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管理案例研究

公共管理案例研究

公共管理案例研究

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 案例研究; 主体框架; 基本要点。

    一、概念、优点与可能的缺点。

    案例研究的要义 ( 1) 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个案现实情况有意义的特征; ( 2) 尽管个案研究的重心在于对个案的分析和探讨,但个案研究必须服务于对母体研究对象的理解,个案可以是母体的典型实例,也可以是母体的非典型实例; ( 3) 个案研究不能停留在实例材料的详尽描述,必须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从一定的视角出发,建构个案分析框架; ( 4)作为研究,在个案分析过程中,应当与其他同类现象、相关的理论对话,不能自说自话、把个案研究变成孤岛式研究;( 5) 个案研究并不排斥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反,它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研究方法获取和分析案情资料; ( 6) 案例研究中的“个案”是关于包含有问题或疑难的真实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可以是时间性的( 某一具体时段) 、空间性的( 社区、地区、国家) 、行动者类的( 个人、群体、组织) 、行为类的( 互动、决策、事件) ,或是综合性的。案例研究中可以只有单个案例,也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甚至一组案例。

    个案研究方法因以下优点而受人青睐: ( 1) 使研究对象或方向更为明确具体; ( 2) 丰富和深化作者和读者对问题的了解; ( 3) 资料获取范围相对具体,较之面上的归纳式研究和统计分析,其广度和成本比较小; ( 4) 兼具实证分析和理论演绎的双重优点,有利于研究者将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研究出现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批评。批评最多的是案例研究的外在效度问题,也即是否可以归纳成为理论,并推广到其他案例研究中。批评者常常称,单案例研究论据不充分、不足以进行科学的归纳。对于这种批评,罗伯特·殷辩解道: “这些批评者实际上是在以统计调查的标准看待案例研究……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 以及实验) 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在分析性归纳中,研究者也会尽力从一系列研究结果中总结出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理论。”[1]不过,话说回来,有些案例研究确实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无视个案的代表性程度及其方向,将个案研究的结论强行拉升成普适性的观点。其次,由于一些案例研究不注重资料获取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论据或带着偏见进行研究,案例研究的信度常常受到质疑。对案例研究的第三种批评是,它可能会造成过于冗长的分析报告。案例研究确实需要对案例相关情况的深入探究,如果研究者只是为了案例而案例,既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又缺乏研究意识,既缺乏分析框架又不比较分析相关案例或不与相关理论对话,则难免落下材料堆砌的口实。事实上,案例研究的上述批评和不足的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2]。

    二、选题、立意与研究价值。

    根据研究动机,案例研究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 问题驱动式的、理论驱动式的以及混合式的。问题驱动式的案例研究旨在描述个案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这类研究多以调查问题、探求对策作为研究目的,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的研究。此类案例研究的实质性价值在于它所提出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满足规范化研究的四个标准: 测量工具效度、信度、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测量工具效度是指针对所研究问题构造的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信度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复制同样的研究,并预期得到同样的结果; 内部有效性是指研究证据能够支持研究结论中所阐述的现象或因果关系; 外部有效性是指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普适性。[3]前三个标准是任何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满足的。但对于第四点,笔者以为,就公共管理案例而言,由于任何个案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有些案例并非类现象的典型案例而是特殊个案甚至反常案例,因此,不宜对外部有效性做硬性要求。是否应该符合外部有效性要求,取决于研究者的选题立意: 如果研究者立意通过对个案研究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那么,案例的选取、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都必须具备代表性,也即外部有效性; 如果旨在展示个案的特殊性,则不必强求外部有效性,相反,应该突出个案情状、问题、成因与对策的个性。当然,大多数案例既具有类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类案例研究只需满足前三个标准,并兼具相应的外部有效性即可。

    与典型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不同,理论驱动式个案研究的真正目的不在案例本身,而在于归纳出理论: 或是理论验证,或是理论批判,或是理论创新,抑或是兼具其中两者或全部。譬如,以美国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诸多研究者有关“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案例研究,都以完善、验证和支持“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框架为目的,最终形成一个学派。以验证理论为目的的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二点: 一是为有待检验的理论提供了活生生具体的实例,此所谓材料创新。这一点要求运用具有较高效度的资料获取工具以及较高的研究信度。二是检验的理论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如果案例研究用于验证的是一个已经得到公认和反复验证的理论,则没有多大意义了。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更高的期望是通过个案研究对既有的理论进行批判,最好是能提出一些理论观点或新的理论框架。此类研究近似Barney Glaser 和AnselmStrauss 创造的扎根理论方法( grounded theory method) 。我们姑且称之为“扎根式案例研究”。它归纳出的理论得自研究者对观测资料所蕴含的主旨、特征和结构模型的分析。扎根式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因为担心知道其他人的结论之后可能会固化研究者的现象观察和研究思路甚至理论观点。该理论方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 1) “将适用的事件和每个范畴进行比较”———在某个个案中出现某( 些) 有意义的范畴或术语时,就开始在其他个案中搜寻相同的现象,并将其概念化;( 2) “合并分类及其特性”———在此,研究者开始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该概念的关联现象或影响因素; ( 3) “划定理论的界限”———随着概念之间关系模式的清晰化,研究者可以忽视最初关注的但又和研究显然不相关的概念,便于减少范畴类型,并使理论本身变得简练; ( 4) “组织理论”———最后,研究者必须将他的发现变成文字,和他人分享。[4]事实上,许多新理论或观点的提出往往都是以对既有理论的批判为基础的; 不少公共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就是通过近似扎根式案例研究归纳出来的。譬如,GarrettHardin( 1968) 教授提出的公用地悲剧理论,以及三十年之后,Michael Heller( 1998) 教授提出的反公用地悲剧理论,都是基于大量实例的扎根式研究而提出来的,尽管二人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并非典型的案例研究。

    与扎根理论方法不同,Michael Burawoy 及其同事提出了另一种旨在理论批判和创新的个案研究方法——— “拓展式个案方法”( extended case method) 。这种案例研究定位于发现现有理论的缺陷并修改现有理论。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纯粹问题导向型个案研究———只寻求对个案本身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无意于将个案研究中的发现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 也不同于扎根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相反,Burawoy主张研究者在进入个案研究之前要事先熟悉相关的研究文献。拓展式个案方法的核心目的既不是要创造出什么新的理论框架,也不是证明或驳斥既有理论,而是要重建、发展理论。它旨在寻找和观察与既有理论相冲突的方式和他所谓的“理论缺口和缄默”。[5]以理论批判和创新为目的的个案研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能通过现实存在的个案证明既有理论解释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并重新提出分析视角、理论解释甚至新的理论框架。这一价值的确立,需要较为严格地满足规范化的研究的前述三个标准,第四个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为某特定类型问题上的外部有效性; 任何一个标准的缺失或不足,都会招致批判甚至否定。

    研究实践中,还有一类特殊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理论应用式问题驱动研究。此类研究旨在应用某一个或多个理论,描述和解释案例现象,甚至提出解决对策。譬如竺乾威教授的近作采用理查德·马特兰德的政策执行理论,尤其是模糊- 冲突模型中的政治性执行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2011 年“拉闸限电”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深度剖析。一般而言,此类案例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研究者首次选择了对个案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充分解释力的,或者是与以往解释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此所谓理论视角的创新。如果已有研究者运用类似的理论对同类现象进行过分析,则此类研究将无甚新意。

    除了上述三类案例研究动机以外,还有一类准理论驱动式的案例研究,姑且称之为理论对话式案例研究。这类案例研究的特点是: 它既不是问题驱动式的,也不是为了验证理论、应用理论或是创新理论,而仅仅是展示对特定个案现象各种理论之间的争议。研究者通过对个案现象多维度的展示,并搭建一个对话平台,把各种相关理论观点组织起来,形成争议焦点,以展现各种观点对同一个案现象的不同解释,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类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价值多元化社会中理论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理论观点的非充分性及其与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歧,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学习者了解问题的多面性和理论的多样性。譬如,《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 社会调节政策八个侧面》一书的撰稿者们通过对堕胎、扶持措施( affirmativeact) 、死刑、同性恋者的权利、枪械管制等个案问题的讨论,展示了美国社会调节政策中的道德冲突; 《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一书则通过12 个案例研究展示了中国社会对一些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对话。

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完善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是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人才的质量,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案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国外近几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专业实践的教育与培训的诸多领域,如法律、医学、商学、公共管理、教育,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的应用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尤其是对公共管理这样的新兴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就成为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案例教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1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如今,在哈佛商学院,所有课程都用到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肯尼迪政府学院60%的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学习100-140个案例。哈佛的案例教学极为注重启发、讨论与互动,强调把现实问题带到课堂、把理论变成解决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1]哈佛大学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使其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学方法走向的成功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的管理人才方面,它具有独到的功能和效果,受到管理界、教学界的重视、支持和欢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九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在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人际技巧提高、接受度和知识保留力等六个方面对各国专家做了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学方法呢?

关于案例教学方法,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特定教学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2]P45与传统教学的单一讲授方式、教师独自选择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控制等方面不同,案例教学方法具备如下特点[3]P47:1.教学以讨论为基础;2.学生知道得多,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权威性的,学生们对自己的学识负责;3.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流;4.通常学生是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共享控制权,而且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或资源提供者处于次要地位;5.总的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评论性的、分析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

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对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队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案例教学能够适应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实效化的需要。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共管理学基本理论并不晦涩难懂,难就难在如何权变的应用理论上,只有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明白。所以引入案例教学对我国高校管理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起到重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其次,案例教学能够适应公务员考试与公共管理教育职业化的需要。随着《公务员法》的颁布与实施,公务员考试与录用进一步规范化,具有了更强的筛选与鉴别作用。此外,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有较强的进入公共生活的择业诉求。为了适应这两方面的需求,以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为契机的教学模式转变必须关注公务员考试及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潜能的培养。[4]再次,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加强学界与政界的联系。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会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更新。透过案例,可以大致了解管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发现现有理论的薄弱和不足之处,从而推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同时,通过学界与政界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教师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政府部门人员的理论水平。

二、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存在的误区

首先,教师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观念和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他们认为,“案例”就是“例子”,举例说明某个知识要点就是案例教学,而没有真正转换教学思维,也就不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不会使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有的教师则认为“案例分析”是一个专门的课程,可以通过开设一门“行政案例学”课程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案例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不一定有效。他们认为案例教学无法替代社会实践,学生们通过交流不成熟的意见不会学到任何东西。

其次,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由于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而形成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的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适应能力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不愿主动学习、不愿参与讨论的惰性。另外,我们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尤其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无形影响,很多学生即便对讨论的问题有想法也羞于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再次,案例收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公共管理研究还不深入,我国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教学仍然采用老套的“灌输式”教学,以“两教(教师、教材)为主体,“耳提面命”式地向学生讲授单纯的概念和课程逻辑体系,而对案例教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滞后,尤其缺乏适用、规范、本土化、针对性强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案例,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在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所谓“三多三少”,即: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

三、完善案例教学方法的对策

1.建立和不断优化案例资源。开展案例教学首先要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案例资源,建立一个各教学单位可以共享的案例库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我们有必要成立案例搜集制作组,建立具有相应社会性的案例专门研究机构以形成稳定的案例工作队伍,明确任务,专门负责对外的实际调查,搞好和政府及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关系,以期比较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构建全面而准确的专业案例库,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提供案例源。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公共组织的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制作案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公共管理案例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指导性,又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素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公共管理的研究人员,形成稳定的力量,组成业务网络,建立起各研究单位可以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比如,美国早在1948年就由纽约卡内友公司资助,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撒拉克斯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组成了公共行政案例编写委员会,研究成果由各大学分享。

2.根据课程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案例。要有效地开展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其前提是要根据课程内容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在案例选择过程中,为确保案例的典型价值,应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案例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目的。要充分考虑到案例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选取的案例要与教学理论知识相吻合,针对这些知识的重点、难点。比如在“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教学中,我国“大部制改革”就十分引人瞩目;其次,选取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所选案例必须是反映公共管理实践某些或某类情形的代表性事例,最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内涵具有普遍意义,内容真实可靠,可信度高,通过对其分析可以获得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公共危机处理”这一主题下,“911事件”、“抗击非典”、“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出租车司机罢运”、“农民工上访”等问题导向明确且较具代表性的个案就很易备受关注,具有典型意义。再次,教学案例应该具有开放性与挑战性,能够引发不同的观点、思考和争论,能够对分析者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形成一定的挑战,使得这些能力经由不断磨炼而得以加强。

3.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配合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案例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高度的拟真性和鲜明的教学目的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案例教学不仅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与传统教学不同,而且要求与一定的物质安排相适应。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配合案例教学必然是未来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选用声像结合的案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富于动漫色彩的课件,辅之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短片,能够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公共行政管理学科知识和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可大大提升课堂的直观性,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受启发。现在国外甚至于已有学校尝试租用卫星通道,进行远距离乃至跨洲的案例讨论与学习。这预示着,未来的案例教学将是“无缝式”的,案例教学传统上被划分为学习者先独自对案例作分析,继而以小组和全班的讨论这样一种学习环节的界线将逐渐消失,学习将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4.加强培训,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案例三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它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教师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高校应加大投入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案例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所谓教师、学生和案例三者积极互动,就是强调教师以案例为主要素材,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博大的情怀影响学生,以情带学,以平等的姿态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案例的分析和研讨。教师要做导演、主持人、组织者,而不要做演说员、评论员、仲裁员。其次,完善案例研究,加强案例写作。案例教学法须以高质量的案例研究为基础,唯此才能真正高效地展现“问题”中所涵的冲突,发掘更多的洞见,更好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奔巴萨特等方法论学者指出,案例研究要注意的程序是:(1)研究主题与目的的确立;(2)分析单位的设计;(3)单一个案或多个案的研究设计;(4)选择对象的研究设计;(5)资料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5]P396再次,借鉴国外做法,积极开展高校与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合作,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具有丰富的政府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老师,传授公共管理中的实践经验。比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品牌教授、“大腕级”骨干教师多数有从政的经历,有些人担任过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有一些人担任过美国总统的经济、公共政策和国际事务等方面的高级顾问或助理,大多是毕业于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他们从政经验丰富,社会声望高,学术功底扎实,影响力大,特别是在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国防与外交等方面见多识广,研究成果丰富。

5.注重评估,建立案例教学效果测评系统。

课堂案例研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的完成。因为与传统课题教学相比,案例教学中开放式的讨论虽然更能激发学生的智能和各种技能,但缺乏客观的评价依据,增加了教师评估学生知识接受程度的难度。因此,跟踪研究教学实践,注重教学评估意见的收集和反馈,建立与案例教学方法配套的教学效果测评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每次课后,教师应及时召集学生针对本次课堂案例教学进行讨论,征求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反映,以便为案例教学的改进奠定良好的基础。譬如:对学生的负责和鼓励程度、课堂上的主要观点和看法的清晰程度、课堂讲授与自由讨论之间的平衡程度、教师的优缺点、案例及阅读材料的质量等情况向每个学生分发征求意见表并及时收集整理反馈,督促有关教师做好改进工作,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2][3][美]小劳伦斯・E.列恩著.郄少健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刘辉,邱学谦. 关于构建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创新

1案例教学方法的鲜明特征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也是公共管理教学的典型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以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是根据教学目的,仿效法律工作立案的办法,把有关的教学内容编成案例的形式,通过教与学双方对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国外公共管理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在国内,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还处在初始阶段,尤其是对公共管理这样的新兴专业和学科来说就更是如此。因此,思考如何通过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改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中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具有五个特点:一是案例教学以讨论为基础,而传统教学是以讲授为基础;二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独享有知识而且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单向流动的;三是案例教学的总的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评论性、分析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而传统教学的目标是要学生掌握教师传授的“真理”,学生主要通过考试以及在被点名回答问题时知道正确答案来展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四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与教师共享控制权,而且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或者资源提供者处于次要地位,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则处于消极和受支配地位,“好学生”完全服从于教师,围绕教师的要求做准备,集中注意力;五是案例教学既不会造成教师专制和家长作风也不会造成学生的无政府主义,而传统教学则接近于“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监视下学习使用正确的方法或方式,他们的错误被发现并得到纠正。

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具有实例性的课程实习,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其传授知识的方式是:教师学生,属于双向闭合式耦合结构,师生共同互动,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同时进行。

2公共管理学科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组织得当的案例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队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案例教学是适应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实效化的需要。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性,其教学过程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笔者在进行公共管理教学活动中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于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含混片面,可以说在这些课程考试结束之后就把相关知识“还给了老师”,这严重地压制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动力,甚至使公共管理教学无法实现对该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而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提供了现实途径。

其次,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美国麦克斯维尔学院公共管理学教授爱德华伯克在北京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案例教学法研讨班上作的专题讲座中指出:“在案例讨论中,教员应鼓励学生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员必须假定不存在惟一最佳办法”。“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接受的,最不能接受的是学生什么问题也不提”。 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在案例教学中,针对公共组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发问”、“思考”和“释疑”,使他们完全进入角色,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案例教学是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深层直觉的需要。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果断、自信等;深层直觉指的是与人的交感神经相联系的第六官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观察,直觉能力是人为感受和认识这个凭眼、鼻、耳、舌、身五种官能不能直接观察的世界而形成的一种能力,是以经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对非智力因素、深层直觉,用关于理性的认识过程的理论通常不能做出解释,但它们却又往往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成为许多惊世骇俗的大决策的思维方式。由此看来,通过采用某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品性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而案例教学则是能够起到这方面作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3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障碍及其原因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所谓“三多三少”,是指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学中,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

造成目前这种案例教学运用范围窄、应用层次浅、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管理案例制作成本高。一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高,这给我们搜集公共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带来了很大困难,客观上造成了制作我国本土的公共管理案例成本很高。另一方面,高校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数以前是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没有在公共组织从业的经历,缺乏公共组织的管理经验。让他们个人单独去公共组织实地调查一手资料,再结合学生实际制作高水准的教学案例,需要花费比一般专业更多的经费和时间。其次,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脱节。“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情景模拟和学生角色的易进人性。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案例需要经过精心制作和选择,被学生充分有效地接受,才算最终完成案例教学。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量的案例并不是针对学生“量身定做”的,多数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无暇深人进行公共管理案例制作的研究,而深人研究公共管理案例的教师又多做纯粹的学术研究,无暇顾及案例教学,很少也很难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再次,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他们不愿主动学习、不愿参与讨论的惰性。加之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学生即便对讨论的问题有想法也羞于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发挥。最后,教师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观念和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没有真正转换教学思维,也就不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不会使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案例教学的创新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创新路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4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

(1)加强案例库建设。开展案例教学首先要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案例资源。因此,建立一个各教学单位可以共享的案例库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外院校非常重视案例的选择,有的学院甚至建立了大型的教学案例库,搜集了大量公共行政管理案例。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就搜集了1300多个教学案例,供学生在学习期间使用。为此,一方面,我们有必要成立案例搜集制作组,建立具有相应社会性的案例专门研究机构以形成稳定的案例工作队伍,专门负责对外的实际调查,搞好和政府以及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关系,以期比较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公共管理的研究人员,形成稳定的力量,组成业务网络,建立起各研究单位可以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

(2)根据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案例。教师在案例选择时选用个案必须锁定学习目标,即充分考虑个案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与理论知识的吻合度。最根本的选择标准就在于:这一个案中所蕴涵的“问题”是否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学习目标。因此,案例的选择形式是多样的,既要有联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单纯性案例,还要有围绕难点、重点的综合性案例;既要有阐释性的案例,又要有剖析性的案例;既要注重国内案例,也应重视国外案例;既可选择热点、难点案例,又可选择冷点、疑点案例;不仅要选择生动的生活实例,而且应选择严谨的教学范例。同时,在选取个案时一定要关注国内外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步伐,从中把握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既提高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开阔了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视野。这对于做好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管理与治理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践更有指导意义。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案例分析课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高度的拟真性和鲜明的教学目的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配合案例教学是未来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选用声像结合的案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富于动漫色彩的课件,辅之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短片来烘托课堂气氛,可大大提升课堂的直观性,使学生能模拟案例情景,以事件参与者的心态分析探讨问题。例如,在讲述行政伦理等相关内容的时候,用一两个警示短片或真实的反腐力作来表现,要比只讲文字案例更能让学生深刻记忆和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案例教学将是“无缝式”的,案例教学传统上被划分为学习者先独自对案例作分析,继之以小组和全班的讨论这样一种学习环节的界线将逐渐消失,而使学习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4)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所谓教师、学生和案例三者积极互动,就是强调教师以案例为主要素材,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博大的情怀影响学生,以情带学,以平等的姿态带学生一起进行案例的分析和研讨。其次,完善案例研究,加强案例写作。奔巴萨特等方法论学者指出,案例研究要注意的程序是:①研究主题与目的的确立;②分析单位的设计;③单一个案或多个案的研究设计;④选择对象的研究设计;⑤资料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再次,借鉴国外做法,积极开展高校与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合作,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具有丰富的政府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公共管理中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江超庸.行政管理学案例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0.

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范文第4篇

(一)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实现分类授课、小组教学。通过组建专业的实验室,--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课发掘不同类型学生的专业兴趣点,实现有的放矢的分类式教学与授课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例如,有对电子政务感兴趣的同学河以由电子政务课老师和实验员与学生共同完成相应的案例编写成者通过电子政务软件实现人机对话与相互交流。小组教学是可以通过一个老师与几个学生的方式在一起进行专题讨论的方式实现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研究,这种教学形式放开了老师的教学空间,同时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释放学生的争论与思考的能力容易创造出更多智慧的结晶。

(二)为培养职业化、高素质公共管理人员提供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建立健全实验室,培养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取向与打造高素质公共管理人员的实践基地,学生利用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学会发现与跟踪社会热点问题、利用方针政策思考问题、创新管理思维与方法主动寻找对策,这样公共管理案例实验室就逐渐具备了实习实践基地的作用。同时在大力倡导府校合作、协同创新的当代,公共管理案例实验室也具备了为政府公务员提供职业培训训的舞台,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专用空间。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物理空间往往分为两类,在具有MPA专业学位点的二级学院公共管理案例本科教学基本设于MPA中心;在没有MPA专业学位点的学校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公共管理案例实验课改为课堂讲授的理论课这样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成者在借用计算机中心的电子设备勉强完成实验课程。由于我国MPA专业学位点是为了适应专业硕士而进行功能设计的因此,它的功能不能完全对应现有的本科学生而对于国内的几百所没有专用实验室的公共管理专业而言其案例实验课往往只能沦为形式。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落后缺乏专业管理与服务人才。现有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明显落后基本延续工科实验室管理方式,缺乏制度设计,对实验室的人、财、物缺乏长远规划责任、权力、利益关系安排失当,容易挫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缺乏专业的管理与服务人才也是制约实验室发展的瓶颈。专业管理人才是指对实验室进行硬件维护维修、软件升级与制定操作手册、配合授课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案例实验、对实验室内部进行保洁的专职工作人员篙理人才的缺乏易导致实验室硬件运行不畅;服务人才主要是专业的案例编写人员或案例研究员(casewrti-er)s月及务人才的缺乏导致实验室缺乏自主产权的案例与案例库易导致软件更新能力受限。

(三)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长远规划不足。实验室长远规划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基本上是一次采购、持续消耗,缺乏更新理念,容易导致电子设备等加速老化及快速折旧;二是实验室软件采购不能适时更新往往为了节约经费而导致学生利用过时案例,无法达到更新知识与提升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目标;三是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往往没有意识到案例研究员的重要性,缺乏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政策;四是现有高校教学实验管理体制处于教学科研管理的末端导致相应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训与再培训机制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老化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四)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双向交流。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双向交流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又一困境。一方面,学校分配一个实验员编制给二级学院下辖的实验室实验员既要分担硬件维护维修的任务、兼顾软件的调试任务、录课与剪辑任务还要负责消防安全与保洁任务,往往工作重点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教学科研人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实验室作为教学场地这样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两者既无双向交流的任务,更缺乏双向交流的激励机制。

三、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一)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软硬件升级换代与性能匹配。一是实验室硬件采购与更新要适合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培养方向,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以采取全方位采购战略即对软硬件采取一揽子采购战略,便于此类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多领域的实践化培养目标的达成。二是软件要及时更新换代软件更新的速度与软件采购的质量是提升案例实验教学的核心它标志着一个时期以来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三是硬件与软件要实现谐和、共进式的采购与匹配战略,既要避免软件更新过快而计算机等硬件更新速度无法跟进池要避免硬件投资过多而软件升级停滞导致的“空机”现象。

(二)设置案例研究员职位,重视公共管理数据库组建与更新。一是必须设计专业的案例研究员岗位,聘请或内部培养具有制作公共管理案例能力与技巧的案例研究员。二是尽量做到组建自己的公共管理案例数据库(erposotiyr),可以效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做法,案例数据库按照“研究地域”与“研究领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以国内公共管理为研究对象可以按照东、中、西部作为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按照“研究领域”分类灰可以划分为决策科学、经济发展政策、教育科技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学科进行分类。三是数据库必须做好充实基础与定期进行更新工作既要保证外购案例质量,更要做好内部的案例编写与审查工作;按年度淘汰过时案例。

(三)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配备。当前实验室管理人员作为“教辅”人员,与教学人员相比其行政编制与物质待遇不受重视,同时,自身的管理技能培训与敬业精神严重不足。因此从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出发必须完善实验室管理人员配备。一是从工科背景的毕业生中招录管理人员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维护保养更需要懂得专业同时又掌握一定电子设备维护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中选拔任用。二是必须在政策层面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岗位重新认定,提高其在单位内部的地位,并且逐步改善其物质待遇,改进实验员的职称评聘标准。三是强调实验员的管理职能与操作技能,同时沫曾加实验员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性。

(四)转变管理观念浏新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一是变管制型、管理型的管理观念为服务型的管理观念。将以往对实验室采取二级或三级管理的方式,转为系或教研室按照学科或研究方向直接管理实验室,并下放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聘用权、简化设备采购流程等,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官僚体制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管制型观念,真正落实以学生学习实践文本、以专业教学科研为重的服务型理念。二是可以试行教学人员兼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方式在不需转变教师编制的同时,便于教师熟悉实验室的各项设施设备做好备课和案例准备工作。三是鼓励实验室创新研究方法与管理方法,实验室本身应向新的“学术增长点”方向发展。四是实验室建设应具有开放性,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有识之士献策献力形成一个“问题研究基地”。

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严玲(1972-),女,湖北鄂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投资与公共项目管理;贺星红(1987-),女,山西临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投资与公共项目管理;邓娇娇( 1981-) ,女,贵州六盘水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投资与公共项目管理。

摘要:将关系治理纳入以正式契约治理为主的公共项目治理形成二维治理框架,构建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概念模型。提出了公共项目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二个维度核心要素,随后通过三个关键问题,即量表开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二维构面的关联作用机理、运用多案例研究等验证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概念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概念模型;契约治理;关系治理

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0-0131-04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Public Project Governance Performance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ramework

YAN Ling1, HE Xinghong1, DENG Jiaojiao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87;

2.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 This paper shows core elements of two dimensions in project governance, including contract governance and relationship governance. On this basis, it builds three key problems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cluding scale development; using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SEM) to reveal contractual governance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s role mechanism which are associated in twodimensional frame surface;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so on; which three steps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about the measurement of public project governance performance.

Key words: public project; governance performance; concept model on the measurement; contractual governance; relational governance

1引言

公共项目建设规模大、运营周期长、资金投入多、利益相关者庞杂,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因此,人们为改善公共项目绩效而不遗余力,在项目管理技术层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随着项目治理的提出,公共项目治理成为项目治理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且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公共项目治理能有效改善公共项目绩效[1]。尽管模糊的描述必不可少,但目前研究获得的结论还难以精确分析公共项目的治理状况,导致决策者所提供项目治理的制度安排针对性不足,甚至出现悖论。可见,公共项目治理理论已发展至亟需解决精准性描述、定量化研究及模型化分析的阶段,而公共项目治理绩效的衡量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公共项目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临时性社会网络组织,其治理环境远不及公司治理和公共治理严格,大量非正式的关系治理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的治理研究将项目组织视为正式的、稳定的指令关系,强调正式的契约治理,要求责权利统一,反映了有限理性约束下对机会主义的克服,包括合同约束、规章、规程、监督等[2]。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意识到项目根植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它不仅是临时性契约组织,更是临时性社会网络组织[3],因而,在复杂的制度环境下公共项目治理无疑应强调以社会网络为特征的非正式的关系治理[4]。因此,本文拟在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视角下开展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的研究。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2.1公共项目治理优化及治理水平评价相关研究述评

鉴于项目治理对项目绩效的影响,大量研究都围绕项目治理的优化展开,主要包括:

(1)治理结构优化的研究主要指向了项目治理结构对项目交易方式、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的影响以及项目治理结构的定量描述。大量研究集中于PPP项目,分别对项目公司的股权结构、项目控制权和模式选择的研究[5],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对项目组织的网络结构及其对应的治理结构的定量研究[3,6]。这些研究证明了项目的治理结构对项目管理的成效有很大影响。

(2)治理机制优化的研究则主要揭示治理机制如何影响公共项目的绩效。在复杂的项目委托关系下,风险分担、激励机制是最重要的治理机制[7]。尤其是公共项目PPP项目中的大量风险都将转移给私营者来应对,故而PPP项目治理机制的研究,更是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风险分配来实现对项目参与方的规制[8]。

上述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项目治理理论的发展,并逐渐意识到精准化研究能更有效地支持项目决策。随之,有研究开始尝试公共项目治理水平评价研究,如梁永宽[9]探讨了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合同治理与关系治理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进而衡量了合同治理水平和关系治理水平。严玲和尹贻林[10]以及尹贻林和杜亚灵[11]构建了代建制下公共项目治理水平的评价体系,以论证治理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对公共项目治理内涵的剖析没有从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整合的框架出发,因而衡量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差异较大,评价指标的拆解也主要基于实效和经验,没有进行检验,故所构建的治理水平体系难以有效判断治理状态,所提出的治理优化策略也不足以支持决策。

2.2主流治理理论治理水平度量的相关研究

公司治理和公共治理这两种主流治理理论开展治理水平评价的研究进展为公共项目治理定量化研究、模型化分析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强调以反映治理状况的核心要素来构建治理水平评价理论框架。公司治理制度依赖于宏观环境和公司微观环境[12],因此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存在差异,进而评价内容也各有侧重[13]。但是,无论哪种治理评价体系都要首先建立起得到公认的核心要素。

(2)基于治理核心要素的治理水平评价指标设计。尽管公共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多种多样,但其指标都需要围绕治理的核心要素来设计,才能达到评估的目的[14]。对于业已形成的公共治理评价体系,俞可平[15]指出公共治理评估难度大的原因在于评估指标体系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低,测量治理指标的相关数据难以获得且缺乏可靠性等问题。

(3)治理水平评价理论模型的检验及实证。随着研究的深入,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成为公司治理评价研究的另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利用公司治理指数开展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或者无关两种迥然相异的结果[16,17]。这说明公司治理的评价指标缺乏必要的有效性检验[18]。可见,在评价理论框架基础上形成的治理评价体系所构造的指标能否反映治理的真实情况有赖于对评价指标有效性的检验。

3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模型的二维理论框架构建

3.1公共项目治理绩效的概念界定

主流治理理论强调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善治,形成了治理水平与治理绩效的交互探讨。公共项目治理的善治目标应是在公共项目利益相关者有限理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项目契约组织中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关系进行协调,尽可能实现不同利益诉求能够趋同,实现公共项目的价值。因此需要深化对治理内涵、治理评价边界等问题的研究,适宜于将治理绩效与治理水平剥离开来,构建反映项目治理内涵的治理绩效及其核心要素。

如果说公共项目治理理论明确了“项目治理是什么”,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就明确了“项目治理怎么做”,而公共项目治理水平表明公共项目治理绩效的最终结果。公共项目治理绩效是衡量项目治理状况和治理质量的依据和标准,是促使公共项目善治实现的核心要素。

3.2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的二维理论框架

公共项目治理情境下,公共项目治理不仅受到正式制度的作用,也同样受到项目环境中嵌入的非正式制度,如信任、合作、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且后者对于项目管理绩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9]。与此同时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相关研究愈发重视积极的关系管理[20]。

进一步分析显示,正式的契约治理逻辑要求责权利统一,反映了有限理性约束下对机会主义的克服[2]。契约天然的不完备性、强制履约机制的高诉讼成本等使得契约治理之于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空间越来越小,且过于刚性的契约可能给交易伙伴传达出不信任的信号,反而刺激机会主义行为[21],这说明契约治理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的制度绩效仍然不足;而关系治理则基于信任,通过共同规范、联合行动起到降低交易费用和减少交易风险的作用[22],表现出一种非正式的自我履约治理,能够有效克服上述缺陷来保障交易执行,对项目管理绩效的提高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见,公共项目契约组织的网络结构特点,以及项目所处治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公共项目治理机制既要通过正式契约来约定责权利,确保投资人利益的实现,也要构建信任关系来减少行为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公共项目契约治理的正式制度之上嵌入关系治理的研究范畴,衡量治理绩效的核心要素必然包含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两个维度。

4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模型的核心要素辨识

4.1公共项目契约治理维度核心要素的识别

公共项目正式契约治理的核心要素是项目所有权配置机制、风险分担机制、报酬机制、选择机制、监督机制[23]。其中,项目所有权的可分解性与可竞争性赋予公共项目治理实践中项目所有权配置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公共项目实施的制度框架,表现为不同的治理结构;风险分担机制则通过激励与约束的二重性促进人的理性决策行为,保障合同目标的刚性约束;报酬机制则赋予人显性激励,反映了人正确决策与风险承担的均衡收益。科学的人选择机制是对代建人机会主义行为治理的必然途径,也是代建项目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绩效问责则是重要的监督机制之一。显然,这些契约治理维度的治理机制主要是基于正式制度的分析。

4.2公共项目关系治理维度核心要素的识别

从社会资本嵌入性的角度来看,关系治理是通过关系规范对关系契约进行的治理,关系规范是关系契约的实质性内容与准则[24]。众多研究都认同关系治理机制的重要性[25],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关系规范的作用及其与交易绩效的关系,讨论了关系规范所包含的要素[24,26],但是对于关系规范的组成内容仍然存在许多争论。不仅如此,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企业间的网络组织,鲜有文献研究公共项目关系治理的内涵,且只有为数不多的研究提出了项目契约组织中关系治理的维度[27],更缺乏对关系治理机制中的核心要素与绩效的作用关系的研究。

尽管信任是一般关系治理领域中所公认的核心要素,可以为公共项目治理所借鉴,但其也不足以构成公共项目关系契约完整的治理机制[28]。综合考虑公共项目的特性并结合学界对关系规范的不同观点以及公共项目的社会网络模型,信任、沟通、承诺和公平等要素可作为关系治理维的核心要素,如表1所示:表1公共项目关系治理维的治理核心要素

维度核心要素涵义说明关系治理维信任信任是信念。缺乏信任,项目承包方不会进入充满固有风险的项目关系中,特别是在需要物资资源和目标承诺并且项目实施中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更多的机会主义的情况下。承诺承诺是意向,缺乏相互承诺,就难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稳定与长久的合作。沟通缺乏交流意味着项目的目标难以实现、不能共同解决项目所面临的困难、甚至是项目失败。公平对项目中固有风险和潜在风险与利益的公平分配与分担不均,将造成项目参与者心理失衡,这将给项目带来潜在的风险。5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模型检验的三个关键问题

5.1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量表的开发与关键治理因子的确定

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需要开发一套量表,确定绩效度量指标。由于无可参考量表,加之项目治理绩效度量核心要素较多,其所映射的治理核心要素之间还存在的复杂的交互作用,所以对其开发量表并进行指标验证是一项开创性工作。

量表开发采用因子分析,包括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即首先分类识别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核心要素下的观测变量,并通过因子分析验证最优观测变量,本文将之称为关键治理因子(CGFs),也是治理策略集合的来源;其次验证概念模型中核心要素分别隶属于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拟合程度,检验所提出的治理绩效二维概念模型的可靠性。基于此,实证研究的开展将依观测变量构建、量表的开发、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等步骤进行,如图1所示。5.2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间关联作用机理的分析

在公共项目二维治理框架中,主流的研究一般基于关系治理辅助契约治理的前提展开。现有研究虽然对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涉及均衡、耦合、互补等关联关系[29]。而实际上,关系是不能契约化,契约也不能关系化。契约治理、关系治理、项目绩效之间的两两关系决定了治理绩效度量模型构面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理核心要素的关联作用机理,是实证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由于关系治理的核心要素涉及行为、关系、态度等,不能简单地用单一指标测量,而结构方程模型(SEM)可同时考虑并处理多个因变量,且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鉴于此,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运用Lisrel或AMOS考察模型与样本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经多次拟合与模型修正获得最佳拟合模型,揭示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之间的作用路径。根据最佳拟合模型分析和讨论各项研究假设,依据模型特征获得相应的解释,进而对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得出契约维的核心要素与关系维的核心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

5.3基于案例推理法的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模型验证

由于项目治理对象的单件性,无法直接获取面板数据,故采取多案例研究的手段进行数据获取和模型检验。具体验证过程包括:

(1)提炼案例存储结构。 公共项目治理的策略组合分为两类:强化型治理策略组合,要求同时加强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均衡型治理策略组合,要求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之间形成优劣势互补。由此,形成层级式治理策略组合,即案例存储结构。通过案例存储结构为录入、存储和检索案例库中的案例提供统一的标准和稳定的表述结构。

(2)搜集种子案例、匹配案例存储结构及输入种子案例。 基于提炼的案例存储结构,对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量表开发中形成的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和调整,获得学界与实务界对不同特征的公共项目治理核心要素的重要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大量搜集公共项目案例,最终筛选出15~20个具有不同项目特征、不同治理策略组合的代表性案例作为种子案例。然后,根据案例存储结构所反映的规则改编种子案例,以匹配案例库的组织结构。最后,将改编后的种子案例输入,形成基础性的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案例库。

(3)验证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模型。 采用多案例研究,首先对选定的种子案例进行案例内分析,全面反映所选案例治理要素的不同方面,明确各个公共项目的治理策略组合类型;然后,在彼此独立的案例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验证公共项目治理绩效的核心要素框架对具有不同特征、不同治理策略组合类型的公共项目是否均成立,若有偏差,则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正度量模型。

6结论

本文的研究基于公共项目的临时性社会网络特征,将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纳入公共项目治理的整合框架,并给出了实证研究框架。主要结论有两点:

(1)构建公共项目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二维理论框架,为公共项目治理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开展的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研究,考虑到公共项目治理情景的特殊性,为补充公共项目契约组织中非正式制度的供给不足,将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共同纳入公共项目治理理论框架,深化了公共项目治理情境下的关系治理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公共项目治理理论。

(2)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是以二维治理核心要素和关键治理因子为特征,使公共项目治理水平评价和公共项目治理指数的研究成为可能。公共项目治理水平评价的难题就在于没有建立起公共项目治理核心要素和可测度的评价指标。本文借鉴主流治理研究成果,引入治理绩效这一中间理论变量,识别出契约治理维和关系治理维的核心要素,验证并得出了关键治理因子作为观测变量,形成了可测度的多维绩效模型,从而使得治理水平评价成为可能,为精准分析公共项目治理绩效提供了量化研究的范式。

参考文献:

[1]M C. Bekker, H Steyn. Defining “Project Governance” for Large Capital Projects[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9,20 (2):81-92.

[2]Anna R S Swrd, Randi Lunnan. Trust and Control in Fixed Duration Allian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Business Alliances, 2011, 2 (1/2):41-68.

[3]Stephen D Pryke. Analys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Coalitions: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004, 22 (8): 787-797.

[4]Ruuska I, et al. A New Governance Approach for Multi-firm Projects: Lessons from Olkiluoto 3 and Lamanville 3 Nuclear Power Plant Proj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1, 29 (6): 647-660.

[5]David I Wilson. A Review of Australian PPP Governance Structur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Property and Construction,2010,15 (3):198-215.

[6]丁荣贵,刘芳,孙涛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项目治理研究——以大型建设监理项目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6):132-140.

[7]沙凯逊,华冬冬,徐聪.一个建设项目垂直治理的委托模型[J].项目管理技术,2011(5):28-34.

[8]Kate Joyner.Dynamic Evolution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 Role of Key Actors in Managing Multiple Stakeholders[J].Managerial Law,2007,49(5/6):206-217.

[9]梁永宽.项目管理中的合同治理与关系治理——基于建设项目业主与承包商的实证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 2008.

[10]严玲,尹贻林.基于治理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绩效改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11):120-126.

[11]尹贻林,杜亚灵.基于治理的公共项目绩效改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2]Bhagat S, Bolton B J, Romano R. 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ices[J]. Columbia Law Review, 2008, 108 (8):1803-1882.

[13]李维安,徐业坤,宋文洋.公司治理评价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33(8):57-65.

[14]褚松燕.我国公共治理评估之核心要素[J].中国行政管理,2008(9):35-37.

[15]俞可平.中国治理评估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6):1-9.

[16]Cremers M, Ferrell A. Thirty Year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Firm Valuation & Stock Returns[R].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2009.

[17]Bebchuk L A,Cohen A,Wang C C Y. Learning and the Disappearing Association between Governance and Returns[R].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2010.15912.

[18]王福胜,刘仕煜. 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公司治理溢价研究——兼谈如何检验公司治理评价指标的有效性[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5):151-160.

[19]Smyth Hedley. The Credibility Gap in Stakeholder Management: Ethics and Evidence of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8,26(6):633-643.

[20]Jurong Zheng, Jens K Roehrich, Michael A Lewis. The Dynamics of Contractual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Evidence from Long-term Publicprivate Procurement Arrangements[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8, 14 (1):43-54.

[21]Xiao-Hua Jin, Florence Yean Yng Ling. Model for Fostering Trust and Building Relationships in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5, 131 (11):1224-1232.

[22]Poppo, Laura, Todd Zenger. 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3): 707-725.

[23]严玲,尹贻林.公共项目治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4]王颖,王方华.关系治理中关系规范的形成及治理机理研究[J].软科学,2007,21(2):67-70.

[25]Thomas Ritter.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Relationship Govern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7,22 (3): 196-201.

[26]党兴华,李玲,张巍.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依赖与合作动机对企业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J].预测,2010(5):37-41.

[27]许劲,任玉珑.项目关系质量、项目绩效及其影响关系实证研究[J].预测,2010,29(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