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银行发展前景

交通银行发展前景

交通银行发展前景

交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经济

互联网技术,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它使整个供应链架构重新组合,并彻底改变了消费者获取服务的方式,推动了世界经济和生产服务的发展。中国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巨大市场,互联网经济领先于全世界。那么,未来金融业态将会如何发展?目前,不管是第三方支付、小微贷款还是P2P,中国不光站到了这个产业链的顶端,更是在引领创新金融的潮流。

经过几年的新金融实践,新金融在理念上深刻影响了传统金融业的改革创新。互联网开放共享去中心化,以及平等、普惠、民主等理念不仅正成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也正在成为推动金融业打破垄断、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同时也更加贴近百姓对金融服务的理解和需求。

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冲击下,传统银行的金融中介和信用中介角色正逐渐被弱化和瓦解,推动其逐步向“互联网化”和“交易型银行”转型。在存款方面,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货币基金以其低门槛、高收益、方便快捷的优势展现了强大的吸储能力,分流了银行的储蓄。在贷款领域,互联网企业瞄准了传统银行服务的空白,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开放、交流透明化的特点,互联网金融创新提高了资金方和贷款方的参与度及协作性,使得贷款业务的中间成本更低,信息披露更透明,操作也更为便捷。

在承担基础设施功能的支付结算领域,阿里巴巴、腾讯、拉卡拉等互联网企业也早已展开了线上第三方支付和线下场景支付上的布局。第三方支付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客户的交易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对传统银行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以及线下POS机消费等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互联网交易型银行时代已经来临

互联网交易型银行发展展望

银行转变为信息中介,提供更透明、对称、精确的风险信息,打通资产与资金的投融资交易,并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支付清算服务,从而最终形成社会普惠、高效便捷、安全透明、成本低廉的交易型金融服务体系。这是近年来广东网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网金控股”)经过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及与国内数十家知名银行共建互联网交易型银行平台实践探索,所描绘出来的一幅完整的交易金融服务蓝图。

短期内,互联网交易型银行主要作为传统银行信用中介业务的补充,定位于长尾客群服务。高净值客群对服务质量要求高、且需求更为复杂、仍然需要提供线下定制化的服务。长期来看,社会将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无论是小微型企业或大型企业,均需要依赖互联网、数字技术开展交易活动,传统银行的全面互联网交易型银行转型不可避免(图1)。

互联网交易型银行体系的组成要素

健康的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生态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四大基础要素的推动与支撑。即线上线下、跨银行、跨场景的统一账户体系,资金端和资产端的应用场景嵌入,基于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支付体系,以及完善的社会数据征信体系。

统一的账户体系。打造线上线下、跨银行、跨场景的统一的账户体系,突破现时电子账户功能受限、银行间账户互相割裂、金融与生活账户碎片化严重的痛点,是构建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生态体系的重要基础要素。

账户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和交易结果的载体。在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生态构成中,包括企业与银行交易、银行投融资平台交易、跨平台交易、债权转让交易、场外开放平台交易,而这些交易涉及跨银行账户、跨银行场景账户,所以为了形成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生态闭环,互联网交易型银行以银行账户为核心,需要打造账户体系的三个统一,即,线上线下账户的统一、跨行账户交易的统一,以及银行与场景账户的统一。

通过跨平台交易平台,互联网交易型银行可打通跨银行的账户交易。具体来说,客户可跨银行进行投融资交易,无须拥有该银行的账户。银行客户渠道拓宽,客户体验提升。如招商银行和网金控股打造的“小企业E家”搭建一体化的“E+账户”,可跨行验证、跨行收付;“E+账户”通过与外部机构及其他银行合作,能够对企业及个人用户进行实时、在线、跨行的实名验证,提高交易信度;企业亦只需要与招行一家对接,实现跨行结算。

金融对场景的嵌入。将金融交易嵌入场景,在场景中为客户提供投融资交易服务,使金融真正服务于交易,使金融服务价值最大化,是推动互联网交易型银行发展的基础要素。

互联网交易型银行服务于客户的交易,而交易则依赖于场景。为此,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一个特征便是嵌入场景提供服务,从资金和资产两端嵌入场景,拓宽增量客群,盘活存量客户。从资金端来看,互联网交易型银行更注重其服务性和专业性的延伸,除提供投资收益外,还向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从资产端来看,互联网交易型银行通过嵌入场景,获取质量高、风险可控的资产,如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即是金融嵌入交易场景提供服务的典型模式。

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发展,将金融交易嵌入场景,在场景中为客户提供投融资交易服务,使金融真正服务于交易,最大化金融的服务价值,是推动互联网交易型银行发展的基础要素。金融与垂直化交易场景的深度结合将更为紧密。

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资金端与资产端互联网化后,其交易特征体现为,客户长尾、资产小额、交易高频、规模量大。实际上,传统银行经营体系是针对高价值客户、大额资产、低频交易、产品标准搭建的,无法与互联网化后的交易特征适配,所以对银行转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针对互联网化的交易特征,银行需要搭建快速响应、高效运转、优质体验、成本低廉的经营体系。这就要求金融交易中承担基础设施功能的支付体系也进一步升级,因为在一个应用高成本流通纸币、中心化运转的金融体系中,速度、效率、成本都必然存在瓶颈。为此,数字货币的流通和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将成为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生态体系未来发展的关键基础要素。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货币从来是伴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而演化的,从早期的实物货币、商品货币、到后来的信用货币,都是适应人类商业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因此,当资产和资金的流动完成互联网化后,随着支付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媒介的货币亦应该且需要由数字货币来承担。

区块链技术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共识信任机制、信息不可删改、开放性、跨平台等特征。虽然距离成熟应用还有待时日,但区块链技术将大幅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数字货币、支付清算、数字票据、权益证明、银行征信、智能合同等都可应用区块链技术,并将大幅提升现有的金融服务效率。

完善的征信体系。成熟、完善的征信体系是互联网交易型银行3.0时代健康发展的动力。在健全的征信体系的保障下,信息将变得更加公开、透明。信息对等的市场将会帮助互联网交易型银行脱离信用中介,转型成为更加纯粹的信息中介。我国征信行业已取得较大发展,但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截至2015年9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8.7亿多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为3.7亿人,覆盖率达26.4%,相较2014年23.7%有大幅提升。我国各类征信机构共150多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民营征信平台,充分利用自身的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对用户的风险评级。而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已经接入各类型投融资平台200多家,日均查询量超过2000万次。

交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一、票据业务违规的表现形式

目前票据业务违规主要表现在:

1.无贸易背景承兑或贴现票据

《支付结算办法》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或贴现票据要有增值税发票、商品发运单据和商品交易合同。但实际执行中,有的银行无贸易背景承兑或贴现票据,表现为签订虚假合同,合同没有明确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方式,增值税发票金额与贴现金额不相对应,贴现票据贸易合同在 企业 名称时间与成退回票记载和贴现时间存在出入,发票或合同金额小于票据额,增值税发票重复使用,使用过期或不合规范的贸易合同文本办理承兑汇票,以增值税发票代替贸易合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

2.不收或少收手续费签发承兑汇票

银行为招揽承兑汇票业务完成存款或中间业务考核任务,一般视客户情况采取不收或少收手续费的方法签发承兑汇票。

3.降低利率贴现票据

目前商业银行争相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不仅贴现本地票据,而且向异地找票贴现,为了取得票据,在办理贴现时放松条件,有的银行对贴现申请文件和是否开有帐户不作要求,或为了迎合客户需要补办业务手续,以达到形式上合规;银行之间在争夺贴现时还通过降低利率贴现票据,或付给客户好处费等方式招揽业务

4.超额授信

现在好企业银行争相授信,部分银行在授信时也不再考虑其他银行是否已授信或授信多少,企业只要有要求银行就签发承兑汇票,综合授信额度往往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

5.逆程序操作

《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贴现人对贴现申请人提交的商业汇票,应按规定向承兑人以书面方式查询,以控制交易风险,但有的银行对一些长期往来客户,为加快业务办理速度,提高竞争力,在与企业达成相关协议基础上,采取了先贴现后查方式逆程序操作。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时,先签发后补办手续,存在银行承兑汇票签发日期早于合同签订日期等现象。

6.保证金不足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向承兑申请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要按签发票据金额收取一定保证金,或要求申请人提供其他形式的担保,但有的银行对保证金或其他担保执行并不严格,表现为保证金不足或担保不到位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用本行贷款作保证金,未按规定比率收取保证金,保证金帐户未实行一一对应管理,一笔保证金开出多笔承兑汇票等现象。

二、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原因分析

1.票据业务收费低,成本高,银行审查贸易背景没有积极性

按照现行 法律 规定和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只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而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审批都集中在市分行,办理却在个支行,办一笔承兑汇票花费的各种人工费用,管理费用要高于承兑手续费。因此从实际操作和成本效益方面来讲,银行办理承兑汇票只能对贸易背景作形式上的审查,不会花大气力去调查 企业 是否有真实的交易,了解签发承兑汇票后的经营状况,但迫于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商业银行对贸易背景往往会作形式上的要求,但不会作实质上的审查。

而且,银行审查贸易背景还会妨碍银行自身承兑汇票业务的 发展 。目前在商业银行办理全额质押或100%保证金业务的基本上都是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还有的是不符合资格的企业及其他组织。如果商业银行把这些客户拒之门外,损害的则是自己的利益。

2.银行承兑汇票对应的贸易背景非常复杂,银行在审查中不好操作

(1) 经济 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与实际付款日期往往不一致,银行若依据交易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与承兑汇票日期核对,交易真实性便不好判断,若不要求两者日期在约定的付款日期内,承兑汇票开出日期则更不好确定,承兑汇票对应的合同也不好却定

(2)付款方式往往有多种形式,很多经济交易要求部分用承兑汇票,部分用现款,合同金额与承兑汇票金额不好对应,判断贸易背景也有困难。

(3)合同规定金额与实际成交金额不能对应,但又不能武断的认定该承兑汇票无贸易背景。

(4)与上述情况相对应签订年度合同的企业,签发下笔承兑汇票所需上笔交易增值税发票到底应是那一份便不好确定,要求增值税发票也就没有意义,因为在该时间段内,企业会有很多增值税发票,有的是原来用其他方式付款的。如现在企业在异地办理承兑汇票或办理贴现,即使银行要求增值税发票原件,企业也会采取同一份发票多次使用的办法,但银行只是形式上要求有复印件,企业便可多次使用同一份增值税发票。

(5)交易合同形式多样,银行审查合同有困难,按照《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书面形式又有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 电子 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银行很难区分这些合同的真假。

3.严厉的考核机制迫使商业银行违规操作

目前商业银行都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有的银行被迫采取曲折的形式来完成一些考核指标。

(1)为了完成中间业务考核指标违规办理汇票业务,时下各商业银行都规定由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但内地经济 金融 发展水平很低,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使用率,完成中间业务指标的渠道很窄,发展票据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讲能同时完成存款与中间业务两项考核指标,所以银行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否合规,银行则很少考虑。

(2)为完成存款考核任务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实际操作中,银行为企业办理票据业务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存款。

4.不正当竞争迫使银行违规操作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把票据业务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品种进行发展,票据总量增加很快。本地票据市场被分割后,有的金融企业把目光转向外地市场。随着竞争加剧,银行在竞争手法上也花样翻新,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银行违规操作。

三、改进措施

因此,目前要治理商业票据业务中的违规问题需要从制度,操作技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监管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对票据市场的管理,切实降低银行票据业务风险。

1.发展融资性票据业务

融资性票据业务是指没有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商业票据,其实质是一种优于信用放款的融资信用工具。我国现有的,《票据法》明确规定票据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没有规定融资性票据业务的合法地位,而且目前融资性票据需求较为旺盛,现在银行办理的不具备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实质上是融资性票据业务,因此应确立融资性票据业务的法律地位,扩展票据的融资,允许发行融资性票据,完善我国票据市场结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2.明确对票据业务只进行形式上审查

国际上票据业务贸易背景审查,只重形式上的审查,不作实质上的审查,目前票据法要求付款人在实质上审查贸易背景,在操作上成本很高,很难做到,因此要借鉴国际上票据业务的通行做法,要求付款人对票据业务只注重单据审查,而不作为实质审查。

3.适当提高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收费比率

由于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手续费低,银行只考虑自身风险,不愿意承担社会义务,从而防范票据业务系统风险,因此适当提高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比率,有利与调动商业银行审批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的积极性。

4.修订有关票据业务制度

如现行制度要求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需要有相应的增值税发票,商品发运单据和商品交易合同,并且在交易日期,交易金额等方面要与银行承兑汇票相对应,以便证实承兑或贴现的真实贸易背景,但实际执行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在交易日期,交易金额与承兑汇票日期,金额等方面实行更为灵活的办法以确认企业的交易背景。

5.应调控票据业务总量

票据业务通过真实贸易背景和期限来限制票据风险,但有的银行无贸易背景或滚动签发承兑汇票,打破l了票据业务自身内在的风险控制机制,为防止票据业务总量过分膨胀,形成票据业务系统风险,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有必要从总量上控制票据业务签发总量,通过总量限制把票据业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状范围。

交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一、引言

《关于旅游业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旅游定义为: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东道区域的需要。研究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可以审视旅游景区目前的发展状况,诊断旅游景区的发展不足和瓶颈,还可以依据旅游景区的现存不足制定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延缓旅游景区的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

伴随着旅游行为产生的是消费行为,相对于一般消费来说,旅游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高层次社会性消费。吴清津提到,旅游消费就是“旅游主体在有时间保证和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从自身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出发,凭借旅游媒体创造的服务条件,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旅游客体的购买和享用的支出(投入)总和。”如果旅游企业只是一味地使用现成产品向旅游消费者反复劝说兜售,而不仔细研究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过程,就难以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难以协调旅游者、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深受旅游目的地特殊区位因素的影响,旅游目的地所具有的条件会引起该地旅游者一系列特定、相似的消费行为。

文章从北海银滩景区旅游者消费行为角度,研究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经过调查走访、实地观察、查找报刊资料发现北海银滩景区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严峻问题,并探索发展路径。

二、北海银滩景区旅游者消费行为调查与分析

(一)北海银滩景区概况

广西北海银滩景区是广西旅游的主导品牌,是我国最理想的海滨浴场和疗养胜地。北海银滩景区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海滨浴场,还有充满大自然生态气息的大片红树林、D家文化等鲜明的滨海标志。北海空气中负离子含量为内地城市的50至l000倍,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氧吧”,是各类慢性及老年疾病患者最适宜的疗养场所。自从开发成旅游景区以来,银滩因不合理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发展问题。2002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了《北海银滩旅游区规划》,并启动银滩中区改造工程。重建后的北海银滩景区免票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来度假旅游,此措在银滩景区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深远意义;另一方面,免票也给景区收益、管理、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难题。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回收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方法调查北海银滩景区游客的消费行为模式,从现行免票模式下银滩景区游客的旅游动机、市场需求、消费能力、偏好、期望等维度分析该景区旅游消费行为。通过调查得出真实的游客行为来分析景区综合影响力,并以此为根据诊断银滩景区的现行状况,发现景区的现存问题和发展契机,打造新的营销市场,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在北海银滩景区的游客,随机选取男、女、老、少各阶层的旅游消费者作为调查对象,分别选择景区淡季和旺季时间通过访谈的方式与工作人员交流,获取相关信息。问卷共设置了14道选择题和一个评价矩阵,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8份,有效问卷为102份并用于分析,实际有效率为85%。

(三)北海银滩景区旅游消费者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1、旅游者基本背景属性

本次调查问卷随机选取在北海银滩景区参观游览的游客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比例占52%,女性占48%,年龄在25岁到35岁的被调查者占28%,在36岁到55岁的占到36%。分析北海银滩旅游消费者的人群特征发现,银滩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其中来自山东、辽宁、河北等东北和华北地区的56岁到70岁退休老人为数不少,在被调查者中占据18%的比重。根据访谈了解,这些老年人基本上是专程到北海养生、过冬或者康体疗养的,尤其是在每年冬季11月份到过年之后的3月份人数最多,更有部分老年人常年居住在北海,已在北海买房。

这部分养生群体有明显的特征:基本为已退休、经济能力较好的老年人,以及少数身体患有疾病的中老年人,多来自繁华大城市,其子女已独立,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通常长期居住在海边的经济型旅馆当中,含餐,给该养生族带来很大方便。

2、消费者实际消费特征分析

(1)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北海银滩旅游消费者有48%的人是通过亲友推荐而了解到北海银滩的,12%的被访者通过网络渠道、12%通过旅行社渠道到访北海银滩;而促使其最终来到北海银滩旅游则是因为银滩环境优美、气候舒适,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被调查者在回答“在银滩旅游期间最喜欢做什么是事情”时排名前四位的是漫步散心,在海边吹风晒太阳,游泳堆沙,品尝海鲜。

从以上调查结果中可以推断出身边亲朋好友的口碑对潜在旅游者的影响极大,所以在旅游过程中给旅游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提升游客满意度,可以为景区树立有感染效应的品牌口碑,吸引更多潜在旅游者。

(2)调查发现北海银滩景区有30%的被访者会在银滩停留2-3天,20%的人只在此停留1天;而在旅游期间游客的消费基本上都不高,50%的游客主要支出于品尝美食,其次是在用于交通(18%)和住宿(16%)。旅游者在北海银滩景区的旅游天数短、消费低,对景区的经济贡献不高。

3、旅游消费者消费满意度分析

在调查北海银滩旅游者对于该景区的满意程度时,最让银滩游客感到满意的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风景、环境、免票制度;而最让游客不满意的前三位是坑宰游客现象、文化底蕴不够、环境卫生差;有72%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银滩之旅基本达到预先的期望值,28%的被访者认为低于期望值,被访者中没有人认为此次体验超出期望值;65%的被访者表示下次还会来银滩或者推荐亲友来银滩旅游。

数据显示,银滩的风景和环境还是让旅游者较为满意的,银滩的免门票政策无疑是给休闲养生群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北海历史底蕴不够浓厚,坑客宰客等混乱的市场环境给旅游者留下了极其消极的印象。

4、北海银滩旅游消费者对景区综合评价分析

问卷在最后设置了矩阵评价调查,将银滩的海滨风光等19项内容呈现在旅游者面前接受评价,设置了“非常好”、“好”、“一般”、“较差”、“差”五个评价等级,以期对银滩景区进行全面地游客感受调查。评价结果如下:

表格数据反映了旅游消费者对于银滩景区最直观的评价,据表格数据取最高票数得知,旅游者们大多认为:银滩的海滨风光非常、空气质量、免票制度深的旅游者喜爱;沙滩海水质量、当地居民接纳游客态度、景区带来的缓压效果、生态环境较好;旅游活动项目的丰富程度、景区规划效果、景区工作人员素质、旅游商品市场秩序、物价水平对生活影响、交通便利度、景区宣传效果、人文关怀、景区的意外安全保护和危机处理一般,有待加强。最后,旅游者对景区的综合满意程度较好。

三、旅游者消费行为调查所折射出北海银滩景区的存在问题

北海银滩景区因其自身区位因素、气候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等特点形成了一套特定的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

(一) 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低

调查结果统计显示,除去部分长期在银滩周边养生的长居旅游者外,普通的旅游者在银滩的平均停留时间为1.5天,人均消费金额为600元左右,且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直接略过银滩景区直奔北海涠洲岛。这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北海银滩景区旅游活动项目少,无法吸引游客的目光,致使很多人来到银滩匆匆看了几眼之后便离开了。如此浅度的出游不仅给游客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重游率低,缺乏游客忠诚度,经济贡献低,对景区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力。

(二)滨海旅游缺乏主题亮点,高端旅游产品欠缺,市场竞争力弱

解芳君认为我国海滨旅游度假区主题定位不明确,缺少文化内涵,资源类型相似,开发雷同很严重。要做到差异化经营,就要明确不同的主题。我国海滨度假区主题开发雷同情况的严重使得度假区的建设庸俗化、功利化,缺少创新意识。北海银滩景区同样存在缺乏主题亮点的问题,无法摆脱传统的海滨度假区的存在模式。旅游产品种类少,档次低,雷同度高,缺乏自身特色。产品主要有快艇、摩托艇等的海上娱乐项目,良莠不齐的海鲜产品,缺乏高端的滨海类游览项目,无法激起旅游者的消费欲望,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经济收益。拥有优质的海滨资源的北海银滩景区,却无法打造成三亚、鼓浪屿级别的海滨度假区,银滩“质量高、档次低、无特色”的现状令人堪忧。

(三)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薄弱

随着银滩接待游客人数递增,银滩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显现出来,海水污染、沙滩变黑、沙子减少、垃圾成患、海洋生物骤减等不容忽视。调查过程中曾有多位被访者提及银滩的沙子越来越少的问题,因为许多游客为了纪念旅途,会想方设法带走一些沙子,这看似“人之常情”的行为却给银滩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沙滩上沙层越来越稀薄,生活在沙层下面的海产生物将无处可藏而数量骤减;海岸原本拥有的自净能力将减弱,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四)景区免票制度带来一系列管理保护问题

在城市经济不发达的北海,银滩景区免票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良好社会口碑的同时也给地方管理发展带来较大的难题。首先,免票导致大量游客涌入,游客接待人数无法控制,一旦超过当地生态环境容量,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今每逢节假日,沙滩上人山人海,道路阻滞不畅,沙滩沙质破坏,海水遭受污染。免票之后收入大量减少,银滩景区每年入不敷出,依靠政府财政扶持和少量收入,仅仅能够维持景区日常运营管理,难以建设完善景区设施设备、保障产品质量和扩大宣传。例如,北海银滩曾有号称“亚洲第一”的大型音乐喷泉,本该成为银滩特色旅游产品却被迫停止直至消失。因为喷泉位于海边沙滩上,海水对喷泉设备损害极大,需要高额维护管理费用;且音乐喷泉耗电量大,每晚需要近万元电费,成本极高;银滩景区难以投入巨资运作喷泉景观。

四、基于旅游者消费行为广西北海银滩景区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开拓滨海养生度假市场

根据本次调查得知,北海银滩景区每年会吸引大批中老年旅游者过来避寒养生,该部分群体在北海银滩景区停留时间较长,消费行为特征自成规律。作为数量庞大的市场,北海银滩景区应该抓住机遇,适应市场需要,利用北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打造成中国乃至国际著名的养生胜地。随着北海市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北海银滩景区还须改善接待条件,在旅游接待设施、景区综合结构、生活需求的配套服务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宣传,营造出自然养生的环境氛围,吸引世界各地的养生族到此感受“天然氧吧”的魅力。

(二)开展深度旅游,发展高端旅游体验项目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者需求层次逐渐走向高端,情感需求所占的比重增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受欢迎。本次调查发现,游客来到银滩只能简单地体验浅海戏水之乐,乏味而没有新意。为了丰富景区旅游活动,满足旅游者的观赏需求,景区可以开发深度旅游,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出发,注重旅游者消费时的感受,走向高端化和个性化。根据银滩的资源条件,发展适合的高端旅游项目,如海上(底)餐厅、海底探险、海上垂钓、划艇、沙雕、摄影、沙滩体育等项目。

(三)开发生态体验型旅游产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测力度

北海银滩景区的生态环境是景区存在的灵魂,景区的环境是带给旅游者直观感受的重要因素。北海银滩景区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环境监测和保护机制,对银滩的沙质、海水、绿化等实行科学管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构建完整的垃圾监测清理流程,控制旅游者人数,使银滩游客接待数量与景区环境承载量形成和谐合理的发展状态。培养旅游消费者的生态文明意识,倡导文明的旅游消费行为,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纵观北海银滩的现有优势,银滩可以结合现有珍贵的生态资源,开发生态体验项目。例如,北海银滩周边有大片原生态红树林,大量生物寄居在红树林和浅滩之中,譬如蛤蜊、牡蛎、沙蟹、沙虫等物种,很多当地渔民在滩涂上耙螺,挖沙虫。景区可与政府共同制定生态体验新线路,科学管理红树林生态景观,轮流圈定一定区域的红树林景观作为旅游者可进入的海洋体验基地,组织旅游者参观沙虫、蛤蜊的生长环境和挖掘过程,尝试亲身体验的劳作之乐,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望。北海银滩可以轮流圈定区域,消除人为进入对红树林的破坏,并定期监测维护红树林的生长环境,严格控制进入的旅游者人数,在体验过程当中向游客输入生态保护的理念。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海上农家乐,组织游客捕鱼、捞蟹,让游客参与渔船上的捕捞活动。

(四)坚持免票制度,引资建设周边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多年来北海银滩景区是否应该免票的问题引来多方不同意见,近几年争议愈发强烈。北海银滩景区应该以区域发展为目标,坚持免票制度。银滩坚持免票十几年深得人心,如果此时突然开始收取门票,必然会引起消极的市场变动,引发公众不满,严重影响北海旅游市场秩序。北海银滩景区可以借鉴杭州西湖“免费+周边消费”的模式,银滩免费之后周边消费却大大低于预期水平。所以当地政府要加强的是发展周边吃、住、娱乐等综合产业,扩大休闲度假的综合效应。优化提升现有景点,开发新的旅游消费项目,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建设休闲消费场所,提高旅游者消费力度,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完善旅游基础建设,规范旅游市场

交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摘要]票据融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具体运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票据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引导中小企业票据融资市场走向规范、有序、高效的道路,其可行的政策选择主要有:切实坚持商业汇票的真实贸易背景原则,加强对票据的合规性管理;积极稳妥地发展票据市场工具,在重点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的同时,开展融资性票据的试点工作;尽快建立健全区域性的统一票据市场;加强票据融资的风险防范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票据融资;承兑;贴现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除了股权融资、银行贷款融资和债券融资外,票据融资也将成为其重要的方式。我国票据市场在经历了1998~2000年的发展和2001年的规范整顿之后,目前逐渐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对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日益凸现。

一、票据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独特优

票据是具有一定格式的、由债权人和债务人约定到期由债务人无条件地支付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包括汇票、支票、本票。它除了具有支付、结算、汇兑、信用、流通、自动清偿等功能外,还具有短期资金(一般在6个月以内)融通的功能,即票据可以充当融资工具,促使资金在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之间流动,实现资金融通之目的。票据本身特有的功能,使票据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短期资金融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票据融资保证充分,可提升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促进企业之间短期资金的融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由于达不到商业银行贷款标准与等级,难以从银行及时补充流动资金。同时,各商业银行在加强风险管理后,又纷纷出现惜贷现象。这样一来,就使得资金的需求和供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票据融资则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票据的承兑贴现将原来计划用于贷款却放不出去的资金不断输入这个较为安全的市场。商业银行在付出现金后可以拿票据向央行再贴现,或向总行以票据作抵押贷款。这样从央行到商业银行再到企业的货币通路就打通了。另外,票据融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引进银行信用,将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由金融机构介入,担任票据的保证人或付款人),从而提高商业信用,增加中小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的机会。

2.票据融资简便灵活,中小企业可以不受企业规模限制而方便地筹措资金。银行目前的信用评级标准主要是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标准设定的,存在着对中小企业的标准“歧视”,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因达不到信用等级标准而不能顺利申请到贷款。采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融资,则基本不受企业规模的限制,中小企业可轻松地“用明天的钱赚后天的钱”。持有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的中小企业若急需资金,可立即到银行办理贴现,利用贴现所得资金组织生产,从而创造高于贴现息的资金使用收益。

3.票据融资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利用票据融资,要比向银行贷款的成本低得多。如农业银行山东省德州市分行对中小企业开办全额、非全额保证金存款抵押和定期存单抵押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只要企业将一部分存款预先存入银行,就可以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这不但使中小企业解决了交易和支付问题,扣除办理汇票的手续费(我国目前汇票的手续费较低),还能从存款利息上获利。

4.票据融资可优化银企关系,实现银企双赢。采用商业汇票融资,一方面可以方便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办理票据业务收取手续费,还可以将贴现票据在同业银行之间办理转贴现或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从而在分散商业银行风险的同时,从中获取较大的利差收益。由于票据贴现的坏帐率只有千分之五,票据放款比信用放款风险小,因此票据业务也已成为部分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中小企业票据融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问题。现行的票据,不论是银行承兑汇票,还是商业承兑汇票,都只是交易性票据。交易性票据首先是一种结算工具和支付手段,此类票据的签发和流通转让的依据只能是真实的贸易往来。但是,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不依据贸易背景签发、承兑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承兑、贴现商业汇票时未真正坚持真实贸易背景原则的不合规现象屡有发生。2003年,山东省审计部门发现,虽然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业务时履行了审查之责,跟单资料也基本齐备,但延伸追踪检查的结果表明,相当数量的票据不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这种把商业汇票作为融资性票据使用,脱离贸易背景签发、承兑的商业汇票实际上是一种短期债券。由于《票据法》尚未对这种情况做出解释和说明,而且市场对这种融资性票据也没有相应的信用评级制度,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2.票据市场工具单一性问题。根据现行《票据法》的规定,票据市场主体只能办理交易性票据业务,不能办理融资性票据业务。而目前在交易性票据中,银行承兑汇票所占的比重又高达87%,商业承兑汇票所占比重仅为13%.这种近乎单一票据的市场限制了中小企业票据融资的规模和范围,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银行信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金融机构防范票据风险和保持票据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3.金融机构对票据业务的内控管理问题。目前,票据贴现、转贴现是卖方市场,商业银行持有票据的意愿较强。一些金融机构为扩大承兑规模,规避承兑保证金管理制度,通过对办理承兑业务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用于其缴纳承兑保证金;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办理票据业务时存在无序竞争,故意降低票据交易跟单资料要求;有些商业银行为增加本行票据业务份额,以票据业务创新为由,降低票据交易利率,放宽承兑、贴现标准。比如:买方付息贴现业务将承兑风险和贴现风险集中在同一银行;商业承兑汇票保贴业务客观上造成收票人放松对出票(承兑)人资信状况的核查;同业间以打包和光票形式办理转贴现,实际是同业质押融资;个别银行为争得票源甚至搞逆向操作,先给予贴现资金后办理票据贴现手续,等等。这一系列违规违法的做法虽然客观上增加了银行的票据业务量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总量,但是,盲目扩大承兑、无序竞争的票据市场所带来的风险远远大于它所解决的问题。

4.央行对票据市场的有效调控问题。自2001年再贴现利率上调后,再贴现急骤下降。再贴现余额由2000年末的1256亿元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31亿元,央行再贴现已淡出票据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票据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传导工具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和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

三、中小企业票据融资的未来政策选择

目前,承兑票据和贴现未到期汇票等渠道给中小企业提供了多种资金来源,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提高了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益,扩大了业务经营范围。这一业务将是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新方向,是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为了更好地发挥票据融资的优势,引导中小企业票据融资向更规范、有序方向发展,最终实现银企双赢之效果,近期可以考虑在以下方面做出政策选择。

1.切实坚持商业汇票的真实贸易背景原则,加强对票据的合规性管理。坚持商业汇票的真实贸易背景原则,是现阶段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首选政策。票据市场的发展尽管尚处于交易性票据阶段,但企业签发、承兑商业汇票和商业银行承兑、贴现商业汇票必须合法合规,必须依据真实贸易背景。对违规票据行为,尤其是对虚构贸易背景签发、承兑、贴现商业汇票的市场主体,要通过建立通报制度、退出交易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同时,各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其分支机构的承兑授权管理,严禁发放贷款作为承兑保证金,控制承兑风险。

2.积极稳妥地发展票据市场工具,在重点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的同时,开展融资性票据的试点工作。鉴于社会信用环境现状和票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应按照先交易性票据、后融资性票据,从以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为主、逐步推出本票(商业本票和银行本票)业务的政策安排,发展票据市场工具。现阶段,票据市场要再上一个台阶,关键在于商业承兑汇票的推广使用要有所突破,并使之逐步成为主要的票据市场工具。同时,可考虑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地区和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试办本票业务,为今后发展融资性票据摸索经验。客观地分析,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之所以禁而不绝,并大量流通于票据市场之中,是因为有市场需求:一方面企业有通过票据市场进行低成本融资的需要,另一方面,银行也有投资商业票据进行资产结构调整的要求。严格的禁止,导致了企业想方设法以变通方式披上商业汇票的外衣,进入商业汇票市场进行融资,而银行只要没有偿付风险,甚至会帮助企业进行变通。因此,与其让融资性票据以变通方式存在于商业汇票之中,不如增加票据市场工具,适时推出商业本票,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本票进行融资。这样的政策选择,有利于剔除商业汇票市场交易中的非真实贸易背景票据,净化现时的商业汇票业务,同时也有利于为发展融资性商业票据探索经验,推进国内票据市场由单纯的商业汇票向多样化的商业票据市场发展,最终向国际票据市场看齐、靠拢。

3.尽快建立健全区域性的统一票据市场。目前应积极利用中心城市票据业务发展迅速和制度建设逐步加强的有利时机,通过降低再贴现利率,适度增加再贴现规模,并逐步取消再贴现的规模分配办法,由市场供求决定再贴现数量,增加票据在各地区、各银行之间的流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性统一的票据市场。

(1)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规范和支持票据市场发展。首先,央行通过对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管,完善汇票业务管理机制,整顿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改善市场环境,防止金融机构以降低利率等为条件的不正当竞争。其次,商业银行要加强内控,严把承兑关,保证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防范融资风险。同时,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中小企业办理承兑的条件,降低保证金比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敞开银行承兑之门,增强企业运用票据进行结算的主动性。

交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商业银行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对策研究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述

利率是交易资金的价格,是衡量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介变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利率从最初的自由到管制,再到逐渐放开制度,最终走向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不受监管当局的强制干预,中央银行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资金交易的主体,而资金交易的主体即为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尽管市场是调控利率的主体,但中央银行也会对利率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操作,以达到宏观调控效果。总体来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点是:

1.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化。金融市场环境中,资金交易双方通常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交易数量、交易期限、交易风险,进而确定一个交易结果。这一交易过程是不受中央银行所控制的,也不在当局管理范畴之内,而是在市场环境下完成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金融交易的数量、期限以及风险等,那么市场也就能够间接影响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等。所以说,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化。

2.利率管理方式市场化。就形式上来讲,利率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市场。但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进行管理只是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通过间接的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总体来说,利率管理方式为市场化。

3.利率定价权有交易主体掌握。资金交易过程中的细枝末节都是由交易双方来决定的,这与利率是否市场化毫无关系。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下,笔者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1.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1)促进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

长久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利率管制的阶段,再加上其国有产权的属性,所以经营策略多多少少带有比较强的行政色彩。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客户多半是国有企业。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具有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存在,就会经常性的拖欠商业银行的贷款。长此以往,商业银行就会出现不良资产现象,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象。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使得市场成为决定利率的主体。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环境中,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需要面对诸多风险,其中就包括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改变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策略等,提高经营水平,不仅可以抵御风险,还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2)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自,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扩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自,提升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以往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需要执行中央银行统一的贷款利率标准,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从经营状况;资金规模等等方面出发,主导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经营主导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银行的发展目标、经营情况、发展前景、市场环境等,合理的规划银行经营策略,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

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没有自行决定利率的权利,只能按照中央银行提出的统一利率标准来执行利率。此种情况下,我国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依据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开展产品。各个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产品或业务大同小异,难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利率不再受当局或中央银行的控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银行经营情况适当的调整利率,以此来促进银行发展。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其可以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形式、企业经营情况等,创新多种不同的金融产品或业务活动,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等,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2.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利率管制时期,所有商业银行都要按照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金融商品销售,这使得所有商业银行都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促使商业银行开展的经营活动比较相似,并且服务的客户多为国有企业。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小,可以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共同发展。但利率市场化的逐渐形成,打破了商业银行这种经营状况,使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有绝对的经营,并且有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自由创造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中销售。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形成真正的价格性竞争,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没有组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很可能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