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团队的主要特征

高效团队的主要特征

高效团队的主要特征

高效团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团队异质性;分类;团队绩效

一、团队异质性概念界定

异质性是对个体之间差异的概念化(Williams&O’Reilly,1998;Jackson&Joshi,2004)。关于异质性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定义。从外国学者研究来看,Bhu(1977)认为,异质性是指团队中人员特点的多元性,是指团队成员在人口统计特征上的分散程度。Jackson(1991)认为,团队异质性除了包括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还包括个体的个性等相关属性,主要指团队中成员的态度、教育背景或职能经验等。Katzenbach和Smith(1993)认为,团队的异质性指的是组成团队的每个人,在自身特点、擅长的领域和对事物的观点看法方面都有所不同,并且这些不同会对团队成员完成团队任务、提升团队绩效产生影响。

lackson,Stone和Alvarez(1993)认为,异质性的定义是团队中的领导者在组建团队时对某些不同属性特征的偏好,并且还提出,这些不同的属性除了包括人口统计学的特征以外,还包括个体的个性等方面的特征;人口统计学的特征是指与生俱来的、从出生就不可改变的特征,例如性别、种族、年龄等,而个人特性则包括了专业背景、教育水平、职能经验等动态特性。

从国内学者来看,王道平(2004)在研究中指出,团队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在年龄、性别、专长和职能经验等方面都大不相同,并且得出结论团队异质性与团队绩效显著相关。刘嘉,许燕(2006)认为,异质性又称多样性,一般是指成员们在自身一些特征方面的分布情况,比如各成员在性别、年龄、种族、职能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差异是比较大还是比较小。这一定义被后来很多学者采用。姚春序,倪旭东(2014)认为学者们更多地把重心转向了内隐异质性,这是因为内隐异质性相关研究的结果为团队应该怎么做提供了很多可参考的建议,而外显异质性的研究通常是提示管理中不应该怎么做,因此内隐异质性逐渐成了团队异质性研究的主体。

二、团队异质性的分类

由团队异质性的定义可知,团队异质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全面地进行研究,学者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了分类,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分类方法:

Finkelstein和Hambfick(1990)指出了团队异质性包含两个层次的理论,即团队异质性的指标既应该包括团队成员的性别、年龄、种族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也应该包括成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以及价值观等深层次的特质。

Jackson(i993)等按照人口统计学的标准,将团队异质性简单地分为外在的异质性和内在的异质性。外在的异质性主要指个体固有的属性,比如性别、年龄等;而内在的异质性主要指个体特有的,比如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个性等等。此后,又将其分为与任务相关的和与关系相关的差异两类。其中任务相关的差异主要指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或者能力等特征,如工作的时间长短、专业知识等,而关系相关的异质性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等的差异。

Pelled(1996)根据团队成员个人方面的一些特征与团队任务的相关程度,将不同的异质性类别划分为与工作低相关的异质性和与工作高相关的异质性。与工作低相关的特质更多与团队内社会关系相关,而与团队任务的完成相关性不大,如性别、年龄等;而与工作高相关的特质通常与团队任务有比较直接的关系,比如教育水平、任职年限等,当这些方面的差异较大时,团队成员往往对任务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一分类是直接从结果出发的,也凸显出了不同类别的异质性对团队结果的不同影响。

Jehn(1997)在他的现场研究中,将团队异质性分为信息异质性,社会类

别异质性和价值观异质性。其中信息异质性主要指团队成员由于自身的成长经历、职能经验不同,造成积累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社会类别异质性与之前学者们认为的易观察的异质性等类似,主要指一些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差异,比如在性别、年龄、宗教、民族等方面的差异;而价值观异质性主要指团队成员们对于团队整体的任务和使命具有不同价值判断。这一分类与之前的相比,单独的把态度如价值观一类的分离出来,能够更加明确区分不同性质的异质性是如何对绩效等结果变量发生作用的。

从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关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差异性,比如年龄、性别等,而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了对深层次异质性的研究,如教育背景、职能经验、价值观等差异性。甚至更有学者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异质性的分类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如Harrison,Price和BeⅡ(2002)将团队异质性划分为外显异质性和内隐异质性,外显异质性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等容易看出的异质性,而内隐异质性主要指专业背景和职能经验等不容易看出的异质性。在这一基础上,姚春序和倪旭东等(2014)又把内隐异质性划分为客观内隐异质性和感知内隐异质性。客观内隐异质性主要指知识、专业能力、职能经验等可以通过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曾经担任的职位等客观指标来衡量的异质性,另外一些内隐异质性如时间个性异质性、价值观异质性等并不能直接用客观的指标来测定,只能通过构建适合的指标体系来衡量,这些即为感知内隐异质性。感知内隐异质性多数情况下和团队成员的心理特质不可分割,但这一块的研究又比较缺乏。

三、团队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

以往关于团队异质性对团队绩效影响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综合来看,学者们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异质性使得团队内信息来源多样化、知识储备更加丰富,从而会提高团队绩效,即团队异质性与团队绩效正相关;另一种认为异质性可能会使团队成员产生冲突和矛盾,从而阻碍到团队绩效的提高,即认为团队异质性与团队绩效负相关。

高效团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认知;人力资本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企业面临所谓“弱情境”的挑战越来越大,这对企业应对各方挑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靠高管个人力量来掌控企业命运的时代逐渐式微,组织开始日益重视高管团队的作用。高管团队的战略决策决定着组织绩效,而高管团队的认知过程驱动着其战略决策的高质量行为。因此,探索高管团队认知过程与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是高管团队研究向纵深发展的核心主题。

回顾高管团队的研究脉络,前期研究走的是“曲线研究”的路子:一是通过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近似表达高管团队的认知和社会心理过程;二是直接从团队过程(如沟通、协调)出发研究其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学界始终没有破解高管团队认知与组织绩效之间的“黑盒子”,这就为研究留出探索的空间。随着社会心理学和其他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深入,加上前期研究的漫长探索经验,突破高管团队社会认知的难点也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强烈呼声。

二、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1.高管团队相关研究。高管团队的相关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如图1所示)的中心主要是通过高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来研究高管的认知和价值观等心理特征,这阶段研究的前提假设是高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可以作为高管认知框架的有效替代,尽管这种替代并不完整和准确。人口统计学的研究者认为,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而不是认知数据是因为“心理过程比较难考察和衡量”。相对认知变量来说,人口统计学变量被认为是更加客观、解释组织现象更加经济和更容易进行测试的变量。所以,研究者一般都转向研究高管职能背景、行业和企业任期、教育资质等人口特征变量与战略决策制定和组织绩效的关系上来。

在第一阶段的中后期,研究者们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差异性上,普遍的一个假设就是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代表了潜在或隐性认知过程的变化,差异性可能会对团队和组织的绩效有重要的影响。于是,很多学者对相关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国内学者对高管团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大致从2003年开始才陆续见到有相关的理论综述和研究。其中,一些学者开始结合中国的情况来对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其差异性对战略效果、团队效能、企业创新、企业绩效等进行研究,丰富和完善了高层梯队理论第一阶段的研究模型。

但是,研究结果却是不够理想的:人口特征与战略决策制定和组织绩效的关系并不稳定,而且经常是相互矛盾的。这些相互矛盾的结果表明,先前人口统计学研究者对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与认知差异之间关系的假设过于简单,与实际并不相符。同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并不必然产生同质的态度、信仰或价值观。人口统计学特征指标使得我们难以认清驱动高管行为的真实心理和社会过程。

第二个阶段研究者着重研究影响高管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组织产出作用机制的高管团队过程(如团队沟通、信任行为、领导行为和团队气氛等)及其情景调节变量。在此阶段研究的基础上,Carpenter等(2004)对之进行了总结,并对Hambrick和Manson(1984)的模型进行了第二次改进,如图2所示。

改进后的高层梯队模型除了区分并详细列出两类环境变量、列出一系列TMT特征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强调了情景调节变量在模型中扮演的角色。

高层梯队理论的创始人Hambrick在2007年的理论回顾中总结了其中核心的四类情景变量:管理自由度、工作要求、权力配置状况和行为整合状况的研究情况。

Finkelstein(1992)是第一个进行高管团队权力配置研究的人,他指出,高管团队的一些成员有更多的话语权。所以当对TMT行为进行预测时,他们的偏好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Hambrick(1994)引入行为整合这个概念。行为整合是指TMT参与共同和集体互动的程度。一个行为整合良好的TMT会共享信息、资源和决策。研究表明,高管行为整合与组织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关系。

大致从2004年开始,国内学者们也开始研究高管团队的行为过程和情景变量的调节作用。李文明和赵曙明(2004)提出从特征——过程——环境三个方面来对企业高管的行为过程进行整合。叶佳佳等(2006)对外部环境因素在高管团队构成与战略决策结果之间调节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张良久和周晓东(2006)对高管团队的冲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冲突动态分析模型,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王重鸣和刘学方(2007)研究内聚力对继承绩效的影响;孙海法(2007)探讨了高管团队价值观和团队氛围对冲突的缓冲作用。刘军等(2007)研究了企业环境变量对TMT冲突的调节效应。井润田和孟太生(2007)研究了文件冲突与团队过程的关系,探索文化对高管团队的影响机理。

2.共享心智模型的相关研究。共享心智模型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共享心智模型的前因变量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Kraiger和Wenzel的研究,提出了共享心智模型的四个前因变量:环境、组织、团队和个体。国内学者对共享心智模型的前因变量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从群体合成特征的视角来研究,挖掘了共享心智模型的团队互动特征。但总的来说,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二是共享心智模型的概念内涵特征的研究,试图明确共享心智模型的结构模型,如Cannon-Bowers等(1993)和Mathieu等(2000)提出任务——团队(人际)的两维度模型,Kriger和Wenzel(1997)提出知识——行为——态度三维度模型。Cannon-Bowers等(2001从团队知识的相似和分布特征上来进行分类,认为共享心智模型应分为四个维度:共享或重叠、相似或认同、相容或互补以及分布,这个结构模型后来被众多研究者所采用。金杨华等(2006)从认同式和分布式心智模型来研究虚拟团队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效能的关系。徐寒易和马剑虹(2008)提出了一个被忽略的维度:共享心智模型的准确性。尽管众说纷纭,但从研究的发展与研究的效果来看,采用认同性——分布性——准确性共享心智的三维度模型将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三是集中在共享心理模型与团队行为和团队效能关系的研究,如Smith-Jentsch和Mathieu(2005)从线性假设和交互效应假设来探讨共享心智模型对组织效能指标的影响,这些研究大多认为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特征会影响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交互,进而影响成员对团队目标和价值的认同,最终影响团队效能与团队绩效。总体来说,共享心智模型的研究脉络如图3所示:

共享心智模型作为团队认知的心理表征,是团队行为及过程背后的潜结构,它通过对团队行为和团队效能的作用,提升整个团队和组织的绩效。这也是共享心智模型相关研究的核心主线。

3.高管团队结果变量的相关研究。在以往高管团队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选择组织绩效作为落脚点,默认了战略决策制定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一致性或者说是忽略了高层梯队理论所强调的“特质一战略决策一组织绩效”的过程影响机理。但实际的作用过程并非如此简单。良好的组织绩效取决于战略决策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战略决策行为,组织绩效是难以保证的。为此,白云涛等(2007)在研究中利用团队对战略决策过程和结果的满意度、决策时间和团队成员决策一致性等因变量作为衡量效标,来考察高管团队战略决策质量。事实上,前两者是团队效能性指标,后者是战略制定状况(主要是战略的一致性)的指标。也就是说,高管团队的战略决策行为首先作用于团队效能指标和战略一致性指标,再由这两个指标影响组织绩效。这个观点得到了实证研究的证实。周志成和朱月龙(2005)将团队效能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即等同于组织绩效。李锐和凌文辁(2006)指出团队效能感越高,绩效一般也越好。王大纲和席酉民(2007)在整合过去战略一致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公司战略的高度一致性与好的组织绩效显著相关。

综合前述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研究的脉络,如图4所示:

图中虚线将图分为两部分,在图的上面部分,是共享心智模型的相关研究,下面部分是高管团队的相关研究。高管团队开始的研究思路是认知取向的,并且寄希望于通过高管团队的组织特征和结构特征来代替并衡量团队认知。从研究结果来看,至少有两点可以说明这个方向的研究是需要改进的。首先,研究只关注个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个体间的特征差异,忽视了高管团队作为一个团队的社会特性。其次,研究结果不稳定,高管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组织绩效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三、基于人力资本的高管团队共享心智与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拓展

1.整体研究拓展思路。正如前面所述,共享心智模型是团队成员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集合。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它是可以通过沟通、培训和反馈等活动来建立和发展的。事实上,这是一个人力资本概念的范畴——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高管团队作为一个人力资本密集和权力密集的团队,其人力资本产权状况(产权界定状况、人力资本的控制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状况),是共享心智模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因变量,而这恰恰被大部分研究者所忽视。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了人力资本与高管团队相结合的研究。杜克大学的Rebecca Zarutskie教授在2008年也指出了高管团队人力资本研究的重要性,他利用首基金(firsttime fund)的数据来研究风险投资市场中高管团队人力资本预测基金的绩效。Kevin Schiek(2008)探讨了风险投资企业中高管团队人力资本对其投资组合和投资绩效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显现基于人力资本研究高管团队的重要性,但这些研究大多没意识到人力资本积累过程所承载的动态变化过程,更未破解高管团队认知方面的难点。

笔者(2007)明确提出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研究高管团队的必要性,而且还指出从人力资本的价值因子及其动态变化角度来研究高管团队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实证的方法得出一个高管团队人力资本价值因子的研究模型,为高管团队人力资本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指出了初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提出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研究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必将是一个全新视角,研究拓展思路如图5所示。

首先梳理两个人力资本因素的前因变量对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高管团队心智模型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测量高管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水平来表征高管团队的认知水平。同时明晰高管团队心智模型(高管团队认知)和高管团队过程与团队决策行为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明确高管团队心智模型与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考察高管团队决策行为、战略一致性和团队效能的中介作用。

2.理论拓展分析。研究的拓展可以从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静态和动态两类的人力资本前因变量进行探讨。

从静态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本产权状况(产权界定状况、人力资本的控制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状况)会潜在地影响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水平,而这一点目前学界较少见到有相关的研究。通过运用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理清人力资本产权状况(产权界定状况、人力资本的控制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状况)对高管团队共享心智模型水平的影响机制。

高效团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口统计学特征;胜任力特征;团队注意力;团队结构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化作为企业的一项关键战略,能为企业带来成长机会和机遇,同时这项战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竞争强度、企业治理结构等。从TCL海外并购、联想并购IBM、华为竞购英国马可尼、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吉利并购沃尔沃,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路上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国际化战略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高管团队作为企业的决策层,不仅决定了整个企业未来的的战略方向,而且决定了企业内部因素汇聚、积累、强化和利用的质量与效率。Glaum等通过对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多数企业国际化并非按照预先设定的战略执行,而是由公司高管团队对公司内外部发展前景、成本削减策略、客户关系战略、公司强势与弱点等各战略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随着国际化竞争的激烈,企业高管个体已经不能够使得企业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高管团队则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目前,企业国际化研究的焦点聚集在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而对国际化战略的前因变量--高管团队的研究不足。比如,邓新明等通过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政治关联、企业国际化战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杨丽丽等以我国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以资源基础观的视角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企业资源优势、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探索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国际化战略为中介变量,探索外界环境因素通过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却少为研究国际化战略的决策者与国际化战略之间的关系。

二、 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研究现状

基于目前研究现状,将高管团队的特征分为人口统计学特征、胜任力特征、注意力特征、团队结构特征等几个方面;企业国际化战略可以分为企业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两大类。企业国际化程度反映的是企业海外市场的运营规模与国内运营规模的相对大小,实证研究中,学者多以国际化程度来对企业国际化战略进行量化。按照所有权与控制权的不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主要包含两种方式:完全控制和共同控制。完全控制进入模式可以拥有对新企业全部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如全资新建和完全收购等方式;共同控制进入模式是由合作双方拥有对新企业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如进行合资、部分收购和协议性投资等方式。

1. 高管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国际化战略研究。关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国际化战略影响的研究,Hambrick与Mason(1984)从管理者认知角度对高层团队的年龄、工作经历、任职期限、教育背景、经济地位方面等特征及其差异性对战略选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贺小社等根据高层管理团队理论构建了高管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国际化的关系理论模型,以深沪两地信息技术和纺织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平均任期、受教育程度及其异质性等为自变量,因变量采用国际化程度,得到结论:年轻化、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海外经历丰富的高管团队更倾向于国际化,也具备更高的协调冲突能力。陈守明等研究企业家的人口背景特征对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以Hambrick的高阶理论为基础,以931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年龄、受教育程度、职能背景、国际化经验、任职时间为自变量,通过回归模型得出结论:受教育程度越高、拥有生产职能背景、任职时间越长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选择完全控制的进入模式,该结论说明企业家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国际化战略具有显著的影响。程晓鑫以中国A股312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年龄异质性、任期异质性、教育背景异质性和职业背景异质性对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其中,高管团队年龄和教育背景异质性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正向影响并未得到验证;而高管团队任期和职业背景异质性对国际化程度的正向作用得到了验证。

2. 高管团队胜任力特征与国际化战略研究。专家针对高管胜任力发表了许多成果,但团队胜任力的研究较少。K・B・辛西亚提出构建团队胜任力包括三个维度九项要素。在此基础上,王建民等结合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管理情境,提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高管团队胜任力模型及其量表,包含三维度、九要素结构,三个维度分别为高管团队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与行动能力,三个维度分别各用三要素来表示,构成九要素结构。

在高管团队胜任力特征中,得到学者们特殊关注的当属高管团队的国际化工作经验。Nielsen B.B等的研究表明,高管团队的国际化经验越丰富,其越可能选择完全控制的国际化进入战略,这主要是因为高管团队经历了企业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其环境分析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会更加过硬,高管团队也会更加自信和愿意承担风险。

Lee和Park指出,高管团队国际化经验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企业国际化战略进行作用,国际化战略成为高管国际化经验与国际化绩效的中介变量。Prasad等以日本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索日本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方式的影响因素,首先作出假设:由于国际化经验越丰富的企业更愿意承担风险和管理责任,企业国际化经验越丰富,其越可能选取完全控制方式实现国际化,但最终实证结果并未验证该假设。

李巍等运用我国267家民营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出管团队国际化经验对国际化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国际化战略意图和市场进入战略在国际化经验和国际化绩效之间充当中介变量。吕屹以2008年~2013年中国银行业16家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国际化程度指标衡量国际化战略,如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占比、资产规模、资产占比、员工数量等,以董事会和高管团队的海外留学、海外工作、外企工作、有无国外国籍代表董事会和高管的海外背景,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董事会和高层管理团队的外国国籍和外资企业经历都会对企业国际化产生显著影响,并对企业国际化战略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方琳等运用效果推理的逻辑,通过对天津与浙江中小企业进行对比,试图探索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中小企业高管团队的国际化经验对它们国际化战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政府机构网络、商业协会网络和个人关系网络成为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推动支持力量。葛玉辉等在分析了100多个公司近7年的数据后,得出高管团队的跨国经验与全面控制进入模式正相关;高管团队的国籍多样性与合作控制进入模式正相关,因此,国籍会影响跨国经验对国际化战略的作用。吴剑峰等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际化经验丰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CEO更倾向于采取国际化战略;外部董事比例对实施国际化战略产生正向影响。

关于高管团队国际化经验与国际化战略的关系研究,常用的逻辑模型为将高管团队的感知行为作为国际化经验与国际化战略的中介变量,具备不同程度国际化经验的高管团队对外部环境有着不同的感知,基于这些感知高管团队会制定相应的公司战略,进而影响公司绩效。许晖等通过463家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国际化经验作为自变量首先与市场进入模式显著正相关,国际化经验越丰富的企业越容易采取高控制程度的市场进入模式;作为调节变量,国际化经验调节国际化风险感知与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之间的关系,即当企业国际化经验越丰富时,其感知到的国际化的风险越小,那么企业越可能采取高控制程度的市场进入模式。

3. 高管团队注意力与国际化战略研究。Ocasio(1997)的注意力基础观将企业决策者的认知置于战略决策的重要位置,他认为企业战略决策的结果主要在于企业高管团队的注意力方向,高管团队将注意力放在哪些影响企战略决策因素上将会最终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吴建祖等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华为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高管团队的公开讲话以及公司年报,探讨高管团队的注意力配置对市场进入战略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到:高管团队对技术获取、品牌建设、目标市场定位三个方面的注意力配置差异导致了国际化市场进入战略的差异;高管团队将主要注意力配置给技术自主研发、国际品牌自主建设和成熟市场定位时,他们更可能采取自然扩张的国际化战略。

高管团队的特征是影响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的关键因素,因此高管团队注意力成为高管团队特征和企业国际化进入战略模式的中介变量,吴建祖等将注意力基础观与高层梯队理论结合起来,以我国11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国际化经验丰富、教育程度高的高管团队主要注意力会放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上,更可能采取完全控制的市场进入模式进行国际化;而对于年龄大、任期长的高管团队,他们的主要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企业外部环境可能存在的威胁上,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选择共同控制的市场进入模式。

4. 高管团队结构与国际化战略研究。高管团队不是高管个体的简单组合,团队内部存在依存度、断裂带问题。Barrick和Bradley将团队依存分为两类:结构依存和心理依存。研究发现当团队依存度较高时,团队成员之间沟通较多、凝聚力较强,企业绩效也较好;当团队依存度较低时,团队成员之间沟通较少、凝聚力较弱,企业绩效越好。Hambrick将结构依存度定义为高管团队成员之间因角色安排、行政管理机制而互相影响的程度,并将其分为水平、垂直和奖励三个维度。他认为关于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战略选择、绩效的关系研究结论存在不一致,其突破口可能就在高管团队成员之间结构的影响,他建议在进行关于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战略选择、战略结果以及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应该考虑结构依存度的影响。

程晓鑫认为高管团队结构依存度是团队特征与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调节变量,随着高管团队结构依存度的提高,教育背景异质性、职业背景异质性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正向影响越强。

Lau和Murnighan(1998)提出由于多种团队成员的相互作用,使团队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内部分歧,形成团队断裂带,常见任务相关断裂带和生理特征断裂带。潘清泉等以83家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2009年~2013年5年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索企业高管团队断裂带、国际化战略、创新能力的关系,最终得到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具有负作用,而生理特征断裂带对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具有正向作用;创新能力在生理特征断裂带和国际化战略之间起负向的调节作用。

三、 未来研究方向

企业国际化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目前对国内外关于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研究已越来越多,但由于企业国际化数据存在获取难度等因素,其研究始终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目前的研究局限,本文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1. 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在国际化高管特征与国际化战略的研究中,高管的统计学特征、胜任力特征、注意力、团队结构都会影响国际化战略的决策,进而影响企业国际化的绩效。除此之外,外部环境比如机会、威胁、不确定性、资源可获性等也会影响战略决策的制定,在未来研究中应考虑这些外界因素,而这些外部因素很难进行量化,因此有必要通过非量化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2. 研究高管团队特征到企业绩效的黑匣子。国际化不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是企业发展的过程。研究高管特征对国际化战略的影响,其深化目的是为研究企业国际化取得更好绩效做准备。许多专家们研究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其间可能存在的中介或者调节变量。一般来说,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会影响战略的制定,组织战略决定了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进而会影响组织绩效。所以作为组织内部因素的高管特征,在影响企业绩效时,中间存在着许多黑匣子,未来的研究应该将这些中介或者调节变量考虑在内,试图打开黑匣子,弄清高管团队特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

3. 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以往高管特征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多以实证为主,但实证难以将一些定性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可以考虑案例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小样本高管团队进行纵向研究,以探寻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的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建民,柯江林,徐东北.国际化战略中的中国企业高管团队胜任力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2):52-63.

[2] 邓新明,熊会兵,李剑峰,等.政治关联、国际化战略与企业价值: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1):26-43.

[3] 杨丽丽,赵进.资源基础视角下的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139-146+153

[4] 贺小社,柯大纲,欧佩玉.高管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国际化的影响[J].情报杂志,2010,29(5):97-101.

[5] 陈守明,简涛.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走出去”进入模式选择――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0,22(10):12-21.

[6] 程晓鑫.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结构依存度的调节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5.

[7] Cinthia K B.Predicting individual team member performance:The role of team compe- tency,cognitive ability,and personality[D].Doctor,Saint Mary's University,2003.

[8] Nielsen B.B ,Nielsen S.The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e choice of foreign entry mode[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1,46(2):185- 193.

[9] 李巍,席小涛.高管团队国际化经验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研究――关键战略因素的中介效应[J].预测,2013,32(4):1-7.

[10] 吕屹.高管团队和董事会的背景特征与国际化战略――以银行业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3):99-107.

[11] 方琳,冯雷鸣.基于效果推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决策分析――天津与浙江中小企业的对比[J].国际经济合作,2014,(7):71-76.

[12] 葛玉辉,申舒萌.全球化战略决策中高管团队的国际化角色:国外市场进入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11,33(9):53-58.

[13] 吴剑峰,胡晓敏.中国上市公司的国际化倾向研究――基于高管团队和理论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10(5):14-22.

[14] 许晖,邹慧敏.企业的国际化感知风险对国际化绩效影响研究[J].管理科学,2010,23(2):2-10.

[15] 吴建祖,毕玉胜.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与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华为公司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9):1268-1274.

[16] 程晓鑫.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结构依存度的调节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5.

[17] 潘清泉,唐刘钊,韦慧民.高管团队断裂带、创新能力与国际化战略――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0):111-122.

[18] 吴建祖,关斌.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研究――注意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评论,2015,27(11):118-131.

[19] Hambrick, D.C.,Humphrey, S, E.,& Gupta, A.Structural interdependence within top management teams: A key moderator of upper echelons predictions[J].Strategic Manag- ement Journal,2014,26(4),46-55.

高效团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团队异质性;团队冲突;团队绩效

1.团队异质性的相关研究

1.1 异质性的概念

团队异质性,也称团队多元化或团队成员构成的多样性,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Smolinski(1994)认为异质性是在同一个组织社会系统中,代表着团队中不同特征的人。Cox (2001)将异质性定义为在确定的就业或市场环境下,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在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McGrath,Berdahl,Arrow(1995)则将团队异质性定义为团队成员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有所不同的一种特征。Blau(1997)定义异质性为某一群体在人口统计属性上的分散程度。

我国学者刘嘉等认为团队异质性,或称为团队构成的多样性,是指团队成员个人特征的分布情况,即团队成员在性别、年龄、种族、专业知识、价值观和人格等方面的特征是比较接近还是相差很大。张平(2007)在研究中认为团队的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间人口特征以及重要的认知观念、价值观、经验的差异化。张钢(2008)在研究中指出团队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在个人特质方面的差异及分布情况,而这潜在地导致成员间形成不同的看法。

综上所述,异质性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不易改变的差异,如:年龄、性别、种族等;第二个层面包括可以改变和控制的因素,如:教育背景、收入、工作经历及认知观念等。为此,在研究异质性相关理论时通常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维度。

1.2 异质性的分类

(1)异质性的二元论

Jackson(1995),Tsui(1992)将团队异质性分为任务相关的异质性和关系取向的异质性。关系取向的异质性包括人口统计学的变量,如年龄、性别和种族等方面的差异,它们主要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但通常不直接对绩效产生影响;任务取向的异质性反映的是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概念能力相关的特质,如工作年限、教育背景等。Milliken,Martins(1996)将异质性分为表层特质异质性和深层特质异质性两个大类。表层特质包括种族、年龄、性别等,而深层特质异质性包括个性特征、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Maznevski(1994)将团队成员构成的多样性分成两大构面:一是相关角色的异质性,包括职业背景、在组织中的职务、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家庭角色等;另一大类则是内在固有特性的多元化,包括年龄、性别、国籍、文化价值、信息处理方式、人格特质等。Maznevski进一步指出,相关角色多元化与内在多元化之间通常是有相关性的。年龄、人格特质及信息处理方式相似的人,通常会选择类似的职业或在组织中向相似的职务发展。Pelled(1996)根据个人特征与团队任务的相关性,将团队构成变量分为“低工作相关的特质”和“高工作相关的特质”,前者指与所要完成的团队任务有较低相关的特征,如性别、年龄等,它更多的是与团队的社会关系而非客观的任务目标相连;后者指与所要完成的任务有直接关系的特征,如教育水平、任职年限等,这些更多地反映了与任务相关的经验、观点的差异。

在国内的研究中,张钢(2008)等将异质性分为一般异质性和专长异质性。团队成员在性别和年龄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两方面及工作年限上的差异一起归类为一般异质性;而专业背景、学历和职业经验等能够反映成员的知识储备情况、观点及思想倾向的差异归类为专长异质性,专长异质性与工作直接相关。

(2)异质性的三元论

Jehn等(1999)在研究异质性与冲突对团队绩效影响的研究中,将团队异质性分为社会类别异质性、信息异质性和价值观异质性。信息异质性指的是团队成员的知识基础与观点,例如:教育背景、经验、专业知识等;社会属性异质性指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例如:种族、性别、民族等;价值观异质性指当团队成员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观点时,即产生了价值观异质性。

(3)异质性的多元论

Morgan(1992)将团队多样性分为四类:人口统计特征的多样性,如性别、年龄等;个性特征多样性;认知能力特征多样性和领导经验特征多样性。Jehn,Northcraft,Neale(1999);McGrath,Arrow,Berdahl(2000)提出了多因素的异质性分类。Mannix,Neale (2005)将众多子分类考虑进来,并归纳为:社会类别异质性、知识和技能异质性、价值观异质性、个性特征异质性、组织地位异质性、社交和网络关系异质性等。张平认为团队异质性包括多个维度,例如,年龄、团队任期、教育水平和专业、职业经验、文化、性别、国籍等。

综上所述,异质性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二维构面、三维构面和多维构面。异质性研究最初关注的是性别异质性、年龄异质性等的问题,而今学者们越来越关注诸如态度、价值观等深层异质性的研究。

2.异质性对团队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多数学者基于由McGrath提出的“输入-过程-产出(I-P-O)”模型来研究二者关系,然而不同学者的观点和视角不同探讨了异质性对团队绩效影响,其中包括直接影响、通过中介变量的影响和调节变量的作用。

2.1 直接影响

在团队成员异质性与团队绩效的众多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异质性如同一把“双刃剑”,给团队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1)正面作用

信息和决策理论认为团队构成的差异会给团队绩效产生直接影响,从而提高团队掌握的技能、能力、信息和知识。异质性不仅可以为团队提供资源储备,还能够使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以及能力上互补。Donnellon(1993)认为异质性团队会比同质性团队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团队成员拥有不同的个性和阅历,因而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组织环境和顾客群。Jackson,May,Whitney(1995)认为团队成员异质性与团队的创造性和决策有效性呈正相关。Milliken,Martins(1996)认为团队成员由于知识、能力、专业背景等的差异化,会产生更多不同的新颖观点,从而提高团队绩效。Hambrick,Cho,Chen(1996)认为团队成员所拥有的认知资源的多元化,能通过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决策质量来对团队绩效产生积极作用。国内学者刘惠琴通过对中国高校86个学科团队66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得出团队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负面作用

然而一些学者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成员间的差异会影响团队过程的顺利实现,使成员之间产生分歧和冲突,影响凝聚力并阻碍沟通,最终对团队绩效产生负面影响。Jackson等(1991)认为异质性会带来有较低的工作满意度及较高的离职率。Johnson,Will(1995)、Donnellon(1996)团队异质性对团队绩效有负面效应,如增加了成本、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压力感、降低了团队的凝聚力。Milliken,Bartel,Kurtzberg(2003)的研究发现,异质性会减少成员间的接触、有效沟通和相互依赖程度,并增加冲突和提高成员离职倾向,从而对团队过程和绩效产生消极影。国内学者甘振守研究了团队价值观多样性、信息多样性、社会类别多样性对团队过程和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认为团队多样性会阻碍沟通,并增加团队冲突,对团队的绩效也起着消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异质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尚未有准确的定论,异质性并不是对团队绩效直接造成影响这么简单,而是通过中介变量的产生和其他调节因素对团队绩效造成影响。因此在研究二者关系时应该明确异质性维度,考虑团队背景和环境、任务特征以及领导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2.2 间接影响

团队构成异质性主要通过团队过程的中介作用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团队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社会整合、沟通和冲突。其他学者也提出一些过程变量,如凝聚力、组织公民行为等,但学者们主要研究团队过程的这三方面在团队异质性和团队绩效间的中介作用机理。

团队成员个体之间具备的差异是形成冲突的必要条件。早期的研究多关注表层异质性特征,主要由一些人口统计学特征构成,如年龄、种族、任职时间等(Wall,Callister,1995;Pelled,Eisenhardt,xin,1999)。随着团队研究的深入,对团队异质性进行进一步深化,应探索诸如态度、价值观的等深层异质性对于冲突的影响。早期研究认为冲突对团队存在绝对的负面影响,而随着对团队内冲突认识的深化,它的作用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检验。一般来说,任务冲突能促进有效的团队运作,而关系冲突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团队正常运作的阻碍作用。在Garcia-Prieto,Bellard,Schneider(2003)及Jehn,Northcraft,Neale(1999)的研究中,都认为团队团成员构成多元化主要通过内部冲突的互动过程间接地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团队内冲突已成为团队异质性和团队绩效之间关键的中间变量,然而在考察异质性与团队绩效的之间的过程变量时,除了团队内部冲突外,学者们还探讨了社会整合、沟通、凝聚力等因素的作用。

2.3 调节效应

Simons,Pelled,Smith(1999)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考虑调节变量在团队异质性和团队绩效间的重要作用。在特定情境下研究两者关系,所得出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和准确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运用的调节变量包括任务特征、时间、领导者态度和行为以及自我监控等。

(1)任务特征

任务特征包括任务复杂程度和任务互依程度。当团队面对复杂的任务,需要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来提高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或者需要完成创造性工作时,团队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异质性团队能够更有利于团队绩效的提高;如果团队需要完成的是结构化任务或者单纯为了到达高效率时,团队构成异质性将对团队绩效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任务互依程度是指团队成员在何种程度上借助于团队其他成员的力量才能完成任务。Wageman,Baker(1997)认为高任务互依度可以促使成员互动,增加成员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相互信任,从而提高团队绩效。而也有学者(Ancona,Caldwell,1992;Jehn,1999;Schmidt,Kochan;1972)认为任务互依性容易引发团队内冲突的产生,因为异质性团队中会存在不同的态度、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尤其是在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冲突,并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2)时间

时间的因素也是重要的调节变量,长期合作的团队和新组成的团队的相互作用过程不同,团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异质性对于团队绩效的作用效果会不同。Chatman,Flynn(2001)认为人口统计学多样化的团队会由于成员长期接触而增加成员间的合作。Harrison(2002)和他的同事在商业研究生和本科生项目团队的样本中,发现团队合作的时间削弱了表层异质性的影响,同时增强了深层异质性的影响。

(3)领导者的态度和行为

近期一些研究将领导者的态度和行为纳入了异质性与团队绩效关系的模型中。Wieland发现,领导风格和领导者对异质性的态度独立地预测了团队异质性的氛围,变革性领导能让更强有力地预测领导行为与团队异质性氛围的关系,通过培训习得的对异质性的积极态度以及变革型领导风格将有助于创造组织中更健康的异质性氛围。

(4)目标设定

Pritchard,Jones(1988)认为目标设定的强度是绩效达成的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研究表明拥有挑战性目标的团队比没有制定详尽目标的团队具有更高的绩效。尽管目前尚未研究目标设定在团队异质性与团队绩效间的调节作用,但是这一重要理念已经纳入团队绩效研究的模型中,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3.目前研究不足和研究趋势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异质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做出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但是对于异质性对于团队绩效的作用机理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已有学者在团队异质性和团队绩效之间引入团队过程变量作为中间变量,试图打开团队异质性和团队绩效之间的“黑箱”,然而研究仍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1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团队的界定过于宽泛。在异质性与团队绩效相关关系的众多研究中,有些没有考虑团队的类型、性质、发展阶段以及团队规模等问题,由此产生的研究结论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2)异质性的维度过于单一或者不够全面,团队绩效的概念模糊。大多的异质性研究主要关注性别、年龄等表层异质性,对于深层特质的异质性的研究较少。团队绩效可以从组织层面、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进行度量,大多数研究对于团队绩效的测量内容和层次缺乏系统的认识。(3)没有考虑异质性各维度的交互作用。多数学者关注的是每个维度单独对于团队绩效的影响,而很少对维度间的互动效应进行探讨。(4)团队过程作为中间变量的分析不足。团队异质性、团队过程和团队绩效的研究最初来源于I-P-O模型。但是,团队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在对团队内外部环境分析不足的情况下,将团队过程的构成要素作为中间变量可能导致统计结果所解释的内容含糊不清,甚至得出了错误结论。

3.2 未来的研究趋势

(1)对团队加以界定。异质性和团队绩效的关系复杂,若将所有团队不加区分地纳入研究对象中,得出的结论不但没有普世性,还可能出现与现实情况相悖的结论。因此需要根据特定团队的性质和特点,构建适用于特定团队的理论模型,从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团队异质性和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2)进行多维度的异质性研究。这是因为仅研究单一维度上的异质性往往不能捕捉到团队构成特征的全貌。(3)进一步探讨深层特质异质性。未来的研究会更加注重深层异质性,不能仅局限于性别、年龄、教育等表层异质性的研究,还应关注人格、经验、态度和价值观等深层异质性的研究。同时,对未来对于团队异质性研究需要对不同维度的异质性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即研究异质性各维度的交互作用对团队绩效的影响。(4)恰当地选择中间变量和调节变量。当研究异质性或异质性维度与团队绩效关系不显著时,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团队属性选择合适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参考文献:

[1]王重鸣,邓靖松.不同任务情境中虚拟团队绩效过程模式[J].心理学报,2005,37(5):681-686.

[2]张春彩.团队异质性对不同规模团队的影响研究[D].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3]金南顺,潘礼尧.团队多元化对团队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11(4):122-125.

[4]柳青.基于关系导向的新企业团队异质性与绩效:团队冲突的中介作用[D].吉林: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10.

[5]王永丽,邓静怡,任荣伟.授权型领导、团队沟通对团队绩效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9(4):

119-127.

[6]黄海艳,李乾文.研发团队成员人格异质性与创新绩效:以交互记忆系统为中介变量[J].情报杂志,2011,3(4):186-191.

[7]倪旭东.知识异质性对团队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0(8):57-63.

[8]哉兵.团队氛围与团队绩效之关联性研究——以我国IT行业为例[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9.

[9]Kramer,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Identity Attributes and Diversity,and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and Group Performance:Experimental Evidence[D].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9.

[10]Albert A. Cannella JR.,Jong-Hun Park and HO-UK Lee.Top Management Team Functional Background Divers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Examining the Roles of Team Member Co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Uncertain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4):768-784.

[11]Mohammed,S and Nadkarni,S..Temporal Diversity And Tea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am Temporal Leadership[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3):489-508.

[12]HE J., BUTLER,B.S. and KING,W.R..Team Cogni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n Software Project Team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l2007,24(2):261-292.

[13]Kearney,E.,Gebert,D. and Voelpel,S.C..When And How Diversity Benefits Teams: The Importance of Team Members’Need for Cogni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3):581-598.

高效团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管团队;异质性;行为整合;企业创新;社会网络

一、引言

决策环境的复杂对组织的资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管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掌握的知识、信息与能力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行为至关重要。单纯依靠CEO“一把手”已难以承载企业发展的全部所需,企业成长越来越成为一个团队合作与共享的过程(孙海法,2003),高管团队对资源能力的互动在质量和效率上都能有更好的绩效体现。

对高管团队的研究,自高阶理论提出人口学特征通过影响认知基础和价值观来影响企业绩效,早期研究关注人口学特征与组织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的关系,但对高管团队组成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关系机理缺乏理论解释,且出现了不一致的实证结论。第二类研究由单一研究前因与结果变量的关系转向高管团队在冲突合作、行为整合、决策参与的内部运作过程,试图打开“黑箱”,从任务导向、决策参与(West,Anderson,1996)、战略认同(Canmen,Ana,2005)、冲突管理(Chen,Liu,2005)一系列动态过程探索对绩效的影响,但对高管团队在企业边界以外的关系网络情境下的影响机理缺乏考虑。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高管团队是对企业资源自主支配权最多的群体,对企业创新的态度和行动影响企业的资源能力向创新行为的倾斜方向。高阶理论为高管团队与企业创新关系的搭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联结。高管团队的组成特征通过影响成员对知识和信息的分享传递,对高管的创新决策偏好、创新认知模式、创新行为导向产生影响,使高管能够从更为开放的视角去审视企业创新,做出高质量、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决策,最后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和绩效产生影响。

二、概念界定

1.高管团队组成特征

高管团队是包括董事长、总裁、CEO、总经理在内的担任重要管理职务的少数高层管理者的集合(Hambrick,1995)。高管团队组成特征的构念从内容和结构(何霞,苏晓华,2011)两个角度展开。内容分析选择高管成员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任职经历等可测量的人口学特征作为认知基础和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替代变量,探究高管团队对组织的影响;结构分析则考察高管成员在个人特征上的接近程度,关注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组织的影响,异质性反映成员在认知基础、价值观与人口学特征的差异程度,同质性则反映相似程度。

2.行为整合

行为整合的构念用来解释高管团队影响组织结果的内部运作过程。Hambrick(1994)将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界定为成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集体互动与合作的参与程度,包含合作行为、信息交换和集体决策三个核心要素。合作行为反映成员之间自发自愿的互帮互助,信息交换反映成员对想法、信息的真实表达和积极分享,集体决策反映成员在明确自身行动及与其他成员关联性的基础上,在团队中主动讨论以获得彼此了解。

3.企业创新

熊彼特(1912)指出,创新就是采用一种新产品、引进一种新技术、开辟一个新市场、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实现一个新组织,这实际是按照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初步分类。本文以技术创新代表企业创新,将企业创新界定为与技术创新相关联的,涵盖创新导向、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在内的一系列因素的集合。

三、高管团队组成特征与企业创新

1.人口学特征与企业创新

人口学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已有较丰富的研究结论,实证研究呈现出特征因素与企业创新存在多种相关性。年龄越大的高管由于倾向于风险规避,往往不愿采取创新决策(Barker,Mueller,2002),然而一旦做出创新决策,在管理经验上的深谋远虑能强化其进行企业创新的能力(Flood,1997)。

教育水平较高的高管接受新理念的能力较强,对创新往往能够采取更积极的态度(Wally,Baum,1994;Carmen,2005)。教育程度较高也可能导致高管团队出现较多的无效分析(Flood,1997)而不利于技术创新,也有研究发现教育水平与企业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Daellenbach,1999)。

职业背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体现在高管的任职经历和经验影响看待企业创新的认知与偏好,往往从自身职业角度出发作出创新决策。Tommas(1991)研究发现计算机行业那些研发投入较高、创新导向明显的企业一般由营销和研发背景的高管领导,而那些研发投入较低、效率导向明显的企业一般由生产和财务背景的高管领导。

2.异质性与企业创新

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企业创新相关性的研究,有实证结果表明异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异质性促进高管团队内部不同观念和经验的融合,对团队整体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这为企业带来明显的创新导向,技术创新水平也能得到提高(Carpenter,Geletkanycz,2004)。

年龄差异为高管团队带来对战略问题的多种理解和观点,能够刺激组织进行战略变革(Wiersema,Bantel,1992),也有实证研究表明年龄异质性正向提高团队集体创新能力(卫,常极,2009)。

教育水平异质性为高管团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和对战略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企业创新决策有积极影响(Simon,1999),对R&D绩效有积极影响(谢凤华,2008)。教育专业背景异质性越强,高管团队解读信息、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越强(Carmen,2005),创新导向越明显。教育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Bantel,Jackson,1989)。

任期影响高管团队成员了解和互动的深入程度。任期的同质性尽管带来低水平冲突,但也会抑制团队观点的丰富性,不利于创新观点产生(马富萍,郭晓川,2010)。任期异质性越强的企业更倾向于率先推出新产品(Srivastava,Lee,2005),对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谢凤华,2008)。

任职经历影响高管团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任职经历的丰富化为分析问题提供更多的视角,多元化的观点和方法可被视为企业创新的重要资源。任职经历的多样性有利于改善团队决策质量(Amason,Sapienza,1997),职业背景的异质性对R&D绩效和创新过程绩效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古家军,胡蓓,2008)。

与上述正相关结论不同,也有实证研究表明异质性与企业创新存在负相关关系(Schoenecker,1995;Flatt,1989)。异质性带来的认知多样性可能导致团队成员冲突的增加和交流合作的减少,成员对团队的满意度降低、凝聚力下降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决策质量,并不利于企业创新。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的这种不确定性影响和实证结果的不一致性表明,异质性并不必然导致企业创新的促进或抑制。在高管团队的运作过程中,只有通过有效管理产生的正向互动才有助于改进企业创新(Trui,1989)。行为整合(Hambrick,1994)的引入能够对这种关系机理作出更为完善的解释。

3.行为整合与企业创新

行为整合反映高管团队内部进行信息分享和集体决策的有效程度。有效的行为整合对企业创新有促进作用,体现在它有利于企业对产品创新的决策制定(Li,Zhang,2002),有利于高管团队管理效能的提高和企业创新行为的实施(Edmondson,2003),还有利于提高企业承受风险和激发创新思维的能力(Vera,Crossan,2004)。行为整合度较高的高管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使得对决策信息的交换水平也较高(Vera,Crossan,2005),信息共享减少了异质性带来的决策压力(Dooley,1999),有利于推动企业开展创新(Hambrick,Chen,1996)。

行为整合除了作为前因变量直接影响企业创新,也作为调节变量影响异质性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程度。Carmen和Ana(2005)研究发现尽管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负相关,但战略认同变量的引入使得二者呈现正相关。理论解释是高管团队行为整合对成员的沟通和认同产生了影响,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的消极冲突得到了抑制(Carmen,Ana,2005)。马富萍和郭晓川(2010)也实证验证了高管团队较高的行为整合度会导致教育背景、任期和职业背景的异质性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正向的调节性影响,可见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是以高管团队行为的有效整合为前提的。

四、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研究展望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已成为组织行为研究与战略研究的重要概念。社会资本形式上是一种关系网络,既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又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张其仔,1997),社会资本通过群体内的人际关系连带发展出信任、合作,为行动者带来资源。社会网络可被看作通过交换与转移而获得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手段(Nahapiet,Ghoshal,1998),正是个体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才在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纽带和社会关系(Granovetter,1971)。高管团队能够依靠互动和关系建立起纽带联系形成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上跨越异质性的局限,帮助高管团队有效整合资源。

嵌入性概念指出,经济行为嵌入在人们活动其中的社会网络(Grannovetter,1985)。创造性往往蕴藏于人际互动形成的社会网络中,嵌入一个优质网络的创新主体会产生更高效率的创新行为(McEvily,Marcu,2005)。借助高阶理论的联结,社会网络情境同样适用于高管团队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团队成员在交流互动中连同人口学特征与行为整合的影响,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载体通过对团队成员资源分享、知识传递、认知模式、决策偏好、行为导向等因素产生影响,使得高管团队能够以更为开放的视角去审视企业创新。

社会网络的引入为高管团队与企业创新关系带来新的视角。高管团队组成特征影响企业绩效的同时,超出企业边界的社会网络情境及嵌入其中的社会资本会影响高管团队战略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而高管团队的社会网络不仅受到成员人口学特征的影响,也会对高管团队异质性与行为整合产生影响。这为进一步打开关系机理“黑箱”提供了新角度,也弥补了高管团队运作过程对企业创新解释的不足。在社会网络情境下异质性、行为整合、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等变量的关系机理仍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点。

参考文献:

[1]Hambrick,Mason.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 193-206.

[2]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 481-510.

[3]Karen,Susan.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banking: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1):107-124.

[4]Hambrick.Top management groups: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reconsideration of the”team" label[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4,16: 17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