二)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计划。

首先,做好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结构需求状况相关调研,并做好实际现状分析,总结当前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要求和需求规格要求,以其作为构建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依据。其次,进行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与岗位定位分析。以典型工作岗位为分析对象,综合分析岗位的社会性、规范性、目的性、群体性及稳定性,并予以职业能力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范围职业分析,进而明确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与岗位定位。最后,制定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相应教材的开发是否顺利标志着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设计改革是否成功。

(三)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法。

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教学方式。相关院校应就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情况与相关联系公司保持随时沟通交流,如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共同完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案。(2)教学计划实施。基于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定位,具体划分所从事的职业能力,制定岗位职业能力明细表。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需求出发,详细分析社会需求型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结构,并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3)明确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工作任务为驱动,建立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文件及课程标准,如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工作任务内容、任务考核体系等,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顺利实施。

三、结语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人才需求,应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教育当中,以专业技能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构建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方法,同时展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间联系的认识,调动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工作,利用实际操作检验自己掌握理论知识程度,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样,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为今后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锟,谢黔江.关于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3(20):18.

[2]杨江朋,焦胜军,张碧,李连生.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35):11-12.

[3]刘见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施方案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05):240-242.

[4]蒋新革.牛东育E时代高职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1(12).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与技术 艺术与工程 教育模式

一、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以“交通”为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它依托于大环境艺术设计,是山东交通学院的特色专业和主打专业,主要应用于交通行业,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前瞻性三个特点。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汽车站、火车站、航运码头和航空港等交通场站,以及道路、桥梁、涵洞等交通建设及其辅助设施和周遍环境的设计与施工中,根据实用功能和审美原则,涵盖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和公共艺术的综合设计艺术。其核心课程有交通场站环境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城乡交通环境综合设计、园林规划与设计。

目前,教育部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指导方针,鼓励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综合革新,促进对科技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本科专业的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学科性质是什么,如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保证为受教育者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实施,是当下具有环境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一些国家对设计教育已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例如,近年来,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特色十分鲜明,艺术工学化与工程艺术化交叉渗透。在西方国家,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新方法和技术型一体化特征也非常明显。

在这种背景之下,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种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努力实现就业“零适应期”,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二、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与“工”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建筑学、艺术学、园林景观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型是其特征之一。在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实践能力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环节都应紧密地围绕这一特征进行,而“艺”与“工”结合就是坚持“艺工结合,以艺为主”的主导思想,依托“整合学校资源、突出办学特色,追踪市场发展趋势、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思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原则,采取“纵向压缩、横向拓宽、突出特色、重在实用”的措施,以教学为中心,形成“厚基础、宽专业”课程体系。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对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在“艺”与“工”结合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发挥实践教学连接课堂与市场的功能,建立了课程设计与实际设计、工程项目实训结合的机制,探索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较高市场敏感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就业“零适应期”的新型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达到省内有影响,同行有特色的教育效果。

三、“艺”与“工”结合的教育模式

(一)建立“艺”与“工”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艺”与“工”结合是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办学模式,强调艺术与技术、设计与工程相结合,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科互动合作,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实施“艺”与“工”结合、文科与理科交叉的培养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从办学理念凝练、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构建等各层面着力完善。与纯艺术类专业注重学生艺术自由、感性,偏形象思维不同,山东交通学院的交通环境艺术专业更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主要培养交通环境景观设计所需要的执行标准化操作的设计与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逻辑思维,偏理性且重技能。为此,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交通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立实际设计项目实训机制,这样既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分享新兴朝阳产业的发展成果,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突出学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这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应。按照山东区域发展、经济建设、产业结构等需求,结合学科背景优势,进一步完善“艺”与“工”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应用特色,增强人才培养的行业针对性,将服务区域经济作为切入点,培育特色专业。

(二)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一:协作组合

协作组合是在专题训练的教学中,由于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知识背景单一的专业教师无法胜任,因此需要将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课题组合,由此来打破传统的专业教师配置。具体方法是:工科技术教师和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共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将相关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按课题需要进行穿插,制定组合式授课计划和教案。如在环境综合设计教学模块中,景观设计教师与材料工艺教师合作授课,以专业内容为依据,寻找最佳契合点,通过这种协作关系将与该项目相关的学科内容组合进来,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二:项目组合

项目组合是将完成该项目策划、设计、制作、后期4个阶段进行整合,在这一个模块中,方案授课教师和工程实施教师等联合教学,为完成该项目将所需的课程进行组合和衔接。实行导师负责制,项目化实践教学。通过此课题教学,将方案设计和工程技术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学习项目制作的流程,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三:企校组合

企校组合是企业或者设计院资深设计、技术人员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组合。 (转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