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支付结算 村镇银行 金融基础设施

项目基金来源: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重点课题“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编号:201310)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试点机构,对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但其机构性质、组建形式决定了该类机构在支付结算方面存有天然弱势。

一、 安徽省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模式现状

2008年以来,安徽省村镇银行组建工作进展较快,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资产质量较好,多数机构在开业次年实现盈利。至2013年6月末,安徽省共组建村镇银行42家,所有村镇银行都接入人民币账户管理系统,37家村镇银行通过合肥CCPC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

村镇银行采取发起方式设立,其实际控制权和运作模式主要由其发起人即银行业机构来履行,其结算模式受主发起人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都依托母行结算渠道和结算平台进行资金汇划,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依托母行的银行卡清算系统,能够发行银行卡。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其分支机构集中设立在省会或经济发达城市,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要在县城及以下,难以依托发起行的网点优势,这类村镇银行大都选择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办理结算,银行卡发卡和网上银行等业务受限。地方性银行机构由于本身结算就是借助他行,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除大小额支付系统通过母行间接加入外,对银行卡、网络无实质性安排。外资银行业机构设立村镇银行没有利用间接方式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更没有利用兄弟行的银行卡系统和网上银行系统,其结算业务种类仅限转汇、现金等。

二、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存在的难点

(一)申请直接加入支付系统难

从技术角度看,以直接参与者身份加入支付系统必须开发使用与支付系统对接的接口软件,而接口软件开发使用及后续维护成本较高,硬件设施、技术力量、软件网络、风险控制、费用支付均达不到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接入标准。从管理角度看,支付系统对直接参与者资金清算业务提出了较高的管理要求,尤其是清算差额资金、查询查复业务处理等,村镇银行内控管理方面目前还难以达到这些要求。

(二)接入支付系统易流失客户资源

部分商业银行很早就开发“接入支付系统客户端”,为国内村镇银行提供接入支付系统服务。村镇银行通过商业银行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更为便捷,免于系统软件开发、改造和购置硬件设备的大量投入,节省了系统建设及运营成本。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村镇银行积极性。首先,增加营业成本;其次,客户资源易流失,以后客户必须到银行开立一个账户,银行对村镇银行客户资源了如指掌,易造成资源外泄。同时,村镇银行逐步发展强大,实行总分行制后,就更不方便。

(三)行内汇划系统不适合发展

对于分支机构众多的其他金融机构,行内汇划系统是资金清算的另一条重要通道。然而,对于村镇银行而言,一方面村镇银行均处在发展初期,基本是处于独家网点的发展阶段,行内汇划系统没有支持的空间;另一方面目前各家村镇银行核心系统自成体系,没有建立统一的清算渠道,网点资源不能共享,行内汇划系统的建设不适合在村镇银行发展。

(四)直接办理跨行转账汇兑难

一是由于未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村镇银行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事故。二是由于村镇银行只是在县城的一个孤零零的点(极少数开设了一两个支行),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让客户感到不便,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基本都是跨行跨区,汇费昂贵,加之在乡镇没有网点,取款不方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一般不会选择村镇银行作为汇入行。村镇银行在汇兑业务上竞争不过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客户办理跨行转账、汇兑业务只能转借第三方通道办理。三是村镇银行的通存通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缺失,使得汇路不畅。四是结算方式单一,不能提供多品种、高效率的结算服务,非现金支付工具得不到推广应用。

(五)支付结算人员素质受限制

村镇银行吸收业务层面人员大都是刚毕业学生,未系统、深入接受支付结算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认知和熟练程度不够,再加上实务操作少,经验不足,支付结算服务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

三、 改进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寻求外部支持,加强合作,畅通结算渠道

一是借用母行或他行的清算平台和清算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开发成本、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二是众多村镇银行进行合作,成立清算总中心,实行集中结算,提升村镇银行的结算水平和服务形象。三是尽快加入支付系统。村镇银行应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以间接参与者通过银行加入支付系统。四是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申请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等,不断优化结算环境。

(二)大力银行卡业务

可采取银行卡的方式拓展银行卡业务,即可代办发起银行或业务银行的借记卡、贷记卡等银行卡业务。在重要商业区和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可安装ATM 机,满足农民群众、工商个体户等的现实需求,吸引客户群。

(三)加强支付结算人员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业务知识竞赛、搭建模拟操作环境等加大对一线支付结算人员培训,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增强应急处理和化解支付风险能力,提升支付结算服务层次。

参考文献: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问题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02-02

一、引言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更明确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然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需求。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显然,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大量的资金需求。为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在农村地区建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作为在国家新政策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至2010年3月末,全国共有29个省份设立了158家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60.7亿元。三年多的实践证明,村镇银行拓宽了农民、农业和农村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满足了“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缓解了农民及农村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为建立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及时有效地解决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不仅可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村镇银行经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村镇银行作为县域经济的有力助推者,尽管发展前景很好,但是就三年的经营发展现状而言,目前还面临着以下经营难题。

1.社会认知度低。首先,由于村镇银行发展还处于初期试点阶段,普遍成立时间较短,经营规模比较小、营业网点也较少,社会各界对村镇银行的认识远远不够,社会认知度低。其次,社会各界从个人角度出发,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经营范围的认识不同。如:股东、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把村镇银行看成民营银行、政府银行或社区银行,或期望村镇银行满足大股东的资金需求、或期望为地方政府解决市政建设的资金需求,或限制业务只能在县区范围内开展,并没有将村镇银行当作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商业银行。这些都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2.资金筹集困难。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再加上社会认知度低,储户及工商企业对存入村镇银行的存款缺乏安全感,这些在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同时服务区域有限,围绕机构周边开办业务拓展客户有限,不仅当前监管要求不允许跨区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实际上离开单一机构距离较远的乡镇放款,也存在较高的管理成本,所以发展初期业务拓展比较缓慢。

3.产品与服务滞后,市场竞争激烈。目前,村镇银行金融产品单一,主要以存、贷款等传统产品为主,以柜台交易为主渠道,尚未开办银行卡、理财产品、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业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自助设备和移动支付等交易渠道也正在建设中,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缺乏创新,不比其他银行先进和丰富,尤其在县域及农村地区,有农信社和农业银行的长期经营,村镇银行初期开展业务,只有降低收费标准和利润空间,才能在同质化竞争的条件下生存。

4.专业人才匮乏。面对众多成熟大规模商业银行,在现有经营范围内实现创新并最终获得良好业绩具有较大难度。这一困境的突破其关键还在于专业性人才的加入,但目前人才匮乏问题还比较突出。首先,专业性人才的要求比较特殊,不仅要熟悉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同时还需要熟悉金融知识,能够开展特色性业务。而能否满足上述要求的人才又无法接受村镇银行较为落后的条件,没有意向在农村发展,目前不少乡镇还不能保证有一名信贷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以及盈利能力。

5.信用环境体系尚不健全,蕴含系统性风险。在不完全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面临多种风险,且抗风险能力不强。村镇银行所在地区的农业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少,农民的征信系统数据不全、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对开办农业贷款业务的村镇银行影响很大。目前村镇银行一般按照主发起银行熟悉的城市金融业务模式去开展业务,即使区域经济特点和业务模式不同,监管机构也是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标准对村镇银行进行监管。

6.公司治理尚待探索,激励约束机制急需完善。目前,因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同,发起行与股东、发起行与村镇银行关系各异,对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和管理模式也各有千秋,有的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有的仅设董事会和监事,对经营管理层的考核、管理机制有松有紧。如果政府、股东、经营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营目标不一致,股东的诉求和发起行的控制能力不同,业务发展可能偏离监管初衷,也不符合各村镇银行的战略和市场定位,并脱离服务三农的目标,经营管理者不承担全部成本,却能获得额外收益,增加了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也加剧了激励不相容的问题。

总体而言,村镇银行的经营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障碍与挑战,作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助力,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三、村镇银行经营与发展的对策

尽管村镇银行经营中依然面临许多显示困难,但是村镇银行处于金融服务需求巨大且快速成长的县域市场,完全能够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应该自力更生,探索“小额信贷银行”、“草根银行”的办行思路。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村镇银行应该利用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广泛宣传其服务宗旨、特点,介绍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突出国家的支持力度,提高其社会认知度。

2.鼓励村镇银行在中小创业板上市融资,解决筹资难问题。村镇银行资金筹集困难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该问题,政府应该鼓励村镇银行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中国的证券市场已经开始逐步成熟,尤其是一些创业板应当尽快向金融板块倾斜,鼓励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在创业板募集资金,不断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3.建立村镇银行战略合作联盟,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村镇银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不仅能聚集金融资源、优化金融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更能为地方经济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并减少其收集各种投资项目资源的费用,降低交易成本,畅通地方经济体的融资渠道。因此,建立村镇银行战略合作联盟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村镇银行深层次拓展市场的需要,有助于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的产品创新以及金融服务体系的日臻完善。

4.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是银行这种高风险的行业更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员工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制定较高的薪酬待遇,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其次,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再次,加强村镇银行的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不断激发员工潜能。

5.鼓励各中小银行成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专门管理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发起人成立专司村镇银行管理的事业部、管理总部或控股公司,允许主发起人在西部除省会城市外的地区和中部老少边穷地区以地(市)为单位组建村镇银行。就设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而言,控股公司主要从事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对村镇银行实施股权管理、运营支持和管理服务等。村镇银行经营一段时间后可以申请设立支行,到邻近县域设立分行,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都可以呈几何级数膨胀。村镇银行控股公司可以专业化、规模化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避免母银行直接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的繁琐程序,理顺股权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发起银行的积极性问题。

从实际看,应当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这是因为中小商业银行本就是以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为宗旨,在服务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居民和农户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而且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的县域支行与村镇银行的业务模式较为一致。具体而言,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中小银行发起村镇银行可以完善业务网络,解决存贷比较低的现实。第二,中小银行能够在村镇银行延续其发展战略。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基本确立做小额信贷,熟悉中小企业客户和居民,管理架构和业务决策流程都适合做“小”。第三,从管理和实际运营的角度来看,当前各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基本健全,风险管理文化逐步成熟,能够直接向投资的村镇银行输出人才和管理,具备中小银行独立法人决策机制的灵活性,这些优势都能够直接复制到村镇银行。

6.完善治理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金融监管部门应支持业绩优良的村镇银行扩大股东人数,防止一股独大,这样既能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实现资本构成多元化,又可以改善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应注重维护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管理的自和决策权,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政府部门应加大政府配套支持的力度。例如,村镇银行,应该以高收益覆盖高风险,以可持续的金融业务尽快覆盖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从政府方面应当鼓励村镇银行,在能力范围内给予更宽松的核销政策,并积极落实农业扶植政策的配套落实。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政策性贷款利差补贴、减免税收等,鼓励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可以突破75%,鼓励村镇银行在目前结算渠道受限制的情况下多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村镇银行多方吸收一定资金来支持农村,为村镇银行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课题得到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YJC790338)和2010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201002)资助。]

参考文献:

1.秦晓晴.从村镇银行定位问题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方向[J]. 金融经济(学术版),2008(10)

2.徐瑜青,周吉帅,刘冬.村镇银行问题调查与研究[J].财政与金融,2009(4)

3.黄晶金.关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9)

4.王晓珍.设立村镇银行的可行性及运营中的问题[J].金融会计,2008(6)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定位;吸存;治理结构;村镇银行

2007年3月1日,中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正式挂牌开业,揭开了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序幕。2007年10月,在总结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甘肃、青海6省(区)村镇银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由6省(区)扩大至31个省(区、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划目标是,到2011年底,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至2 000家,即有条件的地区一个县一家(刘明康,2009)。村镇银行的建立与发展,对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突出问题已发展成为影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认识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应对之策,显然是当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

我国酝酿设立村镇银行始于2006年。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和境内外各类资本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投资,增设网点,设立村镇银行。可见,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为“三农”服务,缓和农村发展中的“贷款难”问题。而一些村镇银行经营者坦言,村镇银行的股东都是为赚钱才来投资的,各家村镇银行为吸引股东都制定了近期盈利分红计划,不可能只考虑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他们认为村镇银行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其次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发展壮大后,村镇银行才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由于多数农民无法像企业一样出具企业财务报表来证明个人资信状况,因而,村镇银行对于农村贷款的程序相对一般商业银行要更简单,一些村镇银行甚至还推出了两万元以下贷款无需担保的优惠政策。从村镇银行运作四年来的情况看,贷款程序的简化和这些优惠政策为农民群众在村镇银行贷款提供了便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问题贷款,农民能够提供的抵押品诸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小企业厂房设备、没有房产证的房屋等是很难变现的。基于上述因素,村镇银行往往为降低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将贷款悄悄地转向城市企业等盈利性较高、风险相对较低的客户,从而背离了村镇银行设立时服务“三农”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这一做法也违背了村镇银行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宗旨――面向“三农”。

(二)村镇银行的“吸存难”问题

村镇银行从诞生开始,就面临着与各类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吸存难”是我国村镇银行的普遍问题。从村镇银行自身发展和经验环境的角度看,我国村镇银行“吸存难”有以下主要原因:

首先,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规模小,一般居民对村镇银行不了解,社会认知度不高。据浙江龙湾农业合作银行对100户居民的调查,82%的居民认为村镇银行是“杂牌军”,钱存进去会打了水漂;45%的居民希望将钱存入势力较强的信用社;37%的居民希望将钱存入国有银行;仅10%的居民愿意将钱存入村镇银行,支持村镇银行发展;另有10%的居民将钱存入村镇银行,目的是希望得到优惠贷款(数据重叠部分为多项选择)。浙江象山县经济形势不错,象山农民村镇银行也获得了象山各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但在当地人眼中,它只是一家“个人银行”,因而他们不愿到近在咫尺的象山农民村镇银行存钱,宁肯排队等候在各家商业银行或农信社,象山农民村镇银行加大宣传力度,仍然应者寥寥,究其原因,多数农户质疑将钱存在村镇银行是否安全。

其次,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条件影响,农业生产一直风险较高,且收益相对较低、不稳定,农村存款总量有限,也导致村镇银行吸纳农户存款较少。

最后,一般村镇银行网点较少,且没有加入银联,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很不方便,也是导致村镇银行不容易吸纳存款的主要原因。

(三)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

2007年1月22日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村镇银行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按照这一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这一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审慎乐观态度,因为各商业银行更热衷于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投资参股村镇银行只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各商业银行对这一规定更多的理解为是一种“政治任务”。从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来看,与其他正规商业银行类似,其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应有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虽然各村镇银行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三会一层”的议事机构,但因为主发起行为最大股东、董事长均由主发起人银行人士担任,拥有强大资金支持和影响力,促使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自主决策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法人治理不可避免地向主发起行倾斜,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其他法人治理的力量,导致村镇银行的其他股东权力逐步被边缘化。

此外,人才瓶颈问题、经营的外部环境问题、风险控制问题及监管方面的问题都会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监管,明确“三农”的目标定位

组建村镇银行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决策,让一些有扩张需求的优质金融机构的服务延伸至村镇,既是对优质金融企业的发展引导,又能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股份制等企业组织形式,吸纳民间游资,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升级换代、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组建村镇银行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全局观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一项重大创新,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并不缺少大银行,缺的是能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特别是能为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农民服务、贷款门槛较低的小银行,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明确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目标定位,新的村镇银行设立,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县为单位,扎根农村,重点放在金融机构服务力量薄弱和农村信用社网点分布不到位的贫困边远农村地区。村镇银行特色在于“三农”,基于“三农”而生,偏离“三农”方向其存在即不合理。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建立起对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考核体系,特别要对其服务“三农”的贷款情况进行考察评价,同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对违背“三农”服务宗旨的村镇银行应有相应的惩戒措施直至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二)加强村镇银行自身建设,破解“吸存难”问题

从源头上讲,有关各方要严格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遴选,确保其有良好资质,主发起行应选择创新能力强、对农村小客户比较熟悉、精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能稳健经营,加强风险控制,尤其要以良好的业绩、丰厚的利润回报股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职工恪尽职守,消除经营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加强内涵建设,以优质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吸引客户,以现代化的手段为客户提供方便,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声誉。在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吸引客户的同时,也要加大自身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村镇银行的业绩和主要业务,增强一般民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同感。此外,村镇银行应加强政企互动,与地方政府建立日常联系制度,积极参加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争取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大力支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存款。

(三)完善村镇银行治理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金融监管部门应支持业绩优良的村镇银行扩大股东人数,防止一股独大,这样既能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实现资本构成多元化,又可以改善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应注重维护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管理的自和决策权,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政策性贷款利差补贴、允许申请央行再贷款、减免税收等,为村镇银行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近几年我国村镇银行迅猛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有强烈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央和各级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因为村镇银行发展很快,累积的问题自然也不少,有些问题,比如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要予以关注研究,但也有可能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增资扩股等,这个问题在发展中被解决掉了;有些问题,如村镇银行偏离服务“三农”的问题,现在必须高度重视,下大力气予以解决,因为服务“三农”是设立村镇银行的根本目的,偏离这一宗旨,村镇银行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效果也事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解决一方面要靠村镇银行自己抓住难得的机遇,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各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科学规划、给足政策、严格监管。

【参考文献】

[1] 李长健.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村镇银行发展探究[J].长白学刊,2009(1).

[2] 李凌.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J].中国金融,2011(1).

[3] 李晓春.我国村镇银行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0(3).

[4] 李学春.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及其借鉴[J].东岳论丛,2009(4).

[5] 刘津慧,等.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6).

[6] 胡忠良.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及防范路径[J].生产力研究,2011(1).

[7] 任常青.市场定位决定村镇银行的可持续性[J].中国金融,2011(2).

[8] 孙雪梅.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9] 徐瑜青.村镇银行问题调查与研究[J].财政与金融,2009(1).

[10] 应宜逊.村镇银行发展中的杭州联合银行模式和鄞州银行模式[J].浙江金融,2009(7).

[11] 张笑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西部金融,2009(6).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范文第4篇

近年来,国家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欠缺的现状,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制定了很多服务“三农”的制度和政策,许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村镇银行由于其服务农户和当地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定位以及独特的发起人制度和产权结构受到了诸多关注。自2007年3月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我国的村镇银行在政策扶持下迅速发展。随着发展速度放缓,村镇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并且由于政策扶持不一定是持久性的,当前村镇银行如何在政策扶持的消失预期下主动调整战略布局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课题在村镇银行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的前提下,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分析村镇银行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重点在于找出村镇银行在当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能存在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的调整战略,以应对今后可能消失政策扶持优势的局面。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考察

本节首先考察我国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状况,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了解清楚;其次结合相关政策的颁布回顾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最后以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金融资源比较贫乏,金融服务不尽完善,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为村镇银行的建立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要求。首先,农村的教育、医疗和保险的完善需要更好的金融服务。例如,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较多,老人看病就医或小孩教育需要资金时,可能会由于在外务工农民不能及时打款回家而受到影响,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为这些农户提供特殊的服务,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其次,随着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进行金融投资的意识和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扩展业务范围,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还有,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越来越多,这些小微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也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资金短缺,这些都需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有所作为。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有: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发行近年来政策性色彩有所减弱,更多地表现为一般商业银行的性质。农业银行虽然在农村地区的布点有所收缩,并且逐级管理的模式使得其效率低下,但其在农民心中的信誉和形象较好,因此更多的农村客户会选择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依托邮政网点的基础,逐渐发展成为服务“三农”的强大新生力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一定缺陷,但其在农村的基础比较深厚,并且随着自身改革的进行,资产质量明显提高,是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定位明确,但存在时间较短,经验比较匮乏,经营状况不是很好。因此,我国村镇银行要想更好地实现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迫切需要制定更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历程

2006年1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揭开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序幕,该文件对村镇银行的准入范围、注册资本与投资人持股比例、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董(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新设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以及主要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2007年1月,银监会印发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7〕5号)以及《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银监发〔2007〕8号),并于同年3月首批6个省份进行试点,同年10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31个地区,我国的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2009年6月,银监会印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银监发〔2009〕48号),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在满足一些条件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程序改制为村镇银行。2009年7月,银监会《关于做好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72号),要求严格落实村镇银行与主发起人的准入挂钩措施,并在已批准设立104家村镇银行的基础上,计划在2009~2011年新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尽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的数量增加很快,但离1027家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2011年7月,银监会《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1〕81号),该文件肯定了村镇银行对建设农村金融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作用,为提高村镇银行组建发展质量对村镇银行的组建核准等有关事项进行了调整。

2012年至今,银监会每年均会文件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42号)中指出,要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服务功能,更好发挥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特别提到要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自2007年以来,数量增加明显,如图1所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共有村镇银行930家,四大区域村镇银行数量占比如图2所示,其中由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的村镇银行占40.2%,由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的村镇银行占30.1%,由此可见发展较完善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并不高。

图1 我国村镇银行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2 2013年我国村镇银行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近年我国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入股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有所下降,2013年为45.1%,与银监会规定的15%的下限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说明我国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还不够丰富。

我国村镇银行存贷款余额增长情况如图3所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村镇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为461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单位存款为2616亿元,占比57%,个人存款为1991亿元,占比43%;我国村镇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634亿元,同比增长56%。虽然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余额增长明显,但村镇银行本外币存款和贷款余额占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的比例均很小,仅占3%-4%。另外,我国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一直居高不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3年为78.8%,村镇银行真实的存贷比可能比这个数值更高,这说明我国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

图3 我国村镇银行存贷款余额增长情况

由于我国村镇银行的整体规模还很小,相关统计数据还不够完善,本文仅描述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大体情况,难以对我国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产品创新能力等状况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村镇银行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例如结构简洁,审批迅速;灵活多变,能够迅速把握市场需求等。但村镇银行更多的是自身存在问题较多,发展面临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知名度低,资金来源匮乏,存贷比偏高

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之一,村镇银行存在的历史较短,网点相对较少,很多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了解十分匮乏,也存在一些偏见和不信任,因此导致村镇银行的客户基础比较薄弱。在吸收存款方面,村镇银行往往需要以更丰厚的回报来吸引客户,使得村镇银行的资金成本较高。另外,虽然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下降到了15%,但村镇银行的资本仍是主要来源于主发起行,其他投资者或民间资本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造成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不够多样,数额也迫切需要提高。另外,村镇银行普遍存在吸储难、放贷易的问题,存贷比偏高,因而存在着较高经营风险。

(二)业务范围狭窄,运营成本高

村镇银行自身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各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相当匮乏,加之政策对村镇银行业务的限制,使得村镇银行能从事的业务范围非常狭窄,例如有很多村镇银行没有加入银联无法发行银联借记卡、不能使用网上银行、无法实现异地存取款、没有加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征信系统等等,导致村镇银行能够施展的余地并不大。由于各方面配套不足,村镇银行在开展业务时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断进行弥补,例如委托他行金库或提供支付结算系统端口、购置系统或设备、进行产品研发或组织员工培训等,因此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也非常高。加之税收等方面给予的政策优惠并不够充分,村镇银行的持续运营还是面临着较大考验。

(三)产品研发不足,盈利能力差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同于城市,存在很多特殊和不完善的情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多种多样,因此就需要村镇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时候,能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开展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但我国村镇银行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往往只能从事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产品研发的投入和实力均远远不够,无法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需求。在产品不够丰富、特色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加上业务范围狭窄、运营成本高,村镇银行的获利空间非常小。

(四)自身定位不够明确,市场竞争力弱

我国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三农”,为农户的生产生活以及乡镇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而村镇银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服务“三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了解农村金融市场,制定更适合农村的服务方法和产品,并且周期长见效慢,前期投入较大而盈利十分有限。作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无法避免利益的驱使,会倾向于服务大、中型企业,向城镇扩展,从而可以获得较好回报。但同已有的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技术和服务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很难同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竞争力较弱,村镇银行的自身优势并不能得到体现。

(五)人才缺乏,内控、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中,除高管是按照监管要求由具备一定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外,大部分职员都是来源于当地并且基本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人员,这就导致村镇银行对人才的缺口较大。村镇银行自主对职员进行培训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效果不佳。如果依靠引进,大部分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未必愿意到基层工作,并且引进人才费用较高,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还不具备高薪聘请人才的条件。由于人才的缺乏,村镇银行的管理体制也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缺陷,同时对风险也缺乏有效的识别和管控,使得村镇银行自身内部累积了较多隐患。

四、国内外经验借鉴

在政策扶持优势消失的预期下,本文认为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战略制定上必须注重深入挖掘农村金融市场,努力培育利润增长点才能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已有的研究通常会提及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巴西BRADESCO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以及印度尼西亚BRI村银行模式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借鉴意义。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方法之一,并且在我国也有过试验和推广,但其资金来源过度依赖财政资金、各种补贴和捐赠,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对我们研究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的借鉴意义有限。巴西BRADESCO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其为混业经营的模式,同时其对电子设备的利用程度很高,与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相差较大。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简称BRI)采取的村银行(BRI-unit desa)模式是真正实现商业化可持续经营的模式,并且其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与我国村镇银行有很多相近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另外,国内有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集中在小微企业以及居民个人,通过重点发展小微企业贷款和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市场。城市商业银行在城镇获得成功的路径有助于我们打开思路,开拓村镇银行深耕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在此本文特别分析广西桂林银行发展模式的经验,以期能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调整战略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一)印度尼西亚BRI村银行模式的经验借鉴

作为印度尼西亚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BRI主要负责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在印尼1984年金融体系改革之前,BRI的主要职责是向农民提供政府补贴贷款。虽然该业务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贷款回收率低、运营成本高、受政府和政策限制较多等原因,致使BRI难以为继。1984年,BRI对村银行体系进行了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为核心内容的改革,此次改革使BRI逐渐扭亏为盈,依靠小额信贷业务实现了商业化可持续经营。特别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BRI村银行体系并没有受到较大影响,并且保持了较好盈利。印尼BRI村银行模式值得我国村镇银行借鉴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清晰的目标定位以及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BRI目前的主要业务为小额信贷和小企业信贷业务,各信贷业务均有较低的单笔贷款限额,使得其目标客户瞄准了中低收入人群或小企业。在产品设计上,能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如300美元以下的贷款不需要抵押、有多种还款方式可供选择等,设计出的产品能够适应农村客户需求广泛、额度多样、担保有限等特点,获得了较好收益。

另外,在印尼实行利率市场化政策的条件下,BRI的存贷利差较高,从而可以覆盖成本并实现较高收益。尽管贷款利率较高,贷款需求却依旧十分旺盛,这种现象可以说明由于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稀缺,能否获得资金要比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更重要。并且很多国家的实际经验表明,政府补贴的低利率贷款并不成功,还会导致寻租、贪污受贿等现象,这说明我国村镇银行政策扶持优势消失的预期是合理的,在没有政策扶持优势的情况下,我国村镇银行可以通过以较高的利率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的方式实现商业化的可持续经营。

2.精简的机构设置并充分融入当地环境。为节约成本,BRI村银行的设置都非常精简,标准为4名员工:一名经理,负责管理所有业务;一名会计,负责贷款事项;一名出纳,负责柜面业务;一名文书,负责记录、保管文件等。根据业务的多少,可以适当增加各种员工的数量,但不超过12人,如果规模过大将会通过拆分为两个网点而维持村银行较小的规模。同时,每名员工每天都应该达到一定的业务量,并且十分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员工主要从当地选择,可以更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熟悉当地语言,信贷调查也更容易进行,不仅降低了相关费用,还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且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社会资源。员工有大量的时间拜访客户、调查情况、了解信息,最大限度提高经营效率。这对我国重点经营“关系型”贷款的村镇银行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3.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管理体制。在对客户的激励方面,存款数额越大,利率越高,并基于印尼农村对的爱好,提供抽奖活动,促进居民的储蓄;贷款客户如果在6个月内能够按期偿还贷款,村银行会每月返回本金的0.5%作为奖励,如果客户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贷款利率将提高,这会激励贷款客户规范自己的行为,降低贷款的风险。

在对员工的激励方面,职员的工资主要由村银行的获得的利润决定,工资和奖金水平均高于当地标准,每年将经营利润的10%分配给员工作为奖励,大约为2.5倍月薪。并且每年还会对村银行的业绩进行评选。

除此之外,由于村银行吸收储蓄的资金成本约为13%,通过银行拆借的资金成本约为17%,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村银行主动吸收储蓄的积极性;将资金存入基层银行可获得17%的利息收益,而自主发放贷款可以获得32%的利息收益,从而村银行发放和管理贷款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管理方面,BRI有简明的信息上报和监督体制、完善的内外部监管框架以及不断强化的风险管理措施,保证了BRI村银行模式的持续发展。

(二)桂林银行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桂林银行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上,以“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市民银行”为市场定位,突出“先进的小额信贷银行、优秀的社区银行、旅游金融服务银行和‘三农’金融服务平台”四大业务特色,打造“服务领先的银行、最具创新力的银行、最具竞争力的银行”,实现了规模、质量、速度、效益的综合协调发展。截至2014年末,该行及其控股村镇银行总资产达到1163.1亿元,同比增长11.78%;存款余额749.22亿元,同比增长10.22%,其中最能代表公众认同度的储蓄存款余额310.79亿元,同比增长20.97%,人民币储蓄存款市场份额位居桂林市区第一;贷款余额312.87亿元,同比增长29.89%;实现经营利润19.89亿元,同比增长10.32%;上缴各类税金6.76亿元,同比增长17.36%;各项监管指标全部达标。可以说,桂林银行的发展模式是成功的,其发展对村镇银行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推进社区银行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产品研发是社区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核心。为此,桂林银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出了一系列实惠好用的金融产品――漓江卡“十项费用全免”,让客户一卡在手、费用无忧。在此基础上推出的桂百联名卡、惠工卡、漓江便捷卡、八桂旅游卡、宁铁旅游卡、生鲜食品卡、邕城骑行卡、贺州公交卡等联名卡不仅具有桂林银行借记IC卡的金融功能,持卡人还可享受合作商家给予的消费优惠。

桂林银行社区支行以“您的烦恼,我帮解决”为服务理念,推出“您下班,我营业”的错时、延时服务,打造“500米服务圈”、“家门口的银行”,将服务延伸到居民和小微企业门口。社区支行温馨便利,客户在这里可以通过自助机具办理业务;可以向工作人员咨询金融业务;可以免费使用休息沙发、卫生间、血压计、物品保管箱、手机加油站等设施和物品。同时,客户还可以享受到桂林银行提供的多元增值服务,如,通过搭建积分兑换商城,与优质商家合作,为客户配送绿色蔬菜、生态土鸡、天然矿泉水等积分兑换商品;举办养生沙龙、急救沙龙,将健康知识送给客户;赞助桂林广场舞蹈比赛,以赛事为契机推动营销,取得了良好成效。顺应电子化趋势,桂林银行加强了电子渠道建设,通过该行网银和自助终端,客户可购买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福利,缴纳水电费、广电收视费,进行手机话费充值、燃气IC卡充值,大大便利了居民生活。电子渠道业务在桂林银行业务中占比约75%,达到先进城商行水平。

2.特色服务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桂林银行始终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发,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有效载体。2013年,该行创新推出了“接易贷”、“景区贷”等多款中小企业金融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小微企业金融产品体系。

为有效解决小企业客户资金需求“金额小、需求急、频度高”的特点,该行在成立小微企业信贷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微企业信贷中心的充分授权,落实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工作要求,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效率,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更加专业化、高效化。同时,加强利率管理,通过制定人民币贷款定价指导意见、微小企业贷款优惠利率定价管理办法等,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小微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对小微贷款实行差别化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利率优惠,以实际行动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由于小微企业业务单笔数额较小,只能通过批量化的方式实现盈利。桂林银行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从减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拓宽融资渠道出发,运用创新的小微企业合作发展基金贷款模式,制定了集群开发营销模式,围绕集群市场、商圈等目标客户,采取先审批集群营销方案,后审批集群项下授信客户的流程,批量开展小微企业授信业务,有效提高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率。

3.因地制宜,与区域特色共发展。作为发端于山水名城的一家银行,桂林银行着力打造旅游金融服务特色,为助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支持广西建设旅游强省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2006年,桂林银行就推出了“ATM全球取款免费”的漓江卡,为客户带来了实惠和便利。之后又相继推出了宁铁旅游卡、漓江便捷卡、八桂旅游卡等一系列以商旅客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联名卡。这些联名卡不仅具有桂林银行借记IC卡的金融功能,持卡人还可在出行、游览、住宿、租车等方面享有合作商家给予的优惠。目前,桂林银行正联合广西旅发委,加大与广东等各省市旅游部门及旅游商户的沟通合作,搭建营销平台,扩大八桂旅游卡的使用范围,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

在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方面,桂林银行也不遗余力,开发了“游船贷”、“景区贷”等多款针对旅游业的金融产品;主动参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跟踪旅游胜地建设重大项目,大力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客户融资需求,如,与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为旅股份与港中旅的合作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等。

五、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

上文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和现状、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国内外银行的经验借鉴,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本节重点分析村镇银行应从哪些方面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可能消失政策扶持优势的局面。

(一)村镇银行发展定位

村镇银行作为支持三农,支持县域经济而产生的农村金融机构,其功能属性在开始设立即已定下。因此,村镇银行应该定位在服务“三农”,深耕县域及以下地区金融市场,为新型农村经济、新型农业模式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撑,为新生代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以促进“三农”发展,提高县域经济总体水平。通过立足县域地区,本土化经营,研发适应于县域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通过深耕和精耕,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形成良好信誉和口碑,最终形成品牌效应,保持持续发展。

立足县域及以下地区包括几个方面:第一,营业机构立足县域及以下地区。村镇银行应该将营业网点设立在县城、乡、镇和村这些区域。近年来,有一些村镇银行将营业网点设置在地级市区,发展路线发生了偏移。第二,业务范围立足于县域及以下地区。村镇银行的客户应该着眼于乡镇企业、乡镇作坊、个体经营户、农村种植大户、农村养殖大户、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及居民日常金融需求等,根据这些客户的资金需求,为客户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二)村镇银行发展战略制定原则

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能力有限的情况,我们在制定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时,应考虑到村镇银行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减轻负担,而不是像大、中型商业银行制定发展战略时统筹兼顾。因此,村镇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市场定位。村镇银行必须扎根农村,深耕农村金融市场,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错位竞争。与其他商业银行一同争夺大中型客户、争夺城镇资源只能是死路一条。

2.突出核心业务。村镇银行的核心业务应当围绕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人群以及小微企业展开,充分了解当地需求,推出特色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3.寻求发展捷径。在村镇银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用事情上,即对核心业务的开发。对于发展核心业务需要的其他配套设施的完善,应当尽可能地寻求捷径,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可以更多地依托发起行、与其他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等。

(三)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基于上文的分析,在政策扶持优势消失的预期下,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主要有:

1.深耕农村金融市场,打造特色化的利润增长点。首先,村镇银行应下沉业务重心,更好地融入当地,既扩大宣传赢取大家信任,也更了解当地需求。有些村镇银行将放开业务员,深入社区开展“扫街”式的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可以选择建立社区银行或与便利店、快递等合作建立服务站的方式,即提供金融服务也提供优质的便民增值服务,培育客户、扩大业务来源;其次,村镇银行应针对当地需求开发更适宜的产品和服务。各地区发展状况、风土习俗不同,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也不尽相同,村镇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能动性,灵活设计产品并开展业务,同时也要注意推广,形成规模效应,创造更多利润。也可以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为完善和扶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系统的金融服务;最后,村镇银行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维持较高的信誉,为成为“农民身边的好银行”不断努力。

2.完善内控管理体制,加强激励机制。为了适应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额度小、频率高、速度快的特点,村镇银行应在体制上尽量扁平化,管理上尽量灵活,以应对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尽量缩短业务办理的周期。并且应将大部分员工配置在业务前线,尽可能增加业务利润、减少管理费用。在风险控制方面,除了尽可能满足监管要求外,还应当提升自身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来实现。由于村镇银行经营“关系型”业务较多,可以聘请当地有威信的人员参与审批,在客户和业务人员间形成多方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避免道德风险。在激励机制方面,为鼓励小微业务,在业绩考核中应体现出对相关业务的倾斜。同时,可以将更多的营业利润作为奖励发放给员工,或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3.充分依托主发起行,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村镇银行必须由一家符合监管条件、管理规范、效益良好的商业银行作为发起银行并且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15%,主发起行的资质、理念和实力是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村镇银行自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依托主发起行提供系统的支持和指导,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资金方面,由于村镇银行难以参与银行同业拆借,可以通过主发起行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支付一定的利息作为主发起行提供资金支持的报酬。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村镇银行不应该也不可能独立地完成所有产品开发,可以通过与发起行的合作,迅速获得相关产品和技术,例如可以请发起行提供支付结算系统和征信系统端口、银行卡和网上银行业务、异地存取款业务等,同时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和维护,从而使村镇银行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完善产品和技术,获得快速发展。在人员方面,由于主发起行资质较高,各方面能力较好,可以请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职员进行培训,并定期派有经验的业务员给予指导,以弥补村镇银行人才的不足。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城乡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村镇银行成立的必要性

中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以城市和农村为区域划分使我国经济形成了城市和农村分割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和助推器―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

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分布不合理。从地域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呈现出中西部分布较稀疏,东部地区较密集;农村地区分布较少,而城市地区分布较多。当然,各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已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格局。但这三家金融机构并没有撑起广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片天。农业银行已撤并了乡镇以下的分支机构,而县以上的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非常少;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不和农户直接开展信贷活动;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最主要也是具有垄断性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农村,特别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少。

二是农村金融资源多数流向城市。一段时间以来,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总量呈增长趋势,但其增加的幅度却在减少。长期看,农业信贷资金存贷差在扩大,存贷比在下降。商业性金融机构逐利性特点决定了从农村吸收到的存款大多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城市重点行业和大集团、大企业,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

三是农村金融需求增加与供给不足形成矛盾。农村经济格局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后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出现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户等组织形式。因此,对金融需求的主体过去只有种植户,而现在还包括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多种主体。农业生产上由粗放型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这些转变会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

村镇银行成立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一是正规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发挥有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但它却很难承担起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重任。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不畅通,资金使用效率低,业务范围仅限于粮油棉流通领域,不涉足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等更多领域,因此已退化为“粮食银行”。

在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趋利性原则作用下,形成了农村资金流失的两大主要渠道: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它们在农业领域吸收了大量储蓄存款,但向农业、农民和农村发放的贷款却很少,不少地方的商业银行甚至不对涉农企业和农民发放贷款,从而使农业资金向非农领域转移。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主力,它的发展存在种种难题,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能力不强。尽管经过了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有所改观,但日益表现出银行化和商业化发展方向。改革后的农信社也显露出“嫌贫爱富”的本性,导致原本就因收入低、自有资金少、难以找到担保人等的农户被拒之门外,难以与农信社达成信贷协议。

二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受抑制。由于正规金融在资金供给方面无法满足需求,催生了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个人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货币型借款融资,从而出现在农村中非正规金融中介组织形式,主要有:钱庄、农业合作基金会、民间借贷等。这些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它们的活动范围和经营规模上的劣势使其难以应对较高风险;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制度不规范,内部经营管理较混乱等原因,使其隐藏着较大的金融隐患,且基本游离于国家的监管之外。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受到压抑,如1999年关闭了当时农村各地广泛存在的农村合作基金会。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的金融环境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异,多数金融机构在“营利性”经营原则指导下减少了对农村的金融供给。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这些决定了,对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便缺少吸引力。中国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少技术含量较高、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优质项目,农村金融机构可投资的空间较小。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需要真正服务“三农”,扎根农村的专业银行出现。

村镇银行成立的意义。为改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的局面,为解决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矛盾的状况。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下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这一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门,村镇银行应运而生。村镇银行作为全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肩负起了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使命。

一是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如前分析,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进城市,而资金回流渠道严重缺乏,从而农村金融供求不均衡问题突出。村镇银行建立初衷是贴近农民、服务农村专营小额贷款的机构,能够为农村金融供给注入新鲜血液。

二是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局面,引入机构间竞争。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自1998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据统计,2006年底时,全国平均每乡镇的商业银行网点不到3个,有三千多个乡镇没有营业网点,从而使各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处于垄断地位,一家独大。村镇银行的建立受到中央银行经营许可,在银监局监管下的正规银行。从业务特点看,村镇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经营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为灵活。因此,虽然从业务总量上,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没有优势,但仍然对其形成竞争,这就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在细分市场、提供服务等方面更下功夫,当然最终受益的便是广大村镇客户。

三是较低的准入门槛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高利贷信用在我国农村自古就有,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非正规金融随着经济活动的活跃仍然迅速发展。农研中心于2005年对农房信用与民间借贷调查中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高达95%。中央财经大学于2006年对中国地下金融进行调查表明,地下融资规模占比达到28.7%。可见,农村非正规金融作用的范围广、规模大,在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非正规金融交易圈子小、资金来源不稳定等弊端显而易见,因此其长期发展受到抑制。在2006年12月,银监会宣布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低准入门槛可以使大量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开办村镇银行,进而纳入规范的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经营模式。村镇银行从其性质看,它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其成立必须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批准;并由境内或境外的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法人、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在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原则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并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从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看,可以经营存贷款、结算、票据、同业拆借等一般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可以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

村镇银行的建立对发起人的要求高及国家对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决定了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村镇银行因其管理层少、结构简单,因此运营机制灵活,业务手续简单,效率比其他很多金融机构更高。其次,村镇银行的发起人都是有实力的法人或自然人,成立之后还吸引投资者注资,从而使村镇银行普遍资本充足率较高。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优势。一是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2007年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后,村镇银行蓬勃发展,在全国开花。从表1看,村镇银行的增幅最快出现在2010~2011年,而2012年后其增幅逐渐下降。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在培育村镇银行的初期,银监会对各金融机构发起意愿有着非常乐观的估计,曾制定了到2011年发展1027家的计划,为此放松发起行资质要求。2011年7月,监管逐渐理性,下发《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将确定主发起行、村镇银行组建地点、数量的权限从地方银监局上收到银监会,并强调支持优质发起行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

二是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支农作用明显。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表现在资产总额连年快速增长,从2008年16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973亿元,增长48倍多。另外,至2014年底全国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62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05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111亿元,这两项贷款占比92.9%,存贷比83.7%高于75%存贷比的监管红线。这些数据说明: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其规模发展较快,业务经营较平衡,支农作用非常显著,说明其建立达到了当时的预期效果。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村镇银行地区分布不均衡。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立村镇银行1071家,遍布全国31个省,1083个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57.6%。另据统计,在1071家村镇银行当中,中西部省份达到665家,占比62.1%。从这些比例看中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数量不算少,但这些银行大多集中在西部比较发达的地区,而青海、宁夏和甘肃等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却非常少。可见,发起行更倾向到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而在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没太多积极性。至使其在地区分布上出现不均衡,这也就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政策初衷,农村对资金需求的状况没有实质上改善。

二是服务条件不足,业务品种单一。根据银监会下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较广泛。但就目前村镇银行的软硬件条件看,远不具备完成这些业务的水平。第一,有些村镇银行没接入人民银行的实时支付系统,资金清算只能依靠手工操作,汇划到帐速度慢且易出错。第二,有些村镇银行尚未接入征信系统,这就制约了其发展信贷业务,也给其带来更大的风险。第三,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设备投入少、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这就使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在乡镇的广大农村居民,所处乡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村居民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居民收入等因素都限制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由于上述原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就是目前村镇银行办理最多的业务。

三是村镇银行的知名度不够导致吸储困难。村镇银行与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一样,“存款是立行之本”,但村镇银行基础薄弱,与在农村已根深蒂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认可度和知名度都很低,不少群众仍然以为村镇银行属于私人银行,怀疑其安全性,而不愿将钱存在村镇银行。加之,村镇银行业务单一、网点少、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等原因导致存取不方便,因而吸纳存款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村镇银行有较充足的资本金率,但因吸储困难,也会使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存在着生存危机。

我国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对策

加大贫困地区政策支持,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贫困地区村镇银行分布稀少,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因贫困地区金融活动利润空间低而成本高,发起行参与不积极。政府部分可对这些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给予政策倾斜,例如央行可降低存款准备金、提供支农再贷款优惠等;地方政府可对其适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等。另外,还可以在一些贫困地区,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的条件,从而改善因发起人不足而导致的村镇银行区域分布不均的现象。

加大宣传并增设网点,吸收更多存款。村镇银行存在着营业网点少、知名度低、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间又互为因果。另外,村镇银行本身硬件设备技术落后进一步制约了其业务的开展。因此,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认可度;再有就是扩大建设的规模,增加经营网点,从而有利于村镇银行开展业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拓新业务。目前村镇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吸储、放贷,其他方面的金融业务开展较少,这样一来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业务上的较大重合,但其规模和信用又远比其弱。因此,村镇银行应深入农户和乡镇企业,了解他们对金融的需求,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和经营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在业务经营上,充分利用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使村镇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更便捷更有效,也使其与农村信用合作社错位经营,办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