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道的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道的精神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道的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范文第1篇

1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意义及现状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内涵十分宽广,不仅包括体育精神和文化教育,也包含着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和培养。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对体育文化有更加直接和深入的认知,同时还能通过这种人文教育的潜移默化,更好地感受体育对人的关怀。具体而言,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意义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点。第一,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对健全大学生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中看,我国的高校教育存在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对本专业知识专而深,但是在人文素养上却相对欠缺。而加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则能够建立起大学生健康人格,提高他们在道德、情操、责任以及素养等方面的水平,使其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是一个拥有极高人格魅力和丰富内心的人。第二,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对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日新月异,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们的“德与智”有着很强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人们能拥有坚强的意志、强健的身体和善良聪明的内心,另一方面,要求人们能拥有更好的智商和情商。而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勤劳、包容、博爱的人文精神,更能提升他们的智商和情商。这就为高校的体育教育打下了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基础,也为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来源。尽管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也毋庸讳言,在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只是注重了大学生在身体素质上的培养,却忽略了人文教育的注入。从调查和分析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高校体育中人文教育的比重较低。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还存在那种传统的“重武轻文”思想,觉得体育就是让人强身壮体的,不需要加入什么人文教育。应当说,这种落后的体育思想观念已然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与时俱进的“绊脚石”,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二是很多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人文素质和知识水平。三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落后。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虽开设了相关的人文教育课程,但是却存在方法落后的问题。很多老师仅仅是按照书本给学生讲一讲、念一念,仅此而已,缺乏足够的互动和深度教育。也没有足够的创新性,在教学方式上比较单一和枯燥,这就很难引起广大大学生的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致使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很难顺利开展。

2茶道精神的人文内涵

茶道精神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的祖先从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到把它当成一种饮品,再到提炼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最终将其上升到一种思想甚至哲学的高度,茶道精神也就此逐渐形成。大约从有唐一代开始,茶道精神便初步形成,其与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相互碰撞融合,最终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静、和、清、美”的茶道精神。首先我们来看看茶道精神的精神内涵。第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源自于自然,具有清新淡雅素净的自然属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回归自然的追求十分契合。茶道精神的这一内涵,不仅影响着品茗者在饮茶环境、茶类和饮茶器具等方面的选择,更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之道。其次是茶道精神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一言概之,就是指对世间万物始终保持一种适度的、不卑不亢、恰如其分的态度。茶具有去火清热静心的自然功效,所以饮茶者在品茗时,会在自觉不自觉间,让自己变得深沉且安静。茶道精神的这一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茶事活动中注重火候、温度、口感的恰当和适度。二是在茶事活动中在意礼节上的表现,比方说用恰当的礼仪去招待饮茶者,或是用尊敬的态度去回敬烹茶者。这体现在饮茶各个环节的动作以及言行举止上面。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精神能够感染品茗者对自身人格上的追求和完善,他们会试图通过饮茶这一载体,来修心养性,培育自己清廉、高洁、朴实的内在特征。再来说一说茶道精神中“禅茶一味”的内涵。这种思想来自于佛教,它能够让人在尘世的烦恼中达到顿悟的境界,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品味到茶的本味。这里以禅茶一味中的“苦静凡放”的思想来举例。何谓苦?苦就是生命中的众多苦难,如生老病死等;何谓静?静就是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凡就是要善于觉察生命的细微之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从这些小处感悟到整个宇宙的运转和生命的秘密。放就是要善于放下一切,喜也放下,怒也放下,让内心轻松没有负担。可以说,茶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精神内涵,对引导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和优秀品质大有裨益。论述完茶道精神在思想层面上的内涵,我们再来看一看茶道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这方面,笔者主要对饮茶环境的选择和营造进行阐述。我国的饮茶者特别注重对饮茶环境的选择和营造,讲究很高的品位。从现实中看,我国的茶道环境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户外的大自然,会选择与茶有关的自然环境,譬如说松林、竹林、小溪、深山等,再配以清风明月等气候环境,以此来达到心中那种“天人合一”的茶道精神。一种是在庭院里,结合不同的建筑特点和庭院环境,来配以不同的饮茶元素,比如说在传统园林里,配以流水、竹子、梅兰竹菊等植物,来衬托茶的内涵。一种是在室内,会根据饮茶者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茶具和桌椅,再佐以不同风格的字画、古玩等元素。这三种不同的茶道环境,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追求一种雅致和清幽的境界。

3茶道精神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的运用和建议

要把茶道精神所蕴含的“中庸和谐”思想融入到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去。中庸不是平庸,不是说让人“差不多就行”,“适可而止”,而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控能力。中庸和谐本质上讲究的是积极进取和乐观平和,它注重“入世”,要求人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取得一定的成绩,而这种思想正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所需要的。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运动性和竞技性,而高强度的训练和残酷的竞技很容易让人心理上出现失衡,或是成功后的洋洋得意,或是失败后的沮丧灰暗,这些心理上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就需要把茶道中这种“中庸和谐”的思想融入到体育人文教育中,让学生们有一个胜之不骄、败之不馁的平和心理,去理性和乐观地看待得与失。同时,茶道中的这种人生哲学,更能够给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注入礼仪上的内容,感染和带动大学生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中的“礼节”。茶道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最能体现在对“礼”的讲究上。首先,茶是各种礼节的重要载体。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开始用茶叶作为祭祖祭神之物。而在古代的婚礼前后,茶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受聘要送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入洞房时要合茶。总而言之,茶所蕴含的礼仪,早已深深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用于中国人招待客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调解矛盾等各个方面。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一种规范有序的社会关系,一种和谐友好的人际来往。这种思想对于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来说大有裨益,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友好待人、和善处世。另外,这种人生哲学也体现在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上。茶道讲究修身养性,用茶来体现饮茶人的勤俭、廉洁和淡雅的君子风范。历史上不少文人都曾用茶诗茶画,来表现自己纯朴高尚的人格理想,寄托对美好品德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因此,茶被人们称为“饮中君子”,是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一个载体。这对于大学生建立和完善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要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增加茶道精神的比重。要充分利用茶道精神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丰富形式、创新载体,把茶道精神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方面,要把茶艺表演、茶舞教学、茶道讲座等活动融入体育教学中,并要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多做创新,做到理论性和趣味性、竞技性的更好结合,让学生们乐意去学、主动去学。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和物质投入,大学生尚未工作,没有收入来源,而茶道精神又需要一定的器具和场所去表现。因此,作为高校来说,就要主动去给大学生们采购一些相关的硬件设施,譬如说茶具、桌椅、音响设施等,并给他们提供稳定的场所,从而更好地把茶道精神融入到体育人文教育中去。同时,在把茶道精神运用到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时,还要注意把茶道精神中的体育元素更好提炼出来,与体育文化相结合。在此笔者以采茶舞为例来简单阐述一下。采茶舞蕴含着丰富的茶道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引入采茶舞,不仅能够让学生从舞蹈动作中感受体育之美,更能够感受到那种浓郁的茶人精神。在教学中,应当大胆创新,运用一些“情景教学”的方式来强化茶道精神教学效果。一是可以根据茶道精神的特点,给学生们购买一些传统的服装,让他们在学习采茶舞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茶道精神的内涵。二是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和人文环境,多带领学生深入到一些产茶区或者是茶道场所,让他们从不同环节去感受茶道精神的文化脉络和形态精髓,从而让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变得更加丰富,使大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

作者:史博强 蔡运涛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学生体育人文教育使命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85.

[2]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3]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茶道的精神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茶道思想;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思想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哲理,要将其“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融入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将茶道思想中的艺术、社交、礼仪、修行等元素注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之中,提升大学生清廉、节约、朴实、勤俭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成长。

1茶道思想的源起与内涵分析

茶道思想历史悠久,由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可谓是中国传统茶道思想的渊源和鼻祖,成为古代人们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并在唐宋年间得到极为广泛的流行,到达中国古代传统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和阶段。茶道思想在古代极为讲究和注重饮茶环境、饮茶礼仪、煎茶程序等,达到了超凡的境界,有极为深邃的哲理和奥妙之处。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程之中,中国传统茶道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哲理思想,推崇“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和观点,并提炼为“和”、“静”、“怡”、“真”的茶道思想精髓。在儒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中庸和谐的人格修养的意境,讲究谦和之仪、中庸之美,借茶表达情意和创设气氛,并在不同的茶事活动中显露出其“和”的本意和初衷:泡茶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饮茶时“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在道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宁静无为淡泊之意,显露出返朴归真的终极追求和人生理念,并注重养生养性,主张以和悦愉快的态度待人处世。在佛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心性的修行,通过饮茶参禅悟道,直指人心。

2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2.1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的缺失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在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大学生容易在个人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上产生摇摆状态,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粗俗文化的诱惑和影响,缺少对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

2.2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的重视度欠缺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将视线集中于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竞赛、硬件设施等方面,而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显现出薄弱的现象和问题,由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时间周期较长、收效较慢,难于外显,为此,高校的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显得较为无足轻重。

2.3高校的文化传承较为薄弱

在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域,对于文化的传承大多固定于既有的模式,大多是以团结、创新等大而空的话题为主,而缺乏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探索,这就使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优秀积淀无法得到传承和弘扬,无法充分彰显出中国精神文化的内涵和要义。

3茶道思想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中的应用探索

茶道思想和精神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功效,尤其是当前大学生之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和不良心态有积极的修正作用,可以较好地将茶道思想中的“茶人精神”渗透于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引领大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将中国传统茶道思想中内蕴的朴素道德观念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态度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实现对客观和理性的探索,更好地树立牢固的人生信仰和理念,形成高雅、随和的人格魅力。

3.1茶道中的礼仪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现代多元化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要依循生活中的既有礼仪,如:见面时的揖、拜、顿首礼仪等,认识中国传统沿袭而来的以茶待客的生活礼仪和习惯,并着重了解和学习茶道之中的礼仪文化,将茶事活动中的各种不同茶艺礼仪更好地展示出来。1)茶艺礼仪。在茶道之中的茶艺礼仪之中要求泡茶者衣装齐整而得体,行为举止要端庄而优雅,其行姿、坐姿、站姿均要优美自然而大度,不可过于拘谨和随意,大学生尤其要注重茶艺环境中的服饰穿戴、行动姿态、动作等方面,保持良好、优雅而端庄的姿态礼仪,完美地解读和诠释厚重深邃的茶道思想和文化内涵。2)茶人礼仪。在茶艺表演中的茶人不仅要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如:诤器、置茶、润茶、敬茶、品茶等,还要具有亭亭玉立的站姿、优美典雅的坐姿、轻松怡然的走姿,以清雅脱俗的气质、清晰婉转的茶艺解说吸引和征服欣赏者。具体来说,茶人应当具有的礼仪主要包括鞠躬礼、伸手礼和寓意礼,其中:鞠躬礼可以分为行跪式、坐式鞠躬礼仪,在行跪式及坐式鞠躬礼之中要将双手置于膝盖前,在行站式鞠躬礼中则要将双手自然朝下。伸手礼则是在向客人介绍茶叶、茶具、递茶时的礼仪,要将手指并拢、大拇指朝内、手心朝上,自然地向前伸出,并表达出“请君观赏”的邀请。寓意礼要注意的是在放置茶壶时切忌将壶嘴对准客人,因为壶嘴对准客人意为驱逐、请人离开之意,而通常是反复三次将水壶高冲低斟,名为“凤凰三点头”,意为向客人三鞠躬之意。通过这些茶艺活动中的礼仪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含意和人文素养,由此较好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增进对茶道礼仪文化的领悟和理解。

3.2茶道中的“和”的内涵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和思想之中,倡导和推崇儒家文化中的“和”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提炼并形成了“谦和中庸”的茶道精神,将其应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使大学生在和平、和睦、和善、和谐的茶道思想和氛围之中,感受到茶道精神所倡导的仁爱、宽厚和诚信观念,较好地帮助大学生参禅悟道,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和人格修养,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内涵,实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可以让大学生欣赏和阅读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如:唐寅的《品茶图》、卢仝的《七碗茶歌》、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等,使大学生在这些令人神清气爽的诗文面前,感受到茶道思想和文化的馨香,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气质和审美境界。同时,还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各种茶事活动,感受和体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精神境界。

3.3茶道思想对于大学生修德养性的培育应用

茶道思想渗透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思想内涵和哲理精髓,折射出道家思想中的“慎独”和“自省”的理念和哲理,通过对大学生的茶道思想的渗透,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渗透茶道思想中的崇德弘毅的理念和思想,使大学生汲取茶道思想中的精髓,不断地提升自身道德的自觉性,培育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坚毅的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道思想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积淀和精髓,可以将其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使大学生体会和感悟茶道思想的内在文化内涵和哲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强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李丹.茶道文化对提高高校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探讨[J].福建茶叶,2017,39(08):162-163.

[2]罗薇薇.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传统思想文化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04):289-290.

[3]方立琴.中国茶道之谛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启迪[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01):139-141.

[4]吴薇,蒲海燕,蔡雄彪.略论茶道的艺术化[J].农业考古,2011,(03):344-346.

[5]李敏.浅议茶文化与女大学生修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208-210.

[6]何哲群.高职的茶道教学与学生的道德修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73-74.

茶道的精神内涵范文第3篇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茶道的精神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茶道的精神内涵范文第5篇

世间人都在忙,忙什么呢?可能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不清楚,所以社会乱。人不知向内自我反省。不知向前努力,以至于身心灵都处于空洞无依的状态。因为心灵空虚,所以找刺激;因为心无所依,所以容易造恶。如憨山大师《梦游集》中提到:“日月如飞鸟,乾坤似转丸;浮生忙里度,谁向静中看。”为了不断追求物欲,而忽略自己内心珍贵的宁静世界。

范增平教授秉持着苦行僧的精神,一步一脚印任重道远的从事茶文化的弘扬。他简约度日,对自己有信心,也具足了相当的勇气,在动静调柔的心境下,办过“良心茶艺馆”、

“以茶为媒介,以唤醒现今社会之真实良心”,透过茶艺演绎实践茶道的精神深入人心,改善人类空洞的心灵,他认为只要是利于众生,他就甘之如饴的往前走,始终如一。

“学茶艺的目的在提升一个人的生活品质”,要提升生活品质之前,不可或缺的是过程与经验。从无到有,从开始到结束,从出发地到目的地,都必须要有过程这个重要的环节,才能产生结果,才能圆满。这个过程就是过去的因,过去的因就是福德与智能的积聚与修得。简而言之,茶艺过程是一条通往最高境地不可或缺的大道。

学佛很好,发心要学佛,但是要有善知识指引一条门路,跟随一位善知识学习方法,比如最基本的“学佛行仪”,学好基本的规范、法则,才能如理如法的进入佛法的堂奥。以佛家“相由心生”的意义而论之,由于内在之纯真、无邪、无妄念的静定功夫,所呈现出来一种是真、善、美的外在安详、和谐、睿智。学习茶艺也是如此,茶艺是一种礼仪,涵盖了禅、道、儒思想的“三段十八步”茶艺,具体表现整个东方文化,茶艺虽然是一套理论,却可以踏实的在生活中实践,而实践茶艺之中也不失茶道精神内涵。所以,茶艺是借着行茶理论规范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在美。这个理念与佛教的因果论是互通的,与佛教的修行过程是相同的,要达到成佛的最高境界,必须在生活中透过佛法的熏习,透过自省,反观自照的工夫,才能有去恶存善、暗去明显,愚痴离去则智能开启。

范增平教授借着茶艺来行销中华文化;借着有形的艺术表演中华文化内在精神;借着中华茶文化之学来显发生命本有的慈悲与智能。这一条茶文化的宽广道路。他已经为社会的民族精神、为国家的民族文化劈荆錾铁的开了出来,失落后的文化从回人们的心中,是何等的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