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东北地域山水画;艺术审美;笔墨语言;传统;创新

一、注重现实性但对传统笔墨语言也给予充分考量

东北地域山水画艺术审美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表现题材方面,坚持以现实题材为表现的主体对象。这其中也显露出其现实主义的审美取向。东北地域山水画的表现题材与古代山水画题材的范围即中原山水和江南山水在形态上差异巨大。东北地域山水画要想奠定自己的艺术审美特色就必须对自身表现题材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当下。必须以现实主义为旗帜,对题材的客观形态给予深入研究和全面的刻画。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悠久,以笔墨语言为核心特征的传统山水画艺术审美特征显著且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系统,任何当代山水画流派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对其都是无法回避的。东北地域山水画的现展是与新中国美术教育的那种全面吸收借鉴西方具象造型艺术原理及技法的过程相一致的,东北地域山水画的现展在艺术审美上被打上了极强的具象造型艺术的特征。所以东北地域山水画在以具象造型艺术原理来刻画传统山水画几乎很少表现(因而可直接借鉴的作品就极少)的东北题材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深入了解并继承传统山水的笔墨语言以及所代表的艺术审美理念。例如程健的作品《春风将至》(获第11届全国美术展览中国画组铜奖),对东北特有的冻土残雪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刻画,但同时笔墨语言也借鉴了传统山水画中龚贤的豆瓣皴,其画面的艺术审美对东北山水独特的表现题材给予了充分的分析和刻画,但也没有因此忽视了对传统山水画艺术审美的关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画面的艺术审美趣味不至于离传统艺术审美理念太远而丧失传统山水画艺术审美价值评价的作用。

二、注重语言的表现力而非自身独立的符号感

传统山水画的艺术审美在后期(明清时期)更加注重视觉上的独立性而非与客观题材在视觉上的统一性。艺术审美如果强调自身的独立性而非与自然审美和社会审美的关联性则表现在笔墨语言方面就一定是追求符号化而非形象化。而这种符号化都带有强烈的抽象感而非具象感。对于中国绘画而言,笔墨语言对客观题材造型形态的表现力是艺术审美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的明显标志。当下的东北地域山水画无疑正处于这样的阶段。此时若将艺术审美的追求重点放在笔墨语言自身的独立性和符号感只能令艺术审美丧失生动性和自然性,是不合时宜的。但关注笔墨语言的客观表现力会从一定程度上使艺术审美的特征减弱甚至不被接受。从此意义上讲,当代东北地域山水画所承担的压力和任务要远远大于如太行、桂林、黄山等当代其他新兴山水画流派。因为其他流派的笔墨语言多能从该流派在古代山水画时期的“远祖”那里借鉴得到一定的符号,从而增加其艺术审美的表现力。但东北地域山水画在传统山水画时期出现甚少,无法给其提供在当代艺术审美发展的视觉符号。例如宋雨桂的山水画作品,为了追求统一、大气的艺术审美取向和对长白山岩石的生动刻画,采取了类似于傅抱石散笔皴的笔墨语言,使画面近视虽粗头乱服,远视则沟壑分明。同时还采取了类似于张大千泼墨泼彩的笔墨语言,使画面的色彩和虚化的部分与实体部分相比虚实分明,亦真亦幻。但这些笔墨从整体的角度看使得画面整体的符号感较弱。这是为了表现客观物象而做出的让步和牺牲,也是当代东北地域山水画在探索之余形成的艺术审美特征。

三、极强的兼容性和发展的多元性而非单一性

当代东北地域山水画艺术审美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对周边他国的艺术审美多有借鉴,将其充分融入到自身艺术审美的探索中。这样的多元探索而非单一发展的道路使得东北地域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身先天不足的缺陷,并且通过得天独厚的特殊外来血液来使自身的艺术审美具备了独特的特征。东北地域山水画对周边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家绘画的艺术审美都有所借鉴拥有相同的表现题材使得这种借鉴成为了自然而然而又理所应当的事情。例如,现代日本画的笔触多细腻而不见笔痕,对于强调题材的客观造型很有帮助,同时也凸显了其艺术审美注重装饰性的独特取向和美学高度。当代东北地域山水画为了深入刻画物象的细节来获取画面艺术审美的深度。虽然这并不是获取艺术审美的唯一渠道,但对于没有多少可参考借鉴的新兴画派而言是很有效率的捷径。这也是许多绘画流派在初始阶段都曾经历过的阶段和阶段性艺术审美特征。

以上就是当代东北地域山水画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全都集中反映在其笔墨语言上。从此意义上讲,当代东北地域山水画的艺术审美也同所有的当代新兴山水画流派一样,是在传统山水画自主自为的发展道路上前进的,尽管相对较多地对周边外来艺术的吸收比例要更大些。当下东北地域山水画正处于快速的发展初期,艺术审美也处于积淀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东北地域山水画的艺术审美会以完全独立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画坛上的。

作者简介:

1.张充吕: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系,研究方向:中国画。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影剧本;电影审美;共同特征;创作艺术

电影剧本是用语言文字描写或表述将来影片的一种文学板式,是影视导演工作所需要参考的重要文字材料,是电影创作和拍摄的基础。电影艺术有着多样性的特征,这些不同种类的电影艺术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审美,但是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电影艺术又有着诸多共同的审美特征,比如可见性审美特征、真实性审美特征、时空再现性审美特征和规律活动性审美特征,在这些共同的审美特征视野下编写电影剧本又有着某些特定的要求和编写创作艺术。

一、电影剧本的概念内涵及语言修辞的使用要求

(一)电影剧本概念内涵

电影剧本是用文字形式表现未来电影内容的一种文学式样,应该属于电影文学创作的范畴,有的时候也被称为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制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所有电影拍摄的基础。因为电影可以看成是一种视觉媒介,通过电影可以把一个基本的故事进行连贯化,所以一部好的电影剧本可以说就是一个由诸多画面讲述出来的一连串的有内在关联的故事。当然一部电影剧本的水平高低受制于作者的自身素养和其对电影特性的熟悉程度。

(二)电影剧本创作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一个故事就是一个整体,电影剧本创作的基本构成要素应该有动作、人物场景、片段、音乐、第一幕、第二幕和第三幕等。在剧本创作中只要能把这些要素合理安排好就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电影剧本的结构,在所有结构中第一幕、第二幕和第三幕是核心要素。首先是第一幕,又称为开端,也就基本是整部电影剧本的前十页。其次是第二幕,又被称为对抗,第二幕是整部电影剧本的主体,这部分被称为电影剧本的对抗部分的原因是一切电影的基础就是冲突。最后是第三幕,又被称为结局,这个部分是整个电影剧本的结局部分,这部分的作用主要是使人能够理解整部电影并力求使整部影片完整。

(三)电影剧本语言修辞的使用要求

电影是由画面构成的视觉艺术,所以电影剧本不但需要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加工,更需要有效运用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描法来对人物进行刻画及对事件进行阐述,从而使这些人或物能够转化为电影中实际的视觉形象,这些视觉形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指的电影剧本的画面感。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影剧本更应该注重可以转为视觉形象的描绘性语言的运用,尽力避免不容易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叙述性语言。另外,电影剧本除了要有可供拍摄的便利性,还必须要高度注意剧本中文字语言的修辞及文采,积极做到不但能为导演拍摄提供文字基础和参考,而且也尽力能成为一种可以直接阅读欣赏的文学材料。

二、电影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分析

电影艺术是呈现多样性的艺术,有多片种和多形式的特点,虽然不同的片种和形式各有不同的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但是这些多片种和多形式的电影又有诸多共同的审美特征。

首先是电影视觉形象的可见性审美特征。可见的视觉形象是电影艺术通过银幕或屏幕来实现的,“可见性”是满足电影观众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的条件之一,所以说通过电影艺术表现的所有元素都必须要能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一部好的电影的产生是绝对离不开优美可见的画面的,甚至可以说一部电影要表达的思想都没有电影视觉形象的可见性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可见的视觉形象才能将影片中的人物的内心活动具体化,很多影片中的人物的潜意识也能用可见的画面视觉形象来表现,给了电影观众以感官上的绝佳审美体验。

其次是电影视觉形象的真实性审美特征。虽然说电影屏幕上的形象是一种不存在的幻觉形象,但是电影就是通过这些不存在的幻觉形象来组织和构造出相对具有统一性的时空感觉,这样的时空感觉给电影观众以极高的真实感,这样的视觉形象的真实性也是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共同审美特质,甚至可以说电影艺术的这种真实性特点是电影艺术的生命,当然也是电影艺术区别其他艺术的优势所在,因为电影艺术能非常好地再现生活原貌和自然形态,可以非常好地把文学形象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这种真实性的审美体验是电影艺术所特有的。

再次是电影视觉形象的时空再现性审美特征。虽然很多的比如戏剧艺术等都能进行时空再现,但是很多艺术的时空再现性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局限,它们制造的时空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但是电影艺术的时空再现性有很多其他艺术样式无法比的优点,比如时空再现的自由度,电影艺术可以从特有的艺术材料中提取出时间或空间来重构和再现,然后通过集中压缩或延伸和扩展等手段加工这些艺术材料来有效引导观众自由地穿越时间和空间,最终构建起符合电影观众心理的审美空间。由阿仑•雷乃导演的《广岛之恋》这部影片就在这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另外要注意的是电影视觉形象的时空再现绝对不能看成是可以无限自由的,因为作为一种艺术,电影视觉形象的时空再现不但受到所表现的内容所制约,而且同时也要努力符合观众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规律。

最后是电影视觉形象的规律活动性审美特征。没有画面的规律性运动,就没有影视艺术。可以说电影艺术是一门采取空间形式来表现时间的特种艺术,所以说这种时间艺术性决定了电影艺术的规律活动性的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影视觉形象的规律活动性是电影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一部精美的电影就是由诸多连绵不断的运动着的画面组合构建出来的,这些画面通过移动给整部电影能带来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可以有效抓住观众的内心感知和外在注意力。这里的电影视觉形象的规律活动性一方面是指被拍摄对象自身的规律运动,另外一方面是因摄影机的规律移动以及镜头焦距的规律变化而产生的运动感,这类有规律的运动主要是由蒙太奇技巧和长镜头的运用制造产生出的效果,当然这种电影视觉形象画面规律运动主要是电影情节发展决定的,通过运动可以有效修饰和强化电影情节内容,从而给观众以美的感知和享受。

三、电影共同审美特征视野下的

电影剧本创作艺术探索电影视觉形象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比如可见性审美特征、真实性审美特征、时空再现性审美特征和规律活动性审美特征。在这些电影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视野下来探索电影剧本的创作艺术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电影剧本创作要注意时空的跨越性,以便展示电影视觉形象的时空再现性和规律运动性审美特征

电影剧本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不同,因为小说和文学等样式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和限制,但是电影剧本对时空的跨越性要求是非常高的,电影剧本要求把一定的时间、人物和情节及场景全部高度集中在某个预设的固定的舞台范围之内。通过这个小小的舞台和不用太多的人就可以表演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景象,通过主人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越万水千山的效果,通过稍微变换一下场景或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崭新的地方或者表现出多久多久的时空感。电影剧本通常是用“幕”和“场”来表示剧本的段落和情节。其中“幕”主要是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而“幕”又是可分为好多场的,“一场”就是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具体小段情节。这些“幕”和“场”的明显划分靠的就是电影视觉形象的规律运动性。另外电影剧本篇幅最好是不要太长,其中涉及的人物和场景也最好少点,转换的速度不要太快,以便能有效表现出电影视觉形象的时空再现性,给人以视觉上的悠闲美和舒畅感。

(二)电影剧本创作要注意安排好剧本中人物个性语言的表达和舞台说明,以便能有效展示电影视觉形象的真实性审美特征

个性语言是所有剧本的灵魂,电影剧本也不例外,电影剧本语言主要有两个部分,就是台词和舞台说明,而其中电影剧本的语言主要是指台词。电影剧本中的台词也就是电影中人物的语言表达,电影剧本主要就是靠人物的个性语言来推动电影的情节发展和表现剧中人物的个性性格。所谓的个性化人物语言主要是指受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教养和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语言特点。电影剧本中的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其重要,优秀的剧本人物语言通常是几句话就可以把人物个性充分展示出来。电影剧本通过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把信息或事实传达给观众,同时也展现出了人物之间和人物内部的矛盾冲突、感情状况及独特的性格。另外,舞台说明语言是一种叙述性质的语言,舞台说明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还可以说明剧情发展的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等,通过舞台说明能直接展示电影中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情节发展,可以辅助展示电影视觉形象的真实性审美特征。但是我们还要清楚,虽然舞台说明是电影剧本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舞台说明语言比起人物语言来,其功效就低很多了,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说明的作用。

(三)电影剧本创作要注意安排好剧本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便能有效展示电影视觉形象的现实可见性审美特征

虽然各种各样的剧本都需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但是电影剧本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能把人物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地反映出来,更要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电影剧本中的人物矛盾冲突通常是从矛盾发生时就应能吸引观众,然后让矛盾冲突极力发展到最激烈的高潮,这个时候的冲突反映才最能扣人心弦。在电影剧本创作过程中需要非常注重这个方面的艺术。需要努力争取电影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发展需求,然后安排他们的必然冲突经历。充分挖掘电影剧本中的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捕捉他们的冲突是敌对的还是友好的,是让人压抑的还是异常冷漠的。不管怎么样,电影剧本表现的就是人物冲突,只有充分展现了这种观众非常熟悉而又特别喜欢关注的冲突才能算是一部好的电影剧本,通过这个剧本拍摄出的电影才能叫一部好电影,才能让观众看过后产生认同感,让观众感觉就好似是看到了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或直接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样的冲突再现最能吸引住观众,最能给观众以电影视觉形象的现实可见性审美感知。

[参考文献]

[1] 陈瑰丽.谈当下中国动画电影剧本的创作[J].文艺评论,2010(04).

[2] 郝春涛.“载道”视阈下的封闭心态――新时期马烽、孙谦电影剧本的叙事学解读[J].当代电影,2010(04).

[3] 贺超.从电影《风声》的叙事裂缝看剧本改编策略[J].电影文学,2010(03).

[4] [美]何塞•里维拉.分裂的人格:戏剧剧本和电影剧本写作断想[J].古晓倩,译.世界电影,2007(01).

[5] 徐溧遥.从剧本到电影:《一个爱管闲事的保安》[J].电影艺术,2004(05).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3篇

一、水彩画独立的审美特征

从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在表现内容与表现技法上,都已经展现出独立的审美特征和多元艺术取向。水彩画的画纸,其独特的纸质纹理能够使得色泽经过稀释后,产生出薄、透、轻等特点,在运动之中的斑痕、水迹、自然三者之间构成了灵动和谐之美。水彩画的语言内涵是水与色之间的完美交融,并在斑痕,水迹与自然之间形成抒情性与随机性,是一种奇妙的变奏关系,具有清新、明快与淋漓的视觉特点,形成水彩画独立的审美特征。

从近年的全国水彩画展来看,中国水彩画在表现技巧,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了多元的艺术取向。在水彩画之中,存在多种表现手法,有写实型、写意型、装饰型和抽象型等,都充分表现出了水彩画的多元艺术性。 多元化的发展趋向,能够将水彩本体的艺术形式加以强化,将水彩画的外延加以拓展,水彩画将会在其内涵和外延的结合之中不断取得发展。水彩画将水、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水、色的变幻来展现一种无限的生机。通过水的流动、浸润与沉积,使得画面能够出现一种天趣和人意自然结合的形态。这是水彩画独有的艺术风格,如展现炫丽的天空,广阔的大海,梦幻的水乡等等,水彩可以赋予他们深层次的意蕴。在水色交融中,将中国化的点染与油画的浑厚结合,显示出水彩画所独有的魅力。

二、继承和发展中的水彩语言

1492年,德国著名画家丢勒别出心裁的把颜色粉与阿拉伯树胶、蜂蜜和甘油等材料混合,用水做调和剂作画开创了水彩画的独立语言体系,到十九世纪英国画家透纳,冲破了线和蛋彩的束缚,是水彩画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印象派画家对光色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推动了水彩画的发展。以及后来的现代派、抽象派画家在各自的艺术语言实践中与水彩画的结合,也给水彩画注入了新的含义。水彩画上个世纪初传入我国到今天,水彩画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大画种。19世纪中叶,水彩画也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被传入了中国,在我国走过了百余年。水彩画作为世界性的画种,它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正以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语言形式,充满生命的活力。水彩画一用水调和颜料在纸面上追求色彩变化和笔致情趣的形式,与我国传统绘画有着天然的近似,在人们眼里常被视为是彩墨画的另类表现,而水彩画家同样也从中国彩墨画的“天人合一”追求“诗情画意”的观念中吸取营养,这就使得水彩画在中国画家手中,更具水色淋漓、笔法酣畅的特点。水彩画家蒋跃先生指出,水彩画的语言特质主要体现在东西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彩画在审美观念上属西方绘画造型体系,一方面水彩画以水溶性颜料和水作为绘画的媒体,在视觉效果上显示出透明、滋润等独特的艺术情趣。

三、现代水彩的美学价值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美育 人格修养

关于语文能力结构的研究表明,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无论如何,必须同时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应最大限度地发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着的人道光辉,联系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思维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尽管我国的人格教育研究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格教育的途径策略研究也不断推陈出新,但前辈们的实践多是从宏观上通过德育手段、心理教育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否则在理论上是违背辩证法的,在实践上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

下面对此作进一步阐述: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从不同方面讨论了语文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下面从几方面加以说明:

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在审美实践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审美主体(人)如果离开审美对象,不与审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要形成审美能力就是一句空话。艺术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认识的最高形式,也是美的集中表现,因此,艺术是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有人把“美育”理解为“艺术教育”,虽然有片面性,但还是抓住了要点。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是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语文学科在中学总课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大超过了音乐、美术的课时,可见,对于美育语文学科应该分担多一些,应该成为实施美育的主干课程。

这样一来,有人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这样做,语文课不就成了文学课了吗?语文课的工具性哪里去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确实是基础工具性。要求学生学习和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首要和基本的任务。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但是,语文课本又不是语文工具书或语言知识手册,课文是作者用“言语”写出来的。“语言”与“言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语言”没有阶级性,没有思想性。“言语”是人的个体为了表达某种内容组织起来的“语言”,也可以说是有一定思想内容的信息载体。

这样“工具性”就必然带来“思想性”。又因为“言语”的形象、生动,组成了各种美的图画,这样“工具性”也必然带来“文学性”。“工具性”与“文学性”并不完全对立,在课文中两者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我们读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难道只是为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吗?难道只满足于“空”作“游”的状语的分析吗?转贴于 我们还必须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认识到“空”字是水清的点晴之笔,“影布石上”是水清的证明;“怡然不动”与“往来翕忽”造成了动静相生的审美效果,“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情趣,整篇文章组成了素淡、恬静、安闲、冷色调的审美意境。缀词达意,意因词显,词与意浑然一体,怎么能截然分开呢?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是基础工具性,随着“工具性”又派生出一些其他性质,如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等。这些派生的性质是由于作为物质载体的“语言”所载的不同内容而产生的。用语言来写说明文,就有“科学性”;用语言来写语文知识短文,就有“知识性”;用语言来写文学作品,就有“文学性”。我们不能把说明文讲成“科学知识普及课”;同样,我们也不能离开“语言分析”去谈审美,这一点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不要把语文课讲成纯文学课。

二、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装饰绘画汲取了优秀的中国及世界传统文化营养,使得其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下文化艺术处于多元化格局的大文化语境之下,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现代的全球化、多元化文化观念,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合的审美视角来审视装饰绘画的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一、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内涵

沈柔坚先生说得好:“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强调特点为的是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它的规律性,求得更充分地发挥它的特殊效果。”的确,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装饰绘画是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形式。我国装饰绘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历代的新陈代谢,新旧交替,从远古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春秋战国的漆器,到汉代的像砖,魏晋至唐宋的敦煌壁画,明清的民间木版年画……上下几千年,形成了我国装饰画独具风格的艺术传统。装饰绘画脱胎于装饰艺术,它之所以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趣,即装饰画的本体语言。装饰画的语言包括“求变”的语汇,即寻求“变化”的构成元素;求美的“语法”,即追求形式美的法则;求合的“句式”,即综合多变的表现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焕发了装饰绘画的独特魅力。

二、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灵魂是求美,形式美感高于一切,即形式高于内容。这正是装饰绘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装饰绘画艺术功能在各种绘画中比较起来更长于歌颂、象征、启发、诱导”…的原因。正因如此,装饰绘画被有些人认为是肤浅的,缺乏崇高的审美理想,而难登大雅之堂。艺术就像一个大舞台,各种艺术形式就像不同的演员,它们在艺术的舞台上极尽能事表现自己,目的是在愉悦中教育观者。在这里,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形式,都有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当然这是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前提。

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全球化”的生存趋势也影响着艺术领域,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趋向国际化、多元化,而多元化、民族化的文化特征,使得装饰绘画在现代社会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艺术价值。装饰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形式,审视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1.装饰绘画的“现代”时态认识观

“现代”时态的语态认识观,是将装饰绘画的语言,放置于当下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之下,使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保持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装饰的风格是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中心思想为基础一~诸如宗教、哲学、王权、风俗、实用和唯美等意识形态所产生出的装饰艺术,往往会形成一种不同于前一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已故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曾说:“装饰艺术即是思想的表性,故装饰亦与其他美术同样有其时代的背景。埃及时代的装饰,希腊时代的装饰,罗马时代的装饰,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王权中心的装饰,自然各自由时代思想为背景而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美术样式都不能脱离当下的时代文化背景。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就必须将其置于当下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只有坚持“现代”时态的认识观,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反映时代的精神。

(1)全球性、多元化的时代背景

当我们穿着牛仔裤,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看着世界足球赛,挂在互联网上聊天、购物,欣赏着高清好莱坞大片,谈论着次贷危机、金融风暴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在人们的13常生活中,正在发生着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多维、复合的概念。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正处在全球范围的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中国艺术也在这样的语境中转型。一个民族的艺术想要得到振兴发展,必须吸收他种文化先进的、科学的、有益成份,经过异质同构,使民族民间的艺术获得新生。“当一项艺术开始拒绝向另一项艺术吸收营养时,它就开始僵化了。”丁韶光先生的重彩装饰绘画,就是传统中国重彩画与西方现代观念的完美结合。丁韶光先生的画作融中国线条、中国风格的重彩、敦煌主题,以及西方画家毕加索和马蒂斯创作中的平面变形人物于一体,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现代装饰重彩画。由于有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又有西方装饰绘画的韵昧以及世纪末分离派艺术的情趣,丁先生的现代装饰重彩画作品能为东西方普遍接受。

(2)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也是当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依德的影响,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突破传统审美法则的约束,淡化和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艺术贴近民众,大量采用大众传播媒介。在多数作品中带有某种戏谑的调侃的意味,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实际上都是要求改变以往西方文化艺术“人”的“主体”和“物”的客体相分离、相对立的状况,以人们需要为本,进入“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联系,相融合的更高的境界。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同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其创作中,传统被引用、被改造和重构,使之生成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的装饰艺术吸收历史上各种装饰风格,汇集了各种文化、历史、美学和视觉语言的材料,表达出了从未有过的多种多样的方式;鲜亮色彩的不调和,在自然中看似矛盾的材料组合,奇异造型的堆砌,让材料自身说话,以表达个人情愫,使艺术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美国艺术家麦克·j·阿信布莱纳的作品常以玻璃、金属、麻绳以及树皮等材料制作,以表现“骨骼”为主,以此来象征战争之恐怖。他的作品通过综合材料和奇特的造型构成关系,给人的视觉和精神上带来强有力的刺激,风格独特、制作精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和合的审美趋势

自从“国家问世界”转变成了“全球世界”,许多知名学者提出了关于全球文明的见解,其中费孝通先生与张立文先生的学说最有代表性。费孝通先生认为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我国文化应在“天人合一”、’中和位育”、“和而不同”的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加上新人文精神的追求,促进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和谐共生状态;张立文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目前面临着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不同文明间。他根据和合生存世界(地)、和合意义世界(人)、和合可能世界(天)的原理,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用和合观来化解冲突、构建新文化。“和”即和谐,和睦,和平;“合”即融合,结合,合作;“和合”即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和谐。和合包括了冲突和融合,冲突是融合的原因,融合是冲突的结果。这些不同的要素处于共同存在、共同生长的状态。

滕守尧先生在《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一文中指出了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一种健康的文化最终必然发展成一种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就是以文学和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就是物质生活不断向审美和艺术的层面提升的文化,也是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文化。”张先生的“和合”的文化观建构了“融突”、和和愉悦、审美意象,以及审美体验的主客体、情与景、心与物、善与美的融突和合。这些和合美学要素的构成方式,是最具生命力的方式,是艺术创造和心灵境界的生命活动。但它们只有在融突和合中才能获得生命的存在、延续以及发展,“全球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以及“和合”的审美趋势,是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大语境,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要坚持“现代”的语法时态。

装饰绘画的“主动”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演进和丰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在不断地自我增益、完善中成为了语汇丰富、句式多样的语言形式,它不断以主动的姿态完善自我,作为主体的创作者也应以主动的姿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

自然界的物种多种多样,才使得整个生物世界的生态保持着平衡;人类的艺术世界也因为不同艺术门类,不同画种各自独立的面目,才使整个文化艺术世界生机勃勃。纵观人类艺术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艺术门类都具有其它艺术门类不能替代的本体语言。同样是戏剧,话剧不能代替歌剧;同样是曲艺,相声不能代替小品;同样是绘画艺术,油画不能代替版画,水粉不能代替水彩,装饰不能代替装饰绘画。不同艺术门类的本体语言构成了艺术种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根源,就在于客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装饰绘画以其独特的面目和形式,记载和表达了人类的情感,扩大了人类的审美感受,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如果装饰绘画不坚持自己的本体语言,而向某一大画种看齐,那它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因为装饰绘画原本就是借助于别的画种的表现方式,由于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得以脱离依附,具有任何画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装饰绘画如果放弃自身的本体语言,就等于放弃了装饰绘画本身。

装饰绘画在装饰艺术的母胎中经过了漫长的孕育,并且逐渐成形、不断完善起来的,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装饰绘画在材料、技法、风格等方面的特性,才使得装饰绘画能从装饰艺术的母胎中脱离出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表现形式。当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现代人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装饰绘画所特有的轻松、乐观、唯美,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压力,释放不良的情绪。试想,一幅冷色调画面、图形简洁明快新、线条圆润优美、微微流动而有韵律感的长形现代装饰绘画作品,置于工作节奏快、严谨、高效的现代高科技企业的办公室、会客室、休息室内,人们会产生惬意、舒畅、平和的心情,起到了缓解现代工业环境下的人们的紧张和不适感。再如,将质地粗矿的大型纤维艺术品,缀以自然属性的竹材、木块、或粗陶、石块,搭配色彩不同的织物,作成装饰壁饰作品放置于某人工智能齐全的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就会打破单调、冷漠的人工化的空间氛围,激发出人们对自然的追忆,产生返朴归真的亲切感。这说明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以及由本体语言而产生的独特审美魅力,在当代社会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蕴涵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每一位从事装饰绘画创作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装饰绘画的特点,在当代“全球文化”的大环境下,坚持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并将它运用于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