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机发展规划

农机发展规划

农机发展规划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兴机富民”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优化调整农机装备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紧紧围绕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在继续抓好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同时,加速玉米和薯类生产机械化,突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用航空植保工作,积极引导经济作物和林业、畜牧业、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全面发展,争取我县在全省、全市率先进入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从我县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市场对农机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把握和选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2、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强化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多种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内部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

3、坚持科技创新原则。依靠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搞好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开发、引进、试验、推广工作,积极开拓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4、坚持量与质同步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农机化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增量的同时,注重科技含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推动农机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5、坚持政策引导与群众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在尊重农民的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引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要求,调动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农机化保持较快发展速度,装备水平稳步提高,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机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加快,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农机总值和农机经营总收入比2009年底分别增加5%、15%和12%,至2015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进入农机化高级阶段。积极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玉米、薯类、经济作物、畜牧业、林业、设施农业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2011-2015”期间,我县农业机械化预期指标

1、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①主要农田作业项目机械化程度

机耕面积:由2009年的83%提高到2015年的90%?;

机播面积:由2009年的49%提高到2015年的75%;

机收面积:由2009年的35%提高到2015年的80%。

设施农业工程:各种温室大棚的面积由2009年的0.66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1.4万亩。

②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程度

2015年大中型林场整地造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果树喷药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其中飞机植保农业有大幅度的提高。

2015年秸秆和牧草的收获、青贮、加工机械化程度达到81%以上,基本消除秸秆焚烧。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的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201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③农村运输机械化程度

2015年基本实现农业运输机械化。农村运输机械化达到70%以上,农机运输作业量由2009年的4650万吨公里,发展到2015年的8600万吨公里。

2、农机装备水平

农业机械总值由2009年的2.9亿元增加到3.36亿元;

农机总动力由2009年的40.8万千瓦增加到43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由2009年的4037台增加到4170台;

农用运输车由2009年的1.36万辆增加到1.53万辆。

3、农机人员及服务组织建设

农机人员由2009年的1.79万人发展到2015年的2.01万人,有一定规模的各级农机服务组织由2009年的8个,发展到2015年的20个。

4、经济效益

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由2009年的2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2.25亿元,利润总额由2009年的0.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0.27亿元。

5、教育培训。

“2011-2015”期间,教育培训农机人员3万人次,其中培训各级农机管理人员600人次。

(二)发展重点

1、在继续抓好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同时,主攻玉米生产机械化,尽快解决我县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的制约瓶颈问题。

2、突出抓好农用航空示范基地建设,把**农用航空打造成**农业的亮点。

3、加快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搞好设施农业规划和建设,提高花生、薯类生产机械化水平。

4、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存、保鲜机械化,提高产品的延伸效益。

5、抓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和保护性耕作规划建设,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6、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农机化。

四、政策及措施

(一)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促进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1、在装备结构上,要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机械的比例,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

2、在发展结构上,坚持农、林、牧、副、渔各行业并举,耕、播、管、收、加各环节并重,重点抓好“四个转变”。由主要抓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抓农田作业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由抓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转变;由抓农田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

3、在发展布局上,要打破区域界限,突出行业特色,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搞好区域发展布局,逐步形成区域发展优势。

4、在农机和农艺结合上,坚持农艺与农机相配合,农机与农艺相协调的原则。要根据农作物的农艺要求,开发、研制、推广适用的农业机械,以农机化标准化带动农艺改革与发展。要改善农作物农艺方式,积极适应农机装备和农机结构,以此,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和服务模式,稳定基层农机技术队伍,加大农机化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含量。重点推广以下农机化新技术:

1.玉米联合收获及青贮机械化技术;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3.农用航空植保技术;

4.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5.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

6.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

7.畜牧饲料生产机械化技术;

8.花生与薯类收获机械化技术;

9.农机化作业标准化技术;

10.保护性耕作技术。

(三)改革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尽快适应政府机构改革后的新的运行管理体制,转变职能和作风,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农机化政策环境,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减少行政审批、规范审批行为,强化监督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建设廉洁、高效、运转协调、关系理顺、行为规范的农机化管理体系。

开展“创农机服务品牌,树农机崭新形象”活动。在农机监理、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等方面,实行服务承诺制,全面提高农机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真正创出“**农机”的服务品牌,树立“**农机”的新形象。

(四)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执法力度,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和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从适应加入WTO,切实保障广大农民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出发,加大农机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机,依法管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稳定和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和人员,改善农机安全监理装备条件,提高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服务功能。认真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加强牌证管理,努力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继续深入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狠抓规范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做到依法办事,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方便机手,使创建活动上一个新台阶。

进一步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机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五)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

1、加强农机园区建设。认真抓好农机示范园的建设,在全县建设3-5处高标准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2、着力培育农机作业、技术服务、销售、信息咨询等服务市场,积极扶持、引导和发展农机大户,探索和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

3、发挥农机协会的作用,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进跨区作业由三夏向三秋生产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展,由小麦向玉米等其他作物延伸,不断提高跨区作业的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大农机投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投入机制

农业机械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次性投入大,回收期长,影响群众投资经营农机的积极性,因此,只有建立正常的农机投入机制,才能保证农机化快速、稳定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农机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新的投入机制。一方面从政策上、投入上加以扶持,并重点加强农机化基本建设和专项资金的投入;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财政资金补贴为引导,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对一些社会效益好、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农机化项目和带动力强的农机服务产业化龙头项目,积极主动地争取早立项、早安排。给农田作业机械补贴的资金确保全部返还到农机户手中,坚持“取之于机,用之于机,专款专用”,保护农机户从事农田作业的积极性,保证农机化的健康发展。

(七)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推广新机具

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坚持农业机械化“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加强同兄弟县、市和生产厂家、技术科研部门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力度,促进技术升级,为改善我县的农机装备提供技术支撑。

(八)建立农机化信息网络,做好信息服务和宣传工作

根据上级关于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建设的要求,认真抓好我县农机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宣传服务工作,实现农机系统的办公自动化及相关资料的资源共享,提高农机系统的工作效率,搞好信息服务和咨询,以信息化促进农机化发展。农机化宣传工作要面向社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信息服务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重点围绕农机产品的供求信息,农机作业信息、新产品信息、新技术信息、科研成果信息、管理信息、农业机械发展形势预测等方面开展。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英语能力;沟通交流;发展创新

传统农业体制下,很多方式都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农业发展带来的新的革命。农业机械化不仅简化了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步骤,还能够为我国经济带来更为稳固的保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业更好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助力是最为稳定的。而农业机械化其实也是一种科学技术的应用,机械化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不断的进行科学创新和拓展,但是仅仅依靠本国的科学技术人员进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拓宽的话,视野和能够想到的科学效用难免会有思维定式,所以和其他一些农业基础较为扎实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借鉴成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创新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1农业机械英语的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

纵观中国农业发展,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通过劳动人民进行手动操作完成农业劳动的,过程既复杂又辛苦,所以才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形容,可以说,传统的农业劳作是十分辛苦的。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福音,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自古以来的艰辛负担。而机械的不断创新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进行全方面的调研和钻研才能得出,当然,为了不与国际农业机械化趋势脱离,与各个农业大国进行沟通交流借鉴是必不可少的提升方法之一。其实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不仅相应的机械化技术人员需要英语普及和提升,广大农民也应当对农业机械英语有所了解,所谓“术业有专攻”,不一定要广大农民对英语的掌握程度达到熟练优秀,但是对于农业机械化英语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目前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创新探索队伍的建设仍较为薄弱,急需科学技术人员的加入的同时也需要对原有人员进行英语水平的提升[1]。这些不仅需要人才培养机构需要思考和探究,同时也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投入。

2农业机械化发展对英语的需求现状

农业机械化对英语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对科学技术人员的职业培养上,同时也体现在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一些农用机械的标签甚至使用说明在某些地方会用英文进行说明,但是广大农民中能够识别这些内容的人并不占多数,这就需要进行相关的英语普及(对农村进行农业机械化英语培训方面的设置)来提升整体农民的英语素质。处于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们虽然能够实现英语交流,但是这方面的专业型人才毕竟不多,通过对农业院校的调查后可以发现在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选择从事本专业方面的人并不多,而大多数能够在基层起到具体效用的农业人才并不具备英语语言能力,这就需要加强相应的教育能力,不仅要留住农业院校的人才资源,也要不断提升在农业基层工作的技术人员的英语素养能力[2]。

3对农业机械英语的前景规划

我国在国际农业领域所处的地位无论在经济行列还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都名列前茅,但是我们处于优秀位置的同时也要对农业机械化进行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提升,所以对于其他农业大国的机械化发展也要进行持续关注,遇到相应的优势技术要进行学习和借鉴,所以农业机械英语的普及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行业趋势。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所创造出来的机械化设施的有着自身的特色,农业机械英语的普及不仅能够提升本国农业的行业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可以将我们本国的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向世界展示,这样也为世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助力作用[3-4]。

4结束语

农业机械英语的发展目前还是比较缓慢,系统化整体化全面化整合与农业机械英语相关的内容迫在眉睫,不仅需要农业机械化的技术人员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助推。在某种程度上农业机械化英语能够给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和推动。对于农业科技人员来说,英语能力的普及不仅会为其个人的发展起到提高作用,也会为整个科技领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拓展空间。

作者:刘思宇 蔡艺璇 李鑫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郎少文.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所要考虑的问题,农业机械

[2]胡新民,周启阳.试论英语能力的提升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M].黑龙江:黑龙江信息科技出版社,2000.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一、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指导,规划目标要全面反映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规划内容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把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体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农村改革的战略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增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等方面要求,编制出能科学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以发展为主题,做好“五个坚持”:

——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抓住重要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绿色增长持续发展。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生态恢复建设和环境保护并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城市与农村、“一圈”与“两翼”、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内陆开放与扩大内需、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使各方利益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用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在开放大格局中思考未来发展,坚持走内陆开放型道路,以开放促发展。

——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目的从促进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围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满足百姓需求、实现百姓利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适广大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二、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

继承以往五年规划成果和经验,“”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在理念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内容上要改革创新,在规划体系上要科学务实。

(一)规划内容要体现“四大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向“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目标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将增长作为手段,发展作为目的,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向“时空型”规划转变。既要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更要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规划任务的科学落地。三是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规划转变。把城市、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由“城乡分割”规划,到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四是更加注重向“方案型”规划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将规划作为宏观蓝图而束之高阁的现象,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

(二)规划体系要科学合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按行政层次分为市级规划和区县(自治县)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四个层级。市级“”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由1个总体规划、12个重点行业规划、3个重点专题规划构成,形成“1+12+3”规划体系。

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特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具有综合性和纲领性的特性。它以宏观战略指导为主,明确五年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相应的建设重点,是制定农业政策,编制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题规划和农业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2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期5年,从年至2015年,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市农委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编制,报市政府审定和实施。

2、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规划是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某一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策划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的依据。如粮油、经济作物、蔬菜、畜牧、渔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等行业和兽医、农机、农村能源、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及农村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农村经营管理、饲料工业等领域编制的五年规划。重点行业“”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自行编制,送市发改委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内某种功能或产业的保护与开发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它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空间细化和落实,是引导社会资源在空间合理配置的政策手段,与行业规划处于同一层级。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规划等。

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专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如三峡水库天然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奶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等。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重点规划分别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4、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是指以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指导,围绕规划中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内容,以公益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建设为内容编制的规划,是争取和安排中央、市级投资,推进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依据。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等。

“”期间,需编制的其他专项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根据工作情况另行安排。区县(自治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区县(自治县)农委(农办)牵头编制,报审程序参照市级规划执行。

三、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前,必须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要在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三农”问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二)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人心、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规划起草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和参与制度。涉及农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划,牵头单位应主动征求意见,有条件的应允许他们参与规划编制。

(三)加强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行业规划、专题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规划衔接工作由市农委统筹协调,各区县(自治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四)实施评估调整。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规划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对规划执行效果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做出分析评价,并针对环境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对调整和修改规划提出意见。评估分为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评估,在市里统一安排下进行。

四、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市乡企局、市气象局、市供销社、市农机办、市农综办、市教委、市交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文广局等部门参加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发展计划处。

(二)成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成立规划专家咨询组。市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大学、市社科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院校研究“三农”问题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规划的咨询、论证、评估等。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听取规划专家咨询组的意见,规划初稿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三)成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专家小组。从委直属事业单位抽派专家,组成不同专业结构的规划编制小组,在规划编制期内相对集中办公。

五、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间安排及经费保障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一、三省的主要做法及其特点

浙江、江西、四川三省,分属东、中、西部地区。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后,他们结合省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可支配财力资源,从实际出发,进行有益探索,一些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不少经验可资借鉴。

近年来,浙江省在分析本省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重要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先导,逐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以县城、中心镇和块状特色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和农业人口集聚,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中心,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川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在城郊地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在落后边远山区以扶贫开发方式帮扶,并逐步变“输血”式单项扶持为“造血”式互动帮扶。江西省从农民利益出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逐步发展壮大特色新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着力进行资源整合,实施结对帮扶,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规划先行,努力做到发展有依据,建设有蓝图

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是避免新农村建设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科学、合理、健康推进的基础和保证。浙江省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目前,已完成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群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33个设市城市、36个县、783个镇和540个乡集镇的城镇体系规划(镇域规划),全省已全部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50%以上的村庄完成了新一轮的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方案。四川省成都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制定和实施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把规划当作城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严格按照科学规划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并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全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实现了满覆盖,完成了郊区县城和30个重点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江西省把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公共事业规划作为龙头来抓,要求各地按照科学性、适用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做好新农村建设各层次规划,并要求将村庄、圩镇、产业等规划到户。

(二)坚持因地制宜,努力实现建设显成效,发展重特色

这次考察的三省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都注意突出区域特色,着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自身优势潜力,努力构建产业支撑,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因地制宜显特色。主要表现为:1、积极培育区域特色富民主导产业。如浙江省的大部分乡(镇)、村,基本上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江西省信丰县通过构建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万亩脐橙带,实现了每家每户“一座山头一栋房、一片果园一栏猪、一口沼气一眼井”,已成为“中国脐橙之乡”。脐橙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富裕的主导产业之一。2、突出农村传统文化特色,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如四川绵竹市尊道镇棚花村,充分挖掘当地传统的年画文化资源,通过政府科学引导,实施年画上墙工程,并积极培育以字画产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年画村。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盐井村,地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依托自然地形地貌合理进行功能布局,并结合当地适合生长银杏树的自然特点,因势利导,逐步扩大人工银杏树种植规模,规划建设生态家园,培育“中国银杏沟,特色山村游”的良好形象。3、尊重民族文化传统,挖掘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如四川茂县牟托村是一个“羌族村”,该村尊重农民意愿,规划引导民宅布局建设,积极培育水果主导产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已建成凸显浓郁羌族文化特色的新山村,以羌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农家乐”生态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

二是量力而行见成效。浙江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村庄“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建立起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体系。衢州市衢江区杜泽塘沿村全村80%的农户从事生猪养殖,既是全省有名的养猪专业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脏、乱、差村庄。自2003年底被列为整治村以来,村两委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通过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村干部以个人名义贷款(对示范整治村,政府要求,先见成效,后才予以适当补助)、发动群众捐款等方式,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采取筑路、路面硬化、治理荷花塘、建设排污渠、发展沼气、植树铺草、集中规模养猪等措施,彻底改变了昔日的旧貌,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文明程度也大为提高,优化了村容村貌和村风。

(三)坚持城乡统筹,努力构筑城乡统筹网,促进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等,逐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既提高了城市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加快了近郊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素质。同时,通过努力培育一批“中心镇”,促进了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使全省有268个镇进入了全国千强镇行列。而新的城镇又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广阔天地,近两年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达50万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水平已达到65%以上,全省城市化率达54%。

(四)坚持机制创新,努力实现推进有动力,发展有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也是理念、体制、机制、方式等多方面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成都市锦江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按照“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住宅进社区”和“城乡政策一体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发展城市化、农民生活市民化”的思路,突破了传统城乡二元的规划、土地、户籍、就业、教育、社保等多方面的体制障碍,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实现了“三统”(统一户籍、统一社保、育),让农民当股民、当工人、当房东、成市民,享受股金、收取租金、领取薪金、获取保障。江西赣州市全面实行乡镇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帮扶,组织机关干部工作队,将新农村建设、包乡扶贫、扶贫开发、农村先进性教育等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结对帮扶活动,实行城乡互动。

(五)坚持示范带动,努力实现政府有作为,试点示范有突破

进行试点示范,不断总结经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在“中国花木之乡”——三圣街道(原三圣乡),以确保农民失地不失权、不失利、不失业为出发点,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手段,以现代农业项目为载体,以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突出生态保护、产业支撑,把土地资源转变为开发资本,把开发资本转变为发展资金,把发展资金转变为农民资产,着力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步伐,带动了农村融入城市文明,促进了农民就地变市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成为远近闻名独具特色的城郊型度假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景区,也成为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的成功典范。江西省赣州市推行以“五新一好”[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训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为切入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已形成“赣州经验”。

二、对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科学规划,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和前瞻性

科学的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行动指南。建设新农村,既要搞好总体规划,又要搞好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村庄治理等分项规划。制定规划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兼顾,在政府指导下,多方参与共同编制,在规划编制中要体现各项规划的衔接协调,在规划管理中要落实城乡互动。特别是村庄布局、村庄建设规划一定要让农民积极参与讨论。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县为单位、村为基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主线,各类专项规划为支撑,村庄规划为基础,特别要把土地开发规划、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县为单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省地级要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纲要,同时指导好县级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及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在规划基础上可考虑选择一些不同发展阶段的村镇,开展先期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造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着力推进环境整治,优化村容村貌,努力为农民创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加快农民和生产生活设施向县城、小城镇和小康村集中,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2、创新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推进特色农业向特色化、品牌化、科技化、外向化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3、重视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全面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和文明程度。

(三)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自我创收的能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切实提高非农收入比例。加大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逐步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注重妇女同志的培训工作,特别是田间劳动技能和传统手工艺技能培训。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1、加强领导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重中之重”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大力度,倾注精力。市成立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指挥部署。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七组,分别为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现代农业、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农村改革、固本强基七个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和各工作组组长分别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各工作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推进。各农村市(县)区党委、政府要分别明确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确保各项工作上下联动、同步开展。

2、加强综合部门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大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切实增强其在组织协调、指导服务、政策研究、督查考核等方面的职责。市编办根据**市农村工作实际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工作,研究提出市、市(县)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机构强化意见,将其作为党委工作部门,单独列入机构序列,进一步扩充增强职能,调整增加编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全市各镇(包括涉农街道)成立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区域内农村政策贯彻、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等具体工作,切实构建起全市农村工作综合协调和统筹推进的完善网络体系。

3、加强相关部门建设。农口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换职能,增强素质,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形成职能明确、职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市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交通局、文广新局、卫生局、体育局、环保局、规划局、旅游局、金融办等部门要从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出发,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成立或明确一个以上专门处室负责农村工作,并配齐配强熟悉农村工作业务的人员,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确保工作有人做、见实效。

二、完善研究决策机制,确保部署科学严谨

4、进一步健全调研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农民呼声,确保工作开展最大程度地符合地区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发展要求。要围绕事关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精选一批课题,通过自主研究、联合研究、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通过走访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决策部署水平。

5、进一步健全会商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实想方设法及时研究解决。对不能独自承担、需要其他工作组或部门协助或联合研究解决的,要及时通知其他工作组或部门,进行集体会商,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思路,推动问题解决。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告之相关负责的工作组和部门,推动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6、进一步健全决策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自身无权决策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决策,作出部署安排。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定期决策部署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决策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完善规划调控机制,加大引领导向力度

7、高度重视农村规划。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的龙头工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推动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加大新市镇、新型社区和新农村联动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水平,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8、科学完善农村规划。研究制定《**市农村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切实明确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坚持现实性、前瞻性、合理性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新市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做好各项规划之间的科学有效衔接。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积极强化专家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提升规划的科学论证水平和公众参与程度,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

9、精心实施农村规划。按照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以大建制镇推动新市镇整合,以大行政村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形成以“新城、新市镇、新型社区”为主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规划与区划的对接工作,加大建制镇、行政村撤并和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力度,促进镇村布局体系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按规划有序推进所有保留村庄的整治改造,积极开展规划政策创新试点,允许按规划重建或新建住房或配套用房,打造宜居宜人村庄典范。

10、严格管理农村规划。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中确定的基本程序审批各类规划。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变更规划,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干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并作为公共决策、调控手段和实施项目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推动农村规划全面落实。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全过程实行公示制度,广泛接受各方面监督,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规划的实施到位。

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发展资金支撑

11、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市财政部门加紧研究制定“财政投农资金投入使用评价办法”,科学界定财政投入范围内容,建立健全相应指标体系,切实明确财政投入具体要求,为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投入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提供参考依据。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各级人大和政协定期对同级政府开展财政投农情况的督查和检查活动,促进财政投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财政投入全面及时足额到位。

12、完善金融投入制度。鼓励支持外地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银行发起创办村镇银行,加大对已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推动村镇银行强化为农服务、实现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步伐,努力实现农村小额贷款全覆盖。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各(市)区均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再担保机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和覆盖面,大力发展农村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农机具保险、农民房屋保险等涉农险种。制定完善对合作组织、村级扶贫、农民创业等特定主体的信贷投放考核激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

13、完善社会投入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本着“政府引导、有效扶持、自助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推进“一企一村、多企一村、一企多村”结对机制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农村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资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增强智力支持

14、加大政研合作力度。着力开展市、市(县)区两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政研合作,加快探索地方政府与合作院校联手共建的有效机制。认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围绕技术推广、培训教育、机制研究、挂职锻炼等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开展各类合作活动。坚持将政研合作融入新农村建设整体之中,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人力、科技优势,着力破解科技含量不高、人才资源不足和建设机制不活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成高效农业、传统村落改造成新型社区、传统农民培育成现代农民。

15、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实际积极创办“产学研创新中心”、“高科技园区孵化器”、“技术合作推广中心”等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科技服务载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改善、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综合改革等方面,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和新农村发展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按照服务综合化、功能多样化、推广社会化的定位,加快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16、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围绕能力提升,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抓好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突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等培训内容,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干部都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党政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新农村人才保障工程,推动市(县)区、镇、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满足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六、完善实施推进机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17、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并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每年选定一个以上主题召开专题推进会,交流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推进情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体研究推进工作,共同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18、完善统筹协调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牵头部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及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联合组织推进、共同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做好上下左右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互促互补效应,提高推进效率,扩大综合效果。

19、完善促进创新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立足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围绕规划建设、就业保障、公共服务、两个置换、组织合作、金融扶持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研究,加强创新,及时制定出台有助于破解难题的鼓励性、优惠性、配套性政策措施,切实为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注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和探索实践,深入总结、积极推广基层的成功做法、有益经验,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采取更加灵活的工作措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20、完善结对共建制度。在强化政府自身作为的同时,积极坚持多方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强化部门结对、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工作,推进市各相关部门、工商企业、经济强村继续发扬结对帮扶薄弱村的优良传统,对经济发展薄弱村加强结对帮扶,切实通过扶助困难户、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帮助农民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薄弱村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七、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促进工作全面落实

21、突出督查考核重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的督查考核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达的目标任务书和制定的相关工作意见确定。督查考核要全面察看各市(县)区、各部门落实和执行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完成农民增收等重要综合指标、完成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支农项目及资金、推进“三农”工作体系建立等有关情况。

22、完善督查考核办法。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级有关职能部门的督查考核活动要围绕提升推进成效,积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工作督查要实行综合和专项、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工作组的专项督查活动每半年分别至少进行一次,督查中要深入开展“三查三看三比”活动。工作考核要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季度进度检查、年末综合评定相结合。切实通过有力的督查考核活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进目标全面完成。

23、公开督查考核结果。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情况将定期通过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公布。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结果通过地区(部门)自评、地区(部门)互评、群众测评等方式综合确定后,由领导小组排定名次,按时向社会进行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监督评议。考核结果同时上报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作为部门评优奖励的重要标准和领导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八、完善奖励问责机制,充分激发工作动力

24、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工作干部选配制度,切实抓好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中熟悉农村工作干部的选拔配备,十分注重从农村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建立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人才资源库,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加紧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镇级领导干部的激励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年轻同志到村帮助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