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的基本反应

化学的基本反应

化学的基本反应

化学的基本反应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概念 教学

高中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教学的基础,充分掌握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必经阶段。只有让学生清楚准确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化学概念由于抽象难懂,一些描述性材料枯燥乏味,学生往往会把学习化学概念视为“拦路虎”,甚至认为化学与其他文科一样需要背诵记忆。

1.化学概念的作用

1.1化学概念是描述化学现象的反映。

化学知识的生成离不开一定的化学现象及其物质的反应变化。这些反应变化需要用专门的术语予以描述,以区别于其它的化学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化学概念就是阐述化学反应变化的不同属性和表现形式。

1.2化学概念是学生判断推理的依据。

我们知道学习化学需要一定的判断推理,而这些判断推理离不开化学概念的保障和支持。没有一定的化学概念,学生对化学实验中的物质反应变化难以判定其反应类型和变化形式,推理也就无从谈起了。

1.3化学概念是培养学生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理论支持。

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化学理论指导。化学概念则是化学理论的“核心”,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很多化学工作者认为,离开了化学概念的学习,化学就没有其存在价值。

2.化学概念的教学运用

2.1理清化学概念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梳理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概念是人们对一定化学现象和问题的本质规律反映,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规律性。学生通过对化学概念的学习理解,进而进行内化和创设生成,为其化学知识和结构的确立奠定基础。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知识体系可用下图形式表现:

由上图可知,氧化在反应还原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教师应做到:(1)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2)分析学生的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脉络;(3)建立知识脉络和认知脉络的有机联系途径和方法。

笔者根据以上的知识体系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以帮助学生梳理化学知识和认知体系:(1)回顾四种基本反应――写出生成CO2的四个不同类型反应;(2)根据部分学生会书写出Fe2O3+3CO=2Fe+3CO2这一反应,评价是否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3)通过引导阅读教材第一段,让学生整理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及“氧化与还原的关系”;(4)利用C+O2=CO2这个反应的判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突破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5)合作探究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2.2围绕化学概念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探究质疑的欲望。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概念后,对已有的知识体系有了充分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我们可通过设计一些问题的形式来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促进知识的升华。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贴近概念,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我们还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可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激活学生对概念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1在学生困惑之处设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基本反应类型分别写出生成CO2的化学方程式。在评价中可以利用学生写出的Fe2O3+3CO=2Fe+3CO2这一反应设疑:Fe2O3+3CO=2Fe+3CO2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初中化学所学的反应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目的。

2.2.2在学习重点之处设疑。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C+O2=CO2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时学生们各抒己见,并阐述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我们可利用这个重要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突破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开始寻求更加科学的判断标准。

2.2.3在学习难点之处设疑。在学生无法用得失氧的观点解决“C+O3=CO2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问题时,可以设疑引导:标出C+2CuO=2Cu+CO2、C+H2O=CO+H2、C+O2=CO2这3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然后看看是否能得到化合价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学生通过对化合价改变的研究,自己得出化合价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各种关系结论。这样,通过对难点问题的释疑,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悟。

2.3关注概念知识的严密性表达,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学习态度。

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自己归纳概括中注重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找出概念中的重要字词,通过重要的字和词去把握概念的精髓。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跟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中,通过CaCO3=CaO+CO2;2KClO3=2KCl+3O2这两个反应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概括出化合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评价时可以引导学生判断此中的正误,引导学生能科学、严谨地概括出氧化还原反应跟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学生在严密的表达中会养成科学而又严谨地学习态度和作风。

在总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时,当学生有不同的结论以后,可以尝试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物质的化合价变化。教师还可利用数学上集合的概念,让学生自己用集合的理念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进一步加深理解,以拓展延伸学生的化学知识。

3.化学概念教学的注意点

3.1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

概念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

3.2注意练习的配置。

概念属于基础性知识,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地布置与此相关的习题。

3.3注意开阔学生知识面。

化学的基本反应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归纳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一书,讲解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知识,有利于用来辅助学生学习一些化学方面的必修课程。整本书共分为了四个章节,都是一些学习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学习好了这些选修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下面就是从章节上去归纳总结的一些知识点,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化学反应与原理

在第一章介绍的知识点中,可以看出讲的是化学反应与物质能量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其中的反应热相对来说难度系数大一些,也重要一些。化学反应热有很多种形式,例如:生成热、燃烧热、中和热等。化学反应热,简单地说,指的就是在等温、等压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或者物理变化时所放出或者吸收的热量。化学反应热是一种重要的热力学数据,需要我们的学生去掌握好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多数的分解反应、盐水解反应、电离、少数的化合反应等。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或者爆炸反应、多数的化合反应、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其中,吸热和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化学反应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物与生成物具有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除了遵循一些基本书写化学方式的要求以外,还需要特别去注意一些小的细节。当然,这个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热的时候,去多留意一下。而且在计算化学反应热的时候,除了给定的公式外,还可以用盖斯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在这一章节,讲的就是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速率指的就是在化学反应中,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所处的条件,其中反应物的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时,可以粗略的认为这个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变,因为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当然,在这一章节,需要着重掌握的就是化学平衡。所谓“化学平衡”,指的就是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其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一个不再改变的状态,即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其中涉及到一个化学平衡常数,用常数K来表示。化学反应常数的大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化学反应可以进行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化学反应常数越小,说明这个化学反应进行的越不完全。而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有:浓度、温度、压强等,每一种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具体影响又有些区别,这个就需要在平时去具体总结了。

三、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在第三章中,讲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都是围绕一些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来讲述的。所谓“离子平衡”,即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没有离解的分子与其离子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离子平衡又称为电离平衡,它是平衡的一种,并且也遵循平衡的一般规律,温度、浓度以及往弱电解质中加入与其相同的离子或者加入能与弱电解质反应的物质,都有可能引起平衡的移动。而离子平衡与化学平衡常数有一样的特称,那就是都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离子常数就减少。

在这一章节中,水的电离、盐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及离子反应,都需要掌握好它们各自的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还有具体的反应过程、结果等数据,都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去观测。但在做这些化学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化学反应的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从而降低化学实验的危险性。

四、电化学基础

第四章,需要把握的就比较少了,但同样也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需要学生当做常识来学习。在这一章,由“原电池”讲到“化学电源”、“电解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这里面阐述了一些电化学的基础原理,为以后更深入学习电化学奠定了一个基础。关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总结,就不需要太去注重,只需要多去看几遍书,大概了解书上讲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即可,最好是能记住,并运用到化学的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上。

从整本《化学反应原理》来看,讲述的都是一些化学反应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去把握在必修教材中学习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虽然这本书是选修教材,但也应把它当做必修课程来掌握,里面包含的很多原理都是必修教材没有深入讲解过的,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为学习化学的必修教材服务。当然,我这里总结的这本书的知识点,还不是很全面和详细,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一个系统的结构框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这本选修教材。

纵观这本书,只要掌握了这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且学会去总结书上的理论原理,就差不多可以学好这本书了。例如:其中的酸碱记忆,在平时多去记忆、积累一些碱和酸的物质载体,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时理解好酸碱性方面的内容。PH值的计算,就需要明白PH值的定义,然后再根据一些具体的计算方法去掌握了;电离水解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在平时多去记忆几个常见的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这样在掌握电离水解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简单地说,学习《化学反应原理》这本书,需要的就是记忆和总结,做好这两件事,就不怕学不好。当然,涉及到化学计算方面的内容,就需要考察学生个人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了。

化学的基本反应范文第3篇

1精选教学内容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高、精、深,要充分考虑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优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导向,我们选用朱炳辰教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版)》作为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块,第一部分是绪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平顶山区域煤化工盐化工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提出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任务、对象和研究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为新近升本的二本院校,生源特点是学生基础较差,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重基础知识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因此,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选择化学反应工程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研究方法,精选化学反应动力学、混合与返混、反应过程热量与质量传递、复合反应的选择率与收率、反应器热稳定性等内容,突出讲解影响反应结果的工程因素,为学生开发反应过程和反应器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应用,第三部分选择反应器设计、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和反应器中的传递过程的影响作为重点内容,通过理想的间歇釜式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用数学模型进行反应器设计的基本方法,对反应与传递对反应过程的开发,反应器的放大设计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

2改进教学方法

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更要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导向,通过由教师教导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来强化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精炼反应器设计、达到突出能力的效果。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学对象的智力因素和学习能力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校不少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不愿意主动思考。怎么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在绪论部分教学中,我们采用由老师抛出问题“平顶山的煤资源和盐资源丰富,现在要扩建年产40万吨氯碱新厂,如果你是厂长的话你该怎么办”,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根据年产量确定日产量、选用反应器、确定反应器的体积、确定需要的其他配套装备等等,学生反应非常热烈,通过讨论由学生总结出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学生经过自己积极思考,大脑风暴后得出结论,大大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基本原理、理论的教学过程中,重点讲处理问题的方法。反应工程中的基本概念由老师主导精讲,如混合与返混、收率与选择率等概念,强调反应工程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即工程因素通过影响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温度来改变反应结果。对于较难的温度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部分,教师详细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将学生合理分组,提前安排学生自己学习,安排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举一反三,掌握工程因素对反应影响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反应器设计部分教师详讲每种反应器的特点,重点讲述反应器设计的思路,列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式,带领学生推导出间歇反应器的设计方程,再由学生自行推导其他理想反应器的设计方程,学生在推导过程中根据不同反应器的特点,归纳总结,找其中的异同点。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反应工程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让学生把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理论与企业生产相互衔接起来,真正从工程角度去揣摩生产工艺的每一环节,继而成长为一名综合素质高、技术本领硬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与工业反应器联系紧密的反应器设计部分教学中,针对性的采用案例教学,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年产3万吨尼龙66间歇聚合釜设计、年产5万吨甲醇管壳式反应器设计、年产5万吨苯乙烯绝热径向反应器设计”,理论课讲述之前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熟悉材料,再进行理论讲解,以所选取的案例为例,讲解设计思路,例如如何确定反应器体积、操作条件、设备材质结构的确定等,课后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自行完成设计任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答辩,对所完成的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以及评价。学生通过针对性的设计练习,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由知识本位向技能本位转型只是一个方面,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一种手段,从根本上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大力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和企业双向培育,将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性人才。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我院的校企合作平台,与许昌龙兴达煤化有限公司,河南赛福特农产品检测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专业对接,为学生创建校外实习基地,保证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企业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到真正的高技能训练。

4结语

化学的基本反应范文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2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归纳的方法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含义,感受此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优点。

2.依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体会这是一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简便方法。

3.深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在过程,体会电子转移是其实质,初步形成“通过现象看清本质”的思维意识。

二、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过程分析。

四、教学流程概要

1.课前准备

投影化合价形象记忆图,画面上嵌有“活跃”跳动的数字,这些数字代表了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同时辅以与明快的音乐。该场景播放之后,再投影一幅内含音符图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化合价的数字如同音符一般,感受化学的音乐美、旋律美。

2.回顾前期学习心得

学习了《物质的分类》一节内容,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分类方法之后,我们有怎样的感受?

3.活动探究一

寻找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它们的反应类型。

辨析: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分类方法完善吗?

4.活动探究二

分析以下两个反应的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

Fe2O3 + 3CO2Fe + 3CO2

2CuO + C2Cu + CO2

探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一定同时发生吗?如果是,为什么?

学生从得失氧守恒的角度判断出二者确实同时发生。教师强调“守恒思想”是化学学科十分重要的思想。

5.自然推导新概念

指出,既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不如将这样的反应就称作“氧化还原反应”。师生共同完成对新概念的界定,特别突出“同时”二字。

6.变换视角,深入探索

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变化有关系吗?若有关系,存在怎样的关系?

对Fe2O3 +3CO2Fe+3CO2 和 2CuO + C2Cu + CO2两个方程式加以分析,总结出化合价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规律,指出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之一。

辨析: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完善吗?

从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要么发生变化要么不发生变化的角度得出结论,这种分类方法是完善的。

7.探究活动三

化合价变化导致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其实质是什么?

投影NaCl这一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动画,分析出这类反应是由于发生了电子得失而发生而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实践活动:用双线桥分析反应

2Na+Cl22NaCl Mg + Cl2MgCl2

投影HCl这一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动画,分析出这类反应是由于发生了电子偏移而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8.总结规律

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也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之一。

学习策略探讨: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运用以上两种标准来判断某一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时,哪个比较方便,哪个能够真正体现反应的实质。

9.分工合作,在活动中总结

分组活动: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各举一例,判断它们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若是则用双线桥加以分析,若不是请说明原因。

(建议以四人为一组,每人至少完成对其中一种类型反应的举例分析。之后,教师借助普通的网络聊天摄像头,制作成简易的实物投影仪,将学生所写的分析过程投影出来,请相应学生面向全班讲解,接受同学的提问、质询)

温故知新:画出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交叉分类图。

总结规律:怎样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怎样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是否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是否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10.知识辅助

提醒化合价的重要性,给出熟悉的化合价口诀。

11.形象化巩固和提升

投影本节课知识框架图予以巩固,同时点拨出与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五、教后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在《课程标准》中用一句话体现:“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江苏省颁发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阐释为:“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等。据此,并结合具体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为上文三点,尤其是突出思维过程的合理引导和“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等意识的有效养成。

化学的基本反应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念;必修模块;呈现

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人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个体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化学基本观念概三类:知识类、方法类、情意类。知识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元素观、变化观、微粒观;方法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分类观、实验观;情意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化学价值观[1]。

作为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学科价值的体现。中学化学课程作为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重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多次提到化学基本观念,指出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化学本质的落脚点是“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并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了“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的培养目标[3]。

重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转变[4]。高中化学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既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延伸,也是学习后续选修课程的基础,承担着为高中学生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和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任务。人教版化学必修l和必修2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呈现如下:

1.元素观

元素观是必修教材的基础理论之一,几乎贯穿整个必修教材。在必修1中第3、4章“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必修2第1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内容中集中体现,在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和必修2第3章“有机化合物"中,进行分散渗透。在必修l第3、4章中,选取代表元素,运用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理论知识为指导,通过实验,结合变化观,对同种元素构成的重要物质及相互转化进行探讨和梳理;而必修2第一章则是在必修1“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从金属性、非金属性两方面对元素加以整理;必修2第3章又以碳元素为中心,介绍了几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这种集中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知识与观念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元素观的形成。

2.分类观

必修1中,在第二章介绍了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角度来认识物质及化学反应。比方说,根据组成物质元素的种类和数目的多少来分;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半径大小来分,根据物质在水溶液反应是否有离子参与来分;根据在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情况来分,这集中体现了“分类观”。在第三、四章元素化合物部分,精选代表元素,先对物质进行分类,再对各类物质与不同类别物质的反应加以介绍并对比,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性反应角度对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进行分类,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必修2中第一章是对元素的分类,第二章又从能量与是否可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第三章有有机物及有机反应类型的分类,第四章金属的冶炼及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直接利用了必修1在第三、四章对物质和化学反应分类的结果。总之,“分类观”贯穿必修1和必修2,起到线索组织、整合学习内容的作用,充分体现分类观作为方法类基本观念的重要性。

3.微粒观

必修教材从2个方面建构微粒观,一是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包括微粒的大小、间距、数量,以及微粒的结合方式、空间排列和作用力等;二是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必修1中,物质的分类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存在形态和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气体摩尔体积实质是微粒间距离和运动方式的变化;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超越元素种类及其化合价的变化,建立电子转移(偏移)和微粒变化的本质观念。在必修2中,通过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系统地介绍了原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以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为例,讨论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并介绍分子间作用力。通过对原电池和电解池工作原理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重新思考氧化还原反应,升华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以烷烃的异构、乙醇和二甲醚为例,介绍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通过常见烃和烃的衍生物的学习,理解碳、氧原子的成键特点,初步形成碳原子的排列顺序和空间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物质的观点。

4.变化观

必修1第2章中,结合分类方法,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从离子以及得失电子角度将化学反应重新分类,着重介绍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第3、4章中,教材充分运用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通过对常见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介绍和梳理,对变化观进行具体化和深化,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必修2的《有机化合物》一章介绍了取代、加成、酯化和加聚等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必修2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从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认识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等能量转化形式,并建立起“化学变化中能量守恒”观念;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必修模块的任务,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中,只是让学生结合有关实验和事例,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外界条件(温度、催化剂等)都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在化工生产中,不仅要考虑化学反应的速率,还要考虑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5.实验观

必修1第1章是“从实验学化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和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既能起到与九年级化学的衔接作用,又能为后续学习穿针引线。第1章首先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复习了溶解、蒸发、过滤,又介绍了两个新的分离方法蒸馏和萃取,其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后续教材内容中,几乎每一章节都会涉及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培养思维能力,逐步建立化学实验观。

6.化学价值观

化学价值观在必修教材中有全方位呈现。不但在正式内容中采取分散渗透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多次呈现,还在不同栏目中通过不同素材,甚至通过习题全方位呈现。分散渗透主要表现在必修1处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必修2处理有机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反应原理初步知识时,提供一定的社会或生活背景,紧密联系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充分考虑物质的价值与危害。集中处理主要是指必修2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将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化学知识放在在一起集中处理。不同栏目是指必修教材设置的“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等栏目中,既颂扬了为生产生活作出贡献的化学发明应用,也不避讳地介绍了化学造成的灾害和污染。例如“神奇的催化剂"介绍催化剂在资源利用、能源开发、医药制造、环境保护中的重大作用;“酸雨防治的措施”中介绍了酸雨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甲烷的爆炸事故”中介绍了甲烷是人类利用的重要能源之一,但开采和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它化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走向生活,同时也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化学的正面价值、不合理使用的后果及其局限性。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必修模块教材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基本观念编排,但在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上,对化学基本观念的注重是显而易见的,利用基本观念组织和引领具体知识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曾国琼.以"元素化合物知识"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2):5-9.

[2] 梁卉.中学化学基学科观念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