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投资过程的基本步骤

投资过程的基本步骤

投资过程的基本步骤

投资过程的基本步骤范文第1篇

第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期限效应。一般来说,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经济的冲击程度较低,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程度较高。因此,在开放资本账户的步骤安排上,按照“先长期投资后短期投资”的步骤也许更适合中国国情。

第二,投资者特点。个人投资者属弱势群体,其权益比较容易受到伤害,而机构投资者相对有着较强的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因此,在开放资本账户的步骤安排上,按照“先机构后个人”的步骤可能更为稳妥。

第三,证券市场工具种类。一是股权类工具,二是债权类工具,三是金融衍生产品。首先,股权类金融工具的价值难以确定;其次,境内尚未启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最后,债权类工具的价格相对容易确定和把握,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就资本账户开放而言,在证券市场工具上,按照“先债权类工具后股权类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的顺序可能较为有利。

第四,证券市场结构。证券市场大致上可分为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从对金融市场波动和经济走势的直接影响来看,证券发行市场的影响力度较小,而证券交易市场的影响力度较大。因此,就资本账户开放而言,在证券市场结构上按照“先发行市场后交易市场”的顺序可能较为妥当。

从上述四方面的分析来看,资本账户基本开放的步骤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在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两年左右时间内,开放的主要内容有四:一是逐步开放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证券经营机构的限制。二是放松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的限制。三是放松对境内外资企业和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并在境内股票市场上市的限制。四是放松对境外企业或金融机构在境内发行公司债券的限制。

投资过程的基本步骤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限制理论 关键链 项目成本管理

一、引言

限制理论TOC(theoly of constraints)是以色列学者Goldratt博士在1984年最先提出,目前已被应用到生产、营销和技术管理等领域。是由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限制理论中,最基本的假设为生产销售系统中存在瓶颈(bottleneck),而此瓶颈决定了生产系统的产出速率。Goldratt把TOC引入项目管理,并提出了一种关键链(Critical Chain)的管理思想。

在80年代后期,OPT曾在我同有所介绍,它已与MRP、JIT相并为第一三种先进作业管理技术。20午后,以OPT为背景发展的TOC,其内容是由两个不同因素所构成:一个是着眼于改善系统瓶颈,追求贡献利润最大的牛产改善方法;另一个是称之为思考程序(Thinking Process,TP)的方法。思考程序是针对根深蒂固的对立的某复杂问题提出非妥协性的突破(breakthrough)方案。Goldratt博士是从1980年后半期开始对思考程序进行开发,在1994年出版的《并非运气》(It’s Not Luck)写到TOC不仅适用于制造、lk的营销和方针约束等这些生产以外的问题,也适用于解决服务业和美国军队等很多组织中的问题。此外TOC还被应用于贡献利润会计和项目管理中。TOC方法不仅在美同,而且也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对TOC的研究要迟许多。

1997年,TOC方法已经应用到项目管理的两个方面。 一是一种单一项目的计划,以减少项目周期并简化项目控制。Goldratt写了一本《目标》的书来推销限制理论概念。并且在另一本著作《关键链》(criftcal Chahl)中的最后一章(第24章),还提到了TOC在安排并行项目的共享资源方面的应用。

TOC除了应用于项目的有限资源安排,还能被应用于项目的成本管理和项目风险管理中,约束理论认为系统遇到的问题经常来自于系统中的少数瓶颈。改善系统只需改善系统的瓶颈,不需改善系统的所有环节。改善非瓶颈的环节对增进系统的能力是不起作用的,是对企业资源(含时间资源)的浪费。这些少数的瓶颈形成了企业经营系统的关键链。本文将试图探讨TOC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二、项目成本管理的传统模式局限性分析

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项目能否按照批准的预算完成的基本保证。传统项目成本管理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几个方面的内容。这种项目管理摸式尽管已经很成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笔者认为,该模式由于将项目成本管理看作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与其动态多变的特点有悖,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以下缺陷:

(一)采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经理往往把重点放在节省预计成本与投资成本上,而没有考虑到项目的限制因素(如:投资决策是否再买一台机器或雇佣更多的员工)。这样就可能导致原材料不足、库存堆秘、延误工期等现象。

(二)采用传统模式的管理者往往追求局部效益最佳(例如:进度计划中优先安排获利最多的产品,获利最少在最后),他们认为这些标准应与净利润或投资回报率相关。但这些标准只能衡量生产局部的某一种产品所花的成本,或者成本偏差。这显然与全局优化的目标相结合。

(三)由于传统项目成本管理模式的静态性和进程一次性的特点,使得管理无法体现“全员参与”的基本要求。由于初期成本计划往往由项目经理决定,成本的评估电是由专业成本管理人员完成,无法切实收集到实际过程中来自各个部门、项目实施各个阶段的成本反馈意见,从而无法做到真正的成本监控。而且初期就有可能出现成本超支的现象。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措施进行成本管理,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利用TOC优化项目成本管理

根据限制理论,任何系统或组织的强弱应该是决定于最弱一环,而不是最强的一环。因此任何改善应该从最弱的一环下手,其余的改善只是加重这个环的重量,对于环的强度(整个系统或组织的产出)却没有帮助。因此传统上强调局部最佳化(Local Optimal)的绩效评估,无助于整体最佳化(Global Optimal),并且对团队合作(Team Work)有极大的破坏。组织的单位或资源是相互依赖关系,可以用链条(chain)术形容组织,一个组织是一条链条,由许多环(Link)组成,环环相扣,各有不同的功能。管理者绝对不能“根据局部影响来做评估”,管理者唯有“根据整体影响来做评估”才能保护产出。关键是每个局部行为与决策对组织整体会有什么影响,必须把每个局部行为和决策连结到组织的利润、投资报酬率上等,看看它以整体的影响。限制理论应用在项目成本管理中,持续改善五个专注步骤,可把每个局部行为和决策连结到组织的整体利益上,核心步骤如下:

步骤一:找出瓶颈。最弱的一环是瓶颈,瓶颈资源无法应付市场需求,通过加强最弱的环以打破瓶颈(如投资决策再购买一部机器或雇佣更多的员工)。需要强调的是,在此步中不考虑打破瓶颈,只是确认瓶颈即可。

步骤二:彻底利用约束条件。通过寻找疗法实现瓶颈效率最大化,由此可挖抛项目的潜力,设法让现有的资源挤出最多产能,例如在美国采用TOC的很多企业里,进行这一活动可挖掘30%以上的潜在能力,但是,这一活动都应以不增加总经费和投资而增加贡献利润为目的。

步骤三:其它的环节都要支持步骤二所做的决定(全力支持),即约束条件以外的环都要从属于约束条件,这些环节必须全力支持住步骤二所傲的决策,不可根据局部影响来做评估,不要有非最弱环节“开动率接近100%的想法”。做到此为止,不要多做,因为如果多做,成本会毫无理由地上升。限制理论称第三步骤以绩效评估为目的:是激励个人或每个单位去做对整体有利的事情,同心协力配合达成组织的绩效,因此要做到第三个步骤,组织的绩效评估则必须做改变。

步骤四:提升约束条件的能力。要尽可能彻底利用约束条件,只有不能再提高能力时,才以投资来提高能力。若要增加强度,此时则可再买一部机器、加班或雇佣更多员工。

步骤五:重新回到步骤一,重新找出另一个限制,限制在步骤四被打破了,不可停留在此步骤。因为当瓶颈被打破后,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不再是瓶颈。此时必须重新回到步骤,重新找出另一个限制,如果不重新评估,这些程序本身就会变成限制。TOC项目成本管理模式:

限制管理称这五个步骤为持续改善五个专注步骤,这五个步骤是指南针,把局部行为和决策连结到组织的利润上。然而使用成本分摊就足误导评估产品或服务的正原因。若能持续应用五个专注步骤,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估,能将局部行为和决策与维织利润有效连接,将可确保该项目更赚钱的目标。

四、应用

假定某纺织公司共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市场对于这两种产品的需求假设为相对稳定的,可预测未来两年的需求没有变化。对于每种产品目前每周的需求量是80个单位。每周营业费用为J$4200。生产两项产品时都使用A、B、C、D四部机器。每个机器每周所能提供的产能为40小时。

现假设该公司要决策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的优先次序。

(一)传统计算方法

甲产品每单位完下利益=$50-$(10+5)=$35

甲产品完工利益=35×80=$2800

乙产品每单位完工利益=$60-$(5+5)=$50

乙产品完工利益=50×80=$4000

按照传统的理论,管理者倾向于生产和销售单位边际贡献最夫的产品(乙产品)。

因乙产品每单位需B机器时间30分钟,生产80个单位乙产品将使B机器用去2400分钟。因此,按照传统方法,生产组合为优先生产已产品80个单位,甲产品0个单位。已产品每单位完工利益为$50,因此80单位乙产品完工利益$4000,减营业费用$4200之后,净损失$200。因此传统上采用归纳成本法以及产品成本及毛利分析方法,使公司产生亏损。

(二)TOG分析成本

由最后一栏结果,可知欲满足市场全部需求,则B机器加工产品每周需要3600分钟,但B机器每周仅能供应2400分钟,因此B机器为该项目的瓶颈,如未妥善管理及控制,则可能使项目中断。

TOC理论的焦点是使有效产出最大化,有效产出=净销售收入一直接材料成本。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有效产出是由一个或几个约束因素所限制(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管理工作的任务就是消除约束因素。在作决策时,非约束因素应服从约束因素。

可以看出,甲产品应为较为有利的产品,因此应先生产甲产品,B机器剩余时间则分配于乙产品生产。B机器全部生产时间2400分钟,生产80单位甲产品用去1200分钟,剩下的1200分钟可生产乙产品,因生产每一件乙产品需B机器30分钟,故可生产乙产品40单位。总完工利益可计算为:甲产品$2800($35×80),乙产品$2000($50×40),合计$4800,减去营业费用$4200后,净利润$600。

由此可以得出,利用限制理论的方法分析,把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放任最主要的矛盾上。限制因素因时而异,应注意环境的变迁及限制因素的转变。作为管理者不能让自己的思维惯性成为约束因素,当情况变化时管理者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

五、结语

投资过程的基本步骤范文第3篇

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加之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快速增加,据测算2010年基金缺口将达到1000多亿元[1],制度面临日益严重的养老金支付困难。提高养老基金投资收益是解决基金缺口的关键,如何通过投资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是养老金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研究养老金投资主要是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策略进行分析,目前,研究养老金投资策略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是随机控制理论,二是随机规划方法。利用随机控制理论研究最优投资的主要思路是,在一定投资收益约束下建立目标函数,根据边界条件,利用动态规划,通过HJB方程求解最优投资策略。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效用函数方法,二是均值-方差方法。利用效用函数方法研究投资策略,其思路是沿袭Merton(1969,1971)研究最优投资消费问题的方法。其主要步骤:首先将动态效用问题转化为静态效用优化问题;其次利用贝尔曼动态规划原理求解静态效用优化策略。目前,常用效用函数有幂效用函数、指数效用函数、二次效用函数和对数效用函数等,但选择效用函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在中间控制阶段不易寻求效用函数的具体表达式,因而投资者选取效用函数具有一定局限性利用均值-方差方法研究投资策略,其思路是将Markowitz(1952)的单阶段均值-方差方法推广到多阶段,通过一系列嵌套技术将原问题化归为随机LQ控制问题,运用贝尔曼动态规划原理寻求原问题最优策略。当前利用均值-方差方法时主要借助于布朗运动,运用随机分析方法研究养老基金投资策略问题,其主要缺点在于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求解时未能考虑信息变化,求解结果与实际差距较大利用随机规划方法研究最优投资策略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实际问题建立规划模型,考虑未来情景进行求解。如何考虑未来信息变化,是利用随机规划研究投资策略的难点。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通过构建情景树来反映情景结构,依据计算模拟,可克服这一难点得到最优策略。目前,利用随机规划方法研究投资问题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主流趋势。具有代表性的如,Dert(1995)[2]提出利用随机规划系统研究荷兰养老基金资产/负债管理问题,但其模型在情景数目较多的情况下难以求解。Carino等(1998)[3]将Dert的模型拓展到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应用方面,然而其模型中决策人的主观判断在情景生成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导致决策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Kouwenberg(2001)[4]在Carino模型基础上将未来经济发展因素纳入模型中,针对荷兰养老基金建立动态随机规划模型,但在数据较少时很难求解。Soyer等(2006)[5]使用贝叶斯随机规划方法研究多阶段投资最优化问题,但其模型中回归系数先验分布的主观设定将影响模型的预测效果。金秀等(2005,2007)[6,7]在Kouwenberg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背景建立了基于多期随机优化的个人财务计划模型和基于VaR的多阶段金融资产配置模型,并运用多阶段资产负债管理模型解决了辽宁养老问题。但没有对养老基金最终财富状况进行控制,吉小东等(2005)[1]利用线性随机规划研究了我国养老保险资产负债问题,然而其模型中情景树参数为确定性的,未考虑随着规划期的展开新信息对情景树的影响。翟永会等(2010)[8]构建了与替代率挂钩的目标基金,建立了基于目标的企业年金基金最优资产配置模型,利用随机动态规划方法得了年金基金最优投资策略的解析解,并通过蒙物卡洛模拟技术对所得结果进行数值模拟,考察了不同市场环境及不同群体的最优配置策略和最优策略对可控制参数的敏感性。但其研究中未考虑不同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使其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本文在Soyer等(2006)随机规划模型的基础上,但考虑到该模型中回归系数先验分布的主观设定将影响模型的预测效果,所以结合中国养老保险投资的政策特点,利用贝叶斯法则和Minnesota方法,依据随机参数建模研究中国养老保险投资策略问题,结合历史数据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资产配置。这对于解决我国养老基金缺口日益增大,顺利完成养老金运作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投资策略模型

2•1基本假设假设资本市场中存在1种无风险资产,n种风险资产,买进和卖出风险资产均存在交易费用,允许卖空,投资规划期t∈(0,T)。根据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政策,设定各种资产投资比例的上下限,不考虑资金的借贷。不失一般性,为计算简便,假设:s(t):t时刻的情景;xi(t):t时刻投资于第种风险资产的数量;x0(t):t时刻投资于无风险资产的数量;xi(t,s(t)):t时刻在情景(s1,s2,…st)下投资于第种风险资产的数量;yi(t,s(t)):t时刻在情景(s1,s2,…st)下买入第种风险资产的数量;zi(t,s(t)):t时刻在情景(s1,s2,…st)下卖出第种风险资产的数量;l+i:买入1单位第i种风险资产的交易费用;l-i:卖出1单位第i种风险资产的交易费用;Ri(t,s(t)):第t阶段内,资产i在情景st下的收益率;C(t):t时刻养老金的缴费额;B(t):t时刻养老金的给付额;W(0):基金初始财富;W*:养老基金在规划期末的财富目标值;W(T,S(T)):基金在情景(s1,s2,…sT)下的在规划期末的财富;令:u(T,s(T))=W(T,s(T))-W*,Ws1,…,sTT≥W*0,othersv(T,s(T))=W*-W(T,s(T)),Ws1,…,sTT≤W*0,others则有:u(T,s(T))-v(T,s(T))=W(T,s(T))-W*其中u(T,s(T))表示W(T,s(T))超过W*部分的绝对值,v(T,s(T))表示W(T,s(T))低于W*部分的绝对值。为此,目标函数可表示为:Z(T)=∑(s1,s2,…sT)∈Ω1×Ω2×…×ΩT[u(T,s(T))-φv(T,s(T))]|Ω1|×|Ω2|×…×|ΩT|(1)其中,目标函数Z中u(T,s(T))表示规划期末基金财富超出目标值部分,v(T,s(T))为基金财富低于目标值的惩罚。φ为惩罚因子,表示风险厌恶程度;Ωt为第t阶段情景st所属情景集合,|Ωt|表示第t阶段情景的个数。

2•2投资策略模型假定养老基金投资者的目标函数为基金最终财富期望最大化,即:maxE[Z(T)](2)约束条件:∑ni=1xi(0)(1+l+i)+x0(0)=W(0)(3)xi(t,s(t))=xi(t-1,s(t-1))Ri(t,s(t))+yi(t,s(t))-zi(t,s(t))(4)x0(t,s(t))=x0(t-1,s(t-1))R0(t,s(t))-∑ni=1yi(t,s(t))(1+l+i)+∑ni=1zi(t,s(t))(1-l-i)+B(t)-C(t)(5)W(T,s(T))=∑ni=1xi(T-1,s(T-1))Ri(T,s(T))(1-l+i)+x0(T-1,s(T-1))R0(T,s(T))+B(T)-C(T)(6)cloi≤xi(t)∑ni=1xi(t)≤cupi(7)φ>0(8)其中,约束方程(5)为资金动态平衡方程,可解释为存在买卖交易成本条件下,现金流入等于现金流出。(3)式为(5)式的初始平衡方程。(4)式是资产动态方程,表明期初对某种资产的投资额等于调整买卖行为后的前一时期末的投资额。(6)式表示规划期末基金资产的总价值,(7)式表明对资产分配比例的上下限限制。(8)式表明期末基金财富水平小于目标值W*时,目标函数将对赤字部分进行惩罚。投资策略模型建立在未来外生经济环境不确定基础上,如何依据现有的信息并考虑未来信息变化对资产未来价格进行预测,是利用随机规划研究投资策略的关键。鉴于对多状态决策过程建模时,状态的构成必须能够反映时间的变化以及未来信息的变化,为此,可以通过构建情景树来反映情景结构。

3情景分析

在构建情景树的常用方法中,VAR模型的结构简洁,预测效果稳定,然而,对一般VAR模型而言,其建模过程中需要估计的参数过多,对数据序列样本长度的要求过大。尤其在高阶向量自回归中,待估计的参数数量巨大;同时变量间的高阶相关性对参数估计精度要求较高,导致VAR模型中的高阶回归实现比较困难。采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的方法生成情景树可克服VAR模型的缺陷。与传统VAR方法不同,BVAR假设回归模型中的参数本身也是随机变量。构建模型时,需预知情景参数的先验分布。当信息更新后,依据Bayesian法则得到随机参数的后验分布;随时间变化,情景树将反映信息的更新,由最小二乘法确定的系数估计值也包含了参数分布的先验信息。因此,基于BayesianVAR方法对模型中的高阶系数进行估计有一定的优势[10]。然而,BVAR方法中回归系数先验分布的设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导致贝叶斯自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决策者主观判定的影响。针对BVAR方法的不足,可采用Minnesota方法[9]设定先验分布。

3•1Minnesota先验方法

Minnesota方法刻画回归系数先验分布的主要原理:一部分系数的先验值是显著的,其余部分系数的分布是不显著的(其先验均值为0)。每个回归系数都相互独立,服从正态分布,拥有其先验分布的均值和方差。在Minnesota先验模型中,每个依赖变量的一阶滞后系数的先验分布均值都设定为1,而其他系数的先验均值被设定为0。令βiil为第i个变量一阶滞后自回归系数,βijk为第i个变量对第j个变量k阶滞后回归系数。即:βiil~N(1,σ2iil);βijk~N(0,σ2ijk),i≠j,ork>1处理BVAR中的大量待估计参数,可利用超参数[9]表示变量对变量的阶滞后回归中的先验标准差σijk。即:σijk=θω(i,j)k-φσ^ujσ^ui(9)其中,θ表示总体紧度(overalltightness),其取值反映了决策者对先验信息的信心大小程度,较小的θ值代表了对先验信息的较大把握;ω(i,j)是相对紧度矩阵(matrixofrelativetightness),表示在第i个回归方程式中先验方差对变量i、j的相对约束紧度;k-φ是k阶滞后变量相对一阶变量的紧度,表示过去信息比当前信息有用程度的减少;φ>0,表示滞后阶数越低,先验均值对系数的约束越强。σ^ujσ^ui是排列因子,用于调整变量i、j数量级的差。通常相对紧度矩阵ω(i,j)为一个主对角线元素为1,其余元素为δij(i≠j)的矩阵。δij∈(0,1),δij的取值大小反映对第个i方程中第j个变量(i≠j)的相对紧度。对角线的1表示对每个依赖变量的一阶滞后系数的先验均值为1的约束要大于对其他变量先验均值为零的约束。

3•2BVAR模型中的参数估计

假设回归模型为:yt=X′tβ+εt(10)其中,εt为白噪声,X是一个k×1的解释变量向量,β为k×1的系数向量。假设存在观察期Th内的观察值,令:Y(Th×1)=[Y1Y2…Y(Th]′,X(Th×k)=[X1X2…X′(Th]假设β为随机变量,σ2已知,利用极大似然法,得:f(Y|β,X;σ2)=1(2πσ2)Th/2exp-(Y-Xβ)′(Y-Xβ)2σ2(11)假设回归系数β服从先验分布β~N(m,σ2M),其中M是先验方差的紧度系数矩阵,则有:f(β|X;σ)=1(2πσ2)k/2|M|-12exp-(β-m)′M-1(β-m)2σ2(12)根据贝叶斯法则,结合(11)、(12)式可得:f(β|Y,X;σ2)=1(2πσ2)k/2|M-1+X′X|1/2exp-(β-m*)′(M-1+X′X)(β-m*)2σ2(13)f(Y|X;σ2)=1(2πσ2)Th/2|IT+XMX′|-1/2exp-(Y-Xm)′(XMX′)-1(Y-Xm)2σ2(14)其中m*=(M-1+X′X)-1(M-1m+X′y)(15)由(13)式可得β对观察值y的条件分布为:f(β|Y,X;σ2)~N(m*,σ2(M-1+X′X)-1)(16)由(14)式可得y对回归因子x的边缘分布为:f(Y|X;σ2)~N(Xm,σ2(ITh+XMX′))(17)利用Minnesota法则设定回归参数的先验分布,能够确保一阶滞后变量参数均值的显著性,反映数据影响随时间递减的趋势,同时减少需要赋值的超参数数量,降低先验分布设定的主观性,提高向量自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

4最优投资策略计算步骤

利用BVAR方法得到风险资产收益的情景树,即可对养老保险投资策略模型进行求解。然而在贝叶斯随机规划的情景生成中,向量自回归模型参数为随机变量,很难得到最优投资策略的解析解,因此可依据仿真模拟求解,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根据历史数据,结合式(12)得出BVAR中向量自回归参数β的先验分布。步骤2:根据向量自回归系数β的先验分布,对其进行MonteCarlo模拟,对β的每一个MonteCarlo单点构建t=0资产收益情景树。步骤3:根据t=0时生成情景树,求解养老基金投资策略模型,即(2)~(8)式,所得MonteCarlo模拟均值即为t=0时刻养老基金最优投资策略。步骤4:引入新信息,结合贝叶斯法则,依据(16)式得出BVAR中参数的后验分布。步骤5:根据向量自回归回归系数β的后验分布,对其进行MonteCarlo模拟,对β的每一个MonteCarlo单点重新构建t=1时资产收益情景树。步骤6:根据t=1时的每个情景树,求解养老基金投资策略模型,所得MonteCarlo模拟均值即为t=1时刻养老基金最优投资策略。步骤7:重复步骤4~6至t=T-1,得出全部最优投资策略及规划期末养老基金财富值。由上述MonteCarlo模拟步骤即可求出养老保险基金对各种资产的最优投资策略,同时得到养老基金的最终财富值。

5模拟分析

5•1数据计算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范围大致为,存入银行、购买债券、投资股票。为此,假设养老基金投资者投资于3种资产,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其中银行存款视为无风险资产投资,股票和债券视为2种风险资产。根据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政策约束,资产配置比例上下限为债券:50%~70%,股票10%~30%。目前我国投资存款、国债和股票的交易费用分别为:0,0•2‰和5•5‰[6]。历年养老保险收支情况如表1所示:本文采用2001年1月份到2005年12月份的存款日收益率,国债月收益率和上证股票日收益率作为投资收益的历史数据,利用一阶滞后BVAR方法预测未来资产收益(数据来源: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11])。向量自回归系数的先验分布可由(12)式导出。其中,根据Minnesota先验方法设定时,股票不采用后滞变量以避免问题的不稳定[6];紧度系数矩阵采用一般表示形式[8],即:m=100010001,M=10•50•50•510•50•50•51考虑两个规划期,每一时期假设未来有三种可能情景发生,并假定发生的概率是相等的。情景树结构将为1-3-3,共有13个节点,每个节点有6个约束条件,3个决策变量。从而将随机规划问题简化为有78个约束条件、39个决策变量的非线性动态规划问题。利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优求解,得到养老基金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根据(2)~(8)式,利用Matlab软件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依据表2,可得出如下结论:(1)期初的资产配置中,存款所占比重最大,债券次之,股票最小。原因分析:目标函数中惩罚因子的存在使基金资产配置的风险管理要求较高,股票的收益率波动较大导致了股票在资产配置中所占份额最小。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对债券和股票的投资成本增加,也造成对其投资份额较小。(2)资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存款投资比例变动最小(1•25%),债券其次(12•7%),股票的变动幅度最大(18•34%)。原因分析:随着时间推移获得新信息,资产收益率后验分布替代了由Minnesota法则生成的先验分布,同时决策者对资产的配置策略进行修正。存款收益率变动较小从而BVAR中参数分布变动也非常小,其期初的资产配置接近于信息更新后的资产配置。股票收益率的波动性最大(收益率标准差58•93%)导致BVAR中新信息生成的参数后验分布较先验分布有显著更新,资产配置的调整也更为明显。

5•2灵敏性分析

为检验基金财富目标值和惩罚因子的设定对最优投资策略的影响,对投资策略进行敏感性分析。模型中其他设置值不变,分别改变基金财富目标值W*和惩罚因子φ,得到资产配置结果如表3所示。依据表3,可得如下结论:

(1)惩罚因子固定不变(φ=2),随着终期财富目标值的逐步增大,养老基金最终财富水平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这表明,目标值适当增大将促进资产配置优化;然而当目标值过分增大,基金资产配置将不顾风险约束单纯追求高收益以寻求达到目标值的机会,导致资产配置偏离最优值。

(2)终期财富目标值W*=101固定不变,随着惩罚因子的逐步增大,资产配置中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逐渐减小,当φ=10时,超过60%的资产投资到无风险资产中。这表明,目标函数设定合理时惩罚因子对资产配置的约束有效。

(3)终期财富目标值W*=105固定不变,随着惩罚因子的逐步增大资产配置中各种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无明显变化,而基金终期财富值随着惩罚因子的增大略呈下降趋势。这表明,财富目标值设定不合理将导致惩罚因子对资产配置的约束无效,过高的财富目标值和惩罚因子反而造成基金资产配置失败,基金终期财富值较低。综上所述,在进行养老保险投资策略研究时,需根据资本市场态势指标(如:股票指数)设定合理的目标财富值,同时进行适当的风险约束,以达到资产配置最优化的目的。

投资过程的基本步骤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供应商评价 电业局物资供应商 模糊层次分析法 BOCR

电能生命周期中的多样性(方式多样,技术复杂、标准繁多,规模庞大、事故损失大)使得电力基础建设表现出投资大、技术性强、物资种类多等特点。能否采购到满足经济、合格、及时等要求的电力物资对电网企业的稳定运行、降低成本有着重要影响。为提高物资采购的有效性,对电网物资供应商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各电网公司对供应商只进行准入资格评审,在选择合作供应商时也只是通过招标文书粗略估计供应商总体实力,当遇到多个可行供应商时,则完全由评价者主观决定,这影响了采购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电网企业的特点对电网物资供应商评价做一些探讨。

一、研究问题的界定

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电网公司内部制度,电网企业物资采购采用招投标进行,且主要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同时,电网建设工程是以项目的形式运作。为通过招投标获得最大的成本节约,各级电网公司均维持着很大的供应商基库。虽然供应商基库在长期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与具体的供应商则不能保持连续稳定的合作。因此,与制造型企业试图通过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来直接选择合作供应商不同,电网企业物资供应商评价的任务并不是直接完成最终合作供应商的选择,而是为招标采购中的最终合作供应商的选择提供帮助。电网物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过程如下图1所示。

图1 电网物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过程

二、BOCR思想和三角模糊数综合法

1.评价指标设计的BOCR思想

在反映评价对象的指标中,有些指标之间有着相互冲突和削弱的效应,如收益(Benefit)类的指标相对于成本(Cost)类的指标,机会(Opportunity)类的指标相对于风险(Risk)类的指标。在供应商评价与选择问题中,BOCR思想是站在评价者立场上来考虑决策问题的,即如果选择某一特定供应商,评价者将从双方的合作中得到何种收益,供应商的哪些特点将会为评价者带来发展机会,评价者需要为获得收益和发展机会付出何种成本,与被评价者合作会有哪些不确定性因素危及双方的合作。

本文的指标体系参考BOCR思想,将价值指标定为收益、机会、能力和风险。其中能力是指如果选择某一特定供应商,该供应商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保证合同的履行。其余三项与上相同。之所以没有用成本,是因为由于采取招投标采购或比价采购,合作的不连续性使得价格成本不具有稳定性和关系维持成本很难评价。

为全面考虑评价的不同方面,Saaty提出了四种得到待选方案总排序的方法:加法(additive),概率加法(probabilistic additive)、减法(subtractive)和倍增法(multiplicative)。公式分别如下所示。其中代表带评价对象i在价值B,O,C和R下的综合值。b,o,c和r分别是价值B,O,C和R的规格化权重。

2.三角模糊数综合法

对于m个目标,关于第i个指标的模糊综合程度值定义为:

,其中

基于上面的过程,可以计算指标的权重,则有,对其标准化后,得到权重

三、电网物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和电业局具体实践情况,利用BOCR思想,建立了如表1的电网物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含义也在表中列出。

表1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供应商综合评价的步骤

1.组成专家评议组,定义选择问题。

2.分解问题为BOCR层级。四个价值表示要想取得最终目标所必须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每个价值再细分成子层级。

3.基于成对比较同级的因素或元素构造问卷。由专家完成9个量级的问卷调查。每个专家的比较结果要首先检验其一致性。其中一致性检验中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采用和积法计算。

4.计算控制指标的相对权重。对每个专家的问卷结果,基于表2的标度对控制指标建立模糊权重。使用几何平均法综合专家判断,然后通过模糊三角数综合法,计算控制指标的相对权重。

5.使用步骤4计算对应于控制指标的价值相对权重。

表2 模糊标度

6.分别计算b,o,c,r相对权重。通过应用传统AHP,综合控制指标的优先度和价值的优先度计算四个价值的相对其权重。

7.使用与步骤4类似的方法计算对应于同价值的子层次的相对权重。

8.使用与步骤4类似的方法计算对应于同子层次的最终层指标的相对权重。

9.根据各最终层指标计算各待评方案的相对优先级。各待评者在定量指标下的的绩效由专家预测。基于企业要求和最高(最低)限制将实际值规格化到[0,1]之间。对每个定性的子层次,每个待选方案的绩效由专家按照五级量表来产生。待选方案在每个定性子层次下的评价值由加权平均法确定,评价值再进一步规格化到[0,1]之间。

10.通过综合从步骤7-步骤9得到的优先向量,计算待选方案在每个价值层下的相对优先度。

11.通过综合每个待选方案在从步骤10得到的各价值层的优先度和从步骤6得到的相应的向量优先权重,计算待选方案的总体优先度。如2.1节所列,有五种方法来结合每个待选方案的值。

五、 案例分析

本文以某电业局钢管杆采购为例,由五名专家对四家参与招投标的供应商进行评价。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进行,最终得到表3所示电网物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通过综合各供应商的标准化数值到四个价值层指标下,得出供应商在价值层指标下的优先级,结果如表4所示。表中供应商在每个价值指标下的标准值体现的是供应商的单项实力。

最后计算供应商的最终综合得分及排序。此处只运用前面2.1节介绍的加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A,B,C,D)=(0.313,0.245,0.217,0.225)。其中,综合得分最高的是A,其次是B。

表3 供应商评价指标权重

表4 待评方案单项指标得分

六、结语

本文通过考虑收益、机会、能力和风险(BOCR)构建了一套电网物资供应商评价指标和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并对某电业局钢管杆供应商进行了案例分析。本套指标可以被扩展用于电业局其他类型物资供应商评价,因为正如Neeraj Bharadwaj所指出的,只要能够坚持运用关键指标对供应商绩效进行跟踪评价,那么即便企业对所有供应商采用同样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也是可以获得竞争优势的。

参考文献:

[1]Amy H.I.Lee, Hsing-Jen Chang,Chun-yu Lin. An evaluation model of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 high-tech industrial―the case of an electronic components manufacturer in Taiwan. Computers&Industrial Engineering[J]. 2009 57 1417-1430

[2]Chang,D.Y. Applications of the extent analysis method on fuzzy AHP.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J]. 1996.95(3).649-655.

投资过程的基本步骤范文第5篇

一、权益法的目标

通常认为,权益法是指投资企业以成本记录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后,投资的账面价值需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种核算方法。其中,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包括被投资单位净损益以及净损益以外的其他权益的变化。权益法的这一定义表明,最初运用权益法的目标是通过调整投资账户来反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并最终使投资账户的账面价值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相等,从而使投资者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所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

在权益法下,通常将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对待,这同将母公司和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主体)对待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因此,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8号意见书《普通股投资核算方法中的权益法》(apb第18号意见书)指出,如果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那么,通过权益法和完全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获得的应归属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和股东权益通常应当是相同的(除非出现超额亏损等情况)。两种方法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财务报表的具体项目上。比如,在权益法下,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通常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单一账户(如“长期股权投资”)列示,同样,来自投资的损益,通常在利润表上也是以单一账户(如“投资收益”)列示,因此权益法也称单行合并法。而在完全合并法下,则需要将类似长期股权投资或投资收益的单一项目具体化,将其还原为具体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项目(也称逐行合并法)。

因此,从权益法的演变来看,其目标可概括如下:(1)使投资的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变化,并最终使投资账户的账面价值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相等(目标一);(2)作为一种合并方法,使得通过该方法所获得的应归属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和股东权益同完全合并法一致(目标二)。

对权益法目标的定位不同,其核算的步骤和程序会存在差别。

二、权益法的运用

(一)何时应当运用权益法

通常只有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更大影响时,才能够运用权益法。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更大影响时,采用成本法通常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

(1)将收到的股利确认为收益可能不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所赚取收益的充分计量,因为收到的股利可能和被投资单位当期的业绩没有任何关系。通过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金额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可以使投资企业及时确认基于投资而导致经济资源的增加和减少,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2)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股利发放的时点来操纵收益。因此,apb第18号意见书规定,发行股票的公司,对下述企业(未合并的子公司、合营企业、持有被投资单位50%或以下的股份,但能对其经营和财务活动施加重大影响的公司)的投资应当在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中采用权益法核算。并且母公司也应当在母公司报表中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权益法。

(二)如何运用权益法

权益法的运用取决于权益法的目标。不同目标下权益法的运用步骤如表1所示。如果将权益法视同一种合并方法,其核算的步骤和程序应当比较完全合并法的步骤和程序进行。

在运用上述步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表1 权益法的运用

1.权益法作为一种单行合并方法,投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通常都只以单一项目来反映对被投资单位的成本,以及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和其他权益的变化。

2.初始确认时,长期股权投资通常以成本入账,但我国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此,我国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也相应地区分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需进一步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两种情况分别处理。

3.对投资成本与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差额(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如果形成母子关系,编制合并报表时则称合并价差)的组成可以通过投资成本、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和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来进行分解。

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合并价差)

=投资成本-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

=(投资成本-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

=商誉+投资日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

从会计的角度看,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不单独确认,确认投资收益时也不考虑;(2)单独确认,但不摊销;(3)单独确认,在一定年限内综合摊销;(4)不单独确认,但确认投资收益时需考虑;(5)下推到被投资单位确认。

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中权益法运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处理上。1995年以前基本是采用第(1)种方法,1995-1997年主要采用第(2)种方法,1998-2006年采用第(3)和(5)种方法,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则采用第(4)和(5)种方法。显然,只有在第(3)、(4)和(5)种方法下,即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进行摊销和减值,或者在确认投资收益时进行考虑,或者下推到被投资单位确认,才可能实现目标一。

在目标二下,对这一差异需要比较完全合并法进行处理:

(1)初始计量中,对初始投资的利得(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需单独确认。作为一种单行合并方法,对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不单独确认为商誉,而是反映在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中。

(2)因为购买日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基于购买日子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算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所以权益法下,后续计量时应当基于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计算的净利润份额确认投资收益。

4.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的处理。

权益法两种目标下运用步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的处理。在目标一下,无需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的内部交易进行处理,特别是在“顺流”交易中,未实现的内部损益并不影响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因此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金额缺乏依据。相反,如果根据内部交易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进行调整,就不可能实现目标一。然而,在目标二下,则需要比较完全合并法的做法对内部交易进行相应的处理。

总体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主要是按照目标二来设定权益法的运用步骤,但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的处理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顺销交易,只要求按比例抵消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而不是完全抵消。

(2)如果投资企业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那么投资企业首先要在其账面上进行如下会计处理(假定为顺流销售的未实现销售利润而不是销售亏损):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而且还需要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做进一步的调整处理(下面的调整只是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上进行,并不需要在投资企业的账面上反映)。即:如果是逆流商品销售,因该内部交易的未实现损益的影响体现在投资企业持有的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当中,故应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编制以下调整分录(假定为逆流销售的未实现销售利润而不是销售亏损):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存货、固定资产等

如果是顺流商品销售,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在个别报表已确认投资收益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调整: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投资收益

5.追加投资导致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