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成本估算

资本成本估算

资本成本估算

资本成本估算范文第1篇

进行资本成本估算时,面临的问题不在于缺乏足够的估价法及资产估价模型,而在于结合实际估算对象的特性,合理地作出判断及其应用环境。就科技型企业来说,由于存续时间短、数据收集困难、缺乏客观定价机制等使得其资本成本估算更加复杂。因此,选择符合科技型企业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前特性的估算模型与方法及可行路径是提高资本成本估算质量的关键。

一、科技型非上市企业资本成本的相对估算方法

IPO前的科技型企业有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明显特征,通常他们只存续了较短时间(常常是3―5年或更短),财务报表不能反映资产的增值潜力,因为预期的未来增长占据了企业价值的绝大部分。因能搜集到的相关评估信息尤其是相关数据十分有限,所以对这类私人公司的资本成本估算就变得更加困难。更甚者,非上市公司由于没有股票市场这一客观定价机制,使得其资本成本估算需要采取不同于上市公司估算的间接相对估算方法。

相对价值评估是以类似的公司在市场上的当前定价为基础来评估某公司的价值。就估算非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来说,类比估价法就是按一定的标准,选择一家与非上市公司的风险程度、收益特征均较类似的上市公司作为类比公司,以类比公司的资本成本或加上必要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成本作为该非上市公司的估算资本成本的主要依据。

同时,类比公司的选择是整个估算流程的关键环节。即从风险程度来说,选择风险具有相似性的同一行业公司使得接下来的必要风险调整成为可能;从相关参数确定来说,选择处在同一规模数量级内的公司来最大限度减少对有关参数确定影响;从收益特征来说,选择市场占有情况、销售波动情况、现金流状况等较相似的公司以有利于收益预测的准确性。随后,估算IPO前的科技型企业的资本成本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展开:选择并确定3-5家类比公司;计算类比公司平均的贝塔值;将类比公司有债状态下的贝塔值转换为无债状态下的贝塔;按照私人公司或项目的目标资本结构或负债权益比率计算有债状态下的贝塔值;根据CAPM,估算私人公司或项目的股权资本成本。

二、科技型企业IPO前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框架的构建

确定相对价值评估方法后,接下来就要构建估算的基本路径。资本成本估算是一个科学预测的过程,主客观因素考量伴随整个测算过程甚至有时主观因素如理财经验判断要重于客观因素。从实施流程角度,把股权资本估算分成多渠道估算信息采集、企业生命周期审视、估算模型遴选、估算关键因素复核四个主要步骤:

(一)多渠道估算信息采集

资本成本估算科学性离不开充分的信息来源和严谨的综合判断。评估信息的获取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直接查阅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二是分析公司诸如历史盈余和历史价格等指标;三是观察或对比其竞争者或类似公司从中得到估算公司的一般风险、成长性和现金流的关键信息。理想状态时,可以从上面三个渠道获取充分的评估信息,这样在选取估算方法更符合评估公司的真实特征,进而得到的结果也就更接近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

但更为常见的是,仅能从某一种来源获取信息往往是不系统的,其他来源基本无法提供一丁点有益的线索。这时就需要估算人员有相对丰富的估算经验和较高的分析判断水平,综合各种因素后选取较合适的估算方法并对相关参数以及估算结果进行必要的取舍或调整,使得最后的估算结果更接近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的真实水平。

(二)企业生命周期审视

对成长性和风险程度尽可能接近事实的把握是科技型企业资本成本估算的另一关键。即它直接关系到对企业产生现金流能力和现金流不确定性程度的度量的准确性。科技型企业按生命周期特征分为初创期、扩张期、高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因每个阶段特征不同特别是信息可获取性和价值主要来源等差异很大,对其进行资本成本估算思路也就不尽相同。IPO前科技型企业处于扩张期,具备以下特征:收入增长较快;利润很低或利润为负;主要来自未来增长能力。科技型企业IPO前资本成本估算仍不能进行直接预测,可以有限参考类比公司。

(三)估算方法模型遴选

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预测具有一定动态性。想找到一劳永逸、包治百病的万能估算模型只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结果。资本成本估算是理财人员针对评估对象的具体特征和本质属性,在较充分判断信息的可获得性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选取适当的估算方法及模型进行预测的结果,其中还往往有可能掺杂一些非严谨、主观的、定性的东西在里面。有过资本成本估算经历的人们都知道,仔细的分析和合理的主观判断都是必需的,而且往往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财务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主观判断。

(四)关键估算因素复核

接下来要对资本成本评估中最常犯的错误或最重要因素进行复核。下面四个方面的复核必不可少,他们关系到评估结果与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能否最接近吻合。

对贴现率与资本化率进行准确区分。贴现率等同于资本成本,可应用于估算所有预期的经济收入(包括对已分配或将要实现的资本收益),而资本化率只是某些特定经济收入(如未来12个月或其他具体时间段)的一个因子。只有当预期长期经济收入水平是固定的时候这两个比率才相等。资本成本是基于市场导向的投资的函数,而不是投资者的函数。实践中,有些使用者将贴现率直接做资本化率使用或直接将资本化率做贴现率来预期未来现金流,这都是错误的。

对预期收益率与历史收益率进行明确区分。资本成本指的是预期收益率,具有前瞻性的特质,市场将以预期收益率而不是历史收益率来吸引潜在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投资。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通过从行业合成数据加工得到的数据来计算行业的平均历史收益率,并且假设这个平均历史收益率是这个行业中吸引未来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这些加工数据的基础是账面价值,而相关收益测量的是市场价值的预期收益。

贴现率的选择要与预期现金流变量相适合。预期现金流变量的贴现要综合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税收因素和投资期内项目自身增长等的影响。关于通货膨胀因素,某些估算者错误地把真实的贴现率应用于名义的现金流贴现,而除非在恶性通货膨胀国家以外,都是用名义数据解释预期现金流度量;关于税收因素,几乎所有的常规做法中都是以税后现金流为标准;如果不考虑短期高速增长因素,那么得到的贴现率是保守的,将导致价值高估。

加权平均计算要与资本结构映射一致。资本结构映射是建立在市场价值基础上的。估算实践中,我们常常假设一个资本结构,而最终按照估算市场价值所得到的资本结构与假设的资本结构不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整资本结构映射,经过多次重复直到估算的股权市值的最终资本结构与假设的资本结构趋于一致,即“被研究公司的资本结构应该反映使用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方法和为消除杠杆效应对贝塔进行调整的方法”。极端情况是,只用账面价值来确定资本结构。

三、研究结论

科技型企业IPO前资本成本估算是一个由各种已知和未知变量所决定的、必须满足各种约束条件的复杂问题,不确定性的存在是一种常态。因此,在混沌中寻觅秩序,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为财务决策提供科学性、权威性和前瞻性的参考依据,这就是资本成本估算的目的。从方法论角度来说,就是按行业、规模以及发展阶段,运用相对价值评估的方法来进行估算,选择恰当的估计模型以及相关经验法则,其实施框架包括信息采集、生命周期审视、模型遴选、关键因素复核四个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①汪平. 财务理论(修订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②Robert F. Reilly(美).高级商业价值评估手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资本成本估算范文第2篇

一、投资项目评估系统需求分析

进行项目评估时,应该估算分析中需要的基础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到项目评估所需要的各种估算表和财务分析表。项目评估中财务估算与财务效益分析的程序如图1所示。首先应估算出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的估算,根据总投资确定资金来源,计算出项目总投资和资金筹措表和还款付息表,然后由基础数据,计算出各种估算表,最后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各种财务分析辅助表和财务分析表。可见项目评估的计算过程非常复杂,尤其是需要计算得出的报表很多,报表之间的关系又异常复杂,计算顺序不能颠倒,加大了手工计算的难度,同时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项目评估系统来解决出现的问题。本软件的研发正是基于这种需求。本软件分为三大模块,基础数据及参数、财务分析辅助表和财务分析表。基础数据及参数主要是将前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Excel提供的数据输入功能使其得以实现;财务估算与财务评价是比较复杂的程序,大量的数据处理和计算增加了评估的难度,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以及大量函数功能满足了其需求,与此同时,Excel的输出和显示数据功能使得查看各种估算表和财务报表成为现实。

二、软件模块设计

本设计将软件分成基础数据及参数、财务分析辅助表和财务分析表三个部分,其中基础数据及参数是最基本的部分,其他两部分是在导入其数据之后生成的。

其一,基础数据及参数模块。该模块包含基础数据录入、成本估算基础、收入估算基础、费用估算基础、总投资估算基础等五部分。基础数据的录入部分,该模块主要为项目评估提供一些基础资料,如建设期、运营期、项目所在行业、所得税率等,这些基础资料为进行项目评估奠定了基础。成本估算基础包括外购原材料费用的估算、人工费用的估算和外购燃料动力费用的估算,这些估算表作为成本项目,经过整理之后将全部计入成本,是以后生成财务报表的基础。收入估算基础包括销售收入和补贴收入的估算。此部分主要估算收入,销售收入和补贴收入将作为利润与利润分配表的填列项目,进而得出净利润。费用估算基础包括折旧费用、修理费用及其他费用的估算。其中的折旧参数是计算折旧费用的基础,修理费用及其他费用的估算有不同的方法,通过选择适合项目的方法确定费用大小。总投资估算基础包括流动资金的估算、建设期利息的估算和建设投资的估算。流动资金参数是估算流动资金的基础,填列最低周转天数,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流动资金;建设期利息估算的数据主要取自其他基础数据表,该表给定了还款付息方式及其他数据,通过公式计算得出建设期利息,同时也为财务分析表提供了数据;投资估算基础数据是估算建设投资的基础;投资进度参数是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的主要数据。

其二,财务分析辅助表模块。该模块主要将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得出各个估算表。流动资金估算表是在流动资金参数的基础上得出的;折旧摊销估算表是在折旧参数的基础上得出的;建设投资估算表估算和总投资估算表的数据主要取自投资估算基础数据;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是在收入估算基础数据上得出的;总成本费用估算表的数据来自成本和费用的基础数据;投资进度参数、总投资估算表和还款付息表是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的基础数据。各个估算表可以反映项目的基本情况,为以后的财务分析表提供数据。

其三,财务分析表模块。该模块是本软件综合性最强的部分,将前面所有的数据联系了起来,是项目评估的核心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与利润分配表、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是投资者最关心的三大报表,同时本软件又提供了一些财务指标,如盈利指标净现值NPV、内含报酬率IRR、净现值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

三、软件的详细设计

其一,基础数据及参数模块的设计。基础数据及参数模块主要运用的是Excel的输入功能,其中还使用了一些的函数功能,例如:基准收益率的确定经过如下程序,基准收益率与项目所在行业有关,所以应先选择行业,在C5单元格设置数据的有效性,然后在C6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6=VLOOKUP(C5,基准收益率!B2:D64,3,0)该公式可以实现基准收益率的选择,当选定项目所在行业之后,相应行业的基准收益率也就确定了。又如:其他制造费用的估算方法有两种,用户可以按人员定额计算,也可以选择按固定资产比例,单元格的公式为:=IF(AND(E2>﹩A﹩15,E2<=﹩A﹩14),IF(﹩A﹩12=1,﹩D﹩5*﹩A﹩16,﹩D﹩5*人工工资及福利费估算表1!D19),"")如果选择人员定额,单元格A12就会等于1(A12中已经输入公式),则公式就就表示固定资产原值乘以相应比例,否则就是人员定额乘以相应的比例,可以实现多种估算方法的选择。

其二,财务分析辅助表的设计。主要就流动资金估算表和折旧摊销估算表进行介绍。(1)流动资金估算表。该模块主要运用了Excel的数据处理和函数功能,其中涉及到了绝对引用和函数的嵌套,其主要公式如下:H14=IF(AND(H3>﹩A﹩26,H3<=﹩A﹩25),(''''成本费用估算表(生产要素法)''''!F4+''''成本费用估算表(生产要素法)''''!F5+''''成本费用估算表(生产要素法)''''!F6+''''成本费用估算表(生产要素法)''''!F7+''''成本费用估算表(生产要素法)''''!F9+外购原材料费用估算表1!F20+外购燃料和动力费估算表1!F15)/流动资金估算表!﹩D﹩14,"")该公式计算出了在产品在运营期内的流动金额。H13=IF(AND(H3>﹩A﹩26,H3<=﹩A﹩25),(外购燃料和动力费估算表1!F14+外购燃料和动力费估算表1!F15)/流动资金估算表!﹩D﹩13,"")该公式计算出了外购燃料、动力在运营期内的流动金额。H22=IF(AND(H3>﹩A﹩26,H3<=﹩B﹩25),I21-H21,IF(H3<=﹩A﹩26,0,IF(H3=﹩A﹩25,0,"")))该公式计算的是流动资金增加额,如果小于建设期,流动资金增加额为0在运营期内,等于上年流动资金额减去本年流动资金额。(2)折旧摊销估算表。该模块主要运用了Excel的数据处理和函数功能,大部分数据取自折旧参数,函数除运用了IF和AND以外,还运用了部分财务函数,如VDB、SLN等,其主要公式如下:当期折旧额计算的公式:E7=IF(AND(E3>﹩A﹩33,E3<=﹩A﹩32,折旧摊销参数!﹩A﹩10=1),SLN(﹩C﹩6,﹩C﹩8,﹩C﹩5),IF(AND(E3>﹩A﹩33,E3<=﹩A﹩32,折旧摊销参数!﹩A﹩10=2),SYD(﹩C﹩6,﹩C﹩8,﹩C﹩5,E4),IF(AND(E3>﹩A﹩33,E3<=﹩A﹩32,折旧摊销参数!﹩A﹩10=3),VDB(﹩C﹩6,﹩C﹩8,﹩C﹩5,E3-﹩A﹩33-1,E3-﹩A﹩33),IF(E3<=﹩A﹩33,0,""))))该公式计算的是房屋建筑物的当期折旧额,实现了对折旧方法选择。如果选择直线折旧法,则按公式E7=SLN(﹩C﹩6,﹩C﹩8,﹩C﹩5)计算,如果选择年限总和法,则按公式E7=SYD(﹩C﹩6,﹩C﹩8,﹩C﹩5,E4)计算,否则按E7=VDB(﹩C﹩6,﹩C﹩8,﹩C﹩5,E3-﹩A﹩33-1,E3-﹩A﹩33),IF(E3<=﹩A﹩33,0,"")计算。

其三,财务分析表的设计。具体包括:

(1)借款还款付息表。在其他基础数据表中已经计算出等额还款的金额并安排了流动资金,其中运用了函数PMT,其公式如下:B24=PMT(B16,B21,-还款付息表!D7),公式计算的是每年偿还额。建设投资还款付息表和流动资金还款付息计划表将其他基础数据进行了整理,并运用函数功能计算出了利息,其他基础数据输入完成后软件自动计算得出还款付息表。

(2)利润与利润分配表。利润与利润分配表的设计主要运用到了Excel的函数功能,通过函数将各个估算表联系在一起,包括收入、成本和费用,其中主要公式如下:D6=IF(AND(D2<=﹩A﹩28,基础数据的录入!﹩C﹩16=1),0,IF(AND(D2<=﹩A﹩28,基础数据的录入!﹩C﹩16=2),补贴收入、投资进度、流动资金安排方式!C10,""))以上公式实现了对补贴收入的选择,如果有,则按补贴收入安排填列,若没有则为0。D8=IF(D2<=﹩A﹩30,0,IF(AND(D2>﹩A﹩30,D2<=﹩A﹩28,C7<0,D7>0),ABS(C7),IF(AND(D2>﹩A﹩30,D2<=﹩A﹩28,C7<0,D7<0),0,IF(AND(D2>﹩A﹩30,D2<=﹩A﹩28,C7>0,D7>0),0,""))))以上是对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控制,运用了IF函数的四次嵌套。该嵌套的意思是在建设期内,该数值为0,若在运营期内则看今年的利润总额是否为负,若为负,则数值为利润总额的绝对值,若为正,则数值为0。其余年限为空值。D10=IF(AND(D2<=﹩A﹩28,D2>﹩A﹩29,基础数据的录入!﹩C﹩12=1),利润和利润分配表!D9*基础数据的录入!﹩C﹩11,IF(AND(基础数据的录入!﹩C﹩12=2,D2<=(﹩A﹩29+5),D2>(﹩A﹩29+2)),利润和利润分配表!D9*基础数据的录入!﹩C﹩11*0.5,IF(AND(基础数据的录入!﹩C﹩12=2,D2>﹩A﹩29,D2<=(﹩A﹩29+2)),0,IF(AND(基础数据的录入!﹩C﹩12=2,D2>(﹩A﹩29+5),D2<=﹩A﹩28),利润和利润分配表!D9*基础数据的录入!﹩C﹩11,IF(AND(D2>﹩A﹩29,D2<=﹩A﹩28,基础数据的录入!﹩C﹩12=3),0,IF(D2<=﹩A﹩29,0,""))))))上面是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所得税的减免方式不同,其应用的公式也不同,在前面进行选择之后,公式会按照相应的减免方式进行计算,软件运用了IF函数的六次嵌套使其得以实现。

资本成本估算范文第3篇

一、引言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以下简称ABC)在美国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是90 年代以来在许多行业得以应用的全新管理方法,是成本核算的一种很好的工具。但是许多应用ABC 的管理人员却发现这种方法受到很大的限制,实践证明,估计业务作业所需资源的调查太耗时间,且成本太高。有鉴于此,2004 年11 月哈佛大学 Kaplan 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Business Review)上发表了“估时作业成本法”(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以下简称TDABC)。估时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能够利用erp 系统中的数据,计量成本和利润的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利用TDABC,管理人员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和成本来收集和维护数据,因此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无效率流程等。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基于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的会计体系已经成为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研究的新趋势。然而鉴于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加之成本核算工具与条件的一些技术制约,这对医院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医院实例分析估时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核算模式中的应用,通过阐述构建估时作业成本法的主要过程,对医院流程效率的诊断与分析,提高作业利用率和改进流程效率,从而有效控制成本,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二、估时作业成本法核算原理及流程

(一)估时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

估时作业成本法将“时间”作为分配资源成本的依据,统一了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把具体作业时间总额作为成本动因,利用“时间动因”计算每个项目所花费的资源成本,从而省却传统作业成本法先将成本归集到作业,再分配到各项业务的复杂过程。运用估时作业成本法需要用到如下参数:

单位时间资源成本= 部门消耗的资源成本/ 部门实际有效工作时间

单位作业资源成本(成本动因率)= 单位时间资源成本× 单位作业时间消耗

各成本对象的成本= 单位作业资源成本(成本动因率)× 各成本对象的作业量

其中,部门实际有效工作时间、单位作业时间消耗可以由工作人员凭借经验或者观察决定。

(二)估时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流程

1. 估时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一般流程。估时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步骤为:估计部门实际有效工作时间、计算单位时间消耗的资源成本、估计单位作业时间消耗、计算单位作业资源成本(成本动因率)、根据作业量计算各成本对象的成本。

2. 估时作业成本法医院应用流程。根据估时作业成本法的一般流程,运用于医院其流程如下:(1)确定单位时间资源成本。其计算公式为:单位时间资源成本= 部门消耗的资源成本/ 部门实际有效工作时间;单位时间资源成本是用该部门消耗的总费用除以实际有效的工作时间计算出来的。其中,资源成本应根据各部门所消耗的人力、各种材料、设备、能源和房屋折旧等。实际有效工作时间的确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经验估计出来。一般认为工作能力的实际提供量占理论值的80% ~ 85%。例如,一个员工理论上每周工作40小时,那么其实际有效工作时间为每周32—34 小时。另外也可以根据以往的水平,采用回归分析等更加科学系统的方法来确定工作能力的实际提供量。

(2)确定单位作业资源成本(成本动因率)。该步骤将各部门的资源成本分配至各项业务。其计算公式为:单位作业资源成本(成本动因率)= 单位时间资源成本× 单位作业时间消耗;单位作业时间主要指各部门为某一项业务提供相关服务的全部时间,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调查、计量、向员工询问等方法来确定提供该业务的单位作业时间,当然也可以根据以往的水平进行估计。

(3)计算各成本对象的成本。其计算公式为:各成本对象的成本= 单位作业资源成本(成本动因率)× 各成本对象的作业量。各部门的管理者需要分别提供本部门各成本对象的作业量,以此计算出各成本对象在各部门的分配成本。

三、估时作业成本法应用分析

(一)估时作业成本法应用

本文以某医院职业病体检中心简化的成本分配模型为例,说明估时作业成本法应用。

某医院职业病体检中心2015 年1 月的总费用为264000 元( 包含人力成本、房屋及设备折旧、办公用品、水电耗用及其他杂项费用),该部门每天平均有8 名员工上班,工作时间为每天7个小时,则部门实际有效工作时间为59136 分钟(8×7×22×60×80%,该部门周末休息,平均每月工作时间为22 天,工作能力的实际提供量以占理论值的80% 测算),则每单位时间资源成本为4.46 元/分钟(264000/59136)。该职业病体检中心做各项检查的所需时间为:血常规检查3 分钟/ 次、心电图检查3 分钟/ 次、肺功能检查3.5 分钟/ 次、电测听检查5 分钟/ 次。该职业病体检中心成本如表(1)所示:

根据表(2)中所计算出的毛利率可知,每次心电图检查的毛利率最高。其次,通过表1 可以对有效工时、未用工时的相对数进行分析。该月职业病体检中心员工未用总工时为5676 分钟,占有效工时的9.60%。这说明员工的有效工时中还有一部分未被充分利用。

(二)估时作业成本法注意事项

其一,正确划分具体作业。对作业进行细分。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但是过细会增加额外工作量而得不偿失。所以要遵循效益大于成本原则,计算整体性业务不需要拆分太细。

其二,正确计算实际有效工作时间占理论工作时间的百分比。实际有效工作时间占用的比例往往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所以医院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在外部情况发生改变时,适当调整百分比。

四、结论

估时作业成本法以单位时间资源成本和单位作业消耗时间两个参数为起点,将两者相乘得到成本动因率再根据作业量得出成本对象总成本。该方法计算程序简单,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张。估时作业成本法将资源动因及作业动因融合在一起,面对大量的成本对象更具有灵活性。当一个部门增加若干新业务时,仅需对新增业务的单位时间作业消耗作补充做出估测,即可更新成本动因率。医院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效率的要求较高,估时作业成本法能较精确地分析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可将此与绩效管理挂钩,就能起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估时作业成本法是根据不同行业的作业特点和其资源耗用情况等,把成本分割为不同的作业库及其具体的作业,并由管理人员对各作业的单位时间成本和单位作业实需时间等进行估计,从而得出不同作业的单位成本。估时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适应现代生活中各种业务的复杂性,为企业确定流程成本提供了实用的方法,管理者椐此能够获得准确的成本信息,进而确定需要改进的流程,有效利用闲置产能,准确地制定成本管理策略,以取得竞争的胜利。

资本成本估算范文第4篇

一、关于收益法下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及评估思路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

要理解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应当从企业价值的实质、创造企业价值的源泉和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三个方面来认识。

1、企业价值的实质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是以提供产品、劳务、资本等为手段,以实现资源增值为目的的经济实体,是通过许多的合同、约定构成的综合体。企业追求的是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决定企业价值的因素,是企业的成长性、盈利性和投入资本的多少。企业价值的实质是由构成企业(法人实体)的一系列经济合同与各种契约中蕴涵的一束或多数的产权(权益)所决定的。

2、创造企业价值的源泉

创造企业价值的要素,包括有形的资源,如土地、建筑、设备、存货以及现金、应收款与权益资本等,也包括无形的资源,如企业的客户群、员工、合作伙伴、供应商等。

3、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

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有某一评估基准日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这些评估对象可能拥有不同的价值类型。

(二)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的必要性及评估思路

在以往的我国资产评估实践中,对企业整体价值评估一般采用各单项资产价值加和的方法。这种评估思路虽然容易与企业的账面价值相对应,但往往遗漏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普遍存在的人力资源,如企业的客户群、员工、合作伙伴、供应商等在企业的财务帐上未作计量和确认,但它对创造企业价值至关重要,而诸如广告策划产业、高技术企业等,没有多少可以看的见的设备、厂房以及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主要是靠技术、管理、市场以及其他不可轻易获取的资源等无形资产来进行经营,会计账面资产价值与企业的实际价值相差很多。其次是在企业的账面资产中,存在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这些状况将帐面资产分别评估后加和,往往造成挂一漏万。

收益法又称为收益资本化法、收益还原法,是预测评估对象的未来收益并将其转换为价值的方法,它体现建立在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的观念上。这种方法基于这样的评估思路:投资者现在想购买一个有一定收益期限的企业,预示着投资者在未来的收益期限内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净收益,如果现在有一笔资金可以与这未来一定期限内的净收益的现值之和等值,则这笔资金就是投资者要购买的企业的价值。

从本质上说,收益法是建立在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的观念之上的,它以企业的预期收益能力为导向求取评估对象的价值。所以,《指导意见》将收益法定义为“是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

二、收益法的评估公式

《指导意见》规定,收益法评估的具体方法可采用“收益资本化法或未来收益折现法”。

(一)收益资本化法

收益资本化法是将评估对象未来某一年的预期收益除以适当的资本化率或者乘以适当的收益乘数转换为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价值=未来某一年的预期收益/资本化率,或

企业价值=未来某一年的预期收益×收益乘数

从以上公式中看出,收益资本化法只要求测算企业某一年的数据,收益乘数形成的基础也依赖市场发生数据,这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实际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限于篇幅不再展开讨论。

(二)未来收益折现法

未来收益折现法也称为现金流量折现法,是预测企业未来各期收益,选用适当的折现率将其折算到评估基准日后再累加求和的方法。

1、企业预期收益的量化指标

国外对经济收益的具体量化指标基本上有4种:(1)企业的分成或红利;(2)企业的股权现金流;(3)企业的投资资本现金流(或叫公司现金流);(4)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国内目前一般主要采用税后净利润或自由现金流量。

从理论上说,采用现金流作为经济收益的具体量化指标是最优选择。其理由是:

(1)在投资决策或投资估价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研究和考虑的重点是现金流。

(2)在整个投资有效年期内,利润净额与现金流量净额总计是相等的。

(3)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是一个会计指标,它等于利润总额减所得税,是从会计核算上得出的企业所有者拥有的净收益。由于会计核算上的权责发生制使这个净收益仅仅成为名义上的,其应收和应付等往来款项日后可能会变成处理的对象。另外,税后净利润指标容易受到折旧方式、存货计价方法、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而现金流量的分布是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特别是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时,早期的收益和以后的收益是有明显区别的,现金流量指标明显优于利润指标。

(4)在价值评估分析中,现金流动状况比会计上的盈亏状况(利润指标)更重要。因为会计上盈利的年份不一定能够产生多余的现金用来进行资本性支出(再投资)和补充营运资本的增加需求。设定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下去,不是取决于一定期间是否有盈利,而取决于有无现金流量用于各种支付。尽管净利润名义上为企业的股东所拥有,但为了企业的持续经营,还必须考虑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和营运资本的增加额。

2、折算及累加的途径

理解了自由现金流量的内涵和外延,就可根据资金的时间价值原理,采用如下的计算公式将未来收益折现并累加:

式中:FCFE―自由现金流量;r ― 折现率(根据情况可取相应的资本成本K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n ― 收益年限;VT ― 第T年企业的终值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关键一是量化企业预期收益,二是进行收益资本化或收益折现,三是收益年期的确定。

三、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

(一)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

从内涵上说,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除了在库存、厂房、设备、长期股权等类似资产上所需投入外,企业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也就是说,所谓“自由”的意思是强调它必须扣除必须的、受约束的支出,可以给不同的价值类型受益的最大现金流量。这种自由不是随意支配,而是相对于已经扣除的受约束支出而言有更大的自由度,其实“自由”是一种剩余概念,是作了必要扣除后的剩余。

从外延上判断,自由现金流量的分类方法很多。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由于评估对象以及委托人所要求的价值类型的不同,现金流的计算口径也不同。

(二)自由现金流量计算口径及公式

《指导意见》规定“应当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的不同,区分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和股东部分权益价值”,因此,现金流量的计算应当与评估对象价值类型的口径相匹配。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自由现金流量可分为企业投资资本现金流量和企业股权现金流量。

1、企业投资资本现金流量。如果评估对象的价值类型是企业的投资资本的价值,即通常所说的企业整体资产的价值,则对应的是企业投资资本现金流量。企业投资资本现金流量是指扣除了税收、必要的资本性支出和营运资本增加后,能够支付给所有的清偿权者(债权人和股东)的现金流量。也就是在企业股权现金流量的基础上再加上债权人的收益流量,即:

企业投资资本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 所得税率)+折旧及摊销-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净增加额

2、企业股权现金流量。如果评估对象的价值类型是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即通常所说的企业的股权价值),则采用的是企业股权现金流量。企业股权现金流量是指满足债务清偿、资本支出和营运资本等所有的需要之后剩下的可作为发放股利的现金流量。也就是说,企业获得的现金首先必须满足企业必要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增长的需要,剩余部分才能提供给所有投资人(包括债权人和所有者),由于债权人的求偿权排在所有者之前,所以股权现金流量还要在企业投资资本现金流量的基础上再扣除与债务相联系的现金流量,即:

企业的股权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折旧及摊销-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净增加额 +(新增有息负债-偿还有息负债本金)

3、企业的部分股权现金流量。如果评估对象的价值类型是股东部分权益价值,原则上应按计算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所对应的企业的股权现金流折算企业的部分股权现金流量,但应当注意,股东部分权益价值并不必然等于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与股权比例的乘积。评估股东部分权益价值,应当在适当及切实可行的情况下考虑由于控股权和少数股权等因素产生的溢价或折价。

(三)自由现金流量各因素指标的预测方法

1、息税前利润的预测。所谓息税前利润是企业的利润总额与财务费用之和。

预测企业的利润总额,应当从委托方或相关当事方获取被评估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和收益状况的预测,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确信相关预测的合理性。在对被评估企业收益预测进行分析、判断和调整时,应当充分考虑并分析被评估企业资本结构、经营状况、历史业绩、发展前景和被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相关经济要素及发展前景,收集被评估企业所涉及交易、收入、支出、投资等业务合法性和未来预测可靠性的证据,充分考虑未来各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应避免采用不合理的假设。

对财务费用的预测,应当基于评估基准日各种贷款余额以及预测收益年期内资金筹措计划新增贷款,按照相应的贷款利率进行计算。

2、折旧及摊销的预测。折旧及摊销是指在预测利润时已经扣减的在各预测期内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和长期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销数额。折旧及摊销虽然属于抵税项目,但是本期并未支付现金,故应加回。预测时应注意折旧及摊销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对评估基准日现有的存量资产(固定资产和长期资产)应分别按企业会计计提折旧和摊销方法测算;二是对基准日后的增量资产,可按达产期的第二年作为预测提取的开始日期测算,具体新增资产可结合“资本性支出预测”数据测算。

3、资本性支出预测。资本性支出主要是企业对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管理设备以及生产经营中资产正常更新的投资,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存量资产的正常更新支出(重置支出);二是增量资产的资本性支出(扩大性支出);三是增量资产的正常更新支出(重置支出)。这三部分可以根据企业更新改造计划、未来发展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内容,并且假设项目实施的可能性等进行预测。

另外,在预测资本性支出时应当考虑减去无息长期负债。之所以要扣除无息长期负债,是因为购置支出的一部分现金由无息长期负债提供,而这部分负债是在预测收益年期外的将来支出的,它相当于企业预测收益年期内的现金流入。

4、营运资本净增加额的预测。所谓营运资本是指非现金流动资产和无息流动负债的差额。非现金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预付账款等。无息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等。在预测时应分析以上流动负债是否附带利息条件,因为有息流动负债是融资现金流量的内容,不属于“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因此要从流动负债中扣除。营运资本增加的公式为:

营运资本净增加额=增加的非现金流动资产-增加的无息流动负债

5、新增有息负债的预测。有息负债增加,意味着企业举借了新的债务,对于股东来说则是增加了可供支配的现金流量,所以作为现金流入。有息负债数额可结合对财务费用预测数据分析确定。

6、偿还有息负债本金的预测。有息负债减少,意味着企业偿还了债务,对于股东来说则是减少可供支配的现金流量,所以作为现金流出。偿还有息负债本金可根据预测收益年期内资金筹措计划相关数据确定。

(四)收益年期以及企业终值的预测

在收益途径的应用中,收益期限可分为有限期限和无限期限两种情况。在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评估的价值前提都是企业的持续经营。因此,收益年期可以设定为无限年期,不考虑企业的终值VT。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企业收益年期应当设定为有限年期,如外商投资企业其收益年期取决于其批准的法定经营年期,此时多采用两阶段现金流折现模型进行评估,即预测有限年期的折现值加上企业的终值,或叫剩余值,该剩余值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是企业终止时的清算价值。而测算终值的最佳途径是将企业终止经营时点的资产变现价值资本化。

四、折现率的预测

收益折现的工具是折现率,而折现率计算的关键是资本成本参数的确定。《指导意见》规定“应当综合考虑评估基准日的利率水平、市场投资回报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等资本市场相关信息和被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定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资本化率或折现率”。

(一)资本成本参数的计算

企业的资本成本分为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的估算相对容易,权益资本成本的估算涉及的主观成分较多,相对复杂一些。国外计算权益资本成本一般有四种方法――红利折现模型、风险叠加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最常用的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风险叠加模型。而这两种方法中,在能够获得市场信息和参数的情况下首选CAPM。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上市公司的信息不排除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加之国内对无风险和风险溢价的研究尚不成熟,因而在运用CAPM时难免存在过多的主观因素。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运用CAPM计算权益资本成本是大有前景的。

(二)折现率的匹配和计算

由于资本成本是与自由现金流量相匹配的风险投资的机会成本,所以,《指导意见》规定“资本化率或折现率与预期收益的口径应当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不同的现金流应当有对应的折现率相匹配,这取决于对评估对象的价值类型的设定,是评估企业整体的价值还是评估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

1、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评估所要求的折现率的计算

当在评估中使用企业的股权现金流量作为经济收益指标时,应采用股权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所对应的资本成本是权益资本成本,可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计算公式为:

KE=RF+β(RM-RF)

式中:RF-无风险报酬率;β-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风险系数;RM-上市公司股票的加权平均收益率

以上参数中的无风险报酬率一般取一定期限的国债年利率;股票的β系数,可参照上市公司全部行业若干周(一般应在100周以上)平均β系数确定;上市公司股票的加权平均收益率,可参照上市公司全部行业平均收益率确定。

另外,根据评估对象的具体情况,对β值的计算还可以采用期望值法和可比调整法计算:

(1)样本值方差法。根据数理统计原理,设一定时期内样本股票的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方差为σ2,一定时期内样本股票的市场收益率和样本股票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协方差为COV(RX;RP),则:

β= COV(RX;RP)/σ2

(2)财务杠杆风险系数调整法:

第一,选取若干家可比上市公司,通过上网查询若干家可比上市公司的有财务杠杆风险系数;

第二,根据各对应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将其还原为无财务杠杆风险系数。还原的公式为:

βI/βU=1+ D/E(1-T)

式中:βI-有财务杠杆风险系数的β;βU-无财务杠杆风险系数的β;E-权益现时市场价值;D-有息负债现时市场价值;T-所得税税率

第三,以各对应无财务杠杆风险系数为基础,按照可比上市公司主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作为权重,并根据被评估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折算出企业的有财务杠杆风险系数作为β值。

2、企业整体价值评估所要求的折现率的计算

当使用企业的投资资本现金流作为经济收益指标,因企业的投资资本中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部分,应在分别计算出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基础上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可采用资本资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WACC)计算,计算公式为:

WACC=KE[E/(E+D)] + KD[D/(E+D)]

式中:KE-权益资本成本;KD-债务资本成本;E-权益现时市场价值;D-有息负债的现时市场价值;E/(E+D)与D/(E+D)-资本结构

债务资本成本KD可采用现时的市场利率水平,权益资本成本KE的计算同上。

(三)折现率的计算中应考虑的问题

1、关于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成本权重的确定,应当按照债务和权益的市场价值计算,不能用账面价值计算。

资本成本估算范文第5篇

一、月末暂估入账的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的物资办理暂估入库,以保证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暂估入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但相关化验数据还未出来,未制作结算清单;2.已对外结算但增值税发票等结算凭证未收到;3.已对外结算、发票也到企业,但业务人员未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的采购业务。企业应于月末按照材料的暂估计划金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将对大宗原燃料如矿石、焦炭、生铁、合金等重要物资引起特别关注,出于内控考虑,我们在供应部门设置了专职结算员负责对外结算、计划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存工作。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求结算员根据历史化验数据和计量单据进行预结算,制定出结算清单,然后计划员根据预结算清单填制暂估入库单的数量、计划单价、计划金额等相关栏次,然后将暂估入库单与预结算清单一起交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根据暂估入库单的计划金额进行暂估入库的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同时将计划金额与预结算清单上的不含税货款金额间的差额暂估为价差,借记“材料成本差异”、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这样做是由于近几年伴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引起大宗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我们年初制定的计划价与实际采购价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不对该差异作出暂估处理,我们又领用了当月暂估入库部份的物资,那就会使我们当月反映的成本不真实,从而造成产品成本的异常波动。次月月初先将暂估入库和暂估价差全部红字冲回,同时伴随着该笔业务的正式结算、采购报销工作,财务按正常入账,这样次月产生的差异就会很小,就使上月已耗用物资以最接近市场价格的价值入账,防止上月已耗用物资对当月成本产生影响,同时也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对于第二、三种情况,所不同的是结算清单已正式制作,结算货款金额是确定的,按照以上方法入账,次月增值税发票收到、采购报销时也就不存在该暂估差异的调整了。

二、外购物资计划价的修订及其账务处理

1、计划价及其修订。

企业制定的计划价应尽可能接近实际采购价(不含税),并包含由企业承担的应计入材料实际成本的杂费。计划价不同于企业内部市场的计划限价。制定计划价时要认真仔细,考虑全面,减少出错或偏差情形,并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采购价的变动走势因素。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价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在计划价偏离实际价较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修订计划价,最好选择在年初修订计划价,这样让物资管理部门(或仓储部门)过账更方便、直观。

企业修订计划价必须要有一套明确、完整、规范的计划价修订机制,并与物资管理部门协调好,基准日把握一致,财务、物资管理部门双方步调一致,这也是“账实相符”一种形式上的反映。

2、账务处理

修订计划价后账务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就会造成财务的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物资管理部门材料结存余额不符。

如果企业决定在年度的1月1日启用修订后的新计划价,那么此时尚且存在着一批因发票账单未到达而尚未报账的验收单(即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这些验收单在上一年度出具,上面的计划价都是老计划价。针对计划价的修订,账务处理有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的核心原则是要保证暂估验收单(即入库单)新旧计划价之差额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只能释放一次。

企业可以选择在年初进行与计划价修订相对应的账务处理,或者选择于上年末在企业当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后进行账务处理。

方案一:修订计划价时对暂估验收单的计划价同时进行更改,今后这部分验收单报账时使用新计划价。这种方案工作量大,更改验收单计划价时容易出错。

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这个数据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企业同时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这个数据来自汇总的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

这时就相当于将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进行暂估了,此时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差异尚未释放,在今后以新计划价报账时再进行释放。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这属于推导公式的两边同时缩放(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在本年度报账时也使用新计划价),在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全部报账后,公式两端实现平衡。

方案二:直接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再进行其它账务处理。这个数据同样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相当于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对应的差异已全部释放出来。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此后报账时仍全部使用旧计划价,验收单上的旧计划价不必更改。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公式仍平衡。这个办法简单实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这种方法。

3、其他。

(1)如果企业不是大规模修订计划价,需要个别调整偏差较大的计划价的,除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外,还可以通过需打出库单的方法进行调整,按照旧计划价打蓝字领用单(清空旧账页),再按照新计划价打红字领用单,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过渡。先是按照蓝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蓝字);再按照红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红字)。调整结果类似于“方案二”。

(2)如果企业因为管理上的需要,要将已存在计划价的总成件拆分成零散件并逐个制定计划价的,应保证拆分的零件计划价之和等于其总成件计划价之和。

三、关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从理论上来讲,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则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具体来说,月末暂估入账的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暂估当月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以后月份该批材料结算的发票账单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以后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就支持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笔带过,我们在实务工作中也根据需要,对书本知识作了灵活运用。

2、有关会计实务。经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包括许我公司),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我们已将当月暂估入库的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在了“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因此作为暂估入库的物资与正式入库的物资价值已相差无几,可视同为正式入库的物资处理加入材料成本差异率公式分母。

再者,笔者认为,即使核算时未将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也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问题也不大(必须建立在市场价格与计划价偏差不大的前提下)。因为从长期来看或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金额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关键是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要正确,材料成本差异率并不是问题。只要每月材料发出金额足够大,材料成本差异很快就会分配结转出去。只要坚持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的“一贯性原则”,各年度保持一贯,“会计信息失真”的说法则言过其实。因为翻阅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或其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在会计上还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本月的差异: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月分配材料使用上月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则相去甚远,因为各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主要取决于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新增材料成本差异的金额。如果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分配本月的差异,那么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就显得并不重要了,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四、验证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正确性的诀窍。

1、除特殊情况外,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与物资管理部门入库金额是完全一致的。

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本期验收单报账计划价金额-上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2、除特殊情况外,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后,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即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