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绩效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范文第1篇

与传统财务审计不同的是,绩效审计没有严格的审计准则可供遵循。绩效审计吸收了管理咨询中专业分析的合理成分,同时严格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性。绩效审计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但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绩效审计在收集审计资料和评价审计事项过程中,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更主要地运用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除了常规的财务审计方法对绩效审计同样适用外,绩效审计还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包括三个部分。如竹德操等(1997)认为,其方法体系包括审计方法基础(含哲学基础、理论基础和数学基础)、一般方法或绩效审计模式(即收集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以及审计技术方法(有审阅法等传统审计方法,因素分析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法,网络图法等图表审计方法,回归分析法等数学分析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其他技术方法等)。另一种观点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包括四大类。如李敦嘉(1996)认为,绩效审计方法包括四类:第一类是核实的方法,如审阅法;第二类是对比的方法,包括实绩与计划比;第三类是分析的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等;第四类是评价的方法,包括现值法等。也有人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审计工作组织方法、审计查证方法、审计分析方法及审计评价方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然后再行细分。如任月君等(1999)认为,绩效审计方法包括财务审计方法(审阅法等)和其它方法(如指标对比法、比率分析法等)。由于绩效审计对象范围广泛,审计项目实施中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无法固定,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数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几乎都能适用于绩效审计。事实上,绩效审计工作本身就很复杂,审计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方法交叉使用或同时使用,各种方法很难完全分开。而且,不同的审计项目,其所采用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从原则上说,凡是有利于绩效审计开展的方法都应归入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当然,随着时间、地点及审计项目的不同,绩效审计方法会有所不同或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基本可归为两类,即传统审计的方法与专门用于绩效审计的方法。为了推动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本文对绩效审计分析方法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作一探索和分析。

一、绩效审计分析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分析成本和效益(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每单位效益(效果)所消耗的成本来评价项目效益(效果)。针对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额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及所付出的成本,通过比较分析,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二)数量分析法

数量分析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运用抽样技术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影响投入(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即查找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四)层次分析(AHP)法

层次分析(AHP)法,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及部门等来分析方案,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出各方案各自的权重(优先程度),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五)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对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回归方程,然后以此回归方程来推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规律。回归分析法的实质是从观察数据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用来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统计分析方法相对于调查来说,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但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回归分析可以同时检验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相比,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这种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知识,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可以利用专门的统计软件来进行复杂的回归分析,使审计人员更容易应用这一方法。

(六)数据包络分析(DEA)法

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即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来评价多输入和多输出的“部门”(称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DEA方法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非参数的经济估计方法,实质是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从而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DEA方法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来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

(七)分析程序法

分析程序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重要金额、比率、结构或者趋势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的审计方法。分析程序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比较分析。就是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若干个可比数据(包括某一相关数据、经济数据、经营数据、非经济数据、预算或计划、多期数据、行业数据等)进行对比,找出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若干数量之间的差异,从而对公共资金筹集、管理或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合理评价。比较分析法是对绝对数所做的比较。例如,将被审计单位当期的营业收入总额与预算营业收入总额这两个绝对数进行比较。二是比率分析。就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来分解、剖析被审计项目绩效。比率分析法是对各种比率的比较。如常见的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指标。三是结构分析。所谓结构分析法,是指对某项信息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例如,对企业的各类产品占生产总量的比例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各个货种的盈利能力,也可以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当期的经营是否符合组织的发展战略。四是趋势分析。就是将与被审计项目有关的若干期财务或者非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或发现异常变动。趋势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计算出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以及变动幅度,包括绝对数趋势分析和相对数趋势分析。

(八)数理统计方法

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锥处理技术;因子分析法是从指标的独立性角度筛选指标,根据因子载荷的大小来挑选指标,留下载荷较大者;聚类分析法是从指标的代表性角度筛选指标,先采用系统聚类法将指标聚为一定数目的类别,然后选择每一类中的代表指标作为入选指标,以每类中平均相关系数较大而类间平均相关系数较小的指标为代表指标;判别分析法是预先根据理论与实践确定等级序列的因子标准,再将待分析的变量指标安排到序列的合理位置上的方法。

(九)调查法

调查法,即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访谈、问卷调查),对某种或者某几种现象、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方法。访谈是指通过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的交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访谈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电话、面对面、信函访谈,访谈形式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进行,访谈对象可以是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和单位外的相关人员,如人大代表、研究人员、社会专家、长期关注某一事项的人员等。但应注意的是,访谈获取的证据一般不能作为事实性证据的惟一证据,就是说,访谈获取的证据还需要经过审计人员的进一步证实。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访谈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关键的环节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要求所有内容采用问答方式,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对于受益面比较广的资金支出,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公众个体的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比如扶贫资金、三峡移民资金等。

(十)专题讨论会

专题讨论会,即通过召集相关管理人员就经营管理活动特定项目或者业务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的方法。

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一)目标评价法

目标评价法,是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定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它分析所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支出绩效。此方法既可用于对部门和单位的评价,也可用于周期性较长项目的评价,还可用于规模及结构效益方面的评价。

(二)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在多种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依据综合评价值对公共支出项目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法是我国目前绩效评价使用最多的方法。我国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评价的准确度较高、较全面,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等方面较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该方法可综合成本效益法、最低成本法、专家意见法、生产函数法等各方法的优点,适用项目支出、单位支出、部门支出和财政总体支出等各层次的绩效评价。

(三)360度反馈评价法

360度反馈评价法,是一种多角度进行的比较全面的绩效评价方法,也称全方位考核法或全面评价法。它由审计对象的上级、同级、下级以及客户综合评价同时结合自我评价综合而成。所谓360度反馈评价,就是指帮助一个组织的成员(主要是管理人员)从与自己发生工作关系的所有主体那里获得关于本人绩效信息的反馈过程,这些信息来自包括上级、下属、平级同事、本人及客户和供应商等。360度反馈评价方位全、角度多、误差小;实行匿名方式,比较客观;有助于促进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团体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但这种方法也存在评价成本大、评价时间长、评价工作难度大等问题,同时,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和分析,往往需要一些外部专业的咨询公司来指导完成。

(四)公众评议法

公众评议法,即通过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证据信息,来评价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它是指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采取问卷统计、测评等方式向公众进行该公共支出项目实施效益情况的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高低。该方法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

(五)沃尔评分法

沃尔评分法,把若干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沃尔选择了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自有资金周转率等7项指标,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做出评价。沃尔评分法也可用于对经营者的绩效评价,其缺陷在于所选定的指标不够科学全面,另外,当某项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

(六)综合指数评分法

综合指数评分法,是在沃尔评分法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综合指数评分法增加了盈利指标和成长指标,使指标体系较为完善;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分别规定了上限和下限,从而减少了个别指标异常对总分的不合理影响,但其全部指标为财务指标,可能会使经营者忽视非财务指标;由于评分时有标准分值作基础,某一指标即使为负值,其得分也可能为正值,不甚合理。

(七)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BSC),是一种全面、系统、有效地考察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体系的方法。它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设计测评指标,从财务、流程、客户和创新学习能力四个不同的维度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绩效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测量和评价。

(八)关键绩效指标(KPI)法

关键绩效指标(KPI)法,是指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做出比较的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结合。关键指标必须符合SMART原则:具体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达性(At-tainable)、现实性(Realistic)和时限性(Time-based)。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标准比较鲜明,易于做出评估。缺点是对简单的工作制定标准难度较大,缺乏一定的定量性;绩效指标只是一些关键的指标,对于其他内容缺少一定的评估。关键绩效指标设计流程:设计企业级关键业绩指标;设计部门级关键业绩指标;设计岗位级关键业绩指标;制定评分要素和评估标准;确定指标权重;对关键业绩指标进行特性与属性测试;构建指标逻辑;建立指标辞典。操作流程分为三步: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关键绩效目标体系的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和目标的评估与调整。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应注意的事项:不同岗位应该有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组合;关键业绩指标与绩效目标的衡量,可量化的量化,难以量化的细化,但评估手段要量化、可操作;激励指标与控制指标相结合。

(九)目标管理(MBO)法

目标管理(MBO)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绩效管理方法,是一种以建立目标体系为基础的考核方法,它特别强调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设定具体的又确实能客观衡量工作业绩的目标。MBO将组织整体目标逐层转化为各阶层与各单位的子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同时,以预定的目标作为激励员工的工具,定期回馈上级共同讨论进行绩效评估,是一种完整的规划与控制程序。

(十)标杆管理法

标杆管理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状况进行观察和检查,通过与组织内外部相同或者相似经营管理活动的最佳实务进行比较,来考核和评价绩效的方法。它定义为“一个将产品、服务和实践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是行业领导者相比较的持续流程”。标杆管理活动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有3个步骤。一是计划阶段:确认对哪个流程进行标杆管理;确定用作比较的公司;决定收集资料的方法并收集资料。二是分析阶段:确定自己目前的做法与最好的做法之间的绩效差异,拟定未来的绩效水准。三是整合阶段:就标杆管理过程中的发现进行交流并获得认同,确立部门目标。四是行动阶段:制订行动计划;实施明确的行动并监测进展情况。五是完成阶段:处于领先地位;全面整合各种活动;重新调校标杆。标杆管理分为四类:内部标杆管理、竞争标杆管理、职能标杆管理和流程标杆管理。

(十一)历史动态比较法

历史动态比较法,是将某一类支出或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历史上的变化及效益波动情况。它既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也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而分析其效益差异的成因及改进方向。该方法适用于项目支出、单位支出和部门支出的绩效评价。

(十二)费用职能比较法费用职能比较法,是将公共管理部门及单位担负的社会职能与相关费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评估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公共管理部门及单位职能定位明确的情况下,行使某一项职能所需的资金应有一定的数量约束,只要数量约束是严格的,评估就会有比较充分的依据,部门和单位社会职能行使情况及行政效率的高低就可能被评估出来。但职能具有扩展性及不确定性,会相应增加评价的难度。

(十三)经济增加值(EVA)法

经济增加值(EVA)法,是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的评价制度。从算术角度来说,经济增加值是从税后利润提取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所有资金成本后的经济利润,是公司业绩衡量的指标,衡量企业创造的股东财富的多少。

(十四)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或最低投入法,适用于那些不易观测或计算公共支出效益大小的情况。该方法通过分析比较项目的投入,评价和选择费用或成本最低为最优,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对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十五)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法,即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明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即经济效益水平的一种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Y=f(A,K,L…),其中Y为产出量,A、K、L等表示技术、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生产函数法不仅可以准确评价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对评价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函数关系的确定较为复杂。该方法更适合项目的绩效评价。

(十六)“本量效”分析法

“本量效”分析,是指将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中所涉及的项目投入、项目产出与项目效果这三大类指标分别赋予“本量效”的内涵。即将“项目投入”与“项目成本”相对应,“项目产出”与“项目所涉及业务的数量”相对应,而“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的绩效”相对应。对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可采用“本量效”分析方法,并将该分析方法贯穿于公共支出项目的决策、实施和完成的全过程评价之中。

(十七)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将所要考虑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不同分类和分档的对应标准值,通过功效系数转化为可以度量记分的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法则是指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各种潜在的或非计量的因素,参照评议参考标准,对评议指标进行影响比较分析判断。根据《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的规定,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32项指标构成,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是定量指标,评议指标为定性指标。功效系数法从理论上来说也属于综合指数法,它的改进之处在于在绩效评价中所起的功效不同。将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更主要的是增加了非财务指标,因而更加科学、完善。它的不足之处是:盈利指标所占权重较高,达42%,而盈利指标较容易人为调节,从而诱使经营者粉饰或片面追求权重较高的指标;修正指标也仅仅是对基本指标额进一步说明,并没有修正基本指标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测算起来过于复杂,指标体系也不尽全面。

(十八)模糊数学法

模糊数学法,是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其将模糊的、难以进行比较判断的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计算,从而明确综合经济效益的优劣。该方法适用于经济效益能准确计量的财政支出评价,项目支出和单位支出的绩效评价均可采用。

(十九)目标成果法

目标成果法,即根据实际产出成果评价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的目标是否实现,将产出成果与事先确定的目标和需求进行对比,来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

(二十)专家意见法

专家意见法,是指通过邀请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若干专家,对项目支出绩效进行评价后,汇总分析专家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在绩效审计中,衡量项目绩效优劣与否,既取决于内容的科学性和绩效标准的合理性,也取决于是否找到合适的衡量、评价方法。由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对象往往是公共部门、公共管理活动、公共服务行为及公共产品,因此无法完全套用对工商企业的一些评价方法来评估政府机构的活动,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寻求衡量政府部门绩效的专门技术和系统方法。当然,在政府绩效审计中并不排斥己被传统审计所证明了的有效的审计技术,只是在某些方面出于特殊的需求,政府绩效审计需要有更多的专门技术可供审计人员选择应用。在各种审计方法中,每一种审计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灵活选择和运用各种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绩效审计;人民银行;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它的产生是针对政府部门所具有的非营利性来衡量政府工作绩效的水平,查找政府工作中阻碍绩效发挥的问题,最终实现发挥政府最大效能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的目的[1]。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担负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其能否正确履行职责直接关系着国家金融乃至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人民银行内部推行绩效审计对于人民银行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履行好自身职责,实现人民银行工作的最终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5年,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同志提出,内审部门要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在中央银行的运用,开拓创新,推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不断上层次、上台阶。2007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海口中心支行等分支机构开始进行绩效审计试点和研究,经2年的实践和摸索,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开展模式和审计方法。

一、基层央行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绩效审计的核心涵义在其“3E”性,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2]。对于人民银行来说,绩效审计的核心内容就是履行职责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经济性”、行政管理的“效率性”和行政活动的“效果性”[3]。审计内容具体可以细分为资源配置、管理决策、内部控制和业务管理等几个方面。

1.资源配置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如配置的人员数量、人员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是否合理科学,是否符合营业部的业务工作需求;是否将人员学习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如何,员工激励机制如何;人员平均工作量是否充实,是否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等等。二是物质资源配置情况,如硬件设备设施的性能能否满足业务核算系统的要求,是否存在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资产。

2.管理与决策方面:一是工作规划的合理性,主要是看部门是否制定了中长期规划,规划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是否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工作规划的实行。二是领导决策的科学性,侧重点主要是领导决策是否按规定的议事程序进行,领导决策是否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是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领导决策是否体现了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体现了合理性和经济性。三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如员工对与部门的认知度、团队精神、内部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权限管理是否按制度要求实行分级管理,是否按要求进行授权管理,发现问题的整改能力如何等等。

3.内部控制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是中央银行各单位依法、正确、有效履行职责,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的重要保障。在内部控制上,重点应放在内部控制的“四性”上。一是有效性,内部控制是否准确识别和防御风险,促进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二是全面性,内部控制是否覆盖各层级、各岗位的各个方面,完整贯穿业务运行或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三是及时性,内部控制是否优先定位于业务运行或管理活动的首位,是否坚持“内部控制先行,从源头控制风险,是否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修订有关制度,是否结合实际制定了防范各项风险的应急方案。四是合理性,内部控制是否与中央银行营业部的管理要求和业务要求特点相应,是否在综合考虑风险损失和机构自身条件下,考虑以合理的成本、恰当的措施和方法来处理风险。

4.业务管理方面:营业部是为辖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窗口,如何评价其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在开展对金融服务业务的绩效审计时,主要把握下面的内容:一是业务工作的完成情况,是否按时按要求完成每一笔业务。二是业务工作量情况,工作任务是否合适,是否存在人浮于事现象。三是业务工作的效果如何,“窗口服务”满意度如何,业务差错率是否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等等。

二、基层央行绩效审计的方法运用

绩效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必然需要运用多种审计方法。本文结合营业部绩效审计的工作实践,对部分绩效审计方法做一介绍[4][5][6]。

1.审计查证法。审计查证法是指审计人员运用检查、观察、询问、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传统合规性审计方法来进行调查取证。如对内部管理、内控机制建设等方面内容的审计可以使用该方法。

2.比率分析法,指审计人员对反映部门业务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进行验算和比较,如业务差错率、重大业务差错率等进行验算,并与上年度、人行系统平均水平、最高水平或最低水平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提高业务服务质量提供建议。

3.问卷调查法,指通过对特定客户或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的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的一种方法。营业部主要是为辖区金融机构提供柜台服务,为了评价其服务的质量,可以采用客户满意度调查的方式进行。

4.业务活动分析法,是指采用对比分析法、业务跟踪法、统计分析法等业务活动分析技术方法,找出业务活动中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并进行评价。

5.其它方法,如领导座谈法、函证法等。领导座谈法主要应用于前期审计调查阶段,由部门领导向审计组成员介绍部门的总体工作情况,以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部门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便于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函证法主要用于向办公室、人事、监察等部门核实被审计部门的相关奖罚信息。

三、基层央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审计目标,把握审计方向

明确审计目标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也是控制审计质量的源头,是整个审计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7]。与传统的内部审计不同,绩效审计是对审计对象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综合评价,它不局限于传统内部审计所进行的合规性和合法性鉴定,而是上升到对工作业绩与效率的评价层面上来[8]。一般来说,绩效审计有以下几点目标:一是促进审计对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实现从管理中要效益;二是发现薄弱环节,预防业务风险,杜绝重大业务差错;三是实现部门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理顺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绩效审计程序创新与管理

尽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程序与其它类型审计一样,可分为审计计划、实施、报告和后续阶段[9]。但绩效审计毕竟是新兴的审计形式,没有完整的模式可以遵循,实际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如绩效审计需要针对被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设计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研究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等,这恰是以往的履职离任等合规性审计所没有的[10]。因此,创新绩效审计程序,严格按程序办事,是绩效审计工作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编制周密可行的审计方案

开展任何形式的审计项目,编制周密的审计方案是必不可少的,绩效审计当然也不例外,比如要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人员组成、审计进度安排等等。但与以往的领导干部履职离任审计有所不同的是,编制绩效审计方案时,要根据被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用以指导整个现场审计的实施。

(四)强化审计结果,为相关部门改善工作提出审计建议

与以往的领导干部履职离任等常规性审计相比,绩效审计更加注重绩效的表现,即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行政资源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通过绩效审计,审计人员应该针对审计中发现的不足和缺陷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和领导,并提出改进建议,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监督功能。

参考文献

[1]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宫军.我国效益审计现状和特点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No.9,2007,pp.78-79

[3]李雪琴.浅议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及应用[J].中国审计,2006年专刊,pp.22-24

[4]林绥.人民银行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初探[J].福建金融,No.5,2006,pp.37-39

[5]刘洪洁.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实证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No.9,2007,pp.78-79

[6]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内审部课题组.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初探.金融研究报告选登,2007年13期

[7]王素斌.人民银行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广西金融研究,No.2,2007,pp.63-63

人民银行九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绩效审计在基层人民银行的运用研究.金融与经济,No.2,2007,pp.62-64

[8]邝必清.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审计探析[J].海南审计,No.3,2007,pp.41-45

[9]裴绍军,陈海波,王传红等.对基层人民银行实行内部绩效审计的思考[J].金融参考,No.1,2006,pp.83-85

作者简介:

绩效审计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发展过速给自然带来的破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几年来全球极端气候频发、植被急速消失、土地沙漠化严重、空气质量急剧下降,这些情况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在受托责任理论中,政府作为受托方,对委托方负有治理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审计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分支,更应该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监督在现阶段来看尤为重要,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财务资金能否用到实处并起到治理效果是环保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保障。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正是为了监督此类工作,从环境审计中剥离出的重要环节,对确保环保专项工作顺利进行和丰富我审计职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直到二十世纪末才从少部分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展开,实施较晚使得评价政府环境绩效的方法发展不完善,虽然陆续有不少学者对政府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提出了真知灼见,但是至今仍没有一套权威的方法体系可以通用在审计工作的执行中。所以,不断总结现有的方法,并从中汲取经验对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

1.审阅法。审阅法是审计工作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纸质和电子资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检查的方法。主要目的是检查必要资料是否存在,存在的资料是否合法合规等方面,根据审阅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审计工作。所以,审阅是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任何其他的方法都要建立在审阅方法的基础上。审阅法的特点主要有:(1)以小见大。审计资料不仅能反映当前被审计单位工作的执行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历史和未来的工作展望都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有时通过资料中的一些小的瑕疵,就可以判断出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中将要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作出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2)广泛性。审阅法不但适用于各种行业的不同环保项目的审计,而且可以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从开始对被审计单位营业执照、环保专项授权书的合法合规性审计,到最后对环保专项的成果报告的检查,审阅法都可以很好的起到普遍的监督审查作用。

2.面询法。面询法是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口头上的询问,从对话中对某些问题进行了解,收集有价值的审计证据。面询法通常分为两类:“非结构化面询”和“结构化面询”。非结构化面询没有事先规定面询的形式和内容,意在通过随意的聊天来获取以前工作的没有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结构化面询有着严谨的面询流程和问题树,根据被询问者不同的回答有事先准备好的不同下阶段问题,意在为某些特定问题的做专项调查。面询法的主要特点有:(1)成本低。面询法不像其他调查方法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技术手段,只要依赖简单的谈话就可以达到收集审计资料的目的。(2)形式多样。面询法依赖的是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有诸多关于谈话形式方面的宝贵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在进行“非结构化面询”时,可以根据面询人数、问题严重性、时间限制等各种条件来设计如单独访谈,压力访谈,小组访谈等多种面询形式。

3.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特定的调查手段,对被审计单位某个领域进行专项调查的手段。调查法是一种高效创新且客观性强的方法,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一部分被审计单位人员或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普通公民进行调查。其问卷的设计和发放都有相当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是一种综合性的审计方法。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有:(1)严谨性。一项有效的调查需要从开始就有严谨的设计。从调查对象的选取,到调查问卷的设计,再到目标群体的选择,每一环都要有周密的设计和严格的实施过程,还要将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和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全面的考虑进去,才能保证调查的结果科学有效富有说服力。(2)实施便捷。调查法的实施对时间空间上的要求都很低,对于目标较远的被审计对象可以进行跨地域调查,也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任意一个适当的时间段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也不需过于繁琐的步骤和程序,在省时省力的基础上,又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4.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法是通过财务管理手段,对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分类、重新计算等处理,通过指标之间反映出来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财务绩效进行评估。分析性复核法是审计当中最为普遍也是效率最高,准确性最强的一种研究方法,其财务数据的客观性和财务指标的敏感性都能有效反映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分析性复核法的主要特点有:(1)合理性。用于分析性复核的财务指标都是国家甚至国际通用的指标,其敏感性和对指标所代表因素反映的真实性都有着相当高的保证程度,通过这些通用指标,可以科学的反映出被审计单位的营运状态。(2)通用性。任何审计工作都离不开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性复核,这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从《审计法》到《审计准则》都给分析性复核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和过程上的规范,使这种通用的审计方法更加严谨有效,使审计结果有着更强的说服力。

三、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特殊方法

1.目标导向法。由于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相对于传统审计项目相对较为复杂,涉及的审计标准和层次都比较多,审计目标往往不能一次性达成,而需要分为多个小目标来分层次逐步实现审计目的,目标导向法即是一种可以满足此类要求的研究方法。目标导向法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将总体审计目标细分。鉴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特殊性,总体审计目标很难直接实现,通过将最终目标分解成富有层次性的小目标,可以有计划、有方向的逐步完成审计目标,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又增加了严谨性。第二步,分层次实现审计目标。在有了详细的审计计划后,便可按照小目标分步进行审计工作。每次完成目标后,都要进行阶段性的检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审计计划作出修改,确保接下来的工作能够顺利实现总体目标。第三步,目标比对。完成审计目标后,将得到的审计结果经过适当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进行比对,得出审计结论,并提出审计建议。目标导向法的主要特点有:(1)层次性。将总体目标分层,不但可以有计划的实施审计工作,而且可以将繁琐的审计工作简洁化,在处理环境绩效这类跨领域的审计工作可以分类处理,针对性较强。(2)动态性。由于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目标导向法在每个阶段性目标完成之后可以根据情况对下一步审计工作进行调整,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反馈。

2.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是一种将经济分析方法与环境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的一种审计方法。效益性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中是非常重要的指标,通常来说,只有得到的收益大于投入时,才满足了此项目的效益性。而环境效益不单单指财务方面的经济效益,政府形象、居民满意度等社会效益也是评价政府环境绩效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在评价政府环境绩效时,不能单纯的使用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来对环境绩效进行评估,结合适当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可以更加客观的审计政府环境绩效,据此提出的审计意见也更加有效和有说服力。环境费用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1)直接市场价值法。在这种方法中,环境质量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环境质量对生产水平的影响,从而将环境质量变化用财务指标表达出来。(2)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是通过对人们在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做出不同经济行为的测量,来用经济指标反映环境状态。(3)意愿调查法。当缺少真实的数据来反映环境资源价值时,我们可以构想一个虚拟的市场环境并让人们对不同的环境予以评价,通过调查结果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这三种评价方法中,环境因素都是评价体系中的主导因素,都可以对环境绩效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很好的满足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特殊性。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的主要特点有:(1)综合性。将财务指标和环境指标融入到新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中去,可以综合的评价环境绩效,使审计结果更加科学、准确。(2)滞后性。该方法的缺点是,所有用于评价的数据都要在环境问题发生后进行综合的汇总评价,而无法在问题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对于已造成的损失也只能汲取教训而不能挽回损失,这也是该方法今后值得改进之处。

四、结语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是近几年来环境审计的工作重点,本文提到的六种方法是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常见的方法。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运用中有着更为多样和科学的方法,但是鉴于各国国情不同,我们也只能从中汲取经验而不能全盘照搬。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在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上尚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上述六种方法在实际工作运用中可能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研究中还需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希望本文能够对今后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绩效审计方法范文第4篇

1.重点关注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企业的资金支出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消耗,增强企业的资产使用效率,增强企业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主要包括:企业是否完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将企业资金合法使用,企业是否能够利用较少的资金引进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要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企业的预算编制是否能够完全概括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企业的设备是否完全发挥了价值,企业的工作人员是否分配到了合理的工作岗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否秉承节约精神,是否存在资金浪费和资金使用情况不明的现象,分析企业经济收益与企业资金支出是否保持科学的比例,探究企业管理层人事配备是否符合企业实际需求,企业人事安排是否符合科学的原则。

2.重点关注企业投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油田企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油田企业往往承接较大的油田开采工程,这些大型油田开采工程涉及的资金数额巨大,而且,大型油田开采工程往往对工业生产的油品供给意义重大,各个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和各大企业的领导人对大型油田开采工程关注度较高,如果油田企业的资金决策失误,将会对油田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油田企业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水平,使油田企业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已经是我国油田企业领导人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油田企业,需要对企业投资的各个过程进行科学的审计,企业预算执行情况要将企业的投资前期、投资中期和投资后期区别开来,及时寻找出企业经营风险,避免企业预算执行的不合理现象,确保企业的预算决策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向进行。企业的预算资金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使用,并且科学的对企业预算执行情况向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机构进行反映,保证企业的领导人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现状,准确的做出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企业投资项目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要同时注重企业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企业项目投资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的全部过程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计。企业投资项目的事前审计,可以对企业投资项目有没有经过科学的前期研究,企业是否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具备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风险防控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估,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疏漏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问题进行揭示,使企业的预算执行问题更早的得到企业领导者的重视,以便企业的领导人更早的采取措施,避免企业出现较大的预算执行错误,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预算执行的合法性。事中审计可以将企业经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将企业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预算执行问题,及时向企业的领导层进行反应,保证企业领导及时作出相关决策,调整企业经营方案,保证企业经营发展的顺利进行。事后审计,可以使企业的领导人准确了解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以便科学合理的对各部门的绩效情况进行统计,保证企业奖惩制度的合理性。

二、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方法

1.提高企业预算审计信息化程度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高科技信息化设备已经被各大企业相继采用,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有利条件,油田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引进信息化技术改进企业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方法。油田企业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机构可以采取网络化手段对油田企业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进行改进,首先,要组建全企业的网络信息沟通机制,使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在网络化平台上准确呈现,保证企业的领导人和决策机构及时了解企业各个阶段的预算执行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审计机构可以将企业不同阶段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统一的了解,并采取科学的方式将企业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以便制定出合理的企业预算执行情况方案。企业可以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对企业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远程监督,提高企业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工作效率,高科技信息化平台也可以使企业的各个审查机构获得更加便捷的联系方式,使各个审计部门之间交流工作经验,在审计工作中互帮互助,提高企业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

2.预算执行绩效审计重点的转变

传统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事后审计上,这使得很多企业无法在企业项目投资之前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科学的了解,导致企业承受较大的经营风险。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重点的转变,主要是将企业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的重点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在企业的资金支出中,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和企业日常资金支出的数额控制对企业的绩效具有关键性影响,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往往比简单的事后审计更加重要。因此,企业要改变传统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统计工作的重点,在事前统计方面,要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合同是否合法,项目施工方案是否具备足够的科学性,投入资金能否及时获得收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在事中审计方面,要对企业预算执行的全部过程进行严格的审计,委派专业机构对企业每一笔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及时指出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另外,企业在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的基础上,也不能彻底放弃传统的事后监督的优势,企业要深入分析传统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方法,将传统方法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尽可能保留,使企业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高效进行。

三、结束语

绩效审计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现状 发展方向

一、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权威的观点和比较成熟的方法,仍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其主要观点和方法如下:

1.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必要性的研究。宋尉在深化环境审计的思考中提到环境审计是一种新型审计,必须了解环境审计方法才能搞好环境审计。陈思维认为环境审计方法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在审计学科与审计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环境审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审计学科体系,而且有助于指导环境审计工作的实践。

2.对采用常规审计方法的研究。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常规的审计方法通常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但没有学者结合环境审计的特色展开详述。持有此观点和方法的学者如下:辛金国、邢小玲在试论环境审计报告时指出,常规的审计方法如观察、函证、检查等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西南科技大学课题组在我国环境审计运行模式中提到环境审计的方法有审阅法、验证法、复算法、观察法、分析法等。

3.对借用相关学科方法的研究。关于借用相关学科方法尤其是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的方法,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的,典型观点如下: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在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中提到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还应引入相关学科的方法,如经济学中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经济评价法等。辛金国、邢小玲在试论环境审计报告时指出,除运用一般的审计方法外,如需要也可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评价法等方法。

4.对环境绩效审计人员要求的研究。王志哲、马家平在试论实行环境审计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审计方法中提到环境绩效审计是一项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的历史性任务,需要环境审计部门与有关环境管理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环境审计人员学会运用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各种新的环境审计方法,才能做好这项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

二、对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评价

1.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特点。(1)认识到了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必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绩效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缺乏阻碍了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2)继承了常规审计方法。各位学者都提到环境审计作为审计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常规审计方法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只是在考虑相关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加以运用。(3)吸收了相关学科的方法。尤其是借用其他学科如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如费用――效益分析法,用以计量分析建设项目的全部影响,包括间接的、无形的、或者是难以计量的影响。然后对方案或建设项目的全部费用和效益加以比较,然后做出决策。(4)介绍与借鉴了国外环境审计方法。因此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对指导和完善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体系。(5)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备一般的财经审计理论,而且要有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2.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不足。(1)与相关学科融合不够。(2)缺少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定义、适用条件等的系统研究。 多数方法没有突出环境审计独有的特色,泛泛而谈的比较多,具体深入地研究环境审计方法使用的比较少。(3)借鉴国外经验具有盲目性。与我国现实状况的结合方面有所欠缺,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移植,应确实将适合我国国情有借鉴意义的部分吸收过来,体现中国特色。(4)操作性不强。 (5)研究方法基本上局限于规范研究。规范研究倾向于理论的归纳,而理论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高于实践,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三、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注意事项

1.要与环境审计的具体内容相结合。目前我国在环境审计尤其是环境绩效审计方面开展得还很少,实践经验也不多,前面提到过关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只是点到为止,指导性不强,普遍反映技术与方法的缺乏是现今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最大障碍,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时,要尽可能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结合起来,增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指导性和操作性。环境绩效审计主要对环境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

2.要更好融合相关学科的方法。要做好环境项目的评价和鉴证工作,就要把对环境项目的评价与鉴证工作应与环境经济学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和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达到更好的指导环境审计实践的目的。

3.研究内容要强调可操作性。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时应重点研究每种方法的定义、内容或公式、适用范围、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使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4.正确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借鉴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但不能盲目照搬,必须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找出自己的特色,到达为我所用的目的。因为国外尤其美国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起因不同。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时候一定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5.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关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规范研究,难以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属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只有更好地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才能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从而才能更好的指导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关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时应更多的倾向于实证研究,积极采用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