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育 循环经济观 意义 策略

一、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观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本身有自己的循环系统,地球在其曲折动荡的46亿年里形成了一套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在内的复杂系统,我们生活的地球外圈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部分,目前地球外圈环境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干预[1]。科学知识是一柄双刃剑,今天当人们利用科学知识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也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垃圾围城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循环经济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们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思路。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各国定义并不相同,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效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的一种经济。

(二)循环经济观的基本理念。

循环经济观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2.新的经济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而且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3.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4.新的生产观。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

5.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重要意义。

(一)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化学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2]。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环保、低碳的世纪,发展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海世博会都体现了循环经济观的理念。而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企业、公民即全社会的参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循环经济观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理论策略。

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在化学教学第一课教师就可指出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

1.化学定义本身就体现循环经济观。

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作出积极的贡献。这和循环经济观是一致的。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师在讲述时,应联系循环经济,指出化学科学是研究物质转化规律的科学,这和循环经济观思想中物质循环利用是一致的。

2.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应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讲述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中,教师应指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利用、再生物质都是以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

3.化学方程式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

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它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因此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所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一种方法。由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是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化学方程式就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学好化学方程式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有助于学生今后发展循环经济。

(二)利用化学实验从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策略。

不仅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化学科技的发展也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化学科学发展也有为循环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也是初中化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本文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为例来阐述。

1.在学习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产生、发育和繁衍都离不开水。水是纯净物,但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因此,水的净化既是化学教育的内容,又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水的净化原理、水的成分等知识,对于处理循环经济中水的污染、水的循环再利用等有重要意义。

2.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为人类从事各种活动提供动力和热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气体、固体废物与余热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减少污染的科学做法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对化石燃料的循环利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3.学习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各种各样的金属大多是通过冶炼金属矿物得到的。要合理开发利用金属矿物资源,了解各种金属的性质和各类金属矿物。回收各种金属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作。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今天,铁矿石的价格在飞速上涨。当自行车用坏了,铁门用坏了,我们应该及时把它们送到回收站,而不是把它们扔在某个角落锈蚀。

(三)利用化学知识的学习从思想观念上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观念策略。

自然的再生循环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称之为生态体系的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它受到破坏而变得不可恢复的潜在危险是如此之多,因此不可能在过度使用和错误对待的情况下,继续存在而不遭受损害[3]。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从长远观点来看也在制造越来越多的垃圾。垃圾围城,环境污染就不可避免,只有人类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观念,从现在开始树立循环经济观,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在初中化学教育中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人类的长远发展要求,国外一些科学家提倡过4R生活[4]。

Refuse拒绝――拒绝多余的商品包装。

Reduce减少――尽量减少垃圾。

Reuse再利用――提倡反复地再利用物品。

Recycle资源的再利用――垃圾分类回收制成再生产品。

4R运动,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做起,反映人们新的生产观与消费观。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多处体现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求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不乱丢垃圾做起,将垃圾视为资源,农村生活垃圾在沼气池可以发酵产生沼气和肥料。其他固体垃圾只要分类存放都可以回收再用。好习惯自小培养,要求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四)在社会生活中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应用策略。

学习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可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布置一些社会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治理门前小水沟。农村一些地区,家庭产生的一些生活污水一般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门前的小水沟里。学生可以利用在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灵活处理,在水沟附近挖一个污水处理池,家中生活污水流经处理池先过滤,再在池中放入生石灰,将小水沟污泥清理,栽种芦苇等水生植物来吸附废物,可以基本上实现清水入河。

2.提倡物品循环使用。4R生活、环保低碳生活都要求人们一物多用,例如,节约纸张,双面使用;将饮料瓶做成工艺品、笔筒,等等。

3.将你家一天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收集在垃圾袋或垃圾桶中,然后称重,以此推算一年中你家所产生的垃圾有多少。若全国按3亿户计算,又将产生多少垃圾?按每平方米地可堆放2吨垃圾计算,要占地多少平方米?

4.在你的周围能见到的固体废弃物有哪些?这些固体废弃物对人们有哪些影响?请你提出关于回收和处理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建议。

四、结语

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现在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原理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化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不断探讨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各种策略,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旭等.岩石和矿物[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生物课程是高中生物的重要基础部分,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理解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目前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并不理想,原因在于课程资源比较紧张,在开发和实践中也没有得到理想的成果,最终导致教学水平下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学术界提出通过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开发更多的生物课程资源,并且积极应用实践中,可取得积极成果。该项手段在实际的应用中,的确获得了一定的突破,因此未来可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关键词 生活教育;初中生物;资源;开发;实践

相对于一般课程而言,初中生物课程的灵活性较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不同学生的思维存在差异,因此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绩也不同。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生活方式、便捷窍门作为初中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在系统整理后,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又健全了日常的教学体系,为后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生物教学内容编排与生活联系

初中生物课程比较多元化,与高中不同的是,初中生物讲究深入浅出,让学生对生物这一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要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应用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指导,开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首先应该将生物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首次学习生物课程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爱生物吗?能举例说出生物和人类的关系吗?”接着联系学生的答案,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现在的生物学正飞速发展,涉及到的行业越来越多,对人类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学生可以举例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生物学的研究事例,并对现在我们生存环境中面临的危机畅所欲言,比如说:环境问题、资源匮乏、森林破坏、转基因食品安全等问题。由此可见,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课程资源,能否与学生缩短师生距离。

(二)生物教学情境创设与生活接轨

对于初中生物而言,多数学生并没有抱着非常专业的态度去学习,仅仅是作为辅助科目去了解,而且初中生物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考试和一些重要的课程学习。为此,教师尽量不要通过硬性灌输来进行教学。按照生活教育理论的要求,要想开发出更多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就必须在教学情境创设上与日常生活接轨。第一,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不要采取古板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与学生多沟通,多列举一些自身的生活感触和生物案例,鼓励学生去联想他们的生物案例和生活方式,找出其中的差异,提高生物学习的互动性。例如,在《人体的激素调节》一节的教学中,讲到激素调节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片、列举事例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各激素的作用。教师再结合学校要求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在8—9小时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生长激素在青春期有一个分泌高峰,一天中晚上分泌的生长激素比较多。如果睡眠受到干扰,除了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之外,由于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身高的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睡眠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作用很大。第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才是整个课堂的掌控者,不要让学生有束缚感,更加不要让学生过于亢奋,应利用生活语言和生活动作行为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兴趣学习。例如在开展《人的生殖》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母亲怀孕辛苦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一些道具来演绎母亲怀孕时的各个不方便动作,促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怀孕的艰辛。第三,生物教学情境创设,可以适当的邀请家长前来听课,提高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沟通,为教学添彩。

二、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实践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应用该理论指导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实践,其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多个方面的细节。第一,必须保证联系生活实际。很多教师的确列举了生活实际,但与学生的距离较短,炒饭、做菜这一类的生物原理,家长几乎不会让学生去实践,因此该类课程资源仍属于理论。第二,应广泛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了解生物资源。例如,教师可以举办生物知识讲座,以拓展和延伸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饲养家蚕、果蝇等;观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在学校的空地上种植当季的蔬菜,可以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认识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情况以及播种条件等等。此外,生物教师还可以将探究活动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并开展讨论。

(二)结合生物探究课题开发校本课程

生物课程资源的实践,还应该结合生物探究课题,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开发全新的研究领域和课程,可推动初中生物教学的全面进步,为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提供更大的保障。本文认为,结合生物探究课题开发校本课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展开:第一,研究与社会贴近的课程,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等,这些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第二,校本课程在实践前,需经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不可直接投入,避免对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造成影响。第三,校本课程仍然要遵循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超出指导范围的课程可做研究,但暂时不要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否则会与当下的教学构成冲突,不利于教学工作发展。

三、总结

本研究对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展开讨论。从目前取得的成果来看,很多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都获得了一定的提升,教学工作不再枯燥、乏味,课堂积极、有趣,所有的教学都在朝着良性循环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健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深入挖掘初中生物课程资源,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哲.国培生物教师教育能力创新培训探讨[J].继续教育,2012,03:26-28

[2]潘洁.“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市场论坛,2011,05:93-94

[3]冯美成.刍议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成功(教育),2011,05:43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范文第3篇

一、新旧知识类比,拓展知识架构 

新旧知识类比,就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相似性,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和探究,促进学生构建新知识网络和框架。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思想,初中学生处于学习物理的基础阶段,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互助探究,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自主学习和体验。运用新旧知识类比,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互助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内能”相关知识时,就可以运用新旧知识类比,引导学生结合“机械能”进行类比分析,深入探讨机械能的宏观层面以及内能的微观层面的不同点,分析其相似点。机械能是宏观层面物体的动能和相对位置具有的势能之和,内能是微观层面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引力、斥力产生的势能之和。同样,密度、电阻、比热容的学习也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构建知识网络,提升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经验,得出相关规律 

联系生活经验,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类比,得出相关规律,更好地总结经验,服务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完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理论知识的指导又反过来不断促进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将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类比,促进学生自主观察与分析,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二力平衡”相关知识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由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原理出发,分析扁担、天平等常见事物,了解力与力臂的反比关系。在学习“摩擦力”相关知识时,笔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探讨“将桌子推动前不断增大推力,桌子不动,在推动后,维持一个不变的力,桌子匀速,增加力,桌子加速”等规律。 

三、学科知识类比,促进融会贯通 

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联通的关系,教师应找出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和契合点,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是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多学科综合也是新课改理念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需要打破学科界限,运用多学科知识类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关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时,结合物理与化学中的环保知识进行类比分析,类比化学中讲述的化学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危害,探讨寻求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的方法,综合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能源,再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能量转换效率的学习。“透镜”的学习与轴对称相关知识也可以进行类比分析。通过综合学科类比,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理论实践类比,促进自主探索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验证理论的最佳方式,由实践反过来得出理论是拓展理论知识的方式。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类比分析,引导学生结合理论自主探索和实践,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架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范文第4篇

【辽源考研初试科目】

第三十六条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12月22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2日下午外国语

12月23日上午业务课一

12月23日下午业务课二

12月24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

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详细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有关要求等由考点和招生单位予以公布。

第三十七条初试的组织工作和考务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单独考试须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考点组织进行。

第三十九条因试卷错寄、漏寄、邮递故障等非考生本人原因而无法正常考试的考生可参加补考。

补考程序为:招生单位将初步审查同意补考的考生姓名、报考单位、补考科目及补考原因一一写明,报所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批准后,自行安排或协商有关考点在规定时间内组织补考。

各补考科目均由招生单位命题。补考试题的形式和难易程度应与原试题相一致。

补考一般安排在考试结束后1个月内进行,具体时间由相关招生单位确定。

【各科满分】

第三十二条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第三十三条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体育、应用心理、文物与博物馆、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公共卫生、护理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会计、图书情报、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和审计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

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第三单元业务课一设置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科目,供试点学校选考,满分为150分。

第三十四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全国统考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俄语、日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全国联考科目为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法硕联考综合(法学)。其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由招生单位自主选择使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既可选用统一命题的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也可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业务课科目由招生单位按一级学科自主命题。

第三十五条招生单位必须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确定考试科目并使用相关试题。

【辽源考研初试时间】

2019年辽源考研初试时间为2018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4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

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附: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范文第5篇

一、比较式的启发性提问

初中物理内容比较简单,知识模块也比较清晰,在学习同一模块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进行比较式提问,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解决综合性题目.通过比较式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开拓起来,也能使学生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对于“弹力”和“摩擦力”,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产生的原理也不同.在学习这两部分的内容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两种力有什么相同处?让学生对这两种力进行比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关注这两种力的不同点,而对于这两种力的相同点则会忽略.教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进行思考,就会了解“在表示这两种力的时候都要注重大小和方向的表示”.这是每一种力在表示的时候都需要注意的点.因此,在后面学习“重力”时,学生在分析力的时候首先就是对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行表示.这样学生再看到力的时候,就会像条件反射一般首先表示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进行分析.这是一种基本的物理素养.

二、发散式的启发性提问

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从禁锢的数学知识中释放出来,促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在看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就能够主动思考.目前初中学生这种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比较欠缺的,教师需要对发散性的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学生在解决发散性问题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动力,从而能够独立高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声的传播”时,有这样的知识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以及固体中进行传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深切的体会,提出发散性问题: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就觉得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声音当然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但是需要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证明,学生就会感到很为难,此时教师需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设计实验.最后学生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来证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有的学生通过“将闹钟封闭在纸箱中,在箱外依旧可以听到闹铃证明这个结论”,有的学生通过“墙壁两侧的传声证明该结论”.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

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一些讨论式的问题.在学生相互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的体会,而且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从心理学上来讲,初中学生有一种较强的扎堆心理,在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学生往往会产生胆怯的情绪,但是让学生进行共同讨论的时候,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然后提出讨论式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可持续发展中蕴涵着怎样的物理知识?当今世界上有哪些能源?这些能源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讨论时,学生将“能量守恒定律”结合起来,就会明白人类在大自然中排放废气、废水、废液等不能利用的能源时,必然对可利用的能源进行了消耗.但是正是能力守恒定律给了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依据,人类可以将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转化成人类可利用的能源,尤其是太阳能,是源源不断的,将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动力,因此需要人类不断进行技术探究有效利用太阳能.这样,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