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投资过程管理

投资过程管理范文精选

投资过程管理

投资过程管理范文第1篇

一、服务业投资壁垒的界定

按照《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TRIMS)的规定,投资壁垒是指为了促使外国投资者达到某种业绩标准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投资准入壁垒、投资经营壁垒和投资退出壁垒。TRIMS所指的投资壁垒仅限于扭曲国际货物贸易的投资措施。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把外国直接投资(FDI)壁垒分为市场准入限制、所有权和管理限制以及运营限制三大类。因此,一般来说,投资壁垒主要是东道国政府设置的、对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行为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说,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使外资企业增加生产或销售成本的政策措施,都有可能被外国服务厂商认为属于投资壁垒。

迄今为止,对于服务业投资壁垒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国际多边协定对其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在许多国际和区域性贸易协定中所规定的投资措施实际上就是服务贸易中的投资壁垒。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服务业中政策性投资壁垒的演变过程讲行分析。

二、中国服务业投资的开放过程

(一)严格限制准入:1979~1987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开放模式,因此实行国际上先工业后服务业的开放路径。该阶段是中国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初步建立了管理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框架,创造了基本的投资环境,制定并颁布了管理FDI的法律法规,形成初步的FDI政策框架,实行区域性的FDI优势政策,对FDI准人的行业进行严格限制等。在此期间,允许准入的行业主要在制造业部门,服务业总体的投资壁垒非常高,但在旅游、房地产和餐饮服务业部门对外资的限制相对较松。1987年底,原国家计委颁发了《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把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其中对外资准人领域做了较大的限制,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还没有提上议程,禁止性和限制性投资壁垒都很高。

(二)跟随性发展:1988~1995年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的投资环境逐步规范改善,但对外开放的部门依然集中在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没有明显的放松,投资壁垒依然较高。大多数服务部门,特别是生产者服务部门还没有对外资企业开放。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下列行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1)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2)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保险;(3)邮电通信;(4)中国政府规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的其他行业。第五条规定,下列行业限制设立外资企业:(1)公用事业;(2)交通运输;(3)房地产;(4)信托投资;(5)租赁。可以看出,禁止性和限制性部门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虽然对外资企业所作的出口规定及其对出口比率的限制作了根本性变更,从过去的70%下降到40%,但是由于服务业的投资壁垒很高,这些规定对服务业利用外资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1992~1995年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该阶段主要是放松第二产业的投资壁垒。对服务业而言,一方面由于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存在,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认为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属于自然垄断部门,不适宜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开放,因此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1995年,中国重新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同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具体化,除此之外,皆为允许对外开放的领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成为指导外资进入的重要法律文件。

(三)逐步降低:1996-2001年

1995年底到2001年11月15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键阶段。随着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和高层互访,中国政府代表团权限增大,关键时刻政治决断,1999年和美国达成双边协议,清除了中国人世的主要障碍。之后,中国又和欧盟就中国人世达成一揽子协议。这些谈判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和服务贸易开放领域和开放程度。在此期间,中国颁布了一批新的涉外法律法规,其中一些就是专门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例如,2001年8月14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允许投资性公司为国内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培训。但要求只能采用合资或合作形式,设立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应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租赁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租赁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6月23日,卫生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设立合资医院的条件适当放宽。此外,相关部门还了《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外商投资铁路货物运输业审批与管理暂行办法》、《外商独资船务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通过公布这些规定,允许外国投资者以合营方式从事铁路货物运输;扩大了投资者在中国从事医疗机构、租赁、船务公司等行业可以拥有的股权和管理经营权。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1997年再次修改,使得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部门大幅度增加,许多新的领域逐步开始向外商开放。例如,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矿产开发等行业,许多国家视为涉及本国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中国将其列入了鼓励类的外商投资行业。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银行、保险、外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零售商业等服务行业有限度的开放,此举走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完全禁止外国投资的行业已经比较有限,其中服务业主要是新闻业和广播影视业。

在该阶段,中国也开始认识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出于人世谈判中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压力,开始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降低对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限制。

(四)严格遵守入世承诺:2002~2006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在人世法律中,中国对服务贸易作了相当大的承诺,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按照人世承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商业、外贸、运输、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电信等各类中介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使外商在更广阔的层面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或修改了《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等,加强对服务业开放的管理。

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2002年3月11日又重新修订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投资准入方面进一步开放。主要变动如下:一是将鼓励类目录由186条增加到262条,而限制类目录则由112条减少到75条,大幅度放宽了行业准入限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将原先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建设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如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金融、商业、外贸、运输、旅游、法律服务、会计审计、音像制品、外商商业特许经营、直销经营等行业,均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开放的地域、数量、经营范围、股比要求上做出了更为宽松的规定,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外国直接投资热点。与此相适应,在外商投资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体系构建方面,有关建筑、会计服务、教育、商业、物流、医疗、教育、民航等行业的市场准人规定及相关法律规范正在制定中。2004年,国务院根据发展需求,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第五次修订,进一步缩小服务业限制和禁止的范围。

(五)全面降低:2007年至今

2006底人世过渡期结束,中国全面履行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随后,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于2007年12月1日起生效。在服务业领域,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全面落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同时,积极稳妥扩大开放,增加承接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内容;减少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将原限制外商投资的货物租赁、货运、外贸公司等调整为允许类条目,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期货公司、电网建设和经营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对金融业外资投资限制尺度有所放宽,鼓励类包括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50%);证券公司(限于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超过1/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49%)以及保险经纪公司和期货公司(中方控股)。但对部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和敏感性行业,对外资开放较为谨慎。

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标志着中国服务业进入对外资企业全面开放阶段,投资壁垒进一步降低。但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房地产业列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规范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

三、政策启示

从中国服务业投资壁垒的演进过程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发展的。投资壁垒的设置既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关和国家产业政策相关,也与国际压力(如人世谈判)相关。目前,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依然存在较多限制。随着人世过渡期的结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将面临进一步的压力与挑战。在全球服务业外商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政府有两个策略选择:对外逐步降低投资壁垒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一)对外降低投资壁垒

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降低服务业投资壁垒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鉴于降低投资壁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部分服务部门在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东道国不会盲目降低投资壁垒。迫于国际压力,开放是必然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由于不同的服务部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设置投资壁垒时对不同的服务部门应该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对于发展较成熟的服务业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部门,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对于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则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并且,对同一个服务部门,可以时间作为自由化的控制手段,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在该部门竞争力比较弱的时候,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当该部门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时,就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可见,中国可以通过投资壁垒的灵活控制,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外资开放本国的服务业市场。在每一阶段,都要选择最具有竞争力的部门首先开放,对于那些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部门,要创造以后能够开放的条件。

投资过程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投资管理;概况

1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概况

工程造价是指工程建造的价格,量、价、费为工程计价的主要要素,可分为两种含义:其一为一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预期开支、具体开支的所有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其二为通过建设一项工程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一次性费用总和,其以投资者角度为主。投资管理是一项针对证券与资产的金融服务,其利益出发点以投资者为主,以此实现投资目标。项目复杂、高投资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特征。工程造价全过程投资管理效果是否良好,对整体投资数额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与建设实施阶段为建设工程的主要阶段,与其相对应的造价管理过程为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决算。按照相关数据分析,于整个项目造价而言,其中投资决策、设计阶段为工程造价投资管理的重点。

2工程造价全过程投资管理

2.1投资估算阶段

投资估算作用:项目投资估算可有效控制工程设计概算,将经济依据、投资限额提供给设计阶段。确定投资估算后,可为限额设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此选取投资块分配方式进行管理,并对设计标准起到控制、指导作业,是工程设计招标、设计方案优选的主要保障。投资估算阶段的划分:在整个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投资估算贯穿于整个过程,可进行项目建设书、初步可行性研究与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划分。笔者主要对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进行探究,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阶段具有全面性,要对拟建项目最佳投资方案进行评价,对项目可行性提出结论性意见,保证在10%以下控制投资估算误差率。此阶段需做好经济评价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具有可行性,才能保证投资方案最优化。投资估算方法:①生产能力指数法。通过已建项目各项投资额,对相同类型、生产规模不同的项目投资进行估算。②比例估算法。设备投资、建筑物与构筑物投资、其他投资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划分类型,先将设备投资额估算出来,随后根据相应比例,将其他类型投资估算出来,最终结合三类投资共同组成项目总投资。③综合指标投资估算法。此方式需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要求,对最初投资进行估算,如设备、施工材料等,此方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2.2设计概算阶段

设计概算需在投资估算控制下,需按照初步设计图纸、概算定额、材料价格等,对建设工程产生的所有费用经济文件进行编制、确定。作为建设计划编制与建设项目投资确定、控制的主要保障,设计概算是设计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投资效果考核、评价的重要手段。在工程造价控制中设计阶段的影响较大,其中设计方案与工程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工程建设质量的优劣。以现阶段设计市场来讲,对设计水平、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集中于设计市场竞争无序、地方保护或设计企业在资质范围以外进行其他设计业务包揽。招投标制度需在建设工程设计阶段引入,这样对投资选择极为有利,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权衡,以确保设计投资方法最优化。在设计概算阶段,还应开展限额设计、有效控制造价。在对工程预算定额、费用定额与材料预算价格熟悉掌握的前提下,根据投资估算对初步设计概算加以控制,随后选取初步设计概算进行施工图预算控制。确保其功能、技术指标相符的情况下,对投资限额进行合理分析、使用,确保投资限额的准确性。要求设计阶段不同,其选取的控制对象也不尽相同,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环节,限额设计的对象为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在施工图设计环节限额设计的对象为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要求限额目标合理化,提出限额目标值,分析分解整个建设项目投资,对各个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有效控制。设计时需根据限额控制目标,进行设计标准的合理选择。方案设计环节,需通过方案优化、方案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2.3施工阶段

随着工程建设市场竞争愈加激励,必须做好投资管理工作,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施工阶段是将工程变为实体的过程,如设计图纸、原材料等,是实现建设项目价值、使用价值的主要环节。因投入资金较多,施工面较广,具有较多影响因素等,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选取强有力的措施有效管理、控制工程投资,这对企业素质提升、加强资金管理极为有利,同时能够实现工程造价全过程的投资效益。在施工阶段,应重点对工程造价加以有效控制,对施工预算超额现象有效避免,这也是投资管理的目标。在工程造价中应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实物形态,利用科学组织,对效率进行有效提升,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加强材料、设备采购供应,对材料价格加以控制。材料费用是工程造价构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60%~70%为材料费用,且以上升姿态呈现。为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材料选用极为关键。设计变更需做好提前变更,变更时间早,才能对损失进行有效降低。如设计变更发生于项目后期,则会对工程实体完成部分造成极大的影响,也有可能出现返工的问题,进而有诸多费用的再次产生,此时将大大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具体值。在设计变更前,需做好增减工程量、造价,且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如工程造价在变更后超过总概算,需通过相关部门审查,需避免设计变更进行设计内容增加,或设计标准提升。

2.4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竣工结算是指遵循合同规定施工企业所有完成的承包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后,与合同需求相符后,可向建设单位结算最终工程价款。审核过的工程竣工结算是建设工程造价核定的主要保障。由此可见,竣工结算审核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求此阶段投资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工程量准确性审核。作为竣工结算审核的主要环节,审核工程量的主要依据为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与施工现场等,审核时需遵循定额规范内的工程量对其逐项进行计算,避免工程竣工结算过程中施工单位通过工程量虚假增加的方式,提高工程造价,增加投资成本。2)定额套用正确性审查。相比定额单价,分项工程单价是否与其具有一致性极为重要,为此必须做好以上2者的审核工作,确保其名称、规格、计量单位等与单位估价表相符,在单价换算过程中,需先对单价换算与定额范围是否相符进行审查,然后对单价换算的正确性进行审查。

3)对所有取费标准与费用定额、施工阶段内相关政策是否相符进行严格审查。做好各项审查、审核工作,才能确保其工程造价的合理性,才能有效实施投资管理,才能达到投资效益最大化。

3结语

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固定性,无法大量生产,其计算、计价、施工都具有单独性,要求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全过程,且做好此过程投资管理工作。作为总投资、分项投资效益与合理性评价的重要条件,工程造价全过程内能否做好投资管理工作,能否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对工程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关系。为此,需充分了解建设项目整体目标需求,并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指标,准确判断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同时,还需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等进行全面掌握,降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参考文献:

投资过程管理范文第3篇

在20世纪中期,我国的企业才逐渐开始进行跨国经营模式,到目前为止已经历过60年左右的发展,跨国企业的经营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投资所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也在逐渐扩展开来,就当前情况而言,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已经逐渐形成十分强劲的竞争实力可以与国外相比较,技术水准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然而绝大多数的跨国企业都显得较为稚嫩,市场距离远、时间太短暂、结算贸易复杂、相关法规繁琐等都是当前最为常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的跨国企业在开展投资时的风险不断增大。每一家跨国公司投资人员都需要对当前面对的风险情况开展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而保证可以最大限度避开风险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国际形式的投资不比在国内开展的投资,国际投资需要考虑的范围更广泛,内容更细致,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政治情况、法规条例等都会对投资造成直接的因香港,因此,国际投资在投资风险管理方面也显得更加重要。

一、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风险的成因

1.利率风险

利率方面的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

(1)公司在发行新债券的同时,市场上的利率会出现上升现象,与此同时新债券利率同样会随着一起提高,原先发行利率当中低的债券,其价格一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最终对原有的投资者收益造影响;

(2)市场利率在进行提高的同时,企业筹资中对应的成本也会增大,这样的变化会使得经营的整体效益出现下降趋势,盈利逐渐减少,使投资者的收益也会出现下降;

(3)证券投资利率往往为固定不变的,市场上存在的利率却是一个不定数,它的变化会与证券价格变化呈现出相反的方向;

(4)股票的投资收益完全归咎于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若企业因为经营管理存在不完善,或着由于外部的影响因素,造成盈利比当前市场上的平均利率还要低的时候,投资者的利率将会出现严重的损失。

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是指一家跨国企业在它旗下开展的活动当中,由于外汇的汇率出现变动情况,从而导致公司出现负债现象和增加支出、收入以及资产存在减少的客观可能性。一般跨国的企业在开展国际投资的时候,第一都要遭受公司内国货币价值方面不可避免的影响,对于兼营并设计到外部业务跨国企业而言,经营国货币与本国货币二者之间的价值出现下跌情况时,本国企业涉外的经营项目将会遭受到会计在风险方面的折算。第二,跨国企业还会面临的风险还有一种,是外国的政府将它的货币进行冻结,导致无法与别国的货币进行兑换。

3.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主要是指投资对象国存在的政治、法律、社会等不确定因素给投资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作为跨国公司,这是其在投资中不可避免的国家风险。在国家风险中,其中政治因素导致的风险是巨大的。一般来说,政治风险有以下特点:第一,投资对象国经营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投资表现为具有经营的不连续性。第二,对于经营环境的变化是难以进行预测的,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政治历所具有的权威和权利关系十分的复杂。第四,因为以上三点原因导致跨国公司的利润和其他的目标难以实现或者实现中受到影响。政治风险对于跨国公司投资的影响有2种形式:一个是国有化;一个是变相的没收。这两个对于跨国公司都会产生“致命的打击”。

二、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风险的管理

跨国公司对这些风险加以了解并且对这些风险原因进行分析后,要针对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加以管理。

1.汇率利率管理

对于跨国公司投资的对象国存在的会计折算和汇兑风险。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管理:一方面,通过使用远期外汇市进行远期本外币外汇买卖。后者是进行外币掉期交易来规避会计折算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从国外银行进行贷款,通过投资收益来对贷款进行偿还,以此来避免货币被冻结,资金兑换被限制。

2.利率风险管理

对于资金的筹集,利率的风险一般体现在风险成本上,筹集资金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涉及到到利率风险。基于资金的投放角度,利率风险主要体现在资金收益率较低的问题上。资金运用的投向是有很多的,而且各种投资所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收益率同市场利率有很多的关系。因此,投资者要能够准确的对利率风险可能导致的债券价格波动以及息票的利率风险进行判断。

3.经营风险管理

跨国公司的投资者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对于各种可能的变化都要积极地应对。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规避风险。第一,风险适应。对于政治性变动风险应该采取风险适应策略。第二,风险控制。对于可能存在的人才流失、营销渠道以及火灾等意外的风险的发生采取风险控制策略。第三,风险分散。这种管理趋势中的重要的方面。第四,风险回避。针对竞争实力的风向以及价格风险应采取风险回避策略。

4.国家风险管理

对于这个风险可以从以下这两个方向分析:第一,对投机经营的政治环境进行评价。跨国公司的决策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比较敏感的就是对方国家政治局面是不是稳定。因为,这对于其在该国的稳定和长久的投资十分重要。第二,应用投资分散策略。在投资的时候选择少数几个自己较为熟悉的投资品种。而且还应该在不同的结算通过分散资金的方法进行投资。

三、结论

投资过程管理范文第4篇

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优化的过程中要从投资目标和指标优化的基本思路出发,确保各项管理符合投资目标的基本要求,实现对公路建设投资管理的全方位控制和优化,提高公路建设投资管理的整体水平,为公路投资建设管理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公路建设投资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金筹集的基本模式出发,确保公路建设投资投放与调配管理工作符合规划和监督的要求,实现对公路建设投资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为公路建设目标实现创造良好的管理体系,从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风险等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入手,全面提升公路综合管理效益,为公路的综合管理改革创造良好的平台。公路投资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金投资规划的长期模式出发,建立适合公路投资管理整体架构,实现对公路建设的全面优化,提高公路的整体调配水平。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突出资金融通,提高投资资金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规划建设研究

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要确保各项指标能够有序推进,提高公路建设投资规范化水平,为公路投资管理体系优化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公路建设和公路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实现长期目标,必须要从投资效益出发,对投资管理的各项目模式进行系统性分析,实现对公路建设投资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提高公路投资创新管理水平。公路投资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从项目可行性角度出发,对各种投资风险进行全方位的防范。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实施的过程中要从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出发,确保经济效益能够在公路投资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公路投资项目资金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融资环境建设出发,确保各项投资改革能够符合根本性融资管理模式的要求,提高公路建设投资管理效益,为公路建设和公路整体投资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投资风险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从融资的基本思路出发,对各项融资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提高融资管理效益。通过公路投资管理机制建设,可以完善公路投资项目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对各项投资进行质量论证,实现对公路投资决策的全方位控制,为公路整体投资优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公路投资管理体系指标建设

公路投资管理体系指标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交通量预测管理的基本指标出发,确保公路投资的过程中能够符合交通量的基本要求,对交通量的预测值进行整体方案管理,提高公路投资管理的综合水平,为公路投资管理创造良好的交通控制管理平台。交通量预测的过程中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出发,公路投资管理指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交通量的保守值和乐观值出发,针对不同的运输方式采取不同的交通投资管理策略,为交通运输科学化投资创造良好的指标控制平台。公路投资体系指标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各种方案的优选,最终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投资建设规模,提高公路运输的整体投资控制管理水平,为公路综合投资管理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指标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各项投资建设管理方案符合投资综合模式的要求,实现对公路建设管理的总体部署。公路投资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收费指标建设出发,对公路的投资回报率进行合理的预判,提高公路建设投资的整体效益,为公路投资创造良好的管理平台。公路建设投资指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选择适时的投资时机,确保投资符合整体公路建设的要求,让投资更加有价值和效益,为公路投资整体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公路建设投资管理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必须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积极稳妥的提高公路投资的管理水平,为公路投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对交通运输投资指标体系建设的整体出发,在选择投资方案的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投资思路,为整个投资创新机制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公路建设投资管理必须要从公路养护、建设、收费等方面出发,提高公路建设投资的整体水平。

四、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风险指标建设

公路建设投资管理的过程中要从风险指标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出发,对公路投资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形成风险有效防范的架构,提高公路建设投资管理的效益,为公路建设投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公路建设投资风险管理要从建设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对各种建设成本要进行系统性分析,确保建设投资符合风险控制管理的基本思路要求。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项目综合管理和交通量风险控制的基本模式出发,确保交通量风险控制能够符合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规律要求。公路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客观因素出发,确保交通量估计能够符合经济增长的要求,提高公路建设投资的质量。通过对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模式出发,通过管理指标体系建设,提高公路建设投资管理的基本水平。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建设要从公路质量建设的基本思路出发,确保公路投资质量体系建设能够符合效益管理的要求,通过公路投资建设的货币风险分析,提高公路投资的综合管理水平,为公路投资创造良好的风险控制平台,为公路风险优化创造良好的管理思路。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工期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各种成本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和管理,为公路建设投资的整体水平提升创造良好的投资管理环境。公路建设投资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贷后管理的基本思路出发,通过建立正常的双联机制,提高公路投资管理的效益。公路投资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主动沟通的角度出发,对各种项目投资的情况进行系统化分析,按照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提高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质量。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体系优化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投资参数出发,对各项投资指标进行优化控制和管理,提高公路投资的整体水平,为公路投资各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公路投资管理要从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的基本模式出发,确保各项风险能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提高公路建设与投资的整体质量。公路投资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效益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出发,确保各项投资估算风险能够出现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实现对公路建设与投资的全方位控制管理,实现对公路建设的机制建设,实现对公路投资的优化创新管理,为公路建设和投资模式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总结

投资过程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

经济的发展使市场中的竞争愈发激烈,为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人员应对企业进行合理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任何一项投资都需要谨慎对待,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获取,同时还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为降低企业投资中的风险,管理人员应加强内部控制,在科学内控的作用下降低风险的不良影响,使企业的发展能够更加平稳。

一、企业股权投资风险分析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目标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有多余的可操控资金时,需要及时进行投资,以获得更多盈利,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在投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应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规避,降低投资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的稳定性。企业股权投资风险主要有:第一,决策风险。在投资过程中,对于项目的信息了解和观察不一致,造成认知上存在偏差,对投资决策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决策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投资和盈利等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对项目信息进行采集的过程中,需要具有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尽量使信息数据更加完善,促使投资决策的制定能够更加合理,提高企业盈利效果,降低其中的风险因素。第二,市场风险。随着经济市场的变化,在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国家会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或者下发相关的经济政策调整国内的经济市场发展方向,这些都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为提高企业股份投资的实际效果,应加强对市场变化的了解和分析,在变化中寻找相对平衡的趋势和状态。另外,应加强对消费者偏好和经济政策的探究和分析,加强对影响因素的了解,使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能够降低风险的影响。第三,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发生一般是由于企业内部的流动性资金无法满足投资需求,导致整体运行效果不能满足相关的要求。企业的负债较高,预算管理不合理,使企业内部的平衡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大规模进行投资和发展。第四,外部环境风险。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不仅会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同时会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应逐渐升级风险管理和决策方式,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二、企业股权投资风险影响因素

(一)控制环境设定不足。在进行企业股权投资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环境未得到完全的掌控,主要表现在对投资项目中涉及的信息和了解不够,对于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较少,导致最终制定的防范措施不够充足,使风险影响变大。企业对内部环境的掌握和管控不足,使得在投资的过程中可能会被投资对象或者投资项目等影响,投资风险不断增加。另外,企业可能由于对投资项目中具体事件缺乏健全的管控手段,在投资项目调查和立项时,未能够对其进行充分探查,使企业决策部门在进行分析和判断时,不能够准确地对关键性信息进行识别,导致整体的调查结果不充分,影响投资决策,扩大投资风险。

(二)风险管理体系落后。由于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较为落后,导致在企业内部存在控制力不足的现象,缺乏对投资管理的监督和控制,使企业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措施。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在发现项目发生变化后,难以及时阻止项目的施行,导致最终受到较大的损失。在投资失败后,企业的管理人员未能就投资失败项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追责,对内部的控制较小,无法做到及时止损或者合理的规避风险。企业的管理体系与目前的发展不相适应,使得对风险的调查和控制能力不断减弱,影响整体的投资和盈利效果。

(三)风险控制流于表面。在企业内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内部管控力不足,导致管理的效果流于表面,投资风险不断提升。部分企业在建立专门的内部控制体系后,其实际的执行情况不理想,经常出现业务不能及时办理或者审批不及时等现象,影响内部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而对项目缺乏完善的管理和控制。内部管理中发生投资管控不理想的情况,在进行追加投资时,由于内部控制不及时,缺乏相关的手续和流程,使股东的权益的不到保障,扩大企业股东风险,后续投资管理和评估工作也不及时,不能够对项目进行深度分析,导致对风险的降低作用有限,难以对风险进行控制。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的股权投资风险管理措施

(一)加强内控制度环境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和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对于股权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对消除投资风险有着积极的效果,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与范围,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的不良影响。首先,加强内部控制,使企业内部的运行能够更加规范、有效。加强对投资过程的管理,在对投资对象或投资项目进行调查和了解的过程中,应根据规范对调查人员进行控制和管理,使其能够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信息的获取和调查,提高信息数据的规范性或与真实性,确保相关的调查信息足够客观,提高对项目的了解,进而使管理控制能够具有目标性,使管理控制手段更加的有效。另外,应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管理,对经济市场的变化进行充分的监督和了解,为决策人员提供客观的分析和结论,并加强对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政策变化等的了解,进而使内部控制更加合理,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其次,在对内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应加强审计管理,完善审计制度,使企业能够通过审计计算的方式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企业在面对投资项目时,不仅应对项目内部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计算,了解项目的财务情况,由此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合理判断。同时还应对项目的整体施行过程进行合理的审计,使用科学的审计方式和工具对项目内部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审计,充分的对项目进行了解,为企业的投资决策人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使其能够在审计结果中得到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结果,避免不良风险,提高整体的投资盈利效果。因此,管理人员应针对不同项目的建设与转化来设计审计流程和审计体系,使审计的结果更加的客观,对投资风险进行清晰的反映。在建立标准化审计流程时,能够使企业内部审计水平不断地提升,内部的整体审计制度也能够得到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升级。最后,在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控制时,企业的员工对风险的敏感性也在不断增强。管理人员应建立交流平台,鼓励员工将自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见解发表在平台上进行交流活动,激发员工对投资风险的管理意识,使内部管理措施更加的规范化,形成更加健全的管理方式,提高整体的管理效果,降低投资风险。

(二)构建科学风险管理体系。为提高企业股权投资的盈利效果,降低其中的风险影响,企业应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科学的对风险进行管理能够对企业股份投资过程中各类型的风险进行控制,在投资中的不同阶段对项目进行调查和分析,对投资资金进行追踪管理。在发生投资失败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对资金进行回收,实现风险影响的最小化。通过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对项目进行合理的循环管理,强化了对风险的控制,使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能够对项目进行调整和管理,实现从立项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的监控和追踪管理。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一方面,对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加强对向项目的分析和调查,设立专门的调研小组,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对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以及项目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评估,并整理给出完善的分析报告。尤其对于较为重大的投资项目,应对其内部的信息进行更加严格的分析,给出分析报告,同时委托专门的机构对项目进行评价,对分析报告进行评估,提高对项目的了解,明确项目管理中风险的影响,从而制定规避方式。另一方面,在企业项目运行过程中,根据风险管理体系来对项目风险进行管控。针对项目的执行方式来设定业绩考评制度,并向项目管理团队中委派监管人员,对项目中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查,实现对项目内部的监督,提高对其的了解,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判,降低风险的不良影响。

(三)全面贯彻风险控制机制。强化投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人员应全面贯彻风险控制机制,使投资的整个过程都能够在控制范围内,实现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首先,在投资决策前,应完善内部控制程序,在内控的影响下,对投资项目进行客观的评估和比较,对企业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行评估,进而制定相关的决策。其次,在投资执行阶段,应对项目的运行情况以及效益状态等进行审计和分析,对其内部数据进行审核,发现其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数据,并及时进行处理,使项目更加的合法有效。强化对内部的控制,定期检验内控机制是否健全,以及审计的方式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和法律规定,确保内控合理有效。最后,在投资处置阶段,企业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建立适当的投资退出机制,根据项目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退出方式,使企业在退出过程中降低风险产生的影响。应注意的是,在发生投资失误的现象时,应根据其实际损失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

四、结束语

企业在进行股份投资过程中,想要降低风险影响,应加强对企业和项目内部的控制,通过合理的控制系统,完善对项目的调查、审计和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企业受到的不良影响,提高企业的盈利效果,促进其更快更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爽.投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J].知识经济,2020(16):71-72.

[2]余春雨.浅谈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内部控制及其风险管理[J].中国商论,2020(0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