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范文第1篇

一、严抓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

我局坚定不移的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落实劳动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为确保我局计生工作职责,加强对局属各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劳动保障部门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健全计生工作档案。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单位都根据各自的工作任务,认真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明确责任目标,积极配合计生、妇联等部门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局计生工作领导小组还对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失业保险管理中心、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农村养老保险中心、计生专兼干的职责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二、严抓宣传教育,落实基础工作

根据市、县计生部门要求,坚持把学习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摆在宣传教育工作的首位,严格按照《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细则》开展各项计生工作,多次在各类工作会议中传达国家、省、市、县计生新政策、新规定、新精神,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相关政策的通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部门计划生育工作的利益导向机制,积极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单位人口和计生工作健康发展。

三、严抓日常管理,规范工作资料

根据县计生管理部门要求,我局2011年共组织了2次已婚育龄妇女孕检的体检工作,积极配合县计生部门,围绕搞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更新完善了档卡资料,做到台帐齐全,运行及时,确保国家、省、市、县计划生育管理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和经常性管理到位。

四、严抓流动人口管理,加大工作力度

2011年我们进一步强化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认真履行劳动保障部门在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完善和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有关政策,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计生管理力度。为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关于民工有序流动的有关文件精神,从源头做好民工有序流动和劳务输出工作,我们每年都以此为契机,将劳务输出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并依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人口计划生育条例》,制定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规定》,对外出务工人员和外来人员来我县就业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办法。

二是通过规范劳动用工行为,配合计生部门做好对流入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日渐增多,为社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来我县就业,但同时也增加外来人员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我局严格按照计生综合管理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和《市劳动用工管理条例》,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逐步规范我县境内各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积极配合计生部门和店埠镇认真检查外来人员计划生育证明。

2011年,我局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和计生工作全局,以构建和谐的人口状况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重要会议精神,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继续以中央提出的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努力把我县劳动保障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推向新阶段。

为此,2012年我局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年初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依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真正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继续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以预防为主、经常性开展计生检查和抽查并及时整改工作为主的“三为主”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积极组织单位计生专业人员宣传培训工作等,并以多种形式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画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宣教氛围。

(三)强化法制建设,提升依法管理水平。规范计划生育基础管理,加强重点对象的管理,严格控制违反政策生育。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单位和人员要严格追究法律责任。对工作不实,弄虚作假或违法违纪的单位或个人,一经查实,严格从重从快上报处理。

(四)加强日常管理,完善档卡资料。继续做好我局机关各科室与局属各单位检查工作,由计生专干带队,做到无漏检、无替检。进一步规范档卡资料,台帐齐全、运行及时、准确上报,切实做到节育措施落实到位和经常性管理到位。

(五)继续加强对挂户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对过去接受“农专非”转户人员的户主要作为挂户者计划生育的责任人,承担计划生育监护职责,户口接受单位要同挂户者签订计划生育合同,接受户口所在单位定期组织的孕妇检,不断完善齐抓共管措施,推进综合治理工作。

(六)建立计生管理台帐,并按要求将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生育情况、节育措施、孕检情况、联系方式等登记清楚,专柜保存;同时发现问题及时与辖区计生部门联系。

(七)抓好配套制度建设,加强计生队伍建设,确保计划生育各项责任目标的完成。积极确保计生工作“三到位”的落实(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制定人口计划和工作目标,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把目标内容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人。并将县计划生育部门对我局的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年终奖惩的重要依据。下属各单位要加强对计生专兼职人员关心和培养,保持计生专兼干的相对稳定,要确保必要的计生经费的投入,建立符合要求的计划生育办公场所,全力支持计生专兼干的正常工作,为计生专兼干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育 议价能力 女性劳动参与

生育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早在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孔多塞(Condorcet)曾预言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幸福的持续下降”,因此随着 “理性的进步”将会出现较小家庭规模的新范式。

以马尔萨斯(Malthus)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研究人均收入无增长的传统农业经济,他们的一个重要假设是社会生产能力的进步导致人口的增长,其核心结论是人均收入趋向一个常数。

现代增长理论研究人均收入可以持续增长现代经济,他们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技术进步不影响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外生的,其核心结论是规模不变或者规模递增的技术能够导致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古典经济理论与现代增长理论都很好地解释了各自所关心的经济现象。然而,为什么传统人均收入无增长的经济会向现代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经济转化问题,至今仍是发展经济学家努力想揭开的一个谜。

生育率与女性劳动参与率关系的综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生育与其它重要的经济变量,例如女性与劳动参与之间的关系。Becker(1965)认为,劳动参与决策(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decisions)是一个家庭在竞争的市场劳动与非市场劳动之间分配时间这个更一般问题的重要方面。一个已婚女性必须适当地将其时间在市场劳动(market work)与家务劳动、休闲等非市场劳动(non-market work)之间进行分配。

女性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对其参与市场劳动的决策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参与市场劳动的决策可以用一个函数g(w,wg)表示,其中w表示期望工资,wg表示在家的时间价值(the value of time in the home)。wg的函数形式是wg=k・I,其中wg表示女性在家的时间价值,I表示女性的各种非市场劳动价值,k表示女性亲自从事各种非市场劳动给家人带来的福利价值与相应的非市场劳动价值比值Grossbard(Shechtman和 Neuman,1988)。k是度量女性的议价能力指标,是女性及其丈夫的禀性,例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的函数(Becker,1973)。

国际上的许多实证研究发现,女性生育子女的数量与其劳动力供给是负相关的,例如Hyunbae Chun 与Jeungil Oh(2002)估计了生育对韩国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影响。他们发现,生育大幅降低了韩国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其它研究也发现,低生育导致了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增加趋势(Presser与Baldwin,1980; ESCAP, 1995)。

然而,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与生育率呈现正相关关系。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我国女性的生育率偏高,总和生育率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为5.87,60年代为5.68,70年代为4.01。在这个历史时期,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较高,几乎人人都参加生产活动。全国育龄女性生育水平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大幅度降低的基础上,到80年代又有显著下降。具体说,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1降至1979年的2.75;1980年为2.24,1981年为2.63,1989年为2.25。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平均每个女性活产子女数为2.10,平均每个女性存活子女数为1.96,总和生育率为2.31。自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在不断下降。全国妇联第二期中国女性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城镇女性18至49岁的青年女性在业率为72.0%,比1990年降低了16.2个百分点。

我国学者姚先国和谭岚(2005)根据国家统计局1988―2002年城市住户调查的数据估计,在过去的15年内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出现了明显下降。1988年,我国城镇的女性劳动参与率高达91.37%;2002年下降为83.33%,下降了8.04个百分点。对比之下,男性劳动参与率相对稳定,1988年和2002年男性劳动参与率分别为96.41%和94.11%,下降幅度为2.3个百分点。

然而,怎样理解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与生育率呈现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呢?目前我国的理论界尚未给出合理解释。本文从这个正相关关系问题入手,具体分析了生育率与女性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关系。

生育率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的途径

降低生育率能够提高女性的工资收入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降低生育率可以减少女性生儿育女的时间,使女性有较多获得教育与训练的时间,从而掌握较高的生产技术。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未以来生育率大幅下降,女性享有了更多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了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据统计,在具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女性中,有26.8%的人最高学历是通过成人教育获得的,比男性高2.2个百分点。有13.5%的女性近3年来参加了某类培训或进修,40岁以下城镇女性参加培训的比例达26.1%。城镇女性参加的培训以进修、专业职业培训为主,占72.2%;农村女性参加的培训以实用技术为主,占61.5%。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工人的实际工资等于其劳动的边际产出。一般来说,一个工人只有当他有较高的生产技术时,才能获得较高工资的工作岗位。因此,降低生育率能够提高女性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其工资收入。也就是说,如果降低生育率能够提高女性工资收入,则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生育率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

降低生育率能够增加女性的预期工作时间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降低生育率能够增加女性的预期工作时间。1995年,日本内阁兼管女性事务的官房长官在一份“女性白皮书”里称,日本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龄是26.1岁,每位已婚女性平均只想要1.46个孩子。这份白皮书称,日本孩子的出生率正在日益下降,与此同时,各个年龄段的职业女性比率在不断增加,其工作年限也越来越长。2002年,日本女性平均工作年数达8.8年,比1975年的5.1年延长了3.7年。

在我国近些年来,丁克家庭在城市青年尤其是白领夫妇中的比例有逐渐上升之势。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2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而且近七成被调查的人认为,“丁克家庭”将会增多。调查显示,选择“丁克”生活方式的都是一些“三高家庭”,即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的家庭,这些“丁克家庭”中的女性希望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

事实上,降低生育率有利于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为了保持自身的健康体魄会选择使用药品等市场消费投入和时间,只有保持健康的身体才会预期有较长的工作时间。因此,降低生育率可以增加女性的预期工作时间。也就是说,如果降低生育率可以增加女性的预期工作时间,则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生育率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

降低生育率增加女性的议价能力

孩子是维系婚姻稳定的重要纽带。从理论层面来说,女性生育越多,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越低。因此,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她的议价能力越低,这个判断符合我国实际情况。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的出生率很高,一般家庭都有三个以上小孩。因为家庭负担重,我国已婚女性绝大部分是家务工作双肩挑。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现计划生育,生育率开始大幅降低,女性受教育程度开始普遍提高,女性议价能力也大幅增加。

女性的议价能力是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一个重要变量。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女性的议价能力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下降。

Grossbard-Shechtman和 Neuman(1988)对以色列女性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研究时,考虑了女性的年龄、在以色列居住的时间、家庭出身、夫妻双方的年龄差异、小孩的个数以及教育程度等对女性议价能力的影响。他们做回归分析后发现,生育率与女性的议价能力负相关,即女性生育的小孩越多,其议价能力越低。Grossbard-Shechtman和 Neuman(1988)通过对以色列女性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研究,他们还发现不同议价能力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不同,议价能力较高的女性劳动参与率较低。

因此,从理论层面来看,可以假设如果降低生育率能够提高女性的议价能力,则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生育率同样能够降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

我国目前生育率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分析

本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生育率与女性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关系,发现降低生育率既有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作用,同样也有降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作用,到底是哪种作用占主导地位,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女性有自主选择权。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即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女性没有选择权。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是作为国策强制执行的,不是女性自主选择的结果。而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深入人心,绝大部分家庭都能够自觉地实现计划生育。

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的角度来看,可以将解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划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国的主要特征是计划经济,鼓励生育和开始控制生育。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到上世纪末,我国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开放,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第三阶段是本世纪初至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初步形成,绝大部分家庭都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

在第一阶段,我国女性的生育率与劳动参与率呈正相关关系,显然是计划经济时期过分追求高就业政策与鼓励生育政策的结果。

在第二阶段,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不断深入,作为女性保护者的政府退出微观经济领域,下岗和失业现象日益严峻,虽然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生育率不断降低,但我国女性收入不断下降,而且预期的工作时间也有所缩短。因此,生育率降低没有起到增加女性收入与预期工作时间的作用。根据本文前面的研究,在这一时期,我国女性的生育率与劳动参与率必然会呈正相关关系。

在第三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在第二阶段里阻碍女性收入与预期工作时间增加的相关力量已被削弱。因此根据本文前面的研究,可以肯定在这一阶段内,我国生育率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正相关关系主要是由女性的议价能力提高造成的。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家庭与生育.江苏社会科学,2004(4)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范文第3篇

   《海南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草案)》

  至2015年,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阵地更加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创作生产出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海南特色的文化精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文化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海南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草案)》

《海南省建筑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海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海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先进实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及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全省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共享服务平台,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管理、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使普通市民能通过社区教育平台接受新知识;使普通农民能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网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掌握农业新技术新信息。

建筑业

《海南省建筑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建筑业总产值与增加值: 2011-2020年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应保持在25%以上。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省外建筑市场,储备发展动力,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中期阶段,省外市场建筑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为10%;长期阶段,省外市场占比重为20%。随着总产值快速增长,努力提升增加值的含金量,保持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上升势头,到规划期末争取达到10%,巩固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

勘察设计企业发展规划:在规划期内大幅提升行业覆盖度,业务范围覆盖21类勘察设计领域60%,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以上。今后十年,除公共与民用建筑外,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海洋及岩土工程,以及公路交通、电力与港口等领域的勘察设计与施工,推动我省海洋产业的大发展。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范文第4篇

(1)劳动力供给

从数量上来看,与全国相比,新疆劳动年龄人口增速较快、老龄化速度较慢、学龄人口减少较慢,因而新疆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2010年,新疆常住人口总量达到2185万人,少数民族占新疆全部常住人口的59.9%。由于少数民族执行更为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新疆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居于全国首位。2010年,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10.56‰,远高于全国的4.79‰的水平。与此同时,新疆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稳步增加,从2002年的1384.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593.2万人,年均增长幅度1.8%,全国的同期增长幅度仅为1.3%。0到14岁的人口规模略有减少,从2002年的496.8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453.1万人,年均下降速度为1.1%,而同一时期的全国下降速度为3.2%。所以新疆享受人口红利会比较长,但是在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上,却面临更大的压力。

从质量上看,近年来新疆的劳动力素质在逐渐提高,但平均受教育程度仍低于全国。2009年,新疆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全国平均水平为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全国平均为12.4年;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比例为30%,远低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根据新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2009到2020年,新疆将不断缩小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全国的差距,特别是大幅提高受高中及以上阶段教育人口的比例,见表1。所以从现在到2020年,新疆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必须更好更快发展才能使新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快于全国平均速度,才能实现新疆教育及人才培养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2)劳动力需求

近十年来,新疆经济发展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主要来自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比第一、第二产业新增了更多的就业岗位。2001年新疆就业人口总量为685.38万人,2010年增加到894.65万人,增幅为30.5%。按照三次产业划分,新疆第一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比例从2001年的56.6%下降到2010年的49.0%;第二产业从2001年的13.5%增加到2010年的14.8%;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就业比例则稳步增加,2001年为29.9%,2010年增加到36.2%。

从行业分布来看,各行业发展速度不同,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其中公共服务类吸纳能力在上升而传统服务在下降,特色产业吸纳能力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在上升。过去5年间,新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最快的行业包括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创造的就业岗位年均增长3%以上;与此同时,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就业岗位数在下降。从未来5年看,以新疆煤炭工业为例,根据新疆《2009-2015年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新疆煤炭工业的发展会带来新增就业岗位近30万个,其中主要为煤炭煤化工专业相关技术岗位。

2.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资源开发提出的挑战

新疆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新疆是土地、能源、矿产资源大省,劳动力资源在数量上也具有相对优势,但由于产业结构及行业分布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近10年来,新疆整体经济发展很快,但人均GDP目前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达到5000元。新疆“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 “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新疆需要跨越式发展。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新疆经济增长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行业分布,一产要创新技术、转移剩余劳动力;二产要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由资金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三产要从传统服务业转向技术含量高的特色现代服务业。实现这些变革的基础是高素质劳动力,只有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才能使新疆人力资源在数量上的优势得到发挥,使新疆土地、能源和矿产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实现新疆经济社会的整体跨越式发展。

技能劳动力供需不匹配制约了新疆经济发展,因此促进劳动力技能开发的职业教育成为新疆实施教育强区战略的重要举措。新疆技术工人供不应求、技能人才储备不足的现象非常明显。2011年,新疆企业用工调查显示(新疆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问题调查研究,王贵荣、蒋岳衡、庞岩、黄涛等,2011),71.8%的企业认为当前招工困难,69.0%的企业存在招工难现象,23.9%的企业认为技术工人难招,30.1%的企业认为专业技术人员难招。以煤炭行业为例,新疆现有煤矿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所占比例远低于全国规模以上煤矿的平均水平,远不能满足2015年煤炭工业发展的要求(新疆《2009-2015年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发展规划》)。

为了提供更加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劳动力,新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受到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新疆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使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同时要改革新疆职业技术教育,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3. 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现状

(1)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概述

新疆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政策体系也已经建立。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管理和资源保障都相对滞后。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更为薄弱。

新疆自治区正规教育体系与全国和其他省市一样在学前教育(3-6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之后,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类。初中后普通教育有三年制普通高中,普通高等教育(含三年制大专和四年制大学)。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含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和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这些学校主要分属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也同时提供非学历的短期培训。但非学历的短期培训还主要是由正规职业教育体系之外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提供。相关统计数据较少,仅有培训机构总数及培训人员总数。

新疆职业教育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后, 90年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明确了职业教育法律地位。之后新疆职业教育开始进行调整,进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开始快速发展。

在中央政策指导下,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教育政策文件,健全政策体系,确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地位。例如,2001年《关于加快发展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2003年《关于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通知》、2003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2005《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等。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列入了《新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疆职业教育规模在过去10年有了较快发展, 从2001年到2010年,中职在校生数从16万人增加到26万人,高职在校生规模达到 11.2万人。然而,与同级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仍比较薄弱。从数量上来看,2010年,新疆职业教育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少于相应阶段的普通教育。按在校生数计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普职比分别为62∶38和55∶45。从学校管理来看,职业教育教师合格率低于普通教育,且教师负担偏重,生师比略高于普通教育。从投入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全部教育经费收入中的比例,职业教育明显低于普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职业高中和高职高专均低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

(2)职业教育的提供与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需求不匹配

新疆当前的职业教育的提供还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新疆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小学和初中净入学率分别为99.73%、97.26%),但是高中和大学阶段教育的学位数还远不能满足适龄学生接受高一级教育的需求。

我们分析了2010年初中后教育毕业升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除以初中毕业生数),发现新疆初中毕业升学率为84.5%,低于全国90.9%的水平;新疆普通高中毕业升学率(普通高等学校及高职高专招生数除以当年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仅为54.2%,远低于全国83.3%的水平。这表明新疆有15.5%的初中毕业生、46.1%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除去少量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未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就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

鉴于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基于升学导向而不提供就业导向的培训(杨爱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缺憾的原因反思》,《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毕业生缺乏职业培训和对职业的了解,使得普通教育与就业岗位之间缺少过渡,这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显然不利。

从职业教育对技能劳动力的供给来看,新疆职业教育在新增劳动力资源供给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加大但仍需加强。

国家统计局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将我国各省份每年城镇地区单位新增就业人数按照来源划分为“从农村招收”、“从城镇招收”、“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录用的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调入”和“其他”(在每年新增就业人员来源中,“从农村招收”和“从城镇招收”的人员主要是普通教育应届毕业生)。如图7所示,5年来,新疆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城镇单位新增就业人员中的比例有较快提高,从2006年的7.6%上升至2010年的14.2%,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这反映出与其他省份相比,新疆职业教育体系没有向劳动力市场提供充足的技能劳动力,新疆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需要给更多新增劳动力即初高中毕业生提供正规的职业教育和短期岗前培训。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范文第5篇

一、人口统计是调查研究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增减变动等情况的。人口统计数字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又是国家编制生产和消费以及文教卫生等计划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按人口平均的消费水平,平均每万人口的在校学生数和医院病床数,技人口平均的居住面积等等,都是以人口数字为基础来计算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制定计划、政策、措施都要反映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办事倩、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近切亿人口出发。为了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国家还把有计划地炸制人口的增长,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人口统计工作能否搞好,对编制计划、制订政策关系极大。此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古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我国的人口数字,也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当前,我国人口统计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的需要。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工98艺年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的内容比1353、1964年的普查都要复杂,还要使用电子计算机汇总。全国Z亿多户、近10亿人口,逐户逐人进行普查登记,组织工作、调查工作和技术工作量很大。因此,各级都要成立人口普查领导机构,统计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共同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当前首先要把省级普查机构充实健全起来,抓紧人口普查试点,加快电子计算站建设和加强人员培训工作。一在进行普查准备工作的同时,经常性的人口统计工作需要继续抓好。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经常了解人口变动的数字显得更加重要。在经常性人口统计中,要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的作风,如实反映出生、死亡数字,不能因为夸大计划生育的成绩而少报出生人口。现有人口报表中有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如农业与非农业人口的划分,还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

二、劳动力统计,主要包括在业的社会劳动者和待业人员的统计。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全面、及时、准确的在业社会劳动者和待业人员人数资料是国家制订劳动政策、编制与检查劳动计划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国民经济调整中,搞好这方面的统计,尤为重要。因为:

(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在数量上十分丰富的国家。近四年来,劳动就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遗留到1981年需要安置的城镇待业人数还不少,加上当年需要安排的毕业学生和复员转业军人等,安置任务仍很艰巨。1981年经济进一步调整,要大力压缩基建战线和关停并转一部分企业,又有一部分职工需要重新安置,这就进一涉增加了安置劳动力就业的任务。所以,各级领导要求统计部门经常、及时地反映劳动就业的进度和问题。

(二)无论社会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都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分配有一定的比例。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劳动力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受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影响,没有能够根据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和部门内部劳动力的构成比例都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影响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又造成不少行业人浮子事,而有些行业则有事无人千的现象。为了四化建设的需要,党和国家正在积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上安排大里人员就业,劳动力在地区、城乡、所有制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上必然会起较大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反映和研究这些变化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近10亿人口中有8亿多人口住在农村,有3亿多农业劳动力。随着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特别是农业技术改造的进行和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生产中将会有较多的劳动力逐步多余出来。目前我们党已开始重视并提出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重点建设小城镇的政策措施,农业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业转移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以保证农业有足够的劳动力和农业努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为前提。因此,这个转移将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以何种规模和速度来进行比较适宜,也必须通过统计及时反映,认真研究。我国已分别在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及其他经济类型的单位中建立了职工人数的月、季、年报制度,对农村也建立了劳动力年报。另外,劳动部门还按季对城镇待业人员安置情况进行统计。当前,我们要在搞好各项专业劳动力统计的基础上,加强劳动力综合平衡统计,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按年试编劳动力资源与分配平衡表,以研究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潜力,掌捏社会劳动者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部门内部、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分配与使用情况。同时,要重点抓好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的增减情况定期快报,以检查劳动力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安排劳动力就业的进度;还要搞好今年新建立的关停企业职工安置情况调查,以反映关停企业安置职主的进度、去向及工资发放情况,要研究现有企业劳动力的使用情况与经济效果。在可能情况下,还要多做一些典型调查,了解劳动力安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劳动力进城的情况等。劳动力统计具有面广、头绪多、指标复杂、政策性强等特点,,目前在业务建设上还存在着如指标体系不完整,统计方法单一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当前任务与力量不相适应,应当尽快予以充实加强。

三、工资福利统计的主要指标是工资总额、劳保福利费用总额和平均工资。工资总额是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劳保福利是工资的补充,两者又是国民收入和消费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工资则是衡量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各类职工在一定时期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的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工资福利统计资料正是反映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主要方面,所以搞好工资福利统计十分重要。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改善人民的生活,1977、1979年两次较大幅度地调整了职工工资,恢复和建立了计件工资、奖励制度以及部分津贴制度,进行了扩大企业自的试点,使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职工个人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但是,前一段时期,有些部门和单位片面强调了物质鼓励的作用,忽视了思想教育工作,发生了滥发奖金与津贴的现象,使国家货币支出增多,财政赤字加大。目前,党和国家正继续对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等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并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对奖金的发放标准,也规定了比较明确的政策界限,这将大大有利于对工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监督检查。当前,我们在工资福利统计方面,虽已建立了定期报表与年报,但数字质量不高,分析研究开展不够。为了加强工资福利统计,首先要注意抓数字质量,特别是奖金的数字质量。根据最近各地抽查结果,奖金漏报现象比较普遍,原因是少数单位故意瞒报,有些统计人员业务不熟悉、执行制度不严格。各部门、各地区应针对漏报原因采取措施来纠正这种数字不实情况。其次要加强分析研究。改善人民生活必须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进行,特别要与生活消费品的增长幅度相适应。全国要注意分析工资福利费用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消费基金增长的关系。企业在分析奖金时要注意奖金增长与生产、利润增长的关系及奖金与标准工资的关系。工资福利的增长必须与生产的增长相适应。但一个企业(部门或地区)生产搞得好,与各方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一个企业(部门或地区)工资福利的增长,不能只着眼于局部,必须从全局出发,照顾左邻右舍的关系。所以我们还要分析比较各部门、各地区、各种所有制单位以及各类别职工之间的工资关系。我们也要研究货币工资与职工生活费指数的关系,以反映职工实际生活水平增长的情况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