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学校 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职业教育强调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就业导向来深入展开。

一、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

1.市场化的专业设置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即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动态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的调整。要对就业市场做实时的调研分析,全面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使中职学校的专业方向永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2.能力化的课程标准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制定上,要瞄准学生未来就业的工作岗位,紧盯行业企业现行的职业能力标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以实现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工作岗位的能力标准无缝对接。

3.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就业导向课程改革一定要重新序化课程结构,以核心专业技能为主线,以特定的工作岗位为依托,以就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流程为基础,把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模块化分解,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实施模块化训练。

二、就业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

1.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就业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内容开发,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标准,以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提取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主要技能,并将提取出来的关键知识点和主要技能点具体化,形成相应的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2.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导向课程改革要求职业学校不断加强校企师资互动交流学习。一方面要走出去,要加强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要请进来,职业学校还要经常聘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兼职,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更新专业知识,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企业化的实训平台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要建设企业化的模拟实训平台。职业学校在实验设备和实训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模拟学生未来就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未来工作场景和技术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

三、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

1.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就业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要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采用“理论中加以实践锻炼、实践中加以理论引导”。即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穿插相关实践操作训练、在实践操作训练中传递必要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参与式教学,采用任务引领和实践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针对性地采用实施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企业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一元评价模式,实现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企业抽评等多元化评价。就业导向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即教师考评是主体、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是主线、企业抽评是主导的多元综合评价方式。

2.评价内容综合化

就业导向的课程评价是对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化考核。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业表现、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职业道德意识、合作意识、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考核。专业技能的考核应该与用人企业的职业能力考核标准相对接,以达到校企考核评价体系的良好对接。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程制图;教学;实践

工程制图是工程类方向的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相关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让学生爱上工程制图这门课,如何更好的掌握工程制图的相关内容,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让所学知识更好的帮助到学生,就涉及到对工程制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化研究。本文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专业方向的工程制图的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对以往工程制图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化教学研究,使得工程制图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贴近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实用性的人才。

1工程制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外部条件导致工程制图教学模式必须改革

中国的职业教育由于起步比较晚的缘故,很多职业类院校的办学模式都与本科类院校的办学模式相同或相近,这就导致了很多职业类院校的教学方式也是按照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突出了理论性的一面,却忽略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所以高职教育在理论性教学的同时必须突出自身服务于生产实践的特点。但是,近年来由于本科院校的扩招,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严重不足,不得不进行降分招生,生源素质下降,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理论教学方面也存在困难,学生由于受到之前教育水平的限制,对很多基本的知识都无法记住;又受制于经费和实训场地的限制,无法很好的开展与用人单位工作环境相同的实训项目。这就使得现在高职类毕业的学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

1.2理论化占比严重的工程制图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工程制图的教学,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理论化占比过重的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手工绘图的重要性,把理论课的学时设置的过多,这与现在的企业的就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在信息化的时代,电脑绘图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电脑绘图更加的有优势,利用电脑进行绘图可以更加节省时间,绘制出来的图形可以更容易进行保存。

1.3高职类教材存在的问题

高职类院校使用的教材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是教育规划部门的规划教材,教材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相比都有过分重视理论,深层次的东西较多,且教材中的实例分析较少,教材的内容中计算方面的内容较多,与理论联系较为紧密的实际性内容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接触到实际性较强的内容的时候,不能很好的了解。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其基础较差,对理论性的东西接受能力也不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反映听不懂,对工程制图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自然也不高,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好的结果。1.3.1教材的编写面向的对象方面高职类院校使用的电工技术教材,编排的对象是以教师做为主体,教学的内容是以教师做为主导,这样编制的教材有利于教师的授课,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的自学,因为教材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

1.4实践方面

1.4.1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的工程制图的教学安排重点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也有实践项目的安排,但是与理论教学学时相比,实践项目学时所占的比值严重不足,而实践课程是工程制图中对理论的一大有利补充,对于高职院校这种以培养适应社会化生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来讲,实践的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就业相当有帮助。1.4.2实践活动教师化高职院校工程制图的实践课程的安排还是延续了老的教学模式,对于每一个基础项目的实践安排都由实验教师首先对该实践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讲解过后让学生分组按照教师的演示步骤一步步进行实践,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按部就班进行操作的工具。针对以往工程制图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实践化改革。

2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实践化改革

2.1理论课教学改革

电力方向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工程制图的理论方面的知识与机电,水利,建筑方向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比起来,要求的没有那么严苛,所以在对电力方向学生毕业后就业所处的工作环境进行调研之后,我们把电力类方向的学生的就业方向大致分为电站运行方向,输变电方向,供配电方向,线路设计方向,仪器仪表方向以及其它就业方向。对于这几大类的就业方向的划分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教学,在这几大类就业方向中,输变电方向,线路设计和仪器仪表方向的学生对工程制图的理论性要求相对其它几类学生来说会更高一些。相对于其它几类学生来说,我们的理论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工程制图的作图规范,以及点、线、面的投影知识,和三维视图的学习。

2.2教材改革

电力方向的工程制图教材之前一直都是采用与机械类相同或者相似的教材,教材内容没有贴近专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根据电力方向的实际情况,并参考了其它电力类院校的教材情况,对教材进行新的改编,教材的实例内容尽可能采用电力方向现场实例,这样使得理论与实践可以很好的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中就可以提前接触现场工艺实践。

2.3实践改革

以往电力类的工程制图的实践教学内容学时数都不够,并且一般都是采用非机械方向的实例进行实践上机操作训练,而且都是教师先进行演示之后让学生再按部就班的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不知其所以然,画过图,过后就忘。针对这一种情况,我们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把时间段分为两段,第一段实践教学内容一般为大一第二学期,这个时间段的实践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CAD的基本绘图工具以及编辑工具,可以熟练的进行点,线,面,圆弧,多边形等的绘制,并且可以进行删除,剪切,镜像等编辑工具的使用。从而为第二阶段的实践训练创造先决条件。

3结语

工程制图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电力类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课程,对它进行教学模式分分析和实践改革有利于更好的使该课程与现场实际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际知识,从而更好地为就业创造条件,也可以让用人单位对就业的学生更加满意,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更加认真的进行摸索,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5-7.

[2]严燕,张继龙.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9(01):27-29.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自1994年我校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来,十多年间,我校化工专业蓬勃发展,培养了千余名合格的毕业生。我校化工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分别是煤化工专业方向和高分子化工方向,大三第二学期由同学们自愿选报专业方向。据统计,报高分子化工专业方向的学生不足11%,为了了解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考虑到就业的便利。近年来我国,尤其是西部,陕西、山西、宁夏等地煤化工行业较热,结合我院生学来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考虑就业时倾向回原籍工作,于是参照往届同学的经验,大多选择了煤化工方向,无暇顾及到自身的兴趣。不少同学对这两个方向都不甚了解,对我国化工行业了解甚少,选报哪个方向都无所谓。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对专业的培养计划不了解,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尽合理,课程安排有前松后紧的现象。这些不解和困惑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上亟待解决一些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校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开展工作。

1 调整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

专业规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专业规范对专业人才设定培养规格,拟定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整体设计,是开展专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点[1]。

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化工专业的专业规范非常有必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外延发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专业多了,人才培养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专业规范,一般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2 加速进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认证工作 3 灵活设定培养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前途命运。在充分利用我校资源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差异,强化特色,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开设专业方向的问题上,要避免与周围同区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趋同,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复和过度竞争,充分体现差异[3]。

4 优化各级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宏观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4]。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模块化课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19

Research on the Trend of Modular Courses for Bachelor Degree

――A Case Study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LIU Yang, ZHOU Li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Firs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notion and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modular courses in the degree level in universities. Then, we made a comparison of modular courses of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in different areas. At last, we made an overall plan of the best way of establishment of modular courses in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modular courses;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1 概述

武汉商学院是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基础上建立的普通本科院校,是由原先的高职高专教育转变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所学校,是湖北省第一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其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办学层次的提升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手段也必须同步提升,从而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而模块化课程的建设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应用水平的提升。

模块化课程的建设将模块内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分门别类,形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并按照普通人正常的认知逻辑合理的编排,使模块内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被学生接受和掌握,达到应有的学习目的。

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各教学内容以专业方向、能力应用需求为依据构建模块,将相互之间有逻辑关系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学习模块,学生根据需要选择相应模块,这样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并提高学生就业的市场适应性。

将模块化课程的建设应用到我校开设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上来,常见的模块化建设的方式为专业设置模块化。专业设置模块化首先要设定本专业不同方向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及自身师资状况的剖析,确立此专业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可能性,从而确定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开发不同的专业方向相对独立的课程模K,培养学生在不同专业方向上的应用能力。

较为典型的专业设置模块化有香港理工大学楼宇设备工程专业和天津城建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香港理工大学楼宇设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专业于专业方向上进行模块化设置,将专业分为通风与空调方向、建筑消防安全方向、建筑电气安装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一组专业课程与其对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取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施“2+2+1”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包括:两个专业基础课平台模块――以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构成第一专业基础课平台及以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和流体输配管网构成第二专业基础平台;两个专业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暖通空调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和城市燃气方向专业模块;一组反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发展前沿和满足学生需求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2 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建设简介

2.1 内地高校专业方向模块化建设简介――以天津城建大学为例

在天津城建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分为了两个专业方向:暖通空调方向和燃气工程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但是专业课分为了两个模块。两个模块会有不同的专业课程,暖通空调方向偏向于学习供热、通风和空调工程,而燃气工程方向偏向于学习燃气燃烧与燃气输配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也要求对对方专业方向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两个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的组成虽然差别较小,但每个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分为A、B两个难度、深度级别,各难度级别对应于各专业方向。如暖通方向所学空调工程课程的难度为A,燃气方向所学空调工程课程的难度为B;与此对应,燃气方向所学燃气输配课程的难度为A,暖通方向所学燃气输配课程的难度为B。

当然,不同的专业方向也会对应于不同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天津城建大学在模块化建设中除了专业方向课分为两大模块外,还有一组反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发展前沿和满足学生需求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模块,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从而加深对本专业方向的理解和掌握。

2.2 香港高校专业方向模块化建设简介――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

香港理工大学在专业方向模块化上的建设情况在香港地区的高校具有代表性。香港理工大学的屋宇设备工程专业(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与内地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较为相近,都包含了供暖、通风、空调、燃气等专业内容。除了以上内容,香港理工大学的屋宇设备工程专业还包括消防、建筑电气、建筑内运输设备(如电梯)、建筑信息系统。显然香港理工大学的屋宇设备工程专业所包含的内容比内地的建能专业要宽泛得多。虽然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设备工程师,需要较为全面的建筑领域相关知识,但想要将这些(暖通、消防、给排水、通风、空调、燃气、电气)专业知识在一个本科阶段完成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将如此繁杂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呢?答案就是模块化。

给出了香港理工大学屋宇设备工程专业课程的整体框架。在此框架中,所有的课程都分为了两部分: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和基本素质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等级为基础课,第二等级为专业基础课,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把建筑设备专业各方向所共通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完毕。从专业设计(services design)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市场的发展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来进行专业系统设计。每年的专业设计课程除了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外,还充当了不同学年、不同层次的联结作用。

学生在最后一年从10种不同的选修课程中,选择4种不同的课程,从而为自己的后期的毕业研究和毕业设计做准备。在学习完相应的选修课后,需要完成两个不同的项目才能毕业。一个是毕业论文(research project),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不同的研究课题(通风、空调、消防、电气),会有不同的老师来指导。研究课题大多是反映了指导老师的近期研究兴趣或行业内的发展方向。第二个项目是毕业设计(design project),主要是整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样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市场的发展来共同确定设计内容。

3 高校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建设的特点分析

通过内地与香港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模块化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模块化课程的一些特点。内地的高校在建能专业通过模块化的课程将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但其更偏向于广度的拓展,虽然分为了两个专业方向,但要求对对方方向的专业课程也要有所了解,但学习的难易程度、学习的内容会有区别。与其相对应的是,香港的高校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将基础打牢后,其在专业方向的划分上更偏向于深度区分,方向不同,选修课不同,毕业研究(论文)和毕业设计也不同。广度的拓展更利于学生的就业,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深度的拓展更利于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提高学生知识的提炼、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也利于向就业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人才。当然深度的拓展也需要相应的本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师资的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定位于应用型本科的武汉商学院,我校的模块化建设应博采众长,充分领悟并吸收以上高校在模块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并结合实际加以发挥和利用。结合我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师资有限,而且绝大多数从事的为本专业的暖通方向,从事燃气、消防、电气方向的师资较少,所以在现阶段实施专业方向上的模块化课程尚比较困难。当然,在校领导的关心和鼓励下,在岗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来补充本专业其他方向的专业知识,后期在人才引进时也可引进相关的人才。故本专业目前的模块化建设方面应该在教学深度上加以拓展,使学生提高已有的知识的掌握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以更扎实的基本功来迎接市场的挑战。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我校建能专业能实现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本专业广度和深度的双重提升,并努力将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建设成品牌特色专业。

基金支持:2015年武汉商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5 Y016)和2015年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2015098)基金

参考文献

[1] 杜惠洁,李家丽.模块化: 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争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64-68.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当前中职校课程发展经历了“七大转变”:课程培养目标――从“从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变;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向“工作导向”转变;课程类型――从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课程实施――从“学校为本”向“校企合作”转变;课程评价――从“一元”向“多元”转变;课程借鉴――从“(国外)模式复制”向“模式本土化”转变;课程转向――从“范式研究”向“课堂(现场)落脚”转变,“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的实验案例研究”课题组借鉴和综合国内外各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展了区域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的背景研究,探索了一种科学而有效的多元整合职教课程模式创新的策略思想,对当前中职校课改指向既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一、课程发展背景。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辩证否定”的改革过程。上述“七大转变”是对职业教育课改由浅入深的渐进认识过程。中职校课程多元整合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以培养就职能力为导向)的前提下,吸取各种课程模式之长(如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上,取“学科中心”之所长;在专业实践教学上,取“活动中心”课程之所长;在课程开发上,取“能力中心”之所长;在教学形式上,取“问题中心”课程之所长;在发展形态上,取“个性中心”思想之所长)。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形态设置多元化、组合形式模块化、课程安排进程阶段化,实现课程学习者主动个性化学习。

二、课改哲学背景。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与整合课程内容无疑应当包括学科体系课程和行动体系课程两大类型的扬弃融合,体现认知性知识和习得性知识两类融合。表现为中职校当前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在知识总量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以职业功能、职业资格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重组、转换。

三、终身教育背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职业教育必须贯穿于个人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中职校课程整合目标要体现学生就业、升学、发展的统一,重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实现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转变、阶段性发展向终身发展转变,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四、课程整合背景。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性、实践性、区域性,决定了中职校课程培养目标、求学需求等的多元性。中职校课程应当逐步构建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知识、技能、态度)、课程性质、课程形态和教学方法等多元整合模式。表现为课程观的多元整合――多元互补、博采众长,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体现“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元整合,创建有价值的现代职业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架构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从而突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便于实施灵活的教学安排。

“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的实验案例研究”课题组在分析当前中职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五大问题(课程体系构建缺乏融合性、课程定位出现功利性、课程实施走向唯赛性、课程衔接偏向应试性、课程评价方式呈现单一性)基础上,明确了“课程多元”与“有效整合”内涵的界定,提出了课程设置的四大原则。

一、课题内涵界定。课程多元主要指课程的六类多元:一是课程培养目标多元(以就业为导向,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课程满足需求多元(就业、升学、职业成长);三是课程形态多元(学科课程、技能训练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其他课程);四是课程性质多元(文化基础、德育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素质拓展等);五是课程类别多元(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文化课――语数外、体育与健康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艺术课――音乐、美术等以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基础模块、必修模块、选修模块、拓展模块要素);六是教学方法多元(讲授法、演示练习法、学案导学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精品课程或技能打包教学等)。有效整合主要指组成课程系统的多元要素间的稳定的相互联系,即系统内各要素间的排列组合方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对源自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的多元课程模式整合,融合多种课程类型,容纳多种教学模式、多种评价方式,从而实施灵活的模块化教学安排,实行有效的课程管理与评价。

二、课程设置原则。过程性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基于工作过程与现场(课堂)教学过程,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到课程成果的确认等整个过程,实施内部监控与外部评价;全面性原则,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有别于职业培训,着眼于学生整体化工作任务的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开放性原则,课程评价的设置要主体开放、方式开放、心态开放,构建全面、系统而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动态性原则,课程设置要随着课程本身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与适应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新工艺、新信息的要求及职业岗位的变化需求。

课题组在理论研究与案例实验基础上,提出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观:中职校要以课程生存观、发展观、基础观、能力观、质量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整合主线,以岗位需求为整合依据,以工作过程为整合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整合框架,整合课程各要素、各成分、各组成部分的排列与组合的方式,有效处理课程的“职业活动发展”“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动机发展”逻辑顺序关系,重构专业、学业、职业、就业和创业“五业贯通”,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元化、整合化、系统化课程。课题组以上述多元课程整合观为研究起点,结合连云港市区域内职业学校现状,提出中职校“五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课程体系的多元整合。中职校课程体系构建要突出“三向多元”整合:培养目标多元――以就业为导向,能实现人的升学职业成长;课程类别多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方法多元,构建融成长、就业、升学于“教、兴、赛、考”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即“一三三四模式”。其中“一”,即一个核心。第一个“三”,即三类课程――“日常专业课程”“技能辅导课程”“赛考发展课程”。第二个“三”,即三大支撑――以双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建设为课程支撑。“四”,即四套机制――建立技能教学整合训练机制、赛考集训整合机制、四位一体课程评价机制和学习激励机制。从而实现课程架构模块化、综合化、项目化、柔性化、个性化整合,增强课程的弹性适应性、实施灵活性、终身发展性。

二、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中职校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具有跨界的特定结构。在学习内容上,课程结构必须寻求知识和技能的跨界整合;教学方式上,课程结构必须寻求理论与实践的跨界整合;在培养模式上,课程结构上必须寻求学校与企业的跨界整合;在办学目标上,课程结构必须寻求就业与发展的跨界整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不再割裂、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不再隔离、就业与升学不再隔离,而是与实践有效整合,与职业功能具有一致性的工作过程知识,从而既要保留其基础性特征,也凸显中职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

三、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策略。中职校课程多元整合关键在于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这些课程,各个部分、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相互结合在跨界上整合如何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课题组从综合职业能力标准框架入手,整合各项课程的知识、技能、态度、经验等内容,探索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重、多种综合,研究形成现代职教课程能力培养要素(专业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实施课程“六个融合”:课程内容与真实项目相融,实训环境与职场环境相融,技术专家与教学能师共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互融,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接轨,课程改革与技术服务兼容。

四、课程实施的多元整合。中职校课程实施的路径是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构建,即采用“主导型问题方法”,构建系列学习“主题”序列,实现两次“创新转换”:行动领域(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到确定课程内容)“通用化”处理向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转变;从学习领域(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学生行动导向的、知识按照工作任务重构的、职业能力逐渐提升的学习内容)“教学化”处理向“学习情境”便于教学开展转化,形成课程设置“五化”:普适化,项目驱动的完整工作过程适合于各个学习领域,具有普适性。迁移化,职业能力满足主要工作岗位需求,并且对于变化着的工作任务,具有能力迁移性。重构化:知识模块关联于项目完整工作过程,打破了学科体系,实现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重构。递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情境构成学习领域,由单一到综合的学习领域则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情景化,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并列枚举等典型学习情景设计,运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方式方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

五、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整合。课程评价的多元整合,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等的发展,课程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都朝着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课题组研究并构建了基于CIPP评价模式下中职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分课程设置、课程方案制定、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四个层次,形成一级指标4大类,二级指标12个细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