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高质量发展

银行高质量发展

银行高质量发展

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第1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业务处理模式正发生巨大变革:货币形态由实物货币向电子货币转变、服务模式由银行柜台“人人”对话向电子渠道“人机”对话演进、资金流动从实体凭证向电子凭证过渡。这些都标志着银行业开始突破传统的“水泥加板凳”式服务渠道,开始发展电子渠道服务、流通和支付,逐步从简单的银行电子化向电子银行化发展。

根据对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调研分析,提出电子银行发展方式三要素如下:

一、客户规模是根

在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关于规模效应的研究课题,也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的持续增大而带来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例如,在任何生产中都将产生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要达到盈利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虽然可变成本同比例增加,但固定成本随产量的增长而摊薄,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利润率就会上升、效益就会增加。电子银行作为信息技术和金融服务的结合体,其成本投入是既定的,并不随着业务的发展而相应增加,而收益则会随着客户数增加、交易量上升以及业务的不断发展而增加的,因此电子银行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的特征。

(一)客户规模增加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

电子银行将金融服务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银行电子化,所有交易过程通过网络及电子终端完成,交易渠道主要是互联网、手机网、固定电话网、有线电视网等虚拟渠道,客户通过计算机、手机、电话等电子终端享受金融服务。因此,电子银行的创建费用相对于开办传统银行网点不仅大幅度降低,同时更加清晰明了、支出可控;并且,电子银行的组建成本投入是既定的,当交易平台、网站和网络渠道建设完成后,并不随着客户和业务的发展而增加。所以,可以说电子银行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而当客户规模不断增长量、交易量持续增加,电子银行的收入如服务费、结算费等势必跟随上升,而电子渠道的虚拟特性及交易过程的电子化却使可变成本不会随着客户量、交易量的增加而上升。

(二)客户规模增加有助于提高业务收入

在规模效应理论中,规模增长促使收入增加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电子银行也是亦然。理论上分析,电子银行的收入主要分为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直接收入是办理电子银行业务获得的直接收入,在目前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中普遍收取的有业务服务费、结算手续费、机具初装费和其他中间业务费,客户规模的增加,可以直接增加相应的费用收入,提高直接收入。间接收入是银行通过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可以获得但无法直接通过账面反映的收入,如节约经营成本、增加业务量所带来的收益等。

(三)客户规模增加有助于赢得市场竞争

我国是全球第一的手机大国、电话大国、互联网大国,手机用户超过7.5亿、固定电话用户3.2亿、互联网用户3.8亿。有这么庞大的群体中,电子银行的发展空间之巨大、蕴藏价值之丰富可想而知。因此,在电子银行发展初期,快速扩张客户规模,将对未来赢得市场竞争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电子银行客户忠诚度高,根据美国银行的调研报告,对于商业银行,只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50%会在1~2年内离开;只拥有定期存款账户的客户30%会离开;而同时拥有定期、活期、网上银行账户的客户,最终选择离开的比率只有1%~2%;二是各家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使用规则、操作方法迥异,登陆方式和界面也相差很远,因此具有很强的排斥性和依赖性,客户使用某银行电子银行产品形成习惯后,很难改换门庭再去适应或使用其他银行的产品和服务。

二、发展质量是本

规模和质量,是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交互关系:一方面,客户规模快速增长将使发展获得较快提升;另一方面,发展提升必须具备相当的质量,必须做到健康、协调、可持续。当今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竞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电子银行的空间,各家银行都将争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空间和客户规模提升到战略性发展高度,竞争的白热化必将催化电子银行这一崭新发展空间不再是发展规模的竞争,更主要是发展质量的较量。

(一)发展质量是电子银行持续发展的核心

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不仅能提高商业银行形象、树立银行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营效率,更重要的是现代金融创新往往与电子银行结合在一起,满足客户不断升级的金融需求,从而持续稳定存量客户、争取目标客户、扩大潜在客户。因此,电子银行首先强调是规模,若没有一定的客户规模作保证就难以做强、做大。但在保持必要规模的同时,必须要认识到结构优化、品质优良的发展质量是规模持续扩大、扩张的根本。粗放的规模扩张并不等同于发展,重点是不仅要看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可持续性地发展;不能只注重于眼前的规模快速扩展而放松对质量的要求,将电子银行发展之路做成“短头路”,要看规模,更要讲求和注重质量。

(二)发展质量是电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础

衡量电子银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光在于规模大小,还在于发展中的质量水平。因此,在电子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既要保速度、扩总量、上规模,又要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努力实现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发展质量为基础的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以实现电子银行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目标,统筹效益、质量、规模、速度的关系。电子银行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有质量的、持续的规模增长,价值创造是电子银行发展的根本目标。规模管理是价值创造的基础,有效的客户规模和有效的市场份额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而质量管理则是关键,是电子银行的生命线,没有质量的发展,不仅不会带来效益,而且还会损毁价值;因此,电子银行在发展思想上,必须客观端正,符合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目标上,摒弃短期化行为,着眼于长远发展;在发展手段和路径上,摒弃突击式的行为,实现基于良好服务基础、管理基础和客户基础之上的健康发展;在发展质量和内涵上,摒弃粗放化的行为,把业务发展建立在风险可控、合规经营和成本领先的基础上,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集约化、内涵式发展。

三、创造效益是真

对于效益的理解最直观的就是效果和利益,电子银行的发展最终所追求的目标,毋容置疑就是创造效益。作为全新的经营模式,电子银行不仅可为商业银行节约机构设立、运营维护和管理经营等成本,而且可以增加服务费、手续费、机具费等收入,从而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创造者和价值增长点。例如某银行网上银行迄今投入了l亿元,实现的业务量相当于替代了约4000个营业网点;按照每个网点100万元建设费用来算,仅这一项就节省了40亿元。而根据银监会的统计,主要商业银行2006年度电子银行交易金额达到122万亿元;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金额达95万亿元,网上银行交易笔数11.5亿元,网上银行客户数量达到7495万,5年以来网上银行的年均增速都在100%以上。各家商业银行在大力开展自身电子银行业务的同时,无形中也做大了整个市场盘子,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使电子银行迅速成长为现代商业银行客户交易、业务发展、营销服务的主渠道,其产生的效益也日趋显著:

(一)电子银行创造直接效益提升价值贡献

依据市场竞争的效益规则,只有当某项服务对公众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客户群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使经营者通过服务获取较好的直接效益。电子银行业务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度身订造的价值、易于取得的信息和个性化的服务,成为符合客户需求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让客户的金融生活更加一体化和个性化,最大程度地吸引、发展和巩固客户群体,使通过电子银行服务渠道直接获取的收入大幅增加。随着客户的增长,相应地机具、手续费、服务费等收入也水涨船高,体现出电子银行对现代商业银行的价值贡献度不断提升。

(二)电子银行创造间接效益提速利润增长

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逐渐提高了对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应地,各大商行也加大了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力度。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银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只有在处理好内部风险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新时期进一步探索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问题,从而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一、内部控制质量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一)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根本保障

银行业的发展中,风险是其不可避免的基本属性,而随着近年来金融业的飞速发展,本就是银行业风险范畴内的金融风险更成为影响银行运营的主要因素,从市场、信用和操作等方面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重视并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成为必要选择。

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能够将银行的运营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和银行具体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多种风险因素,由上到下形成一套有序的控制机制,能够帮助银行更加科学、稳健地发展。而内部控制的加强,也是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商业银行效益的有力保障。

(二)内部控制质量影响金融风险的具体表现

第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有利于银行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防范。首先,内部控制所创设的良好的银行运营环境,为信用风险的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内部控制注重对银行各级管理部门实施内部审计,这些审核具体到银行运营的各个方面和板块,这有利于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监督,并以绩效评价的方式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全面防范。内部控制质量与信贷项目的审批和授权控制效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强了银行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的能力。

第二,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为银行业务运营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对市场风险的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信息的收集更加精确与及时,在对市场风险准确评估的基础之上,商业银行也能够实现风险防范能力的有效提高;其二,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银行内部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有效避免了职能重叠的现象,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相关的管理部门中,职责分工更加明确,职务分离,各司其职,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可以避免在这一环节滋生管理风险;其三,市场风险的管理需要在激励机制中提高效率,当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对市场管理工作人员的激励中采取工资待遇与投资收益挂钩的方式,这种方式较为片面,许多工作人员为了追求投资利益而忽视了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挫伤了工作积极性而降低了市场风险管理效率。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则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更合理的方式确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善于用人,提高了市场管理的工作效率和防范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三,在操作风险的规避和应对中,也同样需要高质量的银行内部控制,这是针对具体操作中出现的一些违法违规、不安全等操作行为所提出的发展要求。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具体工作中欺诈事件、违规操作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内部控制体系强调银行规章制度在业务执行和基本流程中的约束作用,对一些违反规定的行为明确禁止并严厉打击。业务操作的合规性、有效性在高质量的银行内控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银行内部控制质量,深入防范金融风险

(一)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内控环境

文化意识层面的建设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和保证,而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提高,同样寄托于思想文化的建设,即在银行内部形成独特的内控文化,在提高员工风险观、内部控制认识、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内控环境。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每个个体都需要认识到在银行内部进行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内控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对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以培训的方式普及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等知识,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文化教育,在员工中间强调“规范”的作用,营造扎实、严谨的工作氛围,从思想源头遏制风险的产生。

(二)创新控制和监督机制,加大风险防范力度

宏观上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与完善,首先要保证内控机制的科学性,在坚持银行发展模式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对适合本行特征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研讨,建立科学健康的内控机制,从而保证其有效性。其次,也要坚持规范性的原则,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审批、监督的运行机制,在业务流程中更要严谨,强调操作的规范性,明确责任,防范风险。

内控制度的落实需要以实时监督作为保障,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坚持全面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既要做好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保证内部控制的全面和纵深发展,也要有重点地开展对关键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加强对员工的考核与管理,保证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规范严谨,从细节处杜绝风险。内控监督制度需要更加系统化,从规章制度到具体的操作流程,都以统一标准来形成监管体系,使之成为保障内控质量的坚实堡垒。

三、结语

无数实践证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从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金融风险始终伴随着银行业,而防范风险、应对风险也成为银行生存必须长久面对的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关键在于如何在现有体制下进一步探索加强银行内控建设的有效策略。当然,银行内部控制的实施并不能够脱离对风险的关注,应对金融风险是实施内控的目标之一,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必将引领银行业走向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我国现在已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当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各类银行的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已经形成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各类股份合作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各类银行主体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银行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衡量各大银行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对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探讨,就是对银行披露的各种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本文重点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探讨。

一、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银行业作为一群特殊的会计主体,对其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尤其特殊。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业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建议,得到各国的青睐,关于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文件有1998年的《增强银行透明度》和《衍生产品及交易监管信息框架》,以及1999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我国做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发展迅速,国家政府部门也及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要求。2006年出台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第二章中的第十二条到第十九条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概括起来会计信息质量应当满足以下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些要素要求是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企业的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性的规定,当然对银行业也适用。当然新《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对银行等金融企业特点对会计信息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所给出的信息特征也只是简单的描述。

2007年7月3日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是我国对银行信息披露的最新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第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规定披露信息。本办法规定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商业银行可在遵守本办法规定基础上自行决定披露更多信息。”和第五条规定“商业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规范地披露信息。”,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披露规定了最低标准。

显然国家对银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都做了必要地要求以及对信息质量的披露做了严格的规定。总之无论是巴塞尔委员会还是我国对银行业的信息披露质量特征都做了较深的研究。

二、完善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想

在分析、研究、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在遵守我国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结合银行业的特殊性,提高和完善我国银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此笔者和广大的同仁进行探讨。

1.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两个条件

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可理解性,二是成本效益原则。

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核心条件。可理解性就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能够让相关利益者比较容易地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意思。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广大的储户,及债务人等。相对于广大的储户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此外银行企业本来就存在业务复杂、种类繁多,业务更新快的特点,对一般人来说要想完整理解银行业的会计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银行业的会计信息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理解能力。银行业的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其他行业比就显得更加重要。

成本效益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一大经济约束条件。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获得的收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的时候,此方案才是可取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也应当符合这一原则。只有当成本小于所获得的收益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才是可行的。在这里,收益和成本的关系当然不是局限于银行本身,而是应该站在全社会的角度,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角度来看,不应该限于个别的商业银行。因为站在商业的银行的角度,只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有可能增加银行的成本。

2.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

会计信息的总体目标就是对利益相关者有用。利益相关者使用会计信息的目标就是能从会计信息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都应该围绕对使用者的决策是否有用为核心。会计信息是否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总的来看,就是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的有用。银行业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考虑到银行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组成以及他们决策的特殊性。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数量庞大,绝非普通的工商企业可比,构成也复杂。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除了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之外,还有全社会广大的客户群体,客户群体构成了银行业信息使用者的主体。所以,银行会计信息的提供也应当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例如,银行的大多数客户关注的是银行的资产质量、支付利息的能力等信息,而监管当局主要了解的是银行的风险状况、贷款的质量、资本充足度等。

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会计信息才算上是合格的,有用的。

三、关键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当将透明度作为关键的质量特征,虽然相关的法规政策没有要求银行必须将透明度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透明度可以这样的定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和银行业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采取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方式,通过各种公共媒体,能够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方便的获取全面、公允、可靠、真实、及时、可比、重要的会计信息,并能够据此熟悉与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相关的风险。

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键特征是对银行业会计理论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于我国改进和完善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综合、全面的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信息披露和监管。会计透明度应当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透明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质量特征,透明程度需要考虑上述八个方面的要求。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方便、快捷、高效、低成本的获得能够反映银行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经营风险水平的信息。

四、重要质量特征的构建

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是对质量特征的透明度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可靠性和相关性

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客观的。会计要素计量的结果与它的反映的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一致。对银行业来讲,金融业务及信息复杂多样,要可靠的反映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银行业的交易几乎都是“无形”的,如何真实客观的表达,变得十分复杂。我们可以认为,当会计信息没有明显的遗漏和重要的错误,能够真实合理的反映其反映的事实,以供利益相关者使用,信息就是可靠的。

相关性指的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情况与利益相关者使用的目的相关联。通常认为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或者至少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能力。银行业应当披露更广泛的信息。因为银行业业务繁杂,所开展的业务也越来越杂,兼营和混合经营日趋普遍,使银行业的业务比普通工商业更加复杂多变。只有努力掌握好相关性,以恰当的方式披露尽可能多的银行业的相关信息,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当然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相关性必须服从可靠性,以可靠性为核心。再多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也是以可靠性为前提和基础的。

2.谨慎性和重要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银行等金融企业具有金融资产众多、资金流量大、风险高、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在其财务报告中强调谨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谨慎性实际可看做可靠性的进一步延伸,谨慎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进一步外延。

重要性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就是要求那些比较重要的项目做详尽的披露。重要性是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补充限制。银行业信息数量大,会计信息存在多余的问题,如把任何信息都予以披露,必然会对重要的信息产生冲击,削弱其他重要信息的关注度。重要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银行应根据自己业务的具体情况,根据经验对重要性做出披露。鉴于银行业务的复杂多变、数量巨大,因此应当充分利用重要性原则,对什么信息详细披露,什么信息简单披露做出合理的安排。重要性也可以看做是相关性的延伸,是对可靠的信息做充分而不多余的披露。

3.及时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和延迟。及时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极大,过期的信息很可能对信息使用者没有了使用价值。尤其是对银行业来说,每天资金流动量极大,交易速度非常迅捷,资金营运周转飞快,必须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及时的披露。

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对银行业而言,相同规模与类型的银行相比才有意义。

本文认为以决策的有用性为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目标,将透明度作为关键的质量特征,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作为一些重要的质量特征。如何将会计透明度的抽象特征转变为可量化的质量特征,以及如何将会计透明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相互联系起来是银行业未来会计信息披露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李英明 刘 昂:对构建中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设想[J].理论研究,2012(2).

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银行核心竞争力贷款风险服务质量

近年来,我国银行全面启动了股份制改革,使得金融行业的竞争激烈,核心竞争力是决定银行能否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素,决定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银行要发挥制度、经营战略、技术方面的优势,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全方位提高核心竞争力。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使银行的传统业务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银行要进行业务上的调整和功能上的创新,充分把握股份制改革的有利形势,对组织框架、人才管理、企业文化、营销手段以及产品开发等诸多方面,不断进行创新,逐步培育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一、强化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切实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要强化贷款风险分类工作,深化客户精细化分类管理,切实把好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关,按期收集客户信息,保证信息的连续性,实现系统分析的可比性,及时为信贷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加强综合分析客户的流量和金融市场环境,做到观念的更新,逐步实现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认定,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减少不良资产余额和资产损失,重点放在现金回收上。制定清收方案,不断创新清收方法,运用减免息、资产重组、盘活转贷等办法,适当运用以资抵债等手段,重点清查不良大户,尽快对重点不良贷款项目实现新突破。健全制度,查漏补缺,加大对重点人员的检查力度,强化信息披露,防范道德风险,实现资本、规模、风险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类风险隐患。

二、抓住存量优质客户,不断满足客户需求

当前存贷利差收入仍是银行效益的主要来源,银行要把重点项目的营销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采取措施吸收公司和社会各界的存款,终点抓住存量优质客户,进行存款营销工作,并采取差别化的服务,为优质客户量身打造金融产品系列,不断发现并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做好优质客户的维护。拓展对公存款业务,保持对公存款的持续增长,资产业务发展的重点放在高端客户单位。强化员工的竞争意识,重视公关的作用,为优质大客户服务开展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使双方合作的基础更加牢固,保证合作时间长久。

三、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加大零售业务的营销

目前的国际银行业,其收入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所带来的非利息收入构成了银行收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银行业的信用媒介作用正在淡化,而财务顾问、商和受托者的角色正在强化,因此银行要调整业务结构,优化存款结构,加大零售业务的营销力度,加快争取市场份额,提升经营效率。看清信贷政策的方向,稳妥地开展个人消费贷款,提高个人信贷的服务效率,推进个人信贷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对现有中间业务优质客户的关系维护,实行差别化服务的办法,不断拓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领域。从基本结算户和中高端客户着手,提高银行效益。加强员工培训,重视柜员对客户的引导工作,有效地引导高层次客户广泛使用自助设备,购买理财产品,开通电子银行等业务,拓宽渠道,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

四、整合关系营销,实现客户与银行的双赢

整合关系营销是指通过分析和明确客户及其利害关系人,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改进客户服务质量,提高客户忠诚度,最终确立银行的竞争优势,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整合关系营销的核心是客户关系营销,基础是全面充分的了解客户,通过对影响客户关系的内部及外部因素的系统把握,以为客户创造价值,来实现银行自身的价值。整合关系营销已成为当前的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新趋势,在银行业的多个工作层面上发挥着积极作用。银行应对其银行与客户关系进行全面整合,开展客户信息管理、销售管理以及服务管理,多方采取措施,维系巩固老客户,并不断开发新地客户,改善营销体系,增进客户对自己银行的忠诚度,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员工的关系营销意识,加强营销技能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并做到把培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档次。

五、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银行要重视与客户的关系维护,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以不断提升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强化客户的忠诚度。优化服务质量,细致地挖掘客户潜在需求,用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是银行要树立的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得到社会各方认可的重要因素。银行要进行市场细分,确立目标市场,对客户进行科学分类,确立目标客户群体,为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相应的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开展分层服务、差异化服务、“一对一”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并配以专业化的客户关系管理,使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品质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实施一系列举措提升服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准,例如组建个人客户经理队伍,组织柜员参加专业礼仪培训等等。认真分析外部金融环境,正确估价自身的优势,清楚面临的挑战。认真研究金融市场蕴涵的机遇,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新的金融产品,并推出特色服务,提高金融产品的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打造竞争优势。

六、实行人本管理,增强员工凝聚力

银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观,多渠道引进优秀金融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创建学习型银行。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人员晋升制度,使员共有广阔的发展的空间,用人制度上实现人尽其才,为员工发展创造机遇,提供平台。重视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对员工实行人本管理,进行先进团结的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个人利益和银行利益的统一,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从事业、待遇和感情方面,打造银行企业文化特色,让员工在银行有成就感,对银行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工作责任感。对资本使用进行内部计价核算,鼓励银行员工增加银行的净收入,创造更多的利润,真正实现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股东、银行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基层支行加强自我约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最终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银行的命运,打造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银行不仅要发挥制度、经营战略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也要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银行,整合各项资源,全方位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赵淑玉;商业银行如何增强竞争力[N];承德日报;2005年

[3]李燕 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策略研究 [J]广西金融研究2006年05期

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净化市场竞争

现阶段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信贷对象与行业领域问题、抵押物质估价管理问题等。上述问题为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急需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做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

1现阶段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信贷对象与行业领域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全面到来,我国已经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也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相应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银行信贷工作的开展,更是遇到了很大的困境。银行信贷对象过于集中在房地产行业上,导致银行信贷的风险过于集中,制约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在银行信贷工作的开展中,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引入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因此投入的信贷资金就比较多,然而回收风险却比较高。再加上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已经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如果没有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严格的调控,不仅会导致银行信贷的风险直线升高,还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1.2抵押物质估价管理问题

在银行信贷工作中,对于物质的抵押设置也是对信贷业务进行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抵押物质的估价,对于贷款人信贷业务的开展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有很多违法违规操作,导致抵押物质估价环节无法做到公平、公正。此外,对于抵押物质的所有权问题也缺乏有效核查,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信贷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对于银行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再加上遇到金融动荡时,用来抵押的物质价值就会出现明显的下跌,导致银行利益受损。

2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促使银行获得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尤其是金融行业,在各大信贷机构与平台出现之后,为各大银行的信贷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各大银行为了获得长远发展,更好地完成信贷目标,都会将信贷任务量下达给具体责任人。在内外压力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很多银行都出现非常明显的信贷违规问题,不利于银行的平稳发展。因此就要通过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有效制度体系的制定,来杜绝此类行为,促使银行获得平稳发展。2.2净化市场竞争的必要性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此外,很多外资银行就凭借自身实力,与中资银行展开了客户争夺战,致使中资银行流失了很多客户资源。如果不净化市场竞争,恢复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关系,将会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就要通过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根据市场经济的动态,结合银行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与工作方案,来提高信贷风险的管理质量与水平,来获取更多客户资源。

3新形势下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3.1提高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各大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瓶颈。银行信贷属于现阶段社会融资的有效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各大银行在开展信贷工作时,不仅需要高度重视利润效益,还要正视风险,有效避免风险,才能避免坏账问题的出现。首先,要求国家层面颁发出台相应的风险管理法律政策,为各大银行信贷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国家相关部门还要联合基层政府部门、银行等,针对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探讨,对法律政策进行完善优化。其次,要引起银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只有让银行管理层认识到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引导与带领全体基层员工参与到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投入更高的精力与时间。银行管理层还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培训教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做到带头与模范榜样,不断引起基层员工的高度重视。最后,银行管理层要建立在国家制度的法律政策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来为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支持,避免各种安全问题的出现。

3.2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银行企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业务与基础业务,更需要高度重视,有效管控,才能获得更多的效益利润,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只有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才能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与约束,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也是新形势下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不仅能够对整个信贷业务进行全流程管控,还能够针对整个过程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严加管理,保障整个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此外,还可以对后期的贷后管理工作进行密切跟踪,实时掌握还款人的实际情况,精细化进行风险管控,保障还款人按时还款。首先,通过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清楚认识到自身职责与权利,将工作落实到每一项环节,贯穿到每一位人员身上,做到权责分明,责任明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设立有效的管理机构,由专业资深人员担任管理人员,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强的优秀队伍。对于还款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及时做好风险评估,并且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与解决措施,加强与各个部门人员的沟通联系,将风险降到最低。最后,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薪资报酬直接挂钩,激发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竞争欲望与工作热情,从而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与价值,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3.3有效开展内部控制

首先,可以通过银行内部无线网与局域网的全面覆盖,实现各项工作的无纸化、信息化、智能化。并且借助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密切掌握借款人的实时情况;为每一位客户建立个性化档案,并将实际的信贷风险制作成图表,方便进一步优化与调整实际跟踪方案。其次,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等技术,重点查找实际工作中的风险问题,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将其传递到工作人员面前,然后展开分析、讨论、解决,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还要做好不良资产的处理,保障银行的资金链安全完整,提高银行的资金质量。最后,要做好软件的更新升级,硬件的更换维修;提高银行内部数据信息的准确度,降低工作的失误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