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辩论中的技巧

辩论中的技巧

辩论中的技巧

辩论中的技巧范文第1篇

一、攻击技巧

攻击,即在自由辩论中的主动进攻,主动发问。这在每个辩论队都是不可无的。然而,攻击能不能有效,又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1、攻击的准备。

这在辩论战略方案确定、辩词定稿之后就应该着手准备了。一般而言,每位辩手应该根据自己所阐述的内容准备向对方发问的问题,可根据自由辩论时间的长短来准备问题,日是初次上场,则应该准备20个问题左右。如果是这样,四个辩手准备的问题就应该大约有80个,一般有足够的可能坚持到自由辩论结束。我们看到,在有的比赛中,有的队员有时间却没有问题可以问,这就是准备不足导致的。

准备提问的问题,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准备。

一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又称事实层面问题。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提的好则很容易出彩、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离辩题,那是会产生负效果的。

二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又称论据层面问题。即对本方论点给予引申,对对方的论据予以驳击的问题。这类问题,直问要提的尖锐,曲问要问得巧妙,反问要提的适时,逼问要问的机智,其效果就是让对方不好回答又无法回避。三是价值层面的问题,又称社会效应层面问题。即把对方论点、立场引申,从价值层面、社会效应层面去延伸它的效应看其是否具备说服力,能否站得住。这类问题,一是能够扩大自由辩论的战场,给对方造成被动,同时也是争取听众、评委认同的重要侧面。当然,如果辩题立场对本方不利,就应该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这三类问题中,事实层面的问题可包括历史事件、现实事实、国别事实、数字事实等等;而理论层面的问题周围除了立场中的论据,也可以延伸达到公理、哲学的层面。

有了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准备,就能够构成立体阵势,可以打自由辩论的立体战斗,让对方陷入立体包围之中的被动局势就很而已造成。我们看到在比赛中,不少辩论队只准备了一个层面的问题(大多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只在有趣上花时间,其结果是打击力不强,且问来问去总是流于肤浅的现象之争,有时则又事实引发事实而偏题,变成了一般的语言游戏、提问游戏去了,辩论的深度不容易看到,这就令人遗憾了。

2、攻击的组织

自由辩论中的有效攻击,应当体现出攻击的有序性,即看得出轮番上阵的脉络,而其基本,就是在场上要有主动权,处于控制场面的主动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场上应该有“灵魂队员”,或者称为“主力辩手”、“主辩”。又哪个辩手来充当这个人物都可以,但是一般又三辩或一辩、二辩来充当。有时,四辩也是很好的充当此人物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要不仅透彻地知道本方的立场,也要透彻地知道对方的立场,规定陈词一结束就能够发现对方的主要问题,从而有效的发起进攻。灵魂队员的任务是:(1)有冷静的把握整个自由辩论战斗局势的眼光,攻击务求有效。(2)充当场上的指挥员。发问不在多,而在精。其发问不仅是对对方的攻击,也是对本方立论的揭示和强化。(3)承担主动转移战场的任务。如在一个层面上问久了,则转向另一个层面发问;在一个层面处于被动,僵住了,则要转向另一个层面,开辟新的攻击点和战场。(4)对对方提出的危及本方底线、事关要害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化被动为主动。(5)对本方误入对方圈套、远离本方、陷于被动之中的局面,要能够晚会并再发起攻击。

当然,其他队员要主动配合,主动呼应,才能形成整体的力量,这就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形成“流动的整体意识”。

攻击的组织,起要害就在于形成整体的有序流变性。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鸡零狗碎。零碎的攻击谈不上组织,它或许也能够有鳞光耀金的效果,但是对于群体辩论而言,是不可能握有主动权的。

攻击的组织在上场前可以有如下的检查指标:一是有没有组织者,也就是有没有“灵魂队员”,其组织、应变能力如何?二是整个队伍与之有没有心悦诚服的默契和感应?三是整个队伍对特定的辩题的立场认识是否完全一致,有没有大的梗阻?四是准备了几个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对付、支撑多难的场面,能够支持多长时间?五是对于非常艰难的、苛刻的尖锐问题,本方研究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好的应对策略?六是自由辩论中将会出现的最为险难的局面,将会一种什么状况?本方应该怎么对付?把这六个问题都想清楚了,都有了解决的办法了,那么攻击的组织也有序了,主动了。

3、攻击的发问

攻击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1)设置两难。即设置两难的问题,无论答此或答彼都将陷入被动。但是一定要对准话题,不可以做无病。(2)主动引申。即将对方的某个事实、某句话加以引申,造成本方主动、对方被动。(3)以矛攻盾。即将对方论点和论据间的矛盾,这个辩手和那个辩手陈述中的矛盾、某个辩手陈词中的矛盾、答这个问题和答那个问题之间的矛盾或其他方面的矛盾予以披露,令其尴尬,陷其于难堪(4)归谬发问。即将其论点或论据或其他问题引申归谬,陷其与左右被动,无力自救。(5)简问深涵。即问题很简单,但涵义很深刻,与辩题密切相关。答准确很难,但是答不出来就很丢人,估摸回答却不准确,这也很容易陷入被动。(6)撕隙抓漏。即将对方的一小道缝隙撕裂撕大,将其明显的漏洞失误给予揭发提问,令其难堪。(7)熟事新提。人往往对于身边、自身很熟悉的事物却不经意,所谓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或非常熟悉却只知道大概却不明白它的详细。一般对这类事情提问,也很容易让对方陷入被动。(8)逼入死角。即把对方的问题逼入死角,再发问,令其难以逃脱。(9)多方追问。即从几个方向、几个侧面、几个层次上同时问一类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必须对准一个核心,即辩论的主要立场和观点,以造成合围的阵势,使对方没有招架的能力,更没有回手的能力(10)夹击发问。即两个回多个人同时问同一类或一个问题,造成夹击态势,使对方顾此失彼。(11)问题同异。即面对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角度提问,使对方难以自圆其说,应接不暇。(12)异题同问。抓住对方的不同问题、不同表述加以归纳,概总而问,从问题的深度与高度上使其无法把握,无力应答。(13)反复逼问。对本方提出的对方非答不可的问题,对方闪避了,就可以反复逼问,但是一般不能超过三次,不可以无限发问,那样反会造成无题可问、或令听众厌烦的负面效果。(14)辐射发问。即一个问题的提出时,同时威慑到对方四个辩手,犹如子母弹一般。这类问题,一般多在哲学或价值层面上发问。(15)同义反复。即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或角度不同,或问语不同)发问。这类问题,多为辩论的主要立场、观点方面的问题。(16)近题遥问。即看似很近的事,用远视点来透视和提问。对方遥答往往答不得,近答又很难接上,陷入了难以捉摸、无从下手的窘境。(17)击情提问。即用心理调控的手段,直击对方情绪层,使其激动,印绪连动,从而淹没对方的理智。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够进行人身攻击与情绪对情绪,更不可陷入无理纠缠甚至胡搅蛮缠,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了。(18)布陷发问。也就是布置一个陷阱,让对方来钻,或想方设法将之套进去。其更高技巧就是连环套。(19)长抽短吊。即忽然提这样的问题忽然又提那样的问题,不离辩题却又忽东忽西,以思维的快捷与急智来取得主动。(20)答中之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对方答问时发现问题(包括陈词阶段发现的问题)予以提问,另一种是在自己回答对方问题时的反问。

4、攻击的风格

由于自由辩论如疾风迅雷,所以不同场次、不同队伍的辩论风格也不尽相同。没有形成风格的队伍即使辩胜,也只是初级层次的。因此,有风格意识并力争形成自己的辩论风格,是一支辩论队有追求、有实力的表现。它其实是一支队伍整体人格的呈现。

攻击的风格,一般而言有情绪型、理智型、稳健型三种。

情绪型的队伍往往只在趣事、情绪化的层面上实施攻击。它也能够引发一些活跃的效果,但是也易于耽于情绪、就事论事,甚至会误入漫骂的泥淖,使辩论流于表面,层次不高,缺乏应有的深度。

理智型的队伍往往执著于理辩的层面,这容易体现思辩与深度,但是又会失之于辩论的活泼不足,弱化了应有的观赏性。_

稳健型的队伍因为其理智和稳健,也因为其稳健而注意到了应有的活泼,是兼取了前二者之长的。显然,自由辩论的风格当以稳健为上,从比赛的实践看,稳健型风格的辩论队不仅易于取胜,且留给观众、评委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5、攻击的节奏

应以张驰有度、疾徐有致为佳。一味快疾或一味徐缓都有缺陷,前者易流于狂躁,后者易流于沉闷。

二、防守技巧

辩论中的自由辩论阶段,就是由进攻和防守两个方面组成的,因此,不仅要有进攻的准备,还要有防守的准备。只会进攻不一定能够取胜,只会防守当然有就更容易陷入被动了。该防守就防守,该进攻就进攻,能攻能守的队伍才能游刃有余。防守中,应该注意的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盯人技巧。即各人盯住各人的对象防守。一般就是一辩盯一辩,二辩盯二辩,……。即一辩回答一辩的问题,二辩回答二辩的问题,……。这样各人就会有关注是具体目标,就不会出现好回答的问题就抢着回答,难回答的问题就你推我让的。当然,在分工之后又讲合作,最难回答的问题,就由“灵魂队员”补救了。

2、长项技巧。即根据各人的长项来分工,首先确认辩手各人的长项,如长于说理,长于说史,长于记忆,长于辨析,等等,则承担相应的问题来防守,这也不至于出现混乱局面或冷场。

3、合围技巧。假如对方有一位非常突出的辩手,不仅对方整个局面靠其支撑,且对本方威胁很大甚至本方队员对其有畏惧感,一对一的战术是不太可能奏效的。那就采取合围技巧,即以全对的四个人的力量来围击、合击,从四个人不同的侧面对准他的问题,以守为攻,一般都会有效。只要他顶不住了,那对方的阵脚就会乱了,自然就会垮了。但是要注意的是,有实力甚至实力更强大的队员靠一两个回合是难以制伏的,因此要有韧劲,不可太急切,争取5、6个回合使其难于招架,提不出更尖锐的问题,内在的进攻力度大大减弱,才能有取胜的基础。

4、夹击技巧。就是对有的问题,有的队员采用二人夹击的方式来对待。

5、高压技巧。一般在辩论赛中,由于参赛队的实力比较接近,所以在自由辩论中容易出现同位推顶的情况,这一方面容易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不容易取胜。破解的办法是采用高位迫压防守。如对方提出的是现象问题,就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现实问题,那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具体问题、微观问题,就以全景认识、宏观认识来回答,以此类推。若此,对对方的问题以高位下罩的方式和统照下盖的方式使对方感到自己的思维位势稍逊一筹,从而内心产生动摇,攻击力也就随之动摇而弱化了。

6、指误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指出对方所问问题在逻辑上、理论上、事实上、价值上、立场上、表达上和常识上的毛病,使之陷入尴尬局面。

7、归谬技巧。即对有的问题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将之做概纳引申归谬,直指其终端的谬,陷其于被动的境地。

8、反问技巧。即从反方向上反问其问题的悖常性、悖题性、悖理性、悖逻辑性、从而化被动而为主动。

9、幽默技巧。即面对自己从容回答智有宽余的问题,适时幽对方一默,效果一定是绝佳的了。

10、短答技巧。岁于一字、一词、一个成语、一个句子就能够答清,且能够反陷对方于被动的问题,就应该果断而适时的使用。

11、启导技巧。对于那些喜欢滔滔不绝有演讲欲而又容易动情、不易冷静理智的辩手,表现欲特盛的辩手,语词罗嗦繁复的辩手,在回答问题时不妨巧妙启发他的教导意识,任由其滔滔不绝地讲,其直接效果是消耗了对方的规定时间。

12、揭弊技巧。在回答问题时,巧妙合理地揭示其弊端。如同一个人陈词与发问中的弊病与矛盾,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问题的矛盾,两个或数个人问题中的矛盾等等。揭示其弊端与矛盾,使其问题本身站不住脚,防守便转为攻击,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13、激怒技巧。即是答问时巧激其怒,使之心理由理智层进入情绪层,无法冷静,无从自控,就可望令其自己乱自己心绪。但是切忌不可使用人身攻击,这是犯禁行为。

14、评价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对其问题予以评价,指其目的,断其归路。

15、闪避技巧。即对那些一两句话难以答清的问题,采用合理闪避的方式,其基点是不离开辩题的立场。

16、反复技巧。即以同义反复的方式回答。也就是意思一样,但语言不同。

17、类比技巧。即面对对方的问题,不做正面拦截,而是用同类比较的方式,把问题抛回给对方。

18、陷阱技巧。既在答问中巧设陷阱让对方来钻,然后在下一个回合中予以指驳,使对方露馅。

19、联动技巧。即本方二人以上联动,回答问题问题时一唱一和,此唱彼和,你呼我应,以整体的优势对之。

20、侧击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从侧面引出相关问题,反请对方来回答。

21、连环技巧。即在答问中故设连环,环环相扣,将对方的问题定格在某一环中,将其扣死。

22、组接技巧。即将对方自己的立场或陈词、反问、答问中的语言予以组合回答,即让对方自己打自己嘴巴。

23、名言技巧。即恰到好处的巧借名言、警语、格言、民谚、诗歌、歌词、流行语等来回答。当然也可以改头换面,重组搭配来回答。

24、错接技巧。即有意错接问题,反让对方判断,以之主动防守。

25、引申技巧。即将问题引申开来,揭示其实质与要害,再一口咬破,直断其喉。

三、其他技巧

1、节奏把握:自由辩论的时间不长,但是由于争锋剧烈,对抗性强,故往往呈现出很强的快节奏。一般而言,一强到底,一胜到底的队伍不多,这就需要有韧劲和力量持久才能取胜。故有经验的辩论队往往是先弱后强,欲擒故纵。其利在于先让对方强,以观察其底气,辨别其优劣,在制伏它。

2、避锋折锐:针锋相对,往往会陷于对峙和僵持。你针尖我麦芒,你推我搡,既不利于取胜,现场效果也不好。故有经验的辩论队往往不正面迎击,而是闪避一旁,轻轻折断其锋锐。这种闪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巧用智力,或侧击、或高压、或机智、或幽默,巧击要害,巧借场上效果来使对方退却。简言之,即以大智大巧而对,不以表面热闹、直硬相拼见高低。

3、时间把握:即从严把握本方时间,有意启导、引导对方在无意识中把规定时间及早耗尽,以造成缺席审判的情势,这对本方极为有利。

4、打乱阵脚:组织有序进攻,打乱对方的阵脚,使之兵未败而阵先乱,岂有不败之理?

辩论中的技巧范文第2篇

从根本上看,辩论赛是一种游戏,因而辩论技巧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即使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但如果不善于表述,不熟悉辩论技巧,在场上是不可能表现得很出色的。反之,一个人如果光有辩论技巧,但其知识底蕴很差,可供调动的东西很少,那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纵有最高超的辩论技巧也无法展示出来。所以,把知识积累与辩论技巧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

先讲知识积累问题。在选拔辩论队员的过程中,我们碰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队员在知识结构上都比较弱,他们可能对本专业的问题比较熟悉一些,但一走出专业的范围,就有邯郸学步,寸步难行的味道。一个人如果知识很弱,去参加辩论,就像一个没有钱的人去做生意一样,是很难成功的。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解决好知识积累的问题?这是我们在训练阶段中考虑较多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如下的措施:第一,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增加背景知识。人们常常把文科的知识比喻为一座金字塔,不了解宽泛的知识背景,想在某一专业领域里做出出类拔萃的成绩是不可能的,想在辩论中运用自如、应答如流也是不可能的。然而,作为知识背景的学科非常之多,如哲学、历史、伦理、政治、经济、宗教、艺术、逻辑、修辞、生态、社会学、医学、文学等等,如何才能迅速地完成知识积累工作呢?光是一门学科,就可以讲上几个学期,通过

一、二次讲座,队员们能把握住吗?“知识快餐”可能吗?实践证明是可能的。在每次讲座中,我们要求专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讲:1.本学科的基本概念;2.本学科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3.本学科研究在当代的热点问题。把这三个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讲清楚了,队员们就能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者的结合中迅速地了解一门学科的概况和问题之所在。这样一来,也就有了关于这门学科的背景知识。采用这种方式,我校的三十多位专家为队员做了五十多次讲座,大大地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第二,分析有可能入选为辩题的当代热点问题,重点理清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当今世界上,热点问题是不少的,如民族冲突与战争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发展的问题、世界政治新格局问题、南北和南南关系问题、当代新儒家问题、亚太经济圈问题、艾滋病问题、安乐死问题、联合国作用问题、人口问题、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市民社会问题、后现代主义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等。就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组织一些专家讲座,有针对性地讲;另一方面,也借阅了一批图书和刊物,供队员们阅读,使他们对这些问题尽快获得感性认识。第三,精读《四书》。考虑到辩论赛作为华语推广活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是比较重视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理应多做些准备。我们除布置队员熟读《四书》外,还要求他们熟读《孙子兵法》、《道德经》等重要著作。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队员们在辩论时从容多了。刚开始参加辩论时,他们常常出现口误,主要是背景知识不熟悉,对方提一个比较深入的问题,就无从应对了。现在,可调动的知识积累多了,队员们在辩论时就能左右逢源,自出机杼,旁征博引,滔滔不绝,给评委和听众留下知识面很宽的印象。另外,在每次讨论辩题时,如果我们发现哪位队员的知识有不准确之处,就马上进行纠正。在训练时,除了一些共同的项目,我们也根据各个队员知识结构的特殊情况,分别对待,缺什么补什么,使队员们的知识积累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新加坡辩论凯旋后,队员们对专家们的知识讲座始终怀着感激之情。另外,在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题下来后,我们还请一些专家进行“会诊”,进一步强化了专题知识,从而在辩论中能达到引经据典、挥洒自如的境界,获得评委和听众的一致好评。知识积累是重要的,但不讲究辩论技巧,它仍然是空的,它或许适用于作学术报告,但却不适用于辩论。剑桥队之所以负于复旦队,问题主要不是出在知识积累上,而是出在辩论技巧上。尤其在辩题上不利于某一方时,这一方如果在技巧上不能高对方一筹,是很难取胜的。在辩论技巧上,我们以为,以下几点是比较重要的。1.攻其要害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2.利用矛盾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3.“引蛇出洞”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在我方和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对方死守着“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于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的战术,我方二辩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四位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对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纠正,指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阵线。4.“李代桃僵”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然分开的。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我们在抽签中得到了辩题的反方,即“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我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我方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力气纠缠在我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知识积累与辩技巧关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辩论中的技巧范文第3篇

那么,如何提高辩论技巧呢?我觉得汲取古人策论中的养分是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下面我就结合大家熟悉的几篇文章谈谈古人的论辩技巧。

一、控场技巧

辩论演讲应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这不仅有利于辩者充分发挥才智,而且有利于对真理的探求。这就要求论辩者具备一定的控场技巧,最主要的是心理的控制。

1.尊重他人。

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却也要“徐趋”而“至而自谢”,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础。

2.努力制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气氛。

《触龙说赵太后》记载:触龙刚见太后时,“太后盛气而揖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触龙开口便谈让长安君为人质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后唾其面的尴尬境地。所以,见到太后后,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而是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从而使太后慢慢消了气,和谐的谈话氛围形成了,自己陈述意见条件的也就成熟了。

3.要审时度势,巧抓时机。

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楚策一・江乙说于安陵君》章,记叙江乙劝说安陵君应向楚王表示自己的忠诚,以此“深自结于王”,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安陵君接受了他的劝告,却“三年而弗言”,后来,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突然乐极生悲,安陵君这才抓住机会进言,由于时机恰当,使楚王极为感动。

二、进攻的技巧

1.巧藏问机法。

论辩之时,向论敌发问,是一种具有很大威慑力的方法。它可以迫使对方陷入进退维谷、不打自招的境地。《孟子谓齐宣王》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孟子见齐王,意在责其“不行仁政,丧失民心”。试想,客居之臣,若直接诘问万乘之主,他能接受得了?机敏的孟子却从“对失信的朋友”、“对失职的官吏”怎么处置问起,让齐王说出“与他断交”、“撤掉他”的话之后,猛然提出了“假若一个国家治理不好应怎么办”的问题,齐王就是清楚了孟子的目的,也欲辩无辞了,直窘得左右张望岔开话题了。这真是问者有心巧设伏,答者无意自结网。

2.窥短击虚法。

参加辩论双方宛如两军对垒,唇枪舌剑,充分表现出辩论者的勇气和智慧。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辩论中,辩论的双方或一方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因此,机敏地捕捉战机,迅速还击敌人。

孔融小时是个奇才,很会说话。一天大夫陈韪讥讽他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别看小时候挺聪明,长大了不一定很有能力。孔融听了,道上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弦外之音是,显见你陈韪就是一个无能之辈。陈韪听了这话,面红耳赤,一时语塞。因为孔融敏锐地抓住了战机,反宾为主,在言语上占了上风。

3.偷换概念法。

《战国策》记载: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中射之士的辩辞明显把“可食”和“不死”两个多义词进行了曲解,偷换概念,使对方陷入窘境,左右为难。

三、修辞运用技巧

先秦的谋臣策士在交际中很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从而通过增强语言的气势和力量说服对方。

1.铺排渲染。

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为了让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要反复强调渲染,而排比是最基础和普遍的论辩修辞手法。请看下例: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怒也。”

在这一段文字中,唐雎借助排比句式将历史上一系列仁人侠士行刺的事例摆出来,形成排山倒海、狂风扫地之势,将秦王的威风一扫而光,秦王的精神防线被彻底击垮,于是出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的令人拍手称快的场面。

2.取譬设喻。

譬喻法,即打比方,目的是不直接刺激对方,使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意见。如:《庄辛谓楚襄王》篇,庄辛为了说明“居安思危,必致后患”的道理,以蜻蛉、黄雀等为喻,由浅而深,反复阐述了只顾眼前利益,贪图安乐以致丧生的危害,使楚襄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不得不改弦更张。庄辛的论辩,通过比喻既把道理讲清了,又没有直接指责君王,让君王难堪,这正是比喻委婉达意的妙处。

3.对比明理。

辩论中的技巧范文第4篇

以下是整理的论文答辩问题及解决办法。

1、答辩程序有哪些?

自考论文答辩程序跟普通高校毕业生答辩要求相同。在考生论文写作完成后,由主考校统一安排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答辩小组,进行答辩。一个学生答辩的时间,通常在30—40分钟。进入答辩现场,答辩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考生陈述。由考生简单介绍自己的论文梗概,以及写作论文的构思和过程,对观点做简要陈述。第二步:老师提问。答辩之前,评审老师已经详细读过接受答辩者的论文和指导教师的评语,而且拟定了要提的问题。评审老师可以根据事先拟定的问题,也可以根据听取考生的自述时想到的题目,向学生提问。提问的问题可以是两三个,也可以是三四个,提问的方式和问题的数量,因不同的论文、考生的陈述而异。老师提问后,会给考生留出准备时间。第三步:考生回答提问。准备完毕,考生需针对老师的提问,一一作答。当学生回答问题完毕,被告知答辩结束,即可告退离席。最后在考生回避的情况下,由答辩小组集体商议,给成成绩。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2、答辩应注意哪些问题?

(1)毕业论文及其答辩在评分中各占一定比例,虽然论文本身的分数高于答辩的分数,但如果答辩不及格则论文分数无论多高也不能及格,由此可见答辩的重要性。因此,努力掌握答辩的方法和技巧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2)进入答辩现场,给主持答辩的教师留下的直观印象十分重要。答辩者应从保持良好的仪态开始,保持态度谦虚,言辞简洁,神情镇静,回答问题自信,行为举止礼貌而得体。答辩者的仪态不在答辩的内容之中,但属于答辩形式的一部分,对答辩质量会产生影响,答辩者不得对此掉以轻心。因为答辩者的仪态不仅反映了其人对答辩的重视程度,而且能反映他的人生修养和学养,以致对主持答辩教师的评判发生影响。(3)开始答辩时,要掌握好节奏,评审老师提出问题后,可以稍作停顿,考虑一下再作答。一定要明白老师提问的准确含义,不要造成歧义的理解,如果不清楚,宁可再问一次,也不贸然作答。(4)开始回答问题时,层次感要强,要有逻辑条理,言语要简明流畅。对于自己熟悉的问题要详细地回答,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要谨慎地回答,对于自己不求甚解的问题如能回避最好,不能回避则应明言,不能不懂装懂。如果论文有遗漏,经老师提问有所触动,自己又知其原理,应敏捷地用言语做补充。(5)答辩结束时,主持答辩的老师通常会对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做一小结,对论文及其答辩给予肯定、补充和纠谬,答辩者应虚心听取。(6)最后,答辩者表示感谢后离席。当然,在毕业论文的答辩中要重视答辩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但也不要过多依赖技巧,最重要的是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和做好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做研究的基本功好了,自然很容易从容应对论文答辩,而不必过多考虑繁复的答辩技巧。3、毕业论文成绩评价标准是什么?评定毕业论文成绩的主要标准,包括几个方面,即:论文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论文观点的正确性和创新意义,引用材料的权威性及材料的合理应用和铺排,论文是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论文结构和语言表述能力等。

辩论中的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 建构主义 合作学习 辩论式教学

随着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翻译教学的问题也逐步引起学界关注。翻译教学本身正面临很多问题,亟须找出能解决翻译教学问题的办法和出路。[1]本文作者找到了辩论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办法,并通过实证调查研究证明其实践性和可行性,从而真正解决翻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当今问题重重的翻译教学解决了难题,找到了出路,从而提高翻译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翻译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的翻译教学必须进行切实的改革才能应对国家和社会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迫切要求。在我国,翻译课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核心课程, 其重要性不容置疑。然而其实际效果与学生的反响却不容乐观,翻译教学中问题重重,翻译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在当今大多数翻译课堂上,翻译教学手段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无需考虑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感受,教师“填鸭式”地传授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使翻译教学呈现出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特征。[2]笔者认为,国内的英语翻译教学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改变以教师一言堂教授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研究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法问题,这对英语课堂教学和改革具有直接意义。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合作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语言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能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背景下,即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获得的。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的个人小组学习成果,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合作互助,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着眼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3-5]

(二)网络技术辅助与翻译能力的拓展

研究者对翻译能力的理解不尽一致。较传统的看法认为译者至少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广博的言外知识和敏锐的感受能力,翻译能力就是“有无翻译经验及掌握与运用翻译技巧的程度”。总之,国内外许多研究者把翻译能力看成语言转换及交际能力。但也有研究者提到运用翻译工具进行翻译辅助的能力。翻译能力并不只涉及运用语言本身进行交际的能力,还包括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翻译工具来协助译者完成翻译任务的能力。[6]

网络信息资源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译者可以借助网络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甚至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译文进行参考,还可以检验译文地道与否,从而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与质量及准确性。

三、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上课之前

教师提前一次课给学生布置翻译作业,并提出具体要求。翻译作业应与下一次课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有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难度上,材料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 长度上,材料不宜过长,几个句子或者一小段即可;内容上,要具备鲜活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多样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该翻译作业的内容涉及下次课的讲课重点,所以,教师在布置翻译作业的同时,还要交代必须注意的翻译部分,并告诉学生,这些该注意的地方就是下次课的讲课重点,并让学生提前预习讲课重点。

以定语从句的翻译教学为例,教师布置了一小段话作为翻译作业,里面涉及几个定语从句,而定语从句的翻译就是下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时候,教师就要提醒学生,要提前预习定语从句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并在翻译时特别注意定语从句的翻译。

(二)第一节课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该次课的第一节课,在第一节课中,学生必须完成四个步骤:

首先,在全体学生已经提前预习新课句型特点及翻译技巧并了解翻译作业原文的基础上,让每位学生在网络的辅助下,独自完成各自的翻译作业。

然后,待每个学生完成各自的翻译任务之后,将班级划分为几个小组。根据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内部确定自己的公共邮箱,小组成员把个人的译文发到自己组的公共邮箱,认真阅读组内成员所有译文。

接着,组内成员凑到一起,充分讨论,努力理解全文,利用各种翻译技巧,综合每人的译文,取长补短,优化完善,整理确定小组最后的“完美”译文。

最后,组内成员准备辩论材料,就辩论中其他组同学可能提出的各种质疑或问题做好相应的反驳和准备,确定小组辩论代表,并把最终译文及相关资料制作成课堂展示多媒体电子文本。(对于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将会在第二节课上时得到解决。)

这一阶段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三)第二节课

同样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该次课的第二节课,在第二节课中,学生也必须完成四个步骤:

1.教师简单介绍翻译技巧

第二节课同样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上课开始,教师首先讲解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定语从句的翻译教学为例, 教师用大约5分钟简单讲解定语从句的特征及翻译技巧(更为详细的补充解释放在下一步的辩论中进行),让学生在自己对定语从句预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深对定语从句的理解和学习。

2.小组代表课堂展示多媒体译文

在教师大体讲解完重点教学内容后,学生自愿或者由教师随机挑选一个组开始该环节。这一环节持续10分钟。小组代表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译文,解释关键词语,陈述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分析困难句子结构,讲解重要句型,尤其是刚学习的新句型(比如上面提到的定语从句)。在这一过程中,讲解者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课堂初始教师的新课讲解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若是讲解者在教师新课讲解之后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有新的想法,想修改自己的某部分译文时,在他讲述译文过程中要及时提出自己的新看法、新译文;第二,对于讲解者该组成员讨论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讲解者要在讲解译文时及时提出来。对于教师,教师应尽量避免打断讲解者,要多做记录,以便后来评析。其他学生要集中精力听讲,适当做记录,为接下来对讲解者的评价及辩论做好准备。

3.问题与辩论

该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左右。学生自愿或者教师随便挑选学生向译文讲解者(答辩方)提问,提问范围广泛,大到译文结构、翻译方法、语言分析等,小到选词或者发音等,然后讲解者针对提问问题进行回答。期间,学生与讲解者(答辩者)或其小组进行辩论。学生对讲解者(答辩方)的讲解进行评论,肯定或批评,肯定译文的优点,批评其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而讲解者(答辩者)或其小组对学生评论不当之处进行反驳。学生针对不同意之处继续对讲解者(答辩者)或其小组进行辩论。

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保证过程的顺利进行。在学生辩论过程中,教师也应针对辩论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向讲解者及其他学生提出问题,让其做答,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辩论的气氛。当问辩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受知识所限而使辩论受阻碍时,教师就要发挥其指导者的作用,指点迷津,“化解双方矛盾”。

以上面的定语从句翻译教学为例,讲解者在展示自己译文的同时要讲解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及技巧,然后,学生对其提出问题并进行辩论。期间,教师针对定语从句翻译方法及技巧问题再向学生及讲解者提问,从而对刚上课时教师对定语从句讲解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这样学生对新课定语从句的翻译学习也了如指掌了。

4.教师总结

辩论结束后,教师就要“趁热打铁”, 总结辩论整体情况及本节课重点内容。采用启发式、指点式教学,首先教师吸收学生译文中的合理及精彩之处,认可讲解者译文、电子课件及讲解中的“亮点”,尤其对学生新句型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教师应重点做出评价。其次,分析辩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尤其辩论中争执的地方和中断的地方,都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和盲点,要让学生牢记。最后,在学生的译文基础上,提出几个可能的译文,要让学生知道,没有标准译文,译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翻译课堂中采用新的教学法――网络辅助下的辩论式教学法,发现学生积极愉悦地学到了新课中新句型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四、结束语

笔者认为,翻译课程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改变以教师一言堂讲授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引入网络辅助技术,以建构主义和合作原则为指导,采用辩论式教学模式,改变翻译人才培养方式,从而适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 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J].中国

教育学刊,1998(5):47-48.

[3] Nuan,David.Collabo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1992.

[4] Johnson,D. W.&Johnson,R. T.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M].MA: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89.

[5] Slavin,R. E.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Research,and Pr-

actice[M].MA:Allyn&Bacon,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