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社交礼仪

公共社交礼仪

公共社交礼仪

公共社交礼仪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礼仪修身 公共道德 社会 素质 文明

公共道德是指“为维护、保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地进行,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又被称为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三位一体。构成社会道德体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越来越扩大,人际交往也随着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愈加紧密,社会公共生活的秩序好坏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和越来越大。”可见,公共道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对社会,公共道德的水平可以衡量道德风气;对个人,是合格社会成员的标志。要建设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公共道德,必须提升每个社会成员的公共道德意识和修养水平。而礼仪修身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关于公共道德

公共道德是人类公共生活的必然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和形成了。

1 公共道德是全民性的道德。它建立在维护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础上,涉及社会所有的公共领域,为全体社会成员所认可并遵守。调节人们在社会交往、商品交换、交通、娱乐、旅游等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一般简单易行。公共道德还具有继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它继承了人类社会如诚实、互助、谦虚、勤劳等传统美德。它与社会风气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秩序。所以,很多国家都采取一些行政措施和法令法规迫使不自觉的人遵守公共道德。

2 公共道德是人的美德之基。公共道德意识的强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代表着其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不知道尊重他人、不规范自己的行为。势必妨碍他人、扰乱社会秩序。相反,如果能够助人为乐、维护公共生活准则,就是一个正直的、有公共意识、有公德心的人。可以说,公共道德是做人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高尚道德的拥有将以此为基础。因而,公共道德是培养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起点。

3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民族的文明窗口。任何人踏进一个社会、进入一个国家,首先见到的是这个民族是否文明礼貌,见到的是公共生活环境的状况,然后就会判断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尽管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国家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对文明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对公共生活的文明几乎有共同的看法,都以此作为外部标志来衡量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人们相互尊重,礼尚往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令社会成员为之自豪。但是,近年来,忽视文明、不讲公共道德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杂物、践踏绿地、污言秽语等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氛围。不利于经济活动和对外交往,妨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败坏着社会风气。

二、礼仪与修身

礼仪是人的素质的反映。礼仪的内涵是道德素质、文化品位和气质涵养。任何时代,人们都崇尚知书达理的言行。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礼仪:“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仪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在于:首先,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得体的礼仪可以展现出个人魅力或团体形象,使得对方欣赏你、接纳你。只有得体的礼仪才会使你取得与他人进一步交往、沟通的资格。其次,礼仪是一种行为模式。人在一定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往往受社会约定俗成的模式的制约和影响。比如:音乐会上保持安静、服务场所排队等候等等。再次,礼仪是平衡人际关系的砝码。讲求礼仪。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化解矛盾,获得尊重与信赖。

所谓礼仪修身,就是人们对自身的行为、举止、谈吐、穿着等外表因素作全面地规范与训练。礼仪修身以自尊为起点,以树立公众意识、形成遵守公共道德的习惯为目的,以尊重他人、诚恳待人为原则,以得体、自然、和谐为标准。礼仪修身是个体对自身态度和行为的调整和反思,是一种在社会公共关系中严格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表现在:

1 功利约束。“在古代,有礼是有教养的表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财富的标志。还是一种品位的外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已从基本的有礼发展到欣赏对方的品位、格调。这种品位、格调就是礼仪包装出来的。如果具备这种品位、格调,就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只有被接受或认可,才可能融入到群体当中,为争取成功迈出最重要的一步。”

2 形象约束。形象,就是一个人外在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人的印象。礼仪的形象约束,就是刻意在外表上规范自己。给他人一种彬彬有礼、谈吐不俗的印象,久而久之,为自己塑造出一种固定的公众形象。

3 身份约束。所谓身份,是一种让别人认可自己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特殊的社会角色,是一种社会分工的划分标志。如:艺术家、官员、老板等。举止有度,才能“不失身份”。

三、礼仪修身、道德修心

为了消除“文明古国不讲文明”“礼仪之邦不讲礼仪”公共道德严重缺失的现象,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守公共道德为荣、违反公共道德为耻的社会风气。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社会成员中提倡礼仪修身,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1 礼仪修身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道德需求。人们在衣食丰足以后,对讲究礼仪有着强烈的内在要求:了解礼仪知识。掌握礼仪方式。使用合乎规格的礼节、礼貌。人们渴望得到举止有度的评价,这实质上是一种道德诉求,是道德自省自律的表现。同时。它给礼仪修身的兴起和社会公德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诚然,提升社会公德还可以通过教育教化、舆论监督和行政干预等方法进行。但这些方法都只是人们单向、被动的接受,效果并不理想。礼仪修身是最切合人们利益需要的方法。经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自我行为规范,逐渐达到净化灵魂、陶冶情操。这是一个以礼仪修身为手段的道德内化的过程。“个体道德要真正成为个体行为的内在标准。做到有没有人看见、过问、监督都一个样。那就必须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但是,对于有理性的现代人来说。道德原则的接受、道德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外在强压就能直接实现的,而是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一是道德主体需要有发挥自身内在的能动性的自由空间:二是这种道德本身要既具有足够的理性力量又具有足够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要具有让人理应和愿意接受它的充分的合理性。”

2 由礼仪修身提高人的道德素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素质的极大提高。而在人的素质中。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职业素质更重要也更关键。礼仪修身作为提升道德个体公共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可以由表及里,由小见大。从细微处开始,改变道德个体的道德面貌,提高道德素质。

首先,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人的礼节礼貌可以反映出他的内在道德品质,他的良心自律与道德操守底线。礼仪与道德是内涵与表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正所谓礼仪塑造形象,道德内化良心。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只是人品优良。而行为举止不合礼仪要求。就会使人感到粗俗、野蛮:只注重表面的礼节方式。而没有崇高的品德修养,就必定使人感到虚伪、浮华。甚至厌恶。只有把外表的礼仪修养与内在的品格修炼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融于一个人的一身,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礼貌、讲文明、处处受到人们欢迎的人。”礼仪与道德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内透于外、外形于内,“诚于内而形于外”,要达到礼仪和道德二者内外一致、有机结合,必须外修礼仪,由礼仪陶冶内心,实现道德内化,由外而内,造就身心俱佳、品行皆优、表里如一的高尚人品。

其次,在互为表里的礼仪与道德二者中,道德是基础、是依据,起决定作用。“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们通过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礼仪素质与礼仪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传统的礼仪规定,个人外在的仪容、仪表、仪态要以内在的德行为本。有诚敬之心,才会有庄重、恭敬之色。忠信形于内,感动才能应于外“否则,个人礼仪的修养就会流于形式。”比如传统的女性礼仪,“妇言,是女性德性美的语言表征。妇容,是女性德性美的人格形象表征,这些日常生活的仪表仪容仪态方面的修养,对于当代女性而言,择词而说、不道恶言,不仅仅限于家庭成员或日常人际交往之中;妇容,不仅包括整洁、大方、端庄的仪表形象,还包括与人交往中的风度美、气质美和情操美,既是维护女性自身形象,防止粗俗、失态、失礼、失身,自尊、自爱的要求,也是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社会公德的要求。”

公共社交礼仪范文第2篇

公关礼仪部分教学的目的:一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公共关系人员形态、服饰、交往等个人礼仪。二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公共关系工作中的接待、落座、宴请、赠送等基本礼仪内容。三是培养学生成为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

二、高职《公共关系》实训课公关礼仪教学内容

公共关系礼仪指从事公关活动的社会组织及成员与公众交往过程中应有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礼节、礼貌、仪式的总称。教会礼仪,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知礼、懂礼、用礼是《公共关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公关礼仪教学的内容如下:

1.形态礼仪

形态是人体态与表情的综合表现,是精神气质的外在体现。作为公关人员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体态、动作和表情等。如立姿:男子应端正、庄重,具有稳定感。女子站立则要讲究挺直、舒展。

2.服饰礼仪

作为公关人员服饰礼仪的基本要求,一要整洁大方。服饰必须整齐、清洁、端庄、大方。二是整体和谐。公关人员必须从整体上体现和谐一致,做到适体、入时、从俗。三是展示个性。追求个性美成为一种趋势,注意尽量不与同伴服饰相同,也不能反差太大,在款式、色调、质地等方面尽量与客人和领导的服饰协调。

3.交往礼仪

握手礼是最通行、最常用的交往礼仪,可以表达多重复杂的情感,其基本精神是以简单的身体接触表达坦诚和信任。握手礼仪的顺序遵循“尊者决定”原则,即根据双方的地位、年龄、性别等来确定顺序。在为他人介绍时应以“尊者居后”为原则,即先向职位高者介绍职位低的人的信息,将晚辈介绍给长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公关人员在接触新朋友时进行自我介绍,其内容包括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介绍时必须掌握技巧。名片介绍中递名片时应双手,且目光正视对方。接名片时也用双手,点头表谢意,并认真看名片信息。

4.接待礼仪

第一,活动筹备阶段要熟知来宾的基本信息和活动计划。第二,在活动报到时,按照预先设计的日程表,安排人员接站。第三,在来宾到时,按事先决定程序接待,应根据来宾的具体情况选择拥抱、握手、招呼等方式招待,并进行相互介绍。第四,来宾到目的地后,先安排到住处安顿行李、休息,并约定下次活动的时间安排。第五,在活动进行中公关人员负责介绍、引领,并遵循“主左客右”的原则,以“请”的手势引领客人前进。落座礼仪要注意“以右为尊” 、“对门为大”、“以前为上”等原则。

三、高职《公共关系》实训模拟设计思路、方法及要点

1.设计思路及方法

《公共关系》公关礼仪实训模块,是在假设的各种活动场景下,使公关人员熟练运用参与活动时应掌握的礼仪内容。分组进行,每位成员担任不同角色,通过训练,掌握礼仪知识,培养公关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采取情景模拟法,即模拟公共关系人员在不同场景中应掌握的基本礼仪。

2.高职公共关系公关礼仪实训模拟内容及要点

高职公共关系礼仪实训模拟的主要内容包括见面场景、自我介绍场景、见面会场景、馈赠礼品以及接待探访等模拟训练内容。如今,礼仪已是社交的重要工具,是体现文化内涵的名片。公关礼仪实训模拟应注重以下两点。

从微观的角度,高职公共关系礼仪实训模拟过程中,要注重礼仪程序各个细节内容,一个动作、表情都能营造不同的氛围,传达不同的意思,尤其对于受礼方而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对接下来持续性的各种事务关系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但礼仪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得有任何发挥的程序展演。首先必须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在此基础上遵从角色的规范体系,在深刻体会礼仪程序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发挥。比如在见面场景、自我介绍场景及见面会场景的模拟中应该注重细节,包括语言技巧、手势、表情等。同时,在这些场景中氛围比较轻松,不用拘于固定的程序,在理解角色规范及礼仪概要的基础上可以有一定的发挥。

从宏观的角度讲,在高职公共关系礼仪实训模拟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任何组织均有其目的,礼仪作为一套程序性的演绎工具,必须为特定的目的服务,所以要把握通过礼仪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是从展演礼仪方的角度而言的,而为达到此目的还要深刻的去体会和理解我方及对方的文化背景及特点,在此基础上了解我方组织及对方组织的背景及特点,跳出场景看对方。只有对整体有宏观的把握才能更准确的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了解对方实现社交的总目标。如在馈赠礼品及接待探访模拟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对方宏观背景的了解。

公共社交礼仪范文第3篇

1、商务礼仪:

在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包括仪表礼仪,言谈举止,书信来往,电话沟通等技巧,从商务活动的场合又可以分为办公礼仪,宴会礼仪,迎宾礼仪等。

2、政务礼仪:

是指国家公务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在内部沟通交流及对外服务,与社会接触时的礼仪标准及原则。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服务型政府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政务礼仪的适用人群也拓展除国家机关外的多数窗口单位的技能。其本质是通过系统的交流原则与技巧,维护机关单位的形象,提高服务的质量与好评度,拉近双方的距离,使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

3、服务礼仪:

是各服务行业人员必备的素质和基本条件。出于对客人的尊重与友好,在服务中要注重仪表、仪容、仪态和语言、操作的规范;热情服务则要求服务员发自内心的热忱地向客人提供主动、周到的服务,从而表现出服务员良好风度与素养。

4、社交礼仪:

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

公共社交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概述 根源 必要性 礼仪知识 现实意义

一、社交礼仪概述

所谓‘”社交礼仪”,最初是指在较大隆重场合,为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和友好,根据某些惯例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后来根据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步发展为广义的礼仪,即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礼仪仪式、规章制度等。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二、礼仪的根源和必要性

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来往规模的扩大,人们审美看法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礼之发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礼仪便发生和发展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运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源于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礼仪,简朴的就就是在社交的历程中文明得体,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到达相同交流的目的,让整个历程协调而优美的顺遂的举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来往运动历程中形成的应配合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详细体现为礼仪、礼貌、仪式、仪表等。我以为自己在学习的历程中发展了许多。首先相识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文明礼仪有了它局限性的界说。我们要掌握好文明礼仪的尺度,明白文明礼仪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也就是晤面礼仪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称谓合乎通例、入乡随俗……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因此,学好礼仪,延承文化,已蓄势待发、迫不及待。

三、相关礼仪知识[②]

我们所学的《社交礼仪》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通联礼仪,应酬礼仪,聚会礼仪,餐饮礼仪等等。通过这些礼仪方面的学习,我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公共礼仪,具体讲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普遍,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其他具体的礼仪细节在此不做阐述}

四、现实意义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习社交礼仪,就要知行合一,谈吐做言,落落得体。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名贵的心理本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念的人,才能在来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碰到强人不自惭,碰到艰难不泄气,碰到欺凌敢于挺身反击,碰到弱者会伸出增援之手;一个短少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鼻,致使屁滚尿流。自信但不克不及自信,自认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每每就会走向自信的极度,凡事自命不凡,不尊重别人,致使强人所难。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我觉得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社节虽是生活小节,但在某些场合却代表着个人、单位甚至民族、国家的形象,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也是衡量人们的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行为。以前没学社交礼仪的时候,对社交基本上不懂,总以为做那些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学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社交礼仪还是挺重要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小则代表个人,大则代表国家代表民族,所以社交礼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个人是国家的形象。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学习了社交礼仪让我知道了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长存。

结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学会礼仪,驾驭礼仪,才会成为一个交际高手。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人士!让礼仪充满每个角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继续延伸。

参考文献:

1:《现代商务礼仪》 作者:于忠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政务礼仪》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现代实用社交礼仪》 作者:陈光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公关与商务礼仪》 作者:姜桂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公共社交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华礼仪  精神文明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 ,人类生活既要受 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 ”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 、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 ”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 ,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 、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 ,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 、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 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作为参政党成员,理当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一原则 。 

4、“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皮注森曾做一项社会实验,在一张问卷表格上罗列 了达 500多个描述人的形容词,其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人际交往中成败的必要条件,取决于是否“真诚”。而作为“真诚”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一个人行为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守信”,则表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作为参政党成员应明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践行“礼仪”规范 

当今,人类处于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无疑,一个时代的开放意识愈浓,其社会交往活动愈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作为维护健康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则更体现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因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个人仪表、仪态及礼貌规范,通常对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大量实例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其端庄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高雅的修养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辉,在各种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我国历史上便不乏大批优秀参政党成员,以个人良好的礼仪修养散发的人格魅力,博得社会广泛赞誉。作为现代参政党成员,理应成为礼仪精神的传承者,礼仪规范的践行者,以身作责去感染、带动周围的人,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无可置疑,在当今,一个注重礼仪的参政党组织,可以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处于优势和有利地位。