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管理学知识

公共管理学知识

公共管理学知识

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

网络的飞速发展,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字化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公共图书馆如何将信息网络建设成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相互作用的平台成为了现阶段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探讨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探讨公共图书馆如何以读者为中心,合理利用知识管理模式,将图书馆改造成为一个满足馆员与读者用户的平台,通过了解公共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意义,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模式,并提供对策完善知识管理模式。

1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

1.1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回馈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1]。”

1.2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与信息管理有所不同。信息管理着重的是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但知识管理更着重于人。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仅要管理信息与人,还要把信息和人结合起来进行管理,更趋向于组织性的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及与信息资源有关的智力资源所进行的管理,其目的是通过提高图书馆自身的管理效率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2]。在知识经济下的公共图书馆面临着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对知识的辨认、搜集、整理、组织、利用和分享都属于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而且公共图书馆还要针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和传播,在图书馆员和读者用户之间属于一个重要的知识体系,促进馆员与用户之间的知识互相吸收互相消化,促进公共图书馆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可行的且必要的。随着用户需求向多元化深化转变,信息服务也多元化和竞争化,整个知识经济环境与信息技术都需要变革,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够进行知识积累、知识管理、调整知识组织结构,这都对公共图书馆来说是至关重要并迫切需求。

2公共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意义

公共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可以提高效用性,更新公共图书馆服务观念,改善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其次,可以实行知识管理来改善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让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拥有实现价值的发展空间,并能够创建出健全的科学体系,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配置,强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此外,还能够优化公共图书馆人员机制,提高公共图书馆对图书馆员管理上的创新,促进深化公共图书馆内容。

3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

3.1创新知识管理模式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属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灵魂。知识管理比“物”更注重“人”,根据2010年的数据表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达到2913个,比2005年增加了139个,而公共图书馆对网络的需求也随之扩大,2010年公共图书馆拥有141682个,比2005年增加九万多台[3]。现在很多公共图书馆都拥有自己的网页,让读者通过图书馆主页检索和获取到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主页,我们可以轻易看到它提供了图书馆里馆藏文献搜索,也能够通过与其他相关网站合作,共享网络资源。随着信息经济的不断发展,由此看来公共图书馆很有必要实行创新建立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员主观能动性又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以信息服务为主网络技术为辅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优化组织结构,制定多变的知识管理策略,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建立以知识资源位依托的智能化知识库和文献、信息、知识保障机制。

3.2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的作用在当今阶段的公共图书馆中是显而易见的。图书馆员的素质决定着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水平。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专职馆员处理图书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没有素质高的专职馆员则无法保障知识的质量。现阶段,我国各大图书馆对新进馆员的素质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根据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如辽宁省图书馆中高学历的工作人员比例逐步扩大,馆员260人中硕士学位占7%,共19人,学士学位56人,占22%,大专学历186人,占71%[4]。根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近5年来的招聘数据来看,新入职图书馆员的学历100%本科以上,研究生学历与本科学历的新进馆员比例约为1:5,说明公共图书馆对人才的注重逐步提高。尽管如此,公共图书馆依然需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工作,可以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加大力度培育图书馆知识馆员,注重专业技术的提升,不断补充和更新馆员的知识,强化知识积累,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进而优化图书馆的整体认知结构。图书馆也可以开展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根据馆员的兴趣与价值取向为馆员提供适合其发展的职业空间,让每一位馆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追求并有机会得以强化和提高,此目的还能提高馆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创立一个和谐、发展的工作平台。

3.3调整知识服务能力模式

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网络有利于公共图书馆贯彻知识管理。公共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要正视不断改革所带来的新问题、新困扰和新挑战。转变观念,开拓新服务模式。在读者数量和类型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应该顺应这些变化,着力于分层服务,讲服务层次从被动变为主动,同时借助网络尽可能展现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同时根据读者用户的需求去调整、完善服务策略,创立满足读者用户需求的知识资源库,尝试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各种显性或者潜在的知识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加强开展对知识管理对增加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公共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形成新的突破,对图书馆向读者用户提供知识的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知识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价值。

作者:陈畅 单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知识管理定义.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03/02/7090-97634758.sht-ml,2011-03-03.

[2]刘秀华,潭文华.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其实现策略[J].情报方法,2003,(2):58.

[3]许春雪.知识管理———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新方向[J].办公室业务,2013,(21).

[4]郭佳.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J].图书馆学研究,2009,(3):24~26.

[5]张彤.公共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及其实施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

[6]徐丹.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9,(35).

[7]左丽燕.基于信息服务的图书馆知识管理问题探析[J].卷宗,2013,(5).

[8]宋芙兰.免费开放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12,(6).

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第2篇

在科学研究中只有那些专业共同体和整个人类的知识积累都尚未解决或无法回答的疑问才算是研究问题。问题可以定义为:“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问题是一个反映了主客观矛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概念。科学研究从何开始?一直是哲学和方法论研究的一个关键主题。波普尔在《猜想和反驳》一书中总结道:“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几乎每个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都是从特定的公共管理问题开始的。问题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反映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认知矛盾。虽然诸多科学家和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持有不同的方法论,但是科学史和哲学史的发展历史表明,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从方法论层面上开展对“问题”的研究,探究什么是问题、问题的重要意义、问题的结构、问题的类型。“问题”成了不同流派科学哲学家交锋对话的聚焦点,他们对问题认识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分支领域“问题学”。目前“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界的共识:解决问题是公共管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公共管理研究定向;问题是制定公共管理研究计划的依据;问题指导公共管理研究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等等。但是公共管理问题包括哪些类型?每种类型公共管理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无一个完美的答案。类型学(typology),或称作分类学(taxonomy),指研究者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维度的简单概念,然后由简单概念的交叉形成新的概念。本文从问题的定义———“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出发,根据“差距”的本质特征对问题进行类型化的划分。按照近代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揭示的事实和价值二分的原则,我们可以将问题中所含的“差距”分为“事实性差距”和“价值性差距”两个维度。可以用如下的坐标图定位公共管理问题的各种类型。(1)纵坐标所示的纯粹涉及价值差距的问题属于诠释类问题,对诠释类问题的解答,往往使用诠释主义的方法,形成诠释类知识。诠释类知识通过挖掘、阐发、建立和确证一种价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2)横坐标所示的那些纯粹涉及事实差距的问题是科学发现类问题,科学发现类问题往往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探索经验世界的状态、发展、变化,寻找经验世界中存在的联系。(3)横坐标和纵坐标构成的平面中的问题既含有价值因素又含有事实因素,可将这些问题分为技术设计类问题、批判类问题和评估类问题。

1.科学发现类问题。科学发现类问题是人类主观认知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主观认知之间、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疑问。对科学发现类问题的回答,往往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框架,最终将产生对客观世界描述、解释和预测的知识。提出科学发现类问题的途径包括: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和一致的解释,证实假说和现象的可靠性、寻求理论体系内部的不一致性,解答多个理论和假设的不一致性,学科理论方法的移植等。

2.技术设计类问题。“实现特定目标的最优化方案、手段和措施是什么?”属于技术设计类问题。技术设计类问题包含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两个基本因素。技术设计类研究的目的是在既有事实前提下,确定合理的价值前提;或者在既定的价值前提下,寻求实现特定价值的优化方案。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往往需要在时间(时间段、历史、现状等等)和空间(国别、地区、部门等等)中进行目标比较、约束条件比较、环境参数比较、手段比较找出当前问题的特殊性,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战略与政策、体制与机制、措施与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评估类问题。该类问题与科学发现类问题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对事实、行为和态度的描述和解释。但不同的是,评估研究在对事实、行为和态度进行描述时,是建立在与特定标准进行比较基础上的描述和解释,比较的标准可以是客观的标准也可以是主观的标准。评估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即标准(criteria)、证据(evidence)和判断(judgment),评估类问题的本质是根据经验证据,寻求特定标准和经验证据之间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评判。

4.诠释类问题。诠释类问题是阐发、确立和建构社会现象背后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诠释研究尝试回答文化、价值和精神领域的“应该怎么样”的价值问题,与人的目的、自由和人际之间的共识和规则紧密相关。公共管理领域,人们一般通过公共管理的历史诠释、文本诠释、话语诠释和行动诠释来获取诠释类问题的答案。

5.批判类问题。在批判研究者看来,现实社会并不是实证主义所谓的纯粹的经验的堆积,而是主体被“异化”的世界,需要改变客观世界,将主体从“异化”中解放出来。批评研究以矛盾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分析现实,其目的是改变世界。批判问题的提出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行动取向,批判研究本身就是改变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公共管理问题类型的划分,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和公约数。

二、以公共管理问题类型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1.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维度。可以借鉴亚瑟·霍尔(ArthurD.Hall)提出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时间维度、逻辑维度和知识维度)对研究的方法体系进行刻画。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时间维度即公共管理研究依次进行的过程,包括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实施和研究成果发表等环节。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维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和研究工具三个层面。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知识维度是提出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思维背景、认知背景和实践背景。凡是对公共管理问题解决有启发的知识都可以纳入这一维度,而不论该知识的学科界限。

2.问题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公约数。从问题学的角度来看,在研究方法体系中,问题是连接研究逻辑维度、时间维度和知识维度的共通点。首先,不同的方法论流派对问题的性质、问题的地位、问题结构看法不同,就会形成研究过程的差异。比如:诠释主义将问题看做是意义呈现的过程,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交互作用贯穿在研究过程的始终;实证主义将问题看做是归纳和证实的过程,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中立观察是研究的起点,对结论的证实或证伪成为研究的终点;批判理性主义将问题看作是主观和客观的不一致,研究过程是始于问题,提出探索性答案,然后验证,再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其次,不同的问题类型对应不同的方法论框架。(1)对于科学发现类的公共管理问题,通常使用实证主义作为主导的研究方法论框架。(2)对于技术设计类的公共管理问题,通常运用技术设计所特有的最优化方法的逻辑,这种逻辑是“一种特别的命令逻辑。”“首先,考察满足外部环境限制的所有可能状态,然后,从此集合中找出满足目标的其它约束条件、又使效用函数最大化的特定状态。”这相当于把目标约束条件及最大化看作新的“自然法则”并把它加到其它自然法则上进行逻辑运演,运演结果中的值被看成“应当”取的值。(3)评估类公共管理问题会同时涉及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在实际评估中,对事实和价值因素的处理方式不同会导致评估研究中实证主义、诠释主义和批判主义的分歧。(4)诠释学、现象学、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非实证主义方法论是解决诠释类问题的常用方法论。(5)批判类问题则主要使用批判主义、批判实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论。最后,研究知识通过研究问题与研究逻辑紧密相关。研究知识只有与特定的研究问题相联系,才有可能纳入特定的研究活动。(1)背景知识驱动问题的产生,各学科知识为问题解决提供可能的答案,并促进新知识的产生。(2)既有的理论引导研究的进行。既有的理论在研究中不仅仅对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以理论框架、研究途径、研究范式等形式引导资料的收集、资料分析、假设检验、分析性归纳等过程。

3.以问题类型为基础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总体特色。以公共管理问题类型为基础,将问题作为沟通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公约数,这种新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具有以下特色。第一,公共管理问题形态差异决定了公共管理研究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公共管理学术、实务和咨询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一种解答问题的活动,只是三者所解答问题的类型、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指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从难度上来讲,公共管理实务活动中的问题可以使用已有的常识,或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地综合就能加以解决。如果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常识和已有知识简单综合的范围,那么就需要诉诸公共管理咨询或公共管理学术活动加以解决。公共管理咨询提供一个或多个可供选择的较为固定的答案,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则对问题进行探索性的回答,提供阶段性的答案。从问题类型来看,公共管理学术研究活动侧重解决科学发现类问题;公共管理实务工作者侧重解决技术设计类问题;公共管理咨询则重点阐明将公共管理一般原理转换为具体操作政策条文的基本原则。

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作用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088-04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梭罗在其所著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及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在其所著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都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并认为经济发展的推助力已不再是有形的资产,而是像专利、技术及知识等方面的无形资产。1999年世界经济合作开发组织发表的知识经济报告,也认为以知识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将改变全球经济的发展形态,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及提升国家竞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

一、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按照管理的本质完美地使用资源从而达成组织目标。组织的资源一般主要有:实体设备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类,其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目前已经超越前面三者,并成为组织赖以达成目标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同时也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基础条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才视为组织成败的关键,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积极获取、维护、激励、运用和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具体落实情况,极大地影响到人力资源效用的发挥,也决定了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否顺畅。知识管理就是以人为核心,如何以知识管理的角度赋予人力资源管理新的时代含义和特征。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一种稳定的可以进行测量和管理的知识与技术,因此组织在当前与未来发展中,必须针对组织需要和内外环境变化,对短期和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进行持续且系统化的规划,并适时对人才进行招募与考选。人力资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比如人具有主观性、情绪性、不可闲置性、投资回收不确定性和可能恶性运用智慧等特点。站在知识管理角度,知识则是重在积极应用,所以在人才使用方面首先要重视发挥激励作用,只有通过考核和激励的手段,满足组织成员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等各类需求,才能使成员充分发挥知识与技能,并在考核或奖励时纳入对组织成员的知识应用和发展的评估项目。

知识和其他资源一样也会折旧和相对衰竭,所以组织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对组织成员进行持续的培训与继续教育,通过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从而促进组织的整体发展。同时,培训与继续教育也是使人力资源的知识创新能力能够维持在高水平的基本条件,从而保证组织成员能够顺应未来的各种挑战。至于如何能更好地留住人才,使知识的创造、运用与更新能在较稳定情境中进行持续不中断的运行,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这时组织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薪酬分配制度、良好的福利措施、先进的激励机制、健全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的退休保障制度,以及通过合理地增加工作内在报酬,使组织成员快乐地工作等相关留人手段,从而实现更好地吸引人才长期为组织服务并做出贡献。

二、当代公共部门的知识系统

知识管理概念的兴起与信息科技进步有直接的关系。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已经成为一个组织的首要资源,组织必须将所有数据与信息转化为具体知识,并以之指导决策并付诸行动,才能产生实际效益。总体而言,公共部门的知识系统相对于企业部门要更复杂,这主要是因为公共部门的目标相对较为模糊,业务相对庞杂,并且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内外环境,一般而言,公共部门的知识系统涵盖了以下各类知识:

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套封闭的思想系统,通常是知识产生的最高指导原则,并且还是行动的指引。在政党政治中,不同意识形态者组成不同的政党,并以其意识形态及其衍生政策来争取民众支持,如大政府与小政府、与左派、管制与放松管制、拥护与弹劾等,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作为背后的支撑。

2.政治知识。政治知识主要在于应付高度变动的国际环境、民众多变的偏好、政党或利益团体的动态和冲突的化解等。这时候,政治人物普遍成为这类知识的主要载体,但政治知识往往是内隐性的知识,其具有不稳定性,所以较难成为可以管理的无形资产。

3.政策知识。公共部门对人民需求最具体的响应就是实质政策的出台,David Webber(1992)将政策知识界定为可帮助决策者了解公共政策出台的因果以及对社会影响的人类知识体,其包括六种形式:决策者个人知识、书报期刊知识、实务或实际经验、政策研究、政策取向研究以及学科研究,前三者一般属实用性知识,后三种一般属学院派知识。

4.学术知识。公共部门为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并落实研究发展工作,其就必须以较严谨的科学方法对相关公共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对公共部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学术性研究。以了解事情真相和追求知识累积为目的,主要由教育部门及相关科研部门在推动。(2)商品化研究。以开拓市场及开发新技术为目的,并将其转化为相关商品进行交换和推广,这些主要由经济部门等负责推动。(3)行政性研究。这个与商品化研究都属于应用性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公共事务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其主要是由行政部门以及相关决策咨询机构负责推动。目前我国在研究来源方面主要有自行研究与委托研究两类;前者指各机关业务单位为推动自身业务,对其业务的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后者则是主要委托外部专家学者来进行相关的研究。

5.结构性知识。这里主要是指由于组织的结构或运行而产生的知识,其也是组织的无形资产,比如完整的法令体系和标准作业程序等,这些知识有利于公共部门人员面对不确定性环境,使其行为有所依循,并减少沟通与协调的成本等。

6.民众(顾客)知识。公共部门人员直接与广大民众接触后,可以对民众的思想、偏好、意愿、情绪和行为等进行了解,并可直接作为回馈信息以调整公共部门自身行为。

7.个人知识。主要指个人置于公共部门特有的组织文化中,其如何能满足个人需求、适应组织压力的安身立命的知识,一般都是属于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隐性知识,这有赖于个人从实际经验中去具体领悟。

三、目前我国公共部门知识管理的困境

一般情况下,公共部门知识的可管理性并不像私人企业那么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知识具有以下不利于管理的特性:

1.目标与实际效益的不确定性。公共部门的目标常常具有高度抽象、模糊和质化的特点,导致其达成目标的手段并不明确,所涉及的具体知识也很难定位。公共部门可能会产生一种困境,即就算是做好知识管理,但究竟可以产生哪些数得出和看得见的效益?很难清楚地进行评估,当其间的因果关系过于薄弱时,其就很有可能丧失具体实行的动机。

2.知识效用评估的不稳定性。公共部门的知识效果,具体呈现在出台广大民众所拥护和受惠的良好政策,在顾客导向时代,公共部门服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广大民众,但民众的偏好却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这样公共部门就很难准确判断或预测民众的偏好等,即使是较科学化的政策知识或学术知识也不能保证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这样公共部门具有的民众(顾客)知识就可能随时与实际脱节。

3.知识的高度辩证性。公共部门追求的价值,除量化的效率、效能和经济外,还有更重要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抽象价值,但是后者因为个人的认知与看法的差异,特别是意识形态有所差异时,就很容易产生争辩和僵局等。

4.人力资源结构的偏差性。任何组织都渴望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但公共部门普遍强调的功绩制、所强调的人才招考制以及种种限制人才潜能发挥的相关法规制度,很大程度上就会使部分优秀的人力资源被结构性排除在系统外,严重影响其知识生产来源。

5.知识规格化的不易性。知识如果能尽量规格化,就会有利于知识的清点、控制、分享、应用、维护和更新等。公共部门知识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大多都能文书化,比如公文与档案等,这就是建制知识管理的最有利的条件之一,但是各单位的公文和档案等文书如何能同一规格化,仍还需要继续努力。

6.知识的不易分享性。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通常是一国之内最庞大和最复杂的组织,各具体部门又常有其专业功能及地方性,不同的本位考虑及地方生态的差异,就会造成知识分享的效用性降低。另外,有些政治知识或个人知识又偏向属于内隐性知识,也较难产生分享效益。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引入知识管理思想的具体途径

通常情况下,公共部门的知识因为具有较高的不可管理性,这就降低了知识管理的功效,但若能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就必定可以对知识管理工作产生巨大帮助。公共部门为顺应知识管理思潮所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调整工作,主要是为了达到促成终生学习的个人、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智商以及建立知识型社会的最终目标。以下就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功能,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人才求取方面。目前我国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获取方面多依赖于具有许多限制性的考试制度,再加上以偏重记忆的笔试为主要筛选工具,这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结构产生偏差。比如善于背诵、记忆者就较能获取进入公共部门工作的机会。同时,我国各类人才选拔考试的科目繁多,且多以通才为主要招募对象,这就会造成不善于准备繁多科目及抽象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进入公共部门进行工作和服务,最终就可能导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结构的人格特质偏向特定性别、特定性格、特定价值取向、特定思维方式、特定行为方式等方面。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特质偏重善于思考、反省、学习、创新、政治敏感度高、具信息科技知识等,所以就必须要修改和完善相关考试法规制度。我们必须要改变相关的考试方式,适当地减少各类考试的科目,吸引不擅背诵但敏于思考的人才;适当降低笔试的分量,提高其他测评方式的应用,以实现开放、多元化的人才评估功能;另外,公共部门未来用人还可以将其经历纳入考察的范围,尤其是需具备政治敏感度的职位;最后是系统性调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组成的来源,除加强提升公共部门内部人员素质外,还可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如民间智库、专家学者或相关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以作为补充人力来源或者后备人力资源,这样才能改变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结构存在的偏差。

未来理想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应该是按照知识工作者发展的要求和特征来建构,知识工作者意味一个能够进行分析和应用信息,并能创造知识以提供良好决策方案的人员,其不仅能将数据与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同时还具有解决结构性与非结构性问题的能力。我国公共部门是否能广泛地引进上述人才,值得我们期待。

(二)人才使用方面。要使人才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首先就必须要逐步培育出对知识开放、相互信任、分享交流和鼓励学习的组织文化,建立起一种尊重知识与专业的组织文化,并尽量减少政治权威、政治干涉和外行领导内行的不良现象,这样才能促进公共部门人员积极地进行知识创造、分享、学习和应用。其次还要加强内部管理,在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上可加重对其知识应用或研究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同时提供多元的参与通道或仿照目前广为推行的提案制度,使广大公共部门人员可以在重大决策和人事制度上发挥影响,并对任何成员的创意都给予适当的正面支持。为加速知识分享效用,就应淡化部门专业分工色彩,落实工作论调,使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通才视野。公共部门(特别是权力部门)中常常会有因为自身掌握特殊信息而自重的现象,为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要培育出开诚布公的组织氛围,将信息公开化以取得各方的信任。目前我国公共部门虽也鼓励成员从事自行研究,但公共部门人员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例行公事的处理,即使接手研究,也只能采取“以战养战”的方式进行,并且很少有时间去搜集数据,这样就导致了研究质量严重降低,所以我们应该考虑给从事自行研究的成员创造较好的研究条件,并适当给予一些具体的实质奖励。最后,知识的创造有时候来自成员的行动力,但这有时也可能使成员失误,所以组织应该鼓励成员勇于尝试,并承担、包容其可能的错误及相关不良后果。

公共部门未来也可能面临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新时代强烈的自我主张、自我实现、不惧权威和低度组织忠诚等特质将直接冲击官僚文化,所以必须以更开放的视野来包容与重新诠释其行为。总之,一个具有开放、信任、分享和学习的组织才能促进个人内隐性知识的外显化及团体化,并构成滋养知识的温床。

(三)人才培育方面。人力资源和其他组织资源相比,其维护成本较高,按照知识折旧的观点,如果不加以维护,其知识创造力就势必会降低,然而其主要的维护机制来自培训与教育,培训主要是维持基本工作能力不至于落后,教育才能真正厚实知识的创造能力,两者不可偏废,当然也不能混淆二者的功能。目前我国的公务人员教育培训方面仍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改进。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加强启发性的内容,以促进公务人员的思考能力;其次需要改变对公务人员训练教育的轻视态度,必须改变假借培训教育之名而进行其他与培训教育不相关的活动,比如到国外进修访察,或到著名风景区的多日程研习等。短程的专业技术培训与长期的观念教育相结合,鼓励全员参与学习,并重视受教育训练者返回单位积极进行知识分享工作,使得内隐性知识更好的外显化,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四)留住人才方面。目前我国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用以留住人才的最主要的制度是健全的退休和福利制度,再加上其较高的工作稳定性和占有较多的权力资源等方面的吸引。但是在新时代,进入公共部门体系的人员未必就以工作与退休保障等安全需求为主要考虑,工作本身是否具挑战性、能否增进自我成长等,可能是新时代公务人员更重视的价值取向,因此如何通过工作设计和工作丰富化等增加工作内在报酬的方式,来重新调整公务人员工作内容及界定新角色,已经成为是公共部门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站在知识管理的角度,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或者资深员工所具备的组织经验、知识与见解都是其他普通员工作无法比拟的,所以如何避免关键或资深员工的流失,或通过管理以减少人才流失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里,许多企业界的作法可以提供相关的借鉴,比如可通过“遗物存盘”观念来进行知识管理,具体的做法包括离职面谈,鼓励离职员工对其上司、同事,以及工作本身等提供回馈意见,并询问其有关报酬、组织关怀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就此建立离职员工数据库,并将此信息适当分享给所有组织成员。另外,还可以进行退休人员档案化或“肖像化”,将退休人员的专长、职务、职责及其他人格特质等进行明确的掌握和描述,以作为寻求新员工或引导新员工的辅助依据。目前我国公共部门对于离职人员,大多是举行感性的送别茶会之类的了事,并未对其过去的工作服务信息作系统性的探究与保留,如此将不利于知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经营特色,主要表现在知识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竞争的主力或主要资源,善于管理知识者就能取得竞争优势。组织知识形成能力和竞争力,将取代传统的生产管理及服务管理的能力和竞争力,组织的知识学习能效也将取代传统人事管理的能效。站在公共行政发展的角度,公共部门做好知识管理工作,有利于构建发展知识经济的优质基础建设;站在公共行政管理的角度,公共部门做好知识管理工作,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和效益,并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公共部门应该广揽乐于学习和善于思考的人才,并以激励的方式积极促进公务人员的知识创造和分享;同时加大资源投入,对公共部门现有人力资源持续进行培训与再教育,避免知识的折旧,并不断完善工作设计与福利制度,以满足公务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其都能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信条。

参考文献:

[1] Webber David.“The Distribution and Use of Policy Knowledge in the Policy Process”,in(1992),William N. Dunn and Rita Mae Kelly. ed., Advances in Policy Studies Since 1950:Policy Studies Review Annual Volume 10.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Publishers.

[2] 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江庭谊.知识管理、企业文化与组织效能关系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鲁若愚,陈力.基于知识分享与合作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6).

[5] 赵辉,武振业,黄晓.论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体制改革,2006,(3).

[6] 杨炳辉.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 宫漫.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人才,2009,(1).

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国家越来越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的所有能力培养中,把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显著位置。教育部在1997年前修订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目录,在新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目录中,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两个学科也被并列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专业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被高度重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向政府、事业单位等公共组织部门输送高层次管理人才。而对于高校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来言,创新能力无疑是他们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在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也就需要不断着重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社会各界培养培育出更多的优秀创新型管理人才。

1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首次提出,他认为创新是指一种对组织资源进行组合后产生新价值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培养是泛指在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学习以及生活中以自身创新能力综合素养提高为主要基础,对各种资源进行创新的能力。杨叔子认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指高校研究生在实际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专业学习中自行独立研究提出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与主动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综合创新能力。综合上述多位学者观点,笔者认为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研究生们在通过不断学习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将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在此应用过程中不断自主创新发现实际公共问题与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

2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培养了许多公共管理专业的优秀人才。传统的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已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我国高校对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如下几个特征:缺乏对公共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所培养的公共管理研究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在一些学生的想法中类似公共管理类的文科类专业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并不需要进行创新。大多数公共管理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本科学习一样只是紧紧跟随老师的步伐,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不会自己进行探索研究。学习的内容也大部分停留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不会自我扩展学习内容。这种学习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固化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领域,很难形成创新意识。缺少田野调查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来看,许多高校受限于环境、经济基础等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培养还是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这种培养模式既是高校的失职,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实践为基础,而目前公共管理研究生在学校的学习中缺乏适量的科研活动,这也是使得公共管理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教学资源与创新氛围。发现问题是创新的重要组成步骤之一,波普尔指出创新的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过程。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生在经过知识积累后,以独特的敏锐性提出对某一问题或领域的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过程。但是从整个大环境来看,目前公共管理领域缺乏活跃的创新氛围,公共管理研究生在经过知识积累后并没有产生更加深入思考,以致很难发现问题激发创新。另一大问题就是教学资源的缺乏,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本身受到教学资源的约束。

3制约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而从目前我国对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来看,导致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过低是有原因的,存在着学生自身、导师和学校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也是成为影响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实践培养的主要因素。

3.1学生自身因素

生源质量差。当前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具有扩增的趋势,这也使得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当招收人数过多时评价标准就可能因此降低从而导致招收研究生的质量下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本科生大多数会选择去政府、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工作,而由于公务员招聘的特殊性,大多数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需要与其他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社会人员一同进行考试来竞争公务员的职务,导致竞争压力大,而研究生却逐年扩招,可能使得更多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选择攻读研究生。甚至有部分学生读研的原因单纯是因为暂时找不到工作才选择了继续读研,以致学校所招生的研究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混文凭”而不是脚踏实地学习,这些研究生不在乎是否取得研究成果而是需要毕业的一纸证书。重理论轻实践。从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现状来看大多数研究生缺乏实践经历,只培养了会读书的“书呆子”。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公共管理研究生自身对于实践的忽视。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课本的理论学习,这也从小给学生灌输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将理论联系实践的必要性。因此大多数公共管理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中也把理论知识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实践的必要性。创新诞生于实践之中,缺乏实践制约着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3.2导师指导因素

导师队伍建设落后。我国目前在校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大多数所采用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专业研究教育工作,同时导师是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指路人,因此导师的素质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导师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教导十分重要,但导师精力有限,如果连日常的学习指导都做不到又何来创新能力。同时由于高校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各大高校也不得不不断扩大研究生导师聘请队伍的建设规模,这时为了能够达到足够的研究导师聘请数量,学校在导师聘请中会降低对于导师的学术要求,这会导致学术能力水平过低的导师不能对他的研究生进行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指导,同样不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也不可能教导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公共管理研究生大多数是依靠导师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来培养的,因此导师的授课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途经之一,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导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来培养研究生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导师只有以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导向,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

3.3学校培养因素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我国在公共管理研究生培养上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高校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理论知识课占比高实践活动课占比低。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几乎与专业一致,只考虑了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生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却忽视了其他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的启示作用。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还缺乏提高公共管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只有合理设置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才能让保证公共管理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不全面。学校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养评价主要是通过学位论文来进行考评,但是仅仅用学位论文对公共管理研究生进行考核不够全面,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这会导致公共管理研究生因为要完成论文而进行学习,缺乏创新驱动力。目前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养考核主要是通过教育行政部和高校进行评价,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考核评价的评体较为单一,社会参与公共管理研究生培养考核参与和评价的积极性的参与度较低。

4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4.1建立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

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很多社会主客观因素的直接影响,而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自身创新因素能力作为一种重要主观因素,是直接影响能否培养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这些制约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身因素当中,最大的主观因素就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个人知识储存和应用能力的欠缺又是自身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公共管理研究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除了公共管理研究生自身进行内部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外,高校可以建立外部的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以鼓励公共管理研究生进行创新。只有研究生的内在创新意识和高校外部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4.2加强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决定了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工作是否能够达到成效,同时也决定了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在实践过程中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可以明显看出,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育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导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导师在研究生日常的学习与专业研究工作过程中除了必须要充分教给他们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充分关注到对学生们创新能力与创新实践意识的培养。导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意识。导师是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指向标,研究生的任何学习都必定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教导,因此导师的自身综合创新能力与专业创新实践意识对于如何培养高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也尤为重要。因此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引路人就更应该与学生一同追求进步,相比于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导师更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实践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导师应该多多关注学术前沿动态,把最前沿的知识和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导师在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需要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自由创新的环境氛围。导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当今社会,导师需要避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师应该要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鼓励研究生们将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实践当之中,将专业知识变成在生活中可以使用的工具、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思想上的启发,鼓励他们要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来说,可以采取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4.3改革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公共管理研究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适应培养公共管理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需要增加适量的实践课程以满足公共管理研究生的社会需求。其次,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课程中也应该包含综合学科的课程。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管理类的学科,未来将成为社会的管理者,对于管理者而言多方面的知识十分重要。最后,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课程选择上可以更加弹性。从目前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课程类型来看,85%以上的都属于必修课只有少量选修课内容。增加自选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加有机会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克用.关于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与专业设置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5(11):54-56.

[2]陶冶,张世龙,于俭.重新认识熊彼得的创新理论[J].经济论坛,2009(13):15-17.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02):74-82.

[4]杨叔子.有志有力有物相之——兼谈研究生的素质与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1(04):64-67.

[5]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6]董泽芳,何青,张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2):1-5.

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第5篇

1、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

发展的观点告诉我们,个人、组织及至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与创新都是建立在之前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知识积累能够有效防止知识随着某项具体工作的结束而消失,能够有效地延续前人、同伴或其他人的有益经验。俗话说:聪明来自积累,智慧来自学习。单纯对数据和信息的积累,并不能使得对知识的应用从初级阶段直接上升为一种处于高级阶段的智慧。因此,学习能力在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所以我们有必要切实明确知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采用更有效的知识学习方式,持续不断地学习真正需要的知识,从而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最近几年,“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等关于学习的口号一直在提,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个人的竞争力取决于他的知识资产,取决于他获取知识并加以利用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土地、资本等一样已经成为提高组织或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武器,成为决定组织生死存亡的一项重要指标,因而学习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高。在积累和学习的基础上,要想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并使知识管理得以最大范围的应用,就必须通过交流最终实现知识共享。对组织而言,知识共享可以使每一个新项目的运行都建立在全公司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去重新探索出路。对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将极大地帮助个人扩充知识面,缩短个人在新领域知识上的学习时间。同时,个人又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个人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对社会知识的传播也起到极大的作用。知识在社会群体内的有益流动,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

2、知识管理的基本特点

对知识管理的学习离不开对其基本特点的大致了解。知识管理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所有管理,也正是由于它自身无可替代的独特性。

(1)知识管理注重管理的有效性

知识管理强调输出结果的价值,要求输出结果必须是创新的、高知识含量的、能达到组织目标的高价值的东西。这个产出与它所输入的概念上的资源之间是不存在直接量化比值的,因为概念上的资源不会像实体资源一样,随着量的上升而增加成本,所以与传统管理不同,知识管理不追求资源成本消耗的最小化,而单纯追求价值的最大化。

(2)知识管理源于概念资源的无限性

知识管理之所以必要不是因为物质资源的有限性,而是源于概念资源的无限性。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再适合通过片面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增长,它更多地要求人们通过对虚拟资源的管理来指导对有限资源的利用。新时期的知识管理就要求我们站在实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性”的高度,寻求一种更为全面的、科学健康的增长模式。就实践发展而言,今年是中国知识管理走过的第10个年头,也是中国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提出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10年。经过10年的传播和实践,中国的知识管理在摸索中成长,由此取得的进步和发展不可小觑,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当前的经济危机,让人们开始反思和审视原来依靠资源、低劳动力成本和外贸投资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很多人开始关注和了解知识管理,从而使得依靠知识的积累、传承和创新推动社会繁荣成为新时期的一大亮点。

二、知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1、公共管理的基本定义

公共管理,同样是时展所衍生的新概念,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不同,它不是着重于对政府职业文官的培养,而是在包含这一内容的同时,更看重以最低的成本达到目标以及管理者对结果负责的相关内容。简要而言,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的主要任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如何更为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

2、公共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概述

在共同促进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共管理与知识管理间日益形成无法分割的密切关系。一方面,最先大量运用知识管理的企业虽然拥有很大的自主性,但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和发展,它必须得到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的配合与支持。为发展知识经济而实施的知识管理,离开公共管理的配合和支持是难以奏效的。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看到知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例如知识转移活动、专利、商标、基础设施等,均涉及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诸多关于政策、法律、法规等属于政府行为的方面。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提高公共组织的效力,公共管理同样需要高度重视知识管理的理念,积极推进各项措施的出台,如大力发展学习型组织,努力构建知识型政府等,不断为实现自身管理水平的跨越增强助推力。知识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这种密切的相关迫切要求当前公共管理必须落实对知识管理的应用措施。

三、知识管理应用的相关举措

1、最大限度地营造知识管理的发展环境

众所周知,只有适宜的环境才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知识管理需要尽量发挥集体知识和智慧的作用,需要个人乐于奉献。因此就需要营造适当的风气和环境氛围,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公共管理领域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风气,提升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譬如说,企业文化要以诚信为本,员工要有敬业和乐业精神,重视效率、质量等等,从而让知识管理建设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概括来看大致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要有领导人、专门小组和基础设施,如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和图书馆等。我国的“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等国家创新体系就是很好的范例。②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动员全社会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③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因特网和内联网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催化剂,要不断开发数据库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④建立知识管理评估系统。研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如无形资产组成指标法,计算知识管理的投资回报率等。这一系列的相关内容就形成了知识管理实施的大背景,并最终构造出知识管理的坚实平台。

2、加强知识管理中人才的培养与供应

人才问题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点,关于知识、技能、思想、精神、品德、文化之类,都离不开作为载体和主体的人。若没有符合质量和素质要求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或不能保证供应及时到位,发展知识经济都将成为一纸空文。通过兴办教育事业来培养人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历来也是公共管理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知识经济时代也没有改变这个格局。教育着眼于全民素质的改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和全面联系。既要注意普及,又须重视提高。这一点使得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变得非常必要,动员非政府组织积极投入到发展教育的行列,不仅有利于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而且也为知识管理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行使提供了契机,但国家并不能因此而有丝毫懈怠。发展各种教育设施,鼓励自学成才,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技知识,奖励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以及发展文艺、体育、新闻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图书、博物、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都应该在培养人才计划中作为政府工作的题中之义。

3、构建知识型政府

无论公共管理的主体如何宽泛,政府组织都是其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师法企业的过程中,知识型政府作为一个有关政府创新的较为新颖的概念被提出,它与知识经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同时又涉及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应用和创新,而且,它还和学习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企业型政府等政府创新的概念有着诸多相似。政府通过不断接受、处理各种信息,并将之转化为知识,最终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和引导。当然,知识型政府的构建,同样需要引入一些具体应用方面的内容,如体制改革与信息技术在政府领域的渗透催生了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建设为政府内部知识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电子政务建设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与基础准备,如政府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政府流程再造等,这些为政府内部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有必要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包括隐性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在这方面,美国政府的作为是最值得学习的,早在2002年,美国政府就被MAKE确认为全球最受赞赏的知识型组织。其知识管理系统着重于各类信息的集中,并使这些信息能够有效地支持各类机构的管理功能和任务处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